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兒童故事

中國歷史故事《明定陵發掘始末》

夏鼐不露聲色地點點頭:“說得有道理。”經過商議,吳晗面露喜色:“那就上報試掘,開始行動吧。”

中國歷史故事《明定陵發掘始末》

發現地宮隧道口

1956年5月9日清晨,趙其昌、白萬玉率隊來到現場,同時來了38名民工。民工是從附近村中抽調來的。白萬玉一聲令下,民工隊長王啟發一馬當先挖下了第一鍬。

“嗯,這裡好像有字?”大家聞聲圍住石條,趙其昌、白萬玉也急忙奔過去。果然,在一塊橫砌的小石條上,顯出模糊不清的字跡。趙其昌找來毛刷刷掉上面覆蓋的一層積土,奇蹟出現了:石條上露出3個雕刻粗淺的字跡。經過仔細辨認,兩人幾乎同時喊出:“隧道門!”一陣興奮過後,兩位工作隊長卻對著石條發愣起來——為什麼在這裡出現3個字呢?會不會是故意製造的假象,如民間流傳的“迷路石”……那麼,這3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回顧史料,他們作著這樣的推斷,皇帝的死期是無法預測的,一旦死去,就需要立即開啟陵墓,等待皇帝的棺槨入葬。這一工作是由工部主管,如果找不到入口,延誤葬期,從工部尚書、郎司到工匠都要問罪。而經過長年累月的塵封土埋,入口定難尋找……趙其昌想著,轉過身看著白萬玉說:“我看這石條是當年建陵工匠偷偷留下的記號。”白萬玉點點頭道:“看來這裡是通往地宮的隧道不成問題了。”

果然未出所料,十幾天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面4.2米的深處時,發現了兩側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一個多月的清理完成後,在“隧道門”刻石下面,又露出了一個用大城磚壘起的大門,也是通向地宮隧道的第一座大門。帝后棺槨入葬之後,大門就用城磚巧妙地堵死,磨磚對縫和城牆別無兩樣。當年的君臣工匠怎麼也不會料到,三百多年之後,這精心的偽裝終究未能遮住考古工作者的眼睛

遺憾的是,門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開這牆門通道將無法保證陵內的安全。發掘人員沒有將此門拆通,竟使埋藏在城牆券門之內的那塊對發掘具有指路意義的小石碣,從工作隊的眼皮底下逃脫了。石碣清清楚楚地刻著:“寶城券門內石碣一座城上村往裡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剛牆前皮。”

這段文字可謂開啟地宮的第一把鑰匙。它至少告訴人們兩個主題:一是從石碣本身所處的位置,往城牆裡側再掘進3米的距離就是通入地下玄宮的隧道;再就是說明此處在玄宮前面金剛牆前皮的準確距離。這塊石碣,直到一年多地宮開啟之後,才從牆中拆出。這個天賜的良機沒有被及時抓住,發掘人員在以後的探索中陷入困惑與迷途已是無法避免的了……

當科學嫁給矇昧

定陵發掘自1956年5月破土動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結束。歷時兩年零兩個月,總計用工兩張,以便卷舒;有人建議,糨糊內加入防腐劑,以便長久儲存。裝裱完畢,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先生來了。他將裱品展開,用放大鏡一件件仔細觀察,迷惑不解地問:“怎麼有的裝裱成品顯露的是織品反面?”

“研究織品的結構不是要看反面嗎?”一位工作人員答。沈不願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對助手說:“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被如此輕率地對待,還作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萬餘個、耗資四十餘萬元,終於使這座深藏568年的地下玄宮重見天日。

1958年9月,萬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宮殿,登上了故宮神武門城樓,向群眾展出。神武門展覽之後,定陵博物館籌建人員加速了修補、保護、複製殉葬器物的步伐。首先要修補、複製的自然是三具屍骨。

三具頭骨送往中科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修補。同時,找了兩位從事雕塑的老師,做萬曆帝后的模型。兩個月後,萬曆帝后的三具人體石膏模型送往定陵。

就在同時,陵園內忙於對出土的織錦匹料進行技術處理和保護。有人建議,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託裱,背後襯用韌性大的紙是有意欺騙!”科學一旦嫁給矇昧,就註定要遭其蹂躪,而不甘淪亡的科學反過來又將予以致命的報復。這一哲理,在這座皇家陵園再次得到驗證。

定陵絲織品損壞的訊息傳到北京,鄭振鐸、夏鼐等大吃一驚,痛心疾首。不久外地傳來訊息,不少省份正躍躍欲試要向帝王陵墓進軍,紛紛吹響開掘的號子……鄭振鐸、夏鼐心急如焚,立即上書國務院,請求對這種瘋狂的發掘之風予以制止。這份報告很快得到周總理批准並通令全國,才使得許許多多的珍貴文化遺產免遭一場又一場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