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小故事

中國歷史長河裡,有很多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察,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通過這幾篇文章來了解下中國歷史上的故事

中國歷史小故事

中國歷史小故事:諸葛亮借刀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儘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資訊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資訊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惟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箇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著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係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悅”。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幹長阪,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說,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係,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中國歷史小故事:名將美人江東二喬小喬與大喬

名將美人,用在三國東吳二喬兩姐妹身上是十分恰當的。

二喬的父親是喬玄,因為天下大亂,失去妻子的喬玄辭去朝中的官職,帶著兩個女兒返回廬江郡皖縣故鄉,不問世事。

有人以為二喬的父親喬玄就是曾做過漢朝大尉的喬玄,這是錯誤,太尉喬玄死在漢靈帝光和六年,是睢陽人,與廬江喬玄毫不相干。

二喬的丈夫都是英雄,大喬的丈夫是孫策,小喬的丈夫是周瑜。

孫策在十八歲就繼承父親的遺志,三數年間使闖蕩出一個輝煌的局面,曹操不得不表奏漢獻帝封他為吳侯。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準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這位被曹操稱為“虎兒”的英雄,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這就是大喬今後的生活。

小喬比大喬要好一些,她與周瑜過了八年的夫妻生活。周瑜是孫策的好朋友,結婚那年他二十四歲,小喬十六歲。周瑜也是當世英雄,孫策死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弟弟孫權託給他和張昭。周瑜還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的結合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以至於北宋的蘇東坡還感慨地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可惜“羽康綸巾”的周瑜敵不過也是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了荊州的借還問題,諸葛亮活活氣死周瑜,不知諸葛亮後來到周瑜靈前弔孝的時候,小喬是何感慨。反正從此後,小喬應該是:“香冷金貌,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

以上有關二喬的生活情況,一般來說,是大家熟知的,至於二喬與赤壁之戰的關係則知道的人不多。

唐代詩人杜牧寫道:

折戟沉沙鐵未銷,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寫赤壁之戰的詩中已隱隱地透露出赤壁之戰與二喬的關係。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北方後雄心萬丈,經過周密的準備,向南進兵,目標首先就是荊州。當時劉備已死,劉備的兒子劉瓊舉眾而降,劉備敗走,江東的孫權也危在旦夕,如果孫、劉聯合與曹軍決戰,勝敗尚不可知,如果單獨行動,就極有可能被各個擊破。是戰是和,當時吳國境內卻有兩派,而決定關健就看周瑜。

《三國演義》裡對諸葛亮舌戰群儒寫得十分精彩,而事實上最管用的一腳棋卻是諸葛亮和魯肅夜訪周瑜。當時周瑜正在邵陽湖訓練水師,魯肅見到周瑜開門見山地說:“曹操驅兵南侵,傳檄至此,欲與主公會獵於江夏,顯有併吞之意,和戰二策,主公不能決,將軍之意若何?”

周瑜回答:“曹操挾天子之名,其師不可拒,其勢力亦不可輕敵!”

魯肅大不以為然地說:“伯符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正欲賴將軍以保全國家啊!”

兩人爭執不休,諸葛亮一言不發,眼看雙方就要翻臉,不覺哈哈大笑起來,引得周瑜問他:“先生何故發笑?”

諸葛亮從容回答:“我笑魯肅不識時務罷了!試想曹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來只有呂布,袁木,袁紹敢與對敵,今數人都被曹操所滅,天下無人了啊!只有劉備不識時務,強與爭衡,如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國祚遷移,又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

魯肅傻乎乎地問:“你怎麼一下子又轉過來叫我去投降呢?”

諸葛亮仍然不急不慢地說:“我有一計,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用不著國家投降,只須派一個使者,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得到這兩個人,百萬之眾就會卸甲卷旗退走!”

周瑜一聽,十分新鮮,急問:“用哪兩個人,可退曹兵?”

諸葛亮仍然拐彎抹角地賣關子:“江東去此二人,如大樹之飄一葉,太倉之減一粟,但曹操獲得了,一定會大喜而去。”

就這樣胃口吊盡之後,諸葛亮才慢條斯理繼續說:“我還住在隆中的時候,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造一臺,起名銅雀臺,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充實在裡面。曹操是個好色之徒,聽說江東喬國老有兩個女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所以發誓:‘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現在他弓陌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只是為此二女,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曹操得到這兩個女子,稱心滿意,一定班師而去,這是范蠡獻西施的計,將軍還不趕快執行。”

周瑜問道:“曹操想得二喬,有何證據?”

諸葛亮不慌不忙地說:“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銅雀臺賦》,文中寫道:‘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話到此處,周瑜已氣得臉紅脖子粗,諸葛亮故意裝作滿頭霧水似地問:“漢天子常以公主和親,你現在怎麼可惜起兩個民間女子來了呢?”

周瑜說道:“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就是我的妻子。”

就這樣諸葛亮裝瘋賣傻,激怒了東吳的決策人物,把東吳拖向赤壁戰場,直接承擔了曹操的強大壓力,才使得立足未穩的劉備,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

雖說孫劉聯合,諸葛亮功不可沒,但沒有二喬又怎能做到這一點呢?沒有孫劉的聯合,又那有赤壁之戰的勝利。

對赤壁之戰,自有傳說很多,如黃蓋的苦肉計,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諸葛亮的借東風,龐統的連環計,但這些都是次要的,關鍵還在孫劉聯軍的主帥周瑜指揮有方,此外,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與曹軍疾疫流行,戰鬥力減弱,曹軍不習水戰,曹操的驕傲輕敵有關。

深秋天氣,兩軍隔江對壘,劍拔誇張,長江滔滔不絕,夜月正圓,曹操在船上大宴文武官員,一時興起,曹操取槊立在船頭,將酒倒入江中,對文武官員說道:“吾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頗有感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說罷,扣弦而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嗚,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明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降,枉用相存;契闊譙契,心念舊思。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這時是五十四歲,雖然他不曾把幾個二十多歲的對手放在眼裡,然而心情卻十分蕭索與無耐,歌中既嘆人生的悠忽,又一再提到憂思滿懷,出現了一派名將垂老,英雄未路的感慨,因此便註定了他一敗塗地的命運。

關雲長在華容放曹操一條生路,一般人總以為是關雲長義薄雲天,實際這也是諸葛亮安排的一著妙棋,因為如果曹操就此土崩瓦解,咄咄逼人的周瑜,那裡還會容得下劉備這夥人。儘管如此,周瑜不是還一再逼劉備讓出荊州嗎?

諸葛亮是聰明的,曹植《銅雀臺賦》中的關於“二喬”一句,實際是另有所指,卻被他巧妙地用來激怒周瑜,促成孫劉合作,使後來飽償寂寞之苦的二喬在當時也為國作出貢獻。諸葛亮敢這樣做,就是他看準了周輸個性的弱點:心浮氣躁。在後來他也就用這一點在荊州的借還問題上活活氣死周瑜。使已經嚐盡孤單的姐姐大喬,有了個做伴的妹妹。從此,姐妹兩人面對江南的春草碧色,春水綠波,天天就坐在一起,說些孫策和周瑜當年的故事,特別是周瑜肯為她兩人去進行大規模的赤壁之戰。

中國歷史小故事: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