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典故故事

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歷史典故故事

中國歷史典故故事

中國歷史典故故事:祖逖勤奮好學聞雞起舞

代詩歌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既有邊塞詩、田園詩,也有懷古詩、山水詩等,這些詩篇各有各的美,接下來我們就來品品山水詩的美。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由謝靈運開創,脫胎於玄言詩。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詩成為獨立的審美物件。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物件,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東晉出現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東遷的文士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來愈沉重。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流連山水,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以致蔚然成風。另外,在新的哲學思潮如玄學的衝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於是出現“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為化”(阮籍)之類的主張。“自然”指宇宙自然規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規律,也就成了師法的物件,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啟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為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為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悅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一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說,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裡,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中國歷史典故故事:苻堅兵敗淝水

晉朝進入東晉階段時已是戰火遍地起,前秦與東晉之間戰爭不斷,而淝水之戰更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一戰。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東晉對峙圖晉孝武帝時,謝安執政,桓衝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軍。

370年前秦滅掉前燕後,前秦帝苻堅即有意滅東晉以統一天下。373年攻下東晉樑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圍攻襄陽,朱序堅守,於隔年攻破,俘虜了朱序;又派彭超圍攻彭城,卻被謝玄率北府兵擊敗。382年呂光平定西域後,苻堅的目標指向東晉。隔年5月桓衝率10萬軍,意圖奪回襄陽,苻堅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禦[61] 。8月苻堅認為時機已到,率舉國之師南征東晉,兵分三路,聲勢浩大。他親率步兵60萬抵達項城,派苻融為先鋒率27萬兵攻打壽陽,樑成等人屯洛澗以控制淮河。晉廷震驚,謝安力持鎮定,命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與謝琰、桓伊等人率8萬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軍前鋒攻陷壽陽後,苻堅趕往指揮,並派朱序向謝石諸降勸降。但朱序盡洩秦軍虛實,並建議速戰速決。11月謝玄派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澗,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於後軍大喊秦軍已敗。此時秦軍大亂,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秦軍全面崩潰,苻融戰死,苻堅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護送。此役晉軍全面勝利,於東晉歷史上意義非凡,史稱淝水之戰。

戰後,謝安都督諸州軍事,準備北伐支離破碎的前秦。384年謝安命謝玄、桓石虔率軍北伐,謝玄等人自廣陵北上,攻克鄄城、廣固等地,並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運送糧草。此役收復山東、河南一帶,將領土劃至黃河以南。荊州軍也成功收復四川、襄陽一帶。謝玄繼續北上,前鋒劉牢之一度打到鄴城。但專政朝廷的司馬道子忌諱謝氏功高,朝議“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令謝玄回鎮淮陰,最後北伐功敗垂成。

中國歷史典故故事:宋太祖為何要建立宋朝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被部下強行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逼迫後周讓位於自己,建立了歷史上大宋朝。但是對於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來說,都非常疑問,為什麼趙匡胤要把自己的王朝稱之為宋朝呢?宋朝這個國號是從哪裡來的呢?

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翻看一下宋朝以前開國國君的歷史故事,多年的劉邦曾經被封為漢王,因此劉邦稱帝以後把國號定位(大漢)。三國時期的曹操活著的時候被漢帝封為魏王,在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廢除漢帝劉協(漢獻帝)建立魏國,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也在隋末被隋煬帝封為唐國公,因此稱帝后建立唐朝。

通過以上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開國皇帝都是以自己的前朝封號來訂立國號的。宋朝的開國皇帝生前雖然沒有封侯封王,但是趙匡胤曾經被封為歸德節度使也就是宋州(今天的河南商丘),因此趙匡胤稱帝以後把自己的國號定為了宋。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宋州還是古代宋國的都城,這樣的機緣或許是趙匡胤決定立宋為國號的進一步證據,因為按照古時的國號可以體現趙匡胤對歷史的尊重。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