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唐代歷史小故事

無論從人類社會早期的歷史記憶來看,還是在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後續過程中,故事都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普及歷史知識的主要方式,歷史則是故事取材的重要來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唐代歷史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唐代歷史小故事

唐代歷史小故事篇一:唐朝人危急時亮啥身份

如今,人在危急時亮啥身份,可能眾所周知。如果,時光倒流一千多年,穿越到唐朝,那個時代,人在危急時亮出啥身份呢?

唐末有個宜春人,名叫王轂,有一定的詩名。他曾經寫過一首《玉樹曲》:“璧月夜,瓊樹春,蓮舌泠泠詞調新。當時狎客盡豐祿,直諫犯顏無一人。歌未闋,晉王劍上粘腥血。君臣猶在醉鄉中,面上已無陳日月。”一時間廣為傳播。王轂沒有中進士的時候,一天在街上走路,忽然看見有同學被一群無賴圍住毆打。這王轂有心上前救友,奈何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便急中生智,他衝著無賴們大喊一聲:“不得無禮!認識我嗎?我就是寫出‘君臣猶在醉鄉中,面上已無陳日月’的人!”

這事要擱今天,無賴們非得先來一陣鬨笑,然後繼以一頓拳腳不可。可是,唐代的事情不是這樣的。那幫無賴一聽這話,不但當時就停手不再毆打他的同學,而且慚愧地向王轂謝罪,然後,灰溜溜地離開了。

不難看出,唐代人在遭遇危急的時候,假如亮出詩人身份,便可以使市井無賴羞愧遁去,使江洋大盜手下留情,以禮相待。

我不知道,唐朝倘若有人在危急時分亮出“我爸是執金吾”之類身份,會不會收到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之功效。但是,我們知道,今天倘若有人在危急時分亮出“我是詩人”或“我寫過某兩句詩”,其結果一定會是,在遭到一番嘲笑之後,絕無全身而退的可能。

唐朝並非盡善盡美的時代,天空也會有云翳蔽日、烏雲翻滾的時候,但是,亮出詩人身份便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僅此一端,便足以令人懷想!

唐代歷史小故事篇二:唐朝國家級的強盜

下農村時,村裡有一個城鎮下鄉居民叫唐國強,三十來歲,乾癟瘦小,從來不幹農活,每天吃肉喝酒,小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農民都十分羨慕他,那時候城裡人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豬肉指標,不到萬不得已決不會輕易拿著肉票去買肉;農村人全家必須餵養兩頭豬,一頭賣給國家,另一頭豬才允許自家屠宰,只有過年那幾天放開肚皮吃幾頓,剩下的豬肉都醃製成臘肉,用幾個瓦罐子分裝密封深埋在地窖中,遇到農忙或者家裡辦大事如兒子定親,女兒排八字,做房子,請裁縫給全家人做衣服才從地窖中挖出一罐肉來應付一下,能夠天天吃肉喝酒的估計比縣長生活水平還高。

有一天,我偶然從唐國強茅草屋門前路過,唐國強站在自家門前用牙籤剔牙齒,一不留神打出一個飽嗝,一股濃烈的酒味差一點嗆我一個跟頭。

我們那個時候受到的都是正面教育,一看唐國強這樣好逸惡勞的人有一種本能的反感,認為他一定是壞人,所以用一種鄙夷的眼光打量著他。

唐國強卻似乎讀不懂我的眼神,友善地跟我打招呼:“龍哥,有空到我屋裡來坐一坐,我們是老鄉呢!”生在異鄉故鄉的鄉情是一種很容易打動人的東西,但是,我們之間畢竟有一道溝坎,他是城鎮無業遊民;我是知識青年。年齡上也有較大差距,他比我大十來歲呢!敵視情緒雖有所減緩,但是並沒有接受他的邀請。

另一次,知青斷頓好幾天了,我為了大家能活下去,多次找大隊幹部要求他們額外批給我們一些糧食,自己也餓得不行了,腿一軟摔倒在唐國強茅屋前,唐國強從屋裡出來攙扶著我說:“龍哥,何苦來哉?放著老鄉不找,把自己餓成這樣?進屋先喝一杯酒,把肚子填補一下,等有了精神再去找大隊幹部不遲。”

端著酒杯我問:“你為什麼叫唐國強?”

唐國強笑著說:“唐朝國家級的強盜嘛!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知識青年還想不出來?”

我說:“你倒是真的很能扯淡,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寧,哪裡來什麼國家級的強盜?哈哈……”

唐國強卻不笑,很嚴肅地說:“你們書讀少了,安史之亂知道嗎?楊玉環都被迫處死了,國舅楊國忠也被殺了,怎麼能說政治穩定,社會安寧?安祿山史思明是不是國家級的強盜?”

想不到我一個堂堂的知識青年竟然說不過一個無業遊民,被他說得一臉的羞愧。心想回去以後一定要多讀一些書。為了避免尷尬我只好轉移話題:“唐師傅,你是做什麼的?怎麼沒看見你幹農活兒呢?”

這回唐國強很爽朗地笑了:“我一個國際級的強盜還用得著幹農活嗎?我告訴你以後什麼時候想喝酒想吃肉只管到唐哥我這裡來,誰讓我們是老鄉呢?”

後來黃隊長聽說我到唐國強那裡喝過酒吃過肉就警告我:“你們知青是有前途的,將來要招工的,不要跟唐國強攪合在一起,他天天喝酒吃肉恐怕來路不正,你要是實在嘴饞就到我們家來,我給你從地窖裡挖出一塊臘肉,買上二斤包穀酒夠我們倆喝的。”聽了黃隊長的話想一想也是不無道理,後來就不再到唐國強的茅屋去了,唐國強也從不邀請我,他這人深藏不露。

年底到縣裡參加優秀知青代表大會意外地碰到縣公安局特派員老武,老武在區鎮蹲點,是我的棋友,老武硬把我拉到他們家去喝酒,邊喝酒便對我說:“阿龍,有個事兒想請你幫忙。”

我說:“老武,見外了不是?我們是什麼關係?還用得著客套嗎?”

老武說:“我們縣公安局最近破獲了一起盜竊集團案,抓了上百名小偷,可是線索中斷了,他們採用的是單線聯絡,跟地下工作者一樣,組織嚴密,我們懷疑集團首犯就是你們隊裡的唐國強,據村裡人反映他從不勞動,總是吃香的喝辣的,黃隊長曾經問過他錢從哪兒來的,他說是孫子給的。我們查過他的家庭情況,此人在城裡就是無業遊民,沒有結過婚,連兒子都沒有,哪來的孫子呢?你回去以後要不露聲色留神看有什麼人跟他聯絡,或者跟蹤他看他活動情況。”

我說:“這跟反特故事一樣,有意思。”

回到農村我留神了好長一段時間,從沒見人來找過唐國強,他自己也從不外出,最遠就是散步到附近的一個叫大不該小河輪船碼頭,而且常去那個碼頭轉悠,我把這一情況向老武作了彙報。老武說:“你偵查的情況很重要,縣公安局將派便衣盯緊大不該。”

突然有一天,唐國強到知青點來找我說:“龍哥,你有沒有什麼口信要我帶?我準備回一趟城裡。”

我心想,你還回城裡呢,警察正張網以待,你不是自投羅網嗎?然後說:“過幾天,我也回去,不麻煩了。”

後來唐國強就失蹤了,老武說:“一定是因為你沒有偵查經驗,露出了馬腳,讓這小子溜了,不過沒關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一定逃不掉的。”

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再也沒聽說過關於唐國強訊息,也許他改行做別的。

唐代歷史小故事篇三:唐朝的神雞童

唐玄宗登基時期,迷戀一種遊戲——觀賞鬥雞,於是京城長安各處,甚至民間各地都陸續風行這種遊戲。

據陳鴻祖《東城老父傳》記載,開元間童子賈昌由於善養鬥雞,深得玄宗寵幸,因而“金帛之賜,日至其家”。時人既羨慕又嫉妒,嚯稱其為“神雞童”。

當時京城長安流行的歌謠有:“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這種現象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詩人李白。

唐玄宗天寶初年,時任宮廷翰林的李白很看不慣這種現象,他針對宦官、侍童、鬥雞者仰仗皇帝,豪奢無度、威勢逼人的情景,憤而作《古風》加以嘲諷。詩中有:“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這四句寫供奉唐玄宗鬥雞侍者的冠服、車蓋十分光彩,氣焰很高。

李白以“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作該詩的結尾,借用“堯”(明君)和“跖”(惡人)的典故,影射唐玄宗昏庸,慨嘆當世君王不辨賢愚,乃至奸人作亂。

果然,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7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6月,叛軍破潼關直逼京城長安,唐玄宗被迫率文武百官逃向西南入蜀避亂。

至此,風行20多年的“神雞童”現象完全結束。

不過,鬥雞作為民間群眾娛樂活動的一個專案,千百年來並未失傳。如今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每年秋高氣爽的時候,仍不時舉辦鬥雞活動。

標籤:唐代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