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精選

無論從人類社會早期的歷史記憶來看,還是在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後續過程中,故事都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普及歷史知識的主要方式,歷史則是故事取材的重要來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精選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精選篇一:陶淵明不折腰

淝水之戰以後,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復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晉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謝安一死,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裡,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這時候,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桓玄佔領了長江上游,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四個月,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打那以後,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裡,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裡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後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裡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當時做個縣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淵明一不會搜刮,二不懂貪汙,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裡過的窮日子,當然要好一些。再說,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裡,沒有什麼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裡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裡的小吏聽到這個訊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裡捻著鬍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只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嘆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

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離得太遠了。從那以後,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來抒發自己的心情。

陶淵明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記》。在那篇文章裡,他寫了武陵地方的一個漁人,有一次,沿著小溪划船打魚,來到了一座繁花如錦、芳草鮮嫩的桃樹林。

漁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著船再往前走,到了樹林盡頭,發現了一個小洞。他丟了船,順著洞口摸進去,開始很狹窄,走了一段,豁然開朗,原來洞裡有一個很大的村子,那裡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來來往往,勤懇勞動,過著無憂無慮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漁夫是個陌生客人,都熱情地邀請他喝酒吃飯。漁夫跟大家談起,才知道那村子裡的人的祖先還是秦朝末年避難到這兒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秦以後還有漢朝,更不用說有什麼魏、晉了。

漁人在那裡住了幾天,告別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標記,準備下一次再去訪問。回到武陵,他報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興趣,派人跟著漁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麼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

陶淵明寫的那個世外桃源,在當時的社會裡是不會有的。但是他在文章裡描繪的那種人人勞動,個個過著富裕、安定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在當時黑暗動盪時代的人民的一種美好願望。所以《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喜愛。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精選篇二:王羲之寫字換鵝

在“王馬共天下”的東晉時期,王氏是高階的士族。王導、王敦家族的子弟,都當上了大小的官員,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們當中,也出了一個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書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裡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幹淨,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給墨跡弄髒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几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