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讀後感1.1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我認為對於普通人來講閱讀是一件極容易做到的事情。對於人們來講,閱讀只需要把所看到的文字組織在一起,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或理解。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勾起了我的一部分好奇心,雖然在生活中經常閱讀資訊、故事、小說、散文、詩等各類內容,但是在初次閱讀本書之後我突然有仔細再次閱讀這本書內容的衝動,決定重新理解並學習閱讀它。

正如書中所言閱讀是沒有完全的被動的,他是必須要有主動參與的一個過程。人們在接受資訊的同時就是一個有主動組合理解的過程。現在的閱讀相對於以前的僅靠紙張閱讀來的更加便捷,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生活中現在隨處可見人們在各類電子裝置上閱讀。我認為這方便了閱讀的方式,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說,電子裝置的普及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娛樂性質的閱讀,並充斥著各種主觀的直接觀點,影響著閱讀者的主體思考過程。

閱讀是一個個人在對作者的文字主動獲取,組合再理解的過程,這之中不能缺乏閱讀者主動的思考,正如書中的比喻:棒球投手和捕手。作者負責輸出,讀者負責接收,而這之間的內容要傳達需要雙方的主動參與,投球手的球是已經投出的球,而要讓這個球變成好球,就需要捕球手的主動行動,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夠較好地讓捕球手較簡單的接到球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夠較好地讓捕球手較簡單的接到(比如只為娛樂而做的文章)。

根據目的的不同書中分為兩種:為獲得資訊而讀,為求得理解而讀。我更喜歡書中關於為求得理解而讀的觀點,本書中的閱讀是更具功利性的,閱讀是為了提升自己而進行的閱讀,正印證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我覺得正是因為閱讀書籍給我們帶來了增長才使得他變得更有意義。在現今網際網路絡發達的社會中想要獲得最新資訊是異常簡單的事情,即使對於所不瞭解的領域知識也是唾手可得,然而對於知識的理解卻也只能停留於表面,而書中所提到的“自我發現型的學習”正是大部分人所欠缺的學習,在經研究、調查或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成人的學習更多需要來自於書籍,特別是我們需要繼續成長與進步,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使用書籍來幫助我們。

書中所提及的四個閱讀層次,對於大多數的讀者來講也許並不陌生,其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在我的閱讀過程中也都有過這些行為,我認為其中分析閱讀給予我的幫助與啟發最多。在分析閱讀的前兩章中,作者較為細緻的分析書籍分類、如何概括書籍、把握書籍架構、發現作者意圖講解。並對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進行總結如下: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書籍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概括書籍)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書籍架構)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作者意圖)

文中詳細的闡述了所做步驟的的意圖效果,並在方法上多次使用了範例,讓人清晰明瞭的理解,並使用該方法對自己的本書籍的兩章內容進行了綱要總結。運用以上規則告訴我一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方法生動有趣。

在以上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我嘗試著對此階段進行了綱要總結:

(1)找出理解段落關鍵詞,與作者達成共識

(2)找到作者主旨,詮釋作者意圖

(3)找出作者論述,進行前後證明,清楚瞭解作者觀點

(4)尋找確定作者提出的的問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問題

在嘗試綱要總結並對比文中作者對自己內容綱要的總結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在練習過程中我嘗試了不同以往的常規閱讀,在總結的過程中我進行尋找思考總結精簡,並對作者的觀點進行了印證與練習,相對於以往的做法,能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達成共識,並嘗試加以自主的語言進行描述總結,並進入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相對於之前兩階段的內容擁有更強的主觀性,需要讀者根據作者的那些內容與自我經驗進行評判,這個過程更像是讀者與作者在平等的交流,給出了多方面的評論點,並給出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的規則的總結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1)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2)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4)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以上規則我在瞭解過後,不僅對於我參加教研活動的分析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對於各類書籍的閱讀我似乎有茅塞頓開之感,使得我有種把以往的書重新翻出來再讀一遍的衝動,來印證這些觀點,在實踐中印證,在實踐中學習總結。現在的大部分網路閱讀本身也許是輕鬆的、愉悅的,但是專業書籍的閱讀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應該是嚴謹的有目的的,是對我們自身的提升重要手段,在成人的自我學習生涯中是尤為重要的,懂得如何閱讀書籍就如同如何製作食物一樣重要,他使得學習過程更系統,知識吸收更有效率,在過程中能自主的對書籍內容進行思考評價,增長智慧,而不是在各類思想充斥的網際網路時代,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我真的要拿起舊時的書,期待著在已經翻過的土地中再次挖掘出新的寶藏。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2

一書共分為四篇,講述了閱讀的層次、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等內容。其中閱讀的層次分為四個部分: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每一層次的閱讀都有歷史根基的解答。

在所有閱讀之前,閱讀的目標最重要。書中提到,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許多人儘管可以區分出閱讀的獲益與取樂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進,另一方則是娛樂或只是滿足一點點好奇心,最後仍然無法完成閱讀目標。作者給出了沒有讀好一本書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標不夠明確,自身不是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也就無法將精神集中到他們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讀不好一本書,長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對讀書的興趣,感受不到讀書的樂趣。一個愛好閱讀的人必然是對其目標有著十分清晰的認識。

有了清晰的目標就會做到主動閱讀,在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主動閱讀。主動閱讀即為能提出問題來。任何時候能提問,能大膽提問的人都不容忽視,且不論提問水平的高低,至少說明兩點:一、有足夠的勇氣來質疑業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論描述或實踐內容。二、有足夠的想象力來作出與主題相關或聯想的思考,這兩點都說明了他是在認真閱讀且積極思考的。

書中說,任何學習都不應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應該死氣沉沉,閱讀時越是帶著自己應有的積極、主動態度,以及儘量讓自己閱讀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夠更有所得,閱讀的效果才會更顯著,道理的確如此。當一個人由於有了一個確切的目標後,就會主動去讀一本書,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就會不斷提問。明確的目標作者也已提到,單純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並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只有我們將讀書目標鎖定在“為增進理解而閱讀”時,自身的理解力才會真正得到提升。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選擇好一本書來進行閱讀。選擇好一本書至關重要,如書中所說,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你該自己去找出對你有特殊價值的書來,這樣的書能教你很多關於閱讀與生命的事情。這樣的書你會想一讀再讀。這也是會幫助你不斷成長的書。

以讀歷史書為例,有人說,讀史有心機,讀史就是要讀出智慧、韜略和心機(此處心機一詞是褒義)。如何選擇歷史書很重要,由於當今電視普及,受各種古裝劇影響,太多人不瞭解真實的歷史,歷史知識匱乏。若真想讀點正兒八經的歷史,最簡單的辦法應該請教學歷史的老師或同學,多請教幾個,若都選擇同一本書,毫無疑問,那本就是經典了。

他們至少比我們外行要懂行情,因為隔行如隔山嘛。同時也可以看偉人名人在看的是哪本?比如毛澤東同志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愛不釋手,那麼毋庸置疑,該部書肯定是經典,值得閱讀。檢視閱讀在這裡發揮著重要作用,即對於早已熟練基礎閱讀的我們而言,檢視閱讀是我們在挑選書籍時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

分析閱讀是全書的重點,能不能讀好書,把書讀進去,分析閱讀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個規則:(1)分類;(2)簡述整本書的內容;(3)分級理出重要目錄;(4)找到中心問題(內容或思想);(5)找到關鍵詞並確定其含義;(6)找到關鍵句子並確定句中主旨;(7)找出或構架出作者的論述;(8)找出作者的答案。通過八個步驟即完成了我們的分析閱讀部分,但顯然這是不夠的。

進入分析閱讀的階段就意味著所閱讀的書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會去閱讀。在分析閱讀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時刻保持質疑,要有懷疑精神。作者說得對嗎?是全部對還是一部分對,如果一個人完全贊同一本書的觀點,他極有可能就沒有讀進去,沒有思考,或者是這個方面的知識瞭解得太少,讓他不得不誠服於作者,那他讀下來不會有大的啟發,至少說明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欠缺,無法做進一步閱讀或思考。分析閱讀要能懷疑,敢懷疑,勇於挑戰作者的觀點。

世上的書千千萬萬,只怕一生的時間無法窮盡。以時間為約束條件,以同一主題為切入點,進行第四個層次的閱讀,即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說,我們閱讀了許多的書,但又理不清他們之間的關係時,如何做到系統的、辯證的去分析,最終學以致用便是主題閱讀的目的,無論作者是什麼樣的觀點,相同或相悖,我們應該形成自己的主線,不斷用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來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這一層次閱讀已上升到理論聯絡實踐的關鍵階段。

蘇軾曾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毛澤東同志也曾說過一段很精彩的話:“有了學問,好比現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閱讀成就你我,閱讀點亮人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3

《如何閱讀一本書》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作,此書屬於外國著作,本身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就會加大閱讀的難度。再加之翻譯中客觀存在的誤差和翻譯者本人的遣詞習慣,讓我讀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閱讀的目的有很多:學生時代,是為了考試而讀;而閒暇時看的言情小說,則是為了娛樂而讀。現在,拋開娛樂和考試,則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不同於考試和娛樂,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僅需要勤做筆記、寫讀後感,還需要運用此書中的技巧來閱讀。

這本書風行70年不衰,可見其在閱讀上為讀者帶來的影響與價值。全書從閱讀的層次、閱讀層次的說明、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閱讀的最終目標四個方向作為基本的骨幹,將閱讀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說明、檢討與建議。

首先,讀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之間是有關聯的,較高階閱讀層次包含了較低階閱讀層次的特性。所謂基礎閱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並不難理解。檢視閱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主題閱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閱讀。換句話說,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並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對於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於閱讀的態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無論是基礎閱讀還是主題閱讀,都強調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主動閱讀。閱讀是一個特別強調主動性的活動,完全被動是讀不了的,那麼專注力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專注力並不代表理解力,於是思考就是主動閱讀的第二個要素。如果單單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那麼一定是雙眼停滯,頭腦昏睡,即使沒有被動到如此,如果閱讀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站在整體框架之上,帶著一邊思考和一邊提出問題去閱讀,或者說,由於僅僅對書中鍾情的表達和語言很感興趣,卻沒有耐心去了解整本書的框架結構、邏輯和內容等實質性的東西,那麼,便是單純的玩味文字,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所當然地,這本書給予你的回報也就侷限於擺弄文字上,對於個人在這方面的提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閱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閱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路資訊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閱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我也承認自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工作外時間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應該在以後多閱讀,多涉獵各方面知識,儲備知識,才能在需要的時候有所用處。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同樣的,這本書給我的幫助更加的大,因為我還沒有閱讀多少書的時候,就能夠碰上它。相信這本書所教導我的,能夠在我人生短短的幾十年中,給我打下好的基礎,讓我能夠從此以後有科學和系統的閱讀,不斷的提升我的理解能力,知識儲備,及人生的境界。

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總結:“一本好書能叫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錢昕)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4

這是一本實用性書,贊同作者的方法論就要總結出來並踐行。

一、閱讀的四個層次

(一)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或初級/基本/初步閱讀,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國小時完成的。

(二)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或略讀/預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

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若書中附有索引,檢閱一下。

(4)若包著書衣,讀一下出版者介紹。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和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

2.粗淺的閱讀

(三)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全盤完整地閱讀。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1)作者將全書分為5各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

(2)第一個主要部分又分成3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第一部分的第一段落,作者有4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

A.智慧禮節一般原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四)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第一階段:觀察研究範圍——準備階段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第二階段: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絕大多數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

4.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凸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二、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三、3種做筆記的方法

1.結構筆記(structural note-making):針對檢視閱讀。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構架,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2.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針對分析閱讀。關於這本書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你要提出答案,作者的觀點和你自己的觀點。

3.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making):針對主題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5

讀書,似乎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也是一件複雜的事,該如何讀書,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找到了些許答案!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閱讀,通過在閱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閱讀才會收效越大。閱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資訊,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麼一段,說真正的閱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讓自己獲得“全新的或更高層次的啟發”,收穫我們自己想要的。“閱讀就是學習”,不但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還要用來進行自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還要懂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閱讀不是在聽作者唱獨角戲,我們更需要把它當作一種與作者的對話,通過對話,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與思想,從而獲取一種閱讀之外的東西。

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是依次漸進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種層次的基礎上的。通過基礎閱讀,獲取一本書的內容;通過檢視閱讀,獲取一本書的架構和主題;通過分析閱讀,更深層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書;通過主題閱讀,對同一主題的數本書進行整體的分析與研究。

檢視閱讀,是系統的進行略讀,粗淺的明白書中所表達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閱讀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應該依照讀物的性質和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儘可能的避免在閱讀中出現停留或倒退。通過檢視閱讀,我們需要從基本架構上讀出作者的整體思路,但不要企圖瞭解作者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句的深層次含義。“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在閱讀的過程中,作為讀者我們要學會向提問,在這本書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無論我們讀什麼書,這幾個問題都是有意義的。同樣在這一部分,作者也給了我們教了幾種閱讀時做筆記的方法,以及三種做筆記的形式,這些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的閱讀中。

分析閱讀,是閱讀的第三階段,也是閱讀單獨一本書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閱讀中,首先要對我們所閱讀的書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分類。只有明白了這本書的分類,才可以幫助我們較好的完成下面的閱讀。在這一階段中,我們不僅要滿足知道作者在講什麼,還要能夠將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要能夠對整本書進行拆解,擬出這本書的大綱,並能夠用自己的內容對大綱進行適當的充實。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就能夠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條理。這個過程是艱難而複雜的,但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夠更好的更透徹的理解這本書。在這一部分,作者講到了一本書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對這一關係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在成為一個“好讀者”的同時,也為我們能夠成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個基礎。

在分析閱讀的講解部分,作者總共列舉了他對於分析閱讀理解的十五條規則,這些規則在全書的第十一章有一個小的彙總,並對這十五條規則的聯絡進行了講解。這十五條規則之間,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全書。但如何更好的把這十五條融入我們的常規閱讀中,這還需要我們慢慢的在後續的閱讀中去理解、去體會。

在第十二章輔助閱讀部分,作者總結了他對於幾種外在輔助閱讀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我們的閱讀,應該儘可能的保證獨立閱讀,排除他人的評論對我們的理解造成影響。儘可能的少利用導讀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獨立閱讀之後再進行對輔助材料的閱讀。

第三篇中,作者列舉了多種型別圖書的閱讀方法,包括對實用型圖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的閱讀方法的總結和概括。通過作者清晰的描述,我們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以提高我們的閱讀質量。

在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談到了自己對閱讀的理解和認識。在他看來,我們需要不斷的閱讀,但不是任何書或文章都要讀,我們要讀那些能夠提升我們閱讀能力的書,“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通過這樣的閱讀,才能夠增進閱讀的技巧,從而提高自己。

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結:“一本好書能叫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