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羅生門》有感

讀後感3.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羅生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羅生門》有感

讀《羅生門》有感1

黃昏,陰暗的天空飄著細雨,四周一片寂靜。武士漠然站在朱雀樓前,任由如絲細雨飄至衣上,心事重重望向遠方。

他如今身無分文,餓了整整一天。昨日,被老東家解僱後,他帶上刀便來到了這裡。飢腸轆轆,今後該何去何從?

‘做盜賊吧。’一個不可思議的念頭猛地進入他的腦海,隨即他狠狠的搖搖頭,暗罵自己 ‘一世清名可不能毀了,即使餓死也不能做賊。’

寒夜俱寂,悽風冷雨,無一絲聲響。突然,‘窸窸窣窣’的聲音傳入他的'耳裡,他握緊腰間的刀,警惕的盯著閣樓方向,那細微的聲音正是從那裡傳來。

他躡手躡腳爬上了閣樓,閣樓上除了遍地腐爛的屍首,還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婆,‘你這個老太婆鬼鬼祟祟在做什麼?’他大聲喝問道。

眼前這老人骨瘦如柴,顴骨高高的凸起,衣服寬大得像套在一根竹竿上,手指乾枯如同雞爪,長期營養不良導致面黃肌瘦,眼窩深深凹陷下去。

‘我扯死人頭髮拿去賣。’她嚇得聲音顫抖。‘這個女人生前沒做過好事,死後頭髮能讓我飽餐一頓也算大慈大悲之事,我拔她頭髮不算做壞事,不拔,我就得餓死’。她聲音如細蚊,辯解道。

武士扯動嘴角,詭異的笑了起來 ‘那我剝你衣服拿去換頓飯吃也不算壞事,不然,我就得餓死。’

說完,上前扯落老太婆骯髒殘破的衣服,消失在這無聲的雨夜中。

讀《羅生門》有感2

因人性之複雜而造就了千人千面的真相的羅生門,因黑澤明那部電影家喻戶曉,並把文學中的鬼才芥川龍之介推到了讀者面前。電影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而今天,我們卻要把目光聚焦在小說《羅生門》上。

短短3000字,小說講述了在一個黃昏被主人趕出的家僕走投無路,徘徊於羅生門下,內心在”餓死還是當強盜”之間掙扎之時,發現屍骨堆中一老婦人正在拔死人的頭髮,已陷入絕望的家奴在惡的面前激發了心中的道德感,老婦人理所當然地講述自己這樣做的理由,還解釋這死人生前做的也是缺德的勾當,大家不過是為了生存,於是,家奴心中尚存的那一點嫉惡向善的念頭消失殆盡,奪走老婦人的衣服,消失在一片黑沉沉的夜裡。

魯迅先生曾評價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是的,芥川龍之介就是這樣,一位善用極簡筆墨來刻畫人性的作家。羅生門,便是他對人生的懷疑態度和對於利己主義的人性之絕望的表達。

羅生門,一個人間地獄:天災不斷,房屋破敗,屍殍遍地……就在這羅生門下,無路可走的家僕就這樣失去了最後的人性,成為行屍走肉,善於惡就在一念間,這是生死邊緣的物競天擇。

面對頭髮被老夫人一根一根地拔下時,家僕對所有罪惡的反感正一刻刻增強,彷彿已經忘記了就在剛才自己還動過去當盜賊的念頭。與其說這是她對老婦人的嫉惡如仇,不如說是他對自己內心萌發的邪念的逃避與宣洩。當家譜把閃著白光的鋼刃橫在老婦面前,那種安然的得意與滿足,彷彿圓滿的成就了某項事業一般。當人一旦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享受著制裁惡人的`快感中時,是否思考過所謂的正義感真的正義嗎?這人世上,誰的心底又是一塵不染呢?在這羅生門下,沒有人是清白的。別人做得惡,卻成為自己作惡的理由。也正是老婦人那句“我不覺得這女人幹了壞事,她不那麼幹就得餓死,是沒辦法的,所以我也不覺得我剛才幹了壞事,我不這麼幹也得餓死,都是沒辦法的事。”這是什麼邏輯?別人做的惡成為自己作惡的理由,即便是做惡,如果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就是可以被寬恕的。在亂世中,有多少人秉持這樣的觀點,為了活下去,人們活得漸漸不像人,人性的光輝就消逝在黑暗中。”那麼,我剝你的衣裳,你也休要怨恨,否則我也會餓死!”家僕說出這句話時,便已選擇了邪惡的活著,家僕拿著衣服消失在了夜色最深處。

羅生門外面唯有一片是沉沉的夜。那夜是逐漸蔓延開來的罪惡,是嚴酷生存狀況下那些無路可退的絕望!

讀《羅生門》有感3

戰亂期間,農民避難羅生門,在門樓上碰到一個老太婆拔女屍的頭髮做假髮,他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故事很簡單。

小說重點描述農民心理的轉變,剛開始,面對餓死還是做強盜的選擇,他還在做激烈的思想鬥爭;突然發現老太婆時,他瞬間對惡產生了強烈的排斥,甚至寧願餓死;而在聽完老太婆的敘述後,他卻為惡找到理由,並立即付諸實施。人性的軟弱和無原則表現的淋漓盡致。

老太婆為惡有她的理由:女屍活著的時候,用蛇假冒魚乾賣掉賺錢;農民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實在噁心。而女屍、老太婆和農民面臨著共同的.困境:不為惡,就會餓死。所有人都有正那麼人性的底線在哪裡?尤其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關注這時候人性善的一面,比如泰坦尼克沉船時,男人們請女士先走,我們稱之為人性的光輝,而光輝背後的陰暗,就少有深入探討的了。

人們還善於把自己隱藏到群體中,群體中惡的底線往往會變得更低,甚至於無。“大家都這樣做的”這樣的想法會消除自己對惡的不安。但惡是客觀的,不同角度的解釋並不能改變它的存在形式。既然這一切無可避免,我能如何做呢?遠離廣場,讓自己的底線更高吧。所有人都有正當的理由,為惡最難的就是說服自己。

那麼人性的底線在哪裡?尤其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關注這時候人性善的一面,比如泰坦尼克沉船時,男人們請女士先走,我們稱之為人性的光輝,而光輝背後的陰暗,就少有深入探討的了。

人們還善於把自己隱藏到群體中,群體中惡的底線往往會變得更低,甚至於無。“大家都這樣做的”這樣的想法會消除自己對惡的不安。但惡是客觀的,不同角度的解釋並不能改變它的存在形式。既然這一切無可避免,我能如何做呢?遠離廣場,讓自己的底線更高吧。

讀《羅生門》有感4

《羅生門》為我們展現了人類在求生時的利己主義之惡。無論是僕人還是老婦,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最初,僕人為了求生,心想與其餓死,不如為盜。但是,也許是本性尚善,也許是內心恐懼,僕人雖然這麼打算,心裡卻在善與惡之間艱難地抉擇著。這大概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然而,在聽了老婦的話以後,他狠下心來,將心裡僅存的一點善心拋到了九霄雲外。

如前所述,僕人也好,老婦也罷,都是不幸的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能不能保命都很難說。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作惡的理由。“迫於生計”,只不過是為自己的'罪行開脫的藉口罷了。人心本來就是很脆弱的,在那樣的情況下,“善”往往不敵“惡”。如果站在僕人的立場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人怕是並不罕見。

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善”。即使身處衣食不足的困境,我們也應該遵守法律和基本的社會公德,不能置禮義廉恥於不顧。作為一個普通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只要我們肯努力,困難總是一時的,生活總會更好。

讀《羅生門》有感5

在這個漫長的漫長的寒假中,我讀了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短文《羅生門》。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力了我:一扇非常復古的大門,看上去有一點斑駁,有一點鏽跡,有一點潮溼,典型的西方古堡大門。我心想:這應該就是文中指的羅生門吧。

這篇短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家丁,故事講述了因為經濟大蕭條家丁被服侍多年的東家辭退了。無處可去,坐在羅生門下避雨,家丁反覆尋思明天的日子怎麼過?該做點什麼?這樣的天氣加重了家丁憂鬱的心情,他好想填飽肚子有個暖和的地方躺一躺,由遠及近,盡是嘩嘩的雨聲,抬頭望去一片濃重的烏雲。他的腦中跳出一個可怕的念頭---除當強盜,別無生念。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最終還是選擇走進了一棟大樓。至於他的下落,更是無人知曉。看完後我覺得這位家丁就是一個被慾望所控制的人,如果不及時的改正,就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短文著重描寫了環境,寫出天氣的惡劣以及四周的幽靜,襯托出家丁的寒冷和恐懼。還描寫了家丁的`動作和心理變化,從開始的猶豫到後來的理所當然。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能因為一時間的利益而失去理智。就像《浮士德》中那名男子與魔鬼一樣,男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將靈魂與慾望作了交換。在生活中有許多與自控息息相關的事情。例如: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等。我們要有自控力,不能因為吸引力而忘記了時間,這樣還會使你的可信度降低,因為你並不誠信。

看完這篇短文後,我看電視我不會像以前那樣一拖再拖,到時間後不用媽媽說自己就會自覺的關掉。日常行為中也一樣,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決定一件事前要三思。

讀一本書就像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讀完這本書我學會了自控學會了思考,更重要的是不做慾望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