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經典(15篇)

讀後感1.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圍城》讀後感經典(15篇)

《圍城》讀後感1

讀完《圍城》,感觸未有想象中深刻,很逼的讀後感一篇。只感喟錢鍾書語言的生趣與精巧,卻決書中所寫情節未免有失大氣。與母親談及,周太太不以為然,說我不該苛求資訊未通達時人們思想之高遠,又說錢鍾書本就是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人家且自得其樂,我們能跟著樂和已是幸事。這樣想來,也確是如此。讀畢正文,書後有錢鍾書內人所書的《記錢鍾書與〈圍城〉》,其實所講大多也是些錢鍾書生平瑣事逸事,但字裡行間無不透著一種對兒子般的寵溺。提及他的“痴氣”時,總是帶著些炫耀幸福或回憶時才有的甜美。讀起時我幾乎要以為這是錢鍾書過時候多年所著。因為只有愛人過世許久後,曾經幸福的寡婦才能有能力和勇氣如此溫存地追憶,讀後感《很逼的讀後感一篇》。所幸結尾處,楊絳女士說道:“我要趁我們夫婦都健在,一一記下”。不禁想到,遇到過如此“痴氣”可愛的丈夫,最終卻難逃生離死別的厄運,將是多麼巨大的悲慟啊。又聯想起《黃金時代》後序中李銀河女士說過“我曾是這世上最幸福的女人,而現在卻是最悲傷的人”這一句。大概最深的幸福,總要由同等深刻的痛苦來償還。確也乘了《圍城》的結尾——“無意間包涵對人生的`諷刺與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涕笑”。想到這裡,反倒情形與自己前些日子的災禍。有些人失卻了,回想起來只空留厭嫌與反胃,怪自己當初犯了大傻;有些人離開了,傷心傷神幾日,倒是最終能迴歸平靜,但這些總是要好過失去一位無所取代的靈魂伴侶,帶著悔恨,無論在遇到什麼人都只能算作“湊合”。所以,也許《圍城》是智慧的,兩人結成連理,並不需要什麼蕩氣迴腸的愛情,互相看著不討厭,相互交換的不至於除了體液就只剩鄙夷,已經實屬不易。反正人總是要失散的,往往連短短人生數十載也熬不過,更不要提什麼永生永世的荒謬言辭。學精明些是應該的,免去自己一場肝腸寸斷之劫。

《圍城》讀後感2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

《圍城》裡面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句是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句話寫出了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悲哀,生活就像是一座城,人們永遠無法逃脫這座城帶來的束縛與磨礪。若人人都糾結於生活這座無形的圍城給我們帶來的寂寞與痛苦,人類社會將停滯不前。我想,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勇氣無論是城內還是城外,接受現實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一味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事物只會是我們自哀自怨,不思進取。只有勇敢地面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積極改造它們,使之更完美,生活才有可能有進步。

《圍城》一書中錢鍾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生活中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開命運的安排,命運築起了一堵城牆,若我們把一生都奉獻於衝破這堵城牆上,那人生談何意義?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我們能做的該做的,就是接受這堵牆,在牆內開展我們的生活,努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讓我們的夢想在牆內綻放光彩,讓牆的另一邊的人都能感受我們的熱情與精彩。這樣,所謂的牆,就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障礙了吧。作文

《圍城》讀後感3

《圍城》對人物的刻畫也堪稱典範,往往三言兩語就把人物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哲學家褚慎明自稱與英國哲學家羅素熟識,吹噓“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事實上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茶裡要擱幾塊糖”這一類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讀來令人捧腹之餘,又深深感到對此類人絲毫不覺陌生,也許還能回想起自己在某一階段曾做過這樣的人。

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假的文憑被方鴻漸當場揭穿後,仍不動聲色,把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煞有介事地稱作“很認真嚴格的學校,雖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學生不容易進”,當場忽悠住了同為克萊登大學“畢業”的方鴻漸。聯想到此前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學歷打假事件,可見中國人對學歷證書這一鍍金法寶的不懈追捧,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

而對於中國的大學,錢先生也有一番辛辣的見解:“中國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學的國家,沒有旁的國家肯這樣給科學家大官做的。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還是條坦道大道”。今天總有評論家在振臂高呼,抨擊現行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的力度一輪大過一輪,最終卻淪為形式。問題的根源,錢先生早已一針見血地擺在公眾面前,只是如此“大學之道”“治學之道”已根深蒂固,難以動搖。大眾總在感嘆中國整體科研水平落後,並不是找不到原因,而是要改變這種現狀,殊非易事。

讀《圍城》常常可以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偶爾甚至也能從中照出自己。錢鍾書先生以犀利的.筆觸,遊刃有餘地描摹著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群像,戲謔地旁觀著由這群人上演的劇目。在閱讀時,我們也就能夠暫時上升到作者的高度,冷眼觀察身邊的人,周遭的事,以致靈魂出竅般地審視自我,帶著一種全新的認識,再度回到自己城內或城外的生活。

《圍城》讀後感4

從國小一直到了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畢生最大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裡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裡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圍城裡的生活。

《圍城》讀後感5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一句簡單的法國諺語就說出了錢鍾書想要表達的主題。

高中的時候我就看過《圍城》,可是當時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情節就放下不看了。記得那個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段《邊城》的選段,講邊城的時候教師說了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說:“在20xx年左右的一年,《邊城》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說,《圍城》排行第二;而在亞洲,《圍城》被評為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說,《邊城》排行第二。”當時我一下子想到了這其中的簡單原因——《圍城》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要還是很值得肯定的!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很喜歡看錢鍾書的`文章,尤其不喜歡長時間看。因為總覺得看看的書異常地耗費腦力!就像《圍城》,很多時候我得在他那巧妙的比喻中先停頓一下才能夠繼續前行。於是,斷斷續續地不明白花了多少時間才第二次把這本書給看完。

《圍城》的愛好者應當不止是一類人吧!我覺得從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有其愛好的理由。青年嘛,正值戀愛的時節,正好有著看這書中曲折的感情故事的心態。中年人嘛,自我的家庭剛剛運營沒有多麼長的時間,有時候看看這書中的家庭中曲折逗人又有點合乎情理的故事還是很值得他們深思一下,反思一下自我的生活的。至於老年人嘛,老夫老妻們似乎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就是這年輕一代的感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了,他們是資格最老的觀眾。

看書的時候有時候也能夠看得我有點糾結。為什麼糾結呢很簡單,一個圍城的故事似乎又讓我覺得感情與婚姻是一個不好接觸的區域。儘管,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以及國外那些童話傳達給我們很多令人嚮往的感情故事,可是,這些完美的故事比起那種《圍城》中的糾結故事來說的話又似乎是地稅之餘滄海了。有時候真害怕自我將來會成為那大海中悲催的一滴苦水。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衝出來,而我,暫時站在城門口觀看。

《圍城》讀後感6

與其說《圍城》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人生哲學,我覺得《圍城》具有一種神奇的“功能”,一種能讓人審視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鏡子,可照鏡的不是人,而是人的靈魂,它通過一些生活的瑣事最直接反映著人性的善惡美醜,包含著人生百態,我驚詫於錢老先生的火眼金睛,他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觀察,都是那麼細膩、深刻,什麼在他眼裡都無所遁形。

在這《圍城》之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譬如談話、吃飯、交友、工作、戀愛、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也正是這些瑣事能更鮮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針見血地看出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惡。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一部名著——《紅樓夢》,《紅樓夢》中描寫的是鐘鳴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而《圍城》卻展示了戰亂時期相對安定的人情世態,這兩本書顯出了生活的真實,卻又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人性美醜,世態炎涼,都躍然書中。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書中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附庸風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機重的孫柔嘉,庸俗無聊的曹元朗,輕浮膚淺的鮑小姐,這些人不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嗎?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學校裡的人情世故,大家庭裡的口是心非,無不顯出真實、深刻,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時代背景,換句話說,便是它具有普通性,這又是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

故事從頭到尾都像是在圍繞著方鴻漸的婚姻展開,但這書表達的含義和內容卻不僅僅是指婚姻,錢先生其實是藉著方鴻漸的經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對世態的感悟。諷刺調侃的方式讓人在苦笑中也不覺得苦澀,這也許是書的又一個高明之處吧!

讀了《圍城》,我有種感覺,好像跟方鴻漸在人生中穿梭,體驗他的心中感受,體會這瑣事中的人生哲學!

《圍城》讀後感7

這本書看了很久終於結束,連續劇版也緊接著看完了。男主方鴻漸不算是個完美的人,但總得來說是個好命的人,有好朋友一路扶持,有愛的人一直鞭撻,我認為他的人生用“被動”兩字可以概括。

對於親情,因為常年在外國,思想不能融進自己的大家庭,所以也處理不好婆媳,弟媳之間的矛盾,一味躲避。對於感情:畏首畏尾,一直都很被動,因此錯過了自己的“白月光”唐曉芙,得罪了喜歡自己的蘇文紈,最終和相處起來平平淡淡的孫柔嘉“被動”結婚。對於友情,用好朋友趙辛楣的話來說就是“不煩人,但沒什麼作用”。對於自我實現,方鴻漸雖是留學生,卻由於自身好高騖遠又被動的性格,以及眼高手低的執行力沒有成為有用的`人才,也沒有擔負起作為長子的養家責任。相比較起來,趙辛楣更像個男主角,有擔當,講義氣,樂觀,有上進心。但正因為如此,方鴻漸身上折射出千千萬萬個普羅大眾,畢竟優秀的人是少數。通篇劇情其實有點狗血,無非就是年少時輕狂,年齡稍長時迴歸家庭,然後被家庭瑣事環繞,成長軌跡像億萬個普通人的心路歷程——即年老時看著年輕時一個個充滿活力又鮮活的“自己”死去時再也沒有波瀾。看完《圍城》,希望今後我能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年齡推著走,但對結婚變的更不向往了也是意外收穫,很多事情真的都是圍城,當然也都能用圍城解釋。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所以方鴻漸的結局也稱不上遺憾。

最後想說,寫故事書的人真厲害,身處真實世界,卻又造一個世界出來,作為讀者呢,又篤定的相信有這樣的一個世界,真奇妙。

《圍城》讀後感8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學一科愛一科,擁有對學習所執著的`精神,有的人頻頻出錯,也很難學習好,他們厭煩唸書,老是覺得別人的成績如何如何好,卻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用心學習過,直到成績單發下來的那一刻,才回想起來,自己並沒有用心,努力過。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上學情況來說吧,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有學習好的,也有學習不好的同學。有的同學覺得讀書需要付出努力,長大後才有機會出人頭地。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裡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裡崩潰時才想起上學時的種種美好的記憶,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好朋友在一起,我們一起歡笑,一起玩耍,一起努力,一起難過。看到這些我不由的想說: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這些年的學習時光吧,外面的世界要比學校裡複雜幾千幾萬倍。切記,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時光從來不等人。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圍城》讀後感9

《圍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以他的戀愛和婚姻為小說的主要情節,為讀者刻畫了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是雙重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那種玩世不恭的處事態度又決定了他的一生註定是以悲劇為局。

我們也曾讀過或學習過許多文學著作,也有很多是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或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或是因為寫作風格、人物形象等,都能讓我們印象深刻。但是在讀過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後,令人歎為觀止。小說語言幽默風趣、書面化的語言通俗易懂,多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妙趣橫生、妙語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它是一部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錢鍾書先生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去”。或許事實真是如此,雖然我們是學生,並不太瞭解婚姻真正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或許它只是愛情的附屬品,只是相愛的兩個人終將在一起的象徵,就憑那一紙文書就可以讓相愛的兩人永結同心,一起精心維護自己的婚姻,享受生活。但也可能讓兩個並不相愛的.人勉強走在一起,走進婚姻的圍城,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方鴻漸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進了圍城一樣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對社會生活的不滿,但當他想要出去的時候,卻發現為時已晚,城門早已關閉。無奈之下,他一頭鑽進了婚姻的城中,在三閭大學,相貌平平,外表柔順而內藏心機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

其實,不論是社會的圍城還是婚姻的圍城,只要戰勝自己,勇敢的跳出圍城的束縛,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取得成功。

《圍城》讀後感10

人這種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生處境實質上的尷尬與窘迫,人對此的渾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雖有所知卻也無奈,偶爾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於此有深刻的洞察,調即觸到痛處又有某中寬容理解,如果讀進去的話——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訕笑之時,你會歎為觀止,會驚異於作家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小說中三閭大學的學生不好對付,方鴻漸省悟天下古往今來的這個瞧不起那個,“沒有學生要瞧不起想生時那樣利害”,“眼光準確的可怕”,讚美未必盡然,但毀罵“簡直至公至確,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餘地”。

《圍城》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又怎樣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觀”和“感”的。《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

小說的魅力就在於這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人性洞察,在於對此富有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決不濫情。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說到幽默,自然是這部小說的顯著特色和最迷人之處。它來自洞見、智慧、學識、才華,以及一種觀賞的情趣,處處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觀火的.人性中的確存在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

小說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飯鬥嘴、爭風吃醋,調意味是最濃了;而當我們看到三閭大學,辛辣的諷刺味則突出些;小說後半,芳鴻漸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氣也就減了,更多的是謀生艱難。

讀了錢著,包括那些學術著作,尤其是讀了這本《圍城》,你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來頗為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戲劇色彩。

《圍城》讀後感11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

——錢鍾書《圍城》

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溫柔伶俐的唐曉芙,冷若冰霜的蘇文風,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海中久久無法平靜,他們用自己的精神澆鑄了一座又一座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跳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說過“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為世人詮釋了“圍城”心態。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中,繁重的學業是身上不可卸下的.沉重包袱。我們不斷地抱怨學業重,壓力大,卻又心甘情願地奮鬥著。這也許可算是典型的圍城心態了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虛榮、名利,亦或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在這社會中生存下去,有一片立足之地。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致於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便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現狀。而在這碌碌的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呢?失去的,也許就是早已被你忽視的那一顆童心。英國作家赫胥黎說過:“為什麼人類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說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著名影片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如今的教育,生活所泯滅,所扼殺了。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恆,或是青春硬化,那個人也許便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更符合現代生活的節奏、方式,而前者,卻已被“幼稚”二字取代。這何嘗又不是座圍城。

“圍城”是人生必經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我不禁開始為未來擔憂起來……

《圍城》讀後感12

雖早知《圍城》之名,卻一直也未曾讀過,但一直是楊絳先生的書迷,讀過《我們仨》後深深體味到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和美與堅守,看到伉儷情深,血濃親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對這家人的思想產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許這才是我走進《圍城》的原因。一入《圍城》卻再不想出來。圍城之大,圍住你我眾人;圍城之小,困住隻影孤身。

書以頂著博士之名、留學歸來的方鴻漸,一路的所歷之事為主線,將30年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百態圖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方鴻漸志大才疏、性格軟弱又好面子,有著諸多缺點,假裝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點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時候竟透著些可愛。這樣的人豐滿真實,招人喜歡。先生說:婚姻是圍城,有想進者,有想出者,相互豔羨。友誼亦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趙辛楣圍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撐、扶持;愛情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蘇文紈、孫柔嘉、唐曉芙圍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愛恨糾葛;社會是圍城,將整個時代圍在了裡面,身在其中受著社會的擺弄。

讀過《圍城》大有欲將之前的小說捨棄的感覺,錢先生的`語言活潑幽默、犀利而又細膩,約是先生是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才將這人世間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樣的天氣,腫了臉一樣的月亮,如在水中靉靆的紅酒般的動心,如飯中沙魚中刺的惡毒,一邊印著過期作廢一邊不注日期的承諾…這層出不窮的比喻生動有貼切,字字珠璣,讓人拍著腿叫好。

先生的話幽默卻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現在仍十分合適。如今人越來越多,城越來越大,而圍城也越來越多,牆越來越高。人們總是處在這城內的困惑裡,回憶著那城外的美好,圍城的樣子大概就像是數學裡的集合,每每都圈著不同的事物,每個人都在無數個集合當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裡,找出各個集合的規律,從容的應對,不正是活著樂趣和意義嗎?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閱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圍城》裡說的不僅僅是婚姻和愛情,更說的是人生。

《圍城》讀後感14

讀完《圍城》,感觸很深。書中有話:圍在圍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也早有聽過類似的話,但形容的淺顯,絕沒有如此深刻。

這本書真真正正是“讀”完的,每逢對白,都要把自己安在人物角色上,附上角色的靈魂,將對話讀出聲,感受角色的情緒,時而亢奮,時而憤恨,情緒全然處於被動地位,被故事走向牽制。讀到李梅亭,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臉,讀到趙辛楣,君子坦蕩蕩、浩然正氣等詞馬上跳出來成為標籤,跟隨著人物性格進行的人物對話,語氣聲調都要有所區別,讀到方鴻漸與孫小姐吵架時恨不能拍桌子大喝一聲以從氣勢上優先取勝,但是現實中又一壁將它作為反向的範例,認為婚姻中這樣的拌嘴是萬萬不可的,單是氣來是不怕的',就怕是要傷了心。

錢鍾書先生的文字直擊內心,人物細節的刻畫太到位了,人心的黑暗面曝光在一層黃紙之上,書中人物的小動作和壞心思讓人討厭的牙癢癢,恨不能鑽進書中揭穿他面具顯露出其真面目來,使他無處遁形。在此之外也反省了自己。有時常想,生而為人,許多的小心思隨著人情世故逐漸長成,依附著每個個體形成了自私的本質,無私便成為了人們捨棄本質中自私程度的量詞,人生來本就自私,那麼捨棄的多了,我們稱它為無私,捨棄的少了,就稱為自私,這本也無可厚非,畢竟也總有雞湯來問,你不就是為自己而活嗎?講到這裡就多說兩句,有時覺得自己是個無私的人,有時覺得自己又好像很自私,偶爾覺得自私很好,認為自私的人活得快樂,又要鄙夷自己,你這想法真是自私,自私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屬性,卻總被拿來當做貶義詞。說回正題,讀完這篇,討厭起人類的自私本性來,這幾天談話做事,都要剋制。無論如何,還是想做一個坦蕩蕩的小女子。這是圍城叫我學會的,我應當感謝。

不論從哪方面講《圍城》都是本很好的書,也是一本不應該只讀一遍的書,過段時間,一定會再拜讀一遍,可能到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圍城》讀後感15

比喻精妙絕倫,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不像電視劇裡好人好到極致,壞人壞到骨髓,錢老筆下的人物時而身在其中,叫人大呼蠢貨,時而又臨界於君子彼岸看小人,叫人看真切小人的嘴臉。

在書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熱衷”的圍城,探進去腳嚐到甜頭,便把另一隻也探進去,等看清了這銅牆鐵壁酷似監獄的地方,忙拍腿嘆氣卻發現這單行的軌道不能轉彎也不能後退,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前進。

方鴻漸是最最深刻的例子,和鮑小姐不了了之之後,馬上踏入蘇小姐的泥沼,蘇小姐不合時宜的賢妻良母作風簡直嚇到了當時只想當花花公子的方鴻漸,本來蘇的家世和蘇對方“博士文憑”的愛慕撐得起一個家的.,誰成想方在這泥沼裡當斷不斷,反而錯失了自己最愛的唐小姐,蘇小姐也嫁給了曹先生,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啊!方後來想到自己為唐小姐生病的那段日子,情願再生一次那種病,就能看出他對孫小姐是怎樣的不如意。寧缺毋濫還是寧濫勿缺,且諒,誰也不能那麼堅定得執行完畢罷。

方和孫結婚後,彼此九成的偏見如何過得下去,孫跟別人結婚會不會也是這副樣子無從得知,但方確實變得更差勁,一成的相愛實在壓不平這婚姻的秤砣。就算兩人離了婚,再找一個人做一次相同的這些事想來也是毫無趣味,況且方家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折騰,經濟不允許,兩位嫂嫂刀子樣的嘴也不會允許。方真是慘,連後悔藥都沒得可吃。

要說非得得出個什麼精妙的結論,那就是最好做一個楊絳一樣的女人,痴痴的一輩子看著錢先生的痴,痴痴的支援著錢先生的痴,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