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熱門)《圍城》讀後感

讀後感2.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圍城》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 篇1

讀罷《圍城》,最愛的自然是唐曉芙,她猶如夏日池塘裡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她潔身自愛,不攀高比富,也不願稍稍俯首,屈低自己的愛情。彷彿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舉世皆濁而其獨清,舉世皆睡而其獨醒。

喜歡唐曉芙,那麼自然會喜歡她在書中的一句話。她在拒絕方鴻漸時說:我愛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己去喜歡一個有過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歡著這個人!不喜歡當下很多人宣揚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會遺憾;也無法理解那些幾個星期換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愛情不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但是這裡所說的愛情,絕不會是那些頻繁換男女朋友的.人所認為的庸俗的愛情,而是絕無僅有的真愛!

從小到大,未曾接觸過愛情,並不僅僅是因為父母親的反對,也是因為從未遇到過一個人,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就這樣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愛戀,信奉唐曉芙的從空白開始,信奉那個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來到,無需刻意尋找,刻意製造任何機會。而那個人,只要一牽手,你就知道,那是幸福!

方鴻漸自詡深愛著唐曉芙,後來跟其妻結婚時,不也是一樣的義無反顧,那算得上什麼愛情,唐曉芙愛錯了人,幸而並沒有屈低自己的愛情!

配得上唐曉芙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一定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權勢,但是他一定必須沒有過去,甚至在被拒絕之後,他也應該為其終身不娶;他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一起愛她,甚至願意為了她放棄一切;他必須保證自己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動搖;他不只應該讓她相信自己,更應該讓他相信未來!

圍城裡還有一段話,甚是喜歡。

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樂觀,因為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裡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裡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希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

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希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希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圍城》讀後感 篇2

以前人們渴望安定於一座城,雖然進出受限,卻也安貧樂道,能圖得熱鬧。如今越來越多人渴望靜默於一座孤島,無來無往,處處是出口亦處處是入口。

這種變化未必是人世的複雜人情的冷漠所致。從原始的獨居,到往後的群居,再到城市化的聚居,擁擠感和空虛感日甚。更為可怖的是,在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教育提升的幸福生活裡,甚至是在引以為傲的文化裡,對心理環境的`建設卻嚴重滯後。

《圍城》的優秀除了語言的浪漫瑰麗、清晰的時空脈絡、鮮活的人物特色及流浪青春、愛情和婚姻的感懷外,最突出的正是這心理環境的營造,使得人物和事件能夠栩栩如生。

方鴻漸先是與鮑小姐,到蘇文紈,到唐曉芙,最後與相貌平平、能力平平的孫柔嘉成婚,呈現了方鴻漸清晰的人生脈絡。

對於方鴻漸來說,自己年少貪玩時遇著鮑小姐,在城外邊隨意撒野,船一靠岸就各奔前程,從此互不相干。畢業回國後由理想進入現實時遇到的是蘇文紈,處於愛意的更迭期,無聊和有趣傻傻分不清,什麼都不想要,又什麼都不想放棄。之後遇到唐曉芙,這個人小鬼大的女孩挑動了他全身脈絡裡的所有情愫,一見鍾情的痴狂,最後仍然噶然而斷。這些都算是他轟轟烈烈的理想的陽光,最後照在了孫柔嘉的現實裡,並在孫柔嘉身上投下了一個斜長的陰影,方鴻漸就在這個陰影裡歸於平淡。

還沒玩夠的在城外,玩夠了的在城內。沒玩夠的有玩夠的時候,玩夠了的有想再玩玩的時候。可城並不是24小時便利店。

人身自由,戀愛自由,婚姻自由,這是城外,相反是城內。或者它們各自本身就各成一座孤城,來來去去的其實只有自己兩個腳印。

幸福、美滿和愛,最終都會走向孤島,成為孤獨。將激情當成愛情,將責任當成婚姻,將存在當成肉體,這些都趕不上孤獨,唯有孤獨能夠定義愛和幸福。

書中所呈現的時局,相當於如今所謂的命運。命運不就是有什麼、誰陪伴你及到哪裡去。在很苦很累的時候,其實你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熬。

一個人住的時候,那所房子那座城就是你的陪伴。你抑鬱、失眠、沉默無語時,那座城不知道給了你多少的鼓勵和信心,而這些你可能正視而不見。

你住在這座城裡,這座城在你心裡。情路漫漫。祈願你“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未來會怎麼樣就交給那個未來的自己吧。

《圍城》讀後感 篇3

讀罷掩卷,悵然良久。一來書中斷崖式的結尾,讓我琢磨半天:到底方鴻漸一覺醒來,會走出這座婚姻的城,還是埋頭鑽的更深?要是打算走出,他能真的走出嗎?二來女友也對此書頗感興趣,想聽聽我的一些想法,因為按照書中的主旨,我兩也是即將走入圍城的一對鴛鴦[捂臉]。越想越亂,我就打算拋開書中的人物分析,情節描述,拿這個圍城為中心,講講自己的想法。

圍城圍的是什麼?我想單單把婚姻當做圍城,有點淺薄了。萬事萬物,出去其中的,皆是圍城。拿生命來講,你作了人,就做不出狗的事,這一點誰也逃不出,那些羨慕豬有吃飽了睡的幸福生活的人,這是入了人的圍城。再拿自由來講,文明為開化之前,人有自然自由,卻經受生存的威脅,演化了文明,生存威脅小了,有了道德自由,卻沒了自然自由,所以人長大了,成了社會人,會面對一個又一個社會的圍城,婚姻只是其中的一個,還有工作,倫理,道德,法律等等。也許你會說,思想總可以無拘無束吧,這也錯了,從你出生那一刻,所接受的教育,無不在改造你的思想,它像一個印模,塑造你成為一個文明的人,不信你可以批判的反思自己的思想,它能逃脫你眼前的.這個世界嗎?能擺脫面前的這些價值觀嗎?所以這又是一座圍城,思想的圍城。說到底,圍城圍的是什麼?把人當做一切事物的尺度,那可以說圍的就是你這個人,以及你周遭的一切。

被圍城圍住了,我們該怎麼辦?說實話,思考到這,我越發覺得這本書就是叔本華哲學的人生敘事篇。滿本書,都洋溢著大寫的“喪”字。躲來躲去,終究是鑽出一個圍城,進去了另一個,最終逃不出死亡的宿命。但想到叔本華,我又想到了尼采。那個向死而生的哲學家,似乎在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分析一下圍城存在的基礎是什麼?我覺得是人的理性,過分考察生活的理性。梳理了一大圈,我們不就是一個被判了死緩的人嗎?既然理性給了我們難逃的宿命,那麼怎麼可能逃的出圍城?所以,面對圍城,我們需要適度的感性,而尼采的哲學也正是從批判理性,遵從感性開始的。試問一下自己,當我們被生活打的遍體鱗傷的時候,讓你復活的,是不是感性層面的東西,比如突如其來的感動,闖入眼簾的美景,體貼入心的安慰?我覺得,步入圍城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要有讓我們面對苦惱的感性的幸福做背墊,而這種幸福只能自己去找,自己去修煉。

最後我還是想問一句:你是想做一頭幸福的豬,還是一個愁眉苦臉的人?

《圍城》讀後感 篇4

或許你我曾未經歷過這樣情境,但是讀過之後,我們會為此震撼。

不是無力衝破,只是在嘗試之前,自己就被自己說服了,那樣的容易妥協,妥協給自己的懦弱。錢老的力作,方鴻漸這個弱弱的doctor方,又或那一時期與方鴻漸類似的留洋紈絝子弟。"曲傳人物未吐露的心理"在人物的思想,語言,以及心理上有細緻的描寫。從回國到定居,從船上到陸地,從單身到結婚,從城外到城內,從想衝進城內到想逃到城外。有過偷偷的歡喜,有過懊惱的悔意,那是怎樣的糾結,怎樣的徘徊。是鮑小姐的誘人,是蘇文紈的芳心自許,是唐曉芙的美麗可人,到最後孫柔嘉的不諳人事抑或深藏不露。故事的主人公經歷了那樣多,是歡是喜,是幸是悲,已經不為人所道。給我們留下的是那未把答案公佈的習題,是住在城裡呢,還是不顧一切衝出去呢?或許這不僅是一道習題而已,或許這是我們要用一生來解答的一道人生的題目。還是一路走,一路慢慢體會吧。

看名著的起始總會有那麼點的厭倦,這就是缺乏那麼點的文學素養吧。在其中會有些迷茫,但在故事裡可以學到的是很多的,做人,做事,做好人,做好事,做所謂的令人景仰的人,做所謂的令人稱讚的事。不管其中摻雜的是人性的醜陋,或是處事的.圓滑,又或是那一縷縷扯不清的交際線,一切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讓人卻步呀,這個大大的染缸,究竟會將跳進去的人染成什麼顏色呢?沒啥大不了,也就是我們變成我們以前不熟悉的顏色。哈,或許吧,世界不是靜止的,人不是不變的,這是我相信的。在這世界,影響到我們的東西多不勝數,是距離隔離了心靈的彼此召喚,是人世的變遷滄桑了彼此的情感,是人情和事故讓彼此遠離,是我們在不覺之中淡去了以前童真,在人流之中丟失了以前所忠守的航標。如果不是,如果不是在留學時的隨遇而安,如果不是在虛榮的驅使下從愛爾蘭人手中接過那假的博士憑證,如果不是一時的興起,如果不是輕易地隨波逐流,如果不是那樣的種種,又怎會是現在的種種呢?誰又真正曉得呢?依然記得那個下雨天,依然記得雨中的菩薩那樣坦誠地說,無人渡,還是自渡吧。在圍城之中,依舊是自助吧。

依然是那樣的結語,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