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命若琴絃》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74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命若琴絃》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命若琴絃》讀後感15篇

《命若琴絃》讀後感1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事情自己能選擇,有的事情自己卻無力更改。比如,我們無從選擇自己所生的年代,所生的家庭,我們無法主宰自己將有怎樣的容顏,將有怎樣的命運。但我們依然堅強地活著,是信仰伴著我們一路走來。

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深深地為其感動和深思。之所以會有如此的震撼,也許正是在於史鐵生自己是一個在生命最應綻放的年紀卻遭遇到無法想象的挫折,卻最終挺過來的人吧。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故事很簡單,在蒼茫的深山之中,匆匆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他們遊走於各個村落之間,以拉三絃說書為生。老瞎子有一個心願,他的.師傅曾經告訴他琴槽裡有一張治療失明的藥方,只有彈斷一千根琴絃,才能把藥方取出來抓藥。於是老瞎子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盡心盡力彈斷一根又一根...終於有一天大功告成了,他欣喜若狂,激動萬分地取出藥方準備去藥鋪子抓藥,沒料到琴槽裡面竟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信仰在瞬間崩塌,老瞎子突然覺得生命已無所依。他回到徒弟身邊,告訴小瞎子,只有他彈斷1200根時,才能開啟琴槽去取藥方。他想,1200根對於小瞎子是個遙遠的數字,他希望小瞎子永遠的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開啟那張無字的白紙,不要再去承受夢想破滅的痛苦。在《命若琴絃》裡,我們能看到信仰,能看到生存的意義,還有存在的價值。

忘記在誰的書裡讀到這樣一句話: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是什麼意義。人一直企圖尋找生命的意義,然而在生命的荒野裡,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存在不會消逝、值得用一生去追尋的呢?當老瞎子發現他一生的信仰竟是他的師傅的一個善意的謊言時,就不可遏止地滑向墮落的深淵。但他最終想明白了,自己的一輩子正是被那虛無的目標拉緊,生活中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正是這個過程讓他享受到了快樂。“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生命的價值正在於彈撥的過程,彈過,歡笑過,落淚過,體會過,便不枉此生。”

《命若琴絃》讀後感2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史鐵生的《我的夢想》一文中說到自己喜愛的運動員劉易斯,在奧運會上被

約翰遜戰敗,作者感到無比傷心,從而反思幸福到底是什麼?作者曾經以為劉易斯是最幸福的人,知道他被打敗。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捨“最幸福”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慾望前面設下永恆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侷限。

什麼是幸福?是擁有夢寐以求的自由?是實現自己奮鬥多時的夢想?是不勞而獲的享受?到底什麼是幸福?

在我眼中,幸福就是可以隨時隨地來一下深呼吸,能停下來看看自己,看看周圍,有機會去感恩周圍,感悟周圍,然後吸足氣繼續向前走,勇敢地向前走。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真實地面對自己。

另外一篇《牆下短記》。其實祕密就已經是牆了。肚皮和眼皮都是牆,假笑和偽哭都是牆,只因這樣的牆嫌軟嫌累,要弄些堅實耐久的來加密。就算這心靈之牆可以輕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牆,天和地都是牆,時間和空間都是牆,命運是無窮的限制,上帝的祕密是不盡的牆。

人因為有趣味而對世界充滿好奇,我們為什麼會有生命?為什麼會有存在?為什麼要有“有”?我相信這些問題在每個人小時候也會問過自己,只是從未得到過答案,無論自己怎麼思考也想不通。書中寫道,得有一種重量,你願意為之生,願意為之累,願意在它的引力下耗盡性命。不是強言不悔,是清醒地從命,神聖是上帝對心魂的測量,是心魂被確認的重量。所以說,有重量一點都不值得害怕,反而是“輕”,我們的根本恐懼就在“輕”字上。我們不希望自己被忽略,每一次問自己生命的來源,那是一次對自己生命的看重。既然我們沒辦法想清楚我們為什麼會存在,那就不要想了,好好地過日子。

史鐵生,身殘志堅,體會他的人生,感恩自己的人生。

《命若琴絃》讀後感3

週末作業是一篇讀後感,對於平時只好看漫畫書的我來說,確實是一件傷腦筋的事。偶然的翻看《命若琴絃》,由於字數比較少,我似乎找到了真愛。這本書的作者是史鐵生,經常聽爸爸跟姐姐談起,只知道他是一個殘疾人作家。

說真的,我還沒有試過耐心的看完一個故事,一本書,自然看不到兩頁就想放棄,這時爸爸果斷放下手裡的家務,過來陪我一起讀書,書本的前半部分我是聽爸爸讀的,後面爸爸說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去完成,他永遠只能陪我一段路而已。我鼓足幹勁,一口氣接著往下讀,最終讀懂爸爸的用意,也讀懂了很多很多。

一個老瞎子琴師帶著小瞎子徒弟的生活,老瞎子琴師必須彈斷1000根琴絃當藥引子才能開啟琴匣子,取出藥方,抓藥和著彈斷的.琴絃才能讓他自己見光明。然而年復一年,腹一日的努力,終於彈斷1000根琴絃的時候,去抓藥才知道他的師父給他的只是一張空白的紙張,師父“騙”了他。他煥然大悟,風雨兼程,也要找到他的徒弟,把藥方傳給他,囑咐他必須彈斷1200根琴絃當藥引子。文章最後又重複起了開始的片段,又一錄影帶回放似的重複著故事。

此時,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老瞎子琴師因為了希望才堅持了幾十年,這個希望給了他活下法,走下去的勇氣,命若琴絃,絃斷,夢醒,希望空,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了。然而當他知道這個是他師傅騙他的謊言的時候,他選擇找到他的徒弟,把這個謊言傳下去,他是在為希望傳播種子,為了讓小瞎子徒弟生活繼續下去,他必須讓小瞎子懷著希望前行。因為一旦小瞎子沒有了生活的追求和希望,他就會離開那把三絃琴,失去謀生的本領而活活餓死或淪為乞丐。

想到這裡,我對父母,對老師肅然起敬。其實他們就像書本里的老瞎子琴師一樣偉大,而我就像文章的小瞎子徒弟,學習就是我的琴絃,而手機和電視就是文中的小妮子、蘭秀兒。父母和老師不斷給我們生活的希望,教會了我們生存的本領。讀到最後,爸爸走進我的房間告訴我一句話,雖然我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記錄了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你認清了世事的本質,而能依然熱愛生活而不減初心。我在心裡迴應了他:老爸,我不會讓琴絃斷掉的,命若琴絃。

《命若琴絃》讀後感4

讀了史鐵生先生的小說《命若琴絃》,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故事講的是:蒼莽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著美好的願望,說書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著愛情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但是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絃,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乾淨。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絃,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瞎子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絃,就可取出藥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瞎子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看完了這個故事,讓人不得不感慨,生命就像這琴絃,只有把它繃緊了才能拉出好聽的曲子。那一根根斷絃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希望,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興致勃勃的翻山、越嶺、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琴匣裡的'那張白紙,它是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原動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張白紙。人生原本就是虛無的,所謂的人生目的說穿了其實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當人們有一天驀然頓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是一張白紙時,他又該為了什麼而生存呢?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拉不緊就彈不響。”要說欺騙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師傅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所以,無論你的終點是否還清晰如初,無論你自己是否還是當初的模樣,你都要拉緊那根弦,想想你白紙上的“藥方”。

為活著找個理由,只為更好的活著。

《命若琴絃》讀後感5

生命猶如一段未知的旅程,每個人都匆匆奔走在每個人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尋找為自己綻放的花朵,為自己流淌的清泉,為自己歌唱的鳥兒。生命不息,旅程未盡,追求不止。

老瞎子的師傅留給他一紙藥方,告訴他只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去抓那服藥。老瞎子對此深信不疑。堅持了五十年,走過了萬里路,就在這個夏天,在野羊坳,他彈斷了最後兩根琴絃。他無數次夢想的藍天白雲,明月星斗,花草清泉,峰巒山澗,還有火熱的太陽和自己曾經喜歡過的女孩,他彷彿已經看到了無數的美好在向他招手。他的滿腔希冀卻只換來一張無字的`白紙,他感覺身體裡的一切都在熄滅。但他放心不下徒兒又踏上了回去的路,在路上他想起了自已那些奔奔忙忙的日子是多麼快樂,有了一個目標生活是多麼快樂。老瞎子的師傅臨終前對他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原來還有這般深意。

回去後他找到了絕望的小瞎子,悲哀他也懂。他對小瞎子說自己沒記夠,得彈一千二百根才行。他希望小瞎子永遠懷著對生活希望的心不斷追求,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蒼蒼莽莽的群山之中,還是那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匆匆忙忙,無問西東。

作者史鐵生在21歲的大好時光不幸失去了走路的機會,在剛開始的日子裡他也絕望灰心過,他知道人在天災人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他在溫柔的母親幫助下,在與無聲的地壇的緊密接觸中,他拿起了寫作之筆盡情揮灑,重拾了心底的光和熱,最終他不僅成為了有名的作家也擁有了美滿的家庭。在他的生命中,殘疾、地壇與母親是永遠不變的話題。殘疾是痛,地壇是親,母親是愛。因為他的生命有追求,他想追求幸福,想追求平等,因此他的想法和文字總是明淨的,總是能超越自己的身體審視自己的靈魂。《命若琴絃》也是他融了自己的血肉在裡面,他告訴我們追求的過程便是收穫快樂的過程,因為他的存在我們的心靈不再荒蕪。

“扶輪問路,審視生命的每絲風吹葉動;想念地壇,體驗存在的每縷歡樂憂傷”,史鐵生的名言道出了他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生命旅程。生命是一場不斷追求的旅程,為夢去追,無怨無悔。

《命若琴絃》讀後感6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要做的又是什麼。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意義,是荒誕離奇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賦予生命意義。

如《命若琴絃》中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隻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絃,滿是他對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晒,因為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絃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瞎子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瞎子為之生為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後的發現,才讓老瞎子絕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瞎子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瞎子說,是他記錯了,只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才可以去抓藥,那時,才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應該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對愛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為什麼我們是瞎子,因為我們是瞎子。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瞎子一般,為我的生命賦予一個意義。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理想中的樣子。一把三絃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著聯絡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助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為生命賦予的意義吧。

但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應該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應該恐懼或害怕,但是我們應該讓死亡有意義,老瞎子於悲痛中傳遞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才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意義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老瞎子的價值在於那彈斷的琴絃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著自己,你彈斷了多少琴絃,何時才夠一千根。

命若琴絃,易斷,但是卻有韌性。

願生如春花直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命若琴絃》讀後感7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說清命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條河,比作一首歌或一臺戲,而作家史鐵生卻用一個看似荒誕卻充滿哲思的故事告訴我們:命若琴絃。

故事的開端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

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為生。”這裡的老少兩個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師傅,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自己的師傅的叮囑:只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以把琴槽開啟,取出裡面治眼瞎的藥方,然後重見光明。為了這個平生夙願,老瞎子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說不定彈斷一千根琴絃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為徒弟的小瞎子就沒有師傅那耐性了,他一會兒追野兔,一會兒聽電匣子裡的廣播,特別是到了野羊坳後還被小姑娘蘭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說書彈琴上。終於隨著最後一聲琴響,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絃斷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藥方去抓藥,卻被告知所謂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裡找到了因蘭秀兒出嫁而傷心欲絕的小瞎子,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藥,是自己記錯了。於是故事又回到開始。

這是史鐵生的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含義比較淺白的一篇,或許是因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們早已明白,並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標是無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標,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動力,又振作的勇氣。對於瞎子來說,重見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懷著重見光明的理想,才會心無外物地彈到最後。即使當他發現藥方是一張白紙時,憑著一個做師傅的對徒弟的無盡的愛護與責任,他也能鼓起勇氣,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讓小瞎子也能朝著目標前行。

這個故事沒有拮据,激昂的琴聲會永遠載著一個接一個的目標響下去。瞎子們不一定能重見光明,當最要緊的是必須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因此只須“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命若琴絃》讀後感8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好處是什麼,我們要做的又是什麼。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好處,是荒誕離奇的,但是我們卻能夠賦予生命好處。

如《命若琴絃》中的老瞎子,他生命的好處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隻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絃,滿是他對光明的期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晒,因為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絃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瞎子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瞎子為之生為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後的發現,才讓老瞎子絕望吧。但是期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瞎子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瞎子說,是他記錯了,只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才能夠去抓藥,那時,才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我,就應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應對感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為什麼我們是瞎子,因為我們是瞎子。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瞎子一般,為我的生命賦予一個好處。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理想中的樣貌。一把三絃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著聯絡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忙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為生命賦予的好處吧。

但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就應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就應恐懼或害怕,但是我們就應讓死亡有好處,老瞎子於悲痛中傳遞出的期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才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好處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我的價值。老瞎子的價值在於那彈斷的琴絃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著自我,你彈斷了多少琴絃,何時才夠一千根。

願生如春花直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命若琴絃》讀後感9

史鐵生的作品充滿了思辨色彩: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這些都是他的文字的主題。他對我影響應該是挺大的,或者說他恰好表達出我的一些感覺,他的文字細膩而有強烈的情感,讓人讀的想哭。

《我與地壇》是我高中反覆讀的一篇。“人的名字叫慾望”、“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裡面的句子簡直讓我認同到點頭如搗蒜。我感到生命的虛無,生死的一致性,與之同時,又感到慾望是如此值得歌頌。

還領悟“參差不齊乃幸福本源”——千萬別問為什麼苦難降臨於我,因為上帝也是隨便選的,世上總有人要承受困難、殘缺、醜陋,為什麼不可以是我呢?世界正因差異而有了生命力。

今天再讀《命若琴絃》中,老盲人與小盲人的故事,其實是每個人的故事。盲人以為彈斷一千根弦就能獲得藥方,重見光明。但藥方不過是一張白紙。

人們一直企圖尋找生命的意義、幸福的彼岸。然而在廣漠而荒涼的生命裡有什麼目標是真正存在、不會泯滅的嗎?又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東西是值得人們為之活的嗎?

於是在老盲人發現那張支撐他生存的藥方竟是一張無字的白紙時,就不可遏止的滑向了虛無的深淵。

正所謂人生如戲,斯言誠哉。

總是齣戲的.演員不是好演員。人生不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目標之間行走嗎,達成目標則歡欣片刻,隨後又一次又一次在歡欣之後想起來:整個人生的目標是虛空的。

不必再問終極意義,因為已經明確,那就是一張白紙。

最好為活著找一個堅固的理由,即便已經知道這個理由永遠是個騙局。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離舞臺太近”

我這樣理解這句話:

一輩子都不必去領悟結局的無意義,那是比較倒黴的一件事。去相信,那張治療失明的藥方是存在的,只有這樣,過程的意義才能閃現。

以這句話結尾:命運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命若琴絃》讀後感10

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命若琴絃”這四個字,讓我對命運產生了無盡的遐想。是什麼人的命若琴絃?還是所有人的命都若琴絃?當我開啟這本書,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著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著美好的願望,說書為生。

老瞎子估摸著就在這幾天,他就能夠彈斷一千根琴絃了。因為師傅告訴他,只要能親手彈斷一千根琴絃,然後取出裝在琴槽裡的藥方,便可以治癒自己的眼睛。他就能親眼看見這明亮的世界,所以顯得非常激動,雖已七十歲依然信心滿懷。然而,當老瞎子真正彈斷一千根琴絃,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時,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支撐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精神支柱倒了。就像一根斷了的琴絃,再也彈不出悅耳的曲子。他坐在藥鋪前的臺階上,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此時老瞎子才恍然大悟……

對於年輕的小瞎子來說,他渴望愛情,而他暗戀的姑娘己遠嫁他鄉,痛不欲生的他更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也用師傅的方式告訴小瞎子:“是我記錯了,不是一千根,是一千二百根。”然後將“藥方”裝進小瞎子的琴糟裡。老瞎子想:“這孩子再怎麼彈吧,還能彈斷一千二百根?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八百根、一千根、一千二百根斷琴絃是支撐兩代瞎子活下去的'希望,使他們懷揣著夢想,匆匆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越嶺、趕路、彈琴,就算身體疲憊也樂在其中。雖然只是一個虛設的謊言,讓老瞎子充充實實活到七十歲。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這樣一張“藥方”,不管內容怎樣,它使我們的生活有了方向、有了希望,也有了動力,我們會為之而努力、奮鬥、拼搏。在這過程中,也許會經歷許許多多的痛苦與無奈,但有目標就會使我們堅持下去。到最後才發現,與結果相比,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更是生命長河中的曾經。

讀了史鐵生先生寫的《命若琴絃》,使我深深地感到:人的命就像琴絃,繃緊了才能彈出好曲子,彈好了就夠了。

《命若琴絃》讀後感11

史鐵生的《命若琴絃》的情節十分簡單,一位老瞎子和徒弟小瞎子一起到處拿著三絃琴說書。老瞎子相信了他師傅善意的謊言,認為在彈斷一千根弦之後,就可以拿這一千根斷絃當藥引,按照師傅給的藥方去重獲光明。當他真的彈斷了一千根琴絃後卻發現師傅騙了自己,他頓時感到絕望,但是也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臨終前對小瞎子說他記錯了,要彈斷一千二百根。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講述的道理也不深奧。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在絕望之際,有時候你得自己出創造你的追求、你的目的,但是有史鐵生來寫,就有別樣的震撼力,因為他正是這樣一個在最美好的年華遇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只能自己去找尋自己追求與目的。

是的,不論彈斷多少根琴絃,都無法改變他們是瞎子的.事實。“我師傅才冤枉呢,他記成了八百根,不然他就能彈夠一千根了”與老瞎子說的“我記錯了,得彈夠一千二百根”互相呼應,老瞎子的師傅將這份信念傳遞給老瞎子,老瞎子又將這份信念傳遞給小瞎子,小瞎子又會將它帶給小小瞎子。就這麼一直迴圈下去,面對的都是同樣的結局。

這說起來是很令人心酸的,造化弄人,人總會有那麼些弱點,有時候甚至是生理上的缺陷,這是無法改變的宿命。但總得有信念去支撐我們活下去,為自己設立一個追求與目的,即使它是虛無縹緲的,永遠夠不到的,只要能給你一種面對生活的信念也好,加上一種把握絕望與希望的張力將心絃繃緊,在這過程中才能彈奏出錯落有致的心的旋律。這就是生命。

想來老瞎子畢生追求的願望多麼純粹簡單,就是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再最後看一眼這個世界。也許很多時候人生也就是這樣,未必有什麼雄心壯志,支撐著你活下去的信念,有時候其實很簡單。在命運面前人顯得那麼渺小,很多挫折面前我們什麼也不能改變。可以選擇去自暴自棄,也可以選擇將改變這一切變成你心絃的兩個支點,讓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變成繃緊心絃的張力。

你不能永遠做命運的主人,但你可以讓你的心絃一直演奏屬於你的歌曲。

《命若琴絃》讀後感12

人活在這個世上是否一定要有追求嗎?答案是:是的。因為如果這個世上沒有了追求,沒有了目的的話,人就如白活了一般。好似這個人就從來沒有來到過這個世界,但卻不能說是沒有來到過這個世界,做起碼他浪費了這個世界上的一點資源,也曾經佔有了這個世界的一點空間。

總而言之,人是不能沒有自己的目標的。就連那文中的兩位盲說書的也有自己的目標,那個老的,為了能夠彈夠那一千根琴絃,他那五十年裡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最後終於把琴絃彈斷了一千根,但是有用嗎?老盲說書的師父為了不讓他可以得到那張根本就不存在的藥方,所以把那本來只要彈八百根改成了一千根,還對老盲說書的說是他記錯了,而現在老盲說書的做到了他師父提出的要求,彈足了一千根,可是當他把琴槽裡的那所謂的藥方拿到藥店去抓藥時,當別人告訴他那只是一張白紙時,他明白了是為什麼要在臨終前告訴他:人的命就像這張琴,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就夠了。他的師傅不忍心讓他的徒弟――老盲說書的知道沒有藥方這一殘酷的現實,只好把難度提高,並在臨終前暗示了老盲說書的,但因為老盲說書的要能看見東西就沒有怎麼去思考他師父的話。

也許思考了也不明白所以只有經歷才知道他師父說的是什麼,那藥方也只不過是又來鼓勵自己的傳人不頹廢下去而設立的,讓他明白一切都不為什麼,就為了活下去,上天如何安排的你就如何去做吧!但是自己也要有過努力,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目標太過於遠大就選擇了放棄,或者是因為幾次挫折就選擇了放棄因為這樣的選擇會讓你後悔一輩子,雖然結果也是不盡人意的,但在你實現你的.目標時你可以真正的讓自己笑一回,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

而那老盲人的徒弟小盲說書的就是老盲說書的小時候的縮影,所以老盲說書的就像他師父那樣在知道了真相之後把難度提高,從一千根提升到了一千二百根,想讓小盲說書的永遠去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再去看那所謂的藥方了。也就可以在忙碌中過完小盲說書的自己的人生。

這個故事雖然有點悲傷,卻也讓我們明白了,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人就會失去自己的志氣,失去自己的追求,是自己的靈魂先老去、死去,只剩下那一副皮囊罷了。

《命若琴絃》讀後感13

很多時候矇蔽我們雙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執念。――題記

這是一個故事,也是無數個故事。大多數人管這些無限迴圈的故事叫“輪迴”,但我以為這不過是身陷囹圄的靈魂在受刑,永世不得超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他們每人帶著一把三絃琴,說書為生。他們東奔西走一輩子,只為彈斷足夠的琴絃作為藥引,以求治好眼疾,重見光明。你以為這是溫柔的童話?不,這是殘忍的現實。到頭來,老瞎子的藥方是白紙一張,小瞎子的蘭秀兒嫁出山外,失了目的,斷了追求,奏不出生命的絃音,兩頭空空。最後呢?老瞎子悟透了,看穿了,把藥方――活著的目的,生息的盼頭傳給小瞎子,這三絃琴就再奏起來,琴絃有一根根地斷了……

這個故事很好,這是身陷大山囹圄的“追夢人”的故事。史立茲說:“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對這群瞎子,抓藥治眼疾是他們的星辰,彈琴說書是他們的船隻,世人偏見是他們的動力,大山村落是他們的航程。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依著對光明的慾望,流水般滾滾向前又隨暗流返回。

他們是幸運的。雖然也常認為熱鬧與己無關而孤獨,但他們寄生命於三絃琴,儲存了一份手藝生活的自尊。三絃琴和說書即是他們的命,靠這,他們搭火車去遠方,買電匣子,喜歡姑娘,尋取藥方……世界是黑的,世界又很多彩。“白晝之光,豈止夜色之深。”正常人難以體味他們翻山越嶺的'歡樂,失戀的斷腸,聲音的敏感,深奧的哲學。每一任老瞎子終將明白:故事的結尾並不重要,生活唯一確保我們的就是死亡。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讓那結尾,奪走了故事的光芒。

我無法預測這故事將走向何方,但我能確定,身陷囹圄,為執念矇蔽的善意謊言是弱者的生存之道。我不希望,也不需要這樣的囚禁自我來求生活。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命若琴絃》讀後感14

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絃》,講述了一個70歲的盲人帶著一個17歲的盲人從一個鄉寨走到另一個鄉寨,涉水過河,不怕辛苦地說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一根又一根斷掉。五十年前,老盲人的師傅曾說,僅有當琴絃演奏到一千根時,用它們作為藥引子,使眼睛重見光明的藥方才會起作用。這位老盲人帶著“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貌”的信念,以彈琴賣藝為生。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攢夠了一千根琴絃,他興奮地拿著藥方去拿藥,但別人告訴他,藥方只是一張白紙。

作品中師傅的臨終遺言:“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琴絃斷了,心也碎了,但你享受了彈琴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努力奮鬥,努力工作,也是為了我們心中的目標。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夠拉緊,心絃也是如此,一個是追求,另一個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拉著歡樂的琴絃,不用再看那張白紙。

事實上,生活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夾雜著很多的挫折和痛苦,在人類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堅強地走下去人活著,就必須有目標、期望、信念和動力。當全世界都誤解你的時候,你依然能夠一步一步來。無論你對這個世界多麼失望,你都能夠微笑著拍拍自我的臉,告訴自我,繼續前進!

人們能夠在物質生活中追求,不必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必須要豐富多彩,必須要有自我的精神支柱。給自我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不懼怕天地,不懼怕死亡。人活著,就害怕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生存的'力量。這樣的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我們必須找到支撐我們的力量,也就是如何繃緊我們的心絃,因為僅有演奏和演唱一首充滿活力和活力的心靈之歌,我們才能在無助和痛苦的時候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人生,真的是一出大戲,唱的是同一首歌,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鬥,人生的起起落落,誰比誰更執著誰比誰更無知但有些人有勇氣承擔職責,有些人善於逃避。總有理由去承擔,總有理由去逃避。無論發生什麼,人們總是給自我的目標和期望。

人的一生就像這一根弦,拉緊了才能夠彈好,彈好就足夠了。

《命若琴絃》讀後感15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盲人,每人帶著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著美好的願望,說書為生。老盲人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盲人期盼著愛情降臨到自己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當老盲人真正彈斷1000根琴絃,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時,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盲人的心絃斷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絃,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盲人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盲人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盲人生活下去的勇氣,老盲人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彈斷1200根琴絃,就可取出藥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根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盲人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努力奮鬥著、拼搏著,也是為我們心中設立的目標。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其實,人生就是如此,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人活著,就要有目標,有希望,有信念,有動力,當全世界都誤會你的時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對這個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著拍拍自己的臉,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人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豐富多彩,給自已一個可以堅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如何將心絃繃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候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生,真是一幕大戲,曲曲流傳,跌宕起伏,誰比誰更執著?誰比誰更開悟?不過是有些人勇於承擔,有些人善與逃避。承擔,總有承擔的原因,逃避,總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樣,人總要給自己目標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