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9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地迴盪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合上封面,指尖劃過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禮”五個字,眼睛仍是溼潤的,心中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怎樣的一本奇書啊,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獨特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洋洋灑灑五十萬字,把近代中國穆斯林的艱辛歷程以及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現得淋漓盡致。獨特的敘事結構和精彩的情節竟驅使我在在一天之內看完了這本鴻篇鉅製,掩卷之餘,頓覺蕩氣迴腸,唏噓嗟嘆。

玉和月是貫穿整部作品的兩條線,代表過去的樑冰玉與代表現在的韓新月分別作為兩個獨立又交織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兩線合一,曲終文罷。這樣富有創造力的`雙線敘事結構和兩個悲劇故事,兩個相似卻又不同的女人的命運天衣無縫的契合在一起,可見作者講故事的能力絕不亞於故事本身的精彩。

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但悲壯滑稽,卻都是十景病的仇敵,因為都有破壞性,雖然所破壞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2

以玉為線,以月為名

玉魔玉王新月天星一半真實參雜著一半虛擬寫下了一家三代的興衰,一書看似兩部,卻又緩緩交織。讓我意猶未盡,看到章名就想到了之前小夥伴的劇透,讓我不忍繼續往下讀,害怕作者筆下的文字比友人口中更加悽美傷感讓人揪心。

當文中班長將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讓兩人蔘演時,我竟沒有想到楚老師竟會如劇中人一般為新月丈量墓穴,文中道:“一個獨往獨來的`幽靈,一隻無伴無依的孤雁。雁歸有時,潮來有汛,唯獨明月不再升起。”楚雁潮已隨韓新月一同離去,看到的我真的心碎。

文中人物各個飽滿鮮活,原先活潑愛憎分明的壁兒,隨著丈夫的十載離別和出軌小姨子,也漸漸遠去了。天星因為母親的操縱,錯失了一個最愛的女人。文末雖未提及他與陳淑彥是否美滿幸福,但我希望他能忘記過去好好善待這個漂亮踏實可愛的姑娘。韓子奇一生起起落落,為玉著魔,為玉興起,卻又在生活中因兩姐妹優柔寡斷。如果他當初選擇與玉兒遠走,不知道會是怎樣一翻場景?也許美滿幸福?也許新月能與楚老師有個美好的結局?

留我一個人獨自開啟另一個想象。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3

作家汪曾祺曾說,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是機遇。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讀文學小說。

《穆斯林的葬禮》打破了我讀不下去長篇小說這種自我否定,也發現小說中涉及歷史知識,確認它能豐富學習。尤其裡面的人物情感,那些似曾相識的人物帶給你的精神力量。書中的“新月”,她真的是憑藉自己的實力上的燕京大學,而且入學後成績很好,英文翻譯水平更是得到她班主任老師的極大認可。這一點,在今後的學習上給我帶來了我很大的目標與動力。

當想到她與病魔的抗爭勇氣,也許就想到了那盆唯一來源的巴西木,亦或是身邊同學朋友家人的鼓勵與陪伴。這與我的生活經歷,以及是人生故事也是極為相似的'。到如今,我走進大學生活,更加體驗到新月對大學生活學習的憧憬熱忱。她熱愛老師的翻譯事業、熱愛她所學的專業,這種感覺也在我心中微妙的存在。可以說從書中提前隱約地看到了屬於我的那條人生之路,在走的道路上更加提升自我,自我完善。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不同的——這是我人生意義上第一次接觸長篇讀物,因為我之前的閱讀只侷限在作文和散文等。最大的一點,它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書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以及穿插其中的歷史背景,瓷器常識,宗教文化等。在開啟你視野之外,也打開了一扇窗,看到了你自己。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4

慢慢合上書頁,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際,作者在本書中是站在哪個人物的角度來寫的?是一生大起大落的韓子奇,是命運多舛坎坷的韓新月,還是為愛傾其一生的楚雁潮,亦或是忘卻自我只為他人的韓天星?整部書從一開始就籠罩在悲憐的情緒中,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好幾次淚霧迷濛了雙眼。

樑君璧與韓子奇有婚姻沒有愛情,樑冰玉與韓子奇有愛情沒有婚姻,這種三角戀註定互相傷害,誰也得不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天星滿懷jiqing的自由戀愛,由母親一手包辦為無愛婚姻,但為著新月與淑彥的幸福,他選擇了忍受,步入父母的後塵。新月與雁潮的愛情,因為民族不同加之韓太太的強加干預,註定成不了正果,而新月的英年早逝,更是斷送了雁潮一輩子的幸福。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是一個悲慘世界,作者用筆將他們的肉體、情感、靈魂一一埋葬。 

這幾個悲涼悽美的愛情故事,就像兩顆心被玻璃生生隔開,雖能看清彼此,卻永遠不能走進,不會有交點,不會相互融合。也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愛?自私的愛情是什麼樣,無私的愛情又是什麼樣?作者用獨特、細膩的筆尖書寫下她對愛情的'獨到見解。

融貫全書的回回曆史、習慣、風俗;把我引領到另一個未知的神祕世界。玉的發展歷程向我翻開了人生閱歷的新篇章。融匯文中的魯迅文學,讓我看到大文學家也有可愛、詼諧的一面,也為我指明瞭下一步閱讀的方向。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5

從姑媽的女兒手中借了一本《穆斯林的葬禮》來已經好久的了可是一直都沒有時間看,因為要準備那可怕的期會考。

現在終於開始看了,如果不看過這本書我還不知道原來穆斯林是一個民族的名字的,這也讓我大跌了眼鏡。因為一直以來我只以為是一個作家的名字,開始是幾無聊的`````但如果不看開始的話又怎麼知下面講的是什麼呢?反正在家一天也是無聊的只好看它來打發時間羅,當我看到第三章了那個女主角才出現,我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她,她是多麼的純潔,文靜,寬容,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人,我的心也跟著回到了那個後代。那本書寫的是二十世紀前期,中期一個家族的興衰,我的思諸也讓故事裡面的.人物給帶走了,這也是我十八年來看的第一部中國文學作品,也是看過最厚的一本書,大概有五六十萬字,但我只花了三天時間就看完了,因為裡面深深吸引了我,我忍不住要花時間看,天也在幫我班主任剛好請了三天的假,所以我可以大膽地看,我從沒有那麼認真地看書,這一次竟然是一本文學書。但它是一個悲劇真讓我`````

當我看到女主角死的時候,眼淚也不知不覺地掉下來了,多麼悲傷的命運一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子。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6

《穆斯林的葬禮》的序中寫道:這是玉的長河,不,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很多時候,命運就是這樣,人生多歧路,命途無常。

韓子奇一生追求自己的夢想,奇珍齋歷經興衰,苦苦經營一生,最後,珍寶卻被擄掠一空,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絕,她的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她盼望著天明,在天明時死去,這是人世間多麼大的悲痛!

“這是一部穆斯林的聖潔的詩篇,充滿悲劇的美感”

世界上沒有一個青年不曾嚮往愛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愛的種子。它可能萌發的很早,也可能貯存很久;它可能成熟於短短的一瞬間,也可能歷經漫長的磨難而最終凋謝。

楚雁潮與新月的愛情,勇敢而熱烈,樸實而不平淡,又似乎是經歷了一次轟轟烈烈的熱戀,真摯而淳樸。可是,命運對他們的追弄,讓人看得傷心悲痛,惋惜。

人生有如一場苦行僧的修行,冰玉寫給女兒的信“在陌生人中孤獨的.旅行,不是為了尋找謀生的出路,也不是尋找愛,而是在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可以失落自己。”讓我在淒涼的尾聲中找到偉大的力量!

當我們正經歷著人生最艱難的時期,一定不要失落自己。縱使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最後,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月盈月虧,人生無常,唯有不失落自己,方得始終。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7

這本書,是我在師範初讀的,這幾天又在書城裡看到了推薦,這次我讀了很多名家的點評,真是溫故而知新。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宗教禮儀的描寫,透漏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狀的'詭異,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是一群孤苦無依的靈魂的彼此慰藉與溫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運的殘酷,人性的脆弱,使人們甘於自欺,那是一種對未來天真的自信,而面對悲慘的現實,卻只能通過信仰療傷。

宗教籠罩下的人物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憂傷,在生命的路上,漸行漸遠,愈發悽迷。

這人間,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歡離合,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有時也難逃毀滅,但願愛能在燦爛中死去,在灰燼中重生,但這只是慣於喜劇思維的我們對悲劇的美好幻想。

而悲劇的力量,究竟再哪裡?穆斯林的葬禮,向世人展現了難以癒合的疼痛,當面對巨集大的社會悲劇時,當事人再悲痛的眼淚,再虔誠的懺悔,都無濟於事。

悲劇,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著更深的瞭解,啟示後來的人,後來的事,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那些往事,讓我學會回憶,那些悲劇,讓我學會流淚。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更加敢於去憎恨,去熱愛,去嘗試,去體驗!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8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我看完了,當我看到最後韓新月和楚雁潮時,我不禁潸然淚下,韓新月雖說家庭背景好、學習好、性格好。

但上天為什麼要在她風華正茂的年紀讓她得知自己患有心臟病?為什麼讓她母親那樣對她?為什麼阻止她和楚雁潮在一起?她明明那麼努力,明明可以美好的過完這一生。可是,她不能,她不能!別說什麼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對於她來說活下去都難。為什麼要讓她在最美好的年齡就受到這樣的打擊呢?她僅僅活了二十年就失去了最寶貴的生命。她走了,一生清清白白,什麼也沒有帶走,什麼都沒有留下……

羅老師:夢丹的文字帶著我情不自禁的進入她的寫作世界,被她的寫作情緒感染。《穆斯林的葬禮》我看過之後,被書中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著。“她夜夜沉醉在夢中。夢把空間縮短了,夢把時間凝固了,夢把世界淨化了。夢中沒有汙穢,沒有嘈雜,沒有邪惡;夢中沒有分離,沒有創傷,沒有痛苦;夢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溫馨的愛;夢使她永遠年輕,使她不願醒來”。

生命的厚重在於個人價值的體現,我們只能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解讀人物的內心。她的一生,是她在生命長河中的自我尋覓。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9

夜深了,坐在寢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場上,站在下沉式音樂廣場中央,趴在沫若園門外的石凳上,抬頭,看不見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悵。

回想起沫若園外那一棵金黃的銀杏和遍地的落葉總讓我想起什麼。難道落葉真的容易讓人惆悵。

喜歡《穆斯林的葬禮》,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單純的喜歡。

因為《穆斯林的葬禮》,我戀上了未名湖,戀上了燕園,那一襲澄澈的.湖水,碧波盪漾,塔影槳聲,我一次次地幻想備齋,幻想湖邊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歡上了未央這個名字,既是漢武雄風時那運籌帷幄的未央宮,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觸草戲水,小舟盪漾。

也許真的只有親身去感受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霍達寫《穆斯林的葬禮》的艱辛,我想象不出,每一個字都滴著一滴血,每一個章節都鋪設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許,這也是為什麼它能讓看書從不流淚的我滴下淚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現在這個社會真的實現了嗎?

《穆斯林的葬禮》,給我展現的是另一種生存狀態,它提醒我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鬧,它告訴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簡單的是兩個字,而是一種我賴以生存的生活狀態。那份親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彌補的。

未名湖畔,備齋房內,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純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動。

水上新月,歸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

《穆斯林的葬禮》通篇籠罩著肅穆深沉的氣氛,一方面出於穆斯林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本質,書中主要人物的結局幾乎都是悲劇,他們走向悲劇的原因不同,卻又都被束縛在一張巨大的文化背景之網中,他們經歷的時代處在穆斯林與漢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動態融通必然要經歷碰撞,在文明碰撞的大網中,個人就像飛蛾,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在網中掙扎,覆滅。

正是因為如此,才更令我們對書中人物的結局感到扼腕悲痛,作者霍達在書的後記中寫到:我已經捨不得和我的人物分開。當我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離死別折磨得痛徹肺腑。心絞痛發作得越來越頻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來吞藥。我甚至擔心自己的葬禮先於書中的葬禮而舉行。可見作者已深入故事中,她與書中人物共同經歷著喜怒哀樂,也比我們讀者更感同身受著悲劇的錐心之痛。

別林斯基說:沒有一種詩像悲劇這樣強烈地控制著我們的靈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們心向神往,給我們如此高尚的享受。這句話道出了悲劇的藝術魅力和美感作用。

悲劇作品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緒感染力的,偉大的.悲劇就像一把尖刀刺進讀者的心中,給讀者帶來強烈無比的心靈震撼與情感昇華。我相信她之所以堅持寫完這部悲劇,是因為悲劇才能將穆斯林的艱辛歷程展現在讀者面前,也只有悲劇能喚醒我們心底的共鳴,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擁有。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1

茅盾文學獎還是值得一讀的,民族、信仰、愛情,親情,雖然時代遙遠,但還是感覺置身其中,引發共鳴。特別是人物內心描寫,格外細膩牽動人心。

看完書問了熟人,才印證了書中回族不與漢人通婚,除非入教,萬物非主,唯有安拉。一直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那是立身之本,做人之根。有信仰的人同樣的是可怕的,有時信仰高於一切,甚至超越道德法律。我並不覺得信仰就是簡單的信教,信仰是一種巨集觀的追求和執著的`堅守,如日月星辰,它就在天空,你抬起頭,就會看到它。

我無法理解韓子奇對玉的痴迷,痴迷到為了玉拋妻棄子,如果這算是一種信仰,那我寧願不要。我可以想象韓子奇和玉兒的抱團取暖,但我不認為也不接受這種所謂的愛情,愛情不能違背道義,不能抹殺親情,愛情是美好的,如楚老師和新月,它會給人帶來溫暖和力量。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悲劇不是偶然的,因果輪迴,冥冥之中皆有定數。每一種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局,沒有對錯,只有你的在意。如果說小說是悲劇,那麼生活每天都會有悲劇發生,想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就看自己想畫一個什麼樣的妝。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2

這本書,是我在師範初讀的,這幾天又在書城裡看到了推薦,這次我讀了很多名家的點評,真是溫故而知新。這本書有著超多的宗教禮儀的描述,透漏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狀的詭異,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杯具,是一群孤苦無依的靈魂的彼此慰藉與溫暖,以帶給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運的殘酷,人性的脆弱,使人們甘於自欺,那是一種對未來天真的自信,而應對悲慘的`現實,卻只能透過信仰療傷。宗教籠罩下的人物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憂傷,在生命的路上,漸行漸遠,愈發悽迷。這人間,每一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歡離合,那些忠貞不渝的感情,有時也難逃毀滅,但願愛能在燦爛中死去,在灰燼中重生,但這只是慣於喜劇思維的我們對杯具的完美幻想。

而杯具的力量,究竟再哪裡穆斯林的葬禮,向世人展現了難以癒合的疼痛,當應對巨集大的社會杯具時,當事人再悲痛的眼淚,再虔誠的懺悔,都無濟於事。杯具,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著更深的瞭解,啟示之後的人,之後的事,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那些往事,讓我學會回憶,那些杯具,讓我學會流淚。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更加敢於去憎恨,去熱愛,去嘗試,去體驗!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3

讀完《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深深的沉痛在心頭久久地縈繞……

“玉”與“月”,宛若兩條清澈的河流,相融相會,娓娓地訴說著兩個悽美的愛情悲劇,串起一個穆斯林玉器世家幾代的盛衰,最終匯成一條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悲壯淋漓,催人淚下。圍繞這條長河,一個個虔誠的穆斯林有著各自鮮明的'性格,獨特的內心世界:韓子奇一生為玉所傾倒,他因玉而飛黃騰達,名噪一時,也因玉變得一貧如洗;樑君璧雖然表面上有股壓人的威勢,內心卻有說不盡的悲痛……然而,最感動我的人物是新月。

新月純潔善良,美麗聰穎,考上了北大,而且在班裡成績是第一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心臟病的突發使這個純真的少女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難,不再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當樑君璧拒絕楚雁潮時又波瀾突起,新月的心碎了,再加上偶然瞭解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母親,思念與絕望徹底摧垮了她的身體。臨死前,她還盼著天明,天明瞭,她卻看不見了,最終,她在絕望中死去,多麼令人痛心呀!她純潔、美麗,卻偏偏有著最痛楚的命運,這種悲劇的美與力量震撼著我,牽動著我的心。我想:這種純潔與美,不僅屬於新月的靈魂,更是穆斯林的靈魂,全書的靈魂,悲劇的靈魂。這種美,是最觸動人們心靈深處的,它使讀者在悲痛悽美的情節中受到心靈的淨化與洗滌,感悟人生的真諦,而新月這個形象的感人肺腑之處不正在於此嗎?

望望宙外,一彎新月出現在天際,輕盈、美好,我不禁思緒萬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4

從前以為《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通篇向人們灌輸“真主安拉是宇宙間唯一的神”的小說,乘著這個假期通讀了一遍,才發現我以前的想法是錯誤的。書名中的“穆斯林”指的僅僅是主人公的身份。而故事的主線是一段玉器世家的愛恨情仇。

我覺得此書中最讓我感到新奇的部分,並不是穆斯林,這一特殊的身份斯林。而是作者對文章章節的'安排方式。本書以月字頭和玉字頭,交錯形成章節。以月字為頭的章節主要講述第二代人韓子奇,樑君玉和樑君璧之間的故事。以及第三代人韓新月和楚雁潮之間無結果的愛情故事。以玉字開頭主要講的是玉器的故事。

此書中人物塑造最豐滿的,恰恰是樑君玉。樑君玉的性格因故事發展而不斷改變。從一開始的天真活潑,到嫁為人婦的溫婉,當得知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一起時的尖酸刻薄以及對待自己妹妹和丈夫所生的女兒的飄忽不定的態度,攘讀者時時刻刻感受到任務的溫度。初次閱讀時,我為她的精明世故和愚昧無知而感到憤怒,因為她的愚蠢最終導致了韓新月的死亡,更是讓我有一種無力的感覺。但仔細想想,是動亂的社會和她丈夫的所作所為而合理造成的,也就不難理解了。

作為第三代的主角韓冰月塑造的太過於完美,昭示了她的悲劇結局。我覺得她和楚雁潮之間的戀愛情節像極了舊時的瓊瑤小說中的故事。我不太喜歡這種把戀情和愛人看做自己生活中的全部的態度。

雖然最後的部分有一種不盡人意的感覺,但故事還是十分精彩的。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

穆斯林是一種宗教信仰,他們信仰真主。而《穆斯林的葬禮》講述的就是以宗教信仰而引發的故事。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的作者。她用雙手編出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的命運,愛情交錯在一起。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著這樣一段對話。“楚老師,魯迅他為什麼要寫《起死》?也許他要喚醒沉睡的人生。”“莊子為什麼要五百年的骷髏‘起死’呢?也許,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雖然艱難,生命畢竟可貴。”我不知為何這句話讓我如此震撼。也許人生就像莊子說的那樣:要像鯤鵬展翅,扶搖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不是嗎?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一名名為韓太太的人物。她不是主人公,但她心計多端,專橫冷酷。她的一生遭遇了多麼凜冽的背叛,承受著多麼沉重的負擔。她不是聖人聖母,她也會恨會痛。她恨丈夫的背叛,也因一個個親人的離去而悲痛萬分。她所做的.一切在我看來她只是守護著她認為應守護的東西。雖然在他人看來十分迂腐。

這本書中還有如初生之月一般純潔的韓新月;文質彬彬的楚老師——楚雁潮……霍達將這些人緊密的聯絡在一起。最終以悲慘的結局為這本書畫上句點。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緊閉雙眼,三代人都愛恨情仇仍然在腦海中不斷演繹著,不知從何處傳了楚老師那悽婉的琴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