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通用11篇)

讀後感2.5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通用11篇)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1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稜角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願畫上一個方框後,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矩形,這時,除了在方框中發揮定格的形態外,再也沒有其他發揮的餘地了。這是教育的失敗!只有當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麼、想什麼,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獲得有益的發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另外,她也告訴我們:要使孩子幸福,我們不僅要對孩子有愛心、責任感,更要使這份愛心充滿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要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和行為,學會“等待孩子”。書的作者李躍兒在發現自己的錯誤教育行為時,她不惜花幾年時間等待孩子自然發展,還孩子童真。其實這也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錯誤”時,我們往往會採取這幾種方式:大聲呵斥指責批評、立即上前加以制止、親身上去幫助完成,我們缺少了耐心和對孩子的信心,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等待”。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也並非易事。在平時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煩惱之事,難免會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時候,當看到孩子鬧事鬧情緒時,有時就會發脾氣。這是一個弊端,我們每個老師都得改。周弘老師有句話講得好:“當你改變不了社會,你就學會改變自己。”孩子的任性、頑皮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我們改變自己,自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著“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2

當我拿到《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看到書名時,腦子裡出現的第一詞“成人”。很多時候是成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長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將自己的很多法、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有的是自己沒有辦法完成的心願,例如讓孩子學鋼琴,舞蹈,是因為自己沒有學好或者某種原因導致自己沒辦法去學,從而讓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但卻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還有就是成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自己想要的所謂的“優秀孩子”。這些都是在剝奪孩子的思想,幸福。然而成人卻覺得這是在為孩子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培養孩子的發展固然重要,我們成人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首先是孩子對這件事物有興趣,在這個有興趣的基礎之上加以培養。成人不能抱有太強的功利心,為了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放下這些,從而才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書中大李說到自己養育她的孩子的過程,其實看到前面時都有點不敢相信,竟然是這樣一個模式,有點讓人目瞪口呆。後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通過一系列得方法讓自己的孩子回到小時候,重新經歷一次所有的敏感期,孩子通過這些得到了一些修復。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以愛孩子的名義去給予孩子一些不願意接受的東西。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愛的缺失會產生驚人的摧毀力,招來諸多煩惱,甚至引發戰爭。完全可以說,當通向愛的`渠道受到阻隔而處於乾涸狀態時,反作用力就會像沉睡的火山那樣噴發並演變成暴力。暴力,是愛收到挫折的結果。父母若不能給自己的孩子充分的愛,或遲或早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其實,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有時候愛的方式也許會讓孩子難以接受,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反作用。這就說明,我們的愛要恰到好處。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3

第一次知道李躍兒,是學校發給教師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拿回家後一翻開,居然就放不下了,這種愛不釋手的心情,卻是任何書都沒有讓我產生過的。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之後,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孩子真是一門學問,是我們終身都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智慧的愛能使孩子富於理智,愚昧的愛只能毀滅孩子。我要做的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感悟童心,嘗試智慧的愛。作為母親,我該如此。作為老師,我更應該象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智慧愛學生。

李躍兒老師認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孩子是腳,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製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設計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我們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職責,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缺乏嘗試的教育方法帶給我們觀念與現實強烈的衝擊。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數成績,而忽視孩子們的心靈成長。片面的應試教育,使我們不願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錯誤中成長啊!我們卻總是在斥責聲中磨盡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李躍兒老師認為“素質教育是愛的教育。教育者應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愛來愛孩子,同時要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所有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愛的互動,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將人的素質比做一棵樹的話,心靈是根,精神是幹,能力是枝,知識是葉。老師是什麼?是種植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心靈的明燈。成為老師的先決條件是愛,但只有愛心遠遠不夠,還得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做到智慧的愛而不是愚昧的愛。老師對兒童教育的價值觀應該給他們發展的自由,獲得了這個自由,他的敏感期就會發展得很充分,他的成長是快樂幸福的。書中所說的正面賞識教育、示弱賞識方法是我們可以經常運用到工作中的最有效的教育智慧。可是,實際教學中我們又做到了多少呢?在平時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煩惱之事,難免會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時候,當看到孩子鬧事鬧情緒時,有時就會發脾氣。周弘老師有句話講得好:“當你改變不了社會,你就學會改變自己。”孩子的任性、頑皮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我們改變自己,自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只要我們能夠細心琢磨孩子的心態,順著孩子的意願,善意引導,用心去賞識孩子的對與錯,走進孩子的心靈,正確引導孩子逐步走向成熟,這樣,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老師,我們才不會拿走孩子的幸福,才能讓孩子幸福成長。

感謝李躍兒老師,在這個時候,為我、為許許多多迷失在教育裡的人們,傾情奉獻了這樣的一本好書,這樣的一個理念,這樣的一份情感,這樣的一聲愛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慶幸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4

李躍兒的名字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說,因為那時候《小人國》在國內掀起了一陣浪潮,人們紛紛注視到了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一個小小的人,她就是北京巴學園裡的大李老師,是《小人國》裡那個一直耐心告訴孩子“武力永遠無法征服世界”的李躍兒。

偶然的機會得到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通過一點點翻閱,一點點的品味,深深感到內心的一種觸動,這是一本愛的書,真正詮釋了一種愛的教育,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幼兒教育的人而言有著許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為人師、為人父母要有一顆赤誠的愛心。“愛對於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教育著整個教育的過程。”“愛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躍兒是這樣說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這樣實踐的。老師與父母對於孩子要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心,並且這種愛是意識不到存在的一種自覺狀態。只有愛孩子,才會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愛孩子,才會用愛和智慧來喚醒孩子,在孩子的心靈裡播種下愛的種子。

其次,要抓住教機,智慧施教。在李躍兒的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機”的.問題,要想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就像李躍兒說的“需要教師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學的關鍵,就是尋找、製造、把握與深化教機。”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躍兒老師舉到的給孩子們講《天職》這個故事的情節,她尋找和製造了三次教機,前兩次教機的把握與處理,讓孩子很好的理解了醫生的天職和海爾曼偉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機的處理則很好的教給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這篇文章我們很多語文老師都曾教過學生,卻不曾想到過去找尋和製造教機。可見,許許多多的美文裡面蘊含了多少可以用來教育孩子的教機,關鍵看施教者如何靈活機動的去找尋和把握。教機存在於我們的課堂上,存在於我們教學素材中,關鍵看教育者的靈活機動的處理。

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己。“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永遠處在自我提升的狀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在書中表現出豐厚的學養和淵博的專業知識,然而,這位在兒童教育領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師還是那樣的謙遜,認為自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我們普通的教育者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和繼續學習呢?只有終生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可能跟上教育的時代步伐,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書中李躍兒獨特的人性光輝,智慧的課堂,以及她用藝術眼光來看待教學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們探索創造的熱情,知識與智慧在這不知不覺中根植到孩子們的心中了。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如同浸潤在蘭花開放的幽谷,只感到幽香陣陣,如絲如縷,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我要向著那方“愛育”的天空進發。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5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收穫頗豐,作者李躍兒有著二十多年的摸索經驗,用一個個人性教育的個案分析,充分向我們詮釋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長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們又該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

幸福是什麼?孩子的幸福又是什麼?到底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過李躍兒的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們會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李躍兒提出的教育觀點。教育者(教師、家長)是造鞋人,只有他們瞭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強的時期。而大多數家長此時逼著孩子認字、計算,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生理生長機制不但是預先設定好的,精神的機制也是預先設定好的。它就像一棵樹,何時發芽、何時出土、何時抽葉、何時開花都由其內在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所決定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處於感性認知階段,還沒有發展起邏輯思維的能力,如果逼著他們算算術,無疑於趕著鴨子上架,結果只能徒勞無功。不尊從孩子成長機制的行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師的故事中,有一個“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個男孩,主犯楊傑和大弟、二弟以及他們的父親都被判刑,這是一個悲劇的家庭,原本楊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由於父親暴烈的脾氣,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正是因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但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這是一個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變。

作者李躍兒在書中還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讓人成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長智慧、傳達知識的。”而現實當中,尤其是在中國,成人對於孩子,大都是隻注意孩子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

我們作為家長也好,老師也罷,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我們要重新定義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他有多少財富,是否過著奢侈的生活,而在於人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有沒有對於“幸福”這個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有沒有獲得幸福的智慧。作為教育者和家長,我們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6

這是一本有關教育的書,是由被譽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的李躍兒所著。她善於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本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複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

書中提到李躍兒老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著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著手仔細觀察著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老師所說:“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為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因此,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老師的書中貫穿全文的就是一個愛字,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伴的愛,缺一不可!教育者的愛尤為重要,他引導孩子幼小的心,讓他們鍛鍊敢於面對困難的意志;他呵護孩子受傷的心,以愛撫平破碎使其強韌;他保護孩子懵懂的心,使他們有一個溫暖的臂彎……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後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請還給孩子幸福之劍,請守護孩子美好童年!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7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書中介紹了作者的一套獨特而新穎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躍兒老師經過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經驗結晶。讀後,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到底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覺得我也是"凶手"之一。

反思一下自己吧!總是心裡想著要把學生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要寬容、大度、理解、尊重,想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是一遇到事就心口不一,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或是上課不聽話,再或者不遵守紀律時,我總不能靜下心來和他們交談。一個產品報廢了還可以重做,一個人的一生是不能經歷這樣的過程的。我應該把幸福還給孩子們,不能因為我的一句話而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將來成為一個"廢品"。要時刻用愛心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這讓我想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菜農,首先,要給菜苗生長空間: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時候就一定要出現在它的面前。在關注與放手之間把握分寸,這就是種菜的祕密,也是教育的祕密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實在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教育的難點不在於有沒有現成的方法,而是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只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講:藥無貴賤,醫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者貴,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李躍兒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只有他們瞭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8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著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她的書裡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例項,每一個在她筆下的受傳統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讓人勾勒出來,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當方法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的令人窒息,要麼精神不正常、要麼自閉、要麼自虐,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為了成為爸爸媽媽心中想要得“人才”,不僅搭上了自己本應快樂的童年,還要承受心靈扭曲而成人後的種種苦惱。

我看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一章,當我看完幾篇以後,給我的感悟很深,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例如:當一位老師上課的題目是“我的幸福”。

她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家人當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著我們;再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裡,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話音未落,孩子們呢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這麼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著幸福,他們說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挑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們在國小已經減負,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多,孩子們應該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長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無限制地報興趣班,無限制地為孩子購買複習資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孩子們當然感覺不到幸福。

李躍兒老師歸納的三類做好一個好媽媽: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

當我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位母親給10歲的兒子洗腳,兒子把腳盆打翻了,母親大發雷霆罵了一番;一個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煩意亂的結果。

這樣媽媽在孩子眼中,幾分鐘前是慈母,給兒子洗腳;而幾分鐘後就變成了凶神,愛與恨的轉瞬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麼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顯而易見了!我們大人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更多的知識,讓孩子處處“優秀”,至於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幸不幸福,他們卻很少考慮。

最後,我只想說,教育與愛育的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

朋友們,《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還給孩子吧!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9

讀著這本書,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李躍兒是一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書裡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例項。我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汗顏了!我離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太遠了。

翻閱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

那麼,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稜角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願畫上一個方框後,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矩形,這時,除了在方框中發揮定格的形態外,再也沒有其他發揮的餘地了。這是教育的失敗!只有當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麼、想什麼,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獲得有益的發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10

一手翻看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邊在心理暗暗稱奇,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讀完最後一頁時,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讓我不禁感嘆這確是“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

我自認為是懂孩子的人,也懷有一顆想要喚起孩子們真、善、美的教師心。讀完李老師的書,才覺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幸運的是,我讀了這本書,有了莫多的收穫。

我看到了李老師的愛與智慧。但凡愛教育的教師,是不乏愛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愛自己子女的。我記得做過一道教育類的選擇題,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都回答他們是愛學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確實,愛,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師愛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書中提到那個叫楊一帆的女孩爺爺奶奶愛她麼?非常愛。一直把她抱在懷裡,因為擔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負,不讓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這讓“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裡,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這是錯誤的愛的方式。當孩子因被錯誤的愛而變成“問題孩子”時,就需要老師的智慧。

《誰拿走了孩子幸福》讀後感 篇11

寒假中有幸閱讀孩子給我一本書籍——《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我被作者書中列舉的在教育過程及生活當中的不同例項,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以及客觀地評價教育者的各種狀態,深深地吸引進去。其中,李躍兒說"要是不懂什麼是兒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許會更好。

書中,李躍兒說,“中國的家長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教師也可以分成這3類呢?雖然,教師上崗前都進行了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但捫心自問,你真的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嗎?我有點惴惴不安了。李躍兒說: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礙孩子的成長,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我們老師和家長常常打著“為了你好”的幌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當我們將孩子喜歡的漫畫書撕得粉碎的時候;當我們將興致盎然地玩著電腦的孩子從電腦前拉開的時候;

此書有些事例,使我覺得,教師和家長都太功利了。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教師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獲得成功感,可是,我們都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每個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複製的,為什麼老師家長想像影印機那樣影印孩子的未來呢?現在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和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孩子也很無奈:老師家長怎麼就不懂我的心?雙方的關係有的甚至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有些地區甚至有弒父、弒母的悲劇發生。可是這能完全怪我們的孩子嗎?異化的教育,異化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形成了惡性迴圈。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於不尊重自己,試想一個孩子不再用童貞、純潔的語言和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還是一個孩子嗎?作為孩子的家長、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我們在以愛的名義做著傷害愛的事情。我們把自己以為重要的喜歡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地蹲下來問孩子真的需要嘛?這樣合適嗎?我們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的生活被我們一雙雙無形的手控制著,這樣的孩子,自身會產生一種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湧動而出的`幸福感嗎?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溫柔親切地問他,他需要怎樣的幫助和關愛。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為人師的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為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麼的空靈,那麼的純淨,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保護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擁有幸福的每一堂課,擁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來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又從何談起呢?雖然,巴學園只有一所,但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像李躍兒老師那樣俯下身子,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關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著“愛自己的班級的幼兒,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