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家的讀後感14篇

讀後感1.3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的讀後感14篇

家的讀後感 篇1

《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講述了舊社會新青年為自身的理想而打破枷鎖的故事。

這部充滿激情與熱血的小說中的人物,雖是虛設,卻影射了社會上各色各樣的人,在巴金的筆下,我彷彿也感受到了那個社會上人的氣息,與他們的喜怒哀樂。他曾在《激流》總序中寫道,“青春是個美麗的東西。”

書中塑造了很多鮮明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既有專橫、冷酷的高老太爺,麻木頑固的五老爺克定,腐朽殘忍的馮樂山,敢於向封建專制抵抗,追求自身忠貞愛情的剛烈丫頭鳴鳳,溫柔賢惠的瑞玉,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覺新以及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年輕一代。

主人公覺新、覺慧二人代表了二種不同的性格,這也導致了他們所選擇的路截然不同。

覺新這一形象最令我嘆息,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於是在生活中成就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順從的性格,他在高家的事物上兢兢業業,辦得井井有條,卻在自身的婚姻和願望上十分無奈。他揹負著家族的負擔——只因為他是長子,去應付各種勾心鬥角,逐漸變得麻木。“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其實並非他的初衷。他想與梅芳結婚,卻被家人拆散,與素不相識的瑞玉結婚。與瑞玉婚後慢慢培養出感情,卻又因高老爺子病逝,不允許臨近生產的瑞玉在府中生產,要搬去離府很遠的地方獨自生活。覺新面對這一切卻無法保護自身心愛的人,他只能不斷安慰自身再忍耐一下就好。由於懦弱帶給他的一切不幸,成為當時封建社會悲劇人物的一個縮影。

覺慧卻是巴金先生筆下富有蓬勃朝氣、熱血、勇於鬥爭的`一個突出形象。他在封建家庭中思想有較大的不同是因為受過新時期教育的思想,在當時的時期他心中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看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對這樣的家庭充滿了恨,討厭封建家庭的這種生活方式。覺慧不希望自身被封建家庭的腐朽思想所束縛,在這種情況下,覺慧把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及思想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他主動參加學生運動、社會革命活動;,他反對舊社會的制度,寫反對舊思想的文章、刊物,編寫向封建主義討伐的文章,只幫助覺明一起抗拒包辦婚姻,大力宣傳進步的思想。

覺慧就像是那個黑暗時代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星星,它指引著一眾新青年走向新的思想解放。

“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身的幸福爭過來。”覺慧的話,在我的心頭縈繞,並且令我為之一震,熱血澎湃!

家的讀後感 篇2

本書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身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財官,他們利用自身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家的讀後感 篇3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家很瞭解吧,《家》便是其中一部。暑假裡,我品讀了它,它給予我很多道理。

《家》描述了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歡離合。全文是圍繞覺慧從一個封建家族的三少爺轉變為一個支援人道主義的青年的過程來寫的。為了支援人道,他最終離開了家,踏上他的人道主義之路。

巴金在《家》中寫的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和結局。覺慧是“五四”之後覺醒的年輕一代代表,是封建家庭的第一個叛變者,他痛恨封建的迂腐、陳舊,對鳴鳳的死無能為力,他的性格是大膽但幼稚,有叛逆精神。覺新是封建社會和傳統習慣的犧牲者,但同時也有意無意的幫助封建勢力製造別人的悲劇,他性格懦弱、順從、逆來順受。覺民在書中是一個略具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和琴表妹之間的戀愛成為他在書中的基本內容。在“五四”熱潮的影響下,他開始抗拒封建婚姻的先例,經過努力,最終得到了自由婚姻的勝利。

我個人喜歡覺慧,他敢愛敢恨,抗拒封建思想,追求人道,能在“五四”中很快覺醒。他對鳴鳳矢志不渝的愛讓我感動。

當覺慧知道鳴鳳自盡時,他痛苦不堪:“‘怎麼?鳴鳳自盡了?’覺慧恐怖地站起來,絕望地抓自身的頭髮,他在屋子裡大步踱來踱去……‘告訴我,鳴鳳是怎樣自殺的!’這些時候陰沉著臉不說話的覺慧忽然走到劍雲身邊,抓住他的一隻膀子瘋狂地搖著,說了上面的話。”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生動的寫出了覺慧的激動和痛苦,也是鳴鳳的死讓覺慧更加堅定了他要支援人道主義的決心。

1925年魯迅曾經這樣滿懷悲憤地抨擊封建社會和當時的黑暗現實:“於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席,即從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人肉的筵席現在還排著,很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家》生動展示了這血淋淋的事實,它告示人們貌似莊嚴溫情的高公館其實是一個摧殘人的青春、意志和生命的.黑暗王國。這個黑暗王國否認人的權利和意志,那些受著支配迫害的青年男女無所作為,只能無奈地被隨意傷害摧殘。

通過對高公館的崩潰沒落的描寫,揭示出了整個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滅亡的命運,寫出了這個黑暗王國裡的一線光明,使人們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家》除了覺慧三兄弟外,還有高老太爺,丫頭鳴鳳,小姐梅芬等等,這些不同階級、地位、思想、性格的人,共同在高公館這個黑暗王國裡上演著腐敗或新生的人生戲劇。

《家》所揭露的舊家庭的腐朽激發了人們反封建的決心,推動了舊制度的加快滅亡;《家》所揭示的抗爭之路則給人們希望的啟迪。

家的讀後感 篇4

我從來都不喜歡描述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一樣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一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裡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群象徵著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群象徵著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著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裡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著,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著的人卻分明有著一股激流在推動著。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一切,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群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著新的自我,彌補著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著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著自我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卻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著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著所有的事與物,追求著理想,追求著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我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的幸運啊!

家的讀後感 篇5

傅斯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和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歲月中人們對他了解甚少。1919年元旦,新潮問世。第一期出版後,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傅斯年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表了《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文藝界之病根》、《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等文章,並創作了《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老頭子和小孩子》、《心悸》、《心不悸了》等自由體新詩。在北大師生中,文言功底差而贊成白話文的多,文言文寫得好卻贊成白話文的就極少,而傅就屬於後者。他雖然國學根底很厚,文言文寫得很精彩,但卻深知提倡白話文是文學革新和學術革命的關鍵,所以才追隨胡、魯、陳等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積極倡導白話文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阻力也是很大的。其中,最頑固的要算文學系的黃侃教授。在一次講課中,黃反對胡適提倡白話文,並讚美文言文的高明。他舉例說,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11字。而用文言則僅需“妻喪速歸”4字即可,只電報費就可以省三分之二。

火燒趙家樓將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不過,傅斯年並未繼續學生 領袖之路,他志不在政治,而在於學問,

。傅斯年講授《中國文學史》,並沒有現成的講義,常常需要刻鋼板油印講義。他不僅授課受歡迎,而且十分關心學生,對成績優秀者獎掖有嘉。傅斯年不但是一位大氣磅礴的學者,卓越的學術組織領導人,還是一位日常生活非常嚴謹的傳統知識分子。

對於教育改革,傅斯年有自己的考慮。1949年3月,胡適由美國來臺,兩人對教育制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傅以為,中國的學校制度,可以說是抄襲的,連模仿都算不上。因為模仿要用心,抄襲則隨便。莫名其妙、興之所至,便是學校制度的現狀。胡適以為,世紀初的學校,章程譯自日本,日本也是抄襲的,中國教育按這個行不通。民初,又學美國,結果長處沒學來,短處卻學了不少。每任教育部長上任,又有新見解、新作為,舊的不改,新的激增,使學生課程繁難,嚴重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

傅斯年說,從教育宗旨看,中國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論,於是認字的越多,學校辦得越多,社會寄生蟲越多。衡量一個學校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是學生是否具有運用課本知識動手實幹的能力,二是能否將所學知識與課本知識聯絡起來。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學生成為社會廢物和遊民。教改的另一原則,則是教育大眾化,以獎學金解決寒門學子的`入學與上進。

他辦的四件大事,一是中山大學的文學院,二是史語所,三是北大復員,四是臺大,都是最大的成績。

傅斯年先生,偉大的教育家,讀完他的經歷,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會一直銘記在我心中。

家的讀後感 篇6

當我滿懷欣喜的拿到《家》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感覺——溫馨,甜蜜。家是溫暖的殼;家是受傷的“創可貼”;家是父母投資兒女欠債的地方;家是握在手裡盈盈的一脈馨香??但我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巴金先生的筆下,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就《家》這本書而言:我看到了專橫衰老的老太爺;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烈丫頭鳴鳳??這些無不展現著巴金先生那渾厚的功力。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覺新和梅,這兩個人原本是青梅竹馬的戀人,只因為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兒戲般的拆散了這對情侶,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可見當時封建禮教是如此腐朽不堪,但雖然在這種情況下,但還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使我冰冷的心靈世界得到了絲絲安慰那便是——覺慧,面對當時的世界她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的思想學生活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禮數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真正的'敲響了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讀完這本書書之後我的心如野馬般躁動不安,不但是為了書中那些人的命運感到惋惜,更是對當時社會的麻木腐朽感到痛心,更體會到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就像哪裡有光明哪裡就有黑暗一樣的真理,覺慧就是一個很好例子,這是不是對我們也有什麼警示呢?在《家》這本書中我認為它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青春無限美好與美麗,作者在文中展示了青年人健康美好的人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他們構成了書中另外的一種歡快的調子,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寫出了,很多日常生活的詩意,青春的蓬勃朝氣更是一種力量,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作為十七八歲的我們,不也應該像他們一樣,一樣的充滿朝氣充滿著對美好明天的嚮往嗎?或許我們不在他們那個年代,無法體會到他們那時的感覺和處境,但我相信,我們的心都是一樣的,我們應該把他們在封建勢力不退縮的英勇精神,用到我們的學習中來,我相信你會突飛猛進的,學好本領以後報效祖國,你還能說我們和他們不一樣嗎?

總之《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通過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人,為了自身夢想與封建勢力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揭示了其必然滅忘的歷史命運,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其人物內心矛盾或壓抑的袒露卻拋棄了時代的鴻溝的表達是一道心靈的長廊,走不同的人相同的感受是一本值得回味的書。

家的讀後感 篇7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裡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為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著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著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閱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裡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著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著,不反抗的就流著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著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

其中有一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裡,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才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裡,追求民主自由就猶如沙漠裡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民主的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為享受到民主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家的讀後感 篇8

近日拜讀完柏楊先生所策劃的中文版《德川家康》,現將讀後感略微整理:

此書是日本歷史小說家山岡莊八集大成之作,洋洋五百萬言,將日本歷史上最蕩氣迴腸的戰國中後期展現在讀者面前。山岡君寫作風格大器不乏細膩,因此整書氣勢恢弘,節奏緊湊,在腥風血雨的歷史鬥爭大背景下將各主要政治人物的內心起伏掙扎描寫得絲絲入扣。全書於德川家康之父因政治婚姻迎娶敵方之女,從而導致家族形勢動盪愛子家康被迫為質為開始,於家康一統天下平定日之丸,成就最後一代幕府將軍的霸業為結束,共70餘年歷史,此中大小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衝突變化一一文飾闡述,暢快凌厲。

我讀此書,一在於為了解日本歷史,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二在於為了解日本國民精神的淵源。一自不必說,二因為作者僅從文學角度解釋該段歷史,所以淵源無從考究,但日本國民精神的具體體現則在此書中表達得酣暢淋漓,讓我有歎為觀止之感。

不過除了這個兩點之外,最大也最深刻的體會在於家康身上所體現的為成就一番事業所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我總結為四點:(1)執著(2)勇敢(3)隱忍(4)智慧。

家康從小即作為人質生活在其他大名的宮邸,過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但自他人生導師教授他孔孟自他完成事業交接生命結束,統一天下的信念時刻未曾動搖。此為執著;家康在他的一生中,面臨過的生死時刻遠超常人所能想象,在任何時刻,即如人生最危險的'本能寺之變,也從未退縮,此為勇敢;家康因政治原因,被迫先侍奉今川義元,後與織田信長結盟,再與豐臣秀吉君臣相待,每一次都通過忍耐保全自己的事業,等待時機,甚至為霸業,不得不忍痛將自己不忠的老婆和不成器的嫡子賜死。隱忍之力非比尋常;家康的智慧在於能夠審世度度,永遠能看清大勢所趨,不盲動。同時在一身中從不忘檢視對手的缺點,完善自己的行為。因此才最後笑傲於各大名之上,成為幕府的主宰者。凡此四品質,塑造了家康的一生,讓他能從一個人質成為問鼎天下之人,旁人看來不可思議,吾輩卻能從中收穫不少。

非常可惜的是,柏楊先生在這套小說翻譯到一半之時因病去世,因此國內現存只有七冊(共13冊),希望不久的將來能一睹全貌。

推薦欲勵志、瞭解日本歷史的朋友觀看此書,相信絕對受益匪淺。

家的讀後感 篇9

20世紀30時代,主要存在三種“人”的觀念與話語的對話、衝突、交流與交融。一種是五四民主科學背景上的人文觀念與話語還在承續與發展;一種是左翼革命文學的“階級的人”觀念與話語;第三種是近現代通俗文學的“人”的觀念。30年代的人文主義文學思潮下,中國現代小說進入成熟、繁榮時期。小說家經過辛勤探索,找到了屬於自身的藝術領域。巴金執著於五四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充滿熱情地展示年輕人的世界與封建家族激烈的對抗,例如寫於1931年的《家》。

《家》給我們展示了五四運動期間一個封建家庭逐漸沒落的故事。在《家》中,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態。在高老太爺統治下,這個家庭內部充滿了虛偽和罪惡,各種矛盾在不斷出現、激化。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反抗。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身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生活讓人同情,他想反抗卻無力反抗,內心承擔著各種壓力卻無人訴說。他將希望放到自身的'兒子上,希望兒子不要走上自身的老路。

覺民,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作為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當祖父為他一手包辦婚姻的時候,他毅然離家出走,公開反抗,表現了不妥協的鬥爭精神,最終獲得勝利。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他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鳴鳳為了反抗當小妾的命運,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在鳴鳳、瑞鈺的死中,看到了家庭中的虛偽與罪惡,既悲傷,又憤怒,最終在覺新的幫助下離開了家庭。

小說通過覺慧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制度並離開家族,鳴鳳反抗不公平命運等事件,展現了作者對人性解放的強烈的渴望。作者批判的不但是舊禮教,更是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梅、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家》充分體現了五四的時代精神,表現了對人的新的思考。

家的讀後感 篇10

《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講述了舊社會新青年為自己的理想而打破枷鎖的故事。

這部充滿激情與熱血的小說中的人物,雖是虛設,卻影射了社會上各色各樣的人,在巴金的筆下,我彷彿也感受到了那個社會上人的氣息,與他們的喜怒哀樂。他曾在《激流》總序中寫道,“青春是個美麗的東西。”

書中塑造了許多鮮明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既有專橫、冷酷的高老太爺,麻木頑固的五老爺克定,腐朽殘忍的馮樂山,敢於向封建專制抵抗,追求自己忠貞愛情的剛烈丫頭鳴鳳,溫柔賢惠的.瑞玉,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覺新以及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年輕一代。

主人公覺新、覺慧二人代表了二種不同的性格,這也導致了他們所選擇的路截然不同。

覺新這一形象最令我嘆息,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於是在生活中成就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順從的性格,他在高家的事物上兢兢業業,辦得井井有條,卻在自己的婚姻和願望上十分無奈。他揹負著家族的負擔——只因為他是長子,去應付各種勾心鬥角,逐漸變得麻木。“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其實並非他的初衷。他想與梅芳結婚,卻被家人拆散,與素不相識的瑞玉結婚。與瑞玉婚後慢慢培養出感情,卻又因高老爺子病逝,不允許臨近生產的瑞玉在府中生產,要搬去離府很遠的地方獨自生活。覺新面對這一切卻無法保護自己心愛的人,他只能不斷安慰自己再忍耐一下就好。由於懦弱帶給他的一切不幸,成為當時封建社會悲劇人物的一個縮影。

覺慧卻是巴金先生筆下富有蓬勃朝氣、熱血、勇於鬥爭的一個突出形象。他在封建家庭中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是因為受過新時期教育的思想,在當時的時期他心中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看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對這樣的家庭充滿了恨,討厭封建家庭的這種生活方式。覺慧不希望自己被封建家庭的腐朽思想所束縛,在這種情況下,覺慧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及思想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他主動參加學生運動、社會革命活動;,他反對舊社會的制度,寫反對舊思想的文章、刊物,編寫向封建主義討伐的文章,只幫助覺明一起抗拒包辦婚姻,大力宣傳進步的思想。

覺慧就像是那個黑暗時代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星星,它指引著一眾新青年走向新的思想解放。

“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覺慧的話,在我的心頭縈繞,並且令我為之一震,熱血澎湃!

家的讀後感 篇11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舊社會,家是一個惡魔、監獄、劊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徹底地反映了舊社會封建的醜惡面貌,使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遺憾。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身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身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身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身的生命也不願毀了自身,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裡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裡,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裡有太多的人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身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身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身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那就讓它作為我鼓舞自身的源泉吧!

家的讀後感 篇12

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這是我最籠統的想法。在這個家庭裡,發生了太多的悲劇與不幸。三個不同的女人的死,卻引人深思。

第一個女人是梅。覺新和梅本是真誠相愛的,因為雙方母親不合,就那樣拆散了他們,最終各自成家。難以想象,覺新和梅到底應該對自己的母親懷有怎樣的想法與情感。雖然是自己的母親,可是這樣兒戲般的決定,給他們內心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當今後再面對各自的母親,內心會有怎樣的一番掙扎?可惜,梅卻不用了,她已去了,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他們二人的見面也成為了讓二人無比痛苦的事情。

第二個女人是瑞珏。瑞珏和梅一樣,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所謂的'“血光之災”,其實包含了多少禍心只有陳姨太最為清楚不過。說覺新扮演了一箇舊制度維護者的角色一點也不錯。聽說要趕走瑞珏,他不敢反抗,他只是默默的接受了,哪怕他認為這是一個晴天霹靂,哪怕他的兩個弟弟極力反對、勸阻,但是他還是把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去,不敢承擔“不孝”的罪名。或許他也曾想過反抗吧。如果想過,那卻只能證明他懦弱。畢竟若是他反抗了,瑞珏或許就不會因為照顧不周而難產至死。梅是在憂鬱中死去的,那麼瑞珏呢,她又是以怎樣的心情,對這樣的一個家,對她的丈夫覺新,對這個醜惡的社會的封建禮教下了怎樣的定義?或許是深深的怨恨與詛咒吧。

第三個女人是鳴鳳。鳴鳳只有17歲,就被高老太爺當做一件禮物送給了馮樂山。畢竟在他們看來,丫鬟與物品畫等號是那麼的自然,隨意交易。結果這位年僅17 歲的少女被逼得投湖自盡。許多人都認為鳴鳳投湖前的內心獨白是家的高潮之一。無論是寫覺慧與鳴鳳的感情,還是那段內心獨白,小說中都寫得極為細膩真實,更能打動人吧。

但是真正讓我揪心的卻是鳴鳳死前去找覺慧,覺慧卻因忙於事業而把她遣走。只是這一瞬,二人卻從此陰陽相隔。

巴金在這裡有沒有想警示世人我們都不清楚,但是至少這個小細節令人扼腕嘆息。本以為鳴鳳的死至少可以使這場悲劇完結,沒想到事情總是那麼不如意。丫頭婉兒又很快被高家用來替代鳴鳳,繼續著人生的悲劇。

三個女人,三場最令我深刻的悲劇。她們的死,都是因為舊社會種種不對的封建制度。還好最後,覺慧他們終於敲響了這個家族的喪鐘。

家的讀後感 篇13

在歌唱類選秀和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像《超級演說家》這樣類似脫口秀的演說比賽節目讓人備感新鮮,集合了李詠、魯豫、樂嘉等頂級名嘴和不老的偶像林志穎帶領眾多演講高手全力以赴,每一期都有非常精彩的內容。比如這一期就高潮不斷,樂嘉戰隊與林志穎戰隊的對決,先是90後和00後的PK,00後的楊心龍有著和年齡非常不符的小大人樣,謹重的思考、深情的表達,他演說的內容是“我們喜歡什麼樣的父母”,雖然沒有相聲演員那麼深的功夫和考究的語言藝術,卻也足夠聲情並茂,說到動情處竟然有淚落下來,把孩子的親情感想和成長心態展現得非常真實。連導師樂嘉都被感動得泣不成聲,感染力可見一斑。

如果說楊心龍的武器是煽情,那麼林志穎戰隊的許豪傑就是一出不折不扣的青春喜劇,一段“不要假裝孝順”講得激情澎湃,活力四射,演講詞也是極為生動和幽默,演說家裡的青春派,明顯在表演風格比對手更成熟,技術更全面,旗開得勝也是情理之中。

第一節林志穎戰隊獲勝,但比賽沒有輸家,兩個孩子的表現都非常精彩,而且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和真我,話題言之有物,沒有無病呻吟,真情實感的噴發令人動容。第二節大王講的“男閨蜜”也非常不錯,個性奔放,把自己講得淚流滿面,但所講的話題畢竟沒有親情那樣能夠讓每一個人感觸,但勝在具有強大的爭議性,這個話題果然在現場激起了熱烈的討論,李詠現場堅決表示決不贊同“男閨蜜”在自己的`領地出現。接下來的葉紫涵則很有大將之風,把自己親身感受的父愛故事娓娓道來。

由此可見,《超級演說家》內容都相當充實,深入的人最關心的現實話題,選手們拼的不是語言的技巧,而是拼情感,比如孝道,比如自己的成長,愛情或價值觀,而且每一個選手都是在講自己的故事,擲地有聲而不是泛泛而談,比如親情,還有婚戀和愛情,情之所致,彌補了很多技巧方面的不足。

和唱歌比起來,演說的表演空間更大,故事性更強,表述更真實,能讓觀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內容中,關於演說的魅力,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中國自古就有蘇秦、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封侯拜相的傳說,後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經典故事,都是最早的演說家,而對於喜歡電影的觀眾來說,演說更是隨著《聞香識女人》《米爾克》《馬爾克姆X》《國王的演講》一次又一次震撼人心,演說,就是一種最能打動人心的表演形式,比其它任何形式都更真實。

《超級演說家》雖然比不了以上這些演說界的傳奇,但很明顯,節目抓住了演說的關鍵,那就是真情實感,每一段故事都是發自內心,無論悲傷還是飛揚,都無比真實,所以節目有了一種不一樣的特質,隨著節目的進行,競賽越來越激烈,也肯定會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演說類節目將來有可能像火爆一時。

家的讀後感 篇14

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在家中父母的懷抱里長大的,因此,對於家,我們會覺得家是溫暖的。可是在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裡面的家卻更像是一個虎穴。

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的四川成都的一個封建大家庭裡,這是一個地主家庭高公館。其中,高老太爺是家族中的最高領導人,典型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制的代表。主人公高覺新是家中的長孫,性格懦弱膽小,對長輩之言都是言聽計行。在畢業那天,覺新就因為長輩的安排被迫放棄自身的出國深造的機會,還和深愛的錢家梅表妹分開而和另一位姑娘瑞珏結為夫妻,而梅則嫁給了省城外的趙家。可好景不長,沒多久梅姑娘便守了寡,而瑞珏也因太太們以“血光之災”的理由送到城外待產,結果難產而死。覺慧是家中的老三,因參加了向總督的隊伍曾被軟禁家中,所喜歡的丫頭鳴鳳也因高老太爺的逼迫跳湖而死。相比於覺新和覺慧,覺民則幸運很多。覺民心裡愛的是姑娘琴,並且為反抗高老太爺而逃離高公館,高老太爺臨死前終於才答應不再逼迫他。最終,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在覺新的理解下離開了這個家。

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四代同堂的家:既有獨裁的高老太爺,封建禮教的維護者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也有以死抗議的丫頭鳴鳳,善良卻不敢反抗的梅姑娘,用情專一的瑞鈺等;以及敢於“叛逆”的覺慧、覺民、琴等。這個家並不像是一個純粹的家,更像是當時的社會。它由兩大勢力組成:首先是以高老太爺和馮樂山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團體,第二是以覺慧、覺民、琴等為代表的新思想流派。而覺新、梅姑娘等就是封建勢力下的犧牲品。這些人物在當時社會都有,而巴金的《家》則將這些當時的各類人物集中在一起,可以說《家》就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在《家》中,只有以覺慧、覺民、琴等為代表的新思想流派取得了勝利,而以覺新、梅姑娘等為代表的'不抵抗流派則是被封建勢力團體所殘害。在這個家裡,封建團體註定會失敗,因為它有著太多的汙點;而也只有堅持、勇敢的“反叛者”才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家》這個作品中,揭露高老太爺等的冷酷、無情、殘忍,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的憤怒;也體現覺新、覺民、覺慧等各自的愛情故事的美好純真,使得作品中瀰漫著一種清新的香味;更多更重要的是歌頌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那人性中的光輝,這是點亮黑暗的至為重要的一點。

在那個革命的年代裡,敢於追求自由的年輕一代和封建的長輩一代展開了艱苦的戰鬥,勝利終究屬於年輕一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個年代裡,《家》中的敢於追求,敢於鬥爭,敢於開擴的精神仍然是必須的,就讓我們為了理想而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