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8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斷舍離》讀後感(15篇)

《斷舍離》讀後感1

聽說這本書已經很久了,終於找到機會來看。真是對我很有幫助。在這個物質膨脹的時代裡,

書裡的觀念正如一陣清風吹來,幫助我放下很多的執著。

心裡老覺得物盡其用才對得起它,但是一進到商場就看什麼都好,尤其是朋友都在購物的時候,

覺得自己不買點啥真是對不起自己。春節去關島,同去的'人都在買包包、鞋子、護膚品。原本覺得自己不需要買什麼的,結果也滿滿的買回很多用不上的東西。現在還要麻煩我考慮送給誰合適。女人們常常說的話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我也常常聽了、信了,

然後就買了很多用不上的東西放在櫃子裡。有捨不得扔,真是好害人。

《斷舍離》這本書裡不僅講到應該如何的處理生活的實際問題,也提升到一個心靈的層面。告訴讀者如何應用這個理念來處理內心的困擾。

如何去發現和清理一些心中的垃圾,讓正能量得以進入。而且能從處理東西上看出人的性格和狀態。

所以,我也正在努力將不需要的東西清出家裡。讓自己脫離物慾的控制。過簡單舒適的生活。書中還提倡要接納自己,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好,這對我這個性急的人來說真是安慰。哪怕沒做好又有何妨呢?這是我需要的。

《斷舍離》讀後感2

作為上班族的我們,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已經很少有機會逛一逛菜市場,也對收拾自己的家這種瑣事失去了耐心,並且,也更少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

這也是我們很少關注當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現在”,我們越來越沒有了清晰的概念。腦袋裡充斥著各項工作任務的deadline,眼光永遠放在不遠的將來。

平時工作壓力太大,週末或假期就無節制地瘋玩。然而,看上去是放鬆地“嗨”,卻並沒有解決掉內心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精疲力盡。

因為精力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也想要事業有成,也想有一技之長;也想要漂亮的容顏,也想有完美的身材;也想通過學習提升自己,也想多交朋友擴大圈子......

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能做的又是什麼呢?中國畫中有一個概念叫“留白”。山水畫中的留白可以表現空闊的水面,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動物畫中的留白不僅突出了主體,也讓主體有了自在活動的空間。不妨且靜下心來,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房間,扔掉閒置的破爛兒的同時,以整潔、舒適、美觀為標準,打造自己的`自在空間。

同時,也扔掉凌亂的思緒,認清自己當下需要的是什麼,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標,更專注而堅定地過好每一天。

不妨就試著用斷舍離,為繁重事務所累的我們整理居住的空間,整理思維的空間,為自己的生活“留白”,從而過上寫意、自在的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3

假期裡媽媽推薦給我讀了一本書《斷舍離》。感悟頗多。

“斷”是捨棄自己“家”裡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家”多年不用的舊物。“離”是脫離物品的執念,生活要自由自在些。

讀書以後,我想到了平時自己很喜歡讀書,跟媽媽出去,看到自己喜歡的新書,總是歡天喜地的要媽媽買,有些書買到家裡不喜歡,就孤單的被拋在了一個角落裡,有喜歡的書看完還是會給媽媽講講。以後再想做事情或者買書,就要學會適應自己的才買,不適應的,或者需要的圖書應該用另外的途徑得到。

由於經常買書,自己又是個戀舊的孩子,所以,只要是我的書,從幼稚園到現在都要媽媽儲存起來,現在想想,有些書看完了,儲存的完好無損的可以拿到學校的“義賣”超市賣了,還可以換取別的同學手中的'書,開闊了視野,又減輕了爸爸媽媽的負擔,真好!

其實,在我的心裡,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雜念,比如:媽媽讓我做了我不願意的事,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給我報了一個班,沒有問我喜歡不喜歡就擅自做主給我買回來一些衣服,還有就是我有的時候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都應該實施清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輕鬆前行。

《斷舍離》讀後感4

京劇名家周信芳的妻子裘麗琳是上海富家女,她告誡孩子:“人在最窮的時候絕對不能和窮人在一起,大家都那麼窮,誰會幫你?”在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她覺察到社會的不正常,極力把六個孩子中的五個送出了國。

她的這句話很多人覺得難聽,不舒服,但話糙理不糙,事實證明了裘麗琳是一個有遠見的人。窮人為什麼會窮?因為他們的思維是窮人的思維。想要擺脫現狀,首先要改變就是窮人的思維方式。

檢視你的家裡,是否有別人送的好餐具,你一直捨不得用,連包裝都沒有拆?審視你的交往,你是否更喜歡和那些比你弱的人交朋友,一旦和比你職位高的人在一起,你就感到有壓力或不舒服?

捨不得用更好的東西,因為內心深處你認為自己配不上奢侈的、高品質的好東西。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因為你覺得配不上和這樣的人交朋友。這就是窮人的`思維。

世界是勢利的,當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沒有人會真的愛你。世界是勢利的,當你堅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東西,你一定會擁有更好的東西。

人想要有所改變,就要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讓我們從斷舍離開始,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去配得上更好的東西吧。

《斷舍離》讀後感5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裡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九年級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裡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後感6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著。所謂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裡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滿目的.商品,無限的貪慾,家裡充滿雜七亂八而不需要的東西。一堆的衣服,鞋帽長年閒置,甚至新購衣物掛在架子上成了擺設。錯位的物品充滿室內。房子越住越大,雜物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少,心情越來越差。由於雜亂,懶得收拾,形成惡性迴圈。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不舒適的東西,不買打折便宜而不需要的東西。綠色,環境,簡約,精緻。不斷收拾家裡和內心中的破爛兒,過上舒暢美好的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7

今天開始讀《斷舍離》,印象最深的是:以當下作為時間軸。東西是否要留下,看對於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有些東西是對過去的回憶。我見過有的人保留著很久以前的工資條;有的人保留著出遊的機票和景點的門票;有的人保留著女友手織的毛衣。很多人認為這些東西帶有感情色彩,雖然現在幾乎不會再翻出來看,但是他們覺得到了老年後,可以晒著太陽翻翻這些東西,回憶那些美好的時光。

還有些東西是將來可能用到的。我見過有的人買了無數的抽紙,衛生間放不下,就堆在床底下;有的人把買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櫃子裡,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捨不得扔;有的.人保留著好幾年都沒穿過的衣服,總覺得明年穿得著。他們需要自己的東西永遠處於充足的狀態。

其實,以過去和未來作為時間軸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憶始終留在你的內心深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東西提醒,因為你從未曾忘記過它們。最好的時光就是當下。

認為東西將來有用捨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與其整天擔憂未來,不如節省心力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不要沉溺於過去,不要擔憂未來,永遠都要認真地篩選消費,判斷的標準就是對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斷舍離》讀後感8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說中說:斷舍離是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祕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並以當下為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裡的捨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捨得,捨得,不捨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麼我們就要捨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為和思想方面的綜合捨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慾。作為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後,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裡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後捨棄,最後我們才能從中解脫離開,這三個字為什麼為什麼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讀後感·作者認為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才會輕鬆。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慾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捨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佔據,那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後感9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篇長論文?整本書緊緊圍繞“斷舍離”展開,其中強調最多的一點是“出”的概念,也就是“斷舍離”的核心吧。雖然整本書一開始就說了大家本來對於“斷舍離”的觀念就是扔東西是錯的,但是說得粗暴一點,我覺得作者整本書的確一直在強調要扔東西……當然也提到了一些其他東西的“斷舍離”,比如自己情緒的'斷舍離,人際關係的斷舍離等等,但是從頭到尾一直一直都在講“收拾東西扔東西”,舉的有些例子是比較理想化或者極端的,看得我疲勞,對於這種套路接受不來……但是還是挺佩服作者的,首先應該是他最初提出“斷舍離”的吧,然後做了大量功課從多方面多角度來闡釋、論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做成了工作?

儘管我看完了,我還是覺得自己很難扔掉一些東西啊,我真的是一個超級懷舊的人,以前的很多東西我會儲存得很好,我對於過去的痕跡司空見慣了,它們也過多得融入到了我的日常生活,然後我就會忽略現在!“斷舍離”於我,是一件漫長的需要學習的事,希望自己深深切切地明白: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我只能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斷舍離》讀後感10

最近在國圖發現了《簡叔的70個斷舍離》略有相似之處吧,我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中國版的斷舍離?!我還百度了下簡叔建立了自己的斷舍離文化公司!

讀此書,感受頗多,從生活中改變自己吧!簡叔說要每天拋棄一樣物品,一年四季20件衣服,兩年之內不買新衣服!

做到精簡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相比他們的文字,我的太過於遜色!但是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斷舍離,不只是物品上的斷舍離,情感上也需要!空間上的斷舍離,內在的.斷舍離!發自真心的接受,做到本質上的改變!

我決定,每天扔一件東西,昨天看過後,收拾了下櫃子,丟掉了幾個許久用不到的小物品!結束後,我給簡叔後臺留念,沒想到竟然回覆了我,有些小開心!

簡叔講到了一個理念,對不需要的物品進行封存,如果半年還沒有用到,那就不需要了,可以扔掉,可以送人!想想自己,對一些自己不穿的衣服,之前就裝起來放在箱子裡,但是依然沒有棄掉,每次收拾都還在!讀完斷舍離,獲得了領悟,今早直接把封存的衣服,投到了愛心衣服箱子裡,也許有人更需要她,[調皮]算是一份愛心。他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誰會用到他!但斷舍離後我獲得的是開心吧!

20xx年上半年過去了,曾經的flag只是說說,但下半年匆匆來了,告別上半年,也算是斷舍離吧

打算每天丟棄一件物品。每月完成兩本書。

感謝山下英子,感謝簡叔,好好斬斷過去,捨去過去煩惱,遠離曾經憂傷,重新上路!

《斷舍離》讀後感11

昨天拿到一本好書《斷舍離》,可是太忙,只看了五頁。張德芬老師作的推薦序,引發了我好多的思考,所以讀的慢,雖然讀的少,但是收穫很多,下面與諸位分享一下:

推薦序名為《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讀到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東西越難得到,比如說阿鵬就特別想掙錢,但總是掙不到"。佛學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才是脫離苦難的開始吧!

這個題目同樣讓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最有效的做法是擴大影響圈。而"放下"這個詞,應該指就是"關注圈",只有放下關注,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影響圈的事,才有機會得到。

序中說:"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讓我又想到了思維的重要性,正如黃徵宇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所說"思維影響情緒。想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就要改造自己的思維方式,讓思維來決定情緒的發生。"《關鍵對話》中也提到了"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讓你自己感覺到害怕,惱怒和氣憤。請記住,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是,而且永遠是你自己"。所以阿鵬總結,斷了負面的思考模式,你就斷了壞情緒,自在和幸福自然而然就來了!

《斷舍離》讀後感12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乾淨、整潔成為心靈純淨的標誌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淨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資訊社會在工業化發展程序中的一種迴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迴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為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為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為自我生活的主宰著。

《斷舍離》讀後感13

最近在看《斷舍離》這本書,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中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迴歸安寧。

喜歡歸喜歡,但斷舍離這三字,知易行難。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不,這不是當斷,是你必須接受你的`無能為力。

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錯,這不是當舍,是你只能接受雙方的無緣無份。

在這裡,你沒有任何的選擇權,不是你有斷舍離的初心,是你被迫接受了斷舍離的結果。

繼而,求而不得,執念懸心。

可哪怕結果已經擺到你面前,哪怕只需要你接受這個結果,但你依舊做不到“當離”。你沒有辦法在任何環境下想進就進,想退就退,你不具備遊刃有餘這個本領。

這時作家馮唐會告訴你:實在放不下的時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經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貪婪,時間太少,好玩兒的事兒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糾纏。

但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你沒有經歷生死邊緣,你會覺得活著是大事,但你放不下來的那些也並非小事。

沒有必要讓自己斷舍離,因為你放不下的那些事中有你曾經的期待與努力。那些無能為力,那些無緣無份,那些煩欲執念,交給時間。

或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間你就釋懷了。無能為力的事,你依舊努力;無緣無份的人,你依舊欣賞。只是,心之所向,多了一絲地獄,少了一念天堂。

《斷舍離》讀後感14

讀了《斷舍離》,讓人感懷萬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斷舍離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戀物質,舍掉目前看來是廢物的東西,我們會想萬一哪天用到了怎麼辦?斷開自己不需要的不適合的,而人的本能是隻要我喜歡的就要,至於適不適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則很少考慮,比如搶購潮。所以,在實踐中,要打破傳統思維,做到斷舍離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動。

實質上斷舍離的推廣也是一種外部力量,在教育人們改變自我,喚醒人們的主動意識。尤其在新農村的環境整治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農村柴草亂堆亂放,散養的雞鴨鵝糞便院內院外到處是,這一點磚頭那一點石頭等等。要期待農民主動去做好,做到斷舍離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於是政府宣傳教育,出資出力,多少都有點強制的力量去改造,把農村建設的.面貌煥然一新,向城鎮化發展。

表現在我們快遞行業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遞總部對此強調要求,承包區門面要建設好,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環境建設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開會宣傳教育,加強承包區的主動意識。政府要檢查,不合格就罰款甚至取締,我們徐州中通快遞總部也是積極配合政府,審查督促承包區做到斷舍離,把門面建設好,為此還獎勵了建設的比較好的承包區。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們的主動意識,就會做到斷舍離,提高我們的門面檔次、改善工作環境、處理好人際關係等等,輕鬆愉快地工作,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們的中通快遞事業。

《斷舍離》讀後感15

書中講到,很多人購買的焦點放在了非日常的東西上。比方說,有人會為了一年也來不了一次的親戚、為了偶爾來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準備茶具和被褥。有的人在碗櫃裡放了大量專為客人用的餐具,可自己家人用的餐具卻很少。

我一直認為聚會應該到酒店或其他地方。家就是一個私密的地方,應該乾淨、舒適,它應該是你喜歡甚至渴望的地方,而且只要回到這裡,你的`身心都能得到放鬆。我本來就是一個宅男,朋友很少,也不喜歡朋友到家裡來,更沒有必要為了一年一次,甚至是幾年一次的事情花錢,不用為了虛榮而硬撐門面。

但是孩子的房間和必要的物品我會保留著。

讀了這段,我還有一個體會:

不僅僅是購物,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人生的其他方面。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喬布斯重回蘋果後說:決定不做什麼很重要。應當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對我們重要的人和事情上。這兩方面做好了,我們的人生就很會有很大的改觀,如果這兩方面沒有做好,即使我們做了再多的瑣事,耗費了再多精力,都毫無意義,只是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