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8篇)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匯入本課的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並適時丟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創設的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節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麼相差那麼大?”,孩子們被問著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獲得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於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

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螢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學生的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可是識字和寫字教學是枯燥無味的。該如何上好識字和寫字課呢?我在《小蝌蚪找媽媽》識字課上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注重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新課標對識字教學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尤為重要。新課伊始,我便播放課文動畫課件,色彩鮮亮的多媒體課件,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喚起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情感。教學中,我採用“闖關”“考考你”和觀看視訊等多種形式,學生的積極投入,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學生對本節識字課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識字的願望也已在不知不覺中萌生。

二、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課堂是學生認字識字的主渠道,崔巒老師說:“要引導學生在聯絡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通過幫助學生尋找構字規律,自創記字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

在學生學習了最常見的偏旁後,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熟字加一加和換一換的方法來記字。比如:本課中的“池”“甩”“灰”,就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學生常用的一種記字法。漢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記。

⑵形聲記字法:

漢字中有很多的形聲字,它們的形旁幫助表字義,聲旁幫助讀字音。學生如果掌握這種規律,就可以輕鬆的記住一連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課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個字就可以讓學生用形聲記字法來記,這樣記字既記住字音又理解字義。一舉兩得。

⑶編口訣或兒歌:

識字的過程是一個比較枯燥乏味的'過程,怎樣使識字形式活潑多樣,增強學生識字過程的趣味性?我讓孩子們把漢字編成口訣或兒歌,寓教於樂,讓學生喜歡漢字。比如“哪”的記法:口兒提問右耳聽,中間刀字加兩橫。

猜字謎

猜字謎的題目,學生總是興趣盎然地去猜測謎底。在教學中我就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謎面。學生要想編出好謎面,就必須仔細觀察字形,這樣既增強了對字的記憶,也開動了學生的腦筋,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識字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比如:給“向”字設計的謎面:“同學”的“同”一橫變撇頂上頭。

⑸想像記字:

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灰”可以物拿著東西到火上去燒成了灰,蓋得真嚴實。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教會了學生記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視寫字的指導

從較難寫的“那”字入手,重點指導;堅持一看、二寫、三對照三步訓練,讓學生把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看到一個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寫好看。如獨體字要找準主筆,而合體字要先確定是什麼結構的字,如左右手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全包圍、品字形等,而左右結構的字又可分為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右相等幾小類。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分析字形,時間長了,觸類旁通,學生就掌握書寫規律,老師就不必每個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教師無需多作講解,只要稍加點撥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評價中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

1、自評:學生在仿寫後和範字對照,找出不足之處,以便在寫下一個字前加以改正。

2、互評:在仿寫後,組織學生互相評議,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傳閱各自作品,指出其優缺點。如書寫是否正確、結構是否合理,筆畫是否到位,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餘同學評價,通過互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觀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訓練其口語交際能力。

3、點評:通過恰當準確的點評,增強學生寫好字的信念,改進不足。

在課堂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上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記字時可讓學生對一些字組組詞,以加深記憶;自身的粉筆字基本功也要加強練習。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上課傾聽的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猜謎語的方法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上課伊始,我神祕地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猜?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老師說出了謎語,學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後,直接進入課題。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我有趣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並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範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學習,利用兩課時學完,重點側重了兩種語文能力的培養:一是朗讀能力,二是說話寫話能力。下邊詳細闡述: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這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語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對話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讀指導。

如第一自然段。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匯入後,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著板書看著圖片說成一段話。

然後再請孩子讀第一自然段,發現作者是怎樣描寫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觀察點和自己觀察點的不同,作者的表達與自己的表達有何不同。這個環節就在潛移默化的對孩子進行也就是進行對比閱讀的訓練。在對比後,再次對課文第一段進行欣賞性閱讀,這時有個別讀,小組讀,老師範讀,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逐漸達到會背誦。第一段的學習順利完成。

2、對話的朗讀指導

對話朗讀的指導更多的通過分角色表演讀的方式來完成。課文中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烏龜先生的兩次對話,我分別和孩子們進行了分角色的朗讀,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中,使朗讀的訓練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我直接就請孩子們來扮演角色,我讀旁白,然後師生共同評價角色扮演讀的優點和不足。比如,兩次對話中旁白中動詞的運用,“迎上去”和“追過去”,不同的動詞表達不同的心情,體現不同的情景,我引導孩子體會“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對容易,迎的難度就大了,迎字孩子僅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禮貌和客氣,沒人能理解到他們的方位是怎樣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來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鯉魚阿姨。“鯉魚阿姨在教小鯉魚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鯉魚阿姨”的後邊問孩子們:“小朋友們,我是小蝌蚪,我應該在鯉魚阿姨的'什麼地方遊啊?”孩子們思考一下,說:“在鯉魚阿姨的前面。”我馬上游過去,停在鯉魚阿姨的前面,並熱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問她:“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訴孩子們,迎,是小蝌蚪主動積極的游過去,表現出了他們急切想找到媽媽的心情。就這樣,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後分角色朗讀。幾次的體驗後,孩子們的朗讀越來越好。

二、說話寫話

課堂上,關於說話的練習無處不在。每篇課文我都做到一課一得,精心的尋找語用點,一般是根據文字表達到額特點來設計,以據此來拓展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積累,鞏固孩子的表達。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圖說話,比如這篇課文: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匯入後,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著板書看著圖片說成一段話。本節課就是這樣,在學習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寫之外,我就引導孩子嘗試著描寫“小金魚”之類的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外貌描寫。課件顯示小動物金魚,引導觀察,進行仿寫。訓練完後,佈置作業,再次進行仿寫,小白兔或者小烏龜,或者小鴨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講讀和寫、說和寫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訓練真正的做到紮實有效。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而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瞭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麼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初學文字時,我又問了設定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丟擲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字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通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小蝌蚪先長出兩條xx,過了幾天,長出兩條xx,再過幾天,xx變短了,漸漸地,xx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xx。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並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瞭然了。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學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來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採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對話,請同桌或一大組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以及烏龜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學生們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著急而有禮貌、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的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多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

總之由於我的教學水平有限在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於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教學進行到一半時,一個孩子一臉真誠、滿是疑惑地問:“老師,為什麼烏龜有四隻腳呢?”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烏龜本來就是四隻腳嘛!我和孩子們的理解是一樣的,還有什麼理由讓烏龜是四條腿呢?其中一個學生說:“因為烏龜殼太重了,必須要四條腿才能撐起來!”

留心關注身邊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當孩子學會說話以後,他會不斷地追問“這是什麼”;過了這個階段,他又會不斷地追問“這是為什麼”。

當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時候,我們往往理屈詞窮,要麼敷衍說:“本來就是這樣的!”要麼索性說:“自己想去”可悲的是這才形成一這節課的一個“敗筆”。

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一下便會發現,傻的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烏龜為什麼有四隻腳煷由物學、遺傳學、力學的角度去探討,未嘗不能找到答案。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學告訴孩子很多,很多。

當然這種探討,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太深奧了些。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簡單地迴避、敷衍孩子的問題,更不能嘲笑孩子的這種思考。

屈原的《天問》發人深省,李白、蘇軾的問天、問宇宙、問人生之作也成為千古絕唱,瓦特的疑問更是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誰能肯定,今天問“烏龜為什麼有四隻腳”的孩子不會成為明天的棟樑之才熕又能相信一個從小就被剝奪思考和疑問權力的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有思想、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沒有疑問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宇宙、社會、人生的奧妙是無窮的。如果一個民族不再具有質疑精神,這個民族會因為無知、無思、無疑而泯滅了探索的激情,並最終走向衰落的道路。讓我們從每一節課做起,來培養我們孩子的質疑精神!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並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於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內容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並且規定孩子們選擇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願意畫青蛙,魚,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複雜,導致孩子們都不願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後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範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後,簡單的從整體佈局和均勻塗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並把較優秀的作品佈置在了主題牆,其餘幼兒作品合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二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蝌蚪找媽媽》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程。現就本節課反思如下:

一、化抽象為直觀:

上課前,我利用課件收集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觀看課件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二、巧設問題:

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丟擲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三、多形式討論深入引導:

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四、讀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通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地,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