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凡卡》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凡卡》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凡卡》的教學反思

《凡卡》的教學反思1

一、交流背景為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1)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學中我還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a、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b、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為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弄懂作者寫鄉下生活“樂”是為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結果,深化主題

“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為什麼?”提出問題後,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寫信後的內容,把描寫凡卡動作、神態的詞句劃上記號並體會他的內心活動,再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想對凡卡說點什麼?通過這一訓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對窮苦兒童的同情,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珍惜。

《凡卡》的教學反思2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後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緻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後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後,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看這板書,聯絡剛才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凡卡》的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想作為學生怎樣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引發思維的風暴,我精心地設計問題。

在學習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時候,筆者說:“砍聖誕樹也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俄羅斯的天氣更冷,晚上應該在零下十幾度,叫我去砍我還不高興呢?為什麼凡卡他卻這麼高興呢?”

我這個問題,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雖然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日子是苦的,但比起在鞋匠家裡學徒生活,要好多了,同時有親情在,他和爺爺在一起就很快樂!

筆者想,作為教師如何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巧妙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不同言論觀點的碰撞與交鋒中,啟迪智慧,經受鍛鍊,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最近崔巒老師就說,啟用思。我想在這方面繼續思考。

《凡卡》的教學反思4

今天,我本來準備上《凡卡》這一課,可是沒有上成。原因是孩子們沒有完成預習作業,影響了我的情緒。

但是,當我冷靜下來之後,我感到深深的自責。一個老師怎麼能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呢?這一節課就是孩子們不預習,按照我的思路也一樣可以上成功的啊!這件事情說明什麼?說明我的修為不夠,孩子們沒有預習,難道就沒有上好課的辦法了嗎?這不是無能還是什麼?

帶著深深的自責,我在上課後的25分鐘時,開始了教學。我首先讓孩子們把凡卡的信完整的找出來(這就是預習作業)。然後小組討論,從凡卡的信裡看出了什麼?孩子們都說凡卡的命運很悲慘,值得同情。我進一步提問,凡卡是做什麼的?孩子有的說凡卡是傭人,有的說凡卡是奴隸,有的說凡卡是做工的,只有少數人說凡卡是學徒。我抓住孩子們對凡卡身份的模糊,直接問孩子們,我們為什麼會認為凡卡是傭人、奴隸、做工的?孩子們開始了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凡卡雖說是學徒,可是他做的就是傭人和奴隸做的事情,所以大家對凡卡的身份認定不清。本來是孩子們的模糊認識,但是由於我的正確引導,使得孩子們對凡卡的認識清晰了,並強化了。

當我正準備更深一步引導孩子們理解凡卡,內心的想法的時候,下課鈴響了。一節本來可以上的非常成功,非常生動的閱讀課,由於我剛上課時的情緒,耽擱了。我自責,可無法挽回!

作為一名真正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是不能犯這樣的低階錯誤的。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也要把它向好的方向引導。何況有時候,究竟是不是壞事,還說不清呢!不要放棄、不要急躁,進入教室目的只有一個──上好課!教室不是我們情緒的宣洩室,而是我們教書與人的神聖殿堂。但一個看似成熟的老師--我,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恥辱,一種失敗!

但是,我一定會改正!人就是在一次次的修正自己的錯誤中成長併成熟的!

《凡卡》的教學反思5

語文老師大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教學完一課時或一篇課文後有時會產生一種暢快淋漓之感,那是因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帶給他們無比清爽的快樂。

教學完《凡卡》一課,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種甜絲絲的感覺湧上心頭。我發現每當這一時刻,皆是在我沒有按照預設的教案,而是根據學生的學情,重新調整教學定位之後產生奇特效果。教學上我們言之為生成,也正是有了這種教學的生成效果,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因為這種生成是適合於他們的,是他們在學習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課堂化作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凡卡》一文篇幅長、內容雜。學生在解讀時往往不能將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對鄉下生活的回憶這三部分內容明確的區分開來。教學時一個念頭忽然在我的心頭萌生:何不讓學生自己通過讀來判斷。於是我先讓學生通過初讀交流了解這三部分內容,然後我把全班分成了三個大組,讓這三個大組分別讀三部分內容,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在讀第一遍課文的時候,三個組都分別出現了一些失誤。課文讀完後,我沒有讓學生匆忙去讀第二遍,而是讓學生交流感受或體會,你認為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學生們有的回答:凡卡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你為什麼說凡卡是個可憐的孩子?

我接著問。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他捱餓、受凍,受老闆和夥計們的作弄、捱打有的學生躍躍欲試:我知道凡卡還是個特別懂事、有禮貌的孩子。說說看,你從哪裡知道的。我驚奇地問道。第一個高潮出現了:從問候爺爺的話中知道的。從凡卡問候鄉下熟人知道的。從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

此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二讀課文,但這一次與第一次大不相同,學生讀得幾乎沒有差錯。正當我要表揚同學們讀得棒時,一些學生紛紛舉手,原來他們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讀出了凡卡生活的那個時代是沒有幸福可言的。一個學生迫不及待了。

我想凡卡給他的爺爺寫信有三個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爺爺,因為爺爺是他惟一的親人;三是他想念鄉下的生活,想念鄉下的熟人,想念鄉下的快樂日子。一個學生滿含深情的說。我獨享在孩子們的感受中了。凡卡的這封信爺爺收到收不到?課文又蘊涵著什麼深意呢?讓我們來再讀課文。動聽的讀書聲剛剛止歇,學生們又紛紛舉手。

這封信爺爺根本收不到,他連郵票都沒貼,地址也沒寫明,怎麼能收到呢?一個學生不等我叫就站起來說。我認為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結尾,意在告訴人們凡卡美好的願望,只是一場夢。另一個學生站起來滿有把握地說。課堂就在學生對課文濃濃的回味中結束了。

這堂課我並沒有多講,完全是學生在讀中感悟和理解。他們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於他們能入情入境地讀,源於我的一個突發奇想。讓學生走進課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讓學生走進課文才能與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讓學生走進課文才能更好理解課文把握精髓。這就是我教學《凡卡》一課最大的收穫。

《凡卡》的教學反思6

《凡卡》這篇課文比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憎恨,我將教學時間分為三課時,賽課是第二課時,我引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句,自主學習,讓他們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讀自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成功的喜悅。

抓課文重點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這部分內容,然後抓課文的重點句“我沒有指望了,我的生活連狗都不如”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再引導他們從這句話中,自主提問題:“‘指望’是什麼意思?“”凡卡有什麼指望““凡卡的生活為什麼沒有指望了?”??學生提了不少問題,我從中選幾個寫在黑板上,提出自學要求:“(1)從課文找一找,回答這些問題的句子。(2)讀一讀有關句子。(3)劃一劃,把有關的句子劃出來。”最後我問:“凡卡為什麼會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慘的命運是當時黑暗社會造成的。

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學校教育要著眼於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併成為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後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為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問題是指客觀的事物與主體認識之間存在的矛盾在思維過程中的反映,問題解決是指認識主體提出問題將思維引向直到問題解決的有意識的學習探索的過程。

《凡卡》的教學反思7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裡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裡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著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為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裡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著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著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著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著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絡實際,課文內容聯絡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凡卡》的教學反思8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

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

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凡卡》的教學反思9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最怕學生插嘴,提一些不在自己課前教學設計中的疑問,因為沒在自己的預設中,怕掌控不住整個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更是如此。可是學生的一個發現、一處質疑、一句插嘴……這些微小的細節,有時就會隱藏著一個個教學的生成點。關注這些細節,就是捕捉住了課堂動態生成。在《凡卡》一課的教學中,我及時關注了課堂中的細節,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成的活力。

【片段】

生1:老師,凡卡沒有讀過書,他根本不識字,為什麼會寫信?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你怎麼知道凡卡沒有讀過書呢?

生1:小凡卡家裡很窮,他才九歲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徒,他哪有錢去讀書呢?

師:那凡卡為什麼會寫信呢?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出答案嗎?

生2:我知道,凡卡會寫信,是他爺爺教的。

師:是嗎?請你說說理由。

生2:因為從文章的最後,對凡卡夢境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爺爺識字,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曾經教過凡卡。

師:說得很好!還有誰認為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的呢?

生3:從文中“砍聖誕樹”一節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時候在鄉下,家裡雖然窮,但爺爺很疼愛凡卡,閒暇的時候,爺爺一定會教小凡卡識字的。

師:為什麼你認為疼愛凡卡,爺爺就會教他識字呢?

生4:老師我贊成X同學的說法,我也有一個非常疼愛我的爺爺,小時候,爺爺常常教我背古詩,給我講故事,教我寫字。我想凡卡的爺爺既然那麼疼愛他,也一定會這麼做吧!

師:說得多好啊!原來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他的。誰還有不同的解釋?

師:哦!沒有了嗎?可是我認為凡卡會寫信,還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師:小說的原文中說凡卡的母親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裡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看來,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師:讀書貴在有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 我們的課堂大家積極提問、主動探索才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也像今天這樣大大的質疑。

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課堂互動往往是通過教學細節來實現的。

上述片段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凡卡為什麼會寫信?”對於學生的問題,我採取了“冷處理”,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再度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感悟,為學生思維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互相探討,不斷閃現出思維的火花,最終問題便在師生的共同互動中迎刃而解了。

作為教師,我們除了要用開放的胸懷去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還應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的教學細節,關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生成,從而創造精彩互動的課堂。

《凡卡》的教學反思10

上《凡卡》前,學生習慣性的問我:預習要找資料嗎?

我說,我們學習每一篇課文都應該養成了解相關知識的好習慣,特別是這樣時代較遙遠的課文,更應該主動了解當時的環境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能幫助我們拉近與作品的距離。大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想辦法來完成嗎?

好!孩子們都很願意寫這樣的作業,就連幾個常偷懶的孩子也積極和組員準備,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接下來彙報預習成果時,更讓我喜出望外:

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瞭解到,《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當時沙皇統治下,無數破產了的農民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作者契訶夫家裡就有這樣的學徒

星期天,我和爸爸專門到圖書館查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正是沙皇俄國最黑暗的時代。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筆無情的揭露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社會制度和社會的醜惡現象。我向大家推薦幾本書

我搜索資料時發現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的圖片,供大家參考

【感悟】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絡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為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為引子

,為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裡,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絡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為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資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裡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路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著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凡卡》的教學反思11

一、成功之處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採用了“寫信”這一表達形式,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村來到城市的一個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著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想回到鄉下爺爺身邊的急切心情。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比較長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課文的主要脈絡和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年紀相仿,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但本課課文結構較複雜,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組成,這類文章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另外,俄國人名字姓氏、作品的歷史背景等也會使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

基於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課時先交流作家契訶夫的有關資料,介紹《凡卡》的寫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關係用連線的方法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讀課文,幫助學生理清小說思路,找準寫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內容與聯想;在找準寫信的段落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夢等內容中的重點句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讓學生討論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藉助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教學中我還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課時教學時把研討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和續寫作為重點進行。學生了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對凡卡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經過對錶達特點的研討,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二、不足之處

對經典的教學,總是覺得什麼都應該讓學生學到、領悟到,但時間有限,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嘆氣”、“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細節描寫,我處理的比較簡單。

三、改進措施

感覺如果能在深入引導揣摩揣摩就更好了。

《凡卡》的教學反思12

《凡卡》一課篇幅較長,文章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在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由於本課的內容和形式比較複雜,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提高教學效率,抓住重點和難點朗讀、體會、想象。

早讀時,學生提前讀了課文,上課伊始,在快速瀏覽課文後,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瞭解,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後對作者及寫作背景跟學生做了簡單的介紹,因為這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時間久遠,學生對當時的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不清楚,瞭解後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體會會更深刻。課外資料的補充,孩子在課堂上更感興趣。孩子們靜靜地聽完後,我直奔中心,讓他們把文中信的內容的部分做上標記,然後重點去朗讀8、10、11、12、15自然段,先說說對凡卡的`瞭解,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們能夠從語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慘,他很可憐,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體的認識以後,小組交流:凡卡在信中寫了什麼內容?細讀信的內容,抓住重點詞句,瞭解到凡卡在老闆家過著怎樣的生活,從捱打、捱餓、睡不好覺感受凡卡痛苦悲慘的生活。九歲的凡卡在鞋匠家裡過著非人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所以他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學生還從“第八自然段中給爺爺下跪、兩個感嘆號、兩處省略號、十一自然段中寫到莫斯科是個繁華熱鬧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說自己的生活連狗都不如”等很多點滴的細節中體會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達到了極致。偌大的城市,卻沒有一個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學生體會得比較到位,但是感情朗讀卻不敢誇獎。從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讀,聽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慘,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爺爺訴說。通過指導,把“揪、拖、揍、撈、直戳”這幾個詞讀重音,心裡想象著自己就是小凡卡,你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向人傾訴自己心中的痛苦。讀書,就要走進文字,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臨其境才會想人物之所想,說人物之所感。

接下來的環節比較簡單,讓學生了解:課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爺爺訴說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還寫了什麼?默讀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還回憶了鄉下生活:和爺爺一起守夜、回憶了家鄉美麗的夜景、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快樂時光。讓學生明白作者這樣穿插著寫,更突出了凡卡在城裡當學徒的痛苦生活。這部分的穿插描寫,對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討論故事結局的時候,通過寫信封的幾個自然段,知道上面沒有寫明具體的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會來接他的,與信裡凡卡渴望,乞求爺爺接他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就這一點小小的夙願都實現不了。那麼,凡卡後來的命運到底會是怎樣呢?文章最後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以做著甜蜜的夢結束了,但夢總會醒的,凡卡醒來後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佈置作業,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

閱讀時,有學生提問,為了不打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會,課堂上我沒有解釋。想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再讓學生讀一讀課文,說說後來發生的故事。然後把一些問題放在最後解決。也便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以後,今天回家通過查資料等方式先自己解決。

問題1、文中凡卡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問題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號,怎麼沒有後引號?

第一個問題,凡卡有兩個名字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後,中間用間隔符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愛稱,相當於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這種愛稱一般只限於在親人或者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寫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10、11、12這幾個自然段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要告訴學生,這是在連續使用引號的段落時,中間的段落只用前引號,後引號可以省略。

《凡卡》的教學反思13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此第一大版塊。“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教學的第二板塊結束。

《凡卡》的教學反思14

講完這一課,總覺得太倉促,因為這兩節課是連著上的,我便一鼓作氣講完了。回想起來,太快了,不應該為了趕時間、趕進度倉促結束本課。有收穫,也有失落。

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把寫信的內容連起來讀幾遍,充分感受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然後出示重點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讀這三個段落。

從凡卡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經常挨打受氣四方面體會凡卡的淒涼生活。再結合現實,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內心的感觸。許多同學覺得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實在太幸福了,決心利用大好時機好好學習,思想教育得到昇華。

第二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標出文中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男生、女生輪讀,熟悉課文內容以後,畫出表現凡卡歡樂心情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凡卡只有在爺爺身邊才會感到快樂,所以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的心情是迫切的。

接著我問學生課文為什麼要插敘這些內容?學生多半回答不上來,經過老師的提示方才有同學說是對比、襯托的寫法,用凡卡在鄉下的快樂襯托他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課文以夢結尾,凡卡的爺爺究竟能不能收到這封信呢?

我引導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和不詳細的地址來體會結果,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但是仍然有同學認為總有好心人把凡卡贖出來的,我首先肯定他們的心地善良,再從當時的社會背景給學生講凡卡的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有一點我疏忽了,文中出現了凡卡的三次嘆氣,在課堂上我只顧著讓學生找凡卡寫信的內容和鄉村回憶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敘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嘆氣非常重要,可以體會到學徒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更能激起學生對凡卡的深切同情。

總體感覺,講得不細緻,像文中有些細節描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揣摩,像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寫信前,為什麼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幾眼?為什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都匆匆忙忙地過去了。這是備課的疏漏,講過之後,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

《凡卡》的教學反思15

圖文結合,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絡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著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凶殘的欺負,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