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班科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

秋風起,天氣涼,一片片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在風中翩翩起舞……小班科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正是在這樣一個樹葉飄落的美麗環境下開展的。我們把1、認識、區別綠色、黃色,能一一對應找到相同的顏色;2、體驗媽媽和孩子的

親情

;作為本次活動的目標。雖然,事先孩子們也撿了不少落葉,也有綠色和黃色的樹葉,但樹葉的顏色偏差較大,既然為科學活動,為了孩子們能正確的認識綠色和黃色,我們就製作了綠、黃兩種樹葉。而為了讓第二個目標達成的更好,一開始就讓孩子們進入樹葉寶寶這個角色,而我就扮演尋找寶寶的樹葉媽媽。孩子們很喜愛這個角色,也很想回樹葉媽媽的環抱,努力的按要求尋找著媽媽。

活動一開始,我就帶著孩子們唱著《秋天》的歌,自然的進入活動,秋天呀秋天呀,樹葉到處飛呀飛,樹葉到處飛呀飛……在這樣一個情境下,孩子們以歡快的情緒唱著跳著,彷彿自己也是一片秋風裡飄舞著的小樹葉。然後把綠黃兩種顏色的`樹葉一片片在手中飄落到孩子們眼前,很有落葉飄飄的感覺,再讓孩子們自由的撿起一片,放在手中觀察著,孩子們都很興奮。接著以我扮樹葉媽媽找寶寶的情境,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成了樹葉寶寶。然後引導孩子們觀察樹葉的顏色,並區分開來。以一個、兩個、四個、一片的方法以:我(我們)是綠(黃)色樹葉寶寶的句式再次認識區分兩個顏色。最後,以大風來的遊戲結束活動使樹葉媽媽和孩子的情感昇華。這樣有情境又有遊戲的活動孩子們興趣較濃,學習的參與性積極性也較高,但在最後一個遊戲環節中,孩子們找自己顏色的樹葉媽媽還是有個別幼兒找錯,還有個別幼兒剛剛開始還能叫清自己的顏色,可到活動結束時就忘記自己叫什麼顏色的樹葉寶寶了,我想出現這一現象也屬於正常,與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關吧。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2

一、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遊戲操作活動,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楚,實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不清楚。

2、在遊戲中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好奇心,培養他們喜歡玩科學小遊戲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玩“悄悄話”遊戲的經驗。

2、空心傳聲筒、實心傳聲筒人手一個。

3、記錄單一張。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紙筒。

1、引導幼兒觀察紙筒的外形特徵。

(出示紙筒)師: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

2、鼓勵幼兒自由玩紙筒。

3、幼兒交流遊戲玩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樣玩的?(幼兒大膽表述)

(二)引導幼兒用紙筒玩“悄悄話”的遊戲,體驗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楚。

啟發幼兒玩“悄悄話”遊戲並交代要求:我們用紙筒的一頭對準好朋友的耳朵,用嘴巴對準紙筒輕輕地說一句話。

(1)師生互動玩“悄悄話”遊戲。

(2)幼兒自由結伴玩“悄悄話”遊戲。

師:剛才你聽到了什麼?我們一起告訴大家。

小結:今天我們發現這個紙筒可以傳聲音,我們就給這個紙筒取個名字叫“傳聲筒”。

(三)幼兒與客人老師玩“悄悄話”的遊戲,體驗實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不清楚。

1、幼兒與客人老師遊戲。

老師出示實心的傳聲筒:這個傳聲筒也想玩遊戲,這次跟誰玩呢?後面有許多的客人老師也想玩悄悄話的遊戲,我們每人拿一個黃色的傳聲筒,用剛才的方法去和客人老師玩一玩。

2、鼓勵幼兒尋找原因並總結。

師:客人老師聽清楚悄悄話了嗎?小朋友聽清楚了嗎?為什麼這次聽不清楚呢?

小結:小朋友真能幹,我們發現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楚,而實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不清楚,因為紙團堵住了傳出來的聲音。

3、嘗試記錄

師:我們把發現記錄下來。空心的傳聲筒聲音清楚,我們怎樣記錄?實心的傳聲筒聲音不清楚,我們怎樣記錄?

(四)與客人老師再次遊戲,結束活動。

師:客人老師想很清楚的聽到悄悄話,小朋友該選怎樣的傳聲筒去跟她們做遊戲?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孩子們由於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就樂於表達和交流。

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活動環境體現自由性。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活動內容凸現生活性。活動中的內容都是來自幼兒生活中的`內容。3、活動過程呈現輕鬆性。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比較輕鬆,打破了以往的教於學的模式。4、活動策略的多樣性。5、教師的角色轉變。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和我走的很近,每個幼兒都願意說、樂於說,而且效果較好。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3

本次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從幼兒興趣出發,對小班幼兒的“生成”內容進行探究

“有趣的豆寶寶”活動是在“春天”的主題背景下展開的。春天正是萬物復甦、播種莊稼的季節,幼兒也帶來了很多美麗、多姿的植物寶寶,教室裡的植物角越來越豐富。一天早晨,為植物寶寶澆水的幼兒發現了一個露出一點點的紅薯芽,幼兒非常興奮,有的長時間地靜靜觀察,有的互相轉告……大家對此非常感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我們及時設計了本次學習活動“有趣的豆寶寶”。

2、活動設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具有挑戰性,給予幼兒探索的空間

結合小班幼兒發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標和要求,我們通過認一認、聞一聞、比一比等各種感知覺讓幼兒全面認識各種豆子。我們還增加新鮮的蠶豆、豌豆請幼兒剝豆,讓幼兒體驗豆子的各種特點,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在集體活動後,我們又在延伸活動中讓幼兒觀察門衛老伯伯種豆子,以及和爸爸媽媽一起嘗試種豆子,再次挑戰了幼兒對豆子特徵的.觀察,並引發幼兒種植豆子的興趣,為他們的繼續探索提供了空間。

3、親子互動,共同承擔教育任務、分享活動的快樂

從幼兒帶豆子到幼兒園→觀察豆子→剝豆子→品嚐豆子,“有趣的豆寶寶”活動在教室裡開展得有聲有色,為了讓幼兒更全面地瞭解豆子,觀察豆子的播種和生長過程,我們別具匠心地請幼兒種豆子。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小,並且與家長一起進行種植,能在家長的指導下仔細地觀察,所以決定讓幼兒和家長一起種豆子。家長們十分配合,參與度很高,對於教師發放的“成長記錄”,很多家長都認真地以多種形式進行記錄,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說明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有的以繪畫的形式進行記錄……仔細看這些記錄的內容,可以體驗和感受到在這一過程中親子互動的成功。這樣的方式,不但增進了家長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瞭解,而且還讓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分享與幼兒一起學習的快樂。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4

活動目標:

1、簡單區分小雞、公雞和母雞的外形特徵。

2、瞭解雞的生活習性。

3、培養幼兒關愛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1、飼養角里有小雞、公雞(錄有公雞、母雞叫聲的磁帶)

2、圖片:小雞的一家

活動過程:

1、聽一聽,猜一猜,這是誰的聲音?

2、認識小雞。鼓勵幼兒看一看小雞的眼睛、腿和翅膀,摸一摸小雞的絨毛,找一找小雞的耳朵、鼻子在哪裡?,!來源:屈,老,師教。案網"學一學小雞的叫聲。

3、比較公雞和母雞的不同之處(引導幼兒有順序地觀察)。

4、 小結:公雞和母雞一樣的`是他們都有翅膀、兩條腿、雞冠,不一樣的是公雞的羽毛比母雞的羽毛漂亮。公雞頭上有高高的雞冠,每天早晨打鳴,而母雞的雞冠比公雞的雞冠小,會咕咕叫,會下蛋。

5、討論:小雞是怎麼出生的?

母雞生下的蛋經過一定時間的孵化就變成小雞了(幫助幼兒理解小雞一家的關係)。

活動反思:

我班幼兒很喜歡小動物,我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精心設計了本次主題活動,給幼兒創設一個可自由探索的空間。從本次活動中幼兒不僅能夠認識雞的一家,知道雞蛋從哪來的,而且從中還會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5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動我是圍繞預設的目標:一是通過活動,引導幼兒瞭解蘋果和梨的名稱、外形特徵及顏色;二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而開展的。

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藉助兩種顏色的水果圖卡讓幼兒玩“摘果子”,然後把手中的圖卡貼到在班級的牆壁上相對應的蘋果樹和梨樹上的'遊戲,鞏固幼兒對黃色和紅色的認識與顏色的分類。這時,孩子的個體差異便被顯露出來,有的幼兒能夠把採摘到的水果送回貼到各自的果樹媽媽身上,有的幼兒摘到了圖卡卻不懂得貼在相應的果樹媽媽身上。我及時利用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使幼兒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認識水果”主題活動的預設中,我以為認識蘋果和梨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幼兒把形狀說成顏色,他們有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還有的則跟著前面的孩子怎麼說就怎麼說。於是我根據小班幼兒具有直觀形象的年齡特點,採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首先組織遊戲“摘果子”,幫助幼兒認識紅、黃兩種顏色。其次出示蘋果和梨兩個實物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水果的顏色、名稱和外形特徵。最後讓幼兒品嚐蘋果和梨,感受兩種水果的味道。在活動過程中,我班幼兒都能夠說出蘋果形狀圓圓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蘋果是紅色的,梨是黃色的。

三、活動結束了,幼兒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在活動中,孩子的愉悅情感得到了滿足,多數孩子能說出兩種水果的顏色、形狀以及味道,但給予我思考的卻還有:

1、小班孩子對普通話還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給予孩子普通話語言環境的薰染。因為普通話與家鄉方言之間的轉換總會浪費老師課堂上較多的時間。

2、在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語言和評價語言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推敲,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機智自如地應對。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6

活動目標:

1、 嘗試運用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化在水裡,感受水的“變化”現象。

2、 能將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大膽地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 一杯白糖水,標記指示圖,磁鐵板一塊。

2、 裝有溫開水的水壺每組兩把,奶粉、果珍、白糖若干盤,小勺、水杯人手一個,蓋布四塊。

活動過程:

一、 觀察活動,引入課題。

1、教師出示一杯白糖水,讓幼兒猜猜是什麼水?

2、請個別幼兒品嚐,說說是什麼味道的。

3、猜測活動:水怎麼會是甜的?

二、實驗活動:水娃娃的魔術

觀察桌上的材料,說說都有些什麼?提出操作要求:

1、只能選擇一種飲料粉進行衝調。

2、水壺倒水時,一手哪好把子,一手扶助壺身,不能倒的太滿。

3、使用過的物品(小勺、水壺)要放回原處。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比較、探討“飲料粉”,到哪兒去了。

三、品嚐活動。

說說調配好的水是什麼味道的`。

四、表述結果,教師記錄。

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衝調方法、步驟。教師利用標記指示圖進行記錄。

五、再次衝調飲料。

提出要求:

1、選擇另一種材料進行衝調。

2、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衝調。

幼兒操作。

六、延伸活動。

你還喝過哪些味道的水。水除了能使糖、奶粉、果珍粉溶化,還能使什麼溶化?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慾望。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7

《試一試》這一科學活動是讓幼兒能大膽嘗試,初步感知溶解現象;並初步會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及結果。活動前我準備了鹽、果珍和沙子三種材料,讓幼兒自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在活動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沒能很好地讓幼兒感知什麼是溶解現象。

一、材料準備不周全

在幼兒操作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操作前強調了只能選擇一種材料,但是幼兒選擇一種材料試過之後並沒有特別注意觀察這種材料是否溶解了,而是又另外再選擇了一種材料放到剛才的杯子裡,導致了材料的溶解現象不是很清楚。幼兒的重點都放在了攪拌材料和嘗味道上了。

因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所以可以選擇兩種材料(一種是溶解的、一種是不溶解的),因為材料多了之後會讓幼兒觀察的針對性不強。在提供孩子操作時用的杯子也可再增加一個,這樣讓幼兒能夠對溶解和不溶解的現象觀察地更加仔細。

二、觀察記錄表不熟悉

活動前我也設計了一張總的觀察記錄表,表格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先讓孩子猜測物體是否會溶解在水中;另一部分是讓幼兒通過實驗來驗證物體是否會溶解在水中。在幼兒猜測物體是否會溶解在水中時,由於我的提示他們基本能在記錄表中把自己的猜測記錄下來。但是等到他們自己嘗試過之後再來記錄就發現問題了:有的'孩子明明用的是食鹽,但是他卻記錄在了沙子那一欄裡;有的孩子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記錄,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記錄;有的孩子走上來直接把標記貼上去,問他為什麼貼這裡,他也回答不出來。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在今後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們多使用記錄表,在使用記錄表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瞭解記錄表中的各項內容表示什麼意思,這樣在孩子們瞭解了記錄表的作用之後他們就能夠正確地使用記錄表了。

三、幼兒對溶解的概念不清楚

選擇嘗試沙子的幼兒應該很容易就能夠發現沙子是不溶於水的,它是不能溶解的物體,但是由於所提供的沙子裡面有一些土,以至於孩子們在攪拌的時候出現了水變渾濁的現象,一方面誤導了孩子,使他們認為沙子也是溶於水的;另一方面孩子們沒有進行同伴間不同材料的對比,就很難分辨出溶解和不溶解的區別。

正是由於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孩子們一開始並不知道到底什麼是溶解什麼是不溶解的。到後來完全靠老師的示範和講解大部分孩子才能感知到溶解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活動中提供孩子每人兩個杯子是非常重要的。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8

設計意圖

幼兒園裡有很多流浪貓,寶貝們經常會遇見。這些貓有的是大貓、有的是小貓。小班的寶貝們對這些流浪貓非常感興趣,每次見到都特別興奮。但是並不能準確感知貓的大小,大部分幼兒對於大小的概念並不完全瞭解,在表述物體大小的語言能力還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抓住這一契機,結合《綱要》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緊密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利於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數學研究的物件”。在生活中,比較大小是幼兒園裡幼兒常見的一種現象,也是數學啟蒙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大小的對比,增強幼兒對數字的感知能力。再結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規律,幼兒對數學認知上比較形象,直觀。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數學認知活動目標中提出:“3-4歲幼兒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表示。”寶貝們通

過觀察,動手操作、遊戲活動中學會比較大、小的不同。從而設計了本次活動《大貓小貓》

活動目標

1.願意探究物體大小的比較活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2.觀察物體的大小特徵,進一步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並能使用相應的詞彙描述物體。能熟練運用物體大小特徵進行大小不同物品的分類。

3.初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重點難點

觀察物體的大小特徵,進一步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並能使用相應的詞彙描述物體。能熟練運

用物體大小特徵進行大小不同物品的分類。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相應的爬、鑽、跳等經驗。

2.材料準備:大貓小貓玩偶、大球小球、大玩具車小玩具車、大小積木若干、大貓小貓衣服若干、大魚小魚若干等等。

活動過程

一、玩偶匯入,激發興趣。

1、情景匯入,認識大貓、小貓。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客人,他們是誰呢?(出示大貓小貓)讓我們一起和客人們打個招呼吧!這兩隻貓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它們哪隻是大貓哪隻是小貓呢 ?

教師幫助幼兒完整說句子:這只是大貓、這只是小貓。

二、講授新知,區分大小

1、觀察物體的大小,初步瞭解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三種大小不同的玩具,認識並比較大小

師:老師還給兩隻貓客人準備了好玩的玩具。(出示玩具)這是什麼?這兩個球有什麼不一樣的呢?(教師出示不同大小的球)依次出示三種不用大小的玩具認知。

(2)通過大、小玩具遊戲,加深大小的認知。

師:大彩虹圈和小彩虹圈要來做遊戲了,你們看他們是怎樣玩遊戲的?

遊戲“變變變”教師將兩個彩虹圈藏於身後, “變變變,什麼出來了?”然後伸出一隻手讓幼兒說是什麼出來了?幼兒學老師的樣子將兩個彩虹圈藏於身後,當老師說變變變,小彩虹圈出來了,幼兒就把小彩虹圈舉起來。當老師說變變變,大彩虹圈出來了,幼兒就將大彩虹圈舉起來。

師:大貓和小貓也想來玩呢?你覺得大貓應該玩哪一個彩虹圈呢?快拿出來給老師看看,小貓玩哪一個呢?”讓我們把大圈送給大貓,小圈送給小貓。

2、幼兒動手操作,並能區分物品的大小

(1)為大貓小貓穿上大小合適的衣褲。

師:今天老師不僅給兩位貓客人準備了好玩的玩具,還準備了漂亮的衣服,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大小不同的衣服)

(2)教師示範,大貓小貓穿衣過程。

(3)幼兒操作給大貓小貓穿衣服,老師巡迴指導。

三、趣味遊戲,加深鞏固

1、比較大小的遊戲,將大小不同的魚一一對應分類。

師:貓客人玩了好玩的玩具,又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可是它們還是有點不開心?這是為什麼呢?因

為客人的肚子餓了,寶貝們快讓我們給貓客人準備點好吃的東西吧。你知道貓最喜歡吃什麼嗎?”(出

示一大一小兩條魚)這兩條魚一樣嗎?哪裡不一樣?,你覺得大貓應該吃那條魚,小貓應該吃那條魚?

“大貓吃大魚,小貓吃小魚”遊戲開始,教師及時指導。

2、比較大小遊戲結束,教師小結。

四、延伸活動

寶貝回到家裡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玩比較大小的活動。

活動反思

我授課的內容是一節小班科學領域數學認知《大貓小貓》,這是一節基於幼兒數學的先天經驗的實

踐活動。數學家根據猩猩在覓食是會選擇數量相對多,或是個頭相對大的食物,得出對於數量多少、物體相對大小的認知是動物先天的。也就是幼兒先天就具備識別相對多少相對大小的能力,而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要基於幼兒的先天經驗,將大小抽象出來。為後續進一步用數學的眼光感知、觀察、識別客觀世界提供活動經驗基礎。

活動中寶貝們都能積極參與,興趣濃厚,願意探究物體大小的比較活動,第一個環節是情景匯入,以班級裡來了兩位小客人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辯認大、小兩位貓客人的活動引出大小的概念。

第二個環節是寶貝們通過認知三種不同大小的玩具,並能在遊戲中區分大小玩具,抽象大小概念。

在活動中不僅動腦觀察思考同時又在操作的環節增強了動手能力,在給小貓穿衣服這一環節中寶貝們的專注能力都特別好,分別為大貓小貓穿上了大衣服和小衣服。達到了目標 2 的設定觀察物體的大小特徵,進一步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並能使用相應的詞彙描述物體。能熟練運用物體大小特徵進行大小不同物品的分類。第三個遊戲環節呢更是讓小班寶貝能動靜交替,並加深鞏固新知識。初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本節活動中寶貝對物體大描述方面還有些欠缺,有的寶貝不能用完整話表達,在日後的語言表達上還需要多加強培養,並且在區域材料投放上多一些比較大小的創設遊戲。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9

星期四我們開展了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蘿蔔》,在本次科學探索活動中,主要以幼兒的探究、體驗、感受為主,所以孩子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主動接受經驗的過程顯得非常有趣。這也很感謝家長們的積極配合,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本次活動流程比較清晰完整,但是我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

“紅公雞,綠尾巴,一頭扎進泥地下。”我以猜謎的形式匯入,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大家紛紛進行猜想,反應很熱烈,孩子們的想象很大膽,可見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平時的觀察力很敏銳。之後我出示了一個挖有小洞的箱子,告訴幼兒裡面裝著這種各樣的蘿蔔,讓幼兒摸一摸,觀察摸到的蘿蔔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在這一環節分發蘿蔔的時間用得比較久,導致後面的時間有些延長了。在觀察蘿蔔外形特徵的時候,我讓幼兒體驗在先,自身感受在先,有了初步地瞭解後,通過在操作卡片上的記錄,加深了幼兒對胡蘿蔔、白蘿蔔和紅蘿蔔的認識,也為之後的分類環節作了一個鋪墊。對於分類,要求小班的孩子能根據物體的一種特徵進行在分類,我主要是讓幼兒根據顏色進行分類,通過比一比的遊戲,孩子快速地分好了蘿蔔。雖然沒有事先給幼兒分組,但是孩子們分好後能快速坐回位子上,表現都很棒。最後我讓幼兒品嚐了三種蘿蔔生吃是什麼味道的,在給幼兒吃蘿蔔的時候,我邊問幼兒“這是用什麼蘿蔔切出來的?”,讓幼兒觀察蘿蔔切出來是什麼樣子的。我特別強調紅蘿蔔,因為它外面的皮和裡面的肉顏色是不一樣。幼兒吃完後得出了胡蘿蔔生吃是甜甜的,其他兩個有些辣。最後,遷移到生活當中,從認知上升到情感,我們討論了關於蘿蔔的菜餚,蘿蔔燉排骨的味道可好了,營養也很好,通過討論使幼兒喜歡吃蘿蔔。我認為在這個環節中如果能讓幼兒觀看一下關於蘿蔔菜餚的圖片,或許更能給幼兒視覺衝擊,更喜歡吃蘿蔔。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0

可以說蛋是幼兒非常熟悉的一樣東西,他們經常吃蛋,也對蛋有著濃厚的興趣。圓溜溜的蛋特別惹人喜愛,會滾、會轉;薄薄的蛋殼一不小心,就會破碎;圓圓的蛋裡還會孵出小雞……一隻只蛋就是一個個祕密。1、為了探尋更多關於蛋的祕密,我們開展了科學活動《彩蛋在哪裡》。本次活動,我採用了分組的教學形式,活動的目標是讓孩子認識上下、裡外等不同方位,並嘗試運用方位詞描述彩蛋的位置。

活動開始我以扮演小兔角色匯入,並以小兔的口吻告訴小朋友,今天我帶來了很多的蛋,並一一出示自制彩蛋的圖片,請幼兒說說你們知道這些是什麼蛋嗎?孩子們有的說“這是黃色的蛋”有的說“這是紅色的蛋”有的說“不對不對有紅色還有黃色還有蘭色”有的說“蛋上還畫了畫”我說對呀,這些蛋上有好看的顏色還有好看的畫,我們就給這些蛋取個好聽的名字叫“彩蛋”。

2、認識了彩蛋,活動第二環節我就以小兔角色告訴幼兒,我要和大家玩一個找彩蛋的遊戲,我把彩蛋都藏了起來,請小朋友們找找我都把蛋藏到了哪裡。隨後我出示了掛圖,請幼兒觀察,再說說。有的'孩子說在袋子裡、有的說在籃子裡、有的說在花盆裡、有的說在櫃子上、有的說在電燈上、有的說在報紙下有的說籃子外也有,等等,我發現孩子們對方位詞的瞭解和掌握還是很不錯的,但語句的表述不夠完整,所以在孩子們回答時我就及時引導孩子把話說完整。

3、活動的第三環節,我出示了一個箱子,請幼兒猜猜裡面會是什麼呢?孩子們說什麼的都有,由於是小班化教學,人數相對少,我就請孩子一個一個把手伸進箱子裡去感受一下,這時就有孩子說“老師是圓圓的東西”其他孩子也說“是圓圓的東西”我說“圓圓的那是什麼東西呢”?馬上就有孩子想到了“是雞蛋”,“是彩蛋”於是我請孩子們一個人摸一個,真的是彩蛋,我讓孩子們自己說說自己的彩蛋是什麼顏色的,並和傍邊的孩子比一比誰的彩蛋大,誰的彩蛋小,孩子們說的不亦樂乎。讓孩子們自己去感受、體驗、理解,從中獲得知識和快樂。

4、活動的第四環節是藏彩蛋,在第一次分組教學中,我採用了讓一半孩子藏,一半孩子找的遊戲方式,我發現孩子藏的地方過於簡單,而且有的孩子喜歡藏到一起,比如有的藏在桌子下,有幾個藏在美工區的架子上,藏的地方很單一,藏的也不夠好,找的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經過反思,在第二次教學時,我採用了讓所有孩子都去藏,我來找的方式,我告訴他們可以藏的地方很多,要藏的好一點,不要讓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還有我找到誰藏的彩蛋,誰就要告訴我,你把你的彩蛋藏在哪?遊戲開始,我蒙上了眼睛,孩子們在教室裡熱鬧的藏起蛋來了,不時聽到孩子說“我藏好了,我也藏好了”我請藏好的孩子回到座位,等大家都藏好後,我故做神祕的開始找蛋了,奇怪了,孩子們一個人都沒有聲音,看得出他們真擔心我會找到他們的彩蛋。在尋找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藏的地方真多,有的放在了門後、有的放在了我們的保溫箱裡、保溫箱外,有的放在了盒子裡,有的放在了桌子底下、有的用衣服蓋著、有的放在了放藥的籃子裡等等。讓我費了不少的勁。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1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體現了幼兒在前,老師在後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幼兒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後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個別幼兒還能自己設計規律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兒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有規律的排序,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體的`規律美,在今後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穫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從本次活動中使我感悟到,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幼兒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幼兒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這次的排序活動,以往我們都習慣於比較一組物體的外部特徵的差異或數量的差異來進行有規律的排序,而忽視了日常生活中和遊戲中存在的規律。因此我在日常活動中我讓幼兒在玩積木時或在排隊時進行有規律排序的活動,在小結時又引導幼兒發現規律,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遊戲

中也存在有很多規律,所以這個活動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2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們小班的孩子們也都要早早的起床,然後冒著寒風來到幼兒園。有些寶寶來到班級後,會和我說:“老師,好冷呀。”我會摸摸他們的小手,的確冰冰涼的。不過有些幼兒帶著手套來,他們的小手就不是那麼冷了。在冬天手套幾乎是每個幼兒都會用到的保暖用品,因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希望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感知冬天的手套的不同款式及材質,又通過幼兒的自我嘗試探索如何戴手套,來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提高幼兒動手能力。而且本次活動我始終圍繞:觀察討論——初步嘗試(發現問題)——再次嘗試(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這一探究模式進行,即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與我班子課題相符。

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為了解手套的不同質地和樣式;難點定為探索如何戴手套。為了使幼兒瞭解到手套的不同材質及款式,我首先給予了幼兒大膽表述的機會,介紹自己的手套,在介紹的過程中,重點引導幼兒發現手套材料、款式的不同,在醒目的圖譜的幫助下,幼兒很快就突破了這一學習上的重點。

掌握正確的戴手套的方法是這一活動的難點所在,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循序漸進、尊重個體差異等教學原則。先讓幼兒初步嘗試,在初步嘗試中去發現問題,其次我又給予幼兒再次嘗試的機會,在再次嘗試中去解決問題。考慮到幼兒個體的差異性,在本環節中我讓剛才戴好的幼兒換一副款式不同的手套戴一戴,請戴錯的小朋友再把手套重新戴一戴,使每位幼兒真正牢固地掌握戴手套的正確方法。在幼兒的初步嘗試戴手套中,我發現戴合指手套幼兒比較容易正確掌握,而嘗試戴五指手套的幼兒中大多幼兒的五個小手指沒有一一對應的伸進手套中。於是,在以下的講解中,我做了調整,將重點放在瞭如何正確戴五指手套,並結合兒歌的形式為幼兒小結戴手套的祕訣:“圖案朝上平平放,拇指擺擺對對齊,五個手指分分開,小手慢慢往裡伸”,再引導幼兒通過比較,使幼兒發現戴合指手套與五指手套的不同(手形的不同),即大大縮短了教學的時間,又可在觀察比較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緣故,整個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語也多,教師地位不夠“隱性”,應完全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操作、交流。整個活動中教師應只是一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突破活動的難點:探索如何戴手套的過程中,應放手讓幼兒主動地去探索、交流和合作。可以請沒有戴成功的幼兒說出自己的困難再請戴成功的幼兒為他(她)解決問題,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了幼兒,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3

《快餐店》是一節數學遊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會用並放的方法感知、比較5以內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並且鞏固點數的方法,提高觀察判斷的能力、對應比較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對於這次活動,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在第一環節中,我以談話的形式激發了幼兒興趣,當我出示各種快餐食品時,幼兒能很快說出食品的`名稱,在這一環節中,進一步讓幼兒熟悉了常見快餐食品的名稱以及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第二環節中,我用擬人的手法,告訴幼兒小客人們想點和自己桌子上數字相符的食物來享用。通過讓幼兒扮演快餐店店長,來服務小客人這樣一個遊戲,為後面幼兒能更好地理解遊戲的規則做鋪墊。這個環節,幼兒表現得很棒。

在活動時,我發現大部分幼兒能理解遊戲的規則,並按照規則自主地進行點數並操作。有一小部分幼兒似乎不能完全理解遊戲的規則,當他們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及時給予引導。這樣就能幫助他們更好、更快的掌握遊戲的方法。

總體來說,這個數學活動具有遊戲性質,所以孩子們非常有興趣。遊戲過程也很簡單,幼兒操作方便。食物也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所以整個活動下來,幼兒情緒高漲,考慮到在操作時由於卡片較多,幼兒坐的比較擁擠,所以幼兒之間的卡片容易混淆在一起。所以在幼兒遊戲時,我給幼兒每人一張操作紙板,讓幼兒在紙板上進行操作活動,這樣可以避免這種混亂的現象,活動後收拾材料也比較方便。為了豐富本主題的區域材料,我把《快餐店》的遊戲材料投放到區角中,方便幼兒去探索,進一步鞏固了幼兒對於《快餐店》遊戲的認識。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認識到,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在教學活動中要反覆研究教案,不斷深入,全面考慮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遊戲的樂趣。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4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各種各樣花燈的造型、色彩和圖案。

2、知道元宵節要鬧花燈,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幼兒有觀賞花燈的經驗。

物質準備:

(1)幼兒自帶一盞花燈

(2)花燈PPT課件。

(3)逛花燈音樂一段。

環境準備:

華燈展。

活動過程:

1、以談話"元宵到"引入話題。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元宵節的一些民俗。

播放PPT,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種的花燈,感受鬧花燈的喜慶氣氛,幫助幼兒梳理經驗,介紹本地元宵節的一些民俗活動。

2欣賞'講述各種各樣的花燈。

組織幼兒參觀花燈展:自由地欣賞與交流,感受花燈的多種多樣,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花燈。

講述自己最喜歡的花燈。

教師示範講述,為幼兒提供欣賞和講述的思路。

請幾名幼兒給大家介紹有特色的花燈,提醒幼兒在介紹自己的花燈時,要注意說出自己的花燈的名稱和特點。

交流:你見過哪些美麗的花燈?在哪裡見過?

引導幼兒根據不同的製作材料,名稱,形狀,顏色和圖案,進行欣賞與講述。

歸納、整理經驗:各種各樣的花燈,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和圖案、有不同的名稱3遊戲"玩花燈"幼兒自由結伴,互換花燈再次欣賞並講述。

提醒幼兒學會用禮貌用語與同伴互換花燈互換花燈,邊欣賞邊玩,體驗玩花燈的樂趣。

反思和建議: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湯圓,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還有哪些習俗呢?我們的孩子很少接觸,知之甚少。我們的傳統節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週週末活動開展了一個遲來的元宵節活動。根據小班孩子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我利用正月十五拍來的花燈照片和圖片給孩子直接的感官衝擊,並讓他們在看一看、說一說中瞭解元宵節的習俗,並知道是“團團圓圓”“期盼來年順利”的意義。

在猜燈謎的遊戲中達到高潮,孩子們積極踴躍,因為猜對了可以得到一個兔子花燈,他們非常喜歡!通過本次活動相信孩子們對元宵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5

活動目標:

1、感受電話的有趣和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能有禮貌和別人打電話。

活動準備:

娃娃家的遊戲場景、電話機

活動過程:

1、娃娃家的'場景,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師: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想請娃娃單位爺爺奶奶來做客,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和爺爺奶奶聯絡呢?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師:爸爸媽媽應該怎樣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呢?

幼兒自由地打電話,教師觀察並請幼兒講講自己是怎樣打電話的獲得正確打電話的經驗,。來源屈。老師;師生共同講講怎樣打電話:首先撥號再接通、通話時要問好,說自己找誰?再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最後要和別人說再見,才能掛電話。

3遊戲:我和你打電話幼兒兩人一組互相打電話,邀請對方來家做客,鞏固打電話的方法

活動反思:

《電話真有趣》這個活動我預先創設了一個遊戲情境,以談話方式匯入,明天放假要去爺爺奶奶家玩,該怎麼打電話呢?很多孩子踴躍舉手,但很多小朋友的回答都只會說“喂”,由於孩子對打電話興致非常高,於是大家都想說,七嘴八舌炸開了鍋。就在這時,我拿起電話,告訴孩子們:“老師要打電話了,你們可聽好了電話打給誰的?”立刻孩子們都安靜了下來,小耳朵個個都安靜的聽起來,於是我的活動又能正常開展了。幼兒因為興奮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也容易導致孩子們在活動中失控,在這時,通常老師會敲鈴鼓或是生氣的把孩子訓斥一頓,怎麼這麼吵。這樣做孩子是安靜了,但也打消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今天我讓孩子聽老師的電話打給誰,馬上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聽我的電話,這種做法既有效的讓孩子安靜下來,還把孩子匯入到下一個環節,學習怎麼接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