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內能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內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內能教學反思

內能教學反思1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激發學生興趣

用深圳歡樂谷中驚險刺激的娛樂設施——“跳樓機”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併為本節課設下懸念:壓縮空氣為什麼能在2秒鐘內把“跳樓機”頂到高空。

二、巧妙類比,實驗探究,引入內能

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是個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與機械能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

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巨集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讓學生猜想“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然後用水蒸氣膨脹做功使軟木塞衝出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引出物體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然後再用分子運動的視訊讓學生加以理解,最後再給出內能的定義。這樣學生就基本理解內能的要概念。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分子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勢能相似,學生就有點難以遷移了。

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突破難點

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巨集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內能教學反思2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採用層層設問的方法,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一知識結構,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運動的快慢和什麼有關?(物體的溫度有關)

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度怎樣變化?(變快)

當分子的運動速度變快時,所有分子的動能如何變化?(變大)

分子的內能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

當所有分子的動能都變大時,物體的內能就會怎樣變化?(增大)反之呢?(減少)

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結論一:

物體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動能增加→物體的內能增加分子動能↑ 分子勢能→=內能↑

順理成章得出結論: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加,當物體的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就減少。

溫故而知新:冰熔化時有什麼特點?(吸熱,但溫度不變)

冰熔化時吸收了熱量意味著內能如何變化(內能增加)

溫度不變→所有分之運動快慢不變→所有分子動能不變

增加的內能是通過增加分子的什麼能而得到的?(分子勢能)

解釋冰吸熱熔化,冰由固態變為液態,狀態變化了,使分子之間的作用變化,從而使分子的勢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卻可保持不變。增加的內能是由增加分子勢能獲得。內能↑=分子的動能→ 分子的勢能↑

結論二:當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的內能減少,溫度不一定降低。

內能與溫度關係的教學始終離開學生熟知的概念,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從這一熟知概念出發,層層相扣,將其演繹成國小的數學方法。一個因數 另一個因數=和(內能)。通過使一個因素變大而不改變另一個因素,從而增大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一關係,學生容易記住結論且記得牢。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學會,才能達到會學的目的。

內能教學反思3

本節知識點均屬“瞭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國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採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常見的有關內能的圖片引入新課,然後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最後通過演示實驗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例項,強化應用。具體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

展示三幅圖片:

1、鑽木取火。

2、小女孩點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過路司機遞上一杯熱水;提出:熱是一種能量嗎?把圖片作為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於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採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樣的區別和聯絡,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儘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採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為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後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彙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熱傳內可以改變內能:你怎樣讓一段50cm的鐵絲溫度升高呢?

關於“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採用老師演示實驗的方法,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理解做功可以改變內能。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為後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於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後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穫。完成課後自我評價與作業。我自評:

1、這節課較為成功,課件精美,實驗有效開展,啟發引導到位。

2、練習題設計很有針對性,自學導航設計有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3、注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思維的培養。

4、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環環緊扣,板書起到點睛作用。

5、關於壓縮做功,不成功,但用動畫彌補這個遺憾。(下課後,做成功了)

6、氣體膨脹做功講解時,描述不夠準確。有些緊張。

7、關於0℃的物體是否具有內能練習中沒有,有些失誤,在練習課上補救。

內能教學反思4

一、學會探究,適當鼓勵,激發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探究“使鐵絲內能變大,溫度升高”的方法。在學生充分討論後,再請學生髮言。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方法。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為提出“用彎折粗鐵絲的方法來提高鐵絲溫度,增大鐵絲內能”的同學真是難能可貴。因為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為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麼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二、重視實驗,引導觀察,學會歸納。

教師的演示實驗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以往對它的作用重視不夠。雖然有時認真地做一次給學生看了,學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時或者不做實驗,只用口頭說說講講;或者有時只用電腦課件模擬,變真為假,然後要求學生記、背結論等等,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實驗應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能力的機會。教師演示實驗的教學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通過有效的、層層加深的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通過學生的參與,達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教師不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讓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完善了教師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教師層層深入地提問、啟發,通過參與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不但理解了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設計實驗達到用的,如何根據實驗現象通過進一步分析,歸納出物理規律。

三、把探究活動貫穿於物理教學的始終。

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認為,所謂“科學探究”,應不僅僅是安排在教科書中的“探究活動”這一部分內容,它應貫穿於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的演示實驗也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另外,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探究,更應讓學生在課堂外學會探究。只有這樣,才真正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奧妙!

內能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本節闡述了內能的概念,描述了溫度與內能的關係,並講解了什麼是熱量,以及熱量的單位,教材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講明瞭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放出)熱量,溫度升高(降低),內能改變.

●瞭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的一些事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

●通過學生查詢資料,瞭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係.

●鼓勵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難點:內能與溫度有關.

教學器材:教材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麼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於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隻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並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麼物體的內能跟什麼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

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麼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隻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後分別向三隻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隻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於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麼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

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小 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2)內能所指的動能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的總和。這種無規則的熱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著物體整體一起所做的運動。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動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3)內能所指的分子勢能是分子間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勢能。作為物體整體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所以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內能

一、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1.內能不同於機械能

2.一切(運動、靜止、高溫、低溫)物體都有內能

3.內能與溫度的關係

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1.熱傳遞 熱量:傳遞內能的多少

2.做功

作 業:p---126頁 1---5

教學反思:

物理,對國中來說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物理的興趣。由於本節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我認為對於培養學生認識自然和熱愛科學等方面的興趣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儘量多安排一些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生活中的內能現象,多積累一些感性經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美妙感覺,提高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有,本接教學我要求定位在認內能現象上,不強調知識之間嚴格的邏輯關係,注重過程,淡化結果。課後,我覺得效果很明顯,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應多聯絡生活實際,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而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本節對內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關溫度與內能的關係以及熱量的相關問題做了介紹,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應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內能教學反思6

本節課設計上有三大亮點:

一、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通過三個試驗探究讓學生總結共性: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內能)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熱機的教學完全交給學生,先通過視訊觀看(視訊直觀形象,同時又是全形度,學生能從各角度整體認識),再通過自主學習課本,最後通過問題引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自學的程度遠遠超出教師的預習,學習效果好於教師的單純講解。

三、利用ppt的超連結功能,製造出翻翻看的功效,大大提高了學生小結、鞏固練習的興趣。因為有一點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學生來說,有一定挑戰性,又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

本節課我的體會:

要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通過多角度的`學習方式設計(活動、試聽材料、課本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問題引導)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運用講授簡單了事,那麼學生的收穫會遠遠超出我們的設計,不僅會收穫知識,更重要的是收穫能力方法。

內能教學反思7

通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其他老師對這節課的點評,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著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為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這節課應用了多媒體教學,選擇了許多圖片和視訊,使許多例項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中的打磨機圖片、砂輪機視訊,在做功還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彈爆炸、開水將壺蓋頂起、火箭發射等,這樣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將知識與實際聯絡起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 ,學完以後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例項。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當然,本課設計的不足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

1、問題設定“過度”開放,比如在空氣壓縮引火儀的演示實驗中,提問“什麼會出現棉花著火現象?”就導致學生無從入手,摸不著頭腦,出現了漫無邊際的現象說出“空氣與空氣摩擦”這樣讓我無從回答的答案。如果變“過度”開放為“適度”開放,在每個大問題下面設定幾個小問題,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它們緊湊的聯絡在一起。比如在這兒可以設定:

(1)棉花著火說明棉花的溫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棉花的內能如何變化?

(3)是用怎樣的方式使其內能變化的?

(4)變化的內能從何而來?

(5)能量如何轉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從而大大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2、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的評價作用。比如流星形成過程,最後拿出來作為對本節課學習的一個總結應用,只選了一位同學起來說了一下,如果讓大家先討論一下,多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並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然後教師再總結一下,效果應該更好一點。

3、細節不夠完美。比如在設計氣體對外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的實驗中,氣體對外做功使的哪個物體的溫度下降,溫度計顯示的是哪個物體的溫度下降,這個地方沒注意說清楚;另外我自己的語速過快,還有提出問題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同時我也要感謝兄弟學校的評議,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今後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內能教學反思8

反思1:

新課改要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於是有的老師對於學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從頭到尾都叫好,這是肯定不會有問題的。但不知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有沒有認真思考一下評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採取多鼓勵多表揚的措施。但這不是讓教師無原則地叫好,如果聲聲都叫好,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學生髮言時,教師要抓住那些閃光的地方。就如《內能》一課裡的一樣,學生採用了老師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發現,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為真正要為發現彎折粗鐵絲的同學叫好,因為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法子同樣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為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麼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反思2:

課上探究轟轟烈烈,課後探究冷冷清清。這樣的問題決不僅僅是出現在一個學校一個教師身上,這是科學課在改革中出現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其實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在課上教師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一些簡單的問題探究,課後才是學生大有作為的地方。學生的熱情是有的,只不過教師沒有處理好。對於學生課後的探究,教師首先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時不時地問問學生,你們探究得怎麼樣了?讓他們知道老師一直關注他們的行為。其次要給予及時的幫助,有的學生就是因為碰到了難題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最後喪失了信心。最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獲得成功的機會,為學生搭建舞臺,讓他們開一個資訊釋出會或是上一節交流展示課,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並與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反思3:

面向新世紀,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人的主體精神,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要成為生活者與實踐者,隨著《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我認為在實踐中要更新觀念,用好用活新教材,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為主,使學生成為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內能教學反思9

本節教材教學內容包括內能的概念,影響內能的大小的因素,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作為學習主體的九年級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於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佔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託,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巨集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麼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在講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巨集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

內能教學反思10

通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1、明確教學目標。能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符合《物理新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設計注意緊密地圍繞著教學目標。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著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為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後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例項。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4、體現了物理課的實驗性與趣味性。通過學生生活體驗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通過採取哪些辦法可以使橡皮溫度升高,讓學生思考動手做一做,彙報自己各種方法並歸類,培養討論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分析棉花燃燒成因和能量轉化,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並且提高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體驗物體對外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用氣球放氣感受手與氣球接觸處的溫度變化,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本課設計的不足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

1、備學生不足,問題設定 “過度”開放,比如在氣球放氣實驗中,提問“氣球為什麼會升空?其過程的能量轉化怎樣?”就導致學生無從入手,摸不著頭腦,出現了漫無邊際的現象。如果變“過度”開放為“適度”開放,在每個大問題下面設定幾個小問題,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它們緊湊的聯絡在一起。比如在這兒可以設定(1)氣球的機械能如何變化?(2)是用怎樣的方式使其機械能增加的?(3)增加的機械能從何而來?(5)能量如何轉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從而大大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2、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的評價作用。比如熱機的工作過程,最後的視訊展示拿出來作為對前面熱機的設計作一個總結,加深理解,學生觀看時間短,消化理解的時間與空間不夠。如果讓大家先討論一下,多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並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然後教師再總結一下,效果應該更好一點。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今後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內能教學反思11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採用層層設問的方法,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一知識結構,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運動的快慢和什麼有關?(物體的溫度有關)

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度怎樣變化?(變快)

當分子的運動速度變快時,所有分子的動能如何變化?(變大)

分子的.內能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

當所有分子的動能都變大時,物體的內能就會怎樣變化(增大)

反之呢(減少)

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

物體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動能增加→

物體的內能增加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內能↑

順理成章得出結論: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加,當物體的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就減少。

溫故而知新:冰熔化時有什麼特點?(吸熱,但溫度不變)

冰熔化時吸收了熱量意味著內能如何變化(內能增加)

溫度不變→所有分之運動快慢不變→所有分子動能不變

增加的內能是通過增加分子的什麼能而得到的?(分子勢能)

解釋冰吸熱熔化,冰由固態變為液態,狀態變化了,使分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從而使分子的勢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卻可保持不變。增加的內能是由增加分子勢能獲得。內能↑=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勢能↑

結論二:當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的內能減少,溫度不一定降低。

內能與溫度關係的教學始終離開學生熟知的概念,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從這一熟知概念出發,層層相扣,將其演繹成國小的數學方法。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和(內能)。通過使一個因素變大而不改變另一個因素,從而增大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一關係,學生容易記住結論且記得牢。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學會,才能達到會學的目的。

內能教學反思12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巨集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麼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了,這與學生在7年級學過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關係,到了9年級學生慢慢的淡忘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巨集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內能,那麼物體的內能再多也毫無意義。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總的能量是保持不變的,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

內能教學反思13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巨集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麼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難以遷移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

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藉助多媒體將微觀粒子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直觀的感性認識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能教學反思14

反思1:新課改要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於是有的老師對於學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從頭到尾都叫好,這是肯定不會有問題的。但不知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有沒有認真思考一下評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採取多鼓勵多表揚的措施。但這不是讓教師無原則地叫好,如果聲聲都叫好,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學生髮言時,教師要抓住那些閃光的地方。就如《內能》一課裡的一樣,學生採用了老師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發現,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為真正要為發現彎折粗鐵絲的同學叫好,因為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法子同樣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為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麼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反思2:課上探究轟轟烈烈,課後探究冷冷清清。這樣的問題決不僅僅是出現在一個學校一個教師身上,這是科學課在改革中出現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其實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在課上教師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一些簡單的問題探究,課後才是學生大有作為的地方。學生的.熱情是有的,只不過教師沒有處理好。對於學生課後的探究,教師首先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時不時地問問學生,你們探究得怎麼樣了?讓他們知道老師一直關注他們的行為。其次要給予及時的幫助,有的學生就是因為碰到了難題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最後喪失了信心。最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獲得成功的機會,為學生搭建舞臺,讓他們開一個資訊釋出會或是上一節交流展示課,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並與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反思3:面向新世紀,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人的主體精神,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要成為生活者與實踐者,隨著《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我認為在實踐中要更新觀念,用好用活新教材,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為主,使學生成為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