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年寫的,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為了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教學時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李大釗是怎樣的人,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詞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二、走進李大釗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信心,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親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李大釗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中抓住“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著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等句段引領學生體會李大釗的高尚品質。

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父親在敵人面前態度嚴峻,猜測父親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想一想父親心裡在想什麼呢?”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又進行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六年級語文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5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著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瞭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凶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於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他還有著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後家人的心痛及感受,並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後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後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為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為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並踴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字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後,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儘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於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2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的觀點有所轉變,能夠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學方式及學習收穫的調查、交流,以此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對教材理解較好,並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淡化了對文字內容的.細緻分析,適量地增加了課外閱讀內容。課堂上做到了面向全體,並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本課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能深入理解本課的思想內容,受到情感薰陶,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全過程,課堂上主動求知(質疑),學會了前後照應的寫法,並主動運用。

不足之處是,教師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時機表現得不夠充分,對學生髮言後的評價有時不夠及時。閱讀練習的時間稍短了一些。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3

課堂亮點:

一、朗讀指導的紮實、有效

在整堂課中,能以朗讀為理解、體驗的主線,精心設計了個別讀、評議讀、分角色讀、對比讀等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較為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如,設身處地讀,把詞語送到句子中讀,想象畫面讀等,都使朗讀的效果凸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滋有味。

二、學習方法的滲透、運用

在學習“法庭上”這一部分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父親受刑後的表現,深刻感悟到李大釗同志的堅貞不屈、忠於革命的品質,騰出時間讓學生靜靜地讀書批註,並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理解彙報,查資料法、抓重點詞法、聯絡生活實際法、想象法等學生運用自如,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三、自己讀書質疑,自己讀書求解

結合教材,我覺得“偉大的力量”“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這些詞句對於國小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這句話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質疑的.環節,讓學生在聯絡上下文,結合單元組內容,自己反覆讀書中解決問題。事實上,學生的問題問得有價值,回答得也很到位。

四、簡單中“不簡單”

本課的教學設計,環節清楚,思路清晰,可謂簡單。但每一部分都做了精心的安排,達成教學目標。“被捕時”的教學以指導朗讀為主,以讀帶講;“法庭上”的教學以鞏固、運用學習方法及質疑、比較的途徑讓學生學習語言、體會革命先烈的高尚精神,網站獻花、留言,昇華學生的情感,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

幾點缺憾:

1、教學時間上仍安排不夠合理。在“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這一環節消耗時間較多,造成拖課。

2、課堂學生主動參與的面不夠。六年級的學生,公開課比平時的課要拘謹,放不夠開,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3、教學側重李大釗忠於革命的崇高品質,但從李大釗對家庭深沉的愛教學還不夠突出,造成主人公的形象不夠立體。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4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字以及作者之間進行反覆地,深層次地“對話”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應注重體驗與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字的內涵。如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後就會產生一個疑問“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面對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再次的對話,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字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引導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教師應該抓住文字“熱點”與“難點”,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字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啟用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的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學生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採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字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總之,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鍵”點,化“熱點”與“難點”為“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與文字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字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的偉大形象時,可以通過教師、學生與文字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也可以通過教師,學生與文字有感情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即興表演等一系列閱讀活動來實現。通過朗讀、想象,談感想,談心情等教學環節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總之,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係,並且是富有情感的交流,這就是閱讀教學理當追求的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5

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這樣 "展開的。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字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啟迪。 .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並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於教學時我立足於綜合運用國小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於"提問,這裡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絡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於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6

一、成功之處

善於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匯入部分的圖配樂,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為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後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後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後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著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

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瞭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凶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於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他還有著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

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後家人的心痛及感受,並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後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後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為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為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並踴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字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後,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儘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於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7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革命傳統教育課文,課文比較長。怎樣實現學生自主、老師從旁協助,順學而導呢?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速讀、瀏覽的能力。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這兩種讀的方式,抓住文章的整體脈絡,然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悟,體會課文表現的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孩子們體會的比較到位。“李大釗是一位的革命者。”的練習,學生的答案還是豐富的。

引導學生領悟、分析、“前後照應”以及“對比”的寫作方法上感覺也比較順利。首先,在閱讀分析李大釗同志被捕是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發現“敵人的凶殘”與“李大釗的不慌不忙”這一對比處,深入體會李大釗的鎮定勇敢,感受對比寫法的作用。其次考慮到學生接觸較多的是“首尾呼應”,對這課出現的幾處前後照應估計不太好理解,我利用閻振三的再次出現,引出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生反覆地去讀,自主感悟,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之後,再由學生獨立找出文中出現的幾處前後照應的.句子,再讀再體會,經過交流,大家很快形成共識,並沒有用我過多的講解。

對李大釗作為父親,內心深沉的父愛,以及女兒對父親深切的懷念孩子們理解的則不夠深刻。在我這裡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在法庭上雖然“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但是此時他有千言萬語要對他的孩子,對他的妻子說啊,請您動筆寫下來!有的孩子只侷限於兒女情長,他寫的是讓妻子和孩子好好活,好好撫養孩子成人;有的寫的是李大釗同志對孩子的將來不放心,讓孩子好好讀書;只有少數幾個孩子站在“革命”的高度,教育妻兒繼續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繼續努力,並告訴妻兒革命一定會勝利的!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藉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薰陶感染。所以在教學前就要設計好引導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收集關於1927年前的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從事革命工作的危險性及李大釗同志的生平的資料。

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需要深入體會的句子,重點在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李大釗明知形勢嚴峻,處境萬分危險,但他竟革命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了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李大釗同志即使受過酷刑,仍保持這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傷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人化悲痛為力量。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9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一共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的效果令人滿意,學生自讀課文後,多數能夠概括出課文的內容,結合字典理解課文的生字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第二課時主要結合李大釗言行的句子,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釗面對死亡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的氣概。在小組進行討論時,發言的只是極個別同學,還有的同學採取等待的態度,等別人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老師還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就越俎代庖,唱獨角戲。這一課老師細緻地備了課,準備得非常充分,為什麼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思維狹窄,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是學生朗讀得不夠充分,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沒有推敲重點詞句、精心研讀吧?也可能是老師沒有想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吧?我想應該讓學生首先大量閱讀革命書籍,讓足夠的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蹟感化他們,再去開講這一課也許效果會更好些吧?也許是現在的學生生活得過於幸福,根本體驗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儘管結合了李大釗的被捕後的資料,凶惡的敵人剝去了他的十個指甲仍然沒有向敵人屈服,但是隻有少數同學面帶憤恨,多數表情冷漠,沒有激情。總體的感覺就是學生對英雄的大無畏氣概領悟得不夠徹底,課堂上能夠根據重要句子發表意見的只有趙琳、劉彥平、商夢瑤、牛楠楠、牛林傑幾個同學,要不是他們幾個起著引領作用,恐怕難以完成任務。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表達方法,小組內在討論時意見一致,能找出首尾呼應和對比描寫的句子、段落,但是為什麼這樣表達,多數同學還是說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課時,沒有在讀中感悟李大釗的高貴品質。只有通過老師的講解,解決了課文為什麼要用首尾呼應和對比的表達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一得一惑

今天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麵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兩方面:

1、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人物的高貴品質。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理想。(原本我還怕學生因為對時代背景不熟悉,難以體會人物的品質)課堂上我先和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和寫作順序,然後讓他們用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找出能夠表現出李大釗高貴品質的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我給了學生大約十五分鐘,他們大多數能準確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釗革命精神的句子,並談出自己的體會,最後統一整理出李大釗有沉著冷靜、從容鎮定、忠於革命、置生死於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級的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給他們方法,提出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閱讀任務,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這課的學習來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主線,給學生明確的指引,引導學生去找出課文的關鍵句子,並感悟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情感,學生是能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個目標卻進行得很不順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沉些。而描寫父親神態、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但是無論我怎麼引導學生,用範讀,用講解等方法,學生就是無法讀出那種基調,一遍兩遍三遍……就是讀得平平淡淡,象一鍋沒放鹽的白粥,怎樣品都缺少味道。最後,只好帶著這一遺憾下課。

反思:這課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朗讀訓練,按理說應該順理成章,可是為何學生總是讀不出語氣呢?我試過給學生解釋,試過範讀,也試過叫學生個別讀,個別讀時有一兩個學生還是讀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講讀,又讓人聽得搖頭了。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真想聽聽其它老師的指點。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0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的經過,表達了李大釗忠於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

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導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字“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字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啟用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導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字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字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啟用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採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字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

3.與文字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字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字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字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字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感觸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不足之處: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瞭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於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做: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1

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

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讓學生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

1、“小孩家知道什麼!”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李大釗對工作得極端的負責的工作態度。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教學時還重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如:再現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回答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續寫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傳統課文,規範質樸,至情感人。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我把自己當作一個引導者,一個質疑者,讓傳統課文散發出現代課堂的風采。

上課伊始,板題讀題後,文中哪句話寫到這個課題?自然學到第一自然段。那父親是誰?連結李大釗資料,談談感受,再讀課題就有別樣的一種沉痛的感情。

回憶父親的.一些什麼事呢?學生默讀課文做上批註。十來分鐘後,學生展示彙報,引導學生簡練概括事情,如:形勢危急,堅持工作。學生遺漏之處,囉嗦之處,老師質疑,引導學生髮現體悟,簡練概括。

這麼一些事情,哪件事對你印象深刻呢?為什麼?在這一問的引導下,學生探究出李大釗忠於革命,臨危不懼,堅貞不屈的品質來。

多麼好的一位革命者啊,多麼好的一位父親啊!感情朗讀課文後三段,體會悲痛心情。“媽,昨天是4月28”和前文哪裡的寫法相一致?學生迅速找到讀一讀。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學生交流中,老師引導體會這樣前呼後應表達的好處。課文還有這樣前後呼應的寫法嗎?找一找進行交流。師引導課文開頭一二自然段的寫法,質疑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寫事的文章寫法相同嗎?這又是什麼樣的敘述方法?從而在質疑中思考體會倒敘的寫法和好處。

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質疑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3

本課是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麵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檔案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安定、沉著;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

一是使學生藉助課文,激起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落實知識點”為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在讀完課題後我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體裁,瞭解作者,聯絡課文,思考本文的寫作時間?有了前置性的學習,學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閱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引導學生感受開門見山的寫法,還有中間的,結尾的內容都有前後照應的寫法;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充分的體現了課前先學的課題成果,大多數學生讀字準確,並能聯絡上下文理解生字詞。

課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學中要多些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4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通過李星華對父親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麵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雖然學生對李大釗有些瞭解,但李大釗所處的時代距學生較為久遠,孩子們很難真正深入文字去更加深刻的瞭解這個人物形象,在對學情有所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單元主題和文字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瞭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李大釗的革命品質。

對於文中“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四個部分,我採用的是由扶到放的教學方式。以第一部分的學習為例,讓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指導他們體會句子時,可以從重點詞語、修辭手法、聯絡上下文、聯絡背景來進行體悟。接著,學法遷移,小組合作學習“被捕時”和“在法庭上”。最後,提出問題:李大釗在殘暴的`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是什麼樣的力量佔據著他的心?回顧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最終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中,首尾呼應是一個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我在教學時充分關注了這一點,利用對比開頭和結尾文段的方式,引導學生髮現這一寫作特點,並且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在上課之後,留給我深刻思考的一點是:本文不僅是一篇懷念革命先烈的文章,也是一片寄託女兒對父親的思念的文章,在教學時還應結合李星華的生平資料,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女兒對父親的懷念。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5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三組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的經過,表達了李大釗忠於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教學中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李大釗在法庭上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抓關鍵語段,體會人物品格;

3、領悟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研讀描寫李大釗在法庭上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忠於革命事業的高尚情操。

難點是:學習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並能運用於習作之中。

本節課教學由於時代久遠,學生很可能無法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結合我校開展的領袖兒童教育課題研究三模九步教學模式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創境引題。

我選擇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首先讓同學齊讀課題,圍繞“回憶”二字質疑:課文憶了誰?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讓學生在自讀中圈出時間的提示語,按照提示語將文章分成四個大塊,再歸納出每個部分主要講了什麼事,進而概括成小標題。即: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這樣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二、先學後教

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瞭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於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所以學習課文前,我一再佈置讓學生去查詢相關資料。事實證明,學生蒐集的課外補充資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學環節,我著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片段質疑,如在學習父親被捕時的片段時,我讓學生讀後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在我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提出:李大釗為什麼不先離開北京,出去躲兩年再回來?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李大釗把書籍和檔案都燒掉了,敵人還抓他?學生提的問題很好,我讓學生結合課外蒐集的資料介紹李大釗的身份:共產黨員,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李大釗是北京革命黨區的領導者。家中的書籍和紙片燒掉是不想讓敵人搜尋到證據,為了不洩露黨的祕密。但因為李大釗是革命黨領導身份,所以無論如何敵人都要抓他。他能離開北京嗎?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會有更多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犧牲,所以李大釗是堅決不會離開北京的。因為被捕前和被捕時都是採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描寫的,讓學生在讀中圈點批劃,抓住問題:“李大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重點研讀描寫李大釗言行舉止的句子,書寫自己的讀書體會。然後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現出父親高尚品質的?”這個問題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對比的寫法。

在後教環節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內容“法庭上”時,文中出現了三處描寫李大釗的關鍵語段,由於學生已經採用過圈點批劃及寫批註的方法,所以在齊讀這一部分之後,我便讓學生在默讀中自己讀劃,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找到相關的句子,但寫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處,針對第一處寫感觸的少之又少。那麼,如何突破重點內容,感受人物品質呢?為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審”時,我採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後討論這些詞語。,提出: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麼樣的'品質?是什麼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凶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複習了事情的前因後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後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採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後照應”的含義。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生語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首尾呼應的句子比較明顯,所以找出來並不難,之後,進行延伸訓練,讓學生同桌討論,找出文中另外兩處相呼應的句子。由於課前準備不夠充分,這個延伸相對較難,只有極少數學生找到了兩處,如果用幻燈先打出首句,再找呼應的句子,這樣對班上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相對降低了難度,不至於讓他們孤立於課堂之外。

三、展示反饋

這節課我依據教材特點,師生特點。主要以朗讀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