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數學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課教學反思

數學課教學反思1

《反比例函式》第一節課講完後的反思,本節課學生表現積極踴躍有活力,效率比較高。

但是做為新老師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概念講解過於簡單忽略了形成過程,例題設定過於機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來講課,一定要精心設定,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點,使得每一節課有價值而非浮於表面。

《反比例函式影象性質》一課的教學反思

反比例函式影象的性質是反比例函式的教學重點,把握好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解決許多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在學生已有的正比例函式性質的基礎上,學生學習性質比較輕鬆,但運用該性質解決問題存在難度。

學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運用。

為此應加強反比例函式與正比例函式的對比: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反比例函式與正比例函式之間的對比,對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兩種函式的關係式有何不同?兩種函式的影象所在位置是否相同?兩種函式的增減性是否有區別?

(2)兩種函式的取值範圍有什麼不同,常數的符號的'改變對兩種函式影象的變化趨勢有什麼影響?

(3)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函式的解析式對於兩個函式知道幾點就可以求的。

從這些方面去比較理解反比例函式與一次函式,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提高學生

綜合能力。

運用多媒比較兩函式影象,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楚地看清兩函式的區別。

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兩函式性質的理解。

通過本案例的教學,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直觀性。

特別是反比例函式中k值對函式影象的位置教學和無交點座標的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

雖然製作起來比較麻煩,但能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使課堂教學效率也明顯提高。

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深入研究的習慣。

當然在教學中,由於小部分同學的數學基礎薄弱,導致學習比較吃力,通過這種直觀演示能較好的掌握知識,課後還應加強對性質運用的訓練。

數學課教學反思2

1、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老師在學習新課前先進行開火車的口算練習,再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如果我們想佈置一下班級用什麼佈置呢?)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學習的慾望,將學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精品教學反思。

2、問題來源於學生,變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索式學習。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先整體地按一定順序觀察整幅圖,說說圖中小朋友們在幹什麼,讓學生將自己置身於畫面中,通過學生對主題圖的觀察發現,找出圖中的三個有效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因為學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陳老師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技能。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放手讓學生根據主題圖另外2組資訊,自由提出問題並解決,從而引出除數是7、8的.除法,留出空白讓學生獨立計算“49÷7”、並點名說出求商時所用的口訣。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訣,口訣缺幾商是幾。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提煉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經歷了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概括計算方法,不但有利於學生將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對於書上提出的三個除法問題,這節課不是由教師直接提出、羅列出來,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故事情境的資訊提出來的,問題來自於學生,這樣就變接受式學習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聽完課後,我也感到有一些不足:對於為什麼能用乘法口訣求商突破不夠,感覺上就是讓學生模仿用口訣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32÷8應該先想幾乘8等於32,因為四八三十二,所以商是4。具體方法是:先看除數,除數乘幾等於被除數,就想幾的口訣,口訣缺幾商就是幾;在最後練習時過度有些陡,教學反思《精品教學反思》。

數學課教學反思3

本節課充沛體現了教師是同學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同學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身意見不一致的同學,讚賞每一位同學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身的'逾越,尊重同學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協助同學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作同學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同學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同學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身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身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一起發展的過程。當同學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同學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時向上攀登。

教學過程採用“問題解決”的模式展開教學。充沛利用實際情景,儘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利用多媒體豐富同學的學習資源,強調同學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教學評價方式新穎:

(1)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同學在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和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推遲判斷和調查實驗,給同學更多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揭示思維過程和反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和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通過課後訪談和作業分析,和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三次設定探究環節,引導同學使用視訊投影對電流的磁效應、通電螺線管的外部磁場等問題進行了探究,協助同學檢視自我,樹立方向,明瞭自身想要學什麼,獲得什麼。充沛體現了教學多媒體的優越性。

數學課教學反思4

在十幾年的數學教學生涯中,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一個問題:很多數學學科的高材生,在實際生活中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做到靈活運用,甚至連機械的照搬都難以實現。近年來隨著不斷地交流與學習,對此有所感悟。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獲得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失誤和紕漏,反思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首先,對教學理念進行反思是前提

傳統數學教學只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標準提出新的教學理念,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們數學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提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由學生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參與,變單純傳授知識為知識和能力並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和主動思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最終高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正確認識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逐步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其次,對教師作用和學生地位變化進行反思是關鍵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首先需要我們教師及時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在教學中要積極轉換角色,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而這種合作交流的平臺就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另外,教師還應走下“師道尊嚴”的神壇,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走入學生之中,組織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包括:認真觀察、注意傾聽、認真交流等等,通過獲取的資訊,教師應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我們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就是準確把握新課程特點。新課標倡導教師靈活使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個體教案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啟用,形成有個性的教材。例如新教材為了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的空間,設定了“觀察”、“思考”、“探究”、“討論”等環節,教師應對各個環節的進行仔細、科學的研究,結合已有經驗,創造性地設計出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在愉悅中開展學習活動。教師應賦予學生較多自由思維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於標新立異。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應詳細瞭解學生個體和群體的發展狀況和方向,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並且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不能強求一致,千篇一律,甚至於對個性差異視而不見。這些都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這樣才能最終學好數學。

第三,對教學環節進行反思是切入點

傳統的數學教學偏重於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而新課標則提出了“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新式的課堂教學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轉化為“探索—研究—創新”,從而實現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習的教育觀轉變,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反思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數學課堂教學由複習、引入、傳授、反饋、深化、小結、作業佈置等過程構成,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數學課的最重要的因素。

設計課堂層次時,首先必須重視認知過程的完整性,要回歸認識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於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和諧統一。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後,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資訊,並有意識地讓它們產生“碰撞”與“交流”。這樣,學生們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對某一例題的推演,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對知識的領會加深,能力也得到提高。

另外,設計課堂教學層次還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的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的來組織課堂教學。嚴格控制教學內容,不增加難度,不降低要求,力求把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甚至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以安排學生分析評論,並做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四,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是核心

所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一種手段。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內容的安排多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忽視了教育的邏輯和接受的邏輯,即教材中的章節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的單元,教材內容先後順序無一變動地成為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授課方式基本上是注入式,就是所謂的“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很少有師生互動的環節,更談不上啟用體悟、啟迪智慧、開拓潛能等等的試驗。我們不能不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在“講”上下功夫,狠抓“練習”這一環節,注重啟發式、探索式,講授時做到深入淺出,語言規範簡潔,練習時做到難易適中,適時啟發反饋,力求使同學在認識與實踐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形成技能技巧,以達到吸收消化的目的。具體到一堂課,需要選用哪種教學方法,則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考慮。一般而言,每節數學課都要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採用的都是講授與練習相配合的方法。有些問題要數形結合求解,此時可聯絡圖形,用談話式“依形探數”或“用數定形”,以便使問題直觀易懂,學生吸收自然好。對於一些綜合題,可結合分析,採用點撥講授法,要挖盡條件,點其竅門,減緩坡度,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也便於學生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設定問題時要儘量呈梯狀具體安排,環環相扣,而且要多範圍,最後也要有“從中你有什麼收穫”這樣的總結性問題,切忌蜻蜓點水,面面具到卻不深不透。達不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效果。

最後,還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教學過程反思包括課前預習中的反思、課堂中問題反思、課後作業反思。

一、課前預習中的反思

課前預習中的反思主要是:1、對新的課程改革,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方法,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改進教法,優化教法。2、教學情境設計是否符合實際(學生的實際、教材的實際、生活生產的實際等),是否有利於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解決問題。3、對所選材料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取其長處,去其糟粕,避免差錯。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和高質。具體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明確;教學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能否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出現的問題,並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等。

三、課後反思

教後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課留下些許遺憾在所難免。課後可在新知導語、課堂氛圍、學生思維、板書設計,課件應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課後反思可作為以後教學的借鑑和參考。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方活動。要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形成充滿激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就一定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課堂教學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課教學反思5

XXX作為老師,應該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減少學生學習困難的產生。在數學教學中,反思是發現問題的源泉,是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是促進認識昇華的可靠途徑。我國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國外的學者也對反思的重要性作過闡述。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說: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美國的波斯納指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以說,沒有反思的經驗只是狹隘的經驗,至多是膚淺的認識。反思可以使存在的問題得到整改,發現的問題及時探究,積累的經驗昇華為理論。反思還能提高數學意識,優化思維品質。那麼課後我們應該反思些什麼呢?以下就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參考:

一、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該節課學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領會的數學思想等,是教師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必具條件。教師反思教學目標,實際就是要通過反思教學過程真正弄清楚學生到底有沒有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結論;會不會靈活運用定理解題,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適用範圍如何、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經掌握等。要知道這一切,首先我們必須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如果上課學生精力集中、反映積極、動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則意味著學生態度熱情、主動參與、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如果上課學生無精打采、置若罔聞、拖拉疲塌、焦頭爛額等則意味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檢查學生做課堂練習的情況。若多數同學能在規定的時間裡正確完成規定的題目,則教學目標可以說基本達到;若多數同學遲遲動不了筆或只能做題目的某些步驟或即使做了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則說明學生對本節內容沒有真正弄懂,知識技能沒有過關。再次是批閱學生課後作業情況。如果學生做題思路清晰、推理有據、定理公式運用得當、計算準確、步驟有詳有略,說明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思維方法。相反如果學生做題顛三倒四、亂套公式、亂用定理、計算錯誤不斷等說明學生基礎知識不過關、技能不過關。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問題所在,思考補救的措施。該補充的就一定要補充,該糾正的錯誤一定要糾正;該集體強調的一定要集體強調,該個別輔導的就要個別輔導。將當堂課內容補起來,以便進行下面的學習。

二、反思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所採取的措施手段及所藉助的輔助工具。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選擇,取決已經在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通常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採用講授式、啟發式、發現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也可以利用掛圖、模型、實物、小黑板、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反思教學方法,首先要根據學生在當堂課的`表現,從他們學習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從他們最無聊、最無味的地方入手,從他們容易忽略卻很富有教學價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師要尋求最利已經在學生接受、學生也最樂已經在接受、最利已經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利已經在培養學生科學的創造性、最利已經在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最佳教學形式。如果課題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給學生講解數學家的成長曆程、新奇的數學問題、身邊的數學問題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導證明僅僅限已經在教材、學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變策略,以充實的內容、淺顯易懂、循序漸進的形式滿足同學們的求知慾,同時激發其科學知識的創造性;如果是例題習題的處理缺乏深度,學生不好掌握,可以層層深入、舉一反三,在同學們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儘量培養他們的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只要我們善已經在觀察、善已經在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也一定能夠提高。

三、反思教學價值。

教學價值是在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教學意義、思維培養、陶冶道德情操的昇華,是教育教學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說得好“教育是一項事業,需要我們無私的奉獻;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刻苦的鑽研;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的創新。”反思教學價值,就是挖掘該節課富含的認識教育價值、情感教育價值、行為教育價值。要知道每一種數學思想都包含著一種人生哲理,每一種解題方法都豐富著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每一點滴的數學知識都淨化著學生的心靈。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過課堂教學中的蛛絲馬跡,不放過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們一定能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好。如分類討論的思想教學生辨證地看問題,函式的思想教學生既要注重問題的現象更要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數形結合的方法教學生認識什麼是數學美、怎樣欣賞數學美、如何運用數學美,反證法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正面出擊、有時側面迂迴效果更好;數學家的成長曆程可以給學生樹立榜樣、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我國悠久燦爛的數學發展史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從而奮發讀書獻身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現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書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兒,而是要為學生未來著想,為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知識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而能力素質卻是無形的、是無法教會的。一個人的素質決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前景。歸根結底,教學的價值在已經在塑造人,交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交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自我發展的基本素質,讓他們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數學課教學反思6

緊張的課程複習工作已經開始了,如何才能上好複習課?怎樣才能提高學生複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在知識和能力兩方面都能上一個臺階呢,我覺得在數學上方法和習慣的加強在複習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具體的複習過程中我側重了以下兩方面的訓練:

首先,側重於對方法的指導,解決問題一直是孩子們的一個難題,針對這個問題我教給孩子們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如先分析條件可以知道那些資訊,其次,要學會對這些資訊進行甄別和處理,那些是對解決問題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如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很多時候都會給孩子們一個無用的底或高,干擾學生的思維,要善於觀察和取捨。

其次,要培養細緻的思維習慣,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量化比較複雜的課程,雖然它基本的'解題思路不變,但若能從複雜的條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本質,確實對孩子們而言是一個考驗如王老師帶著56個同學去划船,小船限乘7人,至少需要幾條船?這是一道用去尾法取近似值的實際問題,而這其中的王老師就是一個隱藏的資訊,往往也是學生容易忽略的。

除此之外,複習過程的細化和量化也是提高學生整合知識能力的重要方面,只有兩者達到一定的度,才可以讓複習工作有了真正的實效。才能真正起到強化知識提高能力的學習目的。

數學課教學反思7

“概率”是新課程的新增內容,由於概率問題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對指導人們從事社會生產、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概率這個章節也成了近幾年新課程會考的一個熱點。

概率所研究的物件具有抽象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學生很難用已獲得的解決確定性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去求得“活”的概率問題的解,這就決定了概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不能沿用傳統的記憶加形成性訓練的機械學習方法去學習,教師不能沿用傳統的給予加示範性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去教學,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經歷概率模型的構建過程和模型的應用過程,從中獲得問題情境性的情境體驗和感悟,才能面對“活”的概率問題為此,在概率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

1.創設情境,引導經歷概念和模型構建的過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這些新概念變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煉模型,發現計算的法則,教師且不可因教學時間緊而淡化概念、模型構建的過程否則,學生因獲得孤立的概念、模型,無法在紛繁的問題情景中去辨認,從而導致解題思想僵化

2.構建知識網路,引導把握各知識點間的聯絡與區別.學生能否準確迅速地運用概念和模型解題,主要取決於他們對概念和各模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是否真正把握,我們平時說“夯實基礎,提高能力”,從本質上說就是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聯絡和區別,即教材的知識結構是否轉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概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將獲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進行對照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

3.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維過程,引導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維機制.概率問題求解的關鍵是尋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問題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經過觀察、分析、歸納、判斷等複雜的思維過程,常常因題設條件理解不準,某個概念認識不清而誤入歧途因此,在概率應用問題的教學中,教師應隨時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從問題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維機制,獲取模型選取的經驗,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經驗豐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題的正確率就會大大提高識經驗建立起廣泛的聯絡這就要求我們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創設豐富的問題。

數學課教學反思8

新課標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可測性或量化,要求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問題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釋——應用——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盡力做到教材的內容儘量與現實生活中問題相掛鉤,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顯示數學的實用性。並在課後進行認真的反思。

一、抽象的教學內容與直觀化、通俗化、具體化教學之間的關係。

案例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實物情景:①課室裡正在上課的學生;

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裡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

課室裡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彙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二:“函式單調性”,由 的圖象觀察 隨 變化情況。

函式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後,犯錯、徘徊後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 時, 隨 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國中裡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後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 時,有 ”。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 時,有 ”,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麼來的式子,以及後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式 是定義在 上的增函式,求不等式 的解集。我把 和 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麼都不戴帽,要麼同時戴帽,增函式可理解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著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著仍然是矮個子。

因此,數學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和選擇,應儘可能地來源於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經歷,應找出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們接觸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捕捉學生的生活的疑點、興奮點,社會生活和熱點,同時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直觀、更通俗、更具體。

二、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係。

一節課中,如果教師為了讓學生多點的時間進行筆頭練習,自己過早地丟擲題設結論和過程,就會使學生失去探究學習和求知的興趣,這與新課標的精神不相符。但數學科有它自己的特點,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論證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識技能作基礎。我們知道,知識技能主要是靠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的筆頭訓練,才能保證有機會發展他們的各種能力。所以每節課要合理分配時間,在兩者之間取平衡,我把全班同學分成每四人就一個學習小組。

案例四:在學對數的性質時,由小組分工合作,分別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 ① 與 ;② 與 ;③ 與 的圖象,讓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圖形特徵,從而得到對數函式的性質。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列表時不少人自變數 取1,2,3,圖象自然也只畫了第一象限內的一小段;而有的畫了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 軸……,由於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五: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式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後,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在 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複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為第二節上課時的複習與回顧,讓例2複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係,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

三、學生實際水平與新的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案例六:“函式”,國中到高中,國中的`函式,教材採用“變數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採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式的方式介紹函式概念,把“對映”作為“函式”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式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式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式的應用,儘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絡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絡,如電話費、水電費、計程車費與用時的關係,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係,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案例七:1、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係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係(包含、相等)。

2、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運算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運算關係(並、交、補)。

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並”類比為“加法”,“交”類比為“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為“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並不理解“ 且 ,則 ”中的“ ”的意思,它代表了“小於或等於”。通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 ”的理解。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定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穫。

總之,在教學反思的行動中,我堅持:一、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靈,“好奇心‘喚起關心’,喚起對現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東西的關心。正是好奇心使人們擯棄熟悉的思維方式,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要經常、反覆地進行反思,通過反思來理解物件、理解自己,讓自己與物件對話、與自己對話。

數學課教學反思9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同學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同學的興趣呢?後來我還是決定讓同學實際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身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小朋友們:“第一節課我們去丈量了身高,同學們丈量後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麼?”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身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著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後,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釐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丈量出教師有多高?”小朋友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丈量起來。些談話匯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同學沉溺在自身長高的喜悅中,願意瞭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生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彙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丈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同學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同學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釐米”為單位丈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丈量得慢是因為‘釐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假如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勝利的一點。

整節課同學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缺乏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置不夠細緻,假如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數學課教學反思10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定,是教師整理教學效果與反饋資訊,適時總結經驗教訓,常常反思,對數學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我所帶班級一文一理,兩個班差距較大。理科班的邏輯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明顯優於文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時候,感覺到由於學生的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還是較強,記憶方面大多以機械,形象記憶為主,特別是一些女同學,筆記記得整整齊齊,但理解不深,不會變通,尤其是遇到沒有見過的新題型,常常摸不著方向,無從下手,她們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不夠,對於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數學學科,許多同學有畏難情緒。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針精心設計思維情境,激發它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勇氣。

一,反思教學中的設計:成功的教學,體現在教師以自己創造性教學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環節。

比如:已知橢圓,它的某一條弦被點M(1,1)平分,求AB所在直線方程。

在講解此題時,先用傳統方法聯立方程組用韋達定理解決,後又用了點差法,學生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表情,於是我趁機啟發:A,B兩點有那些特徵?學生:A,B兩點關於點M對稱。老師:說得好,那麼,關於M對稱的兩點A,B座標,怎樣設最好呢?學生:由中點公式,可以設,那麼就為。老師:A,B兩點還有什麼特徵?學生:A,B兩點都在橢圓上,即(1)(2)老師:能消去這兩個式子中的'二次項嗎?學生;能。(1)―(2):老師:請仔細觀察這個式子,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一番思索後,有學生舉手說:都適合方程。老師:好得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已經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學生驚喜的表情讓我看到了收穫。。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成功地體會:(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鞏固以學的知識。(2)問題的設計不應該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能讓學生動腦思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

二,反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這樣一道題:是雙曲線的焦點,在雙曲線上若到的距離為9,求到的距離,某學生解答如下:實軸長為8,由即或,該學生解答是否正確,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空格處。當我提問學生時,有一些學生回答是或,分析錯誤的原因,是隻關注雙曲線的定義而忽略。於是,我以後講解數學的定義,公式和法則時都會著重提醒學生注意其適用條件或注意的地方,這些解決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三,反思在教學中的失誤。

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如教學內容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拿出勇氣去面對,有一次,我在講授函式的值域時,有這樣一道題:若函式的值域為,求的取值範圍。

當時我認為這道題並不難,事實上,要使它的值域為,只要真數取到全體正實數即可,因而只須的即可。

然而學生很茫然,我請一學生談談,原來學生認為恆大於0,所以他們認為其才對。針對這種情況,我趕緊補充兩個問題:(1)的值域是什麼?(2)的值域是什麼?有了這兩個問題的鋪墊,原問題的解決就顯得簡單多了。

從此我在講解例題時儘量做到適當“低起步,小步走‘對學生感覺有困難的例題在講解時巧設坡度。由淺入深,面對數學上的失誤之處,不僅要將問題記下來,並且要在主觀上找原因,使之成為工作中的前車之鑑。

四,反思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特點。

以貼近生活的例項,以問題形式,層層遞進激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例如在講摺疊問題時,做如下設計:

引例:如圖,把長和寬分別為和1的矩形ABCD沿對角線AC摺疊成直二面角

①求頂點B和D的距離

②求BC和麵ADC所成角

圖(1)

圖(2)

問題1:圖(2)中已知條件有那些?

問題2:從圖(1)到圖(2),不變的量(角度、長度)有那些?不變的位置關係呢?

問題3:以上不變的量在翻折

後的圖(2)中有何共性?構成不變數的點、線是否共面?

問題4:如何作出圖(2)中二面角的平面角?

問題5:將圖(2)展成平面圖形(1),二面角平面角的兩條射線有何位置關係?

問題6:你還有其他方法求BD長嗎?

問題7:在翻折過程中BD的範圍是

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探索中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五,反思教學再設計。

教完每節課後,我時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體會和學生中反饋的資訊,考慮下次課的教學設計,並及時修訂教案,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

數學課教學反思11

在《正負數》這節課中我能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精心預設教學的各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創設了多個貼近學生認知規律且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生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在第一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記錄資料,請同學們來記錄下面三組資料。要求記錄時做到準確、簡捷、快速”這樣開放性的活動,以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為研究素材,呈現出了四種不同的記錄結果,透視出學生的原認知狀態,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新問題的研究,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又能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為實施有效的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從天氣預報中聽一聽;在存摺上認一認;根據各地的'氣溫讀一讀;在實際生活中舉例說一說。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溫度計這個教具“做足文章”,從溫度計上讀出溫度;嘗試寫出溫度—5℃、—20℃;在溫度計上撥出指定溫度;把溫度計橫放後抽象出數軸,這些都為學生認識正、負數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據,學生學習起來有具體的事例做依託,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整節課中我緊緊圍繞兩個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接觸、認識、研究,最後才有了課的結尾學生感悟到的:“前進後退可以分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增加減少可以用正負數”“意義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這樣一些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我認為我們老師研究問題時要比較深、透,視角開闊,不要侷限於教材設定的一個區域性空間內,而是要廣集資源,充分研發,為我所用。

數學課教學反思12

本節課,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運籌思想,使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的作用,認識到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時間。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習運籌學、統籌法是比較困難的,要想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滲入理解、真正掌握,需把握好深淺尺度,充分利用、挖掘教學資源。本節課我通過談話匯入,讓學生造句引入今天的新課,講語文和數學進行整合,說明同時可以做不同的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在新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獨立設計方案。設計好方案之後,讓學生盡情交流,闡述觀點,明確做事的先後順序,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做,教學反思《沏茶問題教學反思》。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易到難,及時鞏固知識。在總結評價時,讓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的成功體驗。在新課教學這一環節從生活入手,採用了教材中給客人沏茶這一生活場景。在瞭解資訊之後,沒有急於讓學生設計怎樣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而是讓學生想平時是怎麼做的,啟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沒有接觸過流程圖的畫法,我在這一環節為學生準備了卡片,讓學生通過擺卡片,幫助學生變抽象為形象,同時也彌補了學生能表達出來卻不能畫出來的問題

。但是在總結優化思想比較倉促,在找到最有方案之後還應該讓學生進行交流,說一說不同的方案設計,說一說為什麼這個方案最好,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如果數學教學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情境,通過教學活動,是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生活需要,是實際的,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練習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想一想、說一說和寫一寫。每道練習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都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整節課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比如學生的`方案有很多種,儘可能多的展示出來。在找到最優方案之後,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為什麼這種方案最好?在哪節省的時間?為什麼能節省時間?讓學生將知識掌握的更深刻,更全面。在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最後提問學生,“你們生活中遇到過運用了優化思想的事嗎?”讓學生舉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數學課教學反思13

一、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為了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再做知識的傳遞者,照章行事的盲從者,而應當成為發掘資源的嚮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思想和技術諮詢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自身的發展置於教育的中心位置,為學生創設寬容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原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體驗探索的艱辛,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是資訊化和學習化社會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將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催化劑。

那麼,促進者的角色應有幾個特點:

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教學反思《國中數學 教學反思》。

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只有靈活運用教材資源。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為教材所束縛,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因此,教師應以學生如何學為著眼點;讓教材更好地服務於教學,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充滿創造,學生才能想學、樂學、會學,獲得終身可持性發展。合理佈局課堂結構,優化數學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教學目的、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學內容把握得十分準確,同時對時間的把握也應十分嚴格,切忌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少講、精講、學生易懂的不講.整個教學活動,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也要注意給學生以想、說、練的機會。

三、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講練結合這種方法有利於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學習,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青少年,特別是處在國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不容忽視,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恆,具有間斷性的特點。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鍾後開始發散。第二次十分鐘左右,依次遞減。針對學生這種特點,教師應當把握好講課時間。例如平行線的判定,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引先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然後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適應的練習,加予講評。這樣學生在注意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練習中精神得到放鬆,使已經產生的疲勞,通過練習的時間得到消除,為下面的內容做好了準備。再分析內錯角在什麼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配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最後小結。學生在講與練交替的過程中,顯得精神飽滿,不僅能很快掌握知識要點,還能正確地應用知識解題。如此講練結合,能抓住教材重點把知識講明講透,在此基礎上加予練習,就能避開聽覺疲勞的毛病,又能當堂消化新課,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線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絡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總之,數學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過程,數學教師應順應時勢,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素質修養,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恰當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出強適應型的複合人才。

數學課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教師自我的教學監控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綜合水平等。快一起來閱讀數學課後教學反思點滴吧~

要注意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理解這些概念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有學生認為角的兩邊是直線、角的大小與角的*開的大小有關,教師要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演示,認識角的兩邊是射線,角的大小隻與*開的大小有關,又如學生會孤立地說某直線是垂線或平行線,也有的`學生會認為只有水平線或鉛垂線的關係才是垂直。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對這兩點加以點撥和說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不能孤立地說直線是垂線可平行線;二是看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看它們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與兩條直線放置的方向無關,為此,在教學中,要放手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要注意學生學用結合,就地取材,充實學生知識覆蓋面,以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

數學課教學反思15

1、注重算理與演算法的結合。

通過實物的“分一分”、木塊的“移一移”、小棒的“圈一圈”來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算理,然後抽象為算式的計算方法,學生經歷了直觀——抽象——概括的學習過程,並把算理和演算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講”、“練”結合。

注重讓學生理解算理、演算法,注重學生的動筆練習,一節課下來,孩子們都已經掌握了9加幾的方法,並基本達到了熟練的水平。

3、注重教學的實效性。

雖然也創設了“小猴子和我們一起來學習”情境,但只是輕描淡寫,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描述,而是注重了本課的知識講授,併為習題“猴子搬木塊”做鋪墊。

4、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複習匯入中,老師只複習了“10+幾”的算式,並沒有複習“9+1+幾”的算式。目的是在講授9+7時,引導學生不僅可以把7分解成1和6,9+1+6=16,還可以把9分解為3和6,7+3+6-=16。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注重了演算法的多樣化。接下來,就出示習題“猴子搬木塊”,左邊有9個木塊後邊有6個木塊,怎樣搬木塊省力氣了,從6裡搬1個到9,只需要搬1次,如果從9裡搬4個到6,就麻煩了,實質上是滲透演算法多樣化的優化,太巧妙了!

5、注重計算規律的探索。

在複習“10+幾”時,老師就把這些算式都寫在了黑板上並讓學生觀察,能發現什麼規律,總結出“10+幾”就等於“十幾”,也為後面的探索規律做滲透。在本節課的講授中,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把“9+幾”包含的算式也寫在了黑板上(很巧妙),然後讓學生觀察發現出規律;“9+幾”就等於“十幾減1”,充分發展了學生的觀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為學生的後繼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注重多媒體的恰當使用。

在本節課中,老師並沒有使用課件,只是用一張小猴子的掛圖和幾張算式卡片,樸實、真實、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