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正處於數字化的時代,對幼兒來說,數學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做個有心人,以靈活、豐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那麼怎樣在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數學?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來引導孩子尋找、感知數學概念:瞧,電視機的遙控器上怎麼有這麼多數字?

時鐘上也有許多數字,電話也是由許多數字構成的,不知道什麼地方也有數字呢?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處呢?幼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尋找著、發現著,紛紛交流著:我發現鞋子上也有數字,是告訴我們這雙鞋子有多大;針筒上也有數字,是告訴我們刻度的;書上有數字,是告訴我們書的頁碼……散步時,我會帶孩子觀賞周圍的各種房子,並引導幼兒說說誰能看得出這些房子上有些什麼圖形?在幼兒的活動中也到處有數學:如幼兒吃點心時,引導幼兒說“桶裡有許多的點心,我拿了一塊點心”以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幼兒上下樓梯時,引導幼兒邊走邊數梯子的數量, 正數一次,再倒數一次看看,一樣嗎?多有趣呀!玩玩具時,引導幼兒按顏色規律拼插,拼完後數一數拼了幾個?是不是對稱的?戶外活動時,引導他們通過滾、拍、摸球,感知球體的特徵,增添玩的'樂趣;利用一切時間,如散步、勞動、散遊等,隨機引導幼兒數數、感知圖形……

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幼兒會逐漸發現在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中有著這麼多的有趣的數學,不但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關注周圍生活的良好習慣,更好地萌發了他們探索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

現在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數學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國中數學老師,憑藉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教師就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首先要學會教學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數學教學反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一、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遂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

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學生;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於老師的“懶”.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二)在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課堂上熱鬧非凡,但教師競說不出每個活動的用意,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

應,怎麼引起學生參與學.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匯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於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個個爭先恐後發言,課堂秩序較為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並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二、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把解決問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

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後。啟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通過類比反思能發現什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目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1)它們都有一個實際問題作背景;(2)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識:(3)都用到了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4)都用到了幾何知識.在此基礎上老師說:老師通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獲得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

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通過對5個例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並對反思的物件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二)培養學生反思作業的解題過程

這樣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絡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後經常通過反思題目的特徵,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於個人的知

識組塊,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總之,科學有效的反思為教師和學

生提供了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注入了活力。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師生將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進一步和諧、融洽了師生關係,激發了教師與學生合作探求知識的願望,構建師生互動機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為師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3

今年是國小教學的最後一年,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教學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後進生的問題最大:

1、儘管我在後進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預想還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現象較為普遍,因此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①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養成;②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沒有養成。這是讓我非常頭疼的問題,本來非常簡單的問題由於審題不細緻導致錯誤,讓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沒有養成。他們做完題目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底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懶於檢查。

望來年,能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較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為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己努力。

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數學教學是每一位數學教師要處理的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是因為數學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也必須幫助學生建立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上積累經驗,還要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到數學在日常生活有著聯絡與應用。去解決實際問題。

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方向。

本節課通過選擇不同方法探究24時教學內容:先出示某銀行辦公時間上午8時——下午4時30分和一聞商場營業時間是9:00——21:00,讓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髮現、尋找、蒐集和利用日常生活的`學習資源,營造學習氣氛、讓生產生積極心理等。然後提出某銀行辦公一天用多長時間,學生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的由數大格的方法算出一天工作的時間是8小時30分,有的同學用分段時間加起來上午工作4小時,下午工作4小時30分,合起來是8小時30分……。如果求商場一天營業多長時間。,學生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用21:30-9:00=12:30,就是12小時30分,學生在引導下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啟用學生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幫助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嘗試著從數學多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尋找其實際價值。學生只有迴歸生活去應用數學,才能深刻地理解數學,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從上述教案中,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法去解決一天工作有多長時間,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僅把解決一答具體問題成功體驗,以學生解差中解決一個問題也不只限於一種策略的運用,可以從多角度得合已用知識,讓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建立清晰表象,更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 積累經驗的一種方法。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山東省中學數學優秀課評比的觀摩活動於4月18號至4月20號在德州市五中和德州市九中舉行。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這次的觀摩活動,在這次的觀摩中我一共聽了21節說課,課題自備;9節講課包含以下:《不等式及其解集》、《19.1平行四邊形》、《不等式性質》,每個內容有好3個老師同上,也就是同課異構。在這次活動中,我認真地聆聽了每一節課,並做了較為詳細的聽課記錄,也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了許多問題。回來後,結合自己教學工作,認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這次觀摩活動,對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有非常大的幫助。

一、 收穫

1、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了較充分的體現,真正的做到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在這次的數學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注重了對學生的理性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的教會學生怎樣去解決一個新問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觀察、猜想、歸納、證明、最後應用)。課堂容量適中,傳統的滿堂灌的現象少了,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忽視探索過程而直接告之結論的現象少了,注重了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在《19.1平行四邊形》的這個課題中,表現最為出色的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師,他的課堂氣氛熱烈,教學環節過度流暢。徐洪鑫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多都是由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或相互討論完成的,當然這與徐洪鑫老師提問的簡潔明瞭、點撥到位、引導有方是有關的。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設定科學合理並且貼近生活。

情景教學就是教師藉助於一定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與手段,創設有利於學習者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進行積極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發現和主動建構,從而習得知識、經驗和方法、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活動。在這次的優質課教學評比中,亮點較多的另一個方面,應該就是教師們的精心的情境創設了。現舉出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1)濟寧十四中的蘇曉虎老師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皆有數學。又由揭祕劉謙春節晚會魔術引入,既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氣氛,又揭示了本節課研究的主題。使課堂氣氛在輕鬆愉快拉開帷幕。

(2)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師從學生熟悉的開心農場畫面,尋找學過的四邊形,走進學生生活,揭示數學。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不知不覺開學已經三週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課堂40分鐘不夠用,所以相對於之前的教學,需要靜下心來去思考和調整。七年級數學是整個國中數學的基礎,學生剛從國小畢業,可能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現象,所以必須讓學生儘快調整過來。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面臨如下一些問題:

1、對於課後習題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評講,對於學生的錯題落實不到位;

2、學生課前預習不到位,課前準備不充分,課後幾乎不複習;

3、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低,尤其是家庭作業;

4、相反數和絕對值這兩節知識學生不能夠靈活運用到習題中去;

5、在解答題中,過程的書寫比較薄弱,細節做得不到位。

針對以上問題,有以下幾點思考:

1、課前精心的準備課件,讓學生能夠在40分鐘內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2、課後利用一切能抓住的時間對個別同學加以瞭解和輔導;

3、督促學生先修改自己的錯題,鼓勵學生問問題;

4、培養學生如何思考一道題;

5、評講習題注意把控時間,儘量不耽擱新課的講授。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從學習方面提出反思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學生現在年齡還小根本不知該怎樣學習,更不知怎樣進行反思,那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指導。那麼 在當前風風火火的課改實驗中,如何真實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能力,構建起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是國中數學教學反思的核心,這也是我們教師應重點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這一個月的教學經歷和以前的學習經歷,有以下的感受: 要求 學生在課堂上 做好課堂簡要摘記。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這個內容就是學生的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的重要環節。

這一點我就嘗試過,剛開始我沒有讓學生做課堂簡要摘記。當過幾天之後,有些同學把學過的知識忘記了,讓他們翻課堂簡要摘記時他們卻什麼也沒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筆記的學生卻掌握的較好,我才感覺到要求學生做筆記的重要性。學生現在年齡太小還沒有學習的主動性,需要老師來引導。所以就要求他們開始做課堂簡要摘記,剛開始並且天天檢查。一星期過後,效果就出來。

其實,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並不僅僅是學生上課作了課堂簡要摘記,讓他們試著每天晚睡覺之前把所學的知識在腦海裡過一遍,想想自己今天有那些收穫,有那些不足,把沒有掌握的知識翻書或第二天問老師或同學,爭取把所學的`內容都搞懂。

現在我們的老師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學生。但如果不引導學生怎樣去學、怎樣進行學習反思,那麼老師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費。只有老師努力的教和學生正確的學二者相結合,老師的付出才一定有回報。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這一個月以來的一點感受。在以後的工作中我還會努力地去引導每一位學生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怎樣的進行有效的學習反思。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9

一、問題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reflection)一詞在西方發達國家被人們越來越多的加以引用,並很快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教學。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學”以來,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各國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實踐證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須有教師的積極參與與擁護,必須使教師在教學與課程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與責任,而反思性教學認為教師“能提出並解決與他們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而我區自20xx年秋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體現課標理念,是否有利學生的發展。

2.教師成長的需要

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國都在改革和尋找教師成長的模式。學術界傾向於把教師的主體的自身實踐活動作為教師成長的根本動力[1]。在教師的實踐活動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著名的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教師成長=教學過程+反思;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說:一個有事業心和使命感的教師,理當作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門徑就是從自我反思開始[2]。隨著廣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戰略計劃的實施,我區城市化建設程序加快,我區中學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教師的數量也急劇增加。一方面大量師範院校畢業生進入我區從教,他們教學經驗欠缺,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脫接,反思性教學能為他們快速成長找到一條捷徑;另一方面從外地引進的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學能手,畢竟不熟悉廣州學生的學情,反思性教學能使他們儘快適應廣州學生的教學。同時即便是老教師也需要再提高,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從“教書匠”逐步成長為教學的“研究者”。

3.學生髮展的需要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教育所關注的是到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展,它有這樣兩個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相互規定、對立統一的基本觀點,那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3]。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這三個子過程都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同發展”,反思性教學能提高教學效益。

4.目前我國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不足之處

十多年來,研究者對反思性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國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①考慮老師因素多,考慮學生因素少;②理論探討多,實踐探討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學多,研究具體教學情境下反思性教學少;④理論與實踐研究“兩張皮”現象嚴重[4]。

二、實驗假說及研究目的

每位教師通過經常性的教學反思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每位學生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不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才能使成績得到較大提高。

1.課題研究的目的`:一是對全區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與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理論培訓, 構建反思性教學的框架,把反思性教學作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始終貫穿於教師的教學行為之中;二是收集整理教師與學生進行反思性教學的個案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反思性教學評價的實踐材料。

2.成果形式:①出版反思性教學論文、個案集,為我區新一輪的反思性教學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鑑。②通過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提高教師對自己的教和學生學習的自我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理論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而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離不開進行反思性教學。《綱要》和《標準》為反思性教學課題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

2.國內外反思性教學的基本理論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熊川武教授採擷眾說之長提出了反思性教學的定義: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研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n)”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4]。美國當代教育家、哲學家唐納德?蕭恩(Donald Schon)在他廣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實踐者》中,提出了反思實踐和反思實踐者的思想,將反思分為“對行動的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兩種型別。所有這些都是指導我們進行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3.中、外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自20世紀初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開展工作以來,不少數學家,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認識和理解教學理論和數學教學這兩個領域的內涵實質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數學教育理論:“數學現實”的原則;“數學化”的思想;“再創造”原理;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中國的“雙基”教學理論。“雙基”教學理論指出:“雙基”是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是指“在強調掌握雙基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與創新”。中國數學重視“雙基”,但不是等於只抓“雙基”,這也為我們進行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四、研究內容

1.如何引導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的內容、策略(包括同行進行交流激起自身的反思);

2.如何實施反思性教學──在行動中研究;

3.中學生反思性學習的內容與形式;

4.反思性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

五、研究的主要原則與方法

(一)研究原則

1.方向目的性原則

開展反思性教學研究,其目的是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在探索中提升教師教學實踐合理性與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必須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新課標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反思性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3.“對行動的反思”與“在行動中反思”相結合的原則

反思有兩種時間框架,即“對行動的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前者發生在行動前或行動後,後者發生在行動中。在反思性教學研究中,要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

4.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的原則

個體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教育實踐(自己的或同事的),或與他們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合作—互動式的研究,即使出現認識上的衝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文獻法;行動研究;訪談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

六、結果與分析

1. 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的型別

根據蕭恩的兩種反思型別說,反思可能發生在行動前或行動後,即 “對行動的反思”。在教學中,“對行動的反思”發生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和計劃上,或者發生在課後對課堂發生的一切的思考中。同樣,反思也可能發生在行動過程中,當實踐工作者在參與改進的努力時,通常也會有與情境的反思性對話,也就是說,實踐者試圖提出和解決當時的問題。在教學時,我們經常會碰到出乎意料的反應和知覺,我們總是要考慮者既對行動也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就是“在行動中的反思”[6]。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學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實踐者。

(1)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中“對行動的反思”

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對行動的反思”可從如下方面進行:

①反思數學觀與數學教學觀

是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還是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是傳統的數學教學觀還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觀。是否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②反思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它包括以下方面: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③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包括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它包括兩個方面: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與情感交流;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

④反思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7]

(2)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中“在行動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在行動中的反思”,關鍵就是“以學定教”,即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如何進行“在行動中的反思”?我們研究的結果是:

首先,要“接觸學習者真實的言行”。在探索的過程中要充分暴露教師與學生的思維過程(包括成功的體驗與失敗的教訓),暴露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教材的先後序列關係與整體結構。

其次,要重視行動中的“不確定地帶”,給它留有充足的空間。

最後,是適度地進行“即興創作”──教師與學生同時面對新問題,共同探索,力求解決問題。

善於“在行動中反思”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密切關注學習者的反應和參與程度,對自己教育過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為等隨時保持有意識的認識和反省,能夠敏感地意識到教育活動和教育行為存在的問題,並迅速分析所出現問題的原因及可能的解決方法與策略。

以下是課堂教學中“在行動中反思”的教師的機智處理及學生的精彩表現的幾個片斷:

(1)對數函式第一節課中例題:比較log67與log76的大小

問題提出後,學生異口同聲“用計算器”。教師遲疑了片刻,立即要學生用計算器計算,計算完後學生髮現兩個數中,一個比1大,一個比1小,注意到這個事實後,就只要比較它們分別與1的大小即可。

學生提出的方法(學生的即興創作)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教師依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轉換(教師的即興創作),使得利用中間值比較大小的方法思路自然,這樣的教學不是在灌輸,而是在點燃。

(2)簡單的線性規劃第一節課中,師生剛用幾何畫板歸納出規律: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直角座標系中表示直線某一側所有點組成的平面區域,馬上有位學生舉手發言,說想到了以前一個問題的簡單解答方法。

問題:已知兩點的座標是,過點的直線和線段相交, 求直線斜率的取值範圍。

這位學生認為可用剛學的知識轉化為兩點在直線的異側即可,教師請他呈述和板演,他大約花了15分鐘時間完成。他說完後,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雖然這節課由於他的“即興創作”使得教師的教學計劃沒有完成,但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的精彩片斷是教師在課前無法設計好的。

由這兩個片斷可以看出,“在行動中的反思”,既可是教師的“即興創作”,也可是學生的“即興創作”。要完成這樣的“即興創作”,首先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師生關係上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其次是教師要給所有學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時間和空間。

2. 中學數學教師反思性教學的基本途徑

(1)個體反思:

教學後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之後,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記教學中得失,並對得失進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記“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學機智與靈感,學生創新的見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以後的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記再教設計,通過反思,對教學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的認識,並寫出簡要的再設計,為再教時提供重要的參考。。

我區有老師參加此課題的番禺中學,禺山高中等學校規定,新參加工作不滿三年的教師,每節課都要寫教學後記,其他教師每半個學期要寫教學反思。

實踐證明:這些學校的青年教師成長較快。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每年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反思,教學中感受頗深的是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對數學感的很少,中游一部分學生數學成績平平,很多同學數學不入門更不要說興趣了。由於個體差異、差異、理解潛力差異等,產生了不少的學困生。因此,轉困生成了我們數學老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新科該下應當採取相應有效的,改善教學方式和策略,對學困生進行轉化。下方我結合自我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對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談一下自我的看法。

一、數學學困生構成的原因分析

數學學困生構成的原因是複雜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大部分學困生是後天構成的,主要集中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興趣

進入國中以後,由於課程增多,對於數學基礎差的學生來說學習的困難就更大了,書看不動,題不會解。再說數學是一門比較,邏輯性較強的,學生容易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2、學習目的不明確

學困生由於升學無望,認為讀書無用,無心學習。因此缺乏進取心,沒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上課不願聽講甚至違反紀律,對自我失去信心,自暴自棄,結果導致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3、學習意志不堅強

進入國中以後,有的學生適應潛力比較差,表此刻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遇到困難和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

4、學習品質差

學習品質是數學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不能持續的聽課,自控潛力差,學習被動,無自覺性,情緒不穩定,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平時貪玩好動,態度消極,敷衍應付。

5、父母因素

此刻國中生獨生子女佔比例較大,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他們對子女期望過高,超出學生現有潛力,個性是在農村,家長忙於掙錢忙於農活對孩子不夠,沒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績差就實行暴力。另一方面又過分溺愛,造成學生複雜的心理矛盾,構成自私、蠻橫的不良習慣,沒有吃苦耐勞的、刻苦學習的精神。

二、數學學能的轉化對策

1、抓好入門知識,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在入門出我適當放慢進度,降低難度。適當對教材作處理,從具體入手,從簡單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難度。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課要善於創設情境,滿足不一樣學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個學生充滿強烈的求知慾。例如,我在上《軸對稱圖形》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一段筆直的公路兩旁有A、B兩個村莊,為了方便果農賣果,收購商定在公路旁設一個收購點P,使點P到兩個村莊A、B的.距離相等,收購點P應設在何處呢?你會畫嗎?”學生透過自我探究,他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前面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務必學習新知識,利用新知識才能解決新問題,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3、關愛學生,用感情喚起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

別林斯基以前說過:“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的信任是教育的保障。”學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呵護、理解和信任。課堂上教師的目光應多投向學困生,充滿信任和期望,發現和欣賞每個學困生的閃光點、關注他們的進步。同時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課後多找學困生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用愛心與真情喚起他們學好數學的熱情。

4、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體會成功喜悅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是保證和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往往是因為不喜歡某任科教師而放下對該科的學習。因此,要善於用愛心去感染學困生,對他們熱情輔導,真誠幫忙,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和他們交朋友,從精神上多鼓勵,學法上多指導。當他們有所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嚐到收穫的甜頭,使他們感到“我能行”,“我並不比別人差”。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到達逐步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5、教給學生正確的

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學習意志不強,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更不明白如何去學。教學中要個性注意教給學困生學習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他們如何預習、聽課、、做作業、觀察、歸納等方法,對他們進行耐心、細緻的指導,有意識地培養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促使他們願學、想學,最後到達愛學、會學的目的。

總之,轉化學困生是一個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找準學困生的成因,認真分析他們的心理因素,採取有效措施,用心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把愛心獻給每一個學困生,透過努力,絕大部分學困生是能夠轉化的,教師所付出的勞動也會有回報的。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國中數學是一個整體。相對而言,七年級數學知識點多。但是這兩週的新知識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在學校裡的學習中就感受不到壓力,慢慢積累了很多小問題。也有部分同學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感覺學習越來越吃力。

最近常出現的幾個問題:

1、對知識點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例如,對有理數分類中的分數以及絕對值的.非負性不能靈活運用到題目中;

2、解題始終不能把握其中關鍵的數學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3、解題時,小錯誤太多,始終不能完整的解決問題;

4、解題效率低,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題目,不適應小測試節奏;

5、未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的建議是:

1、鼓勵學生學會總結相似的型別題目,歸納解題方法;

2、督促學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3、培養學生學會找概念中的關鍵詞並自己解讀概念的能力;

4、多鼓勵學生就不懂的問題積極問同學老師。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作為一名新教師,對於自己的教學工作,我認為主要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反思。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的是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也需要結合現今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發現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並進。在近期的有理數章節的教學中,還是應當更多的以學生的練為主,提升發展學生的在國中數學李所必需的一些基礎能力,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在的`孩子本身就是從父母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對待越是脾氣好的老師就越是淘氣,掌握好學生的心理,對學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替身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在數學上有所收穫。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

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的質量,就必須要對備課有充分的認識和反思。備課期間除了自己認真的分析教材及相應的習題冊,也多與師父交流學習,聽聽師父是怎麼上課的,然後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爭取每堂課的教學都是有條不紊的呈現每個環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到知識。

教學反思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增強教學動力的工具。它不僅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必經之路。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目前中學數學教師大都是從師範院校畢業的。他們在大學裡接受了教育教學理論及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並且經過了短暫的教育實習。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於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教師慢慢演變成“操作型”教師——依賴經驗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意識或者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教學缺乏新意和創意。難以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國家正在花大力氣改變這種現狀,實施“111”工程對教育一線的精英進行離職繼續教育,搞突擊培訓,同時擴大了對需要參加嚴格入學考試的教育碩士的培養計劃,江蘇省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骨幹教師省級培訓班。但是由於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絕大部分中學教師而言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經濟有效的繼續教育——教學反思。使得中學教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為、習慣。衝破經驗的束縛,常教常新,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形成“學會教學”的能力。

1.2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國內外對教學反思的研究情況

反思性教學是近年來國外盛行的師資教育方法之一。如L、M維拉、J、W布魯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師開展教學反思,認為:培養教師臨場探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並把反思列為Tesl課程的重要內容,規定教師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

反思這一概念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什麼“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說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很少付諸社會實踐。

目前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如熊川武等對反思進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鑑的。但是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空檔,並且反思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著其實際的困難。

1.3研究的問題和意義

1.3.1研究的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使教師能衝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而再回到實踐進行新的一輪反思,不斷迴圈,螺旋上升,從而從“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過對反思的研究,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反思基本理念進行確認和修訂,將理論迴歸實際,本研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2)情景化,強調以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為研究物件,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3)實證分析,以課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物件分析。既有思辯又有實證,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徑。4)強調群體反思,通過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

1.3.2教學反思的意義

任何一個教師,不論其教學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有著其現實的意義。

一)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並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反思的目的在於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並能衝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育最優化。

二)通過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樑。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於實踐,反過來,通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良好的教學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生的諸多事件能予以關注,並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教學研究物件,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經常地並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現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現問題,就越是有強烈的願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並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並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

四)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思不單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後面談到的說課、聽課與評課都可以是團體的。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鑑到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做的結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組教師對教學實錄1的評議,氣氛熱烈,意見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這是教師集體進行反思,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這不僅對上課教師而且對未上課的教師來講都是一種提高。

五)教學反思,不僅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在讓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因此教學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教學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含義

2.1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是反思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及教學效益。其主要特徵表現為:一)以教學實踐為邏輯起點,並以教學實踐為歸宿。二)以探究和解決問題為基本點,在教學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探究教學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並針對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三)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作為提高數學教師的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的一種方略。四)以兩個學會為目標,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自身學會教學(本文主要談教師),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作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一種途徑。反思的過程不斷迴圈,教學能力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活動圖如下:

理論知識

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能力

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是主要的直接的參與者。因為中學數學教師直接置身於現實的動態的教學情境中,能夠即時觀察教學活動,背景以及相關現象,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能夠依據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自覺地對假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斷,這是中學數學教師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學反思物件為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強調既有個體反思,也有群體反思,通過備課組、教研組的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強調實證研究,但不排斥思辯,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學反思的動力

2.2.1教學反思的內部動力

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具備反思能力決定於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師德高尚,講究奉獻精神的教師對自身的要求較高,不會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對數學教學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師不會因循守舊,他們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渴望成功,這種實現自我的需求會成為他們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源動力。他們清醒地知道數學教師的素質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在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形成與繼續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學教師必須通過實踐的過程,從經驗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充實主觀,從而能對數學教學這一複雜的客觀背景應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實踐,從而成長為自覺的,善於思考的富於創造性的數學教師。

從一定程度上講,反思就是“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於進取的勇士。

2.2.2教學反思的外部動力

對於那些缺乏開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變的經驗特徵的教師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壓力才能使他們自覺自醒產生反思的動機。應該說經驗豐富不是壞事,豐富經驗能使他們發現問題,處理突發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經驗卻使他們束縛住了手腳,他們抱著經驗一成不變,那些早已被摒棄的理念與做法卻仍是他們的主導思想與看家本領並且習以為常。他們在教學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經驗,但他們卻忽視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在變了。要讓這樣的教師轉型的話,一方面學校領導要積極引導,多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適當採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現代教育媒體技術,轉變教學觀念,並能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對學校而言,如果這樣資深教師能轉型的話,那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教師自身來講,如果他們能將外部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那麼必將會再創教學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學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隨著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能力中應具備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視),更主要的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而要想開拓創新必須對反思有所體驗,養成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新課程中新內容的增加,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4]這三個模組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要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有超前性和獨創性,不反思思維習慣中的不合理行為是不可能具有創新思維的。

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現代的教學觀、人才觀。新課程的選擇性是在共同基礎上設定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選擇。整個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於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特徵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而提供側重於不同方向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反思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標準,教師不再是權威,只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要求教師瞭解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需課程。這決不是一個把抱殘守缺者所能勝任的。

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是資訊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隨時隨地教學反思,收集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並將這種學習反思內化為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

3、對教學觀的反思

3.1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數學是什麼?”這一問題對於從事數學教育事業的數學教師來說顯然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許有的教師並未對此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卻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觀念指導著具體的行動,從而也影響了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效果。隨著數學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對“數學是什麼?”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是科學,數學更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數學是科學,數學也是一門技術”、“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這正好反映了數學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產物,不能簡單地將數學等同於命題和公式彙集成的邏輯體系,數學通過模式的構建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絡,但又藉助抽象的方法,強調思維形式的探討;現代技術滲透於數學之中成為數學的實質性內涵,但抽象的數學思維仍然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由此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僅決定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還對人類理性精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必然成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

綜上所述,對數學的本質不外乎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動態的,將數學描述處於成長髮展中因而是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另一種是靜態的將數學定義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確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體系。

數學教師所持的數學觀,與他在數學教學中的設計思想,在課堂講授中的敘述方法以及他對學生的評價都有密切的聯絡。通過數學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任何一些關於數學及其性質的細微資訊都會對學生數學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3.2反思傳統的教學觀

3.2.1傳統的教學觀。

教學觀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於數學觀,不同的數學觀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很少考慮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精神,領略數學的美感,感悟數學交流,嘗試數學創造等。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教學時眼中無人,心中無人,學生是模仿教師,反覆機械訓練的機器,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麼?”,也不知道要“為什麼?”的麻木習慣。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大膽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斷。在美國的'課堂裡,學生可以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提出自己的問題和不同的觀點,而在我們的課堂裡,除非教師主動提問否則是不允許學生這樣做,學生也不敢這樣做的。在這樣傳統的教學觀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現代的數學教學觀

新時期的教育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以人為本,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師更要關注將來的學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探索結果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精神。要看以知識、技能為載體的數學素養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後,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後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數學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用數學的頭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那才是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這也正是數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否定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抹殺的。教師的任務在於促進和幫助學習者的內部學習過程,為學生髮現問題而設計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學生的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此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自己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只是與學生平等的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是正確與錯誤的裁定者。教師也不應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鼓勵者和啟發者,課堂應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協商爭辯的理想場所,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事實上老教材上確實存在不少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請看附錄中的實錄1、實錄2。

點評:實錄1是典型的傳統教學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一節課講的習題比實錄2多,教學技能嫻熟,結構嚴謹,從新授→例題→練習,一環扣一環,但這是一種傳統黑板式教學,是一種凝固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的是知識傳授,教學單一,單向“傳遞––––接受”,師生互動不理想,忽視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錄2重視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感受了數學的神奇,體會了發現的樂趣,感悟了數學的本質。教學模式靈活,既有課堂教學又有實踐教學,並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交流是雙向的。表面上看學生接受的知識沒有實錄1多,然而學生學習到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發現的樂趣,實驗的啟迪,以及由追求數學對稱美,簡潔美導致發現是會在學生心裡終身起作用的。實錄2在下課前將形成隨圓的另一種方式交給學生動手,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橢圓的實質,這是現代教學觀下的一堂較好的數學課,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實錄2兩人合作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低層次的參與者,進而演變為高層次的思維參與者,實錄2滲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為美激發了興趣,而興趣與美是導致發現、創造的極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備課觀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反思備課又是備好課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必須反思對備課的認識。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備好課,正好比感人的活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傑出的上課,需要充分的備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的走上講臺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願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去演出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於備課的錯誤言論,有屬缺乏教學經驗的,有屬忘卻職業責任的。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難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豐富,需要教師幫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慧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筆者曾調研過100多位教師的上課及教案,發現好課率與詳案率有高度的正相關,說明備詳案是上好課的必要基礎。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上課照抄就行了。”這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且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有時備課嫌抄煩,乾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臺。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於多變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學生具有借鑑價值,但絕不應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別人已凝固了的教案,決不應完全照搬。因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樣闡釋,公式怎樣分析,習題怎樣處理,決無定法可言,別人再好的方法也無法預料每個教師自身的能力實際和他所面臨的學生實際。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迷信舊案、以舊代新,不僅行動上表現了一個惰性,思想上也表現了僵化,不求進取。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以不變應多變,必定課上不好,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具有這些錯誤思想的教師是不可能成長為反思型教師的。把教學看作是工廠裡流水線上的一個崗位,機械操作,沒有創造熱情,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必須對備課的功能與重要性重新認識,只有思想意識轉變了,才能使教學變革成為可能。

4、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上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鑽研教材,瞭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設計的各環節進行再思考它們的計劃性與應然性。

4.1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筆者通過對備課筆記本的檢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目標設計流於形式,形同虛設。

2、對教學目標這一概念認識不清,將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混亂運用,有的甚至以“要點”,“知識點”代替教學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指向學生而是指向教師,諸如這樣的敘述:“培養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師當作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具有層次性、全面性、開放性。

反思一: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目的不同於目標。只有在對目的進行具體細化後,即提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間以及檢驗目的是否達到的工具、步驟以後,目的才會變成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是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麼”的說法來表示的,而“目的”一詞的涵義往往與教育者的主觀願望等同,它是一種應然狀態的理想,一種方向、指標,而且還隱含著可能無法實現的意思,時間跨度也比較長,目的與目標關係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要求與具體結果,巨集觀與微觀,教師的願望與學生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係。

反思二:“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這些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不能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這些要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難以體現、操作實施,只有具體細化以後,才能轉化為學生學習預期所能達到的結果。才能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

反思三: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南

教學目標應集中在學生能做什麼。說明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學生主體,是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是學生學習之後所發生的變化。“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是把教師作為行為主體。因此,這樣的表述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表述應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可能發生的行為變化的預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相制約,相互促進。從而在教學設計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時應以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以學生活動作為行為主體,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是使教學目標成為教學實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反思四:教學目標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觀察、測量、評價的。“瞭解”、“理解”、“掌握”、“運用”某一具體的概念、定理、只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不要籠統地講“瞭解”、“理解”、“掌握”、“運用”,而應具體明確“理解”、“掌握”到什麼程度。會“運用”到什麼樣的水平,是“熟練運用”“靈活運用”等。

反思五: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不全面,只重視明確設計知識目標,有些能力目標也較為具體,但情感目標常常被忽視或顯得空乏。如“籠統地講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對抽象的、模糊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化、具體化,否則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麼而無法實施。不知道為什麼使學生達到目標,學生能夠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如何去做,因此,一個不明確、不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既有層次性,又要有全面性與開放性。例如“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教學目標可設計成:(1)理解並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會作指數函式的圖象並利用性質判斷數的大小;(2)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3)瞭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事關一節課整體的重要問題,是教師備課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設計作深刻的反思,扭轉一些錯誤的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不斷糾錯,調控,才會使自己的教學出現生機。

4.2反思對學生初始特徵的瞭解

在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對學生初始特徵的瞭解。一個不瞭解學生或不甚瞭解學生的教學設計是收效甚微的設計。現實中教師雖然知道備學生的重要性,但卻會疏忽對學生的瞭解,主要精力放在設計知識目標上。主要表現在:(1)忽視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的瞭解,常聽到有的教師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2)場景:“教師站在講臺上洋洋灑灑,慷慨激昂,學生似沉默的羔羊”。(3)學生A比學生B要聰明多了。

反思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瞭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反思二:作為教師必須在設計教學內容前,切實瞭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困難,而不是主觀想象地組織教材,滿堂灌,出現學生聽不懂,“對牛彈琴”狀況(錯不在牛,而在彈琴者)。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對某問題普遍感到問題而有求時,教師卻是輕描淡寫;對那些學生已懂而沒求問的內容,教師卻反覆大講,令學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先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的現有知識水平。設定更高一級的知識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突破重點、難點,正如“撓癢撓在癢處”。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圓這個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圓嗎?你能對圓作一描述嗎?”。從學生交上來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圓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這位教師從學生反饋上來的資訊確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並因此設計教案、選擇教法、創設問題情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反思三:教師必須認識到並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用一個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評價學生。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的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架橋鋪路,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層次的數學。不應以分數論學生的聰明與才能。

4.3反思組織教學內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識層次性、密度、廣度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因此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課本中呈貯存狀態的知識資訊重新組合,以轉換成輸出狀態的知識資訊。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幾個缺乏:⑴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書於黑板,無深入分析挖掘,學生不想聽,注意力渙散;⑵有離開課本,另搞一套的,浮華而雙基不實,教學效益不高;⑶缺乏整體思索,教學內容孤立、靜止、無聯絡;⑷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⑸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⑹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師具備了所教學科的知識,並不等於掌握裡教材,還必須有一個認真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教師只有將教材與自己的知識融為一體,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得心應手的轉譯輸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應達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結構,教師必須從整體及其相互聯絡上掌握教材的內容,理解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和結構,才能從整體上和區域性上兩個方面掌握教材的結構,進而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出好的方案,做到重點突出,聯絡緊密,前後呼應,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離教材。(2)掌握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關係、思想和方法。數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關係、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於知識的理解,有利於知識的遷移,有利於智力的發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結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內,需要教師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價值才能相應的作出教學決策。(3)合理地組織課內外訓練,課本中的練習題和習題是教材內容的組成部分,是教材的繼續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視科學思想、科學史、科學家、科學的應用以及科學美的研究和教學,這一方面是迫於片面追求升學率,捨不得花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許多教師自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只好“以其昏昏”,而難以“使人昭昭”。其實花些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對其德、智、美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實錄2中將數學審美引入橢圓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美學素養,而且使學生換一個視角來認識數學,將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嘗試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意識。直至最後由追求美感導致發現,不僅使學生驚歎於數學世界的奇妙,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小小的科學發現。這使得科學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傳遞。少做幾道練習題又有何妨?

反思三:設計教學內容時,緊跟教材,一成不變,如案例1;或者是脫離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極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廣度、深度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講的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鬆懈,學習內容不具備挑戰性,學生“吃不香”。遠離課本,講的過難過快,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吃不透”。因此,機械照搬行不通,信馬由韁,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轉譯教材內容是每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般說來,輸出狀態的知識資訊應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認識需要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澡,如果學習者有了認知需要,就能推動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

2)利用學生用多種感官來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資訊。

3)有利於學生對知識資訊的加工和處理,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都是對所接受的知識資訊的加工和處理,教師輸出的知識資訊要有利於學生這些高階心理活動積極參與並充分發揮作用。

4)有利於知識的貯存,理解的知識必須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腦中,如果邊學邊忘,那最終什麼也學不會,一般說來,傳遞的資訊如果經過雙重編碼,突出其主要特徵和標誌,提高其組織程度並將識記材料變成直接操作或活動物件等,都有利於知識的貯存,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應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學設計環節

從聽課以及檢查備課筆記本,發現許多教師教學設計環節不完整,具體表現在:

1、教學設計無計劃,缺乏對整章節的總體設計,備了這課不知下一課,“爛泥蘿蔔抹一段吃一段”。課與課之間缺銜接、配合、分工缺乏整體效應。

2、缺乏對每節課的整體思考。

如安排教學任務上,重點不突出,內容多而且雜,不注意前後知識的連貫性,不注意總結解題規律。把複習課簡單上成濃縮新授課或單純習題課。

如在組織教材上,不依據教學目的,仔細斟酌教材密度、廣度、深度和講課速度的安排,而是隨意性很大。時而過難過快,挫傷學生學習信心,造成學生兩極分化,時而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鬆懈。

如在時間結構上,不研究一堂課的複習提問、新授知識、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各應需要的時間,而是講到哪裡算哪裡,這節課講不完下一節課接著說。節節“炒冷飯”,“割尾巴”。學生吃不香,節節課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學法的設計。教法、學法的設計與制定應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如果把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徵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麼教學方法的制定與設計就是開處方對症下藥了。

4、缺乏對一節課的小結。從備課上發現,有的教師在備了例題、習題後一節就結束,缺乏對本節課的小結,有的即使寫了小結兩字,但小結的內容卻給略掉了。有的寫小結也只是新授內容的簡單重複,沒有起到畫龍點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預定的教案在上課實施中,被修正、充實是常有的事。如教師講課中偶發靈感,學生思維中閃現智慧,教學中出現新問題、新見解、新教法,都給教學帶來生機。一個優秀的教師既善於課前鑽研製定教案,又善於及時寫下實施後記,日積月累,教學經驗不斷豐富,教學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許多的教師未做這種自我教學經驗的總結工作,讓思維的火花一閃即滅,極大地阻礙了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師間的集體教學設計

表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時的孤軍奮戰,表現在同年級教師間雖同教材,卻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作業要求,甚至考核評價相差異。

這種局面很不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我們鼓勵教師發揮個體獨創才能,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但同時我們應更強調集體的智慧,強調團結協作的精神。同一年級同一教材的教師擔負一個年級學生的教學任務,客觀上要求教師在執行大綱、安排教學進度、規定教學內容、適量作業量和檢測評價教學效果上實行統一,因此,同事間應加強集體備課及聽課、相互交流對教材教法的認識,對互補各自教學,保證年級整體質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是集體性與個性化的統一。

但不管怎樣,上課前的設計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認識體驗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溶為一體的帶有主觀色彩構想的應然性與計劃性,教學設計再完善都有必要進行反思。

5、反思數學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目的要求,以及對教學物件的瞭解進行教學設計以後,就是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教學過程。文中的教學過程指課堂教學過程。它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並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反思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過程中諸因素的關係有: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係;非智力因素與認識和發展之間的關係。有的因素之間的關係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係,筆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裡涉及,這裡就不再重複。由於篇幅關係,本文擬對以下教師的教學行為作出反思:即: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課堂提問的量與質的關係;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5.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係來決定的。”這種關係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係。然而現實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情感反應,自己在唱獨腳戲,教師唱的津津有味,學生卻不與理睬,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敵對情緒,出現教師呵斥、指責學生的情景。

筆者曾在某校隨堂追蹤聽了兩班20xx屆高三數學課,一個班是資深的高階職稱教師擔任教學,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齡的大專畢業的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擔任教學。這兩位教師的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高階職稱的教師:基礎紮實,基本功過硬,教材相當熟練,在集體備課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同備課組的教師以很好的啟發。但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位老教師很不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顧自己抬頭講課也不管學生在做什麼。慢慢地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失望的心理,從高三上學期至下學期,上課聽教師講課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只管自顧自在下面看書做題有時只是偶然抬頭看一下黑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出現了極不和諧的關係。大學聯考均分為100.1。

初級職稱的教師:經驗不足,但工作熱情高,上課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常給一些考試、作業做得較好的學生以表揚。(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被他人<特別是教師或領導>賞識的願望),很快的學生喜歡這位青年教師上課,課堂氣氛活潑,發言爭先恐後,師生關係就象是兄弟般的關係,大學聯考均分為110.3。

反思:師生關係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係,要想取得和諧的合作關係,首先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可能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其次教師要呼叫一切有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要善於及時調控課堂氣氛,沉悶時來點小幽默,過分熱鬧時給點冷卻劑。不能不管學生的反應只顧自己表演。第三,要讓師生心理產生共振是和諧關係的最高體現。

共振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物體在受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固有的頻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減。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一個雙邊心理勞動的過程,只有師生共振和諧,才有可能產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學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正相關;缺乏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負相關。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動力因素。是課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動的積極性源泉。這既是指教師課堂教學的抱負水平,又是指師生課堂學習的動機水平。即一方面看學生是否有強烈的學習需要和爭取優秀成績的動機;另一方面則要看教師是否有上好這堂課的強烈願望和盡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與學雙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諧,就會產生強烈的合力效應,反之就難以形成和諧的合作效果,就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位高階教師認為高階職稱已評再也無所求,因此對自我要求不高,成功願望不強,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策動力,因此在學生這一方也產生不了強烈的振動。青年教師是二級教師,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願望很強烈,教師的策動力與學生的應振力合拍,因此產生了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經常去聽這位高階教師的課,吸收了老教師教課中豐富的成功之處。所以他的課上的精彩,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好。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等種種矛盾的解決,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均來自己師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係。反之,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和諧是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

6、結束語:中數數學教學反思的啟示

通過對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筆者發現在教育領域和師資培養領域裡都存在著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脫節的問題。關於教育領域內的存在問題前面已談到一些。在師資培養領域內具體體現為:我們的師資培養模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短暫的教育實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把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因此,只能指望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能自覺地把所學的理論用於實踐。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於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師資培養模式裡又沒有關於教學反思的課程設定,他們缺乏反思與科研的理論指導與方法。他們學到的只是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忽略了師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對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

教學反思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合作與增強動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而且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因此由教學反思得到的啟示:在師資培養模式中適當延長教育實習時間,並開設教學反思或行動研究課程,使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通過實習小組的研討及導師的指導,使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初步學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創新、提高和改進工作,提高對大綱、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過程的理性認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其結果是教學的不斷改進以及形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培養了合作學習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學生建立起較強的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為以後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

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瞭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