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角的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隨後的“試一試”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徵。第二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下來的“試一試”讓學生通過做活動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含義。“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題,意在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3、4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它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繼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要讓學生放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因此本著在教學中將靜態知識動態化,將教學過程活動化的思想,為學生提供常見的物體,幫助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自主構建角的概念;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做一做等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並注意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讓學生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情分析:

“角”對於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於課堂中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通過兒童化語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揚等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見與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體會出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叉開有關,能夠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圖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並能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準備:三角板、硬紙條、圖釘、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小朋友們喜歡猜謎語嗎?(多媒體出示:尖長嘴,鐵刺骨。咬一口,走一步。打一生活用品)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是什麼?

2.師:大家真聰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剪刀上的祕密。(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從平面圖形中抽象出“角”,認識角的特徵

1、出示書上場景圖,抽象出物體裡的角

但是角非常調皮,喜歡玩捉迷藏。只有眼力好愛、觀察的孩子才能發現它。出示課件圖,請仔細觀察一下,你在哪些物體上的面上找到了角?(指名回答)這些角在哪兒?先指名說一說,指一指,再利用學具同桌互相指一指。

2、想象角

在我們身邊有這麼多的角朋友,請大家閉上眼睛展開你豐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你剛才初步認識的角朋友的樣子。然後睜開眼睛看大螢幕上抽象出的角和你想象的一樣嗎?(藉助多媒體拖動滑鼠物體表面的角閃爍,再點選剪刀、三角板、鐘面上的角,抽象出物體表面上的角,課件出示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

3、認識“角”的基本特徵

請大家用會發現的眼睛觀察這些角朋友,也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麼發現?介紹說明:角尖尖的的頂端我們把它叫做頂點,直直的兩條邊就叫做邊,同時板書。畫出角的標記。其它的角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大螢幕,找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根據學生指角的方法相機帶領學生指一指,最後請一個同學帶領大家指一指。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因此,新課由出示的三樣物體“剪刀”“三角板”“鐘面”匯入,通過引導學生從仔細觀察角中初步感知實物上的角,再把

這些角從實物上抽象出來,讓學生建立角的幾何圖形的表象。然後通過觀察比較,尋找共同點,從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稱,總結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4、試一試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兩根小棒搭一個角,注意:怎麼才能搭成一個角?同桌相互考一考角的頂點、兩條邊各在哪兒。

5、通過區別、判斷等活動,進一步明確“角”的基本特徵。

角的王國要開運動會了,可是有人要冒名頂替,我們應該怎麼辦?

對,把他找出來,比賽要公平嗎!

集體判斷(用手勢表示對錯),課件演示是角的的圖形閃爍,不是角的先說說為什麼,然後點選課件圖形變化成角。

6、從身邊找角。我們的新朋友角可調皮了,它要和你們玩捉迷藏呢!瞧,它就藏在你的身邊,能找出來嗎?開始!教師巡視。找出的.同學指指每個物體表面上的角,找出角的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後,再讓學生回到生活的現實場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並指出角的頂點和邊。通過這樣從實物到圖形,再從圖形到實物的反覆轉換,使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空間觀念就會不斷地生髮並逐步形成。

三、操作探究,比較角的大小

1、認識角有大小

談話:我們的這個新朋友真的很調皮,它還會變化呢?

旋轉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夾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全班交流彙報。

2、做活動角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角,教師先演示做一個活動角

a.把兩張吸管的一端用圖釘訂在一起做成角

b.把角固定在黑板上,指指角的頂點和邊

你能做一個比老師的角大些的角嗎?

你能也像這樣做一個角嗎?教師巡視指導,注意安全

拿出學生做的一個角(明顯看出比我的角大),問:你們看看這個角,和我的角比,誰的大?

再拿出一個(明顯看出比我的角小的),問:這個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拿出第三個(不能明顯看出比我的角大還是小的),問:那這個呢?我們應該怎麼辦?

對!我們來比一比。誰上來試一試!(請一名同學比較角的大小)指導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說說頂點對齊,對齊一條邊,看另一條邊。

介紹說明:這是用重疊法比較的,比較角的大小還有很多種方法,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再研究。

【設計意圖】空間觀念的形成,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象、推理、驗證、反思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加深對角的本質的認識。做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把頭腦中角的表象再現出來的過程。做完角在比較、交流,真正使學生在操作交流中學會直觀比較角的大小。

3、想想做做第3題

這是一把摺扇,點選課件:出示扇子圖,指一指扇面哪兒有角?開啟摺扇角有什麼變化?出示剪刀圖,合攏剪刀角有什麼變化?

在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角嗎?先交流再指名回答。你能用一個動作來表示角的大小變化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摺扇、剪刀的開合操作,讓學生直觀體會到角有大小的變化,並利用學生的直觀感受,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再通過用手比劃角,讓學生邊思考邊操作,進一步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4、想想做做第4題

同學們,你們觀察真仔細,就連調皮的角也不得不佩服,現在它要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啦!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先折出一個角,教師把摺好的角貼到黑板上,指指折出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第一個要求:你也折出一個角,展示你折的角在哪兒,指一指頂點和兩條邊。第二個要求:增加點難度,敢挑戰嗎?把你折的角變小。想一想:你準備怎麼做?請1名同學上去折一折。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師再演示,生觀察。

談話:你是怎麼折的?角的頂點不變,一條邊往後退就能再折一個小些的角,請同學試一試。你還能折出更小的角來嗎?學生活動,教師巡迴指導。多折幾個角後,再開啟紙看摺痕,比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第三個要求:現在加大難度,提問:你能想折大就折大,想折小就折小嗎?先不要折,想一想:你準備怎麼做?

【設計意圖】通過對剪刀的開合操作,學生已經直觀體會到角有大小的變化,再通過折角比大小,同時問如果要使角大一點或小一點該怎麼辦,讓學生邊思考邊操作,進一步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四、當堂達標與檢測

五、全課總結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個圖形?你知道角有什麼?

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樣介紹自己。

六、拓展作業

看到同學們這麼聰明,角娃娃非常高興,想要和大家一起玩,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比比誰的剪法多?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來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

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麼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彙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處理想想做做第四題時,我設計了折一折活動,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最後頂點不變多折幾個比大小,操作起來困難最大。學生不理解更不會折。這還需要我再鑽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圖。

數學活動可以說在每個課堂都有,但活動後到底有沒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課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過這次活動我深深的體會到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後,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

教然後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蔘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這節課我想會更好。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2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角單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對於國小生來講量角方法的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下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裡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裡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容易形成1°角的觀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3

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於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於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為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為推廣採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通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於學生了,因為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為什麼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說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後,教學這一難點,由於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鑽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於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說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說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後,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說不一樣大了,因為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說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說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說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說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說服力,但對於小部分後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複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係”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例項:

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著角呢!誰發現了?

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

師:下面咱們就做個遊戲,看誰的反映靈敏?

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

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

生:沒有。

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

師:你的腿變短了嗎?

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

師:遊戲好玩嗎?剛才,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有沒有變長或變短?

全體學生鬨笑:沒有。

師:那你們說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係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

師:對了, “角的大小隻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通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說服力的角,輕輕鬆鬆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啟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後,我會利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儘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為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於生活!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4

“元、角、分與小數”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教材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學習小數及其簡單加減運算的初步知識。安排了“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和“寄書”等具體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及其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學生因已有了“元角分”的知識經驗,並且也有了購物時認讀商品標價的生活經驗,所以大部分學生學起本單元的知識還比較順利。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買書和寄書”時,我都讓學生小組討論了計算方法,在探討過程中,學生不僅瞭解了演算法的多樣化,也從中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但本單元的小數的.學習都是以元、角、分為背景的,離開了情境,有個別接受能力不是太強的學生就無從下手了。所出現的問題主要有,

1.整數加減小數,受整數加減法的影響,從右邊起個位對齊,如: 0.23+5=0.28

2.整數部分是零的寫法,有不寫零的,也有寫兩個零的,如:12.27- 11.8=.47 ,這也是受了整數的最高位不能是零的影響。

3.解決問題時估算意識不強。

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要結合情境讓學生了解小數的意義,還要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在具體問題中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5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一、聯絡實際

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教育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活動的結果。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法則、算理都能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學中應儘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感性的實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圖形,揭示出角的特徵,再讓學生在身邊的事物中尋找角,做出角,最後自主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想說做合一,真正達到了口手腦協調發展的學習境界。學生既學到了角的有關知識,又親身體驗了知識的來源,同時,教學中還應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二、實踐操作

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三、迴歸生活

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鍊。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實際問題,去構想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和無窮力量。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從學數學發展到做數學再提升到用數學。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6

因為把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從三角形的認識中分離出來,今天的課堂任務也就輕鬆了很多的.首先,我讓學生從生活中舉例,說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後,自己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很會就地取材的.有用釘子板的,有用鉛筆的,有用小棒的.還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個量角器拼出了一個三角形.他們覺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有了這一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總結出三角形的特徵也就很輕鬆.

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採用楊桃老師的方法,讓學生一一列舉出選擇小棒的情況,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一種一種地試過去.這樣就避免了操作的雜亂無章,也有利於接下來分析小棒圍成三角形的各種情況,進而總結出結論.有學生作了預習,所以很容易就說出了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真正懂了,因為要把這個現成的概念背出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實踐操作中,經過不斷地練習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倒是另一個學生說出了:兩條短邊的長度之和一定比那條長的邊長,我覺得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書本上的這句話更精確一些.

在練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是各位老師說的那一題,已知兩邊長度求第三邊,一開始做的時候,學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舉,然後再用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一一驗證.結果只有兩位學生把9種結果全部寫完.值得表揚.

今天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中有一環節,從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四根小棒中任選三根,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在原先備課時,我想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操作後找出可行的與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發現。上課前備課時我又思考,要不要讓他們思考、討論、先交流出小棒的選擇種類,再讓他們一一去圍,不至於學生漏選或重複圍。這樣一者可以節省時間,二者學生可以讓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可又怕太過規範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再一細想,我們的數學學習並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過程並學習到知識,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義的。於是在課中,我還是按原先的教學流程安排,在學生獨立操作後集體交流時,我故意讓漏掉一種選擇形式的同學先彙報,再讓其他同學補充,並提問,怎樣能不漏選,也不多選。學生介紹在圍之前先把在組合種類都寫出來,然後再一一圍,這樣又對又快,也不會漏選或重複。有了實際體驗,學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對大家的影響也大。教師課前的幾分鐘或幾秒鐘的思考,有時會有大的收穫,所以我喜歡在上課前的這種思考,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

今天教學了“認識三角形”這一課,當總結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一規律後,學生在判斷三條線斷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時,我丟擲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兩條邊都加一次,看它們的和是不是大於第三邊?有些學生認為這樣很麻煩。那有沒有簡單的判斷方法呢?學生討論片刻馬上有學生想到:我們只要看最短的兩條邊,如果最短的兩條邊相加大於第三邊的話,那這三條線段肯定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小於或等於第三邊的話,則不能圍成三角形。把我想說的話說的特別完整。看來只要給學生機會,他們一定會給你驚喜。

當然,教學中也有遺憾。因為我們這裡沒有學具,我讓學生自制學具,有些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有些誤差,就導致用10釐米、6釐米、4釐米也能圍了,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雖然在課上說明這是誤差所導致,但以後如果再讓學生自制教具,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7

昨天我佈置了預習作業。

1、找找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個三角形。

3、畫一個三角形,說說三角形有幾個頂點,幾個角,幾條邊。

4、準備4根小棒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課讓學生交流1-3的預習作業,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好極了。本節課的難點是三角形三條邊間的關係。當學生操作完,討論: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從交流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說不到要點,我引導得好苦!哪位有什麼高招,這個環節怎麼上教師才能輕鬆呢?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上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擺一擺,有的說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有的說用三角板畫一畫,有的說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還有的說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個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說用兩本書與桌面搭一搭,那個孩子搭出了一個三角錐其中的一個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聰慧的一旦激起他們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關係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來的,其間的喜悅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對於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這個概念,有一部分差生還是不能準確的判斷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我還是決定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利用小組的力量討論出最佳方案。“你們能有什麼好辦法能又快又對的判斷出三條邊是否能圍成三角形?”最後孩子們給了我滿意的答案:先把三條邊從長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兩條短邊之和大於最長的那條就能拼成。本節課感覺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都比較到位,自我感覺較好。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8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經過自我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角”在低年級學生的畫筆下早已出現,但它叫什麼?是怎樣組成的?角的形狀都一樣嗎?怎樣畫角?……問題並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所以,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經過主題圖,匯出生活中的角,經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控,讓學生動手、去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次次的磨課過程中,我在一次次提高。

本課主要分三方面進行,首先是認識角,其次是比較角的大小,最終是鞏固。在一次次的試教過程中,我把認識角中的:找主題圖中的角,找身邊的角,確定是否是角以及找生活中的角進行了整合,讓整課看起來調理更清晰。

前兩次試教我的語速很快,半個小時多一點就上完了,對於新生代比武,我告訴自我,必須要改變自我以往的講話作風,變快速於慢速,溫柔地講話,讓孩子們更好地聽懂,同時在重難點部分放慢腳步,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

真正比武的時候,我的語速是放慢了,重點部分“認識角”上的異常慢,尤其是找生活中的角,孩子們找的意猶未盡,以至於後面的比較角的大小難點在課上時間不夠了,未能很好地突破。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堂課都是不完美的藝術,僅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如果下個學期上這課,我想在畫角的時候,我還需要做一些整合,從孩子們中找到教學素材,既節儉時間又到達教學效果。

數學課上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這不僅僅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9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我們的學校嗎?小精靈聰聰也非常喜歡,並且他還把我們的校園畫成了一幅美的畫兒,想不想欣賞一下?(出示校園主題圖)

1、 從這幅畫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2、 其實,有一位新的數學朋友也藏在畫中,猜猜看,它是誰?

3、 對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師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爺爺帶的剪刀裡,還藏在……,又藏在……,哎呀,到處都是它的足跡!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角。(板書課題)

二、 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一)聯絡實際,初步感知。

1、 老師先來了解一下,你們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

2、 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們先來研究其中的幾個。是啊,角住在哪兒?除了圖畫中,在我們的身上,面前的課桌上,課堂的周圍有沒有角的家呢?

3、 老師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嗎?誰過來邊指邊說給大家聽。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 剛才大家找到的這些是否都是角呢?數學中的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接著研究好不好?(電腦演示,出現不同方向的三個角)

2、 你認為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們把這個尖叫做角的頂點,從這個頂點引出的兩條直的線叫做角的邊,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4、 誰來指出這個三角板的一個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5、 舉起你的三角板,給同位指出一個角的頂點和邊。摸一摸它的頂點,什麼感覺?再摸一摸它的兩條邊,又有什麼感覺?

6、 現在,誰再說一下,角到底是什麼樣的?

(三)鞏固練習:

1、 現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對嗎?誰來判斷?(出示圖一)

2、 看來,數角時不漏數,也不要錯數,考考你!(依次出示圖一、二、三,讓學生數角)

3、 許多角合在一起,還可以組成美的圖案,欣賞一下。(電腦出示)國慶節快到了,你也可以幫著園林處的叔叔阿姨用角設計一幅擺花的最佳圖案,把我們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麗,好嗎?

(四)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1、 學習用尺子畫角。

(1) 要想設計,不會畫角怎麼行?那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漂亮的角呢?小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個小組想出的畫角方法既快又好?(師巡視)

(2) 哪個小組彙報一下?(生交流),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老師也來畫一個。你們能再畫一個開口方向和這個不同的角嗎?(找三生板演,餘生在下面畫,並相互欣賞)

(3) 畫得真好,能標上它的各部分名稱嗎?

2、 做角。

(1)、下面我們放鬆一下,做一個小巧手的遊戲,好不好?你面前有許多材料,除了圖形中原有的角,你還能做出其它的角嗎?看誰做的角最巧妙,老師這兒還有獎品鼓勵呢!

(2)、哪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們做出的角?(生紛紛出示用線繩拉出的角,用圓形紙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紙殼做成的活動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看來角有大有小,老師這兒也做了兩個角,猜一下,哪個大?為什麼?能想個辦法驗證一下嗎?

(2)、這位同學說用重疊的方法驗證一下,試一試,你發現了什麼?(電腦演示重合的過程)

(3)、老師還要告訴你一個祕密,角的兩邊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可以變化。注意看(電腦演示角的兩邊變長和變短的過程),你又發現了什麼?

(4)、對,科學家也發現了這個祕密,齊讀一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三、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 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都解決了哪些問題?你從中知道了什麼?

2、 還有的問題,比如:角有哪幾種?等等,我們還沒有及時解決,課餘時間,查查資料,並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讓老師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樂,好嗎?

《角的初步認識》設計說明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於角的正確表象: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課的一開始,人學生熟悉的校園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 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1、 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 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為進一步探究角的大小與其邊的長短無關做好鋪墊。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時,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發起學生急於探究新知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獻計獻策,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利用電腦教學的優勢,通過重合兩角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當然這一點用傳統媒體也是可以實現的。象活動角,伸縮角等等。

三、 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畫角應該是本節內容的重點,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體感知,所以在學生眼中,不再是無從下手,加之前面通過角的判斷,它們知道了角的特點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於是他們各顯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紙片上的角描下來,有的則是把兩條直的線接在一起,有的則是依葫蘆畫瓢,照老師的樣子徒手畫下來。我都由他們去,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點拔。我相信,只有經歷過,才能記憶深刻,

四、 聯絡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後,我通過讓學生欣賞畫,來引導學生利用角一創作畫,融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0

《角的認識》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本節課我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本課我通過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如:移動角的一條邊,你發現了什麼?觀察這三個角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會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匯出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控,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後讓學生觸控三角板上的角,有什麼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再利用課件演示畫角的`步驟,並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在畫好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並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敗筆在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角的大小”的教學上,所以這節課也讓我真正體會了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的重要性,教師有效地引導是學生順利動手、思索、發現和表達和重要前提。當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已的教學預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機智顯得想當重要。比如我在備課時想當然的認為學生對角的大小能說出一二來,事實課堂上,學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備課時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時,我想我一定能夠解決。所以在以後備課時一定要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學生會,我怎麼教,如果學生不會,我又怎麼教,畢竟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應該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不應該代替學生考慮問題。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教學流程

《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結合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瞭解,我抓住積累感性經歷。

教學時我採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四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欣賞角,提升學生能力。通過這樣的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二、教學意圖

1、從感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畫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在感知角之後,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製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 ——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 “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三、教學不足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二是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後需加強;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後多學習加強鍛鍊。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說一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調活動,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力求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比賽折角,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通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

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這一難點突破不好,為進行補救,我又自制了教具進行了突破。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3

一、教學前後對該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這節課是在已經認識了線段,初步認識角和體會角的大小的基礎上再認識角,並掌握角的相關知識。內容包括認識射線、直線,這是因為射線是認識角的基礎。初步認識角也是角的分類基礎。

二、教學過程中的實施

具體的教學安排是從生活情境引入,體會射線的特點。接著在已學習了線段的基礎上通過延長線段的一端得到射線,同時延長線段的兩端得到一條直線。讓學生通過實際體驗建立:“無限長”的觀念,並比較射線、線段、直線的不同和相同點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遊戲的形式畫一畫通過一點可以畫多少條直線?並猜一猜過兩點又可以畫多少條呢?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常常在生活中應用,這樣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想一想”這裡讓學生體會兩點間所有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連線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接著動動手,過一點起畫兩條射線看看得到的是什麼圖形?角的概念學生能基本感受,並引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一點發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再認識角的各部分組成、角的符號、角的`記法、角的讀法。懂得角的簡單分類。

三、教學中的成功體驗

由生活情境引入,學生的興致和熱情很高,輕鬆地就讓學生接受了射線的特點表象,從事物中抽象出圖形加深了學生對射線特點的印象,在接下來的變一變後很快就很總結出射線的特點。趁熱打鐵畫一畫直線的特點也呼之即出,學生基本上已經能通過比較線段射線的特點總結出直線的特點了。讓學生比較射線、線段、直線的不同和相同點時全班能一直通過了。個別的學生也能找到線段是直線和射線一部分這些聯絡。遊戲“30秒畫直線”再一次在高潮中體會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並帶著過一點畫多少條射線的問題去算一算數一數剛才自己畫的圖形。猜兩點間可以畫幾條直線就一句話帶過沒有一點疑問了。生活中的知識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想一想”這裡讓學生體會兩點間所有的連線中線段最短。距離是一條線段,不是直線也不是射線,是一條可以量出來的有端點的直的的線。並強調是直的線不是直線。動動手,過一點起畫兩條射線看看得到的是什麼圖形?既讓學生感受了角的組成和構造,也能讓學生不同的思維火花畫出不同型別的角,為下節課學習角的分類埋下了伏筆。認識角的各部分組成、角的符號、角的記法、角的讀法帶著學生在讀一讀、記一記、標一標中完成了。

不足和遺憾之處:

學生的生活常識比較窄,舉出生活中的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射線時,比較冷場,稀稀拉拉地幾個學生說了說,特別在生活中應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這點知識時,學生幾乎舉不出來相關的例子。

建議:

1、學生的生活經驗缺乏,現在的孩子們都被家庭保護得太好了,以至於太純淨了。課前可以讓孩子們做一些這方面的瞭解,像:誰來說說“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在生活的應用這個問題一丟擲來就全班冷場了。孩子們的腦海裡沒有這方面的知識。

2、角的概念是由射線引出的,那麼線段、射線、直線,孩子們要有一定的知識建構才行。不然寸步難行!

3、在學習這節新課之前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溫故而知新就水到渠成。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4

本課是認識計量角度的單位和角的度量。新課一開始就引導學生自選度量單位去度量同一個角,並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到困惑:同一個角為什麼有不同的結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及體驗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在教學量角時,也是讓學生拿出量角器來觀察其構造,然後充分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去度量,自學角的度量的方法。小組交流,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常用的度量方法:點對點,線對邊,只看另一邊,標出角度,再檢驗。在檢驗中,為了讓學生從兩排刻度中正確地讀出角的刻度,我先讓學生討論。學生得出很多方法:

①“0”在內,讀內刻度;“0”在外,讀外刻度。

②角開口向左,讀外刻度;角開口向右,讀內刻度。

③銳角讀小刻度,鈍角讀大刻度。……

通過學生探究、自學,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的良好品德與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通過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既培養了合作能力和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角的數學教學反思15

【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4—66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名稱,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夠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2、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3、讓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並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關係。

教學過程:

遊戲匯入:

一、遊戲匯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談話:同學們,在平面圖形的王國裡,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遊戲:老師這裡有一個袋子,裡面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誰能閉上眼睛,在裡面摸出圓來?

(學生紛紛舉手。)

指一名學生上臺來摸。學生摸出後,加以激勵。隨後提問:如果讓你

們來摸你也能摸出來嗎?(生齊答:能!)

師:你們都這麼確定能摸出圓來,請問有什麼竅門嗎?

(學生答:因為別的圖形都有角,可是圓邊上都是滑滑的,沒有角。)師:同學們真有辦法!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國裡的一個成員。(板書:認識角)

2、找角

師:剛才同學們

都說除了圓,其餘的圖形中都有角,那麼我們就先拿出三角形,請你把角找出來。

指名學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學生找角只摸頂點。)

教師示範指角:剛才同學們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確的摸角方法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從頂點出發摸兩條邊)。

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個角。

師:現在讓我們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構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師:同學們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學生自由的找角,並全班進行交流。)

師:將這些物體面上的角移下來就成了數學上的“角”。(教師邊說邊點選課件從剪刀、三角形、鬧鐘上抽象出角。如圖:)

2、畫角

師:(教師邊示範邊講解)下面看一看老師怎樣畫角?先畫一點,再從這點出發畫兩條直直的線,再在裡面畫一條弧線,就成了角。(教師分別在黑板上畫出以上三個角。)

3、角的組成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畫的三個角,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教師板書:如圖)

邊邊

頂點頂點頂點

邊邊邊

提問:角的邊又有什麼特點呢?(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追問:如果有一條邊是彎的行不行?

4、練習

判斷: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題。

判斷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在追問:你能指出角的頂點和邊嗎?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題。

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操作,指名到視訊展示臺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況。

三、操作探究,比較角

1、認識角有大小

(1)談話:我們的這個新朋友真的很調皮,它還會變化呢!

出示一個分針和時針夾角很小的鐘,然後轉動分針和時針,使夾角逐漸變大。提問:分針和時針形成的夾角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師再轉動分針和時針,使夾角變小。

提問:現在這個角又發生了什麼變化?這說明了角怎麼樣?(板書:角有大小。)

(2)課件出示例題2中的三個鐘面。

讓學生比較那個角最大,那個角最小,並說說是怎麼比較的。

全班交流彙報。(學生可能是觀察邊叉開的程度,也可能數格子,都肯定鼓勵學生。)

2、做角活動

(1)談話:角有大小,那麼角的大小跟什麼有關呢?我們來做個實驗。用準備好的材料做活動角。

(2)同桌每人做一個角,比一比誰的角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發現憑觀察難以比出大小的角,讓這兩位學生上臺全班進行比較。

引導學生用重疊法比較。

多媒體課件演示用重疊法比較的過程,讓學生觀察。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發現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題。

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角?(剪刀、扇子)引導學生把扇子和剪刀

慢慢開啟或合攏,觀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變化。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

B、“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明確題意。

學生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提問:你發現折出的角中,那個最大?那個最小?指給同桌看。

四、全課總結,拓展角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那個圖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樣介紹自己。指名學生作角的自述。

2、拓展:看到同學們這麼聰明,角娃娃非常高興,要出個腦筋急轉彎:4-1=?,課後試著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掉一個角,看還剩幾個角?比比誰的剪法多?

3、實踐作業: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