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角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經過自我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角”在低年級學生的畫筆下早已出現,但它叫什麼?是怎樣組成的?角的形狀都一樣嗎?怎樣畫角?……問題並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所以,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經過主題圖,匯出生活中的角,經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控,讓學生動手、去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次次的磨課過程中,我在一次次提高。

本課主要分三方面進行,首先是認識角,其次是比較角的大小,最終是鞏固。在一次次的'試教過程中,我把認識角中的:找主題圖中的角,找身邊的角,確定是否是角以及找生活中的角進行了整合,讓整課看起來調理更清晰。

前兩次試教我的語速很快,半個小時多一點就上完了,對於新生代比武,我告訴自我,必須要改變自我以往的講話作風,變快速於慢速,溫柔地講話,讓孩子們更好地聽懂,同時在重難點部分放慢腳步,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

真正比武的時候,我的語速是放慢了,重點部分“認識角”上的異常慢,尤其是找生活中的角,孩子們找的意猶未盡,以至於後面的比較角的大小難點在課上時間不夠了,未能很好地突破。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堂課都是不完美的藝術,僅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如果下個學期上這課,我想在畫角的時候,我還需要做一些整合,從孩子們中找到教學素材,既節儉時間又到達教學效果。

數學課上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這不僅僅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教學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和直角與實際生活有密切的聯絡,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並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探索數學的興趣。因為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國小生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因此教材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等,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這單元的課上完了,通過後來的練習反饋,我思考這部分內容在教學時的一些優缺點,具體如下:

優點:

一、趣味性強。

一直以來學生在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部分知識的時候都有一定困難,因為眼睛常常欺騙了我們,讓我們感覺邊越長角也越大,那麼怎麼樣才能把這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具體化呢?這裡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以故事“藍角與紅角比大小”為主題,以觀看動畫故事片來幫助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是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

二、善於藉助身邊的事物來組織教學。

為了加深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還用卡紙剪了一對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角,藉助投影儀把其中一個角放大,讓學生來判斷角是否變大啦?根據形象的對比知道,角的邊變長了,但是角的大小沒有變;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後,又借用教師用的大三角尺與學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來對比進一步鞏固。

三、活動性強。

這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等,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也因此學生的興趣高昂,能積極的參與進來,整個教學都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缺點:

一、學生對於角與直角的區分較模糊。

通過練習的反饋,我發現學生在區分“角與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也反思了這部分教學,在教學時,沒有讓學生參與到發現直角的過程中來,如果下次再上,我想這樣,讓學生在課後描出生活中的物體上的角,並且剪下來(每人收集中營4個),在通過小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來,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找出這種特殊的角——直角。再讓學生在身邊的物體當中來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這部分的失敗讓我知道,學生參與進來的知識會學習的更好。

二、畫圖的技巧。

在畫角的練習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就是畫不準(兩條邊沒有交到頂點或是直角總是畫了了90多度或是角不尖是圓的),這裡主要是教學時沒有注意傳授學生畫圖的技巧,因為筆有一定的寬度,在教學時應告訴學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畫。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3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對角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認識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找身邊的角,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通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較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三)畫角。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做到不打無準備之戰,也就是說我要力爭做到每節課都要認真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另外我還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使自己感覺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家長。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4

新課標明確指出: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例子裡,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數學知識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本著促進學生髮展的宗旨,讓學生觀察、猜測、思考、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創造自己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

片斷一:

多媒體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生邊拍手邊唱歌。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剛才播放的這首歌是什麼歌曲嗎?

生:《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師:誰來告訴大家少先隊員的標誌是什麼?

生:紅領巾。

課件出示紅領巾實物圖。

師:紅領巾代表紅旗的一角,是老一輩革命家用鮮血染成的。我們應該珍惜和愛護它。

師:(課件閃動紅領巾圖中的一個角)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呢?

生:這是角.

師:對,這是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新課程觀要求教師和學生對現行教材有一個深加工、再創造的過程,以師生互動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科學、周密地設計教學內容,使其呈現生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很難想像那些抽象的、學生所不熟悉的學習材料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因此,課的引入注意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匯入新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習新知,這樣既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絡.

片斷二:

(課件出示主題圖並突出: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鐘面上的角、足球門框上的角、小朋友們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等)

師:同學們,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出一些角嗎?同組的同學一起去找找,看看哪組的同學找的最多。

(各組的小朋友們都很認真地在找角,有的小組還給角做上標記或號數)

師:哪組同學能說一說你們發現了哪些角?

生1:我們發現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們發現老爺爺剪綵刀上有角。

生3:我們組發現操場上有角,足球門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們做操時伸開的雙臂形成了角。

生5:我發現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之間也形成了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現在,請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說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小組活動

師:哪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

生1:我們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2:我們找到了窗戶上的角,

生3:電腦上也有角

生4:我們找到桌子上的角和椅子上的角

生5:課本上也有角,

生6:我們組還發現大螢幕上也有角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使全體學生“人人受益”,而非少數人蔘與、多數人陪襯。在此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並且互相說說,一方面是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同時也讓學生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親身經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發展。

片斷三:

課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龍頭實物圖

師:這些物品中有角?

指名學生上臺指認角。

師: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我們來給這些角脫掉漂亮的外衣,就變成了這樣.這些圖形都是角。

(課件顯示各種角)

師: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

生1:角有尖尖的頂部。

生2:角有兩條直直的線。

生3:角有兩條平平的線。

生4:角有一個點。

生5: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中留下來的。

……

師:為了叫起來方便,你能給角的各部分起個自己喜歡的或好聽的`名字嗎?

生1:角的點是尖尖的,叫尖點。

生2:我認為角的點在尖尖的頂部叫頂點。

生3:對,課本也叫做頂點。

生4:角的線是直直的,給它起個名字叫直線。

生5: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兩條線叫做滑線。

生6:老師,我覺得他們應該叫做邊。

師:剛才同學們給角的各部分起了好多好多的名字,那麼它們到底叫做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課件顯示:頂點、邊)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在這環節能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一方面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過在這環節教學中也有個人反思的地方,比如當學生回答“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留下來的”時,如果能及時捉住有用資訊,用孩子的話去引導“生活中能沒有角嗎?”這樣就更能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並及時捉住有用資訊,去引導學生,調控整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上完這堂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5

在“認識角”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是環節的設定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設定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

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6

《角度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第三冊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在這門課上,我也聽過一些開放式的課程,有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但一般來說主要是三條資訊:理解角度各個部分的名稱,學習繪製角度,以及比較角度的大小。那麼,學生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掌握這些資訊,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呢?在教學設計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們應該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學生們對街角瞭解多少?在一年級,學生們有了過去觀察物體的學習經驗。學生們覺得長方體和立方體上有一些銳角。可以說,他們對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覺上認為角度應該是尖銳的。此外,學生們還認識到一些平面圖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認為對角度的理解應該首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在這門課上發展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在教學介紹環節,兒童語言“認識老朋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學習將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現,然後從學生和他們知道的三角形開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條邊,形成一個新的圖形,即角度。讓學生從原始知識和經驗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認為這種教學處理方式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正確呈現角度,也有利於學生角度觀念的形成。雖然角落出現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們已經知道了。在此基礎上,我還設計了一個瞭解學生基礎的連結“你聽到或瞭解了這個角落,學生有什麼樣的基礎?這個基礎對於後續學習非常重要。在學生原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即尋找學生的最新發展領域,只有對學生實用的東西對學生才有意義。

第二,依靠學生的經驗,發展學生的認知。

數學教學始終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在新課程標準頒佈之前,有“經驗和體驗”這樣的詞。過去,我們在文科教學中可能更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因為文科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來理解文章的含義,那麼為什麼在《科學》中提到這個詞呢。我認為無論是哪個學科或教育,其心理機制都是一樣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還是容易出錯的地方,一切都必須來自學生的內心。只有當學生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關注一個或幾個問題。經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回顧他們剛畫角時是如何畫角的?由於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們描述了自己畫角的步驟。這一步更加成功、簡單和複雜。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例如,先繪製邊,然後繪製邊,然後將兩條邊延伸到交點。很多學生認為這種方法太複雜了,他們更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有自己的角畫經驗,他們可以同意更好的繪畫方法。因此,我認為基於學生經驗的教學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正確理解。經驗帶來了一場學習革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不斷豐富

學生的體驗。

在本課程中,我認為比較角度大小的處理不夠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度大小的過程太短,提供給學生的材料太開放,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不夠好,需要進一步改進。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重點是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和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難點是1元及1元以下人民幣的換算及應用。雖然人民幣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不是一個新知識,但是學生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只是停留在一個初淺的認識階段。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大多數學生認識1元,1角,5角,這些人民幣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基本都能分辨。但2角的紙幣現在比較少見,所以有可能不認識。至於1分、2分、5分這些已經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遠了,對於現在的學生是陌生的。為了更有利於本課內容的掌握,我在課前幾天讓孩子與家長一起玩人民幣的遊戲(可認識錢,可隨便抽一張人民幣與家長比大小等),在遊戲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些不認識人民幣的孩子通過此活動,對於人民幣有了初淺的認識,有一部分家長會根據書上的內容拿出1分、2分、5分的人民幣讓孩子認識。

教學時我請孩子拿出你喜歡的那張人民幣,向同學進行展示介紹各是多少,並說說自己的辨認方法,加深了他們的印象,也總結出了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這樣的`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於亢奮狀態,沒有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估計不足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倦怠情緒。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起點,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教學過程中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能主動的獲取知識,體會 “做”數學的樂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8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辨角、數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學生自學畫角是進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最後通過玩活動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第一次試講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後來在正式講時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玩變角遊戲,在遊戲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接著,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後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 ?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9

通過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有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0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通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通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情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裡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裡,角是什麼樣子的?這樣問應該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後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1

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其實我應該首先讓學生指出活動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多讓學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動角,讓他們感受一下兩邊一張一合時角的大小變化,也就是說重點應該讓孩子操作、討論、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有什麼關係,但是由於一心想著內容多,沒有給很多的時間讓學生操作,從而導致他們在沒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的情況下,直接被我牽著鼻子走到了我要設定的目標,這個個過程是不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規律,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課標理念。

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畫直角”的片斷中都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折直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找到了判斷直角的方法。在“畫直角”的片斷中,採用了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同學之間互相糾正,互相改進畫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2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38——39頁的內容。

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實際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其它知識奠定了基礎。

⒉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基於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背景,他們知識面窄,個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還比較欠缺,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因此本課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以“數學活動”引領全課,從生活中認識角,從實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體驗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學生在理解中應用和發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有經驗,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⒈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⒉通過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識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三、教材處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體的主題圖,然後出示例1,我認為書裡的情境圖比較複雜,而且又是立體圖形,角的特徵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先出示例1,讓學生找角,然後再出示主題圖,這是由原來的立體圖形改為現在的平面圖形,看起來簡潔明瞭,避免了由於立體圖形帶來的一些干擾,使角的特徵得以在情境圖中突顯出來,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學流程: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做數學的理念,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做”中體驗、“做”中探究。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匯入新課。

首先我採用談話法,這樣的匯入簡潔,所以設計時我仍然採取這樣的匯入。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在這一環節裡我安排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聯絡實際,找角。

首先出示39頁例1,讓學生找角,由於這些實物都是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學生對角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後把三個物體隱藏,出現三個角,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朋友。這樣設計的目的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接著出示38頁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發現角,學生邊彙報,課件邊閃動角,採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讓學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麼發現,然後引出角的特徵,但我沒想到學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頂點處,我沒有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自己糾正,我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這時學生知道原來這是一個點,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並指指看,學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並摸一摸三角板進一步感知角,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並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稱。自然地從生活中的角過度到數學中的角,逐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接著出示從例1三個實物中抽象出的三個角,讓學生分別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然後出示練習八的第1題,通過讓學生辨別真假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

活動三:小組合作,折角。

讓學生獨立折角並組內交流,然後把學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在折角的過程中,通過眼、手等感觀直接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的特徵,但在折角過程中,學生出現了折成半圓的情況,這時我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等學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徵後再來判斷,使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時,我讓學生把摺好的角按照摺痕畫出來,為畫角做好鋪墊。

活動四:動手操作,做角。

我為學生準備了細繩、小棒、硬紙條等,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角並展示,師生、生生及時評價,在做角時有的小組還做出了活動角,並發現角有時會變大,我抓住這一契機,讓全體學生都獨立做出活動角並感受到角有大有小。這一環節我是成功的,凸顯了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活動五:體驗感悟,畫角。

我先示範畫角,然後學生試著畫角,但這樣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再上課時,我先讓學生用直尺獨立試著畫角,根據學情揭示畫角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裡我設計了三個練習題:第1題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題找書上的角。第3題練習八的第2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達到拓展應用,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課外延伸作業,讓學生用角創作畫。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大膽想象並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本節課的教學和我的預設基本符合,反思後也發現了不足之處:1、動手活動多,課堂紀律相對不是很好2、難點比較角大小,缺少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實踐。只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間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練習。沒有花太多的時間讓每一位孩子親自比一比,說一說比角的方法。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關角的知識,雖然生活中處處有角,學生並不陌生,但是有些知識學生學起來還是抽象和難以理解的。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這個知識點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在講的時候組織孩子們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變,所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這簡單而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內容是國小數學第三冊38-39頁的內容。這是一節幾何初步知識課程,要求學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我共分5部分來進行,第一部分是:情境匯入,找找角。第二部分是:動手操作,畫畫角。第三部分:自主探究,創造角。第四部分:遊戲活動,比比較。第五部分:聰明思考,動動腦。通過這5個環節來完成本節教學內容。

這節課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教學物件是低段學生,他們好奇心強,同時又非常好動。於是我首先通過“猜圖形”遊戲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角。通過觀察主題圖,讓學生們找角,提問個別回答,對於學生爭先恐後的舉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這時我讓同桌相互說,讓學生對角形成初步的認識,課堂氣氛也更活躍了。但不足的是:由於平時我的語言不夠簡練,生怕這個毛病影響這節課,於是在上課時,我時刻提醒自己儘量少說,結果在這一環節,學生找完了角,同桌相互說完之後,我只是草率的出示了課件,缺乏了總結,這是一大失誤。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剪刀上、飲料的吸管上……找角,把這些角描出來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來正確的摸出所找到的角。通過摸角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來總結摸角的感覺,此時我加以點撥,自然地引出:“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頂點,“直直的”地方叫角的邊。課件出示角,讓學生指出頂點和邊,通過觀察、思考得出: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另外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動手操作,畫畫角”我認為學生掌握得很好,通過觀察課件畫角,讓學生說畫角的過程,最後通過編兒歌,加深印象,牢固的掌握了畫角的步驟。在第三部分創造折角時,我做的不到位,對學生放手不夠,給學生活動的時間較短。

最不成功的是第四個環節,我應該先出示活動角,丟擲問題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把這個角變大呢?”或者問:“怎樣才能把這個叫變小呢?”通過活動、觀察、使學生體會到:

(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然後再出示:紅角和藍角的爭吵,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很快的判斷出誰大?誰小?從而也不會在這兒浪費時間。

總之這節課,存在很多的問題,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如:課前多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5

一、源於生活,課堂更有生活味。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因此,教學師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由“親”產“趣”,由“趣”生“需”,激發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學探究活動。

本節課我有序地組織學生三次找角的活動。

(1)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幾張漂亮的生活實物圖(鐘面圖、三角形圖、西瓜切面圖),讓學生找找這些物體表面上的角,使他們通過觀察這些物體表面的角,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

(2)當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個較模糊的形象記憶時,我就讓他們說說想知道關於角的哪些知識,接著組織學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體表面的角。學生的表達樸素而真實,但正是這樣不規範的語言表述,使學生感悟到要認識的“角”是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煉的,是生活的樣版。這不僅為他們的後繼學習提供了材料,也為學生他們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3)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把握以後,我組織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製作和尋找角。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利用兩條小棒可拼成一個角;用圓形的紙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兩根紙條和圖釘可以釘成一個活動的角……這種設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製作角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既讓學生回顧、應用了所學的數學知識,更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的語言交流和知識探索的環境。

二、互動的課堂,讓課堂更靈動。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及教師產生互動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了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不能僅僅考慮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暢,而應更多的考慮學生如何“學”,突出學生自己鑽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個角的兩條邊,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受並歸納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把握以後,組織學生利用:兩根小棒、一張圓形的紙和兩根紙條、一枚圖釘自己創造一個角,看誰的方法最多?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使學生對於角的特徵認識得更加清晰、明確,而且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學生在圓形紙上折出的各種角中找到一種特殊的角――直角。引導學生通過猜想、討論、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斷直角、畫直角和角的方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的求知為主線,面對知識和學生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和探究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對角在認知上產生的矛盾衝突,在衝突中逐步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根據所需重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使角變得大一點?怎樣使這個角變得小一點?那麼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有關嗎?當學生思維發生衝突、矛盾,課堂上就這個問題爭議不下時,教師及時出示了一道眼力題和一個活動角的教具,通過課件和教具的演示,幫助學生體驗發現:“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長短無關,當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小,這個角就越小。”這些簡單而又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活動,輕而易舉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蹲下來參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更加活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力求實現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蹲”下身來參與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在教學活動中,我儘可能多地讓不同的學生表達自己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然後組織全體學生對這些不同看法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們在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機會對同一知識的不同層面進行理解。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足夠的思維時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我。在關鍵時刻,教師又不失去有價值的引導和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在獨立獲取知識的同時,體嚐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