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精選7篇)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1

《認識人民幣》是新課標蘇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課主要是引導國小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及1元=10角、1角=10分簡單的換算,下面是我對《認識人民幣》的幾點反思: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教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見得多用得少,特別是大面額的幣種,可以說他們對人民幣只有最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個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對人民幣的單位以及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並不熟悉。

我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調整教材,因需設教。

一、課堂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教材。

書上教學的是如今已過時的第四版人民幣,而現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的大多是最新版的第五套人民幣只有極少量的第四套人民幣。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既然學是為了用,我果斷地決定將第五套人民幣作為重點主要教學。當然考慮到目前市場上仍有少量第四版人民幣流通,我也將它們在新課匯入時做了簡單介紹,促進學生自主遷移、靈活應用。

二、這節課以“知識競答”為主線,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把認識人民幣的全過程用看一看→認一認、說一說→分一分→換一換→填一填的活動串連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整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如認識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採用互相介紹的形式,這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經驗庫中的儲存被充分調動。學生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完善,主體性與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述;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師恰當的引導和點撥,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叉互動。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參與機會,每個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

三、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呈現出求知若渴的狀態。

學生在學會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基礎上,自然地進入了對人民幣單位的認識的學習。一個頒獎活動巧妙地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著。通過4個裝有同樣多人民幣的特殊獎品的派送,得出“1元=10角”這一結論,同時也學會了元、角之間的兌換。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分幣雖然已停止流通,但作為人民幣的又一單位同樣有教學的必要,尤其是角與分的進率。考慮到學生剛剛經歷了探求元與角的進率的過程,具有此認知基礎及經驗基礎。因此,我讓學生猜測。學生很順利地進行了遷移,大膽提出“1角=10分”。在最後揭曉知識競答比賽結果時,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下思維無比活躍,自然地引到下一節課關於人民幣的計算,又一次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四、我時刻關注學生,激勵評價。

本節課我的評價並不僅僅侷限在學生學習的結果上,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活動的過程、情感的體驗、方法的指導層面。如:當學生自主認出並介紹如何認識1元以後,我適時評價:“你觀察真仔細,說的也很清楚。”為其他學生的認幣、彙報做了示範性指向。還不斷的變換語言:真聰明、太了不起了、回答得真出色等等。這是我發自內心的讚美,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我們的數學學習從生活中來,要回到到生活中去。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會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這節課不足的是,沒有安排購物的實踐活動。為了彌補不足,我還要聯絡家長配合我們的教學,通過課後生活的實踐,達到最終的目標。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2

今天數學學習《認識人民幣》。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人民幣的學具。整節課我設計了3部分,先是認識人民幣的面額,再是數錢,最後是換錢。數錢環節,學生特別興奮。我說錢數,學生快速擺出,比一比誰擺的快,再看看同桌的擺法是否相同,在看看小組中有幾種擺法。學生會擺錢了,自然就會數錢了,緊接著的看圖說錢數的練習題順利就過了。

換錢環節,我讓男生拿一張一元錢,女生想辦法用五角錢換男生的一元錢,看誰最先成功。很快學生就興奮起來。我的話音一落,就有學生舉起手來。再讓男生說說為什麼同意對換。很快就得出了1張1元錢能換2張5角的。同樣再進行其他面額的對換遊戲。一節課學生在玩得不亦樂乎,最後總結了本課的.知識點。

這節課我和學生們都很輕鬆,快樂。學具的使用提高了課堂的質量,今後的數學課我會盡量讓學生準備學具。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3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孩子們並不陌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有一定的直接經驗。在這次活動時,我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以小朋友的生活經驗為前提,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促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參與活動。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孩子們認識人民幣,以及他們的面值,一開始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後面的環節裡,主要是讓孩子們學習錢幣的換算,主要是讓孩子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其中我採用了小組和個別的形式,小組討論有利於全體幼兒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資訊交流,有利於不同思維的碰撞。認識人民幣的知識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鼓勵他們獨立嘗試,又重視幼兒間的合作互助,給幼兒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幼兒在學習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用新的課改理念武裝自己,真正走進新課堂,尊重孩子的思維和想法,讓孩子們喜歡學習,從而徹底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4

《認識人民幣》這個單元是讓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學習解決一些和購物有關的實際問題。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能正確、熟練地辨認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相鄰單位間的進率。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活動中,進行合理、靈活地思考;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正確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關資訊;能正確地解決購物時常見的問題??要完成這些目標,要依賴於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人民幣”,學生都再熟悉不過了,對於它的用途,更不用我們去講。但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是認識了人民幣,如何能讓他們正確的取幣、換幣、付幣、找幣,原本3個課時的課,是肯定不夠的。

首先,並不是每個孩子、每張人民幣都認識,所以在開展“認一認”活動時,我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人民幣,讓他上臺找出來展示給大家看,在交流中基本認識了人民幣。在接下來的分一分的活動中,學生就能正確的分類,通過分類,知道了紙幣和硬幣。還知道了按元、角、分來分類。為下面認識人民幣的幾種辨認方法做好準備。

其次,我發現學生對1元、5角較熟悉,認識很快,對它們的'換算也得心應手。對於2角、1角、5分、2分、1分比較陌生,在換算“幾張2角可以換成1張1元”時,只有班級裡思維比較靈活的幾個孩子積極舉手。我想,要理解“幾張2角可以換成1張1元”這個問題要用到“倍”的知識,再加上一年級小朋友很少自己花錢買東西,並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用1角、2角的機會幾乎是零,為了讓學生明白“5張2角可以換成1張1元”,我先一張一張地出示2角,再用加法計算5張2角是10角,也就是1元,讓學生直觀理解元和角的換算,過程較繁瑣,效果也不滿意,因為有的學生很快就忘了。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只有單位相同,相應的數才能直接相加。在教學中,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半數以上的學生記性不錯,很注意觀察插圖,認清人民幣上的面值,明確單位,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糊里糊塗,看到數字就進行計算,出現了30元+2角=32元這類錯誤,於是又重點明確要求學生在計算時,要先換算成統一的單位名稱再進行計算。

還有一些小細節也需要注意:

1、書上和練習冊上的人民幣有些是舊版的,而學生現在用的幾乎全是新版的人民幣,所以對於舊版的不是很瞭解,於是在介紹人民幣時,老版和新版的我都一起給學生看了,在後來的練習中也就沒有問題。

2、在課後練習中,有很多人民幣兌換的實際問題,對於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利用學具盒中的假幣自己先拿一拿,再做題。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

這節課我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了看錢、認錢、、換錢、擺錢、購物等活動,讓學生為主體人人蔘與、個個動手、積極思考。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5

本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人民幣的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是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在教學前我為孩子們留了課外實踐作業:回家數出自己積攢的人民幣。

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內的學習活動得以延伸,通過數自己的存錢活動,為本節課做了準備,既鞏固了本節所學,又並再一次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享受成功的樂趣。

本節課根據一年級學生愛玩、活潑、好動的'特點,以創設生活情境為主線,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創設能啟用學生已有經驗的情境,讓學生的知識經驗系統化,數學化。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在實際操作中體驗。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積極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在愉悅的心情中學數學,做數學,創造數學。

1、體現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特點,使課堂生活真正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滿活力

2、加強問題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重視對待學生的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不足之處是:在討論時,個別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個別同學對元、角、分之間的關係還是掌握不好。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6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學生都見過人民幣,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我把認識的重點定在人民幣的換算上,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難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幣的兌換是用文字題方式出現的,而我則把它容入學生的購物活動中,其實人民幣的兌換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錢,如拿1元,有些學生沒有1張1元時,可以想辦法用5角或2角的湊齊1元,先學會小面額的,由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了看錢、摸錢、認錢、比錢、換錢、取錢、購物等活動,讓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蔘與、個個動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而教師始終是一個合作者和引導者、質疑解難者,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教師、同伴的認可,在整個活動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於每個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給以熱情鼓勵或表揚,“你真棒!”“你們真了不起!”等充滿激情的話語,營造了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興趣濃厚,信心十足。學無止境,進入了最佳學習習狀態的學生,往往會產生滿腦子的“為什麼”,所以,在本節課的最後一環節,我為學生創造機會,進行質疑問難,使學生的探索活動進入更深的境界,也許有的問題是老師都解決不了的,這不更加體現了學無止境嗎,或許還是吸引學生永住直前,不斷探索的動力呢。

細讀新課標,發現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合作式學習,落實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在人數多的班級,一節課下來,總會有一部分同學成了觀戰者。另外一個就是人人都來動手操作的煩惱。人民幣的認識是操作性很強的內容,動手操作是本節課重要的`學習方式,原準備給每生一整套人民幣實物,但由於數額太大,最後還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幣學具進行整體感知,到了關健時候才使用真幣,致使整節課下來多了取幣收幣的步驟,便有操作活動太鎖碎的感覺,有待改進。還有就是一年級的學生貪玩好動,組織紀律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有待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吸取教訓,不斷學習。

第一環節:教學認識1元及1元以下人民幣

1、一年級的孩子對人民幣已有一定生活經驗,於是設計提問“你們認識人民幣嗎”,學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認識!”,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每張人民幣都認識,所以在開展“認一認”活動時,我提出2人一組仔細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你認識哪些?還要說一說你是怎樣辨認的?”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覺的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

2、同桌合作交流後反饋,請學生“上來向大家介紹你認識的人民幣”,進而追問:“你們怎麼知道每張人民幣是多少錢呢?”學生的思維由發散指向集中,指出認識人民幣的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3、滲透愛護人民幣的思想時,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說教,當學生介紹人民幣提到到國徽時提問:“看到國徽你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想到了國家、我們國家的國旗、天安門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愛護人民幣”。

第二環節:教學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錢,小明付10角可以嗎?”當有學生指出1元就等於10角時立刻予以肯定,然後帶著全班同學一起數一數,明確1元=10角。

2、雖然使學生知道1元=10角並不難,但對其的應用是本課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我將教材中的“試一試”情境化,“小紅也想買這本1元的筆記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幾張5角就是1元?”“小剛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幾張2角才是1元?”

《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7

一、背景介紹

人民幣(俗稱錢)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已有一些認識,好像很熟悉,但在使用時就會發現,學生的認識還只是浮於表面。如何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認識人民幣,瞭解人民幣,使用人民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數學興趣,這堂課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課前帶著部分學生去商場,看商品特別是文具的價格,購買了一些不同的文具,並把整個過程拍成了錄影,在課堂上結合其他活動,適當使用錄影,發現效果不錯。

二、案例描述

教學前我在商場拍了一組本班學生去文具店買文具的錄影,我首先讓學生觀看錄影,學生看到自己的同學參與拍攝錄影,一下子興趣就調動起來了,邊看邊議論。這時我向學生提問:“小朋友,買文具需要什麼?”學生紛紛搶著說:“錢!”“錢!”

我接著問:“錢幣的種類很多,你們見過哪幾種錢幣?”孩子們七嘴八舌:人民幣、美元、港幣、英鎊……

我趁熱打鐵:“我們新中國的錢幣叫人民幣。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去文具店買你們最喜歡的文具,好嗎?”

“老師,我會認!”

在調起學生胃口後,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錢說:“小朋友們認識這些錢嗎?你們誰能做小老師,教大家認認這些錢?”孩子們一看到真錢,一下子興奮了,爭先恐後地叫起來:“老師,我會。”“老師,我來。”……聲音一個比一個大,課堂上一下子炸開了鍋,使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本來事先打算領著同學們一起認一認,說一說的,看樣子這樣不行,我靈機一動,說:“同學們都認識,都想說,很好,能不能把你知道的有關人民幣的知識給你們小組裡的其他同學介紹介紹呢?”然後每組各發兩套不同面額的模擬人民幣,各小組的同學拿的拿、認的認、摸的摸、說的說,我走到各組去聽一聽,嗬,還真行,從人民幣的面額到圖案、從字樣到怎樣辨真假,都說得頭頭是道,一位平時愛動腦筋的學生拿著一個1元的硬幣說:“這是1元錢,正面是數字1元和漢語拼音1元,背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圖案……”學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其他同學,這樣通過交流,互補、互學,進一步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

“老師,我會分!”

在學生認識人民幣後,如何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通過自己的分析與思考,瞭解人民幣的單位呢?我想放手試一試,讓學生小組合作,把兩套人民幣進行整理分類,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各組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後,想出了多種不同的。分法,他們有的找,有的擺放,分出一種後,又試著另一種分法……當時,看到學生那種積極參與,認真思考,熱烈討論的學習氛圍,我也被感染了。在彙報時,每個小組都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有的學生興奮地說:“我們組把都是‘1’的分成一類,有100元、10元、1元、1角、1分;都是‘2’的分一類;都是‘5’的分一類……

有的學生不服氣地說:“老師,我們認為紙幣分一類,硬幣分一類更簡單一些。”

另一組的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我們組是分新版和舊版的兩類。”

有一組在一邊終於沉不住氣了,“老師,我們組也有很多種分法,不過我們認為不管是紙幣,還是硬幣,把有“元”的分一類,有“角”的分一類,有“分”的分一類,這樣更合理一些。”

這時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出了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邊說邊示範,把在場聽課的老師都吸引到他們的活動中去了。在討論不同的分法後,我說:“你們的分法都有道理,小朋友再看一看,哪一種分法最實用、最合理呢?”經過討論,得出按“元、角、分”把人民幣分類最好,然後引導學生按“元、角、分”把人民幣整理分類,並瞭解“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老師,我能行!”

見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逐步深入,緊接著我有將學生的活動引入高潮,出示事先模擬好的一個文具店,有各種學生喜歡的文具並標明價格,比如:鉛筆每支5角,橡皮每塊1元,文具盒每個6元5角,刨筆刀每個12元3角……

“小朋友,咱們今天的文具店想在咱們班招聘一批營業員,誰願意應聘?”

一隻只小手齊刷刷舉起來。

“營業員可不容易當,算錯了賬,你可要賠的。”我開玩笑地說。

“老師,我能行。”幾乎所有的孩子自信地回答我。我看著孩子急切的樣子,實在無法確定錄取誰,只好對他們說大家輪流來當。幾個“營業員”走到文具店前,當場穿上我事先準備好的“營業員”服飾,準備“工作”。其他學生躍躍欲試,想去買文具,這時我提出要求說:“你最想買哪兩種文具?應該付多少錢?怎樣付這些錢?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先和你們小組的同學說一說,一起合計合計,然後拿好錢排隊去買?”學生一聽,又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來。

在商量好後,一名名“顧客”排著長長的隊伍去模擬櫃檯購買文具。

“顧客”1興奮地告訴我說:“老師,我買一把尺子8角,一支鉛筆5角,一共要花1元3角,我付2元,找回7角。”

“顧客”2說:“老師,我買了1支圓珠筆1元,一個鉛筆盒6元5角,一共要付7元5角,我給他8元,找回5角。”

我不放心“營業員”,走到旁邊觀察,這時一個“顧客”給他10元,要買8元5角的文具,他不慌不忙地找出1元5角,我放心地笑了。“顧客”們買得清清楚楚,“營業員”們賣得明明白白。正當同學們買賣熱烈時,下課鈴聲響了,我只好狠心打斷同學們,說:“你們週末可以去商場幫媽媽買一些日用品,寫一篇數學日記。”

三、案例反思

1、創設“憤悱”氛圍,開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的原動力——“我要學”

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課堂氛圍的直接創造者,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學生的起點,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性,以數學特有的美感與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學生,融抽象知識於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本課教學之初,我先安排一段商店購物的錄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今天的學習內容,隨後教學過程中又設定了學生再熟悉不過的買文具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強烈興趣,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從而開啟思維之閘,使學生進入一個強烈的“我要學數學”的境界,從而開發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的原動力。

2、全體發展,全面發展,體驗自主探究學習的成功,讓每一個學生都說——“我能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從無知走向有知,從知之甚少走向甚多的過程。而現今,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受了太多的挫折感和失敗感,這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大敵人。因此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自主地探索數學知識,教師必須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課堂上我儘量給所有的學生展示自己、表現自我的機會,特別是不太善於表現自己的學生,我更多地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在本課教學中我發現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購物方法,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實踐,對於學生“出格”的回答不會因為不合自己的預想而輕易否定,而是相信學生,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孩子切實地體驗到“我能學”。這正是學習內驅力的延續和增強,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有充分的學習數學的信心和熱情。

3、注重實踐操作,培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我會學”

在學生有了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後,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進到數學知識的王國中去遨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因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礎。要轉變學生傳統的數學學習方式,就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即在實踐操作中,通過觀察、思考、分析來獲得有關的數學知識。有位名人說過:“聽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在上本節課之前,我進行了大量的準備,給學生準備了錢箱、信封等。學生從錢箱中找錢、親自動手分一分,最後還設計了一個模擬購物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加深了對人民幣的整體系統認識,在不停的活動中、遊戲中將已有的經驗數學化、系統化,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方式,從而使學生達到“我會學”的境界。

4、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個人生活、個人成長的聯絡,鞏固自主探究學習的成果——“學有用”

在有趣的買賣過程中,學生不僅經歷了付錢、找錢及加減計算等活動,還能及時處理購物時發生的簡單情況,這樣做,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融入社會實踐,服務於生話,真正體現了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長盛不衰,學習的動力源源不絕,從而形成學習數學的良性迴圈,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有用,這種有用不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路上有用。

從上述案例中我體會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