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周長》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

本課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並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並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本課我作出以下幾點反思:

一、讓學生去發現——在開放的例證中認識本質。

發現學習就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親自去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減少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性。在這個認知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種興奮感和自信心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教材採用舉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是游泳池的周長”。因此,讓學生找到較多的例證是認識周長的前提。教學中,我讓學生指一指生活中物體面上的邊線,如:數學書、三角尺和課桌等。學生學會了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發現,不斷地充實概念的外延。通過充分地感知,周長的意義在他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二、讓學生去探索——在多樣的方法中深化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讓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學真實有效。

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是本課又一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難點。學生主要要學會測量兩種圖形:一種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一種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

在探索測量曲線圖形的方法時,我讓學生量一量樹葉的周長,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線來測量的方法,而後同桌合作用線圍一圍樹葉的周長,最後用尺量一量。在這個過程中,我力求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但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限,這一環節操作起來總顯得有點困難。

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通過比較交流,發現先用直尺量每條線段,然後計算得出周長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由此,學生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去創造——在個性創造中發展數學思維。

教育具有創造未來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個性品質。

通過多次的活動,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他們所認識到的周長的本質特徵是一致的。同時,他們的意義建構又是富有個性特徵的。在課尾,我組織了量一量自己腰圍的活動,安排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時間創造,有機會展示,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裡。課後想想,這一環節放在課尾,似乎有點簡單,學生已經量過樹葉了,而量樹葉遠比量腰圍要困難,所以可以設計一個更有深度,更意義的環節。讓學生在創造中發展數學思維。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2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周長的含義,為接下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打下基礎。

1、創設有趣的情境,恰當地引導學生理解“一週”的含義。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現今數學課上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但如何適當創設情境,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恰當為教學服務,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節課上,我創設了“龜兔賽跑”這一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發現比賽的要求是“繞著操場跑一圈”。兔子在中間就穿過操場來到終點,犯規了。而烏龜按照比賽要求,從起點開始,繞著操場跑了一圈,又回到起點。跑了一週。在此基礎上,板書一週。這樣的情境創設,直觀地讓學生理解了“一週”的含義,為理解周長的含義打下基礎。

2、動手操作,理解周長的意義。

新教材中,“周長”的概念是這樣出示的“書籤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一週”、“邊線”等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從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首先,讓學生動手剪書籤,提問:“你是怎樣剪的?”引出邊線,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書籤邊上的邊線;其次指書籤一週的邊線,先讓學生自己指,再老師示範指,指名指,讓學生理解一週邊線的意思。這時揭示:剛才我們所指一週邊線的長就是書籤的周長;接著讓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身邊物體一週的邊線,引導學生理解“物體表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最後,描邊線,描出平面圖形一週的邊線,引導學生由“物體表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類推出“多邊形各邊的長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長。”從而完善和深化對周長含義的認識。

3、實踐活動,經歷測量計算物品周長的過程。

在認識周長之後,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長的含義。小組合作測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幣的周長。五角星的測量主要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後體會到五角星的10條邊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條邊的長,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長。校名片是讓學生通過測量長和寬,初步接觸長方形周長的測量和計算。而硬幣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曲面圖形物體的測量方法。通過測量,讓學生經歷動手圍一圍、量一量的過程。初步體會“化曲為直”的方法價值。通過簡單的測量和計算,引導學生拓展對周長含義的認識,初步學會測量和計算周長。尤其是硬幣的測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有助於學生直接地體會“化曲為直”,進而領會測量物體某個面周長的重要方法。這樣測量計算,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直觀、具體地感受周長概念的內涵,感悟周長是一週邊線的'實際長度,加深對周長含義的理解和認識。

由於長期從事低段數學教學,這學期第一次接觸三年級的內容,所以很多方面還值得認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經歷去探索。

由於長期從事低段數學教學,在課堂上,我總是不放心讓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總是想方設法“帶”著孩子去理解題意,“引”著孩子去學習。如在教學“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時,學生已經認識了周長,理解了周長的含義,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計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學中生怕學生雖然知道了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但不知道多邊形各邊的長就是它的長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長。所以,在教學中,忍不住又“引”著學生學: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週邊線,再讓學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求一週邊線的長,也就是求三條邊的長度之和。這樣的“引”的確可以使思維反應慢的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平面圖形的方法。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另外,在解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圖形的周長嗎?”由於時間的不足,我沒有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將方法教給學生。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在教學中科院放手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和已有經驗,自主探索求周長的方法:可以數一數、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礎方法是數一數、加一加,要求學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較高,如有學生想到這種方法,可以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思考二:適當調整測量物品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時,我選擇了三件物品讓學生去測量周長,校名片、五角星還有硬幣,主要讓學生體會平面圖形中由線段圍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圍成的可以先用線圍一圍,再量出線的長度的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課後回顧了整個教學過程,因為在例題教學時已經測量計算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已經知道了線段圍成的圖形可以直接量出各邊的長度,再算出各邊的長度之和。所以實踐活動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測量就顯得重複和累贅。因此在實踐活動中,只要留下測量硬幣的周長即可。又通過教學實際發現,硬幣比較小,讓學生去圍一圍,量一量比較困難。所以可以選擇大一點的圓形的物品讓學生去測量。比如:一整卷的膠帶紙(或者雙面膠)。這樣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由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測量,理解和掌握“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3

在《周長的認識》課堂教學中,我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從揭示周長概念到引導歸納不同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每個環節都創設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情境,促使學生自覺地應用已有的經驗理解周長的概念,選擇理解的方法求規則或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一、合理靈活地組織和利用教材

在教學時,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合理靈活地利用教材,注意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設計三個層次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周長的含義。先設計讓學生理解“圖形一週”的活動(讓學生觀察3只小動物沿不同圖形爬行一週);再設計理解“一週長度”的活動(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提出問題的方法,理解一週的長度);最後設計理解“封閉圖形”的活動(在對比中理解什麼是封閉圖形)。通過這3個活動,學生對“周長”的含義理解就比較透徹了。

將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計算方法作為重點來教學。求長方形的周長可用直接測量、計算的方法,而求葉片的周長卻先要用繩子圍出一週,再來測繩長,求圓的周長更可以用滾的'方法,使學生體會由線段和由曲線圍成的圖形測量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在設計練習時,我設計的有梯度的練習,並以“闖三關”來激起學生的積極性。第一關是求不同形狀圖形的周長,是基礎練習。第二關是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小明沿著跑道跑一圈,跑了多少,要求學生能想到求小明跑了多少米,也就是求跑道的周長。第三關是一個圖形的變換,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後的周長是多少?讓學生明白圖形變換後,周長的變化。

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一個焦點。本節課,我刻意設計了幾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怎樣求3只小動物所走的路程呢?引導學生思考,並在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求長方形周長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使學生體會:測量周長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等。在教學中,無論是“觀察、發現”還是“聯絡實際”,都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不僅學習了新的知識,而且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本節課合理的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使之成為學生理解周長概念的強有力工具。如在課程的引入過程中,電腦動態逐一出示三個不同的卡通動物圍繞不同圖形爬行一週的動畫。以激趣和設疑為目的,層層深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強烈的求知慾。

總之,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內化,在活動中互動、在活動中應用、在活動中創造,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活動是學習數學重要方式的教學理念。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4

“周長的認識”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

“周長”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但是學生的認識只是停留在這個圖形的整體的印象上,也就是隻能感受到這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對於周長的概念還所知不多。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讓學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通過操作活動感知周長的含義。

對於“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對此,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劃一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的活動來比劃出學過的平面圖形,這一動作正體現了對圖形“一週”含義的滲透應用。

2、描一描。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圖形的邊線描一描,追問學生“你是怎樣描的?”從而理解正是沿著圖形的一週來描的',從一點開始,回到這一點結束。這正是周長意義中對“一週”的更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3、剪一剪。通過剪兩個大小不同的笑臉,讓學生體會出圖形的一週是有長有短的,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了“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抽象概括出“周長”的意義,讓學生對所學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二、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採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夥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我設計了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通過不停地說和指,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周長。由於這一內容或概念的教學時間上比較充裕,所以後面相應地設計了一些周長的計算,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和應用比較充分。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5

《認識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抽象,雖然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較少。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小組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實際操作體驗活動中,形成表象,加深學生對周長實際含義的理解,並通過觀察、操作、測量、比較、小結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方法,初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本節課從小螞蟻爬了樹葉的一週這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初步感知樹葉的“一週”。然後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認識,並“說一說”感知周長。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測量不同圖形周長的方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能運用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體驗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和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課後感覺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學生彙報時,給與學生反饋的時間稍顯不足,引導學生自己說出知識的形成過程。課件中出現了與周長的從起點出發繞一週又回到起點不一致的動畫,我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6

這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合理設計活動,創設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氛圍,精心搭建求知的舞臺, 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形成過程!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通過學校新操場的一週的邊線等活動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有效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三年級的學生要建立周長的概念,就要創設有效而有趣的活動使其有所體驗。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索圖形周長測量策略的過程,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在讓學生自主體驗周長意義的這個環節中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測量活動,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名片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硬幣周長等的測量活動。整個活動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周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這樣,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本節課我感覺最遺憾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種圖形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7

《認識周長》是一節概念課。這一課是在學習了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覆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於“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活動一,指一指。結合身邊的物體,舉個例子,來說一說哪部分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通過指一指的活動,學生不僅知道生活中有“周長”,還會在生活中找到物體的某一部分的長度就是周長。

活動二,描一描。把你認為有周長的圖形找出來,用彩色筆描出它的周長。反饋時,我們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三號和四號圖形上。通過三號的辨析,對周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4號圖形與其他三個圖形的'對比,發現了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區別,明確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採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夥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也避免了學生產生只有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規則圓形才能求周長的思維定勢。

三、不足之處

作為一名新教師,對於這節課的大概框架還是把握得比較好,但是在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精細化。例如:在練習環節,出示五邊形與凹五邊形時,問學生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哪個比較長?學生說兩個一樣長,說把凹五邊形的中間兩條邊往上拉,就一樣了。其實學生可能在那時候想著的就是圖形一樣,所以周長一樣。對於這點,我認為處理不當,應該再次追問“這樣只是圖形一樣,怎麼就確定周長一樣呢?”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實這兩個圖形都是五根小棒圍起來的。

另外,教學評價欠缺。當學生回答後不能及時準確的進行評價,或者是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時,不能夠抓住機會及時的引導學生,並進行評價,這是今後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8

《數學課程標準》關於“空間與圖形”特別強調學習內容的現實背景,強調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體驗。因此,本節課我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放手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

1、強調學生學習的現實背景,從生活中切入。

本節課我以“圍圖案”引入:把不同形狀的圖案鑲上邊框,選取的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生活實際。學生在欣賞美麗的圖案時,很自然地把思維轉移到了圖形的邊線上來,形成數學與生活的有效連結,對周長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為後面的各種體驗活動奠定了基礎。

2、精心設計活動,重視學生的體驗。

讓學生圍一圍,指一指,描一描,在操作中感受周長的含義;通過量、滾、圍等多樣化的方法,使學生在操作中不斷思考。充分感悟周長的本質,形成求圖形周長的有效策略,使“玩”的過程成為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

3、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形成有效的解題策略。

在教學“求周長”這一環節時,為學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與練習,第一次是求實物(樹葉)的周長,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邊形的周長,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動中,在思維水平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得到發展。

但一節課下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在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精細化。例如:在“想辦法得到圖形的周長”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硬幣周長時,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而且整個測量過程用時比較多,細細想來是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能就會避免上述的問題。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9

周長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長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長”字的意思、周長的函意、判斷周長、描周長、量周長、再到用周長的。但在第一次試教時就發現,學生根本就不能自己從字面上去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意思,特別是“周”字,在些學生說成是周圍、周邊、一個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學周長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學周長的意思時我參考了一位老師的教法,先讓學生理解什麼是物體表面的一圈,是從哪裡開始,還是從哪裡結束的,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離開了物體表面外面的邊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週,這一週的長度就叫周長,這樣講學生理解起來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試教完時,有些老師在評課時指出,按這樣的上下去學生會有點固定得太死,沒有充分動起來,包括動手和動腦,這就要回到原點,重新出發再想一想,其實教材只有一頁紙,內容就是兩個圖和一句話,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它的周長。第一幅圖就讓學生知道上面的圖形是封閉圖形,這些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它們的周長。第二幅圖是讓學生動腦動手想一想怎麼才能知道上面圖形的周長,規則的圖形直接用尺來量,不規則的圖形先用繩子圍,再用尺來量出它的周長。針對這裡我特意設計了給兩個信封給每一個小組,讓學生小組合作,一個信封裡面裝著是圖形,一個信封裡面裝著是工具,讓他們想辦法用這些工具量一量這圖形的周長,在量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來量,鍾和樹葉這些不規則圖形要先用繩子圍,再用尺來量出它的周長。但在上定教課時,由於我講不夠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視時發現有一個小組的同學量了信封外面這張表上面的圖形,而不是量信封裡面圖形的周長,在我指導下才改過來。因此應該在學生活動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項全部要講清楚講明白。

學完周長之後就應用周長來為我們服務,也就是量腰圍買褲子,第一次試教時發現這把量身尺有兩面,一面是用釐米作單位,一面是用寸做單位,有個別學生讀錯了。這裡也是一個在活動之前,沒有把注意的事項全部要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問題已經出現過兩次,看來這是我個人比較大的缺點之一,下次上課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實際應用的這一個環節我自己覺得設計得比較好,讓學生運用剛學完的周長知識為自己選褲子,還有周長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動畫來結束這一節課,也讓學生知道周長這一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創造發明的`,在自然當中有很多這樣的知識和規律等著你細心的發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很喜歡。

在設計上要有多種預案,大擔假設細心求證。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利用漢語知識的特性和學生原有的語文知識,直接匯入問學生周長的“周”字是什麼意思?“長”字是什麼意思?周長合起來是什麼意思?這樣匯入又直接又快,當時我問“周”安是什麼意思時,學生就回答了“周圍”,“一個星期7天”等意思上,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來,方法雖簡單但行不通不通。後來才改過先認識一圈就是一週,再說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要注重細節。例如生活當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會跑到內圈上的,但我們這節課所講周長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邊上,開始時我沒講清楚以至於請同學上來黑板上運動場上一圈時,他就畫到了內圈上,如果我在開始的時候多講一句,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所以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課堂上來。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0

《認識周長》是孩子們以後計算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首先寫了一個周字,讓孩子們說一說周有哪些含義,然後再出示周長,讓孩子們猜一猜周長的周,是什麼意思,並指出周長的 周是周圍的意思。接著,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圖形的一週指的是什麼?通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後通過指一指,畫一畫,看一看,摸一摸等數學活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周長的含義。接下來我設計了一些有難度的練習,出示了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通過不停地說和指,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周長。

最後設計了一些周長的計算。其實也是對周長定義的鞏固。該課時的教學從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課堂參與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不過在時間的安排上還可以安排多一點的內容,把時間把握得更加緊湊一點。

但是在學生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由於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不能較準確的測出葉子的周長,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孩子們完成的會更好一些。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1

一、以活動為基礎來理解周長的含義新課開始,讓學生觀察動畫,初步感知邊線,使學生體會圖形一週的長度必須從起點開始繞邊線一圈再回到起點,這樣就把握住了周長概念的基本點。再通過學生動手描一描樹葉一週,指一指具體物體某一個面一週的長度從而對周長的概念有了準確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討論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有周長使學生體會到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封閉”觀念,學生通過動手做悉心理解,加強感受,把生活中對邊線的零星感受進行再現和體驗。事實也

證明

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很多學生能充分理解周長所蘊含的真實意義。二、以周長測量策略探究來內化周長的意義.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準備的學具——尺子、線想辦法量算出畫片和樹葉的周長,然後彙報演示。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圖形的邊是直線時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而是圖形的邊是曲線時可以用繞,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深刻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特殊問題有特殊的解決辦法,讓他們充分體驗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另外,彙報演示時的師生交流,生生互動雖然還沒有做到很好,但還算達到了預期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同步發展,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本節課的遺憾:1、要是在用筆描畫圖形一週時,每個同學都印發一張有圖形的作業紙,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筆來,這樣反饋更全面、真實、有效。

2、學生的交流(特別是生生互動)、語言的表達、學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識等很多方面都還不盡如人意。這還需要在老師新的課程理念支撐下對學生的一個長期堅持訓練強化的過程。

3、由於我對教學生存的處理有所欠缺,導致生生交流時老師不能自如的應對,用時稍多,加上前面還是有點羅嗦,所以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沒有得到展示。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後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節課我首先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周”字,請學生說這個字的意思。學生根據自己已有語文知識經驗的基礎,很快就說出:“周就是一週、一圈的意思。”我順勢匯入新課:“今天我們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有關。”接著,我又在“周”字的後面加了一個“長”字,問學生:“那你知道“周長”這個詞語的意思嗎?”學生很自然的答道:“那就是一週、一圈的長度。”看來,學生對於“周長”的概念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怎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呢?這就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我引導學生通過用手摸一摸樹葉的周長、用繩子圍一圍課桌的周長等活動,讓學生感受並理解實物外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為後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教學的第三個步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封閉圖形”這個詞。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不封閉的圖形,問:這個圖形有周長嗎?學生異口同聲說:“沒有,因為它沒有封起來。”從學生的回答中,說明學生對封閉這個詞已經理解,就是不能正確地表述。在學生理解了“封閉圖形”這個詞語的基礎上,我請學生說說:“你認為什麼叫周長?”學生很快說出了周長的概念,教師順勢完善周長的板書。

在教學的`最後,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還增加了將幾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或一個十字架型,讓學生描出並算出拼成後圖形的周長。這個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而且還為以後的計算打好了基礎。

總之,我感覺今天這節課最遺憾的還是小組合作,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有的學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3

我講的這一課是冀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周長的第一課時,課題是周長的認識。本節課是讓學生以小組活動動手操作的形式初步感知物體的邊線的長度就是物體的周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我的教學設計是相符的,達到了教學效果。比如:

(1)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結合在一起。

在組織活動之前,我提出問題“怎樣確定小布料花邊的長度呢”讓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後,在小組合作解決,最後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學生學會了怎樣去解決問題,並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怎樣表達,怎樣傾聽。

(2)提供空間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併為它提供展示的機會,由於學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比較各自方法的特點,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3)用學生喜歡的遊戲做練習,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快樂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

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基本完成教學目標,但某些環節確實需要進一步的改進與思考。

(1)學生對給出的材料沒能充分運用,比如:部分小組不知道圓形紙片的出現有什麼作用,說明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有時思考是不靈活的,在平日的教學中就要多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不規定固定的模式。

(2)由於自己有些緊張,出現了口誤的現象。

(3)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又是一個問題教師重複幾次,學生還不能回答到位,今後要在問題的提問上將酒店藝術。比如:在遊戲環節,請學生到前面用皮尺量出學生的頭圍,我卻說成了頭的周長,導致有的孩子不知所措,用皮尺量出了頭的上下的一週,歪曲了題目的本意,如果在遊戲之前加上一句話:老師想買一頂帽子,到底應該買多大的呢?或者用一個手勢加以表示,運用肢體語言,使得學生能正確思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反思到了自己的弱點,同時它也是我今後努力奮鬥的方向,今後的路還很長,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會取得點滴進步的。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4

這學期的青年教師磨課比以往來的要早一些,開學第一週就貼出來青年教師的磨課安排表,我是第五週開始磨課。我的計劃是第三週就開始選課,在網上搜查資料,第四周先組內磨課,第五週正式第一次磨課。

一開始,我選擇的課是第五單元的《倍的認識》,因為去年去xx參加 全國教育名家論壇時,聽過劉鬆老師講過這節課,想著照著名家的思路去講,應該可以節約備課的時間。然而,在找資料備課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名師的課只能看,不能模仿。因為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學生的認知上是一個質的改變,看著越是簡單的知識越難講清楚。通過一個星期的不斷查閱資料,不斷修改教案,我覺得放棄這節課。我趕緊向教研組長清霞姐和其他老師請教,最終確定下來講《認識周長》這節課。這節課之前很多老師講過,比較中規中矩,沒什麼亮點,但也不會出錯。

我在講公開課時,一般的思路是第一確定課題,第二仔細閱讀教參上的內容,如果教參上有這個課的教案,那就會被我重點反覆的看。第三在網上搜索關於這節課的名家視訊,第四搜尋教案,一般找別人講過的優質課教案,看到哪個環節特別好的就摘抄下來,或者先收藏起來,第五是確定好講課思路後開始一個字一個字的敲教案,理順講課的環節,製作課件。按照這個順序,我開始準備《認識周長》這節課。

第一個試講是在三(1)班,全組的老師都來聽了,因為是第一次講,有點生疏,講完後大家都給我提出了有效的建議和意見,我馬上進行了修改。原來用的是毛線來讓學生理解化曲為直,但是毛線比較軟,現場圍圓形時不容易圍成,而且下面的學生也看得不清楚。我換成了鐵絲,提前圍成樹葉和鐘錶的形狀。動手測量環節原來是讓學生把資料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本上,但是有些學生不太明白,不知道怎麼記錄,我重新設計了一張表格,每組發一張。圖形的一週和圖形的周長區分的不夠清楚。

第二次是在三(3)班,還是全組出動,這次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教案也更熟練了,教學環節也記的更清楚了。最大的.問題是學生還是不會說一個圖形的周長,提問一個說的不完整,我補充一下,再提問還是不完整,我感覺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有點多了就自己一總結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課後大家反映的就是讓學生說的太少,就聽見我一個人在講,測量環節,因為小組四人共用一張記錄表,有的測量完了就等著正在填寫的同學,而有的是自己測量一個數據就記錄一個數據,而不是我想的這個圖形全部測量完了一塊兒填寫。下次我應該每人發一張記錄表,這樣就可以互不干擾了。

本來安排的第二次磨課是在29號,那天又開運動會了,第六週是國慶節放假,第七週又因為排練建隊節的活動,繼續推遲。第八週時,我問組長我什麼時候上課,結果組長問了校長說今天下午第一節課要上,我的第一反應是太快了吧,能不能換個時間,但是轉眼一想,早上早利量。算了,反正已經上過兩次了,整個課的流程也已經清楚,就是中間隔了兩週有點生疏了。於是中午也沒有回家,趕緊把教具一樣一樣的準備好,把教案又重新熟悉了一下,可是時間還是緊張的。下午,在緊張中上完了這節課,中間有個環節我忘了,看了一下課件才想起來。上完課我長舒了一口氣,自我感覺講的不是很順暢,話有點囉嗦,到後面課堂紀律有些亂,彙報時學生聽的狀態不太好,尤其是最後鞏固提高環節,當時已經下課了,外面有點吵鬧,學生也坐不住了。我快速總結了一下,結束了這節課。

回到辦公室,我已經做好心裡準備,等待著宋校長和評委老師們的批評了。沒想到宋校長先表揚了我這節課,教具準備的充分,課件製作的也很精心,尤其是裡面的動畫部分,對突破重點難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組合作時同學們相互配合的很好,是真正有效的小組合作,又表揚了我們教研組,很團結,平時教研也很紮實。聽到這裡,我內心真的很興奮,感覺到自己的努力終於被認可了。張國立老師還把我上課的圖片發到全體數學老師群裡,表揚我的表格製作的很好,教具很新穎。

最後宋校長指出了一些問題,很有針對性,聽了之後我越來越覺得宋校長的水平真的很高,很多地方我都沒有想到,也沒有這種意識,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到位。

(一)前面的內容有點重複。介紹一週時,還有一種情況沒有考慮到,繞著樹葉外面跑,沒有沿著邊緣,要跟學生強調好,必須緊貼樹葉的邊緣才是一週。

(二)彙報交流環節是重點,當同學們彙報完了,老師要適當的總結和提升,而不是單純的複述一下學生的話,當一個擴音器。

(三)測量周長時,把平行四邊形換成正方形,因為下節課就會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備課時要考慮教材的連貫性。

通過這次磨課,我感覺自己最大的不足之處還是對教材不熟練,每次講課就只是講這一節課,沒有想到前後的聯絡。在數學理論方面比較欠缺。後面我會重點研讀《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這本書,平時在上課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反思。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5

《認識周長》這節課是西師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隻螞蟻圍樹葉邊線爬一週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週"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利用桌布及樹樁面,讓學生觀察感知“一週”,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接著讓學生觸控感知課本封面的周長,以及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描一描,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深化概念,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後,抽象出圖形周長的概念;最後學生動手測量物體面及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經歷探索圖形周長測量策略的過程,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教學評價欠缺。當學生回答後不能及時準確地進行評價,或者是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能夠抓住機會及時地引導學生,並進行評價,這是今後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教師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方法、總結概念。所以,我想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儘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