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

《認識鐘錶》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老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安排到三年級才開始學習的,通過家長開放日兩堂數學課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學生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外界環境刺激的積極反應。

因此,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特別是低年級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採用學生喜愛的講故事、做遊戲等形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激發對數學的興趣,這樣才能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在學習《認識鐘錶》時,上課伊始,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採取猜謎語匯入,營造出一種輕鬆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各種各樣的鐘表在優美的'音樂中展示出來,拓寬了學生對各種鐘錶的認識,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此外, 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

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數學活動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輕鬆愉快。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2

《認識鐘錶》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我關注學生以有的認知特點,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

4.在本課的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的教學機智欠缺。比如在引導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的時候,學生提到了秒針,儘管課前對這一問題做了準備,但是由於那是二年級下學期要交代的內容,就沒把它當作重點,所以當學生提出的時候,我只是一句話帶過去了。這樣有的孩子在認識上就陷入了誤區。雖然後來孩子們都知道了什麼是分針什麼是時針,但是如果在教授時候能及時讓學生動手再摸一摸。再比較一下。然後拿起講臺上帶有秒針的實物鍾實際操作一下,效果就不同了,還有動畫出示的7:30,超出了本節課的教授範圍,應該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為下節課講半點的時候做鋪墊。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3

《認識鐘錶》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認識鐘錶中的整時講完了,反思本課的教學,感覺鐘錶知識對於一年級的學生確實是一個難點。因為大部分孩子平時很少關注時間,頭腦中也沒有時間概念。就如在課上,我問小朋友:你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睡覺?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小朋友認識了鐘面的時間卻說不出這個時刻自己在幹什麼。可見孩子們的時間觀念是比較弱的。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所以在整時和半時的教學中我力求創造符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在教學整時時我出示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圖:起床時間圖、中午下學時間圖、下午下學時間圖。讓學生通過看圖比較,在小組交流中,找出看整時的辦法。

接著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如同桌互說、小組一人撥鐘錶大家說、開火車說等)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鐘面上是幾時,是怎麼認的。這樣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鞏固了本課的知識。但本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少數學生總是把幾時說成是幾點,我覺得這與我在課堂上強調不到位有關。當時這樣處理“幾點是對的,但在數學上幾時才是規範的,我們平時也要注意使用數學語言。”這樣會不會好一點呢?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4

回想起這快樂的、無拘無束的40分鐘,我心中充滿了許多感慨。感慨孩子們在課堂上出色的表現,感慨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新氣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歲的孩子竟然知道得這麼多,合作得這麼好。數學已經成為了他們接觸生活、瞭解生活的一個工具。

成功的一節課必須要立足於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瞭解、對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學才有方。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兩個優勢:

1.情境創設得好,是兒童熟悉和感興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

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以及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多次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去自主地學習探究。在學生交流時,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組中的一員,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關注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以便及時地來引導。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快樂的小臉,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來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堂。

案例點評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 重視情境的創設。

課堂教學中創設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關注又尊重學生的情境是每個教師竭力追求的。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一個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舞臺,通過“小明的一天”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去合作、去交流,去認識整時和半點。我想,這一情境會使兒童終生難忘,甚至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的情感和態度。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

在本節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去自主地學習。在小組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給每個學生髮表自己見解、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注意生生、師生的多項交流,集中小組的智慧,進一步認識整時和半點。尊重學生,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全面參與,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新課程理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數學課堂真正變成學生實現心靈自由放飛的舞臺。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5

這一課時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學生對鐘錶並不陌生,但是,真是讓學生來說一下時間,學生還是沒有生活經驗,本課時設計時,我設定了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幫助他們進入情境之中,幫助他們學習。在學習中,認識整點和大約幾時,效果還是比較好,認識幾時半,還是有點糊塗。

課程一開始,我設定了一個猜謎環節,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匯入很順利,接著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這個情境圖的設定非常好,孩子們認真的觀察圖片,發現很多的資訊,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個情境圖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拿出鐘面模型,讓孩子們認識幾時半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比如,分針指到6,時針指到8和9之間,這個時候應該是8時半,但是開始有好幾個孩子說是9時半,我採用的方法是,時針還沒有走到9,也就是還不到9時,怎麼能說是9時半呢?應該先到9時,才能接著到9時半。一部分孩子會了,可是,還有幾個孩子比較迷糊,怎麼給孩子解釋,才能更好的讓孩子理解,這是我的一個困惑。

而對於大約幾時的`認識,這個本應該是一個難點,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預設是,這是一個難點,在大約幾時的認識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結果,孩子認識起來,效果卻非常好,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又回到認識幾時半上,結果因為沒有預設到,自己也覺得不是很順,我感覺孩子們也是有點繞暈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對課程做充分的預設非常重要,課堂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難免到時候手忙腳亂。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6

成功之處:

1.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營造高漲的學習氛圍,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在玩中學數學。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學具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教學反思《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鍾,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絡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不足之處:

1. 教師語言不夠精練。作為教師,教學語言要講究藝術性,尤其是數學課堂上更要嚴謹、標準、規範,這方面我做的不夠。也許是這幾年來一直在教低年級的緣故吧,顯得在課堂上語言羅嗦、重複、不精練。

2.學生學習習慣需加強培養。由於一年級學生來到國小才一個多月,來自各個幼兒園,課堂常規大不相同,在這一個月裡,許多習慣還沒有養成,如: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時,有些小朋友不舉手很快地說出答案;請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

3.組織教學還不到位。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字串1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7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錶)然後出示了鐘錶店裡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並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

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錶,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後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後,我又出示了電子錶計時,讓孩子們瞭解電子錶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後,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並能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計時。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8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著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2、教學大約幾時。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認識鐘錶》這一課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小明的一天"主要讓學生認識整時。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小朋友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小朋友:你知道現在大概是什麼時間嗎?很多小朋友心裡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小朋友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對鐘錶的瞭解還是很少的。

所以在本節課上,我首先讓小朋友欣賞了一些各種型別的鐘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以"與鐘錶交朋友"的方式來認識鐘面,讓小朋友自己觀察學具鐘上都有些什麼。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說出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有兩根針。但是對於區分時針和分針卻不是很清晰。於是我便拿出自己做好的分針和時針,讓小朋友先來說一說這兩根針是什麼樣子的,小朋友說一根長,一根短,然後我做動作給學生看,並補充到那一根又長又細是分針,另一根又短又粗(胖)的是時針,為的是便於學生區分和記憶。並把這兩根針貼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貼出3時整的樣子。(為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

認識了鐘面後就要來認識整時了。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中之重。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順勢將之前貼在小黑板上鐘錶時刻拿出來,請小朋友說說看這是什麼時候,很多小朋友都能說出這是3點,但當我進一步問他:你是怎麼認的時候,小朋友們都沉默了,於是,我但引導他們,看看鐘的時針指著誰,分針指著誰。這個時候小朋友們就馬上明白怎麼來認識整時了:當時針指著幾,分針正好指著12的時候,它就是幾時。已經認識了3時,於是我又讓小朋友們認一認4時,並說一說是怎麼認的。因為只有會說了才說明學生是真正掌握了,所以這裡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如同桌互說、小組說、男女生說等)讓小朋友們說一說是幾時,是怎麼認的,接著根據書中的情境圖進一步加深認識。

最後,教學兩種時間的寫法,由於要照顧所有的學生都認識整時,到後面時間不夠用了,只好放到下一節課了。

反思:

一、孩子是第一次接觸寫時間,而且還要用兩種方法來寫,我應該在黑板上多寫例子,告訴小朋友應該怎麼寫。不然,問題就出現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寫在哪裡,有些小朋友對":"已經寫好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等,或者把這一內容放到下一節課。

二、一節課的內容不能太多,要多多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設計,才能上好一堂課。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也明白了,孩子們在課堂的40分鐘的時間是多麼寶貴。因為是低段一年級的小朋友,所以課堂紀律還是很重要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和分析,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他們在這種動態的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與積累。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9

《認識鐘錶》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積極探討,總結規律,但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知道分針指向6,不知道時針到底應指向哪裡。

下課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己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於重視分針指向哪裡,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該指向哪裡,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可以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並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並自己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紮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0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也並不陌生。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後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最後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通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練習,學生很快就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後,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這學期聽了周琴、李蓉等三位老師的上的《認識鐘錶》後,發現 周琴 老師課一開始的教學設計比較好,畫成鍾,缺了什麼?然後再教學時針、分針,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李蓉 老師的練習設計從小小修理師到小小猜想家,練習設計新穎,由易到難,最後一題,小小猜想家蓋住一部分,讓學生從猜到確定的過程,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教學效果較好,相比較自己的課,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操作時又不能顧到每個孩子,從學生的作業中可反饋出課堂上強調了,學生表面上懂了,會說了,但缺少了思考。 另外在單元練習中,發現學生時針、分針畫反了,有的學生時針、分針成一條直線,與時針分針重合,這兩種情況混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 從平行班 老師的課堂中,吸取好的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和發展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鐘錶,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和分針;會認識鐘面上的整時。2、使學生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會認鐘錶面上的整時。通過教學基本上完成了以上教學目標。

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課始我利用鐘錶的“嘀嗒”聲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通過問:“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鐘錶圖片,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科學的迅猛發展,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鐘錶奧祕的心理意向,又體現了數學的人文性。還通過觀察幾個鐘面,找出相同點,認識了時針和分針。

在認識整時過程中,我始終把鐘面上的時刻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絡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讓學生體會出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比較、交流,進一步將原有的比較零碎的看鐘表的經驗轉化成系統的認整時的方法。通過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數學情境,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效的突破了難點,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培養了孩子遵守時間的良好品質。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拓展練習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鐘面上都是10時,一個小朋友在學校上課,而另一個小朋友在床上睡覺,不同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明白一天為什麼有兩個10時。進一步深化了本課的知識。之後又選取了一個沒有數字的鐘面讓學生說說這是幾時,你怎麼看出來的,進一步深化了本課的知識。

本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給定時間在鐘面上撥針比較困難,這需要平時生活中多觀察,多練習。想讓孩子真正掌握,還需課後的大量實踐。在今後的教學中,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不夠豐富,這是我的弱項,今後我要多聽一些語文課,向語文老師學習一些激勵評價語言,以豐富自己的課堂,以便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2

運用多媒體演示,藉助孩子的想象,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活動中安排了觀察、操作、議論、交流、歸納和整理等教學活動,讓孩子自己發現鐘面上有些什麼,在交流中,孩子們把自己在平時積累的經驗表述出來,大家互相借鑑、互相補充,這樣不僅調動和激發了學習主動性,而且提高了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在交流中,較優秀的'孩子充當小教師的角色,一部分小朋友在小組學習中得到了幫助,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凡是孩子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活動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孩子們參與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幼兒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3

《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識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

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很不滿意,雖然大部分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但也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上課一開始,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猜謎語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鍾,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絡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

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早上幾時上學,上午幾時放學,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學生所帶的選舉學具模型表不太夠用,有的學生沒有,在操作的時候只能坐在那看別人撥。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4

經過多次的嘗試和最後的公開課,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感觸,總結如下。

首先,是對於教學常規方面的覺悟。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激情是整個課堂的總動力,因為激情是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上課”是個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自己應該用什麼狀態去迎接和麵對。但是再好的觀點也都有其適用範圍,不是絕對正確的,我只看到了它閃閃發光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光亮背後的陰影。沒錯,激情卻是能夠不斷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但當習慣慢慢養成後,教師如果不適當的降低自己的“態數”,便會讓學生產生依賴。當有一天沒有了教師的激情,學生可能就無法自主地集中注意力聽課,甚至就對學習失去興趣。適當的激情刺激可以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連續作用下的刺激,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抑制學生學習動力的可持續生成,同時對於教師自己來說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教師在常規教學中,可以適時地調動自己的激情,讓課堂變得更活潑。同理可得教師音量的教學效果。適當的高聲調可以抓住學生的耳朵和思想,連續的高音調作用,會讓彼此都覺得疲憊。我以後會學要慢慢的排程自己的音量,脫掉小蜜蜂。另外,要繼續加強板書的練習。

其次,是教學語言藝術方面。可能是生活中的習慣,讓我的話語總是不精簡:一句話可以說的事情,我總是得說三五句。以至於把這個壞習慣也帶入了我的數學課堂。這樣無疑在拖泥帶水的同時還很浪費時間(怪不得,我的課總是上不完)。所以應該要從生活入手,學會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儘量少說廢話。同時,我還發現,在教學知識方面,教師的話越多,越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比如說此次教學中“認識鐘面”的時候,我的“多嘴”總是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沒有讓他們的思維呈發散式的發展,課是上得順利了,但長此以往,學生會變“笨”,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會越來越窄。所以,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明方向,但切不可把路變得太小,影響了孩子們對沿途風景的觀賞。

再者,關於教學設計方面。

1、缺少“合作交流”。

師生問答互動形式的教學比較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卻是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在“認識整時”教學中,“3時”的鐘面可以讓學生與同桌交流“這是幾時”“分針時針的指向如何”,然後再請幾組代表彙報。這樣不僅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訴說和傾聽“3時”的情況,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學時長超出預定時間,分析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認識整時”花費的力氣過大。在7時這個整時講透以後,可以適當的加快8時和3時的節奏,為後面的內容爭取時間;在課間操強化3時、6時、9時、12時這四個常見的時刻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快速度,逐漸減少中間停頓的時間;讓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口頭上說時間怎麼寶貴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關鍵還是將其賦予到具體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關於“時間寶貴”的說辭可適當減少,將之滲入“小明的一天”中。

3、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

本節課不僅要認識鐘面、認識整時,還要初步觸及“一小時之前”、“再過一小時”、“快幾時了”、“幾時過一點兒”這樣的知識點。對於前兩者,本節課有所涉獵;但對於後兩點卻是絲毫沒有提及。對於有些非重點的知識點,不一定要拎出來單獨講,這不僅會讓知識點脫節,也會讓教學顯得零散。教師可以將之穿插在合適的位置,順手帶過,給學生留下印象後,等遇到具體的問題也就有據可依、順理成章。比如將上面提及的後兩個知識點放入學生撥鍾環節,教師可收集不是整時的鐘面質疑,比如“這是3時嗎”,學生馬上就會說“還不到3時”或“3時過了一點點”,此時教師就可順手規範說辭“快3時了”或“3時過一點兒”。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學“兩個9時”的時候,可以結合鐘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一個是上午的9時,一個是鐘錶轉了一圈後晚上的9時,此時隨即丟擲“你知道鐘錶一天轉幾圈嗎”這樣的問題,可以馬上在學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記:鐘錶一天轉2圈。

4、變化非本質的特徵

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抓住本質,在完成教學時針分針以後,可變化針的非本質特徵,如針的顏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區分時針分針。

5、數學是一個提煉的過程,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一個公式化的過程,但同時也是程式化的過程。

關於“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這句話,在之前的上課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套用這句話完美的說出如何認鐘錶的過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解決不了“不容易”問題,我還可以扔掉這句話,換個角度,換個方式:看來我們要看整時必須得分兩步,第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