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充套件而偏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於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根據高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定了三個目標:(1)學習並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2)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並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3)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鑑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我發現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超出了教學要求,於是我及時進行了調整:(1)知識目標:學習並積累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2)情感目標: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3)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鑑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一調整”,教學目標基本上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過去,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往往著眼於“精英”的培養,而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公民的意識不強,對教學內容常常喜歡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學《秋水》時,課堂上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莊子哲學中的“萬物齊於一(事物沒有差別)”的思想,儘管引經據典補充了相當豐富的材料,學生仍是雲裡霧裡。通過反思,我發現問題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仍著眼於“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這恰恰是拓展型課程追求的目標。於是,在另一個教學班我及時作了調整,降低了難度,突出了“基礎性”,從而順利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最近幾年,我基本上是採用問題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補充一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滿堂問”。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滿堂灌”是異體同質的。第一,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生髮出來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仍然享受著話語的“霸權”,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於是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著力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變教師問為學生問。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營造良好的氛圍。如公開備課資料,鼓勵質疑權威,提倡師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對話空間。課前和課堂上要給學生閱讀文字留足時間,課堂上要給學生提問搭建平臺,課後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質量進行反思。再次,運用多元化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深或淺、或難或易,我都視提問者本身的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對優秀學生儘可能客觀評價,對後進學生則多采用肯定評價,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些做法還有待於進一步“反思一調整”,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對“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改進措施後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地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若發現又出現了新問題,則應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的改進措施。

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由於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教學活動豐富且複雜,加上其知識、觀念、動機、情緒、情感等個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

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與教學監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為切入口,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就可以應付自如。

語文教學反思2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4人,男生26人,女生18人。語文成績呈橢圓形分佈,其中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比較穩定,20人左右的成績很不理想,這與他們的基礎差、家庭不和、學習習慣差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學期,盡心輔導,力求質量為先,面向全體學生,以訓練促思維,促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組編排。全冊共分6單元。教材繼續按專題編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學生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8個專題依次是:獻給母親的歌、尋覓春天的蹤跡、科海泛舟、到民間採風去、古詩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教材的主要特點

九年級下冊教材的主要特點,下面從四個方面作簡要提示。

1、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並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2、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分組編寫,確定專題的思路比前幾冊有所拓寬,除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專題外,從文體角度定的專題,則是側重體會文章的表達形式。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在按專題編寫教材時,注意了加強整合,每組的課文都圍繞專題編選,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各項內容也都圍繞專題來安排。而且,圍繞專題安排的各項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前後有聯絡,有照應,做到環環相扣。這樣,就使整組教材以至整冊教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既考慮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考慮有利於學生的學,努力使

教科書既成為教師的“教本”,又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本”。這一特點在教材裡有多種呈現方式:一是在課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後,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二是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安排了引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題目;三是在每組課文後面安排了學生對本組所學字詞進行自查自測的“詞語盤點”;四是“語文園地”中設定了“我的發現”“展示臺”“寬頻網”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

4、加強開放性,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絡

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語文學習決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侷限於課堂,應該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本著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注意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例項,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二是從生活的實際需要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三是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了《海底兩萬裡》和《名人傳》,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四是通過綜合性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學習活動的綜合,課內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絡,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四、教學措施:

1、鑽研教材,精心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

2、授課時,努力創設情境,採取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形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

4、對新知識點要增加訓練量

5、勤於和各科教師和家長聯絡,取得他們的配合和支援。

6、做好差生轉化工作,使他們的成績再上臺階,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3

1、我以“使秋天這麼美麗的神奇畫家是誰嗎?”這麼一個問句,使孩子的感情從欣賞秋天的美景轉為尋找創造這一美景的人們。並且以“梨樹、蘋果樹、高粱、稻海會對他們說些什麼?”為句式,加深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感情。

2、究竟什麼是想象?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是模糊的,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從詞句的比較入手,讓學生理解想象的內涵。

3、就設計了“我來猜”這個遊戲:學生對此感覺很新奇,興趣特別的濃厚,猜的很積極。這樣的引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躍躍欲試的想去了解,就這樣在課始就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勁頭。

4、採用了故事匯入,理解"贈"就是送給的意思。那蘇軾送給劉景文的詩又是怎麼樣的?指名讀,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學習詩中的生字,交流識字方法。古詩《山行》教學反思: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5、恰逢教師節即將來臨,在教學環節的設定上,在情感的體驗中都結合了實際生活中的體會、活動、感悟等,效果良好。讓學生在學中悟,悟中實踐,實踐中增情,體現了語文課程獨特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6、有一些學生對這些生字是不認識的,可是在上學來之前他們想辦法認識了。我想本冊的生字量這麼大,我應該在課下識字上再下功夫。

7、在遊戲初步感知一分鐘的長短後,巧妙的從同學們的切身感受遷移到課文中元元的感受,,學生在教“我”珍惜時間的同時,自己在無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

8、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要投入,這種感情的投入應當是不帶有任何的虛假、任何地表演成分,那是一種從心底裡最自然的展現。要想上好課,讓學生緊隨你,那麼我們自己確實必須是真實的。

9、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真誠的課堂對話能喚起學生的歡樂的課堂情趣。

10、教學中也有著許多遺憾。有時沒有及時捕捉大批學生傳遞的資訊,沒有更好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1、教師具有嚴謹的學識,高超的教學技藝,方能給學生一根含金量足的金手杖。教師只有在不斷“破”的同時,揚起“立”的大旗。才能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教學的荒蕪,接近創新教育的本質。

12、應該給學生明確一點的問題,還是要以讀好課文為主,給學生的質疑不要太多,適當就好,就是想各種形多讓學生去讀,想讀,喜歡讀。

13、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小有差異的學生,把目光注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

14、總的來說,一節課下來,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字詞的落實,朗讀的提升,還有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字詞方面,應該說還是挺紮實的,落實的也比較到位。

15、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給小柳樹寫幾句話吧!除了給柳樹寫幾句話外,你還想幹些什麼呢?”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16、找出風娃娃做了哪些壞事,正是體現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而且學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興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讓學生增強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

17、重點地指導學生讀好描寫小狐狸、小猴子等語言、動作的語句,使學生充分地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18、小刺蝟與小獾相處融洽,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9、引導學生抓住林園園的表情、心理變化特點,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在深入解人物對話、心理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內心體驗,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

20、教學活動中我努力將學生帶入一個富有色彩的童話故事,讓他們與文中的小動物打招呼、和小動物們進行心靈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還結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詞語,引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得以體現。

21、“為什麼貓頭鷹和袋鼠沒有當上大王?”這個問題i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交流活動的,學生怎麼理解就怎麼說,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教師不僅是個傾聽者,還是一個引導者,時時的評價與激勵學生髮現文字的價值,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22、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科利亞的'孤獨和煩惱,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心情。當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了情感共鳴之後,學生讀起課文來就聲情並茂了。

23、這首兒童詩歌,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能從中積累語言外,還能純潔孩子們的心靈。

24、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日記,課後我讓每個學生都寫了一篇日記,效果不錯。寫日記可以培養國小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5、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分析﹑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26、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27、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絡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再次深入課文情境。

28、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展示小男孩撿魚、扔魚的畫面,引導學生向小男孩質疑,這個環節的教學,教師引領著孩子深入文字,進入文字角色,讓孩子與孩子們交流,讓孩子與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諧、輕鬆地營造了一個多方位交流的平臺,使合作學習更加地愉悅,使孩子們更加地積極主動。

29、通過“父親若是獵人”的問題的引導,學生迫切意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沒有生硬的說教,通過一系列追問,“愛鳥——愛身邊所有的生靈”應該是水到渠成。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大膽想像,創意表達的能力,加深了對課文中愛鳥護鳥這一主題的深刻認識。 30、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

31、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聯絡生活經驗,運用圖片或多媒體等手段,揭開回聲的奧祕。

32、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緊緊圍繞著“趣”字鋪開,層層滲透、步步渲染,力求達到以趣激趣的效果。

33、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

34、帶著學生走進大棚裡,認識相關詞語,把一個個陌生的詞語(溫度、溼度、光照)變得熟悉、清楚。在這裡不用我向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學生的獨自探究“偉大”成果。學生們通過實踐獲得了認知。同時,語言也在認識和探究中得到了發展。

語文教學反思4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於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於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也當作是才藝表演。實際沒有預想那麼好,學生大部分拿著資料讀,自己無法概括)。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並不瞭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利用週末去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也剛好,我翻閱《社會與品德》一書時也發現第二課題適合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也提前將這一課題讓孩子學習了。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麼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張老師的建議下,我佈置孩子回家抄一篇優秀範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範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蒐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後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範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根據查閱作文的情況,雖然發現有些學生由於對材料讀得不透,出現材料安排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出現笑柄,或者混亂的情況。但也驚奇的發現,以前學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課文的內容也讓孩子們當作作文的豐富材料,如劉丹寫到“看!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臥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聽!黃河那滔滔不絕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著海岸邊的岩石!望,崑崙山那峻拔的身軀,直插雲天,高不可攀。這都是我們祖國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蓮教會了我們純潔,海風中的乳燕教會了我們樂觀與勇敢,藍天下翱翔的雛鷹教會了我們頑強。”通過改寫,形成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因此,平時的資料積累對學生的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資料的列印比較浪費錢,摘抄比較花時間,這個問題,需要再另找解決的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5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對於“交流平臺”這一板塊,我讓同學們回憶以前學古詩詞時的一些方法,引導他們進行歸納。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有:

(1)可以藉助註釋理解古詩詞;

(2)有畫面感的詩句,可以通過想象去體會;

(3)多瞭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古詩詞的意思。總結之後,我出示了幾首典型的詩句,讓同學們根據我們總結出來的方法去學習,效果很不錯。

2、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我先讓同學們讀例句,學習怎樣用一段話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出示一個觀點,讓學生練習圍繞著這個觀點寫一段話。對於中心句,三年級就開始涉及,所以學生們都比較熟悉,可是要真的自己動手用一段話來寫一個觀點,一部分同學還是比較欠缺。對於學做公交車,我出示公交車的乘車路線的圖片,讓學生們自己親身體驗,如何找到要去的目的地,同學們參與度很高。通過體驗,我引導學生總結:公交車停靠的站點越多,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首班車是指最早的一班車的發車時間,末班車是指最晚的一班車的發車時間。

3、對於“日積月累”的學習,我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五行、五穀、五音、五彩,引導他們猜測、解釋並弄懂其意思,再比賽背誦,學生們學習得比較紮實。

二、成功之處

在教授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各個板塊銜接自然,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很高,整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設計特別的環節,但學生們學習得還是比較紮實的。基本實現了這節課的目標,並實現了學以致用。

三、不足之處

對於這一課的學習,我雖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但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因為前兩板塊的學習佔用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後面的.“日積月累”的解釋比較倉促,感覺學生們對五音的理解還有所欠缺。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繼續努力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合理地把握時間、把握重點,加長時間放到後面的“日積月累”上。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五行都有什麼,展示稻子、麥子等圖片,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理解五行、五穀等到底是什麼,從而使得整個課堂學生們學習起來更加輕鬆、有趣。

語文園地的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為主線,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因此,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

“交流平臺”欄目的重點是教學生學會一些理解古詩的方法,學生從自己平常的學習經驗出發,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然後通過交流,互相學習,最後理解一首課外古詩,驗證自己的學習效果。

“詞句段運用”欄目有兩項內容,一是從一段話中提煉觀點,二是學習選擇合適的乘車路線。教學此欄目,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發言,然後教師指導。

課堂教學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積累了知識,而且學到了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6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一、根據計劃,我認真抓了課堂內的效率,增強課堂內的容量,提高課堂內的訓練效率;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依託中間兼顧兩頭,佈置不同要求的作業,即使是佈置同量的作業,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準、快’,中等的要完成得’好、準’,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提倡自學,依據教師教的方法,以個人完成任務為主,團結協作為輔,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積累並逐漸形成習慣。促使他們積極歸類知識,在多看多說中掌握。針對新題型,在老師的帶領下,作一些典型訓練。

三、在古詩詞的積累方面,狠抓背誦。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他們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外,重要的是督促檢查他們靈活運用方法去巧記,注重實效,抓重點,突破難點,對詩詞作適當的歸類,對一些名句則多角度地訓練和思考,在實際的語言中靈活運用。

四、在閱讀訓練方面。從課堂內開始嚴格訓練,依據課改新理念,利用現在有的各種參考書、材料、工具,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運用瀏覽、略讀、細研等方法,在多讀中整體感悟,快速理解課文。在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後,深入重難點,細細體味,在團結互助協作中多方研討,儘量讓文字成為他們提高語文水平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他們一定得記住的死知識。課外注重培養大語文觀,多閱讀欣賞各類文章,增長見識,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學生掌握的情況看,古詩文的課外閱讀和現代文的課外閱讀得分率較低,閱讀依然是個薄弱環節。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依然是今後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作。

五、在寫作方面。書寫仍然影響其得高分的一個直接原因,書寫差的學生總與高分無緣。雖然我也狠抓了這部分學生的書寫,但都堅持不了多久,在老師督促檢查下也改觀不了多少,國小時形成的書寫的不良習慣,一直難以糾正,即使原來書寫好的學生,在作業成山的面前,想寫好也難。因此,書寫依然是嚴峻的問題。其次是仍然需要練筆,每週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練筆,在多寫多練中增長能力。再次,注重總結和歸納,在老師的歸納總結性的習作評講中得到提高。最後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及時發現他們的長處,順勢引導,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

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我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七、重視朗讀、培養語感。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以提高他們的語感。選擇美文,讓學生感悟理解。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美文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紫藤蘿瀑布》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

八、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注重學生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培養,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今後我定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7

期會考試已告一段落,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對自己兩個月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個總結,進行反思。

兩個月來本人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備課

新學期伊始,學校嘗試用電子備課,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老師用手抄備課的時間,我主要通過下載別人優秀教案,然後通過自己的修改每週按時上交教務處,但這只是完成上交備課,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備課。在每節上課之前,我都認真鑽研教材,選擇合適的教法。雖然這些課文並不陌生,但為了上好每節課我要閱讀多方面的輔助資料,抓住每課的精講內容,儘量吃透教材,在上課之前對每節課教學內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根據教學需要精心準備課件,便於上課的直觀性。

二、上課

我課堂教學的特點是:輕鬆、活潑、細緻、透徹,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閱讀方法,科學的設計問題,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大多采用啟發式教學。語文教學重在品讀感悟,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真正教會學生學語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融會貫通,以一當十。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裡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著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裡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小女孩被奶奶

緊緊地摟在懷裡,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著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評價與改作

及時批改作業,瞭解學習情況,做好批改記錄。嚴格要求,耐心輔導,及時查缺不漏,重點抓差生的作業批改,儘量做到當面批改,及時補差。

四、組織好每次單元測驗,及時批改、總結、評價、更正

當檢測不理想時,評價儘量用肯定讚揚的語氣,少批評,多教育,因勢利導,巧妙婉轉的'提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並幫助他們改變學習方法。

五、輔導

班上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差生人數多,補差是一個更加艱難的任務,我力求通過輔導優等生培養學習尖子,更主要是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為班上樹立學習榜樣;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主要是尊重愛護他們的自尊心,逐步培養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改掉學習上的懶惰、散漫、厭學的壞毛病,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經過努力,終於在期會考試時及格率達到100%,洪秋成能考及格,取得了很大進步。

通過這兩個月的教學,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為了今後的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好習慣。

2、抓好語文知識能力的訓練,進一步加強理解和閱讀能力。

3、在寫作指導上仍應多下功夫。隨時引導督促學生動筆寫一點,方式方法可以靈活多樣一些,多進行習作交流,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習慣。

4、重視對優生的拔高,前段時間重在輔差,所以在這次考試中我班成績突出學生為數不多,在年級前五名中我班只有一名。

我相信,六一班通過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語文成績一定會進一步的提高。

語文教學反思8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初步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關於本文解析,我主要從重點詞語入手。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理解意思,並延伸到生活中去運用,還有哪些是無邊無際的,學生說出了(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誇張,不切實際的話。接著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麼笑,小鳥為什麼笑?一個“笑”字溢位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二)關於寓意達成的反思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評評理誰說的對誰說的錯,青蛙錯了會怎麼改正?並且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青蛙聽了小鳥的勸說,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麼?會說什麼?”讓學生通過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初步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字的分析。進入文字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但由於對統編版教材不太瞭解,目標設定不夠明確,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教師的問題有點繁瑣,學生朗讀、思考、對話的時間不充足,對課後習題的體會不深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多的學習理論知識,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更多的考慮統編版的整體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綜合考慮人文性和語文要素的要求,改變固有的教學思維,爭取向新理念下的四有課堂邁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2《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學時,我是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字,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學中,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並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並擴充套件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麼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裡,看到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麼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裡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麼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麼?”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裡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

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隻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讓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後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語文教學反思9

雨來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它伴隨我走過童年的美好時光。小時候,可供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很少,所以對一個喜歡的故事,我會反覆地閱讀,甚至能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而今,我又以教師的身份重拾雨來的故事,內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鬥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鬥爭的優秀品質。這篇文章,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國小生讀。以下是我的點滴體會和反思:

一、把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

一、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

二、他小小年紀,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二、抓住文中多處出現的反覆的手法

《小英雄雨來》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一個最突出的寫作方法——反覆。為了強調某一個意思,突出某種情感,文章的作者往往將某些詞語或句子重複使用,稱為反覆,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了這些地方進行教學。

例1: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地叫:“槍斃,槍斃!拉出去,拉出去!”句子中的詞語反覆,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鬼子軍官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露出的氣急敗壞的情態,表現了敵人窮凶極惡的性格特徵。反覆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點睛之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大家都高興得叫起來,“雨來沒有死!雨來沒有死。”這是句子的反覆,抒發了大家見到雨來活著之後的萬分欣喜和激動的感情。反覆的作用,把人們又驚又喜的情態、又疼又愛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例3:“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是雨來的識字課本上的兩句話,作者精心地選擇它,並安排在師生的誦讀中,它會深深地撥動讀者的心絃。反覆地使用,也暗點了小英雄雨來機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它起到了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怎樣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又有效地滲透寫作指導,仍將是我以後的教學中值得探究的一個方向。

語文教學反思10

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圖,豔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濛濛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後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吻說:“老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可以。”於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說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歡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讚許,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穫。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啟發,後面就接著有同學開始嘗試著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後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說:“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說說。”她說完幾幅後,聽著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讚賞。但是,因為時間關係,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機會,於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後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後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為鑑。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怎樣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鍾啟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受到以詩句註解的啟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認為這個時機不能錯過,於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交流,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我感覺遺憾的是,如果當時組織學生繼續依照文字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語文教學反思11

1、一次活動系列的精品課程,如何做到有語文味呢?老師以她精深敏銳的語言辨析力和幽默豐富的評價語以及專業精神,使課堂中有著無處不在的語文味、生活中有著無處不在的語文味。例如:老師問:“磚除了建高樓大廈,還有哪些用途呢?”學生回答是建橋、建爐灶、建長城……的時候,老師能用充滿詩意的評價語言——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溫飽;普普通通的磚頭,成就了長城的雄偉壯觀,留下了聞名世界的古蹟……充滿味道的評價語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磚外表的平凡,作用的廣泛,從而擷趣課堂語言,把樸實的磚寫得美美的。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哪些高樓大廈沒有它的身軀?哪一幢失去了磚的支撐還依然勁挺?哪一幢失去了磚的保護能經得住風吹雨淋?但你又在哪一幢高樓大廈裡見過裸露的磚。”由此可見,充滿文采的'課堂語言是語文味的強力助劑,是形成課堂磁場的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2、本次精品課程,學生猜完磚後,老師藉著學生低落的心情,話鋒一磚,雖然你們看到的禮物是磚很出乎人意料,但不要小瞧磚哦。接著引入視訊,問學生看到什麼,想到什麼?進行有效的聯想。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交際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品味學習語文運用的妙處;語文是文化載體,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浸潤於語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這就是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就是語文味。課堂中,把學生由看視訊中所聽到、看到的感性認識,接著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地發揮聯想思維、練說。學生說道:“我看到了高樓大廈,想到了民工叔叔,他們為了建設美麗的城市,背井離鄉,起早摸黑,勤勤懇懇地工作著……”接著老師評價道:“你知道安徒生為什麼能寫出這麼好的童話,因為他像你一樣善於聯想。”語文課堂是生成性和創造性最強的課堂,老師抓住課堂的生成,在師生互動中,常常會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不時會爆出一些語言的精彩。對課堂生成中語言新知的捕捉,不僅僅是在於對這些新知的瞭解,更在於培養學生時時處處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3、精品課程的設計要努力凸現文字的表達個性,強化最鮮明的寫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寫了什麼”,還要引導學生研究是“怎麼寫的”。這次活動老師在課堂中貫穿了無痕的寫作方法指導,猜禮物的過程抓住看到的情景寫、寫心情要把看到磚前後心情進行對比、由磚引發的聯想要合理豐富,並且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任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寫的片段,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這就明確了寫什麼及怎樣寫的教學難點。另外,同桌互賞、師生互評作文的過程又是一次指導學生寫什麼及怎麼寫的過程。評點作文的時候,學生學得什麼知識呢?學生知道原來寫這類作文可以這樣寫的,讓學生把這種想寫好的慾望激發出來,師生互評除了點評寫作方法外,老師還更重視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把學生寫得好的詞語讓全班一起讀,學生讀的過程中,又是對磚的一種認識,又為自己積累了美詞美句,反覆品讀,咬文嚼字品賞,品出習作課上語文的味道。

語文教學反思12

1.恰當地安排教材。

有餘數除法這部分知識教材一共安排了5節課,這是最後一節。這節課是有餘數除法知識的綜合應用,應該讓學生拓寬應用視野,放手活動,在活動中充分開啟思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並掌握用進一法求商的近似數的方法,通過多種方案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應該有節約意識,而這位老師的教學則出現了面面俱到與收得過緊的情況,忽視了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個人感悟,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備課是功在課前的教學工作,樹立處理教材的整體意識,明瞭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最近發展區,靈活處理教材與設定教學目標,對教材要走得進去、跳得出來,是考察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指標。

2. 教學應抓住契機把靜態的教學預案,轉變為學生動態的知識生成過程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案是課前的教學預案,學生是不同的,它進入課堂不同的學生會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對數學學習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時地調整教學的進度,把靜態的知識轉變為鮮活的、有意義的、可以觸控的數學學習活動,展示掌握、運用、整合、實踐知識的過程,使不同學生在課內實現不同的發展。比如這節課在學生設計派車方案時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想象力來設計方案,學生可以都乘麵包車,也可都乘小轎車;可以兩種車都乘;每種車可以乘滿達到限乘標準,也可以不乘滿。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出發點不同,設計的派車方案是不同的。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找到合適的派車方案,這個過程既可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達和傾聽,也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精打細算、不鋪張浪費的重要性。

3. 數學教學要滲透語文教學的因素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學生學習數學是靠問題引路的。問題的.的引入、發展、解決等過程要靠語言文字的支撐,學生只有理解了敘述問題的一些生澀的詞彙,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在低年級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本節課限乘這個詞學生是第一次見到,由於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理解起來不會很難,但是作為教師一定要引導到位。麵包車限乘8人可以理解為它可以容納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隻能容納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數不同,設計的方案是不同的,學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義,才能拓寬問題解決的思路。教學是潤物無聲的藝術,教師教學中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可能影響著學生問題解決的水平,也可能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由愛好到興趣,由興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的轉變。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如果是和諧的,就可以在課堂上看到人性光輝的閃爍,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實現對數學知識的不同解讀。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功在課前---充分備課。只有充分備好課,教學過程才稱得上是讓學生真正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真正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方法也才能在這個舞臺上得到實踐、展示與昇華。教學的過程是藝術演繹的過程。藝術的過程的實現需要操作者不斷的學習與思考,只有將自己的教學感悟不斷地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才能實現教與學藝術的協調。

語文教學反思13

學完六個單韻母,開始學習聲母bpmf。在四個聲母之認識這前,我先用出示卡片的形式和唱兒歌的方式讓學生複習單韻母,這樣,學生興趣濃厚並鞏固了單韻母的學習。隨後再出示聲母卡片,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學前班都學習過漢語拼音,所以大都能讀準確,只有個別學生將b和p混淆,於是,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區別b和p,學生們興趣極高,有的說“像個6字bbb,9字反寫ppp”,有的根據半圓的方向說“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有的孩子還用

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狀幫助記憶,經過孩子們的踴躍發言,那幾個讀錯bp的孩子很快認準了bp,孩子們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在教學bpmf與單韻母a和o的`拼讀時,我發現學生在拼讀時對單韻母加聲調讀不準確,尤其是三聲和四聲,三聲總是讀不到位,四聲總和二聲搞混,於是我加強了範讀,然後再點名讀,讓讀得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孩子們都好表現,學得更認真了。當學生們都差不多掌握的時候,我再採用開火車、小組比賽讀等形式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這樣一來,除了個別學生難以糾正,其他的學生基本上都掌握得不錯。

最後一個環節是教學生寫bpmf,採取的是送“bpmf”回家的方式,讓學生觀察bpmf到底住在四線格的哪一格,然後我在小黑板上演示字母書寫筆畫及順序,再讓幾個學生複述,先空書,再在練習本上寫。這樣,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書寫格式和筆順。但仍有個別學生由於幼兒園時書寫不規範,現在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個別指導。

不過,在教讀音時,因為有部分孩子在學前班時已經學過,於是沒有耐心聽老師講發音,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或開小火車時自己在下面發音,這樣可能會影響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學習。因此,安靜傾聽的習慣還要進一步強調。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反覆抓。

課後再次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有些細節問題還是需要細細斟酌。比如在對比bp時,我讓學生分析它們像什麼?有的學生說b像廣播,p像氣球,我當時並沒有細想,後來一想,q不是也像氣球嗎?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進行一下更準確的引導。另外,對bp的讀音指導時可以用一張紙放在嘴前,讓學生髮音看紙的變化來比較bp,這樣學生區分得可能會更清晰。

總之,經驗尚淺,仍需努力!

語文教學反思14

有時下去聽課,經常會聽到“你讀懂了什麼?”這句話。高年級的老師在說,低年級的老師也在問,似乎這話成了當前閱讀教學課堂語言的經典。那麼,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呢?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興”?

說實話,本人對這句話並不特別欣賞,尤其是在聽了幾次課以後。我看到曾有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於丟擲這麼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於是學生一時僵在那裡,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老師見學生實在太安靜,心急地又問:“你們到底讀懂了什麼呢?來,先同桌討論交流一下。”於是學生中才開始有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時間了,小手陸陸續續舉了起來,你說,我說,他說,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後,老師的神情也顯得挺滿意,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了。其實,作為旁聽者,只要你仔細去聽,再把學生說的內容連起來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學生剛才回答的內容重複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我不知別的老師們怎麼想,至少我覺得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顯得太單調,太蒼白,如果語文閱讀教學真是問那麼幾個“你讀懂了什麼?”的問題就能完成任務的話,那豈不是太容易了。

我時常在反思,語文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隻否被一些老師搞錯了,那就是閱讀教學最主要教什麼?我們在不斷地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好好問自己“我教給你什麼”。是啊!教師,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明明白白———“我教給你什麼”,幾度深思後,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下面結合幾個典型教學片斷進行反思)

片斷一: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瞭解(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著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為“詩聖”。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為“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眾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麼?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

反思一:教活經典

古詩是中華文學的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佔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扶助,其實這也正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本片斷中反映出執教者已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強化學生對詩意囫圇吞棗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資訊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現階段,國小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為了國小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利用網路、書籍等途徑走近名家作品,體味原汁原味,蒐集精美句段,然後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深入探討,交流體會各自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片斷二:

師:駱駝和羊都不認輸,此時,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生:假如我在場,我會勸他們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

生:我覺得這不是什麼互相謙讓的事,應想辦法弄清楚到底誰輸誰贏。

師:噢!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誰還有什麼妙計嗎?

生:我認為駱駝和羊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精神,遇到對手,不甘落後,所以我會誇獎他們。

生:我會先表揚他們,再幫他們找到各自的錯誤。

師:你們想法都不錯,都能先看到別人的身上的閃光點,這是珍貴的。可是駱駝和羊卻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優點,你能不能幫他們找一找缺點呢?

反思二:教會辯正

這一教學片斷重視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的同時,又注重了對育人道理的滲透。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處於現場談感想。這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他們在理解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時,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民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其間適時引導、適時點撥,通過師生的積極交往互動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又避免了教師空洞直白的講述,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從國小會辯正看問題的能力。

片斷三: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裡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麼地方?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著鑼,打著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著,高喊著,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著鮮花,揮著綵帶,放著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訊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裡,把這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我們終於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髮言略)

反思三:教會聯想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國小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控,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為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裡“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裡,人們“揮著綵帶,放著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湧動。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啟用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絡,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著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語文教學反思15

《秋遊》這篇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著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讀的還不夠多,學生在感悟的時候不夠深刻,讓學生說的'少。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總寫了老師帶領學生去郊遊。我讓學生用“誰和誰什麼時間去哪兒幹什麼”這個句式說話,先整體感悟整篇課文的內容。學生能簡單的把話說完整,把句子表達清楚。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通過寫景來展示秋天的美,在這兩段,我通過播放圖片和範讀,讓學生感受秋天,感受各種色彩。並在讀和理解的過程中去思考與顏色有關的詞語,如“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中的“黃、紅、白”相關的詞語,拓展了學生的詞彙量,並用這些詞語來說話,如:稻子黃了,像————,這樣也鍛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寫了秋遊時的人物的各種狀態,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句話讓學生說的有點少,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給學生點透,可能有些同學沒有完全掌握。

我想,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自己把教材研讀通透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上課也會更流暢,學生接受的時候才能更輕鬆,老師才能上好一節完美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