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鳥的天堂》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

覃桂秋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樹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表達感情細膩.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從中心句入手,引導質疑問題,接著細讀課文,體會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情景,認識大榕樹奇特、美麗、大而茂盛的特點。教學中,利用現代多媒體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由於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瞭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那麼,依據多媒體能夠通過聲,光,色,形,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變實。對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在教學第三大段鳥多、鳥歡時,我又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的作用。開始我播放了群鳥在榕樹上活動的錄象,讓學生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這群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就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也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它能再現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紛繁世界,使語言內容變抽象為具體、生動,使文字教學資訊傳遞由靜態變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慾望。

朗讀訓練時,主要採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教

師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引導學生學習:抓句子,談感悟。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拓展延伸時,教師出示思考題:請你以導遊或小鳥兒的身份,向遊人介紹這裡的景象。介紹的形式可以自由選擇。

我在《鳥的天堂》一文的設計中,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有目的的恰當適時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整堂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2

《鳥的天堂》是作家巴金先生的優秀作品。文章寫作者與朋友兩次去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情景,體現了大榕樹的枝繁葉茂,以及“鳥的天堂”的真實性,表達了作者鳥的天堂的熱愛和讚美。

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藉助資訊科技的介入,讓學生學習這篇美文時有身臨其境之感,以求達到本篇課文教育教學目標。

一、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合作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讓洪亮的書聲啟用課堂,這也是這節課比較突出的地方。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展望未來,所以我們的教學科研必須不斷更新。老師要發揚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學生要萌發自己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就是要創設有個性學習的天地。其自主參與,合作互動。

二、在教學環節上注意質疑問難

從結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質疑”為線索,以“思考”為核心,設計了“引疑—質疑—析疑—釋疑”的教學思路。在閱讀全文後,我有意識地抓住文章結尾段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騙了我”是什麼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前一個“鳥的天堂”為何要用引號?第二個鳥的天堂為何又不用引號?這些問題,從中心句入手、引起學生注意,產生疑問。接著,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以便解決問題,使析疑、釋疑的過程成為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

三、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變,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讓學生積極思考穿於教學的始終。上課之初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在析疑、解疑過程中,仍不忘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學課文,這樣便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朗讀訓練中,讓學生邊讀、邊思、邊畫,教育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詞語訓練中,聯絡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導讀,有默讀、齊讀、自由讀、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並注意激發學生讀的慾望,提高學生讀書水平。

3.恰當地運用一體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運用了課件,這樣教學比較直觀形象。例如,研讀“群鳥紛飛”這一部分時,教師播放群鳥紛飛的情景,接著讓學生談感受,然後回到文章中去感悟文中語句,最後為畫面配解說詞,在這樣的活動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便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教訓,將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邊探究,一邊總結,最終打造好每一節課。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3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字: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創設情境,那絕對是多媒體的拿手好戲。因此,教學伊始,我就利用課件播放大榕樹的錄影,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特別是在感受大榕樹的樹根和大榕樹茂盛的枝葉時,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有了較為直觀的理解,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句子來感悟文中語言文字的優美凝練,體會大榕樹的美。再如在教學大榕樹上鳥兒紛飛的場景時,我又藉助課件播放群鳥在大榕樹上活動的錄影,展示鳥的天堂鳥兒翻飛,鳥聲悠揚,令人目不暇接的熱鬧景象,真實地再現了眾鳥紛飛的歡鬧景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滿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你看到鳥兒們在大榕樹上幹什麼呀!這樣既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鳥兒在大榕樹上的快樂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說話能力。

(2)、利用教師的導語,創設情境:

上次聽了張愛華老師的講座後,我深受啟發,覺得老師的導語在創設情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也開始嘗試著採用多元化的具有啟發式的導語,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如在引入第三段時,我就採用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剛才,我們和作者一起欣賞了這枝葉繁茂的大榕樹,相信這麼茂盛的大榕樹一定會招引——許多鳥兒,是呀,第二天清晨,當陽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顯得更加明媚的時候,我們再一次來到了這裡。此時,又看到了什麼呢?

二、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於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也提倡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多引導學生去讀課文,通過讀來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文章的意境。如在教學感悟大榕樹的美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整體感知,然後抓重點句,談感悟,在欣賞了錄影以後,我就引導學生找作者讚美大榕樹的句子,然後讓學生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去體會榕樹的美,再組織學生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勃勃生機的大榕樹。而在教學第三段時,在觀看了錄影後,讓學生說說這一次的鳥的天堂給你什麼印象,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學生抓住重點句“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從鳥的品種多,鳥的活動多來體會鳥兒歡鬧的場面。

三、引導質疑,鼓勵多元化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教材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是灌輸給學生“死”的知識,而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去學到真正有用的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活”的知識。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之“疑”,是仔細閱讀課文的產物,教師應鼓勵提倡。因此,在教學“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一句時,我就引導學生質疑,讀了這句話,你還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資訊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新發現、新設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課外延伸,激發情感:

由於本篇課文,在寫鳥兒熱鬧歡騰的場面中,學生只能感受到鳥的多,而對於鳥兒們在大榕樹上生活得怎樣快樂有一定的難度,這樣一來,讓學生感受到“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顯得難上加難。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架設想象,聯想之橋,創設發現空間,提供創造平臺。為此,我在學習了鳥兒熱鬧的場面後,就通過播放錄影讓學生從感性上了解鳥兒們在大榕樹上快活生長的場面,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慾望,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使學生能有話可說,通過說話訓練讓學生真正感受鳥兒們快樂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對鳥的天堂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接著又我讓學生說“假如我就是這隻小畫眉,此時此刻你想告訴大傢什麼?”這樣學生對榕樹讚美之情,就自然流露。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茫、槳、律、榕、隙、耀、暇、拋,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燦爛、竹竿、白茫茫、規律、縫隙、照耀、樹梢、靜寂”等詞語,積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

3、默讀課文,理解內容,感受文中描寫的“鳥的天堂”那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之美,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4、領悟作者抓景物特點進行靜態、動態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生動。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2、正確體會“鳥的天堂”的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並能用各種方式表達個人閱讀感受。

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上網或查閱有關《鳥的天堂》的資料(如文字、圖片、音像等),開資料展示會。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解決師留出的質疑:一共出現五次“鳥的天堂”,四次加引號的是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指天馬河上的那棵大榕樹,表示一種特定的稱謂,是對大榕樹的一種誇張的形容;而課文題目和最後一句話中不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是因為作者親眼見到被人們譽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後,感到鳥兒們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天堂中一樣,所以在作者的心裡,大榕樹是確確實實的鳥的天堂。

2、你背的哪一部分,相互檢查。

3、你最喜歡哪一部分,為什麼?

二、 引入學習描寫群鳥的相關段落,體會百鳥齊飛的動態美。

1、演示課件(群鳥齊飛圖,配樂朗誦課文),讓學生重點品味12、13自然段;說說為什麼寫得這麼可愛,主要抓住“鳥”的什麼來寫。(動態)

2、自由練讀12、13自然段,再小組個人賽讀,每組評出最棒的一個人;

3、小組推薦,選兩位同學朗讀12、13自然段;(課件配樂)

4、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麼?

三、學習“樹”的靜態描寫

1、自己讀描寫“樹”的部分,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有什麼特點?)

2、交流:(體會靜態描寫的好處):抓特點,用恰當的詞語表達。

四、自選練習

教師出示以下三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任選其中一項,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來;

2、畫鳥的天堂:根據文中描寫的情景來畫鳥的天堂,可插入簡短的文字說明;

3、結合課文,參考課前蒐集到的資料卡片,設計導遊詞,可以小組合作實地當一回導遊演習一下。

五、課件重新展示,回味《鳥的天堂》

六、作業

有興趣的同學讀讀巴金先生的原文。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5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為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詢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詢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通過網上查閱,圖書查閱,訪問查閱,瞭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時間,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為保護區和遊覽勝地,鳥的天堂的現在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瞭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詢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夥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內容,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於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1、 猜疑激趣,提出探究專題。

探究專題不能只是對課文語言疑難問題的解決,更應是直入中心,圍繞文章中心提煉出探究專題。學習《鳥的天堂》就是要讓學生領悟“動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課伊始,可先讓學生聯絡生活體驗,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會抓住“天堂”一詞,提出一個什麼專題供大家探究?學生頓時興趣倍增,紛紛猜測,有的說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有的說為什麼稱為鳥的天堂?還有的說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問題提得好的基礎上,丟擲探究性專題——這裡為什麼能成為鳥的天堂?這樣,不僅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為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真是一舉兩得。

2、品讀體味課文,勾勒生態和諧圖。

為完成這個探究性專題,學生就不能只侷限於領悟樹的“大”,還需深刻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提及這點就表明對課文學習的層次是停留在膚淺層次的。因此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通過學文,在大腦中勾勒出一幅生態和諧的圖景,從而感受生態的美,達到以課文為載體滲透“綠色教育”的理念,這樣的滲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開頭幾個自然段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夏日的傍晚,這兒不僅四周很靜,只聽見船槳激起的流水聲,而且景色迷人,燦爛的紅霞還在天邊。抓住“大概漲潮的時候……”讓生知道這兒氣候溫暖,土地溼潤,河流縱橫,有利於萬物生長,所以大榕樹是那樣蓬勃有生機。抓住“臥”“垂”這些重點詞的品析,讓學生生感悟這兒的榕樹大。大榕樹生長旺盛,枝繁葉茂,非常適合鳥兒在這裡棲息繁衍,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當學生都說這兒水分充足,可以為鳥兒提供必要的水分,這時一位學生立即舉手說:“我認為‘水分’、‘榕樹’和‘鳥’這三者是因果關係。因為水分充足,這棵榕樹才長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樹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適合鳥兒在這裡生活。”又如當學生都認為農民保護了鳥,鳥兒們才能在這兒棲息繁衍快樂的生活時,教師適時點撥:大家想,由於人們的保護,這裡的鳥兒會越來越多,旅遊業隨之發展,這地方經濟也會隨之得以發展,人們的生活會怎樣?學生紛紛說:越來越幸福,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快樂……教師隨即板書:“鳥因人樂,人依鳥和”。然後告訴學生:寫完後,我又覺得不完整,不深刻,誰能根據所學來幫老師添一添?於是,學生脫口而出:“樹因人樂,人依樹和;動物因人樂,人依動物和;植物因人樂,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麗,人因自然而幸福。”這裡,沒有教師生硬地灌輸環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書引路,讓學生興味盎然添、改,思維火花噴湧而出。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和諧,可謂一舉兩得。

3、今昔對比,昇華綠色教育的情感。

品讀全文後,我找出收集的圖片,讓生欣賞“鳥的天堂”的美景。正當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從我搜集的各種資料來看,現在的‘鳥的天堂’並沒有巴金爺爺所描繪得那麼美了!”此言如一石擊起了千層浪,同學們不禁交頭接耳起來了。見此情景,我讓那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對“鳥的天堂”今昔情景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三、課後練習,延伸綠色教育。

課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遊解說詞來表達自己對“鳥的天堂”情感。通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讚頌的內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6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課前的匯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透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說說“天堂”是什麼樣貌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麼?“鳥的天堂”是什麼樣貌的?“鳥的天堂”在哪裡?“鳥的天堂”裡有什麼?鳥在鳥的天堂裡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學生自我就帶著疑問走進了文字。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課文資料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課文描述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比較手法,讚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讚歎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那裡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湧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三、有感情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昇華,並能更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在朗讀描述大榕樹和鳥多的段落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榕樹的樣貌以及鳥多的場面。為以後的作文打下基礎。

一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於他們一生的發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7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述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此刻四年級教材中,讓我們執教者有一種欣喜和想教好它的衝動。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一向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鍾,因而自認為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他們所說,訴他們之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

傳統的教法,可按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展開,先學第一次只見到勃勃生機的大榕樹,但沒有見到一隻鳥,再讀第二次看到了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或者圍繞“為何能成為鳥的天堂?”的兩個因素展開教學。本課設計時以讀、悟、說為基本思想,把“榕樹”與“鳥兒”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學設計重視語感的培養,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受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3、初步學會換位思考,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其教學過程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發展語感”出發,主要以朗讀感受、自主感悟、換位再讀再悟、拓展延伸幾個環節來展開。

朗讀感悟第一課時教學後學生對課文資料已有了必須的瞭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研讀二、三段,即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一樣景象,在回顧課文資料後,讓學生挑選出描述榕樹與鳥兒的段落來讀。在讀、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重點段落有了整體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採用學生自主選取(在描述榕樹與鳥的段落中任選其一)、自主研讀(品味描述榕樹或鳥的語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稱介紹榕樹或鳥的魅力)的方法,用心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讚美自我,從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使每個學生的聰慧、可愛、悟性和靈氣都表露了出來,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讓學生始終有用心的閱讀心理,從讀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從中獲得了愉悅,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了人文精神的昇華。

換位整和、再悟教學時,引導學生深究榕樹與鳥的關係,進而互換主角,進行再讀再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悟、瞭解“鳥的天堂”的含義,使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構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那裡滲透了換位思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樣處理既基於教材,又超越教材,為學生人生的光彩塗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課文資料“一隻小畫眉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引導學生想像。讓他們圍繞“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會唱些什麼?”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後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

朗讀訓練這是本課另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採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我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係,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光讓給學生,讓學生自我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並陳述自我喜歡的原因。

2、抓句子,談感悟。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我喜歡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我選取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我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後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8

《鳥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歡的一篇課文,巴金先生以優美的語言,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也為我們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樹獨木成林的景象,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令人歎為觀止的景觀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計數”這個重點詞,先讓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它的含義,再用課件幫助學生認識榕樹,通過課前自學,讓學生交流關於榕樹的自然知識,認識氣根 從主觀上感受榕樹枝幹的“不可計數”。又抓住“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的“臥”,“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進行換詞練習,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自己儲存了一段視訊,展現的就是這棵500年大樹的全貌,還有各種鳥兒嬉鬧、棲息的鏡頭,直觀地體現了“鳥的天堂”這一壯觀景象。為下文體會“這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認識,也為本課難點的突破提供了幫助。

通過影檢視文對照,學生無不感嘆這偉大的自然奇觀,帶著真實感受朗讀課文,潤物無聲,水到渠成。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9

言準確生動,樸素優美,簡潔灑脫,富有節奏感。我在教學本課時,以訓練學生語感為主:

1、直觀感悟:

國小生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影象”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對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後,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影,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讓學生看著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啟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沉浸在其中,彷彿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寫一隻鳥的特寫鏡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詞析句: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關鍵文字抓住了,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0

國小語文新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課《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什麼難事,對於搞清楚課文對於事物的表達方式學生也能夠比較容易的掌握。但是,如何在朗讀中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閱讀中昇華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卻不是憑老師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把學生培養出來的。如果我們把老師的理解強加於學生,這顯然難以達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昇華學生智慧的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我貫穿了自主閱讀教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首先,在閱讀內容上,學生自主選擇,進行閱讀。其次,在討論交流內容上,學生自主交流討論。第三,順學而導,昇華學生所獲。

一、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學生樂學、樂思。

與傳統的指定閱讀內容相比,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習,學生表現異常積極。大家去認真的閱讀你喜歡的內容吧,然後我們一起來談談自己的收穫和感悟吧!”同學們立刻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先是輕聲地邊讀過勾劃;然後又自由地朗讀起來,時不時地停下來寫下自己的想法。我巡視課堂,去發現學生們都學什麼內容,勾劃什麼內容,寫些什麼內容。我大致估計了一下,喜歡作者第一次到鳥的天堂的約佔三分之一,其餘的約佔三分之二。這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喜歡第二次的學生多一些毫不奇怪,因為小孩子更喜歡活潑可愛的小鳥。更何況作者還與鳥們進行了某種愉快地交流,這更符合兒童們的心裡。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喜歡對大榕樹的描寫就出乎我意料,但這卻是我的一大收穫:這表明了學生已經有較高的閱讀和欣賞水平了。他們在自由閱讀中表現出來的樂學、樂思,更表明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喜好“熱鬧”的小朋友了。

二、 疑讀突破 深入體會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驚訝和問題開始。”沒有問題情景就不會有思維。因此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去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這堂課最明顯的,就是在學習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中貫穿“讀—思—悟—通”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生理解“鳥的天堂”特點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學習的淺層目標,進入理解文章的高層次,在質疑探疑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賞。

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研讀學習的內容,詢問“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特別是還沒有學到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

如: 最後一段內容採用開放式學習,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質疑,學生通過朗讀,特別針對結尾的重點句,提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及時啟發學生聯絡上文知識釋疑。由於學生對全文已有足夠的理解,因此,此時釋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講多學,又可趁機查漏補缺。用質疑探疑的方式學習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訓練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第二,通過質疑解決了課後練習中的問題,變“問

學生”為“學生問”,教學的角色身份發生了轉變;此時尤百川歸海,師生雙方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自由交流,相互促進。

當學生閱讀得差不多了,我就請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他說:“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樹,這棵大榕樹充滿了生機”。他很有感情地讀了第8自然段最後兩句話:“似乎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樹”。聽到他讀,似乎眼前就是那綠得逼人眼睛的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讓人覺得綠葉綠得鮮亮,綠得讓人興奮!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因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麼大的榕樹,也沒有看到過樹幹上長出這麼多的根來的大樹,這讓我實在太驚奇了!”她主動地朗讀了第7自然段。讀得算不上好,文字讀順了卻沒有感情,重讀的地方也不夠明顯。但是她能夠談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點段來讀也很不錯。有個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說:“我從小就喜歡綠色,大榕樹是綠顏色的,所以我喜歡”。他朗讀了第8自然段的重點句:“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點縫隙”。他接著說:“這兒的‘堆’和‘簇’,表現了榕樹的茂盛,更表現出了榕樹的綠。”喜歡第二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有的說:“我喜歡第二次,因為第二次鳥兒們進進出出的,有的還在唱歌,顯得格外熱鬧。”有個同學說:“我喜歡鳥兒,這兒有這麼多的鳥兒,我更喜歡了。”他朗讀了第十三自然段,特別是“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兩個“到處”讀得很重,他說:“這兩個到處最能說明這兒的鳥兒多了”。看,他說得多好呀!有兩個同學說,因為鳥兒那麼多,飛進飛出,我喜歡鬧熱,而且這表現出了鳥的天堂多麼具有生氣呀!所以我喜歡第二次看到的鳥的天堂。通過交流,同學們談出了自己的見解、感悟看法。使每位同學讀有所感,有所思,有所獲。通過寫讚美大榕樹的句子,更好地達到了閱讀效果。

四、抓住共同關注點,順學而導。

討論是一種好的閱讀方式,更是一種互相幫助,互啟思維,相互促進的好方法,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的交流,給老師很大啟發。請大家對其他同學交流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好嗎?”我的話剛說完,有個同學就迫不急待的舉起手說:“我覺得我比剛才讀7自然段的那個同學讀得好些”。於是我就叫他讀了,他讀得也算不上好。特別是如何讀出榕樹的大和讀出他心裡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榕樹時的心情來,他沒有達成這個目標。我就問同學們怎麼讀這段好呢?同學們就三言兩語的發言了。有的說要讀出作者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榕樹時的激動;有的同學說這時是很驚訝的;有的同學說是很高興的;有的同學說“真是一株大樹”要讀得重而緩慢一些;有的說“不可計數”要讀重一點;有的說“臥”字要讀得稍重一些??,這樣,我反覆抽學生起來朗讀,效果漸漸變好。而剛才說最能夠表現出鳥的天堂有生機的同學這時不服氣地站起來說:“我覺得榕樹比鳥兒更有生機。因為這麼大一棵生機勃勃的榕樹才招來了這麼多的鳥兒,要是這棵榕樹沒有生機的話,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鳥兒來此做巢呢?”說完癟了一下嘴就坐下了,很不服氣。但是,贊成因為有鳥兒的同學明顯多許多。教室立刻炸開了鍋,都說有鳥兒,才使鳥的天堂生機勃勃。我看說榕樹有生機勃勃的一方力量單薄,就唯恐天下不亂的插話說:“我覺得榕樹更有生機,不然鳥兒為什麼來。”我是“少數派”的。

我們的聲音被吼“鳥兒才使天堂有生機”的聲音所淹沒了。我想,像這個樣是一個永遠也吵不清的話題。於是我制止了哄亂的教室,制止了沒有結果、也不再有新意的爭論。我說:“有理不在??”同學們笑呵呵和接答:“有理不在聲高”。教室立刻安靜了下來。每個同學都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於是我接著說;“有的同學說樹更有生機,有的同學說鳥兒更有生機。現在我請贊同樹有生機的同學把鳥兒通通趕走,請贊同鳥兒有生機的同學把樹砍掉。”這下可好了,同學們都一致反對我了。有的同學說,沒有樹,鳥兒到哪兒去安家呀!沒有鳥兒,這還能叫鳥的天堂嗎?於是我因勢利導:同學們,我們國家有愛鳥周,除了不傷害鳥兒是愛鳥的行為外,還有什麼行為是愛鳥的行為呢?同學們都說:“愛護大自然,不濫砍伐樹木,保護鳥兒們的家園!”聽到這裡,我愉快地笑了。從他們的爭論到意見一致,到接受環境教育,都在自由閱讀和爭論中得以體現,教師站在組織者的地位,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鍛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想,這樣一節課,不僅達成了教學目標,更達到了還閱讀給學生的目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要求“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這樣一節課,也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 “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新型的關係。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教學活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1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葉茂,眾寫歡樂歌唱。作者巴金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首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網路這個資訊渠獲取資料、運用資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時代飛速發展,資訊科技衝擊著我們的生活。教學要創新,首先要緊隨時代步伐。在學習課文時,學生不僅渴望瞭解作者,更想身臨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樹、那鳥。網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學生的實踐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得以不斷激發。其次,課文課程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及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語文課上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文字身就有語言形式上的美,並從中可以展開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並結合生活實踐受到沒的感染,培養了審美的情趣。這節課中學生感受到了動物間以及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統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飽滿的情感,培養了發現美、感受美的樂趣。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學中將學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樹,你既是鳥,樹鳥相互欣賞,形成整體。最後,在課堂中倡導學生充分朗讀,自主體會,獨立創作,力求體現主動參與,合作互動的教學境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但由於教學時間調空不當,致使學生在讀文時讀得不夠充分,後面的自主感悟、換位整合沒有充分展開,使學生未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今後,我應倍加努力鑽研、探索、提高自身素養。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體會大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教育。

2.學習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

2.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認識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

3.學習描寫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理解課題的含義及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生字、新詞,著重理解課後練習中詞語的意思。

(三)按照遊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並說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課題含義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給課文分段並歸納各段段意。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課題含義及課文主要內容。

1.解題。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天堂常用來比喻什麼?

(2)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

(天堂常用來比喻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是指能讓鳥生活得美好、快樂的地方。)今天我們將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一起到“鳥的天堂”去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課後詞語的意思。

(提醒學生注意讀准以下字的字音:“顫”讀ch4n,“應接不暇”中“應”讀y@ng。“一簇”中“簇”讀c),“隙”讀“x@”。理解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燦爛:光彩鮮明耀眼。陸續:表示先先後後,時斷時續。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長得多而茁壯。留戀:不忍捨棄或離開。應接不暇: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接待應付不過來。)

3.檢查學生自學字、詞情況。

(二)研究課文的寫作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

(1)作者到“鳥的天堂”去過幾次?分別在什麼時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麼景物?每次去時的感受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用“”給課文分段,並說出各段的段意。

2.聽完教師範讀課文後,學生回答思考題。

((1)作者到“鳥的天堂”去過兩次。第一次是在黃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樹,沒有見到一隻鳥,認為“鳥的天堂”裡沒有鳥,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許多鳥,感到“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因為作者兩次去時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認識會有這樣的變化。(3)課文按作者遊覽順序記敘,可以分為四段來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講作者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寫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講作者和朋友們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講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留戀和讚美。)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書寫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第1、2段課文內容。

(二)認識事物的靜態,感受“鳥的天堂”的靜態美。

(三)理解課文,能說出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背誦課文(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認識事物的靜態,感受“鳥的天堂”的靜態美。

(二)理解課文,能說出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讀第1段。

(1)有什麼不理解的問題嗎?

2.課文是怎樣描寫“我們”出遊的時間和心情的?

(“吃過晚飯”、“熱氣已退”、“太陽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們”出遊的時間。“自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波浪。”這是講水面很安靜,沒有風和過往的船隻。“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說明四周幽靜,沒有一點聲響,只有木槳拍打水面的聲音。反映了“我們”出遊時心清十分愉快。)

小結:晚飯後我們划船去玩。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默讀第2段。思考,討論。

(1)我們第一次出遊,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什麼?

大榕樹。)

(2)這段課文中主要描寫了大榕樹什麼特點?

(一個是大,另一個是美。)

(3)課文裡哪些地方說明榕樹大?

(在第4自然段開頭交代“河裡很寬”,這裡為什麼會變窄呢?讓學生找出有的句子讀出來。“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原來河面給樹葉佔去了,所以變窄。另外,由於當時離得遠,所以當“我”說許多株時,“我的朋友”有的說是一株,有的說是兩株,到底是幾株呢?找出課文中的語句“我們的船……真是一株大樹”。為什麼作者開始把它看成許多株?“不可計數”是什麼意思?)

(4)課文裡哪些地方又寫了榕樹的美呢?

(請學生畫出課文中的語句,讀出來,說說對這些語句的體會。“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是寫大榕樹靜態的美,前半句是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後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作者的感覺,也就是大榕樹靜態的美,給作者帶來的美的感覺,“顫動”並非真的在動,那每一片樹葉都是那麼綠,作者彷彿看到它們在霞光中一閃一閃的。)

(5)作者對這棵大榕對流露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從哪些句子裡體會出來的?(“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句話,讚美了生長茂盛的大榕樹,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6)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體會朗讀時的語氣和感情。然後讓學生用讚美和喜愛的語氣試著朗讀。)

(7)指名讀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說“鳥的天堂裡沒有一隻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因為是黃昏時分,所以鳥兒棲息了,而且大榕樹樹大枝葉稠密。作者沒有見到鳥。當時心情很失望。作者雖然沒有見到鳥,他卻被這株美麗的大榕樹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導背誦第7、8自然段。

小結:我們隨著作者第一次經過了“鳥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麗的大榕樹。它枝繁葉茂,長有許多枝,靜靜地臥在水面上,充滿著無限的生命力。作者從榕樹的大,以及枝幹、葉的形狀、顏色、榕樹的位置等方面來描寫。這樣的描寫叫什麼?(靜態描寫)我們通過這部分課文的學習已經欣賞到了一幅美麗的靜態圖。作者感到遺憾的是:第一次來到“鳥的天堂”,卻沒有看到一隻鳥。

(四)作業。

背誦課文(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第3、4段。

(二)認識事物的動態,感受“鳥的天堂”的動態美。

(三)理解課文,能說出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認識事物的動態,感受“鳥的天堂”的動態美。

(二)理解課文,能說出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教程

(一)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作者是怎樣對大榕樹進行靜態描寫的?

(作者第一次來到鳥的天堂,沒有看到一隻鳥,卻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麗的大榕樹。作者由遠及近地記敘了大榕樹的長勢,記敘了榕樹樹枝、葉、幹、根的樣子。這是作者在靜態情況下的觀察、描寫。文中寫到:“一簇簇枝葉伸到水面上”,“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寫出了大榕樹既大又枝葉茂繁。還寫到大榕樹生長茂盛,“正是茂盛的時期”,葉子多而密。“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葉子不僅多、密而且顏色鮮豔、明亮、富有生命力。“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作者通過認真觀察,對大榕樹進行了這些靜態的描寫。)

(二)學習第3段課文。

1.分組朗讀課文第10、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與第一次去鳥的天堂有什麼不同?

2.指名四人各讀10、11、12、13自然段。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著第二隻、第三隻。”從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聽到了鳥叫,看到了鳥飛。)

2.把作者描寫樹上變得熱鬧了、鳥的大小、顏色、動作的句子畫在書上,讀出來。

(描寫樹上變得熱鬧的句子:“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描寫鳥的大小、顏色的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描寫鳥的動作的句子:“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3.作者看到這麼多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動作千姿百態的鳥後,有什麼感受?

(“我”由於景色精彩看不過來而感到“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反映“鳥的天堂”的熱鬧場面,寫出了作者迷戀這種景色,看也看不夠的心情。)

4.“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細節描寫,說說這段描寫表現了什麼?

(既寫出了這隻小鳥的可愛、機靈、富有生氣,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也說明了這裡確實是鳥的天堂,鳥兒可以在這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結:這一段課文,作者不僅描寫了鳥的大小、顏色,而且著重描寫了鳥的活動,描寫了事物的動態,展示了一幅鳥的天堂的動態美的圖畫。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3段課文,體會鳥的天堂的動態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課文第4段。

1.指名學生讀第4段。

2.“當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劃去的時候,我回頭看那被拋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一句中的“回頭看”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中的“回頭看”,是沒有看夠、捨不得離開的意思,因為大榕樹的茂盛和眾鳥棲息的場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見的,他被這美麗、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點兒也不願離去。)

3.讀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第一個“鳥的天堂”為什麼加引號,第二個為什麼不加引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昨天不是沒有鳥而是我的眼睛沒有看到,因為去的時間是黃昏,鳥都棲息了,再加上大榕樹的枝葉繁茂,所以沒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鳥都歡快地飛出來。作者見到的確實是鳥的天堂。第一個“鳥的天堂”加引號,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樹。第二個不加引號,是用天堂來比喻這裡對鳥兒的棲息繁衍再合適不過的地方,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4.用留戀、讚美的語氣齊讀最後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裡寫“‘鳥的天堂’裡沒有一隻鳥”,在文章的結尾時又說:“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樣寫有什麼巧妙的用心?

(這樣寫文章前後照應,更加突出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發自內心的讚美。)

(四)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放配樂朗誦全課文錄音,讓學生邊欣賞邊回憶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聽後,討論:

(1)為什麼這株大榕樹能成為鳥的天堂?

(可以歸納:①從第2段課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榕樹枝繁葉茂,很適合鳥兒生活。②從“當地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看出鳥兒在這裡很受保護。③從“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可以看出這兒環境幽靜。)

(2)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不破壞美好的自然環境,我們該怎麼做?學完這篇課文後,在這個問題上說說你有什麼體會?

(不亂捕捉鳥,不亂砍伐樹木。)

2.下面請同學們做練習。(出示小黑板。)

小結:巴金爺爺的這篇文章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喜愛、留戀、讚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靜有動,相映成趣,給我們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許多片段寫得極為精彩,希望同學們把這篇文章背誦下來。

(五)作業。

1.建議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

2.用“陸續”、“應接不暇”兩個詞語造句,寫在作業本上。

教學反思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樹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表達感情細膩.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麼不同的景象?為什麼?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後,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由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於分意義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採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後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裡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從課文裡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徵的相關語句,並通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裡生活的小鳥有什麼特點呢?我也通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說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裡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最後,

讓學生說感想,說說他們對“鳥的天堂”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麼做?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後提問和課後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3

《鳥的天堂》一課是原六年級語文上冊選編的課文,新課標試驗教材中把它安排在了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三課。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讚美。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章。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鳥的天堂的熱鬧景象。所以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這兩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1、重視朗讀訓練。我主要採用了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抓句子,談感悟。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當學生領悟到了景觀的美之後,再讓他們感情朗讀,採用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對照畫面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美的感悟。

2、利用現代多媒體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鳥的天堂》一課寫得極有畫面感,因此,這一節課中所運用的多媒體課件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讓學生感悟榕樹的美,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在教學第三大段鳥多、鳥歡時,我又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的作用,播放了群鳥在榕樹上活動的真實景象,讓學生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這群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不但喚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而且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慾望。

3、在教學中我又抓住文字空白,引導學生去想象:“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成為鳥的天堂?”,“如果你就是那隻畫眉鳥,此刻會唱些什麼呢?”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聯絡上下文去理解、想象。這些問題的探究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也讓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4、語文課上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文字身就有語言形式上的美,從中可以展開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並結合生活實踐受到美的感染,培養審美的情趣。這節課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以及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統一的美,感受巴金飽滿的情感,培養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的樂趣。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4

“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地理解課文,重要的是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首先應當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對教學內容的重構能力。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會使得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畏手畏腳、患得患失。因此,鑽研教材要學會抓住重點,抓住主要問題,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貫通全文的效果。”(摘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說明》)《鳥的天堂》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篇幅較長,記敘了作者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在一個“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的傍晚時分,這一次,他沒有看到鳥,只見到高大茂盛、充滿生機的大榕樹。這部分重點刻畫大榕樹的美麗:先寫遠看榕樹的情景,再寫近看榕樹時枝幹和綠葉的情態,展示出大榕樹的勃勃生機。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後,作者發出由衷的讚歎:“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是在陽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見到了鳥飛鳥鳴的熱鬧情景。文中寫了鳥聲、鳥影,讓人應接不暇;寫了鳥的形態──大、小、花、黑;還寫了鳥的各種姿態──叫、飛、撲;最後,又專寫了一隻畫眉鳥,採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了鳥的可愛和它們在“天堂”裡生活的情景。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了這裡的鳥兒數量眾多、種類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們生活的自由和快樂。在這麼繁複冗長的文字內容中,該選取哪些內容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呢?教師迎難而上,圍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並把學生的問題歸納為兩個重點:鳥的天堂是怎樣的?這裡為什麼被稱為鳥的天堂?以此為中心來選取能幫助理解這兩個問題的段落來學習。重難點都解決了,其他內容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把最後一段中“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句難理解的話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從部分到整體再回到部分,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又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和完整性。這種對教材內容的大膽取捨,重新編排,不正是教師對文字準確巧妙把握的體現嗎?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5

今天上了《鳥的天堂》第二課時,從準備到試教再到正式上課花了五天時間,教案也幾易其稿,回顧這幾天的點滴,收穫頗多。

《鳥的天堂》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的美好與和諧。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不難,難的是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筆下的這種樹與鳥、人與鳥、人與樹的和諧之美。一開始我在教案中這樣設計:在學習榕樹這部分的時候,先讓學生找到作者發自內心的讚美的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然後圍繞這句話去找能夠表現榕樹美的句子,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到榕樹的美,鳥兒能夠在這樣美的天堂裡學習是多麼快樂;學習鳥的部分時,先抓熱鬧一詞,圍繞這個詞展開。還安排了一個句式訓練和拓展訓練寫一寫小畫眉的感受。

第一次試教,效果不好。特別是學習到描寫鳥的部分時,由於之前我點了熱鬧,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在寫小畫眉的感受時,只能寫到感謝人們,而沒能想到樹。作為引領者,沒能引導好,學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第二次試教,學習鳥的部分時,改變了方法,還是採用圍繞作者發的感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展開。這樣學生的思維沒有受到限制,在談自己的體會時有一個學生一下子就說到了樹與鳥、人與樹以及人與鳥之間的關係。

這堂課課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樹的圖片,讓學生自由地說看到了一棵怎樣的榕樹,然後與作者產生共鳴: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尋找體現榕樹美的句子,給學生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只要是你認為能夠說明榕樹美的句子,說出理由就可。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了榕樹的美,有一位學生說到了榕樹美,為後面描寫鳥多作了鋪墊,因為榕樹美,所以那麼多的鳥都生活在這裡。學習鳥的部分時,與學習樹的部分一樣,也是圍繞作者發出的讚歎,去找能夠充分說明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句子。重點的句子學生都能夠找出來,而且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說到:鳥兒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飛翔,快樂地歌唱,我順口接引:因為這裡是鳥的學生馬上就介面:天堂!加深了對鳥的天堂的理解。在學生找到描寫畫眉的句子時,採用了換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有什麼感受?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表現讓人驚喜:編寫小詩唸的、編歌詞唱的、說一說的,令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課,其實存在著很多問題:

描寫榕樹的段落中作者採用了見聞聯想的寫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讓學生學一學。在朗讀體會時有一位學生就講到了見聞聯想,沒有深入地挖掘,僅僅一筆帶過。如果讓學生劃一劃見聞和聯想,然後分角色朗讀見聞和聯想部分,那麼這個知識點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沒有利用好。

在學習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個句子的時候,我安排了一個寫話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個句式。由於沒有安排好寫作的時機和形式,學生的仿寫顯的有點呆板,有的學生乾脆在鳥字旁邊加上又,變成雞字。現在回想起來,要是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到鳥多、快樂,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仿寫這一整段話,那麼效果會好的多。而且這個設計比較耗時間,應該放在課外來完成。

雖然在課的結束部分安排的換位整合:如果你是這隻小畫眉,你有什麼感受呢?選擇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學生的表現十分的精彩,也達到了設計的目的,但是,花的時間過長。關鍵在於之前學生的體悟不夠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字,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那麼表達的感受也許能夠深刻的多。另外,也沒有歸攏引導學生進行多元體會,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

嘗試過,失敗過,才會有成功。初為人師,沒有前輩們坐擁江山的悠然與愜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犢不怕生的勇氣。在三尺講臺上傳播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學習,並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