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手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手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手指》教學反思

《手指》教學反思1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課後我還佈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結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語言風格,幽默地寫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態和性格,而且很有見解。如:有的孩子認為中指並不向先生說的那樣“養尊處優”,反而是“忍辱負重”,每天扛著鋼筆寫個不停,都累得駝了背。多麼生動的比喻啊!由此可見,我們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挖掘不同課文中的寫法特點,讓學生在仿寫、續寫、擴寫等活動中,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手指》教學反思2

《手指歌》是一首比較形象有趣的兒歌。邊念邊進行手指表演可能孩子們會更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學時,我先用簡單的“軲轆軲轆”手部遊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接著讓幼兒嘗試著變變小手,看小手能變出什麼來;然後我再根據兒歌內容變變,讓幼兒猜猜我的手變成了什麼,在幹什麼?最後讓幼兒伸出自己的小手一起來做一做,做一個動作學念一首兒歌,顯然孩子們對這種方式非常樂易接受,個個開心地念著、學著、做著……很是投入!

理論分析:

幼兒的兒歌教學也可採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1、採用遊戲形式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有不少兒歌的內容是描述幼兒遊戲活動的,對此類兒歌,我常採取先做遊戲後教學的方法,按照兒歌描述的內容,先組織幼兒遊玩,在遊玩中幼兒一邊動作一邊觀察,充分體驗愉快的情趣,為學習兒歌打下基礎。

2、運用故事法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根據兒歌的內容可以看出有些兒歌是敘事性的,由於受字數和句式的侷限,敘事的跳躍是兒歌的特點之一。這時教師選擇一些恰當的關連詞或過渡句把兒歌內容串連起來,根據兒歌要求,適當增添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情節,來增加兒歌的容量,為幼兒展開想象更好地理解記憶兒歌提供幫助。

《手指》教學反思3

《手指》這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就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把握內容,我就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

於是,我設定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運用哪些寫作方法把這些手指寫得栩栩如生的呢?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運用這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都能感受到作者運用排比的寫作手法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同時也體會到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這樣,教學最終目的達到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主動學習,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良好,效果感覺也不錯的,因為在教學中,我始終以文章的知識點為準繩,讓學生系統地瞭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體會文章所蘊含的作者思想,這才是我這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

《手指》教學反思4

平時的教學,都是一篇一篇獨立的課文,我們可以把這些課文聯絡起來,同一個單元的文章,可以找出課文間的相關點進行聯絡,《手指》教學反思。學過的同一個作者的文章,也可以聯絡起來,以此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知識。 《手指》一文我把它放到《匆匆》後面進行教學,因為我覺得兩篇課文的作者都是從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得到啟示,由此話題,我引入了新課。——此為內容上的聯絡。 再者,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豐子愷,四年級時,我們學過了他的另一篇課文《白鵝》,我出示了文中的片段,讓學生讀,回顧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因學過,學生很快就總結出“風趣、幽默、生動”這幾個關鍵詞。

我隨即過渡到這課:讓我們走進《手指》這一課,再次感受豐子愷先生風趣、幽默、生動的描寫,還要細心地找找這篇文章的表達還有什麼特別之處。(介紹手指的每一個特點時,都是先提出觀點,再舉例子進行論述。可以讓學生仿照這樣的結構,介紹一種物品的特點,下一步就是從這些特點中得到什麼啟示。進一步修改,豐富練筆的內容後,便是本單元的第二篇習作了。)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本單元強調“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句子”的學習方法,我在教這一句的時候分了兩步:第一步,聯絡生活實際,理解手指團結起來,怎樣變得有力、有用,教學反思《《手指》教學反思》。第二步,生活中如何體現“團結起來,變得有力、有用”。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讚一讚,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手指》教學反思5

去年我執教了《手指歌》語言活動,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知道小手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小手,並知道保護小手的方法,難點是教會小朋友手指歌,能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在上課內容上我設定了情景匯入,認識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護好自己的小手,手指遊戲;《手指歌》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緊緊相連環環相扣。

這節課我首先讓孩子唱以前學過的《小手拍拍》這首歌,這樣讓孩子知道手上有五個手指頭,教孩子認識五個手指頭,告訴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如何保護自己的小手。在這裡我想了三個保護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兒一起來做手指遊戲:手指歌,先教會小朋友歌詞,再讓小朋友念兒歌。最後邊做動作邊念兒歌。最後多加練習到活動結束。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這節活動的大概過程,教授環節上我還沒發現大的疏漏,教學目標也大體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有幾處設計不合理的地方,在進行完《拍拍小手》的兒歌后。小手都藏起來了,接著又讓孩子拿出手來數一下自己的小手有幾個,感覺有點不合理。可以叫《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後一句改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這樣再進行下面的活動感覺更合理些。這樣在認識五個手指頭的時候,小朋友對五個手指名字一點都不瞭解。在課前更應做些鋪墊工作。

這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我經過多次反思,也總結了一些課堂應該注意的地方,在這節課當中有所應用,我在課前也設定了重難點,講時間主要集中在此處,做到重點多講,難點仔細講。各個環節時間分配還算還可以,所以以後上課教案一定要寫出重難點,將時間多用於此!孩子自己探索的地方也不是很多,我應該加入孩子探索的地方,我的小手真能幹!這個環節應該讓孩子自己說說自己的小手怎麼能幹,都會幹什麼。最後活動結束時,過度也不是很自然。以後要多看優秀教師的教案,多學習,努力提高自己!

以上就是我這節活動反思,也有不足之處,希望指導老師提提建議吧!謝謝!

《手指》教學反思6

有的小朋友可能玩兒過這個遊戲,也有些小朋友或許沒有玩兒過,但其實神祕洞是一個好玩的手指遊戲,我們班的孩子們都已經學習過邊玩遊戲邊念兒歌,因此,我僅是讓孩子們跟著旋律唱兒歌,然後讓孩子們創編歌詞。這些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所以我準備了一個新的音樂遊戲《賴學精》作為新授,在一節活動中,先是學習演唱兒歌《神祕洞》,再學習遊戲《賴學精》。

《賴學精》的歌詞雖然很短,每句都是三個字,但是孩子們卻並不容易記得,結合圖片以故事的形式給孩子們介紹了歌詞,然後就進行了演唱,在孩子們基本熟悉了歌曲後,就直接進入了遊戲的環節,我請一名幼兒與我合作進行了示範,然後請孩子們兩兩合作開展遊戲,由於對歌曲並不是十分熟悉,孩子們在遊戲中僅追求兩人合作,並沒有根據音樂的節奏,有的孩子為了能拍到同伴的手,便不斷地加快節奏,因此,音樂遊戲必須建立在孩子對音樂熟悉的基礎上。

第二次上課是在大五班,我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和大三班一樣已經學會了兒歌,於是也準備了音樂遊戲,並準備在課前先讓孩子們熟悉音樂旋律。但是,到了大五班才知道,她們班並沒有教過《神祕洞》的兒歌,於是立即調整了活動方案。

目標:

1.讓幼兒學會演唱《神祕洞》,並能用手指進行表演遊戲。

2.學習創編歌詞。

準備:

視訊展臺、幼兒用書、教材cd等。

過程:

一.師生用唱歌的形式問好,並與幼兒練習對唱《小動物怎麼叫》,進行發聲練習。

二.逐幅出示《神祕洞》的每一句配圖,要求幼兒根據圖片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將每一幅圖的文字進行朗讀。

三.完整地進行手指遊戲,並學習邊朗讀邊遊戲。

四.演唱兒歌,邊唱邊遊戲。

五.創編歌詞內容,並演唱。

反思:

1.“孩子能自己學會的就不用教”。在進行教材熟悉後,我覺得這首兒歌內容並沒有什麼難度,如果能結合手指遊戲,那麼孩子們能很快學會。因此,我在新授的第一個環節,出示圖片,讓幼兒自己看圖模仿遊戲,老師朗讀一遍文字後,孩子就能更形象地進行表演了。老師並不需要教幼兒念,幾幅圖看完後,孩子們就能邊念兒歌邊遊戲了。

2.給每個孩子表現的機會。當我剛出示圖片時,有一個孩子就大聲唸了出來,原來他已經上過一年大班。我趕緊讓他來拿小裁判,先不說出答案,等其他孩子看圖表演後,由他來宣佈表演得是否正確,既增加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讓這個孩子得到了滿足。

3.課前準備要更加充分。因為每個班的老師、孩子都不一樣,教學進度、安排也有先後,所以每次課前必須向老師瞭解相關的情況,這樣才能針對孩子的實際設計適宜的活動。

《手指》教學反思7

《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寫作很有特色,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但是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的道理也不太難理解,因此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手指的特點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絡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

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去體會作者的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不但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而且使文章顯得活潑。學習“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這個句子,學生知道了這是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大拇指的用處,而且這裡還用了排比的修辭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總之,我覺得雖然是略讀課文,我們教師也應該抓住有效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接著,孩子們把學習寫大拇指這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遷移,自學課文的寫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學生分成小組自學,並在書上進行批註。課文字身有趣,學生的學習趣味也就濃。孩子們的自學討論熱烈而有效。

然後我讓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啟示。孩子們基本都眾口一詞“團結就是力量”。這時我在想為什麼的感悟驚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沒有認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閱讀連結裡的小詩《手》,談談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

《手指》教學反思8

本活動選材適合中班幼兒,在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符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來自孩子的生活、經驗的`東西,都是孩子喜歡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可以說是有情趣的。

感官體驗是兒童形成有意識審美體驗的前奏,充分而全面的感性活動時喚起兒童有意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喚起兒童對自我價值認識的必然途徑。參與到對事物直接體驗的藝術活動中,可由此觸發孩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悟,從而達到啟迪心智、培養個性、提升生命質量的目的。本活動通過聽、看,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有幫助青蛙媽媽找回孩子的慾望,併產生點畫的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中瞭解了小蝌蚪的生活習性,在點畫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小蝌蚪的特徵,並通過活動掌握了點畫的要領,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一次美術活動。

在開始環節幼兒聽流水聲時能借助多媒體畫面,將小蝌蚪頭飾換成畫面,那麼將更加生動、形象,幼兒的視覺、聽覺將更豐富,也更能激發幼兒對小蝌蚪的喜愛,幼兒的創作慾望將更加強烈。

如果在活動結束時,配上音樂,讓孩子們隨著音樂表現小蝌蚪找到了媽媽,青蛙媽媽找到了孩子的高興,那就更能體現新綱要的情感發展要求了。

從本次活動,我們還可以看出挖掘幼兒美術素材可以根據季節特點,制定收集方案,根據幼兒生活經驗,活化充實素材,讓孩子們多接觸大自然,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氛圍相當重要。

《手指》教學反思9

春天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大地煥然一新……隨著季節、氣候的轉變,孩子 們都發現了春天的到來。當孩子們在散步的時候,他們發現柳條綠了、桃花開了、迎春花吹著喇叭在高歌、蝴蝶更是忙著在花園裡面採蜜、太陽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們用他們的感官發現了大自然的變化,感受 到了春天的美麗,孩子們對於春天裡的事物更是津津樂道起來。於是我結合主題計劃和季節特徵,設計了這節手指點畫《粉紅紅色的桃花》的美術 活動 ,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在感受濃烈的美麗的春天氣息中,讓孩子嘗試用點畫這一表現形式來感覺藝術 的多樣性。“手指點畫”活動就是用手指蘸點顏料後在畫紙上點畫成形狀和物,從而顯現出千姿百態而組成一幅畫的一種美術形式。“手指點畫”活動,工具獨特,操作方便,氣氛輕鬆,而畫面卻變化無窮。而且從作畫的過程來看,具有挑戰性,也是讓幼兒 不斷想象、創作的過程。從而激發幼兒能夠積極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讓幼兒初步感受用手指點畫的樂趣,促使幼兒對美工活動能夠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同時在不斷聯想構思的過程中,思維的發散越來越流暢,想象越來越豐富,使手、眼、腦得到了協調的發展。

在設計這個活動時,我就想過對於我們小班的孩子來說,手指點畫桃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就制定了這樣的目標:1、學習用手指蘸顏料點畫桃花。2、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作畫習慣 ,保持畫面整潔乾淨。想想孩子們在顏料盤裡蘸一蘸,慢慢拿起按下去,使得點畫的桃花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還要保持畫面的整潔也未必能夠做得到。

整個活動分成五大環節:一、談話引出桃花;二、嘗試點畫技巧;三、教師 示範點畫;四、幼兒操作點畫;五、體驗成功樂趣。第一個環節我是在前個活動的基礎上,直接了當通過談話提問幼兒回答而匯入主題;在第二個環節中,通過教師和孩子們的一起商議而嘗試著和總結著點畫的技巧,為下個環節作了有力的鋪墊;接著就是第三個環節開始:老師 的示範點畫。其實對於小班的孩子教師的示範畫是極其重要的,也許是因為這個環節,教師講解的不夠透徹,使得幼兒在第四環節中出了狀況,幼兒在整個點畫過程中我一直在叢中巡視著、指導 著、然而問題 還是接二連三的出現。()如:點畫的力度不夠到位導致模糊狀態;沒有點畫成有大有小的;手指蘸顏料太濃,滴的畫紙上也是……看來老師的講解和示範還是不屬於成熟狀態的。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欣賞和評價,從而體驗成功樂趣,給我的感覺就是講評的效果不是很好,但怎麼處理這個環節最好,如何讓幼兒更好的欣賞,讓評價體現的更有價值。也是我一直以來每個活動開展後帶給我的思考。

總而言之,每一次活動後總能總結出自己許多的不足之處。如:教案設計方面、過程、教師迴應等都存在著許多問題,看來自己應該在不斷的努力與學習、實踐、反思 中錘鍊自我,才能更好的學習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和我一起快樂的成長。

在每一個活動中,只要能讓孩子們處於歡樂之中,能體驗到自己的成就感,這也讓我無比欣慰。我是經常告誡自己:一個活動,不在於教師如何的精彩,而在於孩子在學中的快樂,這樣我也會感到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