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狼》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狼》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狼》教學反思

《狼》教學反思1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絡,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課文層次清楚,寓自然科學知識於生動的故事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與認知活動。教學時,抓住人們捕殺狼前後的現象和動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比較中探究、感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一、反覆閱讀,加深語言感悟

1.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這一教學中,我讓學生讀書,通過自由讀、對比讀、對照讀、品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意思。

2.深入閱讀文字。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湧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本課採用的學法是:

A、對比質疑:讓學生在自身對狼和鹿的認識和課文中稱狼為“功臣”,鹿為“禍首”的對比中,提出疑問。

B、自主學習:圍繞問題默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讀一讀句子談談感受。

C、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課文內容,感受災難。

D、讀中感悟:讀一讀、想一想、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多種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壞森林、毀滅鹿群的禍首其實是人,是人違反了大自然應有的規律,破壞了生態平衡。

二、利用媒體,豐富語言表象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豐富的表象可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在匯入暢談之後,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再讓學生帶著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接著問“你喜歡這樣的森林嗎?說一說你的理由。”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許多遺憾,以下就這節課中的不足談一談。

首先是朗讀,讀昔日森林與現在森林的兩段話時,學生都沒有讀出語氣來。如果教師在之前加以引導,學生也許會讀的好些。

其次,我在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細,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的品讀,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問初衷是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進而服務於朗讀,自讀自悟,但結果並不明顯。

此外,由於自己鑽研教材不夠,所以沒有能很好地解決課文的難點。

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

《狼》教學反思2

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閱讀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級階段,我個人認為,培養學生閱讀文言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文言的方法,應該作為文言教學的主要目標。

因此,在這堂課的前期準備──選文時,我首先考慮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節生動些,使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興趣。而在設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本著重點突出、知識落實、重在方法指導的思想,把主要教學目標確定為──讓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相對獨立地閱讀文言。

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想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早就瞭然於胸,但,事實上,在平時具體的教學中,是否真正地把這一理念滲透融入,實在需要靜心反思。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意識到,教師跟著學生走還是學生跟著教師跑,我始終在這兩者之間徘徊。

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會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揣測。比如,對“行室”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前兩次試講,也的確如此。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我企圖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行宮”的理解遷移到對“行室”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著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課改後,我們教師的確注重了學生的質疑,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幾位教師真正地把教學活動指向了學生的問題呢?繞來繞去,往往還是回到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教師覺得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是對學生不負責任。通過這一次教學,我更切膚地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在整個痛苦的磨合過程中,我對於“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紮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這是我今後一個階段在文言教學上所追求的境界。

《狼》教學反思3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凶殘的,它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著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

在教學中,我通過提問:狼想幹什麼他為了吃小羊是怎麼做的來引出狼"故意找碴兒"。並通過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劃出狼找了幾次碴兒,分別找的什麼碴兒來組織教學。學生們基本都能找出狼找的碴兒,雖然有的沒有完全找出來,但是部分學生都能找正確。在交流後,緊抓住狼和小羊的不同特點,不同說話的語氣以及他們的動作,神情等,讓學生表演讀,來體會狼這是在"故意找碴兒"。由於學生對狼和羊的.性格特點都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在閱讀時都能揣摩各自的語氣,投入得表演讀。正因為一些學生的惟妙惟肖地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讀,調動了很多學生的積極性,他們都想來演一演,讀一讀。基於他們的心理需求,我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同桌一起表演,一人做狼,一人做羊,在表演中他們個個興致高漲,不但得到了快樂,也更好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理解了狼這是在"故意找碴兒"。

課文結束時,狼向小羊撲去用了一個省略號,緊扣住這個省略號我讓學生大膽想象結果會是怎樣的,將故事接著編下去。學生有的說"吃了";有的說"沒有"。沒有吃的學生想出了小羊"沒有吃掉"的理由,如"狼撞到山崖上昏到了","用力過猛摔死了","跳進前面的陷阱裡了"等等。學生們興趣十足,很多學生都想來交流自己編的故事。但由於時間關係交流的學生不多。其實我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編的小故事寫下來,再找個時間交流,完全可以將學生的熱情延續下去,也能激發學生協作的興趣。以後教學中,要多抓住學生喜歡創編童話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多寫,寫交流,提高他們寫作的興趣,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

《狼》教學反思4

《東郭先生和狼》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本節課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讀得津津有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關鍵語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懂得人物的品質,獲得思想的啟迪。

在讀到狼苦苦哀求東郭先生所說的'話時,學生讀得很不好,我便讓他們抓住“慌慌張張”去想一想,你在慌慌張張的時候是怎麼說話的,並提醒他們聯絡上下文,後面獵人快到了,狼會怎樣哀求東郭先生。通過練習生活實際,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讀東郭先生嘴裡不住地罵著時,我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東郭先生是如何想的?孩子們有的回答:“他一定出乎意料,沒想到好心沒好報。”

有的回答:“他大驚失色,狼原來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正是因為這樣,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學得很投入,讀得很有趣。他們的情感世界隨著文字逐漸豐富。但是在課堂中,我也發現學生在概括表達的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練,往往不能抓住主幹部分,常常描述性詞語,人物的對話也穿插其中,我想這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訓練。幫助學生找準文章概括的重點要素,教給學生有效的概括方法。

《狼》教學反思5

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學重點是圍繞著動物們怎樣關心和幫助小羊戰勝大灰狼這一 線索進行教學的。活動前,組織幼兒討論:小羊和狼他們倆誰是強者,誰是弱者。為什 麼?孩子們對此討論得非常熱烈。他們自由組合,自由交流。認為大灰狼是強者,小羊 是弱者的小朋友說:“大灰狼有著鋒利的牙齒,他會一口吃掉小羊的。”“大灰狼非常 凶狠、狡猾,他會想出許多壞主意。”“大灰狼奔跑得可快了,他會追上小羊用他有力 的`爪子緊緊地抓住小羊。”認為小羊是強者,大灰狼是弱者的小朋友說:“小羊有堅硬 的羊角,他不怕大灰狼。”“小羊很聰明,他會想出對付大灰狼的好辦法,把大灰狼消 滅掉。”“小羊用他的蹄子把大灰狼踢得遠遠的。”

小羊和狼誰是強者,誰是弱者,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帶者懸念我講述了故事 《小羊和狼》。故事講述後,組織幼兒討論:小羊聽說狼要吃掉他,難過地哭起來了, 小羊是弱者,但他為什麼最終能戰勝大灰狼呢?這次的討論,孩子們的思路清晰了,大 家都說因為有了動物朋友們的幫助,小羊才能戰勝大灰狼。於是,我因勢利導啟發幼兒 說出“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並以此為契機,針對我班少數幼兒自我意識強,謙讓 行為差,不遵守遊戲規則等現象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朋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 助。遇到事情要互相商量,這樣,大家才能在幼兒園一起快快樂樂地遊戲、學習、生活 。

長期以來,幼兒園教師逐漸形成了思維定勢,習慣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目的和教 學計劃。本課時,我打破了這種定勢,先組織幼兒討論題外話,狼和小羊誰是強者,誰 是弱者。為什麼?這個問題目的有三。第一,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二,製造 懸念,為故事教學活動埋下伏筆。第三,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誠如上面所述,孩子 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說出了許多課堂外的知識和 經驗,連平時不善言談的小朋友都躍躍欲試,充分發揮了大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 創造性。

思品教育不能將幼兒看作是一個容器,將幼兒園的文明行為習慣要求灌輸給他們, 而是要在具體的情節中、意境中,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對他們進行動之 以情,曉之以禮的教育。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學中,我抓住了這一點,利用小朋友 對故事的喜愛、理解,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讓幼兒分辨是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

《狼》教學反思6

《狼》一課,是一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課堂有效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效益”呢?

為此,我深鑽教材,絞盡腦汁,大膽進行創新,把原本兩課時完成的內容改為一課時。兩課時的內容一課時完成,這種“狼吞虎嚥”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合宜的,終將導致學生“消化不良”。我冥思苦想,突然靈機一動:新課改不是要求師生互動嗎?對,把一部分任務留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完成,有了這個“指示燈”,我把預先設計好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頭換面”。課前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資料,結合課文註釋,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義,理清文章結構脈絡。最後再把學生通過小組作探究、質疑問難的方式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留給老師。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原本應15分鐘左右才能決的問題只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輕鬆解決了,學生僅僅遺留下兩個問題。我又用設疑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檢測,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想想自己第一次講授文言文教學時,真是深有感觸,給學生逐字逐句的翻譯,我講的大汗淋漓,學生的是一塌糊塗。現在我才明白,這種老師代替學生學得教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幸虧我領悟的還不算晚。

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解讀殺狼情節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聯絡本段後面的問題,發揮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如果這兩隻狼在一起商量如何進攻屠戶,他們會“說”什麼呢?我的問題一呈現,平時幽默風趣的周雲現便迫不及待的說:“哥們,你在前面迷惑他,我在後幫你搞定”哥們,多親切,多富有情趣呀,我大吃一驚,接著就是一個平時作文寫得不錯的女孩站了起來,她情真意切的說道:孩子他爸,我在前面誘惑他,你從後面打洞,到時我們的孩子就能美餐一頓了。把兩隻狼想象成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我為之震撼,一個富有同情心,有著豐富的想象力的女孩在我腦海中定格了。

我以為學生很容易受本篇課文寓意的影響,認為狼就是陰險、奸詐、惡毒的象徵,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為了避學生免這一片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我在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看待問題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課前蒐集、查詢、整理有關狼的資料,為使學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我故意創設了思想認知矛盾的情景,通過討論,解決思想認知衝突,解決學生髮自內心的思想需求,從而形成自覺意識。看到學生恍然大悟,看到學生能從不從角度分析問題、客觀的看待問題,我心裡的一點擔憂便蕩然無存。

我認為在講授本課中最不滿意之處在於解讀完文章主旨後設計的一個問題:本文從整體結構傾向上看,主要寫的是人,還是狼?學生不假思索的異口同聲道:寫人。學生整體得了這樣的答案,顯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仔細揣摩課文…….”我稍加提醒和點撥,終於兩個學生站在了問題的對立面。我在這兩個學生陳述問題的基礎上再加一點撥,其他學生才塞頓開。我原本以為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會熱情高漲,會爭論的臉紅脖子粗,會掀起“萬丈狂瀾……”。沒想到學生會這樣斷然下結論,而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給予指正,再如同學能大膽的陳述觀點,我更應該給予必要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可我卻忽視了這關鍵的一點。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成果,教師要在創設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為學生的“學”提供一個平臺,通過“我朗讀,我探究,我創造”等環節來鍛鍊學生的朗讀、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還要善於開發、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發揮想象,學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施展。不斷創設認知的情景,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狼》教學反思7

兔子和狼之間的互動一直以來都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一個主題,特別是隨著《小兔乖乖》等表演遊戲的開展以後,兔子和狼的形象在孩子中可謂是深入人心。因此,今天(10月21日)上午在我們班開展了《兔子和狼》的音樂遊戲教學活動。

本次活動我設定了三個目標:

1、在初步學會歌曲的基礎上,邊唱邊做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

2、體驗和享受音樂遊戲的快樂。

3、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內容,創編不同的造型。從活動的目標上來看,活動目標基本上能夠達到,但是活動目標一的達成情況不夠理想,因為我發現部分孩子不能夠邊唱邊做遊戲,如果唱歌就忘了要做動作,做動作的就忘了唱歌。因此在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多加訓練。

由於在活動之前有讓孩子初步的學習過這首歌曲,因此孩子對於旋律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我發現孩子除了對於歌曲的演唱上還是不能夠完整的唱出來之外,還存在著一些的問題:

1、教師首先以創設一個故事來引入活動,孩子們的興趣比較大,很快的`就融入到活動中;

2、由於班上有開展過《小兔乖乖》的表演遊戲,因此孩子們對於老師創設的環境比較能夠適應,導致整個活動開展的比較順利。這一點是比較好的,老師能夠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來引入,不僅一下子就調動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活動內容。

3、在讓幼兒自由為創編相應的兔子和狼的動作時,孩子們的創造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大部分孩子都是跟著老師的動作來做,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所改善,但是還是不夠理想;

4、在分角色扮演的時候,可以分組讓孩子來進行,而不是一味的女孩子扮演兔子,男孩子扮演狼的形式來進行。

5、由於班級活動場地的侷限,老師在嘗試了一遍以後,便將活動拉到了操場上。雖然這樣給予了孩子比較大的空間,但是浪費了過多的時間,在這一個環節上可以放在活動延伸來進行會更好一點。

《狼》教學反思8

《狼和小羊》是本單元中的第三篇寓言故事,選自《伊索寓言》,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內容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著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俄,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課文對於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孩子們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講下這個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僅僅只是讓孩子會懂這個故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通過讀,明白道理: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找藉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怎樣讓孩子明白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朗讀。所以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朗讀展開的。在揭示課題後,直奔課文的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們各是什麼樣子的?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礎,激發孩子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為理解課文作鋪墊。帶著已有的點點情感,進入課文的朗讀中,朗讀學習課文,緊緊扣住“找碴兒”這個關鍵詞。首先,理解它,“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挑毛病”的意思,那麼“故意找碴兒”又是什麼意思呢?“故意找碴兒“就是“故意找藉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誰對誰故意找碴兒?(狼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每次它都是怎麼找碴兒的?”問題的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更清楚、更深刻地認識到狼的面貌,狼的故意找碴兒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對話,是指導的另一重點,生動的對話把主人公的特點表露無遺,狼的蠻橫無禮,故意找碴兒;小羊溫和而又據理力爭的特點,與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的感情基礎再上一個高潮,這時的孩子們,他們的情感是豐富的,這時提出又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呢?此時孩子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俄還是不難的,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能說的孩子還是挺多的。另外,柯文最後的省略號,使學生思維的又一拓展,結合學生的心情,提出“你願意小羊死嗎?”孩子們都回答不願意,“你能想想辦法救救小羊嗎?”此時的教室裡一下子熱鬧了,孩子們的機智是嚇人的,各種各樣的辦法讓我不禁為這一群可愛、天真、善良的孩子而感動,那一刻我真的感動了。

《狼》教學反思9

在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字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字,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字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踴躍。但靜下心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上完課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於後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於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狼》教學反思10

首先設定情境匯入新課。要求大家說了一些關於狼的成語,如: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咽虎吞,入狼似虎……,使大家對“狼”的形象有了個感性的認識。然後範讀再找學生領讀。這篇課文用181個寫了一段波瀾起伏的人狼生死搏鬥的故事。我要求學生依靠註釋,和老師給予的提示運用加字改字法疏通文意。或者已經掌握的一些文言知識先盡力自行解決文字障礙問題,如果難以解決,可以“同桌合作攻關”也可以向老師提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將一些字詞的讀音滲透在了裡面。分析故事情節:同學合作再歸納“屠夫 遇狼——懼狼——御狼——斃狼”的故事情節。請同學們在齊讀課文中提煉文中關鍵性語句概括狼的反應和表現。主要培養學生們從原文中提煉答案的能力。事實證明一段讀三遍,二段兩遍,三段一遍四段快速瀏覽學生們都能很準確無誤的提煉出需要的'答案。

最後分析屠戶和狼的性格總結歸納課文的啟示,學生們都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看來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因材施教”。應該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讓學生動起來”。

《狼》教學反思11

課文是篇寓言,敘述了一支狼掉進陷阱裡,它想用欺騙的手段讓老山羊救它,老山羊識破了狼的偽裝,讓獵人來收拾它。寓言細緻地刻畫了狼和老山羊的神態、心理,並通過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對於有寓言故事,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都瞭解故事中蘊含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讓學生真正瞭解課文內容,從而真正理解故事揭示得的道理?結合本次責任杯教學比賽的要求,儘量從他人的課堂亮點中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對本堂課作了如下的構思。

1、 在學生願有時識字學詞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抓住“蝨”字,通過字形分析書空,掌握了這個字的結構和筆順,並用滾動複習的方法,鞏固了"陷阱"等字,效果較好。

2、 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陷阱”用觀察圖片法;“賭咒”用換詞法;“馴良”用拆字組詞法;“收拾”用練習上下文法,再加上學生課前的預習,學生對本課新詞的詞語,大都掌握較好。

3、 以讀為主是本課基本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我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上著力;因為課文的結構基本以狼和老山羊的對話展開情節的。狼前後一共說了五次話,表面看,狼的五次話不難理解,但細讀,含義不一樣;為了讓學生真正弄清讀懂,我首先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然後出示狼的五次對話細讀,瞭解狼前面的話是假話,中間的話是漂亮話,後面的話是威脅的話;接著讓學生有品味地讀,並說說為什麼要這樣讀,即: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情;設計了這樣有層次的朗讀,學生能入境入情,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4、 閱讀中培養思維能力。,並穿插句式的教學。在讀好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質疑:“狼為什麼要這樣說?”、“狼和狗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從狼裝作狗上你讀懂了什麼?”,隨即便出示“不但……而且……”“只要……就……”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然後在討論、說話中引出課文包含的道理。

縱觀整堂課,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總覺得課堂少了些什麼,細細分析,還是欠缺在發散點多了些,著重要解決的問題不夠明確,依然是過去上課中的老毛病。另外,課堂的延伸和內容的拓展沒能很好地結合進去,就課本而課本,所以整堂課顯得比較侷限。這些,都應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改正的。

《狼》教學反思12

《彼得與狼》是五年級下冊音樂課本中的一節課,在這一節課中,我讓學生欣賞了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在上這一課之前我首先讓學生思考了幾個問題:首先,這首樂曲的故事情節較為簡單,如何能透過簡單的故事情節感悟真善美的主題;其次,這首樂曲篇幅較大,全曲連音樂帶解說總共27分鐘,如何讓學生能夠願意並自主地進行欣賞;再次,交響音樂欣賞在國小階段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響”這一形式帶入學生的音樂世界,讓他們接受並喜愛;最後,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如何讓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有選擇的對待通俗音樂,並維持對藝術音樂的熱情。針對這些問題,我設計了一條“聽——說——演——想”相結合的教學思路,旨在調動學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他們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欣賞氛圍,讓他們愉悅的接受藝術音樂。首先從分樂器音色的聽辨不同的形象,然後到完整欣賞,這種用交響樂講述的故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在聽完後,我又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重新構建”,展開豐富的想象,主動進行審美再創造,把故事的結尾重新編排並表演,學生積極性特別高。有的模仿狼,有的模仿獵人,有的模仿彼特,有的模仿小鳥、貓、鴨子等等,每組學生都按耐不住心中的興奮與強烈的表現,栩栩如生的.把編排的故事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表演出來,雖然有的組在表演中有些凌亂,但不難看出他們的過程是快樂的,學生由“心動”到“行動”,動作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有的組還邀請我也參加他們的演出,我很樂意加入了他們的活動,讓我也體驗到了師生互動的快樂。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開發了學生的表演和創造潛能,使學生開心快樂地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輕鬆和愉悅。與學生一起‘玩’,教師成為了他們的朋友,課堂成為了學習的樂園,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從聽到說,從編再到演,全身心參與了音樂學習,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開發了學生的各種音樂潛能,使整個音樂課堂生動活潑,最終使學生覺得學習音樂是件無比快樂的事情。

《狼》教學反思13

《兔子和狼》這首歌曲是由一首流行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編而來的,在學習之前我們熟悉了這首歌曲的旋律,孩子們還是很喜歡這首輕快地音樂節奏型別的,為我們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我將活動目標設為:

1.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學習邊唱邊表演歌曲。

2.根據故事情節,在集體討論中選擇、填充歌詞。

3.體驗接納和被接納的快樂。還準備了兔子和狼的頭飾,為音樂表演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開始,我用故事進行了匯入,先讓幼兒瞭解故事內容。然後通過提問:你聽到狼和兔子說什麼了嗎?來幫助幼兒回憶熟悉故事內容。在學唱活動前我讓孩子提起對活動的興趣,我說:今天我們一起來編一首我們小孩子自己的流行歌曲,編一首歌需要歌詞和曲調,曲子我們剛才已經聽過了,歌詞就藏在我剛剛說的故事裡,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好嗎?孩子聽說要編自己的流行歌曲興奮極了,我為了讓幼兒能在適宜的興奮狀態下參與活動,在讓孩子感受歌曲、提煉歌詞的環節我是讓幼兒在座位上進行的,我先範唱歌詞的第一句“對面的兔子看過來”,避免幼兒自己創編時受原來歌詞的影響。在接下來的提煉歌詞環節,我們沒有做任何動作,這樣相對保持了幼兒的穩定狀態,之後逐步出現動作,出現交往,將幼兒的情緒逐步推向高潮。在整個活動中我不斷地根據幼兒的情緒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和體態幅度,以調整幼兒的情緒。

在“分角色表演,體驗接納與被接納的快樂”環節中,重點讓幼兒體驗和諧生態的觀念,在幼兒的日常經驗中,兔子和狼是兩個對立的角色,但在現代的.教育觀念中,我們更希望幼兒逐步建立一種和諧生態的觀念,能用發展、寬容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在歌曲中我們用兔子和狼的對唱交流,讓幼兒建立這樣的觀念。

在活動的最後的反思環節中,兔子和狼都在訴說著他們的快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價值實現。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比較關注的是表達,彷彿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在說別人的事。這次活動我們希望幼兒用自我捲入的方式參加反思,幼兒的反思是在他們自己感動的基礎上獲得的,而且,這種感動來源於幼兒的親身體驗與經歷。

《狼》教學反思14

本學期,學校的校內評估課我所講的是《蒙古草原狼》這一課,通過備課、講課和課後研討等階段,使我對這一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做了反思,總結經驗,從而提高教學水平。首先在備課階段,由於課文節選的是小說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所以我查找了相關的資料,瞭解作者及作品。為此,我還閱讀了姜戎的《狼圖騰》,以及有關《狼圖騰》的相關評論和研究。《狼圖騰》是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繪狼、與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對於課文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還在網上找到與狼相關的`視訊及狼的嚎叫聲,作了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學案。

其次,在講課階段,整體來說,內容安排較合理,時間分配得到,特別是視訊的播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對學生的預習課文指導不到位。個別問題設計的過於難,在啟發和引導上有所欠缺,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於少,缺少適當的討論。

最後,在課後研討階段,本教研組的同事給予了很多建議,例如語速過快,要適當的啟發等等,使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為今後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通過這次教學活動,使我對本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備將來講得更好,同時也發現了自己講課的共性問題,有待改進,收穫良多。

《狼》教學反思15

《狼和鹿》這篇課文是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絡,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分別談談對狼和鹿的特點的認識,引導學生運用一個或多個詞語來概括,如可用“貪婪”“凶殘”等詞語概括狼的特點,可用“活潑”“美麗”等詞語概括鹿的特點,在說話和運用練習中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內化積累。然後在這兩個動物之間加上“和”讓學生猜想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激起閱讀的興趣。在讀通課文後要求學生質疑,字、詞、句、篇等方面都可提出問題,學生們開頭很有興趣,有的提出不認識的`字,有的提出不理解的詞,有的提出不懂的句子……,學生提到那,我和其餘同學跟著解答到那。後來一位同學提到:課文中隨著鹿群的數量增加,就會有疾病蔓延,這是為什麼?那又是什麼病?同學討論,我解答,一直到下課。一節課上完了,深深感到: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選擇、要有歸納,如果放而不收、隨波逐流,課堂效率就不會提高。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質疑”環節無疑是模式教學的一個亮點,老師操作的好,效果甚佳;操作不當,往往形成不分主次、沒有輕重的隨意課堂。老師想組織好質疑、解疑活動,首先應把握好教材,萬不能拋開單元要求、課後訓練,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再就是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善於引導、激勵,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巧妙歸類或引導成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有效地探究、分析、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