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五篇

說課稿8.19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說課稿五篇

說課稿 篇1

勇敢者的足跡》是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第五單元“地球真美麗”中的小課題。內容涵蓋:北極、南極與珠穆朗瑪峰這三處地方。通過介紹它們地形險惡、氣候惡劣,來表現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永無止境,讚揚了無數探索者以他們堅強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我所執教的是第二課時,講授的內容包括:南極和珠穆朗瑪峰。

在寫教案中我三易其稿。從一開始的著重講解南極氣候特點、動物礦物;珠穆朗瑪峰的氣候地形特點到通過了解南極與珠峰的氣候惡劣,突出中國科考隊員和登山隊員的勇敢無畏的精神與堅強的意志,這裡有一個從由講地理知識為主的地理課到品德與社會課的轉變。在一次又一次解讀教材、鑽研教材中我意識到《勇敢者的足跡》是《品德與社會》這本教材的最佳詮釋。人類探索者征服的地帶,留下的科學遺產是社會範疇的,而勇敢者留下的精神遺產則是屬於品德領域。一節成功的品德課絕不是停留在知識的講解上,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在學生情感上的觸動,精神的昇華上。

思品課倡導的學習方式有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和解決問題學習。由此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在學習南極這部分時緊緊抓住“南極的寒冷”來設計教學,提出“南極是否適合人居住,為什麼?”這一問題。採取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學習。接著展示南極冰川圖片,企鵝生活視訊,讓學生身臨其境,間接體驗南極的極度寒冷與生活在其中的艱難,層層推進,最終將學生的思考聚焦到“南極這樣寒冷,生活在這裡這麼艱難,為什麼科考隊員們還要到南極去考察?”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有了前面圖片、文字資料、視訊和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的鋪墊,突破重難點應該不難。接下來展示和講解科考隊員在南極的考察發現,解決了學生“科考隊員在南極去幹什麼”的疑問,學生對南極科考隊員有了更具象的瞭解,最後教師點撥:在南極,科考隊員就是當之無愧的勇敢者。讓“勇敢者”落到實處。

第二部分,學習珠穆朗瑪峰,首先讓學生欣賞珠穆朗瑪峰的圖片,感受其壯美。我設計了2個問題作為這部分的重難點突破口。一是:珠峰的氣候怎樣惡劣,為什麼會如此惡劣?接著追問:如果是你攀登在海拔幾千米的山峰上,你可能會遇到那些危險?學生的想像力是豐富的,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會感同身受。當學生了解到無限風光在險峰時,講述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等人登頂珠峰創造奇蹟的故事。才最能激發學生心中的英雄意識。教師設計的第二個問題“為了登頂珠峰,有的隊員犧牲了,有的隊員成了終身殘疾。你認為值不值得,為什麼?”這個難點問題就變得迎刃而解了。品德課最忌空對空,泛泛而談。這節課的設計我力圖緊貼學生生活經驗,喚起間接經驗,採用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感受《品德與社會》的獨特魅力。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四冊第7單元的第21課——《被趕出家門的小麻雀》。

2、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童話,寫的是麻雀爸爸媽媽的5個孩子長大了,應該獨立生活了,其中一個孩子不願意離開家,爸爸硬是把它趕出家門。幾個月後,被趕出家門的小麻雀回家看望父母,明白了爸爸媽媽的用意。這篇課文的情感主線是小麻雀被趕出家門時的可憐無助、趕出家門後的歡快的心情,並用麻雀媽媽,爸爸的情感烘托出這種變化,使學生懂得小麻雀學會獨立生活,不嬌生慣養,所以小麻雀的生活更健康更快樂。語文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國小階段要加強朗讀教學及其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因此“正確、流利、有感情”就成了貫穿於三個學段的總要求。而這個要求將滲透落實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之中。本課教學任務我將分兩課時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3、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的分析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商量”兩個字,在語境中明白“商量”的意思,能用商量說一句話。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懂得應該勇敢的學習獨立生活,從現在開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教學重點:

(1) 學會“商量”兩個字,在語境中明白“商量”的意思。

(2) 有語氣的朗讀課文,體會小麻雀的感情變化。

5、教學難點:

現在的孩子大多獨生子女,成長在父母的羽翼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預計,他們很難明白小麻雀經歷風吹雨打後的自強自立,能夠獨立生活的重要,所以,我將難點定為:理解“你們那是為我好哇!”這句話的含義。從而懂得應該勇敢的學習獨立生活,從現在開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這節課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表演等方法,在教學中讓識字、理解與想象、朗讀、表演互相穿插,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的活力的學習氛圍,達到能讀、會讀和讀好的目的。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將採用:讀中感悟小麻雀的心理變化,想象與交流中明白道理。

四、說過程

根據教材特點和確定的教學目標,我將從四步進行教學活動:

(一)質疑問難,激趣讀文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為了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上課伊始,我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會提問:為什麼要把小麻雀趕出去?小麻雀被趕出去以後是怎樣生活的?……這樣讓學生的大腦迅速活躍起來,這也正是課文所要了解的地方,而學生讀課文也將更有目的性了。長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將更加濃郁,學習的興趣也會高漲。

(二)品讀體會,感悟小麻雀的變化

於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一個“讀”字,就什麼都沒有了。”據此,語文課堂應體現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表達情感。因此,我以小麻雀的心理變化為主線,以想象誘發情感為基調,以角色朗讀為手段,安排了三處的朗讀:

一讀小麻雀不願離家的傷心。

哭著說:“離開了爸爸媽媽,我會餓死的。”這裡不難看出小麻雀是哭著說的,它不僅擔心會被餓死,還有其他的擔心,

我引導學生想象:小麻雀離開家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我估計:不會搭窩,被雨淋,被小孩拿彈弓打,被老鷹捉。所以他會說:離開了爸爸媽媽,我會。(這既是想象能力的培養,又是語言表達的訓練。)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識字教學穿插其中,讓學生認識“商量”兩個字,理解他的意思,我是這樣設計的:

媽媽聽了小麻雀的話心軟了,悄悄地和爸爸商量,出示詞語卡片“商量”。

這就是商量,指名來讀,齊讀。

問:一個人能商量嗎?(不能)要幾個人呢?看“商”字裡面是什麼?(八和口)對,所以八個人才能商量。“量”你怎樣記?給學生自主的'空間。然後和老師書空加深印象。(這裡力求體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理念。)

“媽媽和爸爸商量什麼呢?”進行角色朗讀,

“老師也想和你們商量商量,能讓老師當麻雀媽媽嗎?誰願意當麻雀爸爸。”“同桌商量商量讀什麼角色?”(這一環節的安排一是為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商量的意思,二是為了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讀小麻雀長大成人後回家後的快樂。

我是這樣設計的:小麻雀就這樣被趕出去了,一天過去了,一個星期過去了,幾個月過去了,小麻雀被風吹,被雨淋,被老鷹捉,可是它——學生接:回來了。板書:長大回家。

它歡快的唱著:全班一起讀:唧唧喳,唧唧喳,爸爸媽媽快來呀,我是被你們趕出家門的孩子,我看你們來啦!

如果讀不好,我將引導:孩子們,你們已經好幾個月沒見到爸爸媽媽了,當你看到它們的時候是什麼心情呀?這麼高興啊!你快讀讀!

這時我的角色變成麻雀媽媽,隨意走到一個健壯的學生面前說:“孩子,你要是不說,我們還真不敢認呢!你長的這麼健壯,生活得一定不錯。快告訴媽媽你都學會幹什麼了?”我估計:飛,搭窩,找蟲子,逃跑……這裡的想象意在讓學生懂得獨立生活的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壯,本領更高。

三讀小麻雀理解爸爸媽媽良苦用心後的感激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與體會,再加上我的導讀:

因為您們把我趕走,所以我學會了。我知道,你們那是為了我好哇!(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語文課標》的理念,這個富有彈性的設計完成了這一理念。)

(三)迴歸整體,分角色朗讀全文

[課文學到這裡,學生情感得到昇華,語言得到訓練,更需要再整體的回顧課文,加深記憶。]

我有安排第三個環節迴歸整體,分角色朗讀全文:孩子們,你們真的長大了,明白爸爸媽媽的苦心了。帶著這種感受,想象著當時的情景,再小組分角色讀讀這個感人的故事。

(四)聯絡課文內容談感受 國小教學,設,計,網

[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每堂課都為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語文課上尤其如是。所以我在課堂上意識的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

基於此我安排了第四個環節聯絡課文內容談感受: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小麻雀被趕出家門以後,它不僅長得更加健壯了,還學會獨立生活的本領,高興地回來看望爸爸媽媽,也明白了爸爸媽媽的心意了。學完這篇課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你可以對小麻雀說,可以對麻雀爸爸媽媽說,可以對你自己的爸爸媽媽說,還可以對小夥伴說……

課上到這裡就要結束了,如果有時間,我會安排學生書寫兩個漢字商量。

(五)指導書寫“商量”。

看兩個生字寶寶跑到田字格里了,他們是誰?

我們怎樣才能寫好這個字呢?學生觀察,我示範寫,學生獨立描紅在照樣子寫一個。我會在旁邊指導。

[指導寫字時,我總喜歡把要寫的字拿出來讓學生自己觀察怎樣才能把字寫漂亮。我覺得,具有觀察能力是把字寫漂亮的基礎。]

(六)作業

始終認為下課的鈴聲僅僅是這節課的結束,卻是學生學習思考的開始,因此,我設計了這個作業:

(1)經歷了風雨的小麻雀,學會了獨立生活的本領,理解了爸爸媽媽的愛,請你回去把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好嗎?(一顆星)

(2)把你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寫下了。(體現讀寫結合的理念)(三顆星)

這兩個作業的設計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既照顧了差生,又可以讓好學生能跳起來夠夠桃子。

至此,教學任務結束。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指導思想:

本課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為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有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並積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教材分析

滾翻是人體最基本的活動之一,低年級的滾翻以最基礎的滾動、前滾翻動作為主,活動形式接近生活,具有自我保護的使用價值。低年級的滾翻教材雖然只是一些簡單易學的動作,但是它是學習較複雜技巧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方法,強化運用動作進行自我保護是本課的主要目的。障礙跑是在快速跑中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過若干個障礙的運動專案。練習障礙跑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技能,增強個人的自尊和自信。

3、學情分析:

(1)上課的物件:七年級女生(24)人

(2)學生特點:

a、由於學生年齡小,興趣遷移比較快,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學中安排了趣味性和靈活運用的運動形式調動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

b、由於七年級的學生以前都沒學過前滾翻,技能基礎比較差,各方面的素質也相對比較弱,因此我選擇了前滾翻這個教材。

4、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使95%的學生說出前滾翻的動作要領和知道動作的基本練習方法。

(2)技能目標:60%以上學生前滾翻時動作能做到比較正確的、協調的。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自信心,增強安全意識。

教學的重、難點:

前滾翻的重點:蹬腳用力、團身緊、速度快

難點:頭後部、頸、肩、背、臀、依次觸墊。

障礙跑的重點: 鍛鍊學生的奔跑跨越和攀爬能力。

難點:協調地越過每一個障礙物的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1、講解、示範法:是體育教學中最常見的直觀教學法,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所要學習的.動作的表象。

2、重複練習法:有利於學生在反覆練習中掌握和鞏固動作技術。

3、分層教學法: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4、輔助練習法:降低動作難度,使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5、遊戲競賽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熱身:

1、教師的教師帶領學生成一路縱隊,利用場地器材進行蛇行跑、側並步跑、後踢腿跑的練習,教師用語言提示學生進行換動作

2、熱身操:結合教材的內容與特點,著重活動學生的頭部、頸部安排了以下準備活動:(頭部、頸部、肩步、上肢、俯背、踢腿、手腕腳踝運動)

組織:學生成四列橫隊,教師先示範再用口令帶領學生一起練習,在這部分配上音樂節奏感比較強的音樂。

3、《高人矮人》反口令練習,因為技巧練習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

知識拓展一:前滾翻

1、提問學生有沒有學過前滾翻,並請一位學生出來示範動作,教師糾正動作,並講解示範動作。前滾翻的動作要領是,蹲撐、提臀,兩腳稍蹬地,同時屈臂、低頭、含胸,用頭的後部、頸、背、腰臀依次觸墊前滾,當滾過背時,兩手迅速抱腿跟上體,成蹲撐姿勢。

重點:蹬腳用力、團身緊

難點:頭後部、頸、肩、背、臀、依次觸墊。

2、教師演示:圓形物體和方形物體,哪個物體滾的遠?設下疑問讓學生去思考

3、“看誰滾的圓”,低頭、含胸、收腹、兩手抱小腿的滾動。每位學生練習5次,

在做練習時把老師發的紙夾在下巴下,在練習中學生可能把身體開啟,沒收緊,通過反覆練習解決重點中的團身緊,教師巡迴並及時指導。

4、“低頭看天空”主要是有些學生可能會沒有提臀,我就安排了這個內容,在做練習向學生重複動作重點與難點,特別強調向前滾的速度一定要快。在做練習是學生可能會滾不過去,或者是動作不圓滑,因此我設定了墊子的坡度,降低動作要求,使練習過程中得到一個順勢的力,每位學生練習5-7次,解決教材的重、難點,也使學生得到了成功的體驗。並且組織學生進行保護與幫助,讓學生練習時充當好另一角色——“小老師”,也降低了傷害事故的發生。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練習,發現不足之處及時進行糾正。保護與幫助:保護時,單膝跪於練習者側前方,一手扶其臀部,幫助前滾翻。每小組分發了學習圖片,使學生更加明確動作要領,幫助更好的掌握動作。

5、講評動作後再示範一次,主要是強化學生建立正確動作,及時的糾正錯誤,讓學生再進行練習,每位學生練習5-7次,使動作更加的完美。

6、找2名學生,動作好的與還需要提高的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晰的知道動作要領,找出值得學習的地方和還需要改正的地方。

7、學生進行分層式練習,有坡度與沒坡度的墊子,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自主選擇,這樣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8、表演或是自主創新,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

知識拓展二:障礙跑

1、素質練習:(1)擺臂練習(聽教師的掌聲節奏)(2)高抬腿各20次一組,主要是為了充分的活動各關節,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2、講解過障礙物的技巧,如:爬、鑽等。方法:爬墊子——跑過體操凳——鑽過跨欄架——沙包投準——[摘下紅旗(最後一次)]——繞過標誌杆快速跑回到原點。

3、組織練習:自行設計過障礙順序,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四路縱隊站起點線後,各組根據自己組排的器材順序進行,在終點繞過標誌杆後跑回與第二人右手擊掌後站隊尾,依次類推,看哪組時間最短。在第一次試練之後進行調整,第二次試練之後進行三次計時跑,看哪組時間最短,當在第三次計時跑到終點的時候每人拿一枚紅旗回來。

評價、總結

1、放鬆:跟隨音樂《幸福拍手歌》來進行放鬆

2、對本次課做個小結,對學生的表現做簡潔的評價,收放器材,宣佈下課,師生再見。

四、預計練習密度:

40%左右 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教學器材:大墊子5塊,小墊子4塊,體操凳4張,標誌杆4根,跨欄架4副,筐4只,小紅旗24枚,沙包24個,錄音機1臺

組織圖形:

(墊子) (體操凳) (跨欄架) (筐) (終點)

學生學習圖片

前滾翻的動作要領:

蹲撐、提臀,兩腳稍蹬地,同時屈臂、低頭、含胸,用頭的後部、頸、背、腰臀依次觸墊前滾,當滾過背時,兩手迅速抱腿跟上體,成蹲撐姿勢。

重點:蹬腳用力、團身緊、速度快

難點:頭後部、頸、肩、背、臀、依次觸墊。

障礙跑組織圖形:

(墊子) (體操凳) (跨欄架) (筐) (終點)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從小艇的特點、船伕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與威尼斯市民的關係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風土人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威尼斯小艇的特點及它同水城威尼斯的關係。

2.領會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和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重難點:

重點是瞭解小艇的特點和它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難點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

二、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洋思”教學模式,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通過對具體文字的分析瞭解小艇特點。

這個環節抓住修辭手法的作用達到對這個教學難點的突破。

(二)通過抓“操縱自如”等重點詞句把握船伕駕駛技術好。

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在自學前先讓學生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用“讀讀、劃劃、議議、想想”的方法自學課文。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己去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學習課文,質疑問難

課文第四部分著重講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麼作用”這個問題。這部分分兩個自然段來描寫,於是我們決定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來突破這個問題。第五自然段寫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離不開小艇。小艇一出動,整個城市都喧鬧了起來,那麼,夜裡呢?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威尼斯城從哪一種場面到哪一種場面的變化?②課文最後幾句為什麼要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然後根據這兩個問題進行自學之後展開討論:a.寫出了從熱鬧到靜寂的情景。靜寂表現在哪裡?是什麼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這樣變繁為簡,化難為易,環環緊扣,突破難點就不成問題了。

(四)總結全文,深化重點。

學習了全文之後,再次要求學生聯絡“學習提示”深入朗讀課文,質疑問難,提出問題。通過質疑問難,師生共同總結,突破本課的重難點:(1)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好處?(2)本篇課文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並運用了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從內容與語言形式結合上加深理解。總結是深化知識的重要環節,必不可少,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鞏固。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特別的作業》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主題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愛護”為主題,教育學生要愛護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懂得怎樣與自然和睦相處,從而培養環保意識。本篇課文通過學生們完 成 老師佈置的別開生面的作業:找春天,瞭解了小麗的“特別的作業”——自己親手畫的一幅玉蘭花畫,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任何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生命,做自覺愛護花草樹木的人。通過本篇課文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紀小,活潑好動,原有知識水平較低,容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吸引,但他們同時又具備了想象力豐富,對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總想問個為什麼的求知慾望,因此,我根據學生的特點,擬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三、教學目標:

(一)1、知識與能力: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為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知道“愛護”的含義。。

3、情感與價值觀:增強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愛護”的含義。

難點:培養學生以團結協作精神為主的學習能力。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孩子們能在課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與大自然做朋友。進而感悟春天的美、語言文字的美、人性的美。

五、學法指導:

1、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理解本課的主題——愛護花草樹木,

2、圍繞誰的作業最好這一中心問題展開討論,明白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道理,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

六、媒體運用: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進行演示,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不脫離文字。

七、教學過程:

(一)、走進生活,目標定向。

在教學本課時,正值春季,校園中到處桃花開放,柳樹發芽,一片春意昂然,因此,在上《特別的作業》一課前,我帶領孩子們舉行了一次到校園中找春天的活動。讓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首先感受到春天的美,孩子們在觀察的過程中,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我在活動之前對學生提出要求: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筆記:把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的資訊帶到課堂中,在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現實世界,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願望,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與此同時,本環節的'設計為下面教學環節做了鋪墊。

(二)、促進想象,感悟語言。

當學生們回到課堂之中,把自己收集到的並進行彙報交流。我在學生說的過程中適當板書;同時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使學生在交流中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三)、交流體驗,探究感受。

當孩子們熱火朝天地介紹自己的資料時,我適時地出示多媒體,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景色。並告訴學生這些圖片的:是課文中小麗的同學蒐集到的,然後問學生 “誰來幫他們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利用文字彙報讀文:此時出示多媒體(“有的……有的……有的……”這種句式。)並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把同學們收集到的資訊也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這樣設計不僅使學生感受到美景,同時也不脫離文字。接下來我又出示實物:桃枝和柳條。並告訴學生這是剛剛老師收集到的春天的資訊。孩子們此時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引導學生交流:你認為誰找到的春天更好?讓同學們再次進行組內交流,並闡述小組的看法。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用充滿活力的情感來伴隨他們的認識過程,在互動中煥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培育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我沒有生硬的提問,也沒有說教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而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相互對比,反覆推敲最終發現問題,最終明確“最好的”作業是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保護花草樹木為目的特別的作業。

(四)、引伸感悟,環保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恰當地在這樣的“對話”場景中,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從各種束縛中超越出來,在感悟中體會到要愛護花草樹木,與大自然做朋友,體會人性的美。在這一環節中,我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就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活動,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學生。

(五)、創設情景,指導行為

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方式也可以把春天帶到課堂上來。學生再次彙報時就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照下來,唱出來等等。

(六)、情感昇華,總結全文

在教學的最後我與學生共同總結,一同參與,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七、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最好”的作業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當老師出示實物:“柳條和桃枝”時,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結構的侷限,有部分學生始 終認為 老師收集到的作業是最好的,根據這一問題,要進行多次的對話交流及講解,才使全班學生都徹底明白“最好的作業”的真正含義。不過,正因為是反覆的討論交流才得出的結論,所以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的話,此環節有會成為本課教學的一大亮點。

標籤:說課稿 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