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彙總9篇

說課稿8.31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說課稿彙總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軸對稱圖形》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章的內容。是在一年級認識簡單的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併為五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的在認識做準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對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對稱現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結合民間藝術的剪紙圖形,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二、說學情

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班學生情況。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班學生情況。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好表現。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處於抽象思維的初步形成時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具備軸對稱性質的圖形,這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感性基礎。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我精心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能夠判斷軸對稱圖形,能夠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經歷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物體或者圖形的對稱美,培養審美情趣。

四、教學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瞭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重點】

能夠判斷軸對稱圖形,並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難點】

製作軸對稱圖形。

五、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啟發式、探索式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動手,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出示圖片,美麗的花叢裡,飛來了一直小蝴蝶和一直小蜻蜓。仔細觀察,交流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簡單交流之後,再出示經過電腦修改的,一半被修改過的圖片。再讓同學們交流,和之前相比,有發現了什麼?讓學生用之前學過的知識來描述你的發現。通過對前後的對比,發現對稱美。很多影象不再對稱,也就沒有那麼美。進而給出課題。

通過具體情景,讓學生自己經過對比,發現美的奧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新課開始,讓同學們拿出已經準備好的剪刀和A4紙,把A4紙進行對摺。拿出剪刀進行裁剪創作。要求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摺紙進行裁剪。小組之內交流自己的交流自己的作品,每個小組選取一個最優特點的作品,在班級內交流。

分析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些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共同的特點:沿著某條直線對摺,圖形兩邊相互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教對稱軸。教師板書。

通過動手操作,把同學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發揮到極致。在創造中學習,在審美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深化新知

教師出示在ppt上出示太極圖、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等圖形,讓學學們辨識那些是軸對稱圖形,那些不是軸對稱圖形,並說明理由。以此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強調定義的關鍵字“對摺”“重合”。

(四)鞏固提高

影子游戲。每個小組的同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作為人的身份,另一部分作為影子部分。人做出各種動作,影子保持和人的動作一致。

通過這種遊戲,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發現數學的趣味性。實現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理念。

(五)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讓學生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2)還存在哪些問題?

而作業環節,我會要求學生在複習多邊形內角和知識的基礎上,做好多邊形外角和知識的預習工作。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採用圖表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

對稱軸: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目標的設定。

依據《教師教學用書》中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認識圓,掌握圓的基本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教參要求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掌握”包含了兩個層次:一個是敘述,二是能解決相關習題。“理解”包含了舉例、轉換、比較。

二、說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學生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和圓錐的基礎,在整個幾何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圓的特徵並理解各部分名稱,學會畫圓並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雖然六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起便開始認識圓,但還未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加上本節教材也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

三、說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理解這圓的許多概念,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就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說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的意義。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一個圓裡(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掌握畫圓的方法,能夠根據條件畫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在探索中發現圓的特徵以及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個圓裡(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法、學法。

《課標》強調,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說一說”,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說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讓學生在猜謎語中引出質疑,調節了學生學習的激情,為下面的學習開了個好頭。

在第二環節中首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尋找畫圓的方法,體會畫法的優缺點,從而找出正確的畫圓方法,在老師示範的引領下,學會畫圓達成學習目標。其次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麼是圓心。給學生提供了一次開放的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比一比、畫一畫、議一議中得出半徑、直徑的定義和特徵,達成目標。利用數學研討會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個性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彙報、傾聽、思考和不斷的爭論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認識得以完善、昇華,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給予及時點撥,這樣在研討活動結束時,學生便明確了圓的特徵。除此之外,學生還發現直徑與半徑之間也有聯絡,自然而然達成了目標。

第三環節和第四環節讓學生通過實際分析、比較,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輔助以上目標的達成。

七、說評價檢測

最後設計了3道評價樣題,來綜合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同時也落實了目標的達成度,從而做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及時反饋。

八、道德課堂的體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學生的活動室、實驗室,而教師猶如是球場外的教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潤物無聲中,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圓滿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心聲》,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反思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文為人教版九年級(上)教材第四單元(即小說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小說,而小說的核心任務是把握人物形象,因為小說主要通過人物來反映社會生活和作家思想認識的,分析人物時首先熟悉故事情節,看人物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並想一想人物言行背後的原因。由於本課的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非常貼近,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教學這篇小說時重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與文字對話,理解小說的主題,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語言。

二、說學情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脫去孩童稚氣、臨近青春成熟的個體,對人生、社會僅有一點懵懂的認識。由於各種原因,知識層次參差不齊,且不少學生都是留守學生。在成長的路上,他們渴望得到知識,極需正確的引導、親切的關愛。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概述小說的故事情節。

過程與方法:學生自主、小組討論和全班集體交流來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文題“心聲”的含義,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題。

情感與價值觀:在理解文題“心聲”的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明確“心聲”內涵。

教學難點:分析人物形象,領悟文章的主旨。

五、說教法

以“心聲”為切入點,並以此為線貫穿整個教學流程。採用朗讀法,讓學生走進文字,理解、品讀文中人物的“心聲”;然後,採用討論探究法,走出文字,聯絡學生生活體驗,讓學生傾訴自己的心聲。

六、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誦讀法;換位思考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點,學習心理描寫時運用情景聯想的方式;區域性探究階段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延伸環節採用反思評價、聯絡應用、自由小結的方法等。

七、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訴說心聲:

由一首歌《爸爸媽媽聽我說》匯入,再讓學生放下顧慮說出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今天,我們來聆聽一下別人的心聲。(板書課題)[設計意圖:從學生自身談起,容易打破學生的拘束感,引起表達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熟悉課文情節,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題服務,這也符合學認知規律。]

(二)、整體感知,傾聽心聲:

1.要求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速讀課文,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這

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你對文中的人物有怎樣的看法?並準備複述故事情節。

2.讓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其餘學生補充。(指導學生抓關鍵詞,意在培養學生提取、篩選資訊的能力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能力。)

故事的開端:第一天課上,李京京想讀課文。

故事的發展:第一天放學,李京京偷讀課文。第二天放學,李京京聽朗讀課文。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公開課上,李京京終讀了課文。

(三)、讀思結合,感悟心聲:

1、自主探究,品評人物

可以“我從 中感受到李京京/程老師的 ”這一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細緻品讀文中大量的語言、心理、神態等描寫,總結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2、合作釋疑,理解主題

讓學生充分討論,暢所欲言,談談對“心聲”內涵的理解。這是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學生也正是在反覆的誦讀中,深入的討論中,實現了學習目標的解讀。 明確心聲的內涵:“這是京京渴望溫暖親情的心聲;這是京京渴望純真友情的心聲;這是每一個孩子渴望平等相待、理解尊重的心聲;這也是作者呼喚摒棄教育陋習,展現教育之大愛的心聲。”

3、反饋所獲,交流啟示

京京終讀課文讓我們明白,要勇敢表達,努力爭取;京京感人誦讀讓我們明白要融入作品,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要聯絡生活才能有深刻的體驗。這一環節讓學生走出文字,迴歸生活。

(四)、拓展延伸,抒寫心聲:

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讀表達了心聲也打動了所有的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會經歷與老師、父母、朋友間的各種考驗或困惑,你是否有心聲想向他們表達,請“以____,我想對你說”為題,抒寫你的心聲。

這一環節是對學生寫的訓練,也是學生的情感與價值目標的實現。

小結:聽了同學們的心聲,我非常感動。作者黃蓓佳、小主人公李京京,還有在座的各位同學,我們在這篇文章真摯情感的薰陶中凝成了共同的心聲:“作為父母,請對孩子多一點生活的疼愛;作為同學,請對朋友多一點相處的友愛;作為老師,請對學生多一點公正的關愛。”真希望今後的生活就像一首歌裡寫的那樣“再沒有恨,也沒有了痛,但願人間處處都有愛的影蹤”。

背景音樂播放《愛的奉獻》,帶領學生齊唱這首歌,首尾呼應,實現了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語文走向生活的過渡。

(板書是全文的綱要,有助於直觀形象的瞭解文章的行文脈絡;幫助學生理解主題,突破重難點。)

九、說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我以“感悟心聲”為切入點,按照“激趣匯入,訴說心聲——整體感知,傾聽心聲——讀思結合感悟心聲——拓展延伸抒寫心聲”四個階段,讓學生通過聽讀,略讀,細讀的方式說收穫,說感悟,寫心聲,根據調節教學的'課型模式,很好的體現了語文學科聽說讀寫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最終實現育人為本,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目標。

《心聲》

隨縣安居中心學校 牛金玉

(一)、激趣匯入,訴說心聲:

由一首歌《爸爸媽媽聽我說》匯入,再讓學生放下顧慮說出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今天,我們來聆聽一下別人的心聲。(板書課題)[設計意圖:從學生自身談起,容易打破學生的拘束感,引起表達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熟悉課文情節,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題服務,這也符合學認知規律。]

(二)、整體感知,傾聽心聲:

1.要求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速讀課文,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你對文中的人物有怎樣的看法?並準備複述故事情節。

2.讓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其餘學生補充。(指導學生抓關鍵詞,意在培養學生提取、篩選資訊的能力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能力。)

故事的開端:第一天課上,李京京想讀課文。

故事的發展:第一天放學,李京京偷讀課文。第二天放學,李京京聽朗讀課文。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公開課上,李京京終讀了課文。

(三)、讀思結合,感悟心聲:

1、自主探究,品評人物

可以“我從 中感受到李京京/程老師的 ”這一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細緻品讀文中大量的語言、心理、神態等描寫,總結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2、合作釋疑,理解主題

讓學生充分討論,暢所欲言,談談對“心聲”內涵的理解。這是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學生也正是在反覆的誦讀中,深入的討論中,實現了學習目標的解讀。 明確心聲的內涵:“這是京京渴望溫暖親情的心聲;這是京京渴望純真友情的心聲;這是每一個孩子渴望平等相待、理解尊重的心聲;這也是作者呼喚摒棄教育陋習,展現教育之大愛的心聲。”

4、反饋所獲,交流啟示

京京終讀課文讓我們明白,要勇敢表達,努力爭取;京京感人誦讀讓我們明白要融入作品,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要聯絡生活才能有深刻的體驗。這一環節讓學生走出文字,迴歸生活。

(四)、拓展延伸,抒寫心聲:

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讀表達了心聲也打動了所有的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會經歷與老師、父母、朋友間的各種考驗或困惑,你是否有心聲想向他們表達,請“以____,我想對你說”為題,抒寫你的心聲。

這一環節是對學生寫的訓練,也是學生的情感與價值目標的實現。

小結:聽了同學們的心聲,我非常感動。作者黃蓓佳、小主人公李京京,還有在座的各位同學,我們在這篇文章真摯情感的薰陶中凝成了共同的心聲:“作為父母,請對孩子多一點生活的疼愛;作為同學,請對朋友多一點相處的友愛;作為老師,請對學生多一點公正的關愛。”真希望今後的生活就像一首歌裡寫的那樣“再沒有恨,也沒有了痛,但願人間處處都有愛的影蹤”。

背景音樂播放《愛的奉獻》,帶領學生齊唱這首歌,首尾呼應,實現了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語文走向生活的過渡。

板書設計

心 聲

要求朗讀遭拒絕

練讀課文憶往事

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黃豆寶寶變魔術》是主題活動《營養的食物》中的活動之一,我們都知道豆漿、豆製品營養豐富,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小班科學活動:黃豆寶寶變魔術,這是依據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選擇了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

二、說活動目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了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根據設計意圖我制定了以下具體目標:

1。知道黃豆可以製作豆漿、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

2。通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的重點:通過觀察比較黃豆及豆製品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整個活動的設計都是以這個重點為主的,主要是通過“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比較乾溼黃豆的不同”、“瞭解黃豆能做各種豆製品”這幾個環節完成。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一)物質準備:主要有幹黃豆、溼黃豆、豆漿機、豆漿、豆製品錄象、滷汁豆腐乾等等。

(二)知識經驗準備:事先請家長帶孩子參觀菜場。

四、說活動過程

情境匯入—觀察比較—知識深入—活動延伸關於引出活動,我考慮了很多。在以往的活動開始部分,大多采用遊戲、角色對白,引出活動,為了更好地領會《綱要》,將各大領域內容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有意的創設情境(將黃豆倒在地上,)讓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科學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結合,自然的引出課題。在旁觀者眼裡看來,這樣設計也許要亂一些,但我覺得對幼兒收穫更大,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嘗試。

1、基本部分是:

(1)通過觀察,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2)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幹、溼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3)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4)通過看錄象,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2、結束部分: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3、活動延伸: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芽)。

整個活動由淺至深,從易到難。

五、設計亮點:

1、重視幼兒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的。幼兒只有通過探索、操作實踐,才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幼兒探索科學的操作過程,而急於把答案告訴幼兒,使活動過程流於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科學活動不侷限於知識的傳授,對於幼兒來說,操作過程遠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因此,重視幼兒的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尤為重要。如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操作活動的材料:幹、溼黃豆,首先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給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並讓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同時為幼兒創設安全、和諧的心理環境,解答幼兒的疑問,為他們的好奇好問的探索加以鼓勵和支援,幼兒得到了老師的尊重和支援,就會態度積極主動去嘗試,探索。和諧寬鬆的氣憤能活躍幼兒的思維,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重視幼兒探索活動的評價評價活動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以後探索活動的興趣,對那些認真參與探索活動的幼兒要給予表揚,對每個能很好參與活動的幼兒要予以鼓勵,提出建議,鼓勵膽小的幼兒要樂於參與活動,使幼兒真正感受到探索科學活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恰當的評價活動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再探索的願望。

3、教法的科學化、多樣化我根據活動的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通過觀察法、比較法、操作法、遊戲法、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主動進行學習。

總之,在整個活動中,我追求一種“寬鬆、自然、科學、愉快”的活動氛圍,讓孩子在合作中成長,在分享中體驗快樂,在成長中擁有自信。這是我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忠旨。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小數,它是國標版小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一位小數,初步認識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性質,小數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本課教材的內容主要是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教材先出示了幾件商品的價格,通過“說”,啟用學生已有的對小數的認識,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心理需求。同時利用學生對元、角、分關係的認識,分別介紹把1分、5分和4角8分改寫成以元作單位的分數和小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兩位小數的含義,初步掌握讀寫方法。接著教材通過在直尺上分別用分數、小數來表示4釐米和9釐米的長度,進一步明確幾個百分之一可以用兩位小數來表示,再讓學生在直尺上表示7毫米和15毫米的長度,類推出幾個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數來表示。在次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抽象出小數的意義。隨後的試一試幫助學生在比例題更為抽象的層次上理解小數與相關分數的關係。最後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

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學會讀寫小數,體會小數與分數的關係。而理解小數的意義是本課的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學會讀寫小數,體會小數與分數的關係。

2、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學會討論交流,與人合作。

3、使學生在用小數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小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準備按如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買賣商品的主題圖,引導學生說出用“角”、“分”作單位,圖中各種商品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學生集體交流說說每種商品的具體價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你已經知道了哪些關於小數的知識呢?學生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數:認識小數。這部分教學通過創設一個學生所熟悉買賣商品的情境,建構了新舊知識的聯絡,讓學生體會到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對已有小數知識的回顧,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動機。

二、討論交流,探索新知。

例1,我首先讓學生知道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寫成小數0.01元。接著引導學生討論:那麼5分,4角8分分別是1元的幾分之幾,寫成小數是多少元呢?學生小組討論,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集體交流得出5分是1元的5/100,還可以寫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48/100,還可以寫成0.48元。最後指導學生兩位小數的讀寫方法,先讓學生試著讀給同桌聽一聽,再交流讀法,特別是0.48不能讀成0.四十八。這部分教學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兩位小數表示的是百分之幾,培養了學生知識類推的能力。

例2,我首先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怎樣用“米”作單位表示1釐米的長度?學生觀察直尺,討論交流得出1釐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寫成小數是0.01米。再引導學生獨立寫一寫:4釐米和9釐米用分數和小數可以怎樣表示呢?學生獨立寫一寫,並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後集體交流:4 釐米是1米的4/100,也就是4/100米,寫成小數是0.04米……通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交流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突出了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長1毫米。1毫米是幾分之幾米呢?寫成小數是多少?學生根據兩位小數的意義獨立思考,集體交流得出1毫米是1/1000米,可以寫成0.001米。隨後我引導學生獨立寫一寫7毫米、15毫米寫成分數和小數各是多少?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寫數,交流得出7毫米是7/1000米,即0.007米;15毫米是15/1000米,是0.015米。在交流的過程中適時指導三位小數的讀寫方法。這部分教學通過採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知識的類推,使學生逐步對小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我引導學生結合例1、例2,同桌討論自己是怎樣理解小數的?同桌互相說一說,交流自己的想法。經過學生充分討論並交流得出了小數的意義。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自主探究,結合例題,使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根據以上內容,我準備在實踐練習中安排以下內容。

1、讀出或寫出下面各數,並說說表示幾分之幾。學生互相讀一讀,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練習,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試一試。我先讓學生說說每個圖形分別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塗色部分是這樣的多少份?學生先交流,再獨立填寫並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絡,鞏固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3、練一練。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並集體交流。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分母與進率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4、單位換算的題目。我先讓學生說出單位之間的進率,學生回顧交流。再引導學生獨立填空,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白單位換算的思考過程,改寫時進率的重要作用,特別像23毫米=()米這樣的題目,更應讓學生多討論理解。

綜合這節課的教學程式,本課的教學特色是:(1)以學生髮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買賣商品這一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慾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2)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在認識小數的意義時,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和交流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逐層深入,各有側重點。(3)注重與生活的聯絡。以學生最熟悉的商品價格作為學習素材,學生在觀察,討論與交流中,體驗到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絡和數學的價值。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本文感人至深的親情。

(2)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學習方式。

(3)師生同賞、同析、同悟、同寫。

(4)體驗人間至愛的親情,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熱愛、親近文學。

(三)教學重難點

(1)體味散文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詩文。

(2)聯絡生活,體味親情,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說教法

(一)學情分析

(二)教學方法: 情景創設法 朗讀法 討論法

三:說學法 品讀法 合作探究 體驗法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簡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四)、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1.學生聽配樂範讀,自由讀,感知文章,用筆圈點勾畫作者四次看紅蓮的心情、環境,紅蓮的.表現,找出本文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完成達標練習(一)。

2、配樂讀體會情感。

(五)、問題探究,小組合作

1.佳句賞析

A、在 “雨中荷葉護花”這一極富詩情畫意卻又感人至深的語段上,引導學生揣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象徵”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品味“傾側”、“勇敢慈憐”等詞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情趣。

B、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2.合作探究

為什麼要寫與祖父賞蓮?

為什麼4—6段中作者情緒的變化總是和花的處境的變化呼應著?

文章結尾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全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

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我們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母親的愛。

環境

紅蓮

心境

板書設計 荷葉 母親

送蓮 (眼前)

賞蓮 (回憶)

雨打紅蓮 (眼前)

荷葉護蓮

由景入情 深情讚美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的基礎上學習的。《反比例》內容是前面學習“變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識的深化,是以後學習函式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反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數量關係,而學生理解反比例的含義往往比較困難。為此,教材密切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創設了三個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著共同之處,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變數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並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大量的例項,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關係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變化規律的發展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小黑板。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是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進渡到抽象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引入課題﹙小黑板出示﹚

1、複習:判斷下面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1﹚筆記本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汽車行駛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談話引入:

汽車行駛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這就是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出示課題:反比例﹚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共同探討反比例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學生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引入課題。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也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二、教師引導,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兩個變化關係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加法表。

你們發現了什麼?(1)圖中表示的是誰與誰之間的關係?

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和不變,一個加數隨另一個加數的變化而變化,並且所有和為12的數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2、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乘法表”中兩個量的變化關係。

(2)圖中表示的是誰與誰之間的關係?

﹙學生感知積不變,一個因數隨另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另一個因數反而縮小(擴大),並且所有積為12 的數成一條曲線﹚

3、師生共同小結:

由此可見,對於“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兩個變數,都是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但是它們的變化關係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兩個加數之間的關係,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積一定兩個乘數之間的關係。所有和為12的數都在同一條直線上,積為12 的數成一條曲線。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1、出示情境﹝2﹞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把表格填寫完整。

王叔叔要去遊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時間如下。(詳見教材) ﹙2﹚觀察發現:一行一行地看,發現了什麼?再一列列地看,又發現了什麼?

﹙3﹚尋找規律:你是怎麼知道路程不變的?用表中的資料說明。﹙同桌合作交流﹚

學生討論反饋:10×12=120,40×3=120,80×1.5=120? ﹙4﹚小結: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組合作交流﹚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討論交流,並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1﹚填表:(詳見教材)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

﹙2﹚表中有哪兩種量?

﹙3﹚分的杯數是怎樣隨著每杯的果汁量變化的.?

﹙4﹚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什麼?用表中的資料說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數=果汁總體積 ﹙一定﹚

3、學生合作交流比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點,比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互相說說這兩個例題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2﹚學生歸納概括反比例意義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兩種相關聯的量,如果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幾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這兩種量相對應的兩數的積一定。那麼,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如果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積(一定),情境1、情境2所講的數量關係可以概括成怎樣的式子?

學生回答後板書:XY=K(一定)

4、學生歸納總結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這兩種相關聯量的積是不是一定的,同時,還要看這兩個量變化規律。

﹙三﹚練習:討論“加法表”和“乘法表”中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學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較的基礎上,歸納反比例的概念。歸納總結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後又對“加法表”和“乘法表”中兩種關係進行分析討論,解決了開始提出的問題,鞏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三、解決問題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小黑板出示﹚

指名學生口答,要求說出數量關係式判斷。

﹙1﹚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2、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說課稿 篇8

設計理念及策略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材三年級的內容,根據新課程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奠定基礎。也就是說,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埋下伏筆,打下基礎。

詩意語文認為,感悟教學策略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策略。“感悟、感悟,因感動而醒悟。”感悟它具有語境性、自得性、多元性等。所以我首先找準文章的切入點,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自讀自悟自得,感悟文字的情感。教學中,我運用了“比較評讀”中感悟、“啟用想象”中感悟、“切己體察”中感悟、“遷移運用” 中感悟和“誦讀體悟中感悟等策略。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趙州橋》是國小義務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的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的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的堅固、雄偉。這與它的獨特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再寫這樣設計的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的……有的……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欄板上龍的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結構情況,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①認知目標:知道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及它堅固、美觀的特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標:學生初步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感受趙州橋堅固、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運用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方法學習課文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是本課時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新課標》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配合使用,實驗的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2.學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流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與媒體交流、與教材內容交流的立體教學結構,我將本課教學過程作如下構想,分為以下兩個大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開始,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我們重慶有四千五百多座橋,在20xx年5月重慶就有“橋都”的美譽。重慶橋多,“在全國數一數二”;重慶橋型多,拱橋、懸索橋、斜拉橋、樑橋和組合橋,基本上所有的橋型,重慶都有。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大螢幕)這就是我們昨天學的《趙州橋》,還記得趙州橋有什麼特點嗎?你覺得趙州橋怎麼樣?(師相機板書)作者也認為趙州橋非常了不起,有一個自然段專門讚美了智慧的勞動人民。請大家開啟書看一看。

(二)、引放結合,講讀課文。

1、朗讀指導,領悟趙州橋的價值。

指名讀第四自然段。既然是讚美,應該以怎樣語氣來讀呢?(自豪、讚美)齊讀。

2、依託文字,瞭解趙州橋的歷史。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語言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因此第一段的教學,以練代講。

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也是世界寶貴的歷史遺產。趙州橋在哪裡呢?它的基本情況怎麼樣呢?有一個自然段專門作了介紹,是哪一個自然段呢?

默讀第一自然段,數一數一共有幾句話?第一句介紹了什麼?第二句呢?

齊讀第一自然段。

3.詞句點撥,感知趙州橋的雄偉堅固。

這一段的教學,我以找出重點詞→圍繞重點詞理解→總結學習方法的思路設計。具體安排為:

①承上匯入:趙州橋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歲了,仍然橫跨在交河上,這說明了趙州橋怎樣?(堅固)為什麼趙州橋如此堅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訴了我們。

②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這段主要寫趙州橋的什麼?(雄偉和設計)——重點詞。

③再找一找,這個自然段哪句話直接寫出了趙州橋的雄偉?並把它勾畫出來。生回答師板書:長50多米寬9米多

④趙州橋為什麼如此堅固?它在設計上有什麼特點呢?本段是怎麼描寫的?找一找並用橫線勾畫出來。生回答師板書:沒有橋墩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

⑤這種設計有什麼優勢好處?用波浪線勾畫出來。(出示大螢幕:觀察體會設計的)

⑥為什麼說這種設計是建橋史的一個創舉?創舉什麼意思?(既可以減輕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這種設計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沒有的,是所以說是個創舉。)

⑦同學們再想一想,在我們國家除了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的一種創舉,你還知道哪些發明或成就也是一種創舉呢?同桌交流一下,再列舉。

⑧總結學法:在討論基礎上歸納出第二段學習的方法。先找出重點詞,再圍繞這個詞語提出幾個問題;最後解決這幾個問題,即一找、二提、三解決。

以上教學圍繞“設計”,以點帶面,環環相扣,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讀能力,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以求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趙州橋與平板橋的對比,拱形橋承重力的實驗為突破難點創設了條件。總結學法,加深了對學法的感知,有利於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4.發揮想象,體會趙州橋的美觀。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斷實踐,反覆訓練方能形成。為使學生初步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根據教材特點,第三段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自學。

①學生自學第三段。

a.學生找出重點詞——美觀。

b.學生根據重點詞提出問題,總結出示:趙州橋什麼地方美觀?怎樣美觀?

c.學生同桌討論。

②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抓住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內容。

a.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標出寫了幾種龍。

b.投影出示三種龍,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圖案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並結合圖畫理解“纏繞、前爪、抵著、回首遙望”的意思。

c.反覆朗讀,體會美感。通過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人人蔘與,個個實踐。在感情朗讀中品味出龍“活”的感覺。

因為朗讀是現在閱讀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在指導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時,通過觀看幻燈片、找重點詞語等使學生體會到趙州橋的雄偉和美觀,並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挑戰讀等)表現出來。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e.發現寫法特點,實施遷移訓練。通過剛才的學習,具體寫龍的這兩句話是什麼關係?(分、總)你能換成總分的寫法來說嗎?今天,我們學“橋”,如果老師要你們圍繞“橋”這個詞,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說一段話,你行嗎?進行遷移訓練。這樣的設計,學生學以致用,不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說話能力的發展,可謂有“一石三鳥”之效。

③學習過渡句。

讓學生找出把“堅固”和“美觀”兩個內容連線起來的句子,認識過渡句,討論歸納出它“承上啟下”的作用。

5.總結全文,昇華由物到人的情感。

①總結全文,複述完善板書。②趙州橋以它獨特的建築風格聞名中外,世界上許多橋樑專家都到趙州橋參觀學習,如果你是一位遊客,你想誇誇它嗎?你想對以李春為首的這些橋樑建築師們說些什麼嗎?

如此設計,讓學生在談感情體會上,達到情動而辭發,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言以蔽之,在《趙州橋》這篇課文教學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新方法為依託,積極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中的以“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的理念,同時通過讀一讀,寫一寫,找一找,說一說等手段,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創新精神。

說課稿 篇9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充要條件是中學數學中最重要的數學概念之一,它主要討論了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目的是為今後的數學學習特別是數學推理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舊教材中,這節內容安排在《解析幾何》第二章“圓錐曲線”的第三節講授,而在新教材中,這節內容被安排在數學第一冊(上)第一章中“簡易邏輯”的第三節。除了教學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與充要條件相關聯的知識體系也作了相應的擴充。在“充要條件”這節內容前,還安排了“邏輯聯結詞”和“四種命題”這二節內容作為必要的知識鋪墊,特別是“邏輯聯結詞”這部分內容是第一次進入中學數學教材,安排在充要條件之前講授,既可以使學生豐富並深化對命題的理解,也便於老師講透充要條件這一基本數學概念。

教學重點: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的定義。

2、學生情況分析: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與舊教材相比,教學時間的前置,造成學生在學習充要條件這一概念時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夠充分,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結與複習中,把學生的學習要求規定為“初步掌握充要條件”(注意:新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充要條件的意義”),這是比較切合教學實際的.由此可見,教師在充要條件這一內容的新授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滾動式逐步深化,使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步發展完善。

教學難點:“充要條件”這一節介紹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由於這些概念比較抽象,中學生不易理解,用它們去解決具體問題則更為困難,因此”充要條件”的教學成為中學數學的難點之一,而必要條件的定義又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學生對”充分條件”的概念較易接受,而必要條件的概念都難以理解.對於“B=>A”,稱A是B的必要條件難於接受,A本是B推出的結論,怎麼又變成條件了呢?對這學生難於理解。

教學關鍵:找出A、B,根據定義判斷A=>B與B=>A是否成立。教學中,要強調先找出A、B,否則,學生可能會對必要條件難以理解。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1、正確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

2、能利用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熟練判斷四種命題間的關係。

3、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可以自覺地對定義進行轉化,轉化成推理關係及集合的包含關係。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與類比能力:“會觀察”,通過大量的問題,會觀察其共性及個性。

2、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敢歸納”,敢於對一些事例,觀察後進行歸納,總結出一般規律。

3、培養學生的建構能力:“善建構”,通過反覆的觀察分析和類比,對歸納出的結論,建構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三)情感目標:

1、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構造數學命題,發展體驗獲取知識的感受。

2、通過對命題的四種形式及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相對性,培養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會觀察”,“敢歸納”,“善建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敢於把錯誤的思維過程及弱點暴露出來,並在問題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不畏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三、教學結構設計: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對本節課的數學知識結構進行創造性地“教學加工”,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合作——探索”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體現“參與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促進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的發展。

整體思路為: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引導學生分析例項,給出定義 例題分析(採用開放式教學) 知識小結 擴充套件例題 練習反饋

整個教學設計的主要特色:(1)由生活事例引出課題;

(2)例1採用開放式教學模式;

(3)擴充套件例題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將數學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為不教,學為會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四、教學媒體設計:

本節課是概念課,要避免單一的`下定義作練習模式,應該努力使課堂元素更為豐富。這節課,我藉助了多媒體課件,配合教學,添加了一些與例題相匹配的圖片背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將學生的自編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分析,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考慮到高一學生學習這一章的知識儲備不足,為了讓學生更易接受這一節內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提出本課的問題,並與學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識分析,事例中包括幾個問題,為後面定義的分析埋下伏筆。

我用的第一個事例是:“做一件襯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買,問營業員應該買多少?他說買3米足夠了。”這樣,就產生了“3米布料”與“做一件襯衫夠不夠”的關係。用這個事件目的是為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充分條件的定義。這裡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襯衫夠了。

第二個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難,急診住院接氧氣。”就產生了“氧氣”與“活命與否”的關係。用這個事件的目的是為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必要條件的定義。這裡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接氧氣;B:活了。

用以上兩個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數學中應研究的概念、關係,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助於提高興趣和深入領會概念的內容,特別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導學生分析例項,給出定義。

在第一部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後,緊接著開展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分析例項,讓學生從事例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得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定義。在引導過程中儘量放慢語速,結合事例幫助學生分析。

標籤:說課稿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