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五篇

說課稿9.58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五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一、說內容

選擇的依據《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腳步、小棍、繩子等)作為量具,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我們會經常在數學活動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繩子、尺子、吸管、鉛筆等,經常看到幼兒在東量量,西測測的,好像對於這些測量的活動很感興趣。另外,讓幼兒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來測量,這樣對於幼兒來說會是很有趣的,幼兒可以在整個活動中都通過不停的身體運動,不停的遊戲,來感受測量的樂趣。幼兒自己探索,自己嘗試,這樣幼兒可以學到很多、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有利於他們以後終生的發展。因此就產生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內容。

二、說活動目標的確定

1、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測量,並進行簡單的記錄,體驗測量活動的樂趣。

2、知道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係。

3、學習與同伴那之間相互協商、尊重他人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體驗與同伴協作的快樂。

活動的重點:探索,學習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三、說活動的準備

(一)知識準備

1、區角活動:教師和幼兒發現大量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

2、觀察活動:幼兒會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記錄表格。

(二)物質材料的準備

1、事先準備好場地。

2、筆、紙、記錄表等

四、說教法、學法。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知識建構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根據這一理念,我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通過實驗、遊戲、記錄去積極主動的獲得對測量的直接經驗,通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的積累學習經驗,並且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知識。

幼兒自主探索活動,必須由幼兒親身經歷,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動中給幼兒留有較大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活動步驟不宜太細太死,讓他們充分體驗,才能有助於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吸引幼兒,使他們更投入自由進行探索,在分享的過程中,進行自主交流與表達,使他們的零星的經驗得以提升與發展,從而形成測量的基本知識,理解測量結果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整個活動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據幼兒愛動、愛問、好學的特點,讓幼兒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作為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五、說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定懸念,引起幼兒的興趣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們去之前啊,要幫助老師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來測量一下從這裡到小屋有多遠,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討論,想出各種測量的方法。這時老師再提出問題。

師:可是,今天老師沒帶任何的測量工具,我們只能用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測量,該怎麼量呢?

(設計意圖:幼兒天生就有好強的求知慾,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讓幼兒發現問題,激發幼兒主動的參與活動過程,探索發現問題的興趣。)

(二)討論與探究:分別尋找測量的方法,並進行講述。

1、幼兒自由探索測量的方法,在幼兒探究時,教師巡迴觀察、指導,適時引導幼兒發現用自己的身體,尋找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2、並讓幼兒進行演示。

(三)幼兒尋找合作測量的方法。

幼兒通過自己尋找測量方法以後,再通過和別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於幼兒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主動去和別人合作。

(幼兒的認知結構主要強調直覺思維,教學中與其指示幼兒如何做,不如讓幼兒自己試著做,邊做邊想,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探究活動為中介的,兒童獨立摸索,看起來是“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這種探究最有現實意義。探究性遊戲活動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師更多的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四)引導幼兒把測量或者合作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幼兒將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也是幼兒最缺少的。幼兒在測量以後用怎樣的方式將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

(五)記錄、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師:我發現許多小朋友想出了許多測量方法,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表拿過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吧,(請幼兒介紹測量方法及結果)還有和小朋友不一樣的嗎?你來介紹一下吧,(幼兒發現結果不同)討論;為什麼小朋友的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再次測量,引導幼兒發現、探究產生差異的原因。

(將幼兒交流的多種經驗納入到自己的經驗中來,再次驗證,從而使幼兒的能力與知識得到潛移默化的鞏固與吸收。)小結:在測量時我們使用的測量方法不一樣,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

(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的錯誤,作為教師要允許幼兒出現錯誤,通過給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自由的環境,鼓勵他們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積極參加討論、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糾正錯誤,讓幼兒的經驗進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體合作測量幼兒利用集體的力量再尋找不同的測量方法,幼兒再次用遊戲的形式來進行測量,整個活動都在遊戲中展開,幼兒充滿了樂趣。

(七)說活動延伸區角活動: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物體作為測量的工具再去進行測量。

六、說特色:

1、操作性強。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用自己的身體部位當作測量工具,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

2、活動設計遊戲化。孩子特別喜歡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老師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活動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

3、整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活動層次清楚,過渡自然,通過個別量、小組合作量、集體量,使幼兒在與活動材料、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相關經驗,真正體現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物我交融互動。

我們的這個活動主要體現了《綱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教育的機智性、趣味性。

2、將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師和同伴這一重要教育資源,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具體、全面。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明白,鐘錶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東西之一。本節課要求幼兒對整點、半點的認識,是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選取此教材有必須的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取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一般來說,兒童每一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必須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狀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潛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認知目標:

透過觀察、操作了解時鐘的功能、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半點。

2、潛力目標:

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潛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潛力,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點、半點的方法;難點: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關係並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點。

教學準備:

1、各種動物時鐘多個。

2.幼兒人手一隻操作的模型鍾。

三、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構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在活動中,讓幼兒主動操作活動鐘面,不僅僅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提升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忙他們獲得必須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透過展示多種動物玩具鐘的實物,讓幼兒在觀察中認識鐘面結構以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對活動加以整合,到達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潛力提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用心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鐘錶有更深的印象,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引導幼兒對時鐘的運轉規律有了一個體驗。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

四、活動過程

第一部分、開始我用謎語引出活動資料,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必須要珍惜。(打一日常用品)(出示鐘的實物)

第二部分: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活動中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師問:小朋友們仔細瞧瞧,你發現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兩根針,還有12個數字。)然後請幼兒比一比,看一看兩根針的不同點,引出時針和分針的概念。再透過老師演示,撥動後面的齒輪請幼兒仔細觀察一下,分針和時針誰走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多少?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在幼兒主動探知的基礎上,教師小結:鐘面上有1-12的數字,有時針和分針。時針又短又粗,分針又長又細,時針跑得慢,分針跑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但它們都從1到12的順序轉的。

第三部分: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他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了三隻的鐘,分別撥好了12點、1點、2點,讓幼兒觀察、比較有沒有相同的地方?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之後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立刻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之後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樣變化的,進一步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之後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一、說教材。

(一)說設計意圖:

《耷拉著耳朵的小兔子》這是一個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中透露著嘲笑和鄙視,容易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其二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受生活環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為,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故事極具創意,從問題-衝突-解決都充滿童趣的處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於個體差異而受到別人的嘲笑,於是它想盡種種辦法讓耳朵豎起來,其實是帶出小夥伴們與小兔子之間的關係。小夥伴們不僅沒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兩次地嘲笑小兔子,於是製造出了更多的問題。最後小兔子通過醫生的點撥,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接受了這個事實,並用很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結果反而受到了別的小夥伴的歡迎。這個故事和生活比較貼近,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這個故事同樣也適合我們廣大的家長和老師,讀後發人深省。

(二)說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用樂觀的態度去認識的對待它。

2、通過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能夠結合相關動詞短句講述故事情節。

3、教育幼兒懂得接納自己、接納別人。

(三)說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它。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結合圖片運用相關動詞講述故事情節。

二、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耷拉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教學圖片一套,故事課件一套。角色頭飾若干。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猜測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夥伴們取笑你有一隻耷拉著的耳朵,你會怎樣?你會用什麼方法讓耷拉著的耳朵豎起來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猜測討論法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而言語是幼兒學習閱讀和檢驗閱讀能力的基本手段。運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猜測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猜測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3、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遷移經驗,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4、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下雨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時下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而孩子們也異常的喜歡雨,每當下雨,他們就興奮地談論著,我抓住孩子的這個興趣點,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引導孩子們有意識地去觀察、感受、瞭解雨。新《綱要》指出:“要讓幼兒初步感知不同型別文學作品的特點和構成,並培養其對語言的敏感性。”大班幼兒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日益豐富,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作品的主題也隨之有了較大的擴充套件,出現了想要模仿創造的。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聽雨》這篇充滿趣味性、童真性、並且用擬人化來表達小雨點和周圍事物關係的優美散文作為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鬆的活動氛圍,讓幼兒在藉助畫面觀察、感知、理解、想象、創造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散文詩的形式,從而進行仿編。通過活動旨在鍛鍊幼兒想象力,整體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等。

2、活動目標活動目標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我把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欣賞詩歌《聽雨》,交流表達對雨(聲)的經驗與想象。

(2)能大膽自信地交流下雨天的活動,表達自己對下雨天的喜好。

(3)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學著樂觀地去看待事物,讓自己擁有好心情。

活動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句式特點與情趣。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說說自己對雨(聲)的經驗,大膽想象和創編。

3、活動準備:ppt課件、背景音樂、詩歌掛圖二、說教法本活動我主要採用的教法有:

1、直觀教學法:通過觀看下雨課件讓幼兒聆聽雨聲,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提問談話法:通過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問題,理解詩歌內容。通過談話,幫助幼兒理解詩歌中的擬人、排比的優美語句,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3、演示法;通過課件、層層掛圖的展示,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的句式特點和意境美,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生動性、寓教育於生活。

4、討論交流法:通過討論交流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由創編,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說學法

1、多感官參與法:“說雨”環節首先讓幼兒聆聽雨聲,“聽雨”環節幼兒觀看課件和掛圖,這樣幼兒在聽聽、看看、講講、議議中,能輕鬆的獲得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2、觀察討論法:“聽雨”環節中讓幼兒觀察四句話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討論同樣是雨點,為什麼發出不同的聲音?

3、想象創編法:在“聽雨”環節,重點提問:雨點還會落在哪裡?它在幹什麼?激發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不僅給幼兒提供了想象的空間,還培養了幼兒積極動腦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四、說過程

1、說雨請幼兒聆聽雨聲音樂,說說自己喜歡下雨或不喜歡下雨的原因。

2、聽雨欣賞詩歌,交流表達對雨(聲)的經驗與想象。

(1)從“小豆豆”的角色引入,引出詩歌。

(2)播放背景音樂,教師完整朗誦詩歌《聽雨》。

(3)分段欣賞

①第一段重點提問:小豆豆不喜歡下雨的原因?媽媽教了她什麼好辦法?

②教師朗誦重點部分,以層層展開圖片的方式,輔助幼兒感受詩歌的句式特點和情趣。

重點提問:四句話裡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同樣是雨點,為什麼發出不同的聲音?你最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

(4)結合圖片,教師再次完整配樂朗誦詩歌《聽雨》。

(5)鼓勵幼兒說說自己對雨(聲)的經驗與想象。

重點提問:雨還會落在哪裡?它在幹什麼呢?

3、雨趣感知雨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1)觀看ppt課件:在雨天我們還能做什麼事讓自己快樂呢?

(2)小結:最後送孩子們一個大大的微笑,希望你們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大家都有個好心情。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一、說教材

新《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的慾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溶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糖融化了、雪融化了……在成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我們應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從而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選擇了《什麼東西不見了》這一科學活動,作為科學探索的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知。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我們從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為此,我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

二、說活動目標

重難點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多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能力、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了以下目標。

1、知道有些物體能溶於水。

2、初步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3、發展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讓幼兒初步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三、說活動準備

1、玻璃杯多個、碟子

2、食鹽、面糖、冰糖、糖塊、木塊、玻璃珠等

3、記錄表、熱水、涼水、筆若干

四、說教學法教法:

在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正如新綱要中所說的:“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參與活動,用激情感染幼兒,對幼兒起示範帶動作用,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2、啟發提問法: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引起幼兒的思考。

3、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的觀察,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學法:

1、操作比較法: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讓幼兒實際操作,幫助幼兒比較,自己找出答案。

2、嘗試實驗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鼓勵幼兒用已有的物品做實驗,從實際實驗中得出形象準確的答案。

3、談論交流法:通過師幼、同伴互相交流,更好的瞭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水溫、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

五、說活動流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的活動興趣,進行第一次探究活動。

投放的材料有食鹽、面糖、玻璃珠、木塊)我會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實驗,你們走到實驗桌前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樣的實驗材料(幼兒活動,老師指導)讓幼兒輕輕回到座位,問幼兒誰願意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材料?教師小結:食鹽、面糖能溶於水,玻璃珠、木塊不能。

(二)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操作,什麼樣的物體溶化的快,什麼物體溶化的慢,進行第二次探究。投放的材料有食鹽、面糖、冰糖、糖塊、攪拌棒。我會現引導幼兒觀察出示的材料,說出他們的不同,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把這四種物體放入水中,那種化的最快,為什麼?(幼兒活動,教師指導)再請小朋友輕輕回到座位上,大膽說出自己操作的結果。

教師小結:物體溶化的快慢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

(三)進行第三次探究活動,引導幼兒體驗物體溶化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攪拌有關教師準備同樣大小的冰糖,涼水、熱水、攪拌棒,讓幼兒大膽進行操做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溶化的速度與水的溫度、攪拌有關,並進行交流記錄(記錄時畫的快的用笑臉,慢的用哭臉)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繼續探索關於溶化的知識並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