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語文說課稿範文9篇

說課稿2.0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語文說課稿範文9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十二冊的第16課《匆匆》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和學法、設計理念、教學流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引發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喟。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失的蹤跡。

這篇文章很注意修辭,文中用長短一致,節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一組長短不一,節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嘆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和散句的結合,不但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樸實。文中多處運用比喻,比擬性描寫使時間變得可以感覺,形象而又真實。

本文是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要求在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展開聯想。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優美的語言中包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於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課文的型別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瞭解時間的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體會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朗讀品味時間是怎樣匆匆而逝的,感受語言美。

難點是讓學生在讀中體味作者濃郁的情感,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

五、教法和學法:

為了擺正教學中教師“導”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朗讀探究法、品詞析句法。

“方法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六、設計理念:

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自己獲取體驗,引發聯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瞭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七、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朱自清的資料。

2、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激趣匯入-初讀課文-品讀感悟-誦讀積累-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第一步、激趣匯入,引出“時光匆匆”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課的開始我注意營造氛圍,播放“冬去春來”的輕音樂,圍繞中心,以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匯入,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的方向,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再而創設機會讓學生彙報關於朱自清的資料,給學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臺,激發學生收集材料的興趣,從而有效地落實了這學期的一項重點訓練——注意收集有關資料的同時,使全體學生對朱自清生平有個初步認識,這為學習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墊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初讀課文,感知“時光匆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問自答,引導學生運用“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習方法;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最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

學生通過初讀,整體感知內容,知道課文主要圍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個問題展開敘述。這樣為感悟、品評做準備。

第三步、品讀感悟,體會“時光匆匆”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找出相關的語句深入體會。

2、根據學生彙報,順學而導,品讀“時光一去不復返”內容。下面從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

(1)析文品賞。(出示課件)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以讀的多種方式自主觸控文字,如:師生合作讀,學生個性朗讀,變序改成小詩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與文字、與作者對話,在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培養了語感。

(2)品詞析句。(出示課件)

這裡的設計讓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比比、議議來理解課文內容。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仿寫句子。(出示課件)

這個環節由讀引入寫,因為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這裡著重引導學生體會句式的運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處,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教師的點撥下明晰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這樣既鍛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4)感受追問。(出示課件)

這部分著重引導學生試答文中後四次追問:

教師引導學生既要談偉人名人的事例,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然後出示一些名家對朱自清文章的評價,讓學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從而體會作者的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實現難點的突破。

(5)首尾呼應。(出示課件)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

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開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自己聯絡到他人……積極拓展他們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並讓學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要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第四步、誦讀積累,領悟“時光匆匆”

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熟,甚至能夠背誦。“讀”是研究的過程,“誦”是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語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認識“匆匆”展示交流詩文、警句,進一步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另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作業:

1、教師推薦《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學生認真去讀。

2、繼續蒐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寫出自己的體會,組織一次演講。

3、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查詢資料,寫出《我所瞭解的朱自清》。

(作業的佈置是有層次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兩項。)

九、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資訊的視覺渠道。我設計板書的根本思路是為了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語文說課稿 篇2

1、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知識目標)

2、自讀課文想象畫面,瞭解課文大意;在感悟、品味、運用語言的實踐中,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能力目標)

3、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情感目標)

教學重點:

能隨文章的敘述順序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瞭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敘述的順序。根據《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關於閱讀教學的建議:重視朗讀,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在教法上運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法、以讀代講法和情景教學法。“三分文章七分讀”,在學生自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悟體會;朗讀貫穿全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採用圖文結合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鄉下人家的美景中。

2、在學法上,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和讀寫結合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

(一)創設情景,感受鄉村的聲音。

1、多媒體播放蟲鳴的聲音,讓學生欣賞富有鄉村特色的“交響樂”。讓學生猜一猜,聲音中有誰在歌唱?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紡織娘也是大自然中善於歌唱的高手,用多媒體出示“月明人靜的夜裡,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2、提問:像如此美妙的大自然的聲音,知道在哪兒經常能欣賞到嗎?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鄉村、農村、鄉下等。引出本課課題:鄉下人家

(二)初讀課文,梳理字詞。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中帶拼音的字讀正確;

2、讀認字詞,識認準確。檢查學生自認字詞的情況,學生易認寫錯的字用多媒體出示:飾、冠、覓、瞧、聳、巢,教師相機指導滲透識字的方法;

3、猜詞遊戲,鞏固字詞。做猜詞遊戲,提高學生掌握詞語的能力。

1、觀察插圖,感受美景。觀察分割好的美圖插圖,說說圖上展現的是鄉下哪些美景。

2、讀文思考,理清層次。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片段,其他學生根據所讀內容思考: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美景?再把描寫這些場景的內容融入自己的情感讀一讀,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個場景。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出以下幾幅圖畫:瓜藤攀簷圖、鮮花輪綻圖、雨後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3、讀寫結合,感受鄉村景象。

“從房前走到屋後,從春季看到秋季,從白天到夜晚,鄉下人家總有著其獨特的、迷人的美。”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引導學生伴著音樂帶著感情再次讀課文。接著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簡單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三)整體回顧,激發熱愛家鄉之情。

多媒體課件出示:鄉下人家,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日月水火》是一篇以圖形來認字的課文,文中通過幾幅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是怎樣來的,並根據圖形來學習這些生字。通過學習這一課,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中國漢字的演變歷史,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從而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1、基於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1)學習獨立識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

(2)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針對這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我把本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指名讀,小老師領讀等多種方式,準確認讀“日,月”等8個生字,能找出字與畫的關係會寫“日、田”2個生字。

2、通過小組探究漢字的起源,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是低年級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讓學生充分地認識本課生字。

教學難點:正確書寫“日,田”兩個字。

四、說教學方法

教法:由於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因此這節課,我基本選用“看圖識字、快樂識字、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很早以前,那是還沒有漢字的時候。有兄妹倆,哥哥負責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飯。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來要到他家後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妹妹還在睡覺,如果醒來找不到哥哥會著急的,可是怎樣告訴還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個好辦法,拿起樹枝照著遠處山的樣子在地上畫了一座山(貼圖),旁邊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後一會妹妹醒來了,看到地上的圖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邊洗衣服,她也學哥哥在地上畫圖,她照著小河的樣子畫了幾道彎曲的水流(貼圖),旁邊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來看到圖後到河邊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倆可高興了。從此以後,他們就用山、水圖來表示字,古時候的人就是這樣,慢慢地發明出變成現在的字的。漢字是不是意思呀!古人多聰明啊!我國古代人民在勞動中發明了漢字,多麼不簡單!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一些這樣的字。板書課題。

故事中的兄妹都那麼聰明,那麼有智慧,我們一一班的小朋友也一定很聰明,一起來看看這些圖片,猜猜他們都是什麼字吧。(出示圖片)

(二)、比較字與圖,找關係

請同學們把字與畫對照起來看,說一說圖中哪一部分與漢字的哪一筆相似。我們先來看看日這個字是怎樣變化而來的。講解漢字的演變歷史(一邊說一邊出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字,剛才小朋友們都見過了,而且有個別字都已經認識了,你們覺得學這樣的字有意思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三)教學生字。

(1)讓學生看圖讀生字,先自由讀,在小老師領讀,在同桌互讀,指名讀。

(2)去掉圖畫讀生字。小老師領讀,同桌跳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3)檢測生字。

猴媽媽讓小猴去摘桃子,可是在路上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這可怎麼辦呢?其實呀這條河裡有一座隱形的橋,要是小朋友幫助小猴認完這些字,小猴就能順利過河了,小朋友們有信心幫小猴過河嗎?誰先來幫,好,你來。檢測生字。指名讀。

(四)拓展練習。

《新課標》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藉助教學難點、重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在學生學會這些字之後,又讓學生練習讀了一些課外的字,這樣很好地進行了一個拓展。

(五)輕鬆一下。

小朋友學了一段時間,已經累了,我們來放鬆一下。跟著《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的音樂來輕鬆一下。把歌詞改為<如果學習累了你就拍拍手》。

(六)寫字。

活動完了現在我們來寫字。看今天要寫的第一個字,先觀察它在田字格中的站位,舉手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說)說得很好,現在我們來書寫,先看老師來寫,(師範寫,生書空)來看一下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比第一個字多了一筆,它們的佔位一樣嗎?(指名說)師範寫,生書空。來給它找個朋友。指名說,出示課件上的詞語。好現在開啟書開始在書上寫,先描紅,再書寫。注意坐姿和握筆姿勢。看那位同學做的最標準,老師有獎勵。教師巡視指導坐姿和握筆姿勢。找出寫得好的作業在展示臺上展示,並讓學生評判。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革命烈士詩二首》是國小語文第10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革命烈士葉挺和陳然同志,在獄中寫成的。這兩首動人的詩篇,雖然出自於不同的作者,卻詮釋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笑對死亡,視死如歸,願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而獻身。葉挺和陳然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躍然紙上。

兩首詩歌在反映的內容和情感基調上,都有相似之處。因此,在課文的處理上,可以通過“教師引導賞析”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因此,在字詞教學上,教師不用面面俱到,可以聯絡文章具體的語境,對重點字詞進行點撥。

由於這兩首詩都是簡潔明快的現代詩,學生在閱讀時,對全詩內容的梳理、把握上,難度不大。但要真正通過語言文字,體驗詩歌中的某些具有特別含義的字眼,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比如《囚歌》中,葉挺兩次所提到的“自由”,對於語文學習力較弱的同學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的指導。

此外,由於課文中的時代背景,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對於抗日戰爭中,國共合作破裂而導致的革命者被捕被迫害的事件,學生可能不一定完全理解。這就需要通過課前蒐集資料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感悟。

三、教學目標

目標一:

認識“棺、叛、乾、坤、罕”,會寫“囚、軀、棺、叛、逆、顛、罕”。

在閱讀中自主識字,能結合字形,在具體的詩歌語境中,重點理解“囚”的寫法與含義。通過重點字的點撥,加深對課題的理解。對於《囚歌》中兩次出現的“自由”,則通過比較的方法,加深學生的認識。

目標二:

理解詩中部分詞語的含義或作用,進而讀懂全詩。使學生體會詩歌精練、形象的特點。培養閱讀詩歌的能力。

以《囚歌》為例,教師在對課文第一節的處理上,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關鍵詞作為突破口。如在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這一句中, “人”與“狗”、“門”與“洞”、“緊鎖”與“敞開”等詞語,都蘊含著兩層意思。這是詩歌中的一種很有特色的寫作手法。如 “人”這個詞語,表面看指的就是人這一個體,實際更是指像葉挺這樣堅貞不屈的革命者。所以,通過對比與分析,學生只有在弄清這些關鍵詞含義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地感知詩歌的寫作特色。

目標三: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習革命者為捍衛信仰和尊嚴不惜犧牲的偉大精神。瞭解詩的寫作背景。

《囚歌》和《我的“自白”書》是革命者堅定意志的讚歌。教師應藉助朗讀,去感染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詩句,感受葉挺與陳然為捍衛信仰和尊嚴不息犧牲的偉大精神。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文中寫了—個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聯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藍天中航行,駛過星群,看望星星,表現孩子喜悅的心情。這首兒童詩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過本文的感情朗讀,落實《小語大綱》中提出的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任務。同時進行聽說訓練,進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為二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中“藍藍、閃閃、彎彎”等詞的意思,運用“我看見……”的句式說話。

2.技能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三、說教法

從本課兒童詩的特點考慮,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時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四、說教具準備

板畫一張《晴朗的夜空》,圓月和新月圖各一,繪畫紙(學生每人一張),幻燈片,錄音磁帶。

五、說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為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進行生字教學。

下面就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式,主要設定四個環節。

1.複習檢查。

通過檢查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課文個別朗讀的情況,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2.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眾所周知,教師通過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就會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較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情境法適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能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學中學生既觀察、感受又思維、表達,使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為充分挖掘大腦潛力創造了條件。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安排以下幾個步驟:

(1)圖畫展示,創設情景。

(教師出示圖畫並用語言描述)小朋友,看這晴朗的夜晚,閃爍的星星,要是月亮掛在藍天上,那該多美呀!(教師出示圓月),有時候月亮是這樣的(出示新月並粘上)。有時候月亮又是這樣的。教師趁機提問:

a.這是什麼樣兒的月亮?詩人把它說成什麼?彎彎的月兒像什麼?

b.課文中小朋友看彎彎的月亮為什麼覺得像小船?[

c.你看著這彎彎的月兒,想不想上去呢?

由淺入深的提問,特別是最後一個問題,激發學生飛上月球的願望,體會詩的意境。

(2)綜合運用圖畫、語言、幻燈、音樂再創情境。

(教師描述)如果現在是夜晚,我們一起坐在院子裡,抬頭看天空,藍天上有星星,有月亮。這彎彎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2(放音樂)現在人聽著音樂輕輕擺,慢慢地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著,想著,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飛上藍天了?(此時學生會情不自禁說自己已經飛上藍天,已經坐在月亮上了。)

當學生睜開眼睛,(師開啟投影,放上幻燈片,左右移動幻燈片並描述)哈,小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飛上天了,已經坐在小船裡了,讓我們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師放64、小的船)),伴隨著歌聲的響起,學生就會進入美妙的.境界。

教師隨即出示句式:我看見( )。引導學生說出:宇宙飛船上天,太空梭登上月球等。接著再用“藍藍的天”進行說話訓練。例如藍藍的天上有什麼?我在藍藍的天上幹什麼?不難看出,在理解重點句子時,根據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往往為此而興奮不已,學生情緒為之高漲,進入一個高潮。此舉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容,學生的學就樂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讀訓練。

—年級學生的朗讀往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朗讀訓練的第一步就是教師的範讀,即範讀指導。

接著進行引讀激情。在這裡引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採用邏輯引讀。

(1)彎彎的月兒像什麼?

(2)小小的船兒怎麼樣?

(3)我在小小的船裡坐,只看見什麼?

針對小朋友好勝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賽讀奪星”這一小環節,使教學再進入一個小高潮。

比賽的規則是:感情朗讀要把閉著眼睛的小朋友彷彿帶上藍天。再通過個別、小組、大組賽讀,激發參與的積極性,滿足求勝慾望。

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即興演讀。演讀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讀方法,可以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並受到感染。演讀使學生通過理解課文的文字元號,藉助教材的直觀在大腦中建立鮮明的表像聯絡,而且實現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頭腦中的表像運用外顯的形體動作和語調音色表達出來。

在這較複雜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這樣學生就不只圍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困境,而且也達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具體做法是:

a.自由演讀b.個別演讀c.全體演讀

自由演讀,按學生的個性差異,內化的程度不一而進行。

在自由演讀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聯想,運用外顯的,自身喜歡、掌握的形體動作,來更好地表現並體會到詩的意境。

在自由演讀的基礎上,再請個別學生上臺演讀,通過評比,感情是否投入,動作是否和諧,從而讓其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最後全班學生一起模仿演讀較優秀的學生,邊讀邊演,這時學生會置身於那詩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體演讀時,教師也可以成為其中一分子。

4.創作想像畫

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著眼,從發展學生擴散性思維出發,採用此環節。

作畫內容是二十年後,我在太空旅遊。

六、要求:

把自己想到的用畫描繪出來。

作畫時,教師可用上音樂喧染氣氛,此時學生會進入未來世界,幻想著遨遊藍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美景。

我想在上課時,如果能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那麼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必定會水到渠成。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兩小兒辯日》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說明知識是無止境的,要學會獨立思考,勇於探索質疑,敢於挑戰權威,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文言文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學好本課題可以為今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學法,夯實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以學定標)

七年級學生雖然接觸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獨自理解一篇文言文還有困難。因此,根據本教材的內容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讀懂課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準確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聯絡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過渡的思維特點,本節課我運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小組管理,適時展示”的新課改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為了突出重點,我主要採取“創設情境法”、“質疑探究法”的教學方法;為了解決難點,我採用了“情境品讀法”、“合作討論法”等學法,放手讓學生組織參與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基本環節,分別是:出示目標、先學後教、演課本劇、檢測總結。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層層遞進。

(一)設疑匯入,出示目標。

首先,我設計了猜謎語的匯入方式。多媒體課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並讓學生猜測所對應的現代漢字。這樣既設定懸疑,激發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

其次,檢查學生對本課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的.預習情況。

參考預習情況,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1、讀通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讀懂課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學後教,自主翻譯。

為了較好完成學習目標,我設計了相對應的自學指導。首先出示自學指導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個讀、PK讀、師範讀、小組賽讀、配樂讀等多種方式讀準課文,並鼓勵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其次,出示自學指導二:再讀課文,結合註釋自主翻譯課文,並標記疑問。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件直觀展示課文動畫。合作探究部分,通過獨學(自主翻譯)、対學(同桌分享課下注釋和積累詞彙)、組學(小組討論)等方式,最終由組長負責確定本組最後翻譯。在質疑環節,先由學生提出疑問,並由其他學生釋疑,教師再根據情況點撥補充。小組通過抽籤確定順序,並派代表展示。展示後,隨機挑選學生作為評委評分,並說明理由。

以組為單位積累分數的競爭機制,直觀的課文動畫展示,使學生在緊張有序的活動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譯方法,突出教學重點,完成學習目標一。

(三)演課本劇,深化理解。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目標二,我設計了課本劇環節。假設你現在是一位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和孔子,他們請你裁決。以小組為單位,排演《新編兩小兒辯日》。要求使用現代白話文,並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小組對抗比賽的活動形式,吸引了學生興趣和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掀起本節課的高潮。

(四)當堂檢測,總結中心。

出示自學指導三:三讀課文,檢測總結。經過以上環節,學生帶著自己理解迴歸課文,通過思考“兩小兒在“笑”什麼?學完課文,你有什麼感悟?”這兩個問題,以填空題的形式歸納中心,水到渠成地解決本課難點,完成目標二。

(五)板書設計

我採取了直觀、系統的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於學生掌握理解。我的板書設計是:

《兩小兒辯日》

列子

一兒:初遠中近 另一兒:初近中遠

孔子:不能決

“笑”的道理

(六)作業佈置

針對學生差異,我設計了分類作業。我佈置的作業是:A類:總結本文文言現象;B類:背誦並默寫課文。

六、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本節課我的綜合設計思路是,通過“出示目標、先學後教、演課本劇、檢測總結”這四個循序漸進的基本環節,採取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運用新課改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充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在積極、愉快的氣氛當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處理:

我今天所說的課文是博爾赫斯《沙之書》。它所處的單元是高中語文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的第八單元。這個單元是外國小說欣賞的虛構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理解“虛構”對於小說表達的重要性;瞭解“虛構”與心靈真實的關係。而《沙之書》是小說虛構藝術的典範之作。鑑於此,結合新課程標準對小說閱讀的要求,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重難點:

認知目標:瞭解博爾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標:領會作品的內容;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

瞭解小說“虛構”的藝術。

情感目標:把握小說題旨的多義性;能以積極健康的態度看待“無限”。

教學重難點:“虛構”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課時安排:

二、學法的指導:

1、藉助學生大膽闡釋,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2、深入研讀文字,利用課堂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3、結合課文進行對多義性小說研究性學習。

三、教學程式的設計:

一、博爾赫斯的簡介:

主要圍繞的是:博爾赫斯是一個以書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圖書館中。讀書是博爾赫斯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直至他的雙目近乎完全失明,於是引到作者的一篇小說《沙之書》。

(設計的目的:作者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一個人,虛構以《沙之書》為題的小說,也就理所當然,也為了上課流暢性。)

二、闡釋《沙之書》:

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沙之書》乍看題目,有些奇,單題目,想像《沙之書》是怎樣一本書?

(設計的目的:培養學生想像與虛構能力,引起學生興趣,引起閱讀全篇小說的興趣。)

三、通讀《沙之書》:

學生認真閱讀《沙之書》全文同時,理清小說的結構,並概括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提示:以“沙之書”為賓語,組成動賓式的大意概括。)

參考:初識沙之書(1--35);買下沙之書(36--45)。

研究沙之書(46--50);逃避沙之書(51--52)。

(設計的目的: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深入研究課文打下基礎。)

四、認識《沙之書》:

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博爾赫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作者是怎樣來描寫這本奇書?

(細讀課文,找出“沙之書”的一些特點:比如“逢雙的一頁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卻是999”,“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幾乎貼著食指去揭書頁。白費勁:封面和手之間總是有好幾頁。彷彿是從書裡冒出來的。”,“現在再找找最後一頁。我照樣失敗,”等等)

(設計的目的:訓練學生對作品的細讀能力和對“虛構”的理解程度。)

五、解讀《沙之書》:

主要分開兩個步驟:

第一步解決“我”的情感。我設計了一個問題:

“我”對“沙之書”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參考:好奇—鑽研—渺小(最後發現對它瞭解越多,則不瞭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然後迷失於無法自拔的敬畏)敬畏—(然後是)恐懼(這幾個步驟與人類科學探索是一樣的,最後一步是)----逃避/堅持(相信科學萬能的人會用積極進取的心態堅持,而對博爾赫斯這樣的神祕主義開說,肯定會選擇逃避。)

第二步探討《沙之書》主題的多義性: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或更多的闡釋:

“沙之書”代表“無限之物”,它可以看作對無窮無盡的存在的隱喻;它可以看作無限時間空間的模型;它可以看作是對人類浩瀚知識的象徵;它可以看作是對文學的某種認識,等等等等。

四、板書的設計:

人類面對“無限”時無所適從的真實。

“虛構”是最重要的心靈的真實。

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這兒真好》選自蘇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是一篇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隻小熊居住在荒島上感到很孤獨,想尋找朋友,在天上雲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於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學生的發展考慮,根據課程階段目標及教材特點,結合一年級國小生好玩,模仿性強,有意注意時間短,好奇心強等特點,我要通過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達到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2個偏旁部首,學會本課7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理解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明白種樹與找朋友之間的聯絡。瞭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真好”究竟好在哪裡?

情感目標:體驗文中小熊的情感變化,知道創造美好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

重要性。

本課分為兩課時完成,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瞭解小熊是怎麼找朋友的,知道“這兒真好”究竟好在哪裡?

3、情感目標: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三、說教學準備:

教師:磁帶、錄音機、小黑板、各種動物圖片、畫紙

學生:準備好水彩筆、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動物

四、說教法學法:

我在這一課的設計上主要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聲音、畫面等來思維的。他們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最容易產生興趣,每一個細微動聽的'聲音,生動有趣的畫面都能引起他們的無限遐想,帶來獨特的情感體驗,是低年級語文課上很好的課程資源。我力圖通過配樂朗讀、動畫演示以及讓他們動手製作等途徑,帶領他們進入學習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內容始終充滿熱情。

第二: 合作學習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到對現代人的素質要求時即強調了現代人必須學會合作。學會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合作性的學習中體驗互助的樂趣,互補的完美,和成功的快樂。我設計在兩個環節上讓小朋友們分小組合作學習。一是探究為什麼種樹能找來朋友。我讓小朋友們小組讀讀書討論討論,然後來說說理由。第二就是種了樹後,荒島變成了什麼樣子,通過小組合作畫一畫、貼一貼等方法來體會小島美麗的樣子,體會“這兒真好”究竟好在哪裡。

第三、以讀為本

閱讀活動是從朗讀開始的,運用朗讀,能幫助讀者以聲解意,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並對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過朗讀,有助於體會閱讀材料的思想感情,往往比煩瑣的分析更有效。我設想通過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自己練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五、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教材本身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在教學中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在讀的基礎上有思有悟。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這兒真好”好在哪裡?

六、說教前準備:

教師:磁帶、錄音機、小黑板、各種動物圖片、畫紙

學生:準備好水彩筆、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動物

七、說學情:

一年級的國小生已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對一個地方的環境的好壞有自己的想法。加上小孩子現在的合作學習意識不強,無意注意佔主要地位,但是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只要教師多些創設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性很強的問題,就能讓同學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八、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文

由課題“這兒真好”引入課文,讀題後,讓學生說出上節課的感知,說出“這兒”指的是小島,教師由“以前的小島是什麼樣兒的”引入課文第一自然段。

(二)、 創設情境,分段閱讀,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學習

1、 學習第一小節

讓學生集體朗讀,然後抓住“孤零零”這個詞語來理解,什麼叫孤零零?通過看圖明白,小熊只有一個人,沒有朋友,沒有夥伴,這就是“孤零零”。然後,啟發學生說說小熊心裡會怎麼想,他最渴望什麼?學生可能會說,唉,一個人呆在這荒島上真沒勁,要是有個人來陪陪我那該多好啊!然後要求學生讀好這個詞,讀好這段課文。

(這一環節利用說話朗讀訓練讓學生體會孤單這種感覺,為後文渴望朋友,想辦法找朋友作下情感鋪墊。)

2、 學習第二段

第二小節是講小熊問飄來的雲怎樣才能找到朋友,這一內容淺顯易懂,只要以讀代講,抓住“連忙”這個詞讀出急切的語氣。這一段關鍵的內容就是讓學生探究“白雲變成了一棵樹,小熊明白了。”小熊明白了什麼?啟發學生思考,樹與找朋友之間的關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深入探究種樹為什麼能找來朋友。體會改善環境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的探究為下文進行想象繪畫打下基礎。)

3、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課文寫島上的環境變了,引來了許多小動物居住,那麼,小島究竟變成什麼樣了呢?。我設計了這樣一段配樂朗讀。“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促使學生入情入境,展開想象。)聽完後啟發學生你一定想象出了小島現在的樣子了吧,趕快來畫一畫吧!這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繪畫比賽,畫的背景是老師事先設計好的一個荒島的樣子,除了一隻小熊什麼也沒有。另外,老師提供了許多小動物及花草樹木的貼圖,需要什麼拿來用,如果小朋友還想到什麼新的東西,也可以用彩筆話在圖上。

(這一環節的設計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製作動畫來考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閱讀能力實際是一種還原再創造能力,衡量學生是否理解課文內容,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夠還原其人,還原其事,還原其景,還能再創造,學生通過這種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生動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將畫面的內容表達出來,有效地促進了其創造性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 組織交流討論,彙報學習成果,體會思想感情。

讓學生討論交流你貼畫了些什麼,為什麼要貼畫這些東西?結合這時的交流,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意思。明白“這兒”究竟好在哪裡。 當然,圖畫畢竟是靜止的,這時我出示了一幅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

(四)、 開發課程資源,遷移延伸

我想,我們的課堂應該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通過課文去真正認識我們的客觀世界。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題: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你家周圍的環境好嗎?你喜歡那兒嗎?(通過這道題的探究,讓學生在更深層次上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附板書:

這兒真好

感到孤單——植樹造林——許多朋友

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關雎》是《詩經》的首篇,編排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文章描寫一男子對心愛姑娘的思念和追求過程,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他內心深處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在藝術表現上,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賦、比、興和重章疊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給人以豐富的美感。

二、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國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詩經》,儘管詩歌中有些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真正理解起來卻並非易事。再者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國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詩文閱讀基礎,形成較為穩定的學習習慣,有自己的見解,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敢於創新,敢於展現自我,有朦朧的情感體驗。

三、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國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讀詩歌要“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依據本單元教學重點,要求通過“品味,感悟,欣賞”來完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設想:

因是學生國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詩經》,首先應該讓學生對我國最早的這部詩歌總集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詩經》“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而後進入文字的學習,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詩歌內容,這次課堂教學我結合一些充滿趣味的圖片,讓學生通過想象進入情景。教學步驟分為“吟誦、嘆讀、譯文,賞析”等步驟,為達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別設計相關小問題。

重點放在詩的“詩情畫意”上,完成“詩中有畫”,培養學生學詩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聯想與想像以豐富形象的良好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以及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述的表達能力。在給學生一定方法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