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

說課稿1.35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1

一. 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師大版國中《科學》第一冊第七章第三節《保護生物多樣性》,共一課時。

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課的思路是,以大熊貓為例,說明生物多樣性受到嚴峻的挑戰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從而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體現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思想。本課內容不多,但意義重大。

二. 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了下面幾個學習目標。

①.知道生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②.體驗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③.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④.瞭解目前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這些學習目標中,情感目標也有所體現。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

學生知道一些與人類直接相關的一些生物的作用,對生物多樣性意義有一定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他們只認為與人類直接相關的生物應該保護,但是與人類無關甚至是有害的生物也應該保護就有些不理解。基於這方面的考慮,我確定了下列內容作為重、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設計

提前兩天發給學生一份閱讀材料,並要求他們自行去收集一些材料。用於相關的討論。

設計了兩個討論,大熊貓的生存危機和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學生對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有話可講,討論能夠開展。

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這則材料的內容比較簡單,而且也能夠說明問題。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內容共分三個主題:

1.大熊貓在呼喚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3.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以一段大熊貓的影象資料引入“大熊貓的呼喚”這一主題,讓學生對大熊貓的生活習性有一定了解,使他們對大熊貓的生存危機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對大熊貓面臨的生存危機進行討論。介紹一些已滅絕的物種,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討論人類對生物的利用。通過對一段材料的分析,認識到一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來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為人類營造穩定的生存環境方面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可以通過宣傳、教育、立法等手段。現行的一些保護措施,先就地保護,無法就地保護才考慮移地保護。

將自然保護區的型別、結構以知識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課題: 保護生物多樣性

教學目標:1.知道生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2.體驗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4.瞭解目前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教學重點: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教學準備:

提前兩天發給學生一份閱讀材料,並要求他們自行去收集一些材料。

教學過程:

播放一段大熊貓的影象資料引入新課。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這些情景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學生驚訝)

不是我危言聳聽,這是事實。不信我們就來聽聽第一大組的同學所收集到的有關大熊貓的資料。(兩天前已經佈置)

主題一:大熊貓的呼喚

學生:陳述大熊貓的生存危機。

叫一名學生以大熊貓自比,概括出大熊貓面臨的幾個生存問題。

將這些內容概括,在螢幕上打出來:

1.大熊貓的棲息地被人類侵佔

2.大熊貓被人捕殺,偷獵

3.大熊貓的棲息地被分割,尋找配偶困難,繁殖率下降。

在野生動物的大家族還有很多也面臨著和大熊貓一樣的遭遇,有些甚至更慘。

來看一組資料:播放幻燈片

這些生物本可以成為人類的好朋友,人類可以利用它們的一些長處為人們服務。

過渡:生物對人類是有用的,各種各樣的'生物對人類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就請第二大組的同學來彙報他們的資料。

主題二: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加以概括:

1.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生物:

a.提供食物:

b.作為藥物:

c.工業原料:

d.提供能源:

對人類有益的生物我們應該在利用它們的同時,對它們加以保護;但對於(在表面看)對我們沒有關聯的生物,我們是否不用關心它們的存在呢?或者乾脆就應該把它們滅絕呢?

2. 閱讀資料:鮭魚的大量減少,影響到其他生物。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作為生態鏈或生態網中的一環,與其他生物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依存關係,也就是說食物鏈靠生物的多樣性來維持,任何一種生物的減少或消失,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個鏈、整個網的完整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為了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而一個穩定的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物質。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主題三: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樹立保護意識:通過宣傳、教育、立法等手段來提高公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現行的保護措施:a.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1551個(今年5月)

b.移地保護:野生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

移地保護的成功例子有:麋鹿、富蘭克林樹。

介紹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1、自然保護區的型別:

①森林及其他植被型別:保護草原、森林、沼澤等。

②野生生物型別: 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活環境。

③自然歷史遺蹟型別: 保護非生物資源——火山、化石產地、溶岩等

2.自然保護區的結構:

①核心區 一般不用於科學研究

②緩衝區 可用於科學研究

③實驗區 做相應的試驗

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重點:

1.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2.生物多樣性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破壞。

3.我們應該保護生物多樣性。

4.人類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做的努力。

生物說課稿2

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四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匯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訊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區域性,由單一變數到若干變數。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區域性: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數)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物件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儘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溼潤的紗布包住魚頭,並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後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並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訊,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佈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豔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汙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生物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冀少版第三章多種多樣的動物第三節常見的動物二、家禽,說課流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屬於生物課程標準下“生物的多樣性”主題,重點描述的是鳥類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上節課學生剛剛學習了魚類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是繼上節課之後的又一延續,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基本生物學觀點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此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以後的動物分類打下基礎。而且通過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鳥類適於飛翔生活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小組內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內容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的生活關係”,對知識內容達到理解水平。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標準,針對本節知識結構體系,結合學生特點,我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2、概述鳥類的基本特徵

3、說出常見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及其資源價值

技能性目標:

1、嘗試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家鴿的形態結構與其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家鴿的骨骼及其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情感性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3、認同鳥是我們的朋友,確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探究和觀察“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使學生能闡明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探究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家鴿的骨骼、家雞的正羽和絨羽、飽和食鹽水

學生準備: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

二、學情分析

鳥類是學生比較喜歡、也是日常生活接觸比較多的一種動物,因此,對鳥類的探究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對於鳥的飛行都有許多感性認識和理解,也有不少相關的生活經驗做鋪墊,但是對於鳥類為什麼能夠飛翔缺少探究,特別是對家禽的養殖沒有感性認識和實踐,也缺乏保護鳥類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理論基礎:

前概念補充、糾正、完善重要概念

教學方法:觀察法、探究實驗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說課稿:

本節課我要重點說的生物學概念是“鳥類適合飛翔的特徵”,以下內容和活動都是圍繞此概念開展的。共包括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重要概念

人們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我們裝上翅膀以後,也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嗎?鳥類為什麼會飛呢?引入本節課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

(二)暢所欲言暴露相異構想

這時候請學生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一談,同時教師把學生提到的內容進行板書,如:鳥類有翅膀、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肌肉發達等等,這些就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前概念,他有可能是正確的、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總之是使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原有知識先暴露出來,為建構本節課的重要概念做好鋪墊。

(三)自主合作建構重要概念

此環節是在第二個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關於鳥類的體形、翅膀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正確的概念,給予肯定並且不再展開,對於羽毛的認識是片面的,此時請學生同桌兩個人對比觀察家雞的正羽和絨羽並結合課本上的小辭典補充完善自己的前概念,此時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ppt出示)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不僅僅知道鳥有羽毛適合飛,而且給學生補充了羽毛的結構、功能和種類,以及它為什麼利於飛翔。又由於絨羽的保溫功能,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羽絨服的製作,體現了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

對於肌肉的特點,它屬於內部生理結構,學生可能想不到(這是教師就可以直接提問鳥類的肌肉何處最發達?),也可能會提到鳥類的腿部肌肉是最發達的。這就是學生頭腦中的一些錯誤的概念,所以通過以下的學習要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形成科學的概念。因為課上沒有辦法讓學生親手摸一摸家鴿胸部和其他部位的肌肉,採取的方法是:請全班同學在原地模擬鳥類的飛行,這是會看到大部分人是與身體縱軸平行的扇動翅膀,也有的人是與身體縱軸垂直的扇動(這樣的學生較少只是個別人,這是就可以請這部分學生說一說為什麼他要這樣模仿),如果沒有發現這樣模仿的學生,就請學生再回憶鳥類的飛行姿勢,並播放家鴿飛行的錄影,再請學生模仿,這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就會想到,應該是前後扇動,而不是上下扇動。這是再提醒大家這樣的動作就相當於我們再做擴胸運動,所以鳥類何處的肌肉最發達呢?這樣通過學生模擬鳥類的飛行方式,暴露了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實現了錯誤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而且這個活動是全班參與性的一個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獲得了四基中的:基本活動經驗。

骨骼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可能會提到,骨是空心的,又或者想不出有什麼特點?這時就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前概念。我是採取以下方法:課前給學生準備了家鴿的骨骼、飽和食鹽水,學生自己準備了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請學生觀察和實驗,並參照老師給出的一些提示,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然後請學生談一談本組的收穫。如果學生回答的不夠完善,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1、觀察家鴿骨骼和分析小資料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說出家鴿的骨薄且輕。以此得出骨骼的第一個特點。2、對比觀察了家鴿的胸骨和人的胸骨圖片,請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會說到家鴿的胸骨是所有骨中最大的一塊,而人的胸骨卻不是,以此說明鳥類的胸骨很發達,接著引入龍骨突。如果人要是想像鳥那樣飛行的話,那麼必須至少擁有兩米長的龍骨突才行。這麼發達的胸骨有什麼作用呢?回扣剛剛提到的發達的胸肌。3、用飽和食鹽水浸泡家雞和豬的骨,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可以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演示實驗,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總結出長骨中空。

所以對於骨骼的特點這一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資料等方法幫助學生逐一突破,完善了學生對於鳥類骨骼的認識,也是學生獲得了生物的基本的實驗技能以及分析資料的能力。

此環節是課堂中的關鍵環節,教師通過此環節對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正確的前概念如:鳥類有翅膀、羽毛、身體呈流線型等等幫助他們進行了補充完善並加深理解;對於學生已有的錯誤的概念,如:鳥類的飛行方式、鳥類的腿部肌肉發達等等進行了糾正,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對於、學生的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前概念,如關於鳥類骨骼的特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進行了學生完善。而且在此環節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到此,使學生獲得了一個基本的生物學思想: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是相適應。這是迴歸知識,請學生在學案上進行書面總結: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對本節課的基本知識進行紮實、鞏固。

(四)知識應用提升四基四能

此時再提出上課是引入的情境,請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非常注重學生的前概念,是基於學生的認識來設計,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他們建構了重要概念。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是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2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前面第一節學習過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後,系統地學習的第一個化合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從課題上就能夠看出蛋白質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而且也是為後續學習《遺傳與進化》和《穩態與環境》打基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夠建立起生命是物質的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也是從進入高中階段後更微觀地去探究生命的重要開端。可以說本節課對學好生物學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說學情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還沒有有機化學的基礎,在生物裡學習有機物有些難度。而且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在學生認識微觀世界的同時還要清楚認識到有層次的區分,更是不小的難度。而且,此時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漸形成,但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形象比喻的方式,以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培養跨學科的分析綜合能力;鍛鍊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與蛋白質相關的計算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認同生命是物質的,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角色扮演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展示 市場上琳琅滿目的乳製品,並詢問大家挑選乳製品的原則,引出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含量這個比較項,建議大家挑選蛋白質含量高的純牛奶,提出為什麼要攝取蛋白質這種營養物質,引出探究蛋白質功能的課題。

2、新課教學

帶領同學們回顧國中學習過的,攝入的蛋白質必需經過消化成為小分子的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所以要從氨基酸去認識大分子的蛋白質。進而引出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通過大螢幕展示教材20頁“思考與討論”四種氨基酸的結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四種氨基酸的相同點與區別。教師糾錯、總結,引出氨基酸的基本結構通式。

至此,氨基酸的正文部分就講解完畢,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介紹教材“與生活的聯絡”有關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部分的知識,告訴同學們不能挑食、健康減肥等生活常識。

接下來就到了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的部分——蛋白質的結構。在講解之前,我將蛋白質比喻成珍珠項鍊,而氨基酸是項鍊上的珍珠,利用形象化的比喻將抽象的微觀世界生動地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展示教材21頁的圖2-4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找同學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講解“二肽”、“多肽”等相關概念,接著引出“串成項鍊”的方式——脫水縮合。

先是教師板演脫水縮合的過程,可以利用“酸鹼中和”方便學生理解羧基和氨基之間的反應,然後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氨基酸,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演示脫水縮合的過程,提出一些相關的計算題供學生們思考。

脫水縮合是這部分的重難點,更是大學聯考的重點知識,所以為了突出重點,我會提出幾個問題共同學們思考、討論。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

清楚連線方式後,提出思考問題引出蛋白質的多樣性。如果上述演習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如果用20種不同字母分別代表20種氨基酸,寫出由10個氨基酸組成的長鏈,可以寫出多少條互不相同的長鏈。找同學回答問題,並且師生共同總結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由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引出多種多樣的蛋白質要承擔多種多樣的功能,這部分內容簡單易學,我打算讓同學們自主探究,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總結,最後由師生共同得出結論,以扣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以上是新授課程的全部過程。

3、課堂小結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

4、佈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查閱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歷史資料和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相關資料,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學習。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尤其是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及其功能,以便學生抓住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

生物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於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內容有國中生物學作為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絡,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為紐帶。

本節從開頭就創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於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後又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項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於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著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複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度;b、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後,教法選擇成為極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根據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通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課我採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變為活躍狀態,那麼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祕,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祕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通過本節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通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通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度。

(4)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鑽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資訊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生物說課稿6

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本節是國中生物第一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宜採用比較輕鬆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另外,本節的重點知識就是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分方法,而區分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對比待分析事物與生物的一般特徵是否吻合。

二、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編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據新課標的設計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生等學科的編排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教材P3-P5的彩圖

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學案導學——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精析點撥——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指導具體如下:

1、預習導學——整體感知,瞭解全文。

2、任務驅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合作探究——小組合作,鞏固提高。

4、當堂檢測——查缺補漏,歸納總結。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教室內的課桌,凳子以及學生的卡通玩具,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裡?引匯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概念。

閱讀學案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對學習內容整體感知。(二)、任務驅動,學案導學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P2的內容,完成學案設計的目標。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注意引導點撥,學生代表公佈自學結果指導學生認真閱讀P3-P5的內容,完成學案設計的目標在學生完成學案內容後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自學效果。

(三)、精析點撥,拓展思路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書本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後,通過與教室中的課桌、黑板、牆壁等非生物做比較,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2、以自身為例,分析表述。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派代表,舉例說明,各小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徵

(四)、概括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設計意圖:讓學生自覺回憶所學知識,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板書設計:(與總結相結合,同步進行)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徵:

1.都需要營養。

2.都能進行呼吸。

3.都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都能對外界刺激做反應。

5.都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五)、鞏固記憶

認真背誦學案上和黑板上板書的重點內容,同桌之間相互提問。

(六)、根據學習的情況,完成學案的能力提升

根據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當堂練習,當堂檢測。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落實。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生物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並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並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絡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徵:從年齡特徵來看,八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八年級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瞭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遊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讀圖分析、遊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並通過讓學生參與遊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於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於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3)遊戲法。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習。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靈活教法及促進學生髮展的實效性

通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和學生遊戲互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方法又是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調整,動態變化的。

(三)各種教學手段的合理選擇及有效運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生動形象結合學生遊戲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內容。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通過對胸圍差的測量和計算進入科學的認識。學生通過切實的測量和計算,完善學生的對呼吸運動使胸廓容積變化的認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胸廓的變化,而不是“聽”到胸廓容積的如何變化。對於呼吸運動的完成,通過演示肋間肌收縮與肋骨、胸骨位置變化的實驗、模擬膈肌運動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對於氣體為什麼能進出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氣體交換後,是經過血液迴圈的運輸而到達組織細胞的,血液成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可以加深對第四章中有關血液迴圈,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記憶方式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均可成為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同時,由於七年級學生自我總結能力還不強,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堂要多加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2、通過演示實驗說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2、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

五、說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採用問題匯入的方式,師:“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通過層層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同時也很好的激起他們探究的慾望。

(二)新課教學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初步感知:多媒體展示肺結構、親身體驗呼氣、吸氣胸廓變化

教師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說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於胸腔內,肺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呼吸16次。

請同學們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細心地體會一下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當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當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變小。

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感知肺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胸部兩側呼吸的變化,一方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過渡)剛才同學們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方法藉助什麼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

(2)科學感知:測量胸圍差,探求呼氣、吸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學生閱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過程,然後組織每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胸圍差,教師從旁提示、指導。通過示範,保證測量的科學、規範性。同時,作為教師也適時的進行引導,從旁協助,最終保證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資料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男女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資料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後計算胸圍差。

組織學生討論: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原因是什麼?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我們的胸圍差(不)明顯。同學間的胸圍有差異,這與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經常鍛鍊有關。胸圍差並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除胸廓前後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隔肌的收縮和舒張也會影響胸廓的容積。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科學探求的習慣,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實驗及多媒體展示

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麼?(肺)橡皮膜代表什麼?(膈肌)氣球在什麼情況下漲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當橡皮膜收縮時,氣球脹大;當橡皮膜舒張時,氣球回縮),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思考談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學知識,藉助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更高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然後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並進行討論:

當吸入氣體和撥出氣體時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

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互相補充後做答當呼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演示,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後期學生的討論總結,可以很好的鍛鍊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4)總結提升,課外運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著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師生的歸納概括,一方面將知識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統性並融入學生已有認知,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麼?(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以此,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學以致用,進而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總結歸納

師生共同回憶一下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及過程。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四)拓展思考、佈置作業

學生思考:氣體到達肺部以後發生什麼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

長期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習慣於"短暫呼吸"。因為他們長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壓迫,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氣了,嚴重影響了其健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以及課下查閱資料,是否給他們以一定的建議。

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下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提建議的方式,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慾望,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可以學以致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

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冊內容共有6個單元,第二單元《遺傳和變異》是在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動植物生命基本形態之後進一步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瞭解生物的遺傳、變異情況,瞭解生物學家對遺傳和變異的祕密所進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說的《生物的遺傳現象》的教學內容是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自己與父母的相似特徵,瞭解遺傳現象,進而發現動植物也有遺傳現象。最終讓學生了解遺傳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的後代與親代之間總保持著某些相似的特徵,人們把這些親代與後代之間相似的現象,叫做遺傳。沒有遺傳,就沒有相對穩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長相總是惟妙惟肖地像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的性格、脾氣,甚至動作、習慣等等也都會很像父母,這就是遺傳現象。

經過三年半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認識,但卻又會產生一些困惑。因此,讓他們瞭解一些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和100多年來遺傳學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對遺傳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十分複雜,因此我們的教學又不能講得太深奧,千萬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詞灌輸給學生,使學生不知所云。本課教學只要求學生初步瞭解遺傳現象,並能對動物和植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由此,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徵是可以遺傳的,如外貌、性格、頭髮、膚色等。

2、知道動植物的很多特徵也是可以遺傳的。

3、瞭解遺傳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能仔細觀察並描述照片中的幾個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點。

2、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形特徵進行比較,並作合理的解釋。

3、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4、會查閱和收集有關植物的遺傳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2、感受遺傳的神奇和美妙。

本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能仔細觀察並描述圖片或實物的特徵, 知道人和動物的很多特徵是會遺傳的,對遺傳的現象能作合理的推測和解釋。同時會查閱和蒐集有關動植物的遺傳資料,知道科學家為了研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願意為遺傳和變異這個科學事業做更大的貢獻。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的遺傳現象。

教學難點:

對遺傳的現象作合理的推測和解釋。

遺傳和變異現象雖然很普遍,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這種現象卻有一定難度。我們既要讓學生了解這種現象,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去推測這些自然現象,並通過課前調查對遺傳現象作出一定的解釋。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根據單元的具體內容和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採用的教學方法除了通常的講授方法外,還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探究發現法:從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人的遺傳現象入手,發現事物發展的內部聯絡,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從而使學生了解遺傳在不同生物中體現出的現狀。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便於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操作。教學觀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暗示“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讓學生感受到只有善於觀察、相互比較、善於思考才能真正學好科學。

根據教學內容,將上述方法綜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說學法

針對以上的教學方法,適當採取了以下學法:

(1)小組討論法:

根據國小科學探究序列安排,此時六年級學生應該以自主性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因此採取小組討論法作為主要學法是完全適合的。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有關遺傳的問題,在小組的群體中交流個人想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的深入認識和了解。

(2)觀察法:

為了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結合相關活動,例如:在尋找生物間的相似處這一活動中,教師要在學生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用科學、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論的支撐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於本課的目標達成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談談本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指導學生了解生物的遺傳現象:1.從常見的子女與父母長相相似現象入手,瞭解什麼是遺傳現象;2.瞭解動物的遺傳現象;3.瞭解植物也存在遺傳現象。

人們早就發現了生物的性狀可以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現象,從而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研究遺傳規律。同樣,學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兒女的`膚色、相貌、高矮等總是與父母相象呢?”他們也非常樂意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種代代相傳的普遍規律。我認為在本課的教學中也一樣,我們播下了什麼才能收穫什麼。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激發、引導、利用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觀察、比較、討論中自己發現一些普遍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活動一:

為了讓學生認識人的遺傳現象,教師準備了一個分組活動:讓同學從家裡帶來爸爸媽媽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學中找到是誰的父母。最後,由照片主人驗證是否正確。大家在仔細觀察對照照片後,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從哪看出來的?他們一家到底哪裡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還有那些相似之處?

這裡安排學生用自己的照片作為研究物件,一方面能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平時積累了相當多的認識,有利於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師要適當控制時間,使討論的時間充裕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接著出示遺傳定義:子女和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著一些相似的特徵,這種現象稱為遺傳。

活動二:

本課第二個重要的教學活動是通過課件,學習探究動物界的遺傳現象。我準備了動物家庭的掛圖、多媒體課件。

我先讓每組學生分別觀察幾組動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們的相似點,師生共同交流小結:動物界也有遺傳現象。並能總結出動物親代的相似點包括外形、毛色、花紋、神態、食物及生活習性等。

在這裡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煩瑣、抽象的講述變得簡潔、直觀。學生具有強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渴望探究的動機。

活動三:

在瞭解了動物的遺傳現象之後,提出探究問題:植物難道也有遺傳嗎?

教師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圖片,在課堂上充分討論、交流,來探究學習植物的遺傳現象。

在出示兩幅豌豆地的圖片,提問:你會從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遺傳現象?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讓學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說出來。

再出示遺傳學家孟德爾研究豌豆植株的發現,主要是從植株的花、莖葉、種子等形狀特徵研究(板書),同時向學生介紹孟德爾先生的科學探究過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這裡一定要注重學生獨立活動,著眼於思維力和意志力培養: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學中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它的結果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從而有效地培養能力,加深印象。

活動四:

最後進行拓展練習: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片中的每隻小貓的顏色和花紋,然後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媽媽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也是對遺傳原則的具體運用。 課堂總結:

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物的遺傳性使生物的物種保持相對穩定性。因為有遺傳,通過不同品種的雜交、嫁接,才能得到更優良的品種,現在人類為了不斷豐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數不清的動植物新品種,而且還會有更多的新品種出現。子代與親代之間有沒有差異呢?我們下節課研究。

生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國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僅有了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本事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和發散思維的本事。

1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事及觀察、分析問題的本事。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經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國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經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本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進取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播放視訊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匯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一樣的確定,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確定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啟用。學生經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本事,到達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景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項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一樣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經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資料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我。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學校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能夠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生物說課稿11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汙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 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匯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麼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學生思考、討論後發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麼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自己回答。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呼吸道有什麼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麼結構特點?

3、 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裡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嚥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顎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作業:書46頁練習題1、3. 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12

第1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從生物圈到細胞》,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用錄影圖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國的傳播及危害的過程,創設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產生了問題,然後讓學生分析討論教材提供的資料,分別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來論證“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達到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目的。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具體分析,教師適當的做一些拓展和補充,讓學生從微觀到巨集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舉例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2.能力性目標:(1)嘗試將所獲得的文字、圖表資訊表達出來。(2)自主學習:運用網際網路、圖書、雜誌等資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學資料。

3.情感性目標:(1)激發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2)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3)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本著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為: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生物說課稿13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先聯絡前面所學的有關細胞學基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闡明瞭染色體在前後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絡作用,再通過對染色體化學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筆,然後通過兩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後列舉少數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例項,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

①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衝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設計

1.認知目標

①瞭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②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智慧目標

①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通過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

③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②進一步激發學生唯物辯證觀的樹立

教學方法設計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本節課採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融合列舉法,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基本程式:

三、教學過程概述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獲得感知布惑

①裕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象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以課本為學習材料,自己來探究和解決這一問題.

②(投影):傘藻的幼體相互嫁接的實驗(圖略)

▲傘藻頂端的形狀是由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

③回顧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的過程

▲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動之一:實驗材料的探究

●鋪墊: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敗的關鍵.無論是高等的,複雜的,還是低等的,簡單的生物,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都是蛋白質和核酸.

●設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才合適

●學生討論:(略)

●學生探究: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最佳材料.

●教師點拔: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質越少,分析起來簡便,快捷,干擾因素少,容易得出結論,並且誤差小.病毒是最合適的實驗材料,成分與染色體相似,在生殖過程中兩種成分分開,生活史短,繁殖力強.

(三)模擬,探究,剖析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這一部分,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分析每一步實驗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設計的意圖何在以學案的形式,事先印發給學生:實驗步驟現象結論設計意圖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加熱殺死後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無毒性的R型細菌與加熱殺死後的S型細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體內(以上空白地方由學生填寫)

●質疑:同學們,如果你是當時的科學家,你認為在確定"轉化因子"的實驗中,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略)

●多媒體展示,[美]艾弗裡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預測:哪一種情況能促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為什麼

實際: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能轉化成S型細菌,並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效率越大.結論1:"轉化因子"—DNA,DNA是遺傳物質.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設疑:噬菌體非常小,實驗時怎樣觀察引導提問:

①DNA和蛋白質的化學元素構成

②"旁欄思考題":為什麼選擇35S和32P這兩種同位素分別對蛋白質和DNA作標記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嗎讀圖,分析:(掛圖)一親代噬藺體寄主細胞內子代噬菌體實驗結論35S蛋白質外殼32PDNA

◆結論2:噬菌體的複製過程中DNA具有連續性,是遺傳物質.

(3)菸草花葉病毒的侵染實驗投影一道探究性試題:菸草花葉病毒TMV和車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菸草葉,但兩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圖,結合圖中(a),(b),(c)三個實驗結果,各說明什麼問題整個實驗說明什麼

◆結論3: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四)歸納,小結

(1)和學生共同整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網路。

(2)對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於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科學精神給予高度讚許,並教育學生要有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五)反饋運用

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啟發性和探索性的課堂檢測題,以檢查學生的達標情況.

四、教後體會

就"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在平行班級進行了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在對照班,以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實驗班以"探究—發現"教學模式貫穿教學始終.對照表明:實驗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通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苟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自己也能成為科學家.課堂檢測表明,實驗班當堂達標率很高,學生學的主動,學得輕鬆,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高度體現.

生物說課稿14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後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資訊、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生物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進化”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7單元第21章第二節的

內容。生物進化是一個極其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在瞭解了生命的起源之後來學習生物的進化,有利於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生物進化的學習,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認同生物與環境的和諧,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圈,關愛生命的情感。本節內容分為“生物進化的證據”、 “生物進化的歷程”以及“自然選擇學說”三部分,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總結和延伸,又是以後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的基礎,在本章和本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生物學課程標準》中關於“生物進化”的要求是“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成都市國中生物畢業考試說明》中關於“生物進化”的測試水平為“Ⅰ ”級,屬於瞭解層次。(即: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物件的基本特徵等。)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古生物學化石方面的證據,說明生物是進化的。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和基本規律。

3、簡述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

4、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能力目標:

1、在觀察相關生物化石、形態構造等圖片過程中,提高學生處理資訊、分析綜合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用比較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化石資料的蒐集,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熱愛科學的態度。

2、學習達爾文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和揭示生物的進化。

(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生物化石的形成過程和化石記錄的生物進化趨勢。

2、地球上各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現的先後順序。

3、自然選擇學說的形成過程及其主要內容。

難點: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

(四)、課時安排及教學準備

1、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生物進化的證據、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第二課時:自然選擇學說

2、教師準備:視訊、圖片、資料、器材等。

3、學生準備: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及自制“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遊戲板。

二、說教法

本節課始終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多媒體等直觀手段以及啟發式談話法,通過問題導向,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對於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採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說學法

通過一年多生物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因此,本節課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科學探究、小組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同時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生物進化的證據及主要歷程

(一)、新課匯入:播放侏羅紀公園片段

提問:現在還有恐龍嗎?我們怎麼知道以前有恐龍存在?有哪些證據能說明生物是進化而來

的呢?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生物進化的證據

(1)、古生物學證據——化石

組織學生觀察三葉蟲化石、恐龍骨骼、恐龍蛋和恐龍足跡化石圖片。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後,總結出化石的概念(古生物的遺體、遺蹟和遺物)。

思考與交流1: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所收集的化石資料,化石證據說明生物進化的趨勢是怎樣的?

2、展示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並提問::從地層中化石的生物結構看,你發現了什麼?從早期到晚期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你能進行歸納嗎?

小結:底部是早期形成的地層,上部是晚期形成的地層。總結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特點:

在越早形成的地層中,生物的種類少,生物的結構越簡單、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層中,生物的種類多,生物的結構越複雜、高等。化石在地層中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成為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也是直接的證據。

思考與交流2:

從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的化石,我們可以作出怎樣的推測?觀察始祖鳥的化石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始祖鳥與現代鳥類、爬行動物有哪些相似點?(始祖鳥嘴裡有牙齒、有爪與爬行動物相似,被覆羽毛、有翅膀、有喙又與鳥類相似。)我們從始祖鳥身上可以得到什麼結論?(該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總結的能力。)

想一想,生物的進化除了化石以外,還有哪些證據?

(2)、胚胎學證據

生物進化的證據還有很多,但無論是胚胎學的證據還是古生物學證據,科學家通常採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向學生展示八種脊椎動物和人的個體發育圖,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

觀察討論思考:圖中胚胎髮育有何特點?

(3)、比較解剖學的證據

觀察鯨的鰭、馬的前腿、貓的前肢、人的手臂、蝙蝠的翼,思考:這些動物的前肢形態、功能都不同,但相似點是什麼?

(4)、分子生物學證據

科學家還可以從更加微觀的角度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例如:細胞色素C是一種緩慢進化的蛋白質,人與下列生物細胞色素C差異數比較,你可以做出怎樣的推測?

黑猩猩0鯊魚23馬12

向日葵38蒼蠅25牛10

酵母菌44小麥35雞13

思考:從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現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經歷了哪些進化環節呢?

2、生物進化的歷程

(1)、科學家通過對一系列岩石年代的測定和排序逐漸排出了地球的歷史年表,這就是地質年代表。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生物又是如何進化和發展起來的呢?觀察地質年代與生物進化歷史表。提問:從圖片中可知生物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呢?

(2)、利用自制的“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遊戲板分小組開展拼圖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準確地把進化樹重新拼合起來,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3)、小結:植物、動物進化的歷程

(三)、課堂小結

一、化石記錄顯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層中,化石生物種類少,結構簡單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層中,化石生物種類多,結構複雜而高等。

生物進化總趨勢: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前寒武紀時期──細菌、藻類時代;

古生代時期──真核藻類、無脊椎動物、裸蕨植物、魚類、

蕨類和兩棲類時代;

中生代時期──裸子植物和爬行類時代;(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出現)

新生代時期──被子植物、哺乳類時代;人類時代、現代動物、植物。

(四)、鞏固提升:1、自我檢測:成都市國中生物畢業考試題集錦(一)

(07年)11、化石是最有說服力的生物進化證據。始祖鳥和孔子鳥等化石證實了現在的鳥類起源於古代的:()

A、魚類B、兩棲類C、爬行類D、哺乳類

(08年)11、下列各項中,與生物進化的總趨勢不相符合的是:()

A、從簡單到複雜B、從低等到高等

C、從水生到陸生D、從個體小到個體大

(09年)7、從不同地層中發掘出來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①從簡單到複雜;② ——————————;③ ——————————;

(10年)7、化石是最有說服力的生物進化證據。化石記錄顯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層中,化石生物的種類—————————,結構——————— 。

(11年)5、從不同地層中發掘出來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①————————;② ————————;③從低等到高等。

(13年)9、下列關於生物進化趨勢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B、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C、體形小的生物→體形大的生物D、結構簡單的生物→結構

10、中生代陸地上繁盛的動物、植物分別是()

A、兩棲類、藻類B、爬行類、裸子植物C、鳥類、裸子植物D、哺乳類、被子植物

2、《新課程實踐與探究叢書》P4—6

五、板書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