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15篇

說課稿1.9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說課稿15篇

物理說課稿1

說教材

《運動、空間和時間》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有:機械運動,參考系,空間位置說課稿的描述和時間的描述。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為後面的學習做準備,同時本節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具有廣泛的意義。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運動有多種型別,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機械運動是物體最簡單的一種運動形式。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和描述的結果會有所不同。知道如何選擇參考系。

3、知道用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4、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含義以及它們的區別,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中的時間和時刻。

過程與方法

學會如何選擇參考系,學會用座標和數軸(數學的方法)來描述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運動的奇妙與和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如果能抓住參考系的概念和時間與時刻的區別,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空間和時間的'物理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機械運動、參考系的選擇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如何選擇參考系,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如何選擇參考系。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什麼是機械運動,參考系;並引導學生分析運動的相對性,如何選擇參考系,體驗時間和時刻的區別,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演示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國中運動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理解運動的相對性,指導學生利用參考系、時間和空間來描述物體的運動。並建立“時空”觀念來分析問題的物理模型。通過巧用提問,評價啟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討論一些關於運動的相對性,時間和時刻的區別,並舉例說明。做到理論聯絡實踐再回到理論。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利用(涉及多種運動型別)豐富的圖片或動畫展示,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討論,瞭解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運動等多種運動型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強調學習的只是機械運動的描述方式。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的時間)

選取能突出“位置”和“變化”的機械運動圖片或動畫引入機械運動的概念,對“位置”和“變化”的關鍵詞分析,加深對機械運動概念的理解。機械運動是指一個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從而引出了三個問題:用參考系來描述無的運動的參照物,如何確定物體的空間位置,以及運動過程中時間的描述。這些問題構成了本節的內容。

(1)物體的運動具有相對性,以在平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駛的兩輛汽車為例,採取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選擇不同的參考物件,對於同一個物體的觀察和描述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從而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參考系及為什麼在描述物體的運動前必須指定參考系;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但原則上是要使問題的研究簡單又方便;沒有指明參考系時,通常選地面或相對於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實際上,自然界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通過舉例(相對地面靜止的建築也隨地球的運動而運動)讓學生體會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而言的辯證觀點。

(2)在空間位置的描述中,先舉例(某汽車此時位於向東5km、向西4km處)提出問題:如何確定汽車的位置,讓學生討論,教師引導下得出:用座標系來描述它,並強調座標系作圖的規範。

(3)在時間的描述中,先介紹(教材圖2-10“神舟5五號飛船飛行中的部分重要時刻),運用此例講解時間與時刻的區別,同時教師給出(學校的課程表等)進行舉例分析。

3、鞏固與練習(大約10分鐘)

為了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首先讓學生迴歸課本,並通過一些典型的課堂練習來鞏固。教師再評講,並讓學生課後去閱讀課本的資訊窗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瞭解運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多個變數關係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1.本課時在國中物理課程系統中的地位:歐姆定律(國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國中《物理》中重點內容之一。

2.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資料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示式。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知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歐姆定律及其表示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學習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細緻、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聯絡歐姆定律的發現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捨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資訊處理方法,有對資訊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資訊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節課的重點為實驗的設計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並應用所歸納簡得出的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

四、教學設計

(一)複習設疑,啟發探究慾望。

複習:

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是什麼原因使電荷作定向移動的?

2、導體的電阻對流有什麼作用?

猜想:

1、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麼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係呢?

2、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麼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係呢?

設疑:學生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那麼這三個量究竟有什樣的數量關係呢?

點出本節課題“歐姆定律”。

這樣通過簡單回顧、分析,使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量的有關概念,通過猜想使學生對這三個量關係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慾望,並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課。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1、預備知識:向學生介紹“控制變數法”,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是通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與另一個量之間的關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係時,保持電阻不變,通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係時,保持電壓不變,通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

2、同桌同學討論: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們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

①明確研究目的。

②確定研究的方法。

③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

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實驗: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係,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數法”,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

4、各小組根據實驗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彙報情況中得到昇華。

具體做法是:

1、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資料進行數學處理,理解數學上“成正比關係”、“成反比關係”的意思。

2、各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分析得到二個結論:

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示式。

4、說明:在歐姆定律中的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兩個這段導體卻是指同一導體而言,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和反饋,知識遷移訓練

1、例題:一個電燈泡工作時的燈絲電阻是484Ω,如果電燈兩端的電壓是220V,求燈絲中通過的電流大小。

分析:本題已知的兩個量,電阻、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電燈燈絲而言的,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的數學表示式計算,但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解題的規範性,強調電流、電壓、電阻“同一段導體”,“同時性”等。

2、小結:突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強調“同一導體”。

五、作業設計

1、課後練習:

編制兩類練習題目:

一類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示式;

另一類是瞭解在研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作用,進一步體驗“控制變數法”。

2、作業:

(1)、作業本作業鞏固性練習。

(2)、討論題:怎樣用學過的知識和儀器,來測定一未知的電阻值,請說出實驗方案。

使學生產生新的問題.新的求知慾望。

物理說課稿3

高中物理說課例談

近幾年以來,各省以及全國舉辦的說課比賽越來越多,通過說課來反映教師口頭表達,更加能顯示出教師對課本內容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反映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做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將與大家來探討一下如何說好一堂物理課。首先,什麼是說課%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根據。從說課的內容和性質來看,它同備課、上課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其不同特色。備課,可以從教案看出“怎樣教”;上課,可以從課堂教學看出“怎樣教”;而說課不僅要說出“怎樣教”,還要說清“為什麼這樣教”,要讓聽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說課區別於備課、上課,形成獨有特徵的主要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而且特別強調說出每一部分內容的為什麼,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去闡明道理。對於一堂物理說課來說也是一樣的。如何去說好一堂物理課%我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物理第一冊(必修)》第三章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20xx年11月在甘肅省舉行的全省青年教師物理說課大賽中也有這一課題)為例子來淺談一下如何說好一堂物理課。

一、 說教材

教者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因為對教材理解透徹,才能制定出較完滿的教學方案。我認為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 教材簡析

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說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對於《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來說: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學生在國中學習中,已經瞭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我們應該以國中知識為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屬運動學和力學的結合點:闡明瞭運動學和動力學各自研究內容的不同,扼要地說明了動力學知識在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牛頓在總結了前人關於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條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

2. 明確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

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說課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話,要從識記、理解、掌握、應用四個層次上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加以說明。比如對於《牛頓第一定律》這課來說: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關鍵

比如對於《牛頓第一定律》這課來說:牛頓第一定律這節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從而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質慣性的概念。

這樣的順序充分體現了以知識本身為出發點,從而培養人的實際能力,最終昇華出知識的價值——德育目標。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關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說法,確切地道出了教學系統中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表現在教學活動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主體作用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學生是否獨立思考;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最優化地使學生從現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級水平發展,有效地對學生探索嘗試活動進行誘導和評價。為此,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應著眼於學生怎樣學。不應以教為中心,而應以學為主體進行設計。既把學為主體作為實施教學的基本點,又使教為主導成為學生主體的根本保證。

從教學任務來看,感知新知識,以演示法、嘗試法、實驗法為主;理解新知識,以談話法、講解法為主;形成技能時,以練習法為主;從教學內容來看,物理教學,以演示法、實驗法、推理法為主;教學起始概念,一般用實驗法、探究研討法。從學法指導來看,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說課活動中雖然沒有學生,看不到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但教師必須說明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怎樣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等。從教師的說課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二、 說教學

過程它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為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通常,教學過程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1. 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說課者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針對學生實際,藉助哪些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的基本教學思想說明白;說教學程式要把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基本環節說清楚。但具體內容只須概括介紹,只要聽講人能聽清楚“教的是什麼”、“怎樣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講;另外注意一點是,在介紹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講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講清“為什麼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包括課程標準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2.說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這裡說明怎樣運用現代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和諧統一,教法與學法和諧統一,知識傳授與智慧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與智育的和諧統一。

3.說明重點與難點的處理。要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怎樣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解決難點運用什麼方法。

4.說明採用哪些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

*5.說明板書設計。說教學程式,還要注意運用概括和轉述的語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儘可能少用課堂內師生的原話,以便壓縮實錄篇幅。還是從《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來談談教學過程(列表附後):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5.說明板書設計。說教學程式,還要注意運用概括和轉述的語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儘可能少用課堂內師生的原話,以便壓縮實錄篇幅。還是從《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來談談教學過程(列表附後):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點章節。概念抽象化,難於理解和

掌握。本節是本章知識的應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學、電

學知識綜合應用的關鍵一課。

2.大綱: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曲線運動是會考及大學聯考的重點,屬C

類要求。

3.教材:本節是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解決問題,屬於學科內

綜合,根據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結合大綱要求,在側重知識掌握和應用的同時,切合學生實際制定本節知識、能力、德育、方法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掌握帶電粒子(不計重力)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規律。

2.理解帶電粒子在電場運動過程的能量轉化與守恆情況。

3.用運動規律、能量觀點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理解、判斷能力及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

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

3.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主動探索感受內因的主體地位,

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主動性。

方法目標:類比研究

二、教學內容:

1.教學重點:運動規律及應用

2.教學難點:研究方法及規律應用

根據本節作為應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識的關鍵,故把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確定為重點。本節要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並結合能量分析處理問題,學生在這些方面是薄弱環節,故將研究方法及規律的應用確定為難點。

2.題的設定

討論題(1)和練習(1)突出解決學生易混淆的問題,澄清認識加強對重

點內容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

討論題(2)體現對以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髮散思維。

討論題(3)從能量為主線理解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中能量轉化,

培養創新能力。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

匯入新課:介紹曲線運動條件,引入新課開門見山。

新課教學:

(一)類比研究平拋運動,找出相似之處。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難點。

(二)運動規律總結

鑑於對平拋運動知識的儲備,由學生自己推導得出規律,教師只

是一個引導者,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滲透德育目標,達到知識目

標。

(三)應用理解

採取啟發提問,討論辯析,加深對運動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從而

突出重點,培養能力。

(四)教法

本節以學生為主體,探索研究,類比討論,歸納總結出本節運動

規律,目的在於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給他們方法。

(五)CAI輔助教學

能將不能實驗演示的現象,客觀地模擬演示,加強形象思維訓

練。多媒體的使用減少了教師的無效勞動,增大課堂容量,提高

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加深了理解和記憶,這

些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對當今教學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說課淺談

廣東四會清源中學 (526200) 葉逸煒

為了迎接第四屆全國青年物理教師教學大賽,省教研室定於十二月份舉行廣東省中學物理青年教師說課比賽,由此,九月份以來說課活動在全省各中學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關注,不少學校還把說課作為教研形式在各科組教研活動中實踐推廣。但是,由於很多中學與教師都是初次接觸說課這種教研和比賽方式,在學校教研活動和校、縣、市的各級說課選拔賽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模糊、出現較大偏差等不足之處。下面針對這些主要問題談談說課。

一、說課是怎樣的一種活動形式?

所謂說課,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根據所授課的具體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能力特點和認識規律,由說課教師以口頭形式向特殊的聽課者(教師、教研員或評委)表述該課題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及其理論依據。

二、說課有哪些基本環節與要求?怎樣組織說課內容?

說課一般包括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學校教研活動還有說課後體會)等幾個環節。說課者應在這幾個基本環節基礎上表述自己的教學思想。

1、說教材。說教材要求說出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地位就是說出授課教學內容在某一學習階段或音節之間或某一知識點中的縱橫聯絡、地位與作用。以國中物理《平面鏡》是國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中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與應用。既與生活聯絡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這個新概念,後面又將學到凸透鏡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又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說教學目標一般應把它分解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並從這三個方面具體表述。例如:《平面鏡》一節的內容為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為:《平面鏡》的知識目標是:知道平面成像的特點,初步建立虛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能力目標是: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正確表達物理問題的能力、根據反射定律解釋和處理一些簡單的平面鏡成像與光路控制問題的能力;德育目標是:培養科學、嚴謹、理論聯絡實際的思想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說重點和難點就是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表述出來。說教材時要求正確理解教材地位、目標明確且符合大綱要求、重點和難點認定準確。

2、說教法、說學法。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環節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實際、學科特點、學生心理特點、思維特點、認識規律和知識基礎等確定選擇恰當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啟發學生心智,既教給其知識,又發展其智力、提高其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當然,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平面鏡》這節課準備貫徹啟發式原則和理論聯絡實際原則,採用演示實驗法、作圖法、講授法和練習法進行教學。學法上則注重有效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思考和得出結論,並正確地表達物理問題,最後通過安排課堂練習給予鞏固和加深理解。

3、說教學過程。這一環節要求根據教學實際說出課時安排、課堂結構、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作業佈置設計等,其中教學過程應體現說課者怎樣突出重點、化解難點、銜接過渡、設計例題和設計課堂練習。另外,還必須從理性的高度用個人的理解和理論依據支援和解釋為什麼這樣做。也就是說,說教學過程要求說課者從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這樣做的動機和理論依據是什麼等三個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學思想。由於說教學過程建立在嚴密的理論基礎之上,既能體現教師優化課堂結構、駕馭處理教材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體現教師備課過程的理性思維水平,從而使備課更科學、嚴謹、理性、深入,所以說教學過程是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4、說課後教學體會。上完課後,由教師根據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業和檢測的反饋資訊等表述自己對課堂教學的再認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否恰當;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處;不足之處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予以克服或優化。

、說課和常規備課及上課有什麼區別?

說課和常規備課的最大區別在於:說課需要用相關的教育學、教學概論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支援和解釋“這樣做”的動機與原因,而常規備課不用這麼做。簡而言之,說課是常規備課的科學化和理性化。

說課也不等同於上課。首先,常規上課的物件是獲取知識的學生,而說課的物件是教師、教研員或評委。其次,常規上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具體展現,而說課除了要說教學過程外,還要說教材、說教法和說學法。而且由於物件的不同,在說教學過程時,演示實驗和例題講解等不必象常規上課一樣實做,作口頭表述就行。當然,關鍵之處和有創意之處可輔以有關器材,投影片等作較詳盡的演示、描述或說明。部分教學內容不必細講,點到為止即可。總而言之,對於說教學過程的非理論部分,說課者只須做到讓聽課者領會你是怎樣教、學生是怎樣學的就行了。但是,對於說教學過程的理論部分,說課者必須為那些主要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措施等作出明確的說明,清楚地表明你“這樣做”的動機和理論依據是什麼。

四、怎樣做好說課的準備工作?

1、資料和知識準備。說課者首先應多方收集教學大綱、課本、教參、其它參考資料、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報紙刊物等書籍資料,認真閱讀整理。然後逐步分析確定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和學法,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並優化課堂結構。

2、寫說課稿或說課設計,教具準備。用文字把說課內容(詳細)或說課設計(簡略)寫下來,根據說課的幾個基本環節闡述教什麼、怎麼教和這樣做的動機與理論依據是什麼。有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一些實物和教具如投影片、幻燈片、課堂攝像影片或電腦軟體等供說課時輔助使用

中學物理說課評價原則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物理教師的教學實踐,說課比賽的評價原則要體現以下教育科學理念。

1.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充分的條件、創設適當的情景,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將科學探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應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體現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思想。

提倡參與型教學組織方式,教師要創設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環境,支援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3.體現以實驗為基礎的思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把實驗和探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嘗試利用實驗和已知規律探求新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體現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的思想。

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關注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技術和社會問題,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對個人和社會問題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

5.體現綜合優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教學過程。

一般來說,引入新課3~5分鐘,新課進行25~30分鐘,課內練習8~10 分鐘,小結討論或補救矯正3~5分鐘。

綜上所述,說課的內容大致有:說教材,講教法;說學生,講學法;說程式,講過程。執教者要把教案設計的緣由、根據說出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原原本本地說給同行及上級領導聽聽,要求更高,程度更深,體現出說課的科學性、預見性、深刻性。

新課標下如何說課

新課改理念下如何說課

"說課"說什麼

剛涉及說課的老師可能對說課的幾個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這裡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從現有的說課基本模式而言,說課大體由以下幾個基本要素構成:

1,教材分析

(1)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什麼,屬於何種課型,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教材在編寫上有什麼意圖和特點,特別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滲透的數學思想;

(2)該教學內容在教材,單元乃至整個國小數學學習階段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絡.

2,目標定位

(1)教學目標

現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識技能,思想教育分塊目標陳述的方式,新課標倡導我們將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目標予以整合,有機結合來定位;

(2)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

(4)教學準備(如教具,學具的準備等都可簡要予以闡述)

3,教學流程

(1)整體設計

應該說一說課堂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在什麼樣的思想指導下設計教學的 簡要介紹該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構.如應用題課大體可沿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安排"創設情景——建立模型——實踐運用"三部曲進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做數學的教學理念.

(2)環節設計

物理說課稿4

一、教材地位:

1、本課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冊(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七章第四節;主要內容是講授“動量守恆律”在碰撞、爆炸等內力>外力這類題型中的應用。

2、地位:“動量守恆律”是大自然界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普適基本規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統相互作用對時間的累積(Ft)總和為零的這麼一個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恆律來源於對稱性;考慮教材編排的系統性,書上從牛頓運動定律中匯出動量守恆,然而其適用範圍卻比牛頓運動定律廣泛得多----不論是變力還是恆力、不論是哪個參照系、不論是高速或低速,巨集觀或微觀系統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無需慮及中間細節,只需注意始、末態,具有簡捷方便的獨特優勢,為處理力學(含後續學習的電力、磁力)問題闢開了一新的思維方法。本課是“教綱”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大學聯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故應教好本課。

3、編排:《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是繼學生學習了“動量、動量定理、動量守恆定律”之後,通過應用守恆定律解決碰撞等實際問題達到掌握該定律的一節習題課-----旨在加深對動量及守恆條件的理解、進而熟練地應用守恆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定量問題。

4、依據教綱對本節的.“B”級要求、教材的編排,本節教學目標可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要會用動量守恆律處理一維碰撞、爆炸等兩物

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即會確定系統、分析相互作用過程(初、中、末態)物體的受力,從而判定系統動量為什麼守恆;

根據動量守恆律的向量性、同時性(“一邊一時”),正確寫出已知條件、守恆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恆律解題優點所在。書P127

〈2〉能力目標:提高解題能力即讀題、析題、圖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題步驟、解題表述等科學思維習慣及方法。

〈3〉德育目標: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5、教學重點:正確列出動量守恆方程及應用守恆律解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悟一維向量的運算方法--------化為標量(代數)運算。

二、教法說明:

本堂課主要採用討論、閱讀指導、練習、實驗及多媒體放映等教學方法。教法選擇的依據:

應用討論法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調動積極性:作為知識應用課,正是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求得共識,本課應讓學生讀題並討論----分析系統動量是否守恆?加深對知識應用的領悟。有些老師處理問題時也是在討論、自學中完成的。

通過觀看實況錄象(打檯球、掛車等)、觀察氣墊導軌上滑塊的碰撞等實驗引起同學們對碰後物體速度求解的興趣,讓同學們認識到本課學習的意義;通過直觀模擬碰撞現象給學生以更多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多維度化解教學難度,加深對規律應用(知識)的記憶。

人類對經歷過的挫折總是記憶猶新,本節可以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求解,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演算,比較、講解不同學生的答題錯誤,特別是對動量向量性的疏忽和運算錯誤,進行有目的的強化,以期突破本節的難點。如對書上【例2】設具體數字而讓學生解答,待出現答題錯誤時加以糾正;也可做這樣的理想實驗:站在懸崖邊的人,給他一個動量,他將如何運動?引出對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種種讓學生牢固烙上動量是向量動量守恆律是向量式的印象。

本節內容在高三教學中還須深化,考慮高一學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數學、語文能力等),教學所涉及的習題儘可能過程清晰、系統(物件)容易確定;

只要求到一維兩物體的題型,系統只有某方向動量守恆的問題儘量迴避;

守恆定律中速度相對性及變質量問題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識的綜合只牽涉到平拋或豎直上拋即可,且作為較高要求,應放在另一節練習課上。

三、學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要培養科學的讀書及解題方法,力求養成規範答題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通過對定律匯出的簡單複習,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即從本質上明確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適用條件(比牛頓運動定律更廣);

通過解答實際題目的訓練,培養審題能力、養成注重過程分析注意整體思維和嚴謹解題步驟的習慣,克服邊審題邊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時間並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導題後小結------“題後思”,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即守恆律題型的一般解題方法:確定物件確定過程並分析確定正方向並寫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學生喜好表現,可以通過對不同層次教學物件課堂作業的投影、講評,可激發學者“願學”的情感,讓大家學有所獲有所得,多層面提高學力。

注意由淺入深、按步解答、適當降低、抓好反饋落實的環節,注意歸納,給予機會提高自信心以激發差生學習情緒,解題時易出現的混亂問題有二:一是符號問題,強調設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確則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則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結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恆方程“一邊一態”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嚴格列出已知,作圖輔助思維。

把例題及課堂練習發到學生手上,適當選擇1-2題綜合型題目(兩個以上知識點),鼓勵好生上臺講述,多完成難一點作業,籍以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

在上述關於教材、教法、學法等分析的基礎上,我實施了這一節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

物理說課稿5

一、關於教材:

1、教材內容: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

2、教材簡析: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透鏡,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並且在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安排小組合作製作,既使小組間形成適當的競爭,又可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國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是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基礎上,進一步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樣安排順序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慾,有利於下節課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也能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

4、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初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瞭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模擬照相機的製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愉悅。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5、教學重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

(1)經歷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瞭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瞭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本節的難點是:

(1)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2)瞭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探究法、實驗法、情景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

三、說程式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屬於學生的”,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我本著以探究學習為載體和主線,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匯入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課堂探究、難點突破、課堂小結與學習評價、教師小結等環節以達到“以活動促發展”的目標。具體操作是:

(一)、創設教學情境,匯入學習目標

播放多媒體課件,觀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聖火的相關圖片,瞭解聖火採集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體育盛事採集聖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我國第七屆殘奧會用凸透鏡採集聖火的畫面,引入凸透鏡。組織學生交流有關生活、學習和生產中用到的透鏡的例項,教師評價後明確本節學習目標:學習《生活中的透鏡》。

(二)、引導學生課堂探究

學生探究一:照相機成像

1、用多媒體再現聖火採集等照片,教師啟發說明:如果沒有凸透鏡就沒有照相機,包括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如果沒有相機我們就無法留住這些精彩的畫面!關於照相機,你想了解什麼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積極思考並提出問題。教師及時引導,給予鼓勵。)

2、多媒體出示照相機的構造,探究:

(1)鏡頭、調焦環、光圈環、快門、閃光燈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機成像光路圖及成像特點。

3、小組活動:製作模型照相機,並根據課本內容及投影畫面以小組完成下列活動:

(1)拿起自制的照相機,對著大螢幕(教師播放畫面),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的距離,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並展示給同學們。(體會成功的愉悅,對於做不好的組教師給於指導。)

(2)競賽:以小組為單位,請製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後評選全班最佳照相機。

(3)以小組評價這次活動,有哪些不足及優點,並提出改進意見。(鼓勵有創意的發現)

4、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照相機工作原理(強調關鍵地方的光線途徑、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6、教師引導:通過凸透鏡,可以將很大範圍的景色縮小在一張小小的底片上,同學們想一想,通過凸透鏡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學生探究二:投影儀成像

1、教師演示通過凸透鏡讓燈絲變大,啟發學生思考利用凸透鏡這一成像特點可以做些什麼。

2、多媒體出示投影儀構造,探究

(1)投影儀的構造有哪些?各有什麼功能?(強調平面鏡和螺紋透鏡的作用)

(2)猜一猜:將投影片“F”放在投影儀的載物臺上,顯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將會如何?

3、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認真觀察)

將投影儀上的平面鏡取下,投影片F放到載物臺上,調節鏡頭(可以讓學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圖案的清晰的像,觀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與物體在透鏡的同異側。再將平面鏡裝上,觀察像的位置,啟發學生分析平面鏡的作用。

4、利用多媒體演示幻燈機工作的原理(強調光路圖、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伸

學生探究三:放大鏡

1、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把玻璃放在書上,觀察字跡的大小,然後將水滴在玻璃上,觀察字跡大小,讓學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徵,探究為什麼水滴可以讓字跡放大。

2、學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鏡,邊看邊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拿起桌上的放大鏡看書上的字,觀察書上的字字是否永遠呈放大正立的像?大體什麼時候才會放大?

(2)學生描述該像的特點。

(3)要想使放大鏡所成的像更大些,該怎樣調節放大鏡的位置?

3、利用多媒體演示放大鏡成像的原理(強調光路圖、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虛實)。

4、拓展延伸:

(三)、難點突破

1、多媒體顯示凸透鏡規律規律情景示意圖,引導學生總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成像特點,組織學生探究:

(1)為什麼同一個凸透鏡有時可以把很大範圍的景色縮小在一張小小的底片上,有時卻又可以把一張小小的膠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時通過凸透鏡成的是實像,為什麼有時卻又成了虛像了呢?(強調凸透鏡成像光路圖及成像特點)

(2)實像和虛像區別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根據提示以小組分析實像、虛像特徵,教師啟發學生從以下方面考慮:a、是否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鏡成像中,實、虛像與物在透鏡的同異側。

2、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特點和實像、虛像特徵進行總結,教師給予指導、評價。

(四)、課堂小結與學習評價

學生交流自己在這節課上的收穫或學習體會。

(五)、教師小結

1、評價本節課學生表現(從知識學習、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

2、教師啟發:這節課上關於凸透鏡成像的特點有的是通過同學們自己簡單的實驗得出的,更多的則是通過多媒體演示顯示的,到底本節課所講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成像特點是否成立,我們還必須進行認真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精神),下節課我們就來進行關於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激發學習下節的興趣)!

四、板書設計: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像的情況應用

倒立/正立放大/縮小實像/虛像

大於2倍焦距倒立縮小實像照相機

在2倍焦距和焦距間倒立放大實像投影儀

幻燈機

小於焦距正立放大虛像放大鏡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五、教學反思

我們的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相信學生有巨大的潛能,不是過多地干預,過多地束縛,過多的包辦代替,充分放手,多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放飛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自行探究中獲取真知。

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去完成實驗,自主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機會。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後,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個性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以上是我在設計和執教時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指正!

物理說課稿6

一、交代說課的題目及出處

首先交代說課的題目,然後說明這個題目是選擇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現行的適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滬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說課的題目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內容《彈力》。這樣就向評委及聽課者交代了你要說什麼,是屬於哪一本教科書上的。

二、交代說課主要內容的框架

這一環節就是將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設計一個框架結構,可以用PPT展示出來。目的向評委介紹你接下來要說的有哪些內容,先讓評委有所瞭解。

例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依據以上內容闡明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三、如何說教材

說教材應該從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節課在本章及整個高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這兩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對本節內容的設計,表明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例如,《彈力》一節說課。編排特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多用建議,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知識,進而掌握知識。同時採用新授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歷經探究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識,並在其中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物理學思想,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向受到到薰陶。總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礎性、連貫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本章及本節的地位和作用:彈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的重力、彈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見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及本節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此外,彈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四、如何說學情

說學情實際上就是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看學生正處於什麼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之中。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方面進行分析,既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關於本節內容的知識,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維定勢等。

學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處於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並且通過國中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分析、歸納能力。

知識經驗分析: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了彈力的初步知識,對彈力的概念有感性認識,但對彈力方向的確定及大小計算還不明確。

五、如何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在這一環節要說明你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麼。在教學中你將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要說有三維目標,簡單的說1、2、3。每一個目標最好有一種或幾種教學手段來完成。

例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交代了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實驗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3)通過探究彈力大小實驗讓學生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形變數成正比並會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變讓學生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並掌握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過探究胡克定律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處理資料、總結規律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進行實驗、觀察、探索求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團隊意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

六、如何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難點也要有依據,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學難點要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共同決定。

例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由於壓力支援力拉力方向判斷和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大小也是今後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為:

(1)彈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由於微小形變不易察覺及生活中物體間接觸方式較複雜,再結合高一新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我確定本節難點為1、微小形變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七、說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一環節要闡明你採用什麼方法來教,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和理由是什麼,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同時也要闡明學生的學法,其實說學法的含義是“你引導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本節內容”。

例如,教法:實驗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法

因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彈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微小形變是一個難於察覺的現象,彈力方向不好判斷。為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實驗教學法,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及理性分析能力,我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由於本節內容基本概念多,並採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較多,為此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清晰再現實驗過程我採用了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獲得對彈力相關現象的直觀認識,並對實驗和探究得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和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規律。

八、說教學程式設計

在這之前應該說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程式設計的,因為前面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你的過程設計提供依據的。

(一)說引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你打算用什麼手段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新課。同時說明,你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裡。

例如,《彈力》此處我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彈力圖片和奧運會跳水視訊,通過展現使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的內容用途很廣,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動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只有明確了彈性形變的概念之後,才能明確彈力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在問題一中通過:

(1)讓學生使彈簧、握力計、橡皮泥發生形變。

(2)適時提出問題:鬆手後曾發生形變的物體狀態有何不同。

(3)學生思考討論之後概括總結出彈性形變概念。之後教師及時提出問題:用力拉彈簧會怎樣,學生用力拉過之後發現彈簧為恢復原狀,此時給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這些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思考起來也很容易就發現他們在本質上的區別。而讓學生親自作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彈性形變的感受及對彈性限度的理解。

過度語學生認識彈性形變之後教師啟發過度剛才幾個實驗我們看見了明顯的形變,而桌面和玻璃瓶能發生形變嗎?進而進入問題二探究中。

2、微小形變

首先讓學生觀看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提出放大法,讓學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變只有藉助儀器才能觀察到。演示一我是將教科書中的彩圖活化,一是降低了難點二是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放大法我又設計了演示實驗2,我沒單一演示教科書中玻璃瓶形變實驗,而是採用對比試驗,通過礦泉水瓶的明顯形變過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過渡語體驗了微小形變的存在之後,我啟發過度發生形變的物體會跟他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進而引入問題3

3、彈力及產生條件

在這一問題中我讓學生動手壓縮、拉伸彈簧並提出問題:A:手為什麼受力?B:施力物體是誰?在此我讓學生將自己比作這跟彈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因為施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通過動手實驗和類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認識了彈力之後,我啟發道通常研究一個力要從力的三要素出發,為此引導學生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兩方面進行研究彈力。

4、彈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例項:書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燈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援力、拉力。

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此我採用瞭如下方法:在壓力支援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沒有采用教科書中的“書放在水平桌面上”這個方法,而是通過體驗裝水氣球對桌面的力過度到書對桌面的壓力;通過體驗海面對重物的支援力過渡到桌面對書的支援力;同時我還設計了一個實驗橡皮筋拉重物實驗,通過體驗橡皮筋拉重物的力過度到電線對電燈的拉力。通過上述實驗讓學生再次體會放大法,並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5、胡克定律——學生探究實驗

在彈力大小問題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實驗器材,特別強調的是,我提供了多個彈簧,目的是引出進度係數的概念。同時我改變以往實驗中只探究彈簧的拉伸量與彈力大小關係的實驗,而是讓學生從彈簧的壓縮和拉伸兩方面入手探究彈力與形變數的關係,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驗證彈簧壓縮量與彈力大小關係的器材,如圖,(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我在壓縮彈簧上加上潤滑油,同時在實驗時告知學生要使用多個鉤碼,如兩個鉤碼算一個)。

實驗之前,要告知學生,不要超過彈性限度。探究過程採用學生分組實驗,如甲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量關係,乙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壓縮量關係,教師分發實驗記錄表格,以規範學生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

這種通過多組實驗進行對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學家得出物理規律的途徑,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學生進行探究之後教師要進行適當總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練習鞏固

在課堂練習環節,我設計三個練習題覆蓋了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由此評價學生對本節內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課後小結

而在課後小結方面我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總結,而且指導學生以“知識網路”的形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使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學生複習本節內容的依據。

在佈置作業部分:我主要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安排這樣兩個作業。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物理說課稿7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鏡》的第一節《光的折射》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的思考】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還是高中進一步學習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絡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

二、【學情分析】:

光的折射的特點就其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光的折射特點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光的折射特點的理解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的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光的折射特點。(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點。(2)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點,學會用“探究”的方法獲取科學知識。(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

五、【學習資源】

自制光的折射組合演示儀、燒杯、泡沫板、適量的水、多媒體課件。

選擇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裝置,提高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

六、【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

通過多個學生活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上述方法總結規律,並聯系實際解決課堂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麼,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又將如何呢?設計漁夫叉魚的實驗引入新課。在裝有水的魚缸裡有一條魚,請學生到講臺先用瞄準器對魚瞄準,再用鐳射燈通過瞄準器照射,檢驗學生是否瞄得準確,接著用魚叉去叉魚,結果卻叉不到魚。(裝置見圖1)這是為什麼?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通過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點燃其求知的慾望。

(說明:實驗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為使學生看清水中的魚,教師用電筒把魚照亮)

二、新課教學:

1、光的折射現象

【學生活動一】:一個同學將一束鐳射射至空燒杯的B點並保持不動,然後另一個同學向燒杯內注水,注意觀察:燒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見圖2、圖3)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結合多媒體課件師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書)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剛學習了光的反射,請學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那麼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又有哪些特點呢?

2、探究光的折射特點

【學生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的情況(圖4、圖5)。

〖提出問題〗: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係如何?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④當入射光線垂直於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實驗後由學生歸納

【演示一】:①電腦課件模擬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關係。改變入射角度,在電腦上直觀顯示折射角度隨入射角度的變化關係。

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訊,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演示二】:利用自制光的折射儀演示:光在水和空氣中的折射情況,重點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氣中的情況(圖6、圖7),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初步歸納光的折射特點。

通過動手能力的培養,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於規律的總結歸納.

【學生活動三】: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光通過玻璃磚時的`折射特點。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後,將向哪個方向偏折?當該光線從玻璃磚的另一側面射出時,出射光線又會向哪個方向偏

學生活動後,畫出光通過玻璃磚時的光路圖。

【演示三】:多媒體課件演示,邊分析邊講解得出結論。(板書)

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絡實際。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以及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釋開篇的問題:漁夫為什麼叉不到魚?怎樣才能叉到魚?[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解決問題、首尾呼應)

通過學生猜想並注意理論聯絡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整堂課通過活動讓學生通過體驗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親歷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探尋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以及物理問題的解決過程。

三、複習小結、佈置作業(1)課本p871、2、4

(2)上網搜尋:海市蜃樓現象

八、【板書設計】

第一節光的折射

一、折射現象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2、折射光線折射角

二、光的折射特點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④光垂直入射時的折射角等於零。

⑤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物理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叫韋國祥,來自於武鳴縣羅波高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選自高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四節。它是學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線運動的規律後,接觸到的一個較為複雜的曲線運動,本節內容作為該部分的起始章節,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R根據本節課的要求和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國中物理線上教學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麼是線速度、角速度、週期 和頻率m—W+X"g—h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週期和頻率之間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用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能用資訊科技手段為物理學習服務。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識感性化;複雜的概念簡單化。進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三、德育目標:

旭谷通過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多面性。學會全面認識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國中物理線上教學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間的聯絡。

教學難點:

理解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絡。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推理歸納法、比較分析法,分層教學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中國國中物理線上教學第一站

教學步驟:

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本節課設計如下:?%W|'c6?

一、匯入新課

(1)播放錄影:引導學生觀察幾個常見的圓周運動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繞太陽的運動,電風扇轉動)。學生觀察,認識到這幾個運動的共同點是:其運動軌跡都是圓周。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線上。Lx)aF'jq4hJ

二、新課教學 中國國中物理線上教學第一站D k*U n/wJ5Y

1、勻速圓周運動

通過剛才的錄影內容: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重點是觀察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弧長關係,明確圓周運動分為變速圓周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以及它們的區別。得出結論,①變速圓周運動特點是: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不等。②勻速圓周運動: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通過以上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及特點

教師進行總結,提出:勻速圓周運動是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類似於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直線運動;其次,運動的軌跡是圓周,是曲線,所以是曲線運動。由此可見,勻速圓周運動實際上也是一種變速運動。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引出第一個概念:線速度)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投影出閱讀提綱,學生先歸納,後師生互動加深學習。

根據學生的歸納總結,將知識點投影,讓學生理解線速度的概念、定義、大小、方向)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

1)線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質點沿圓周運動的快慢。

2)定義:質點做圓周運動通過的弧長s和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線速度。(比值定義法)

s(3)大小:v=。單位:m/s(s是弧長,非位移) t

(4)方向:在圓周各點的切線上

這裡重點強調:

(1)“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變,即速率不變;而“勻速直線運動”的“勻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變,二者並不相同。

同時指出:線速度是向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為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除了可以用“線速度”來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之外,還可以“角速度”來描述。

這時播放課件:模擬唱片運動。在其上放一個物體隨唱片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寫其與圓心的連線及其掃過的面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歸納知識點。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讓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b:出示閱讀思考題

1)角速度是表示什麼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義是什麼?

3)角速度等於什麼和什麼的比值

4)角速度的單位是什麼? 4B8f'N] ?0t1Z(D

教師提示,學生歸納。教師總結並投影出相關答案。

這裡強調: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對於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恆定的。 *n—a5z `pA—O。f1Z

d:強調角速度單位的寫法rad/s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即運動物體經過一定時間後,又重複回到

原來的位置,使學生形成“週期”的概念。引出“週期、頻率和轉速”這個教學重點。 a:讓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b:教師出示閱讀思考題: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線上"^|8Z B4}8A

1) 什麼叫週期, 什麼叫頻率; 什麼叫轉速

2)它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中國國中物理線上教學第一站!DA7jW8{!R}p

3)它們的單位分別是什麼?

C:閱讀結束後,學生自己複述上邊思考題。教師投影相關知識點。便於學生做課堂筆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投影出一個例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投影學生解題結果並進行點評。稿|試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線上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將剛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弄清線速度、角速度、週期之間的關係。提出:既然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都是用來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引導學生推導公式,學生討論有幾種方法,教師總結。理|國中物理|物理論文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線上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據推匯出來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係v=rω,分組討論幾個問題。

討論:

1)當r一定時, v與ω之間的關係(成反比)

2)當 v一定時,ω與r的關係(成反比)

3)當ω一定時,v與 r的關係(成正比 )

(二)例題討論(用投影出示例題1、例題2,見教案)

例1:分析下圖中,A、C兩點的線速度有什麼關係?

分析得到:主動輪通過皮帶、鏈條、齒輪等帶動從動輪的過程中,皮帶(鏈條)上各點以及兩輪邊緣上各點的線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況下,輪上各點的角速度有什麼關係?

物分析得到:同一輪上各點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練習題,進行強化訓練,進行知識的拓展。

三、分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線上W6q P)pJ

利用網路資源探究“神舟飛船”, 把學生大體分成兩組,各組先在網路上查詢資料,為了降低學生上網查詢的難度,我利用校園網設計一個專題欄目,把網上有關神舟飛船的資料集中到這個專題網頁中,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更充分的資訊,然後由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和科學素養,養成敏銳的獲取資訊的能力和追求證據的科學態度,這正是我們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說課稿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放出)熱量,溫度升高(降低),內能改變。

瞭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的一些事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

通過學生查詢資料,瞭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係。

鼓勵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內能與溫度有關、

教學方法:轉換研究法、例項歸納法

教學用具:冷水、熱水、溫水各一杯、墨水、空氣壓縮演示儀、硝化棉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麼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二、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於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隻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並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麼物體的內能跟什麼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麼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隻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後分別向三隻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隻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於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麼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4、物體的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

(1)列舉鋸木頭和用砂輪磨刀具,鋸條、木頭和刀具溫度升高,說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如果外力對物體做功全部用於物體內能改變的情況下,外力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改變多少。如功的單位是焦耳,內能的單位也是焦耳。

演示壓縮空氣,硝化棉燃燒。說明外力壓縮空氣過程,對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到棉花的燃點而使其燃燒。

以上例項說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在爐灶上燒熱水,火爐烤熱周圍物體,這些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這些例項說明依靠熱傳遞方式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改變。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三、小結略。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奧斯特的發現說明了電能產生磁,而法拉第的發現說明了磁能產生電,從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絡,使電能的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為發電機的製造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一章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為升入高中學習電磁感應定律奠定了基礎。

重點: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卷式話筒的原理

難點:法電機的結構原理。

關鍵:本節的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邊學邊試驗,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及其規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知道動卷式話筒的和發電機的結構原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通過介紹科學家法拉第的事蹟,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探索真理的精神。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採用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邊設疑,邊討論,啟發誘導,指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介紹科學家的事蹟,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說學法

1、通過猜想、討論、答疑、設計試驗方案,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頑強意志,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手段

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學習提綱,歸納實驗結論,討論練習。學生實驗操作歩驟、探究的問題,印刷在紙上課前發放在課桌上,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教學程式設計

1、設疑引學

前面我們學習了“奧斯特的發現”它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絡,說明電能生磁,電流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讓學生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

板書:一、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2、討論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

師問:根據實驗目的,本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麼?

師生討論認同:根據研究的物件,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通斷必須有開關等。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實驗方案,將矩形線圈,電流表,開關,導線連入閉合電路,矩形線圈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第一階段:研究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問題: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

引導學生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礠,反過來,我們把導體放在磁場裡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麼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

(1)投影學習提綱

按課本圖14—41裝置,利用矩形線圈的一條邊作為直導體做如下實驗:

a、閉合開關,讓導體在蹄形永久磁鐵中不動;讓導體在磁場中上下移動;讓導體在磁場中前後左右移動;觀察電流表的指標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b、斷開開關,重複上述實驗,觀察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2)學生實驗研究

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邊學邊實驗,邊看書邊討論,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3)思考討論

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用投影儀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a、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在什麼情況下導體中有電流產生?

b、通過觀察實驗和自學課文,你能否歸納出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哪幾條?

(4)在學生討論和答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教師板書

教師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電磁感應現象叫做法拉第現象。進一步介紹法拉第的事蹟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意義,給學生以教育和激勵。

第二階段: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和發電機的原理

(1)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就是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2所示,在接收聲波的膜片後面貼上著一個由細漆包線繞成的線圈,它能隨著膜片一起運動。膜片的後面有一個環形的永磁體,並使線圈置於它的磁場中。線圈的兩端用導線引出。你能說出它的工作原理嗎?學生討論後回答。

(2)發電機的原理也是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4、14—45所示,學生看書後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a、什麼是交流電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麼?我國交流電的頻率是多少?

4、鞏固強化

(1)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材料”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的故事”,使學生加深對感應電流的認識,而且可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對於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

(2)找學生對本節知識小結。明確本節課採用了什麼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幾個問題?

(3)完成本節的練習題(投影顯示)

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的記憶,由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本節課內容選自《光纖通訊原理》第二章第二節。

1.教材主要內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應用

(3)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光纖通訊原理》這整本教材講述光纖通訊是怎麼回事的開始,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必要基礎。

二、學生分析

本次課前面已講述過了光纖通訊的優點和結構,學生對如此細小的光纖卻能比粗得多的電纜傳更多的電話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中學時所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並且學習主動性較欠缺,容易對一門課,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耐心至關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在對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複習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光能在光纖中傳波的原理及條件。

(2)理解階躍型光纖的主要特性引數及物理意義。

2.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節課講解用以前所學知識解釋通訊上的一個實際應用,讓學生了解,光纖通訊並不難學,——中學知識就能解決。以此樹立起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四、說教法

本節課圖例採用幻燈片動畫效果,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逐問逐答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起曾學過的知識(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說重點和難點

1.光在介質交介面產生全反射的條件,光纖傳光原理

2.階躍型光纖主要的一些特性引數

六、說教學程式

1.匯入本課內容

利用幻燈片觀看幾張光纖傳光的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問,“那麼光是怎麼樣才能在這麼細小的光纖中向前傳播的?”接下來還是自我回答,“就是應用國中學過的全反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提要。

2.本課內容

(1)複習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慮到這些知識點對後續內容的重要性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較差這兩個情況,這幾點內容稍加詳細講解。

首先給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圖。講解三個角的含義,並引導學生說出三個角間的關係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瞭解了折射定律的情況下,問學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線全部產生反射,提高學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這個問題。等學生回答後不馬上給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可以產生全反射,但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2)講授新課

應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釋光能在光纖中傳播的原因及傳播方式,用圖加深理解,並指明為什麼纖芯折射n1要大於包層折射率n2

光纖主要特性引數是本課內容的一個重點,折射率差Δ這個引數,比較好理解。重點是數值也徑NA和時延差τ。講解數值孔徑時,直接給出NA的物理意義,看圖加深理解。圖中兩條光線,一條符合全反射能向前傳播另一條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傳播。再根據折射定律,推匯出NA與折射率間的關係;時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線在光纖中傳播相同的長度L時,所用的時間不同。給出這個時延差的定義後,展示一張圖片,不同角度的光線走過一段光纖,路程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由於時延差的存在會造成訊號的畸變。

(3)小結

板書,邊回憶,邊書寫本課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n1>n2

90°>θ1>θc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分析

▲階躍型光纖中的光射線a

物理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絡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巨集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絡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說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式安排:

本節課在程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匯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絡、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絡,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絡,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物理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電流通過導體會產生熱,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但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這是學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焦耳定律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為下一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知識儲備,在全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的內容及公式。

c、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發揚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安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係。

難點: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並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生活上,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電熱器入手,理解電流的熱效應;學習上,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知識累積,對控制變數法、轉換法和探究實驗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定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讓學生經歷討論、探究、合作、交流等環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

2、演示實驗

3、談話教學

六、學法

1、探究學習

2、合作學習

3、理論聯絡實際

七、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用5分鐘時間細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上的自主學習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二)進行新課

播放電爐工作時的畫面,引入電流的熱效應。通過對比電爐絲和導線,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並不相同。進而引導學生探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猜想,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可能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

根據學生的猜想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由於此實驗是演示實驗,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我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分析電路,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根據結論我們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都有關係。類似的實驗,早在171年前就有人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人是誰呢?

讓學生根據課本介紹焦耳,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克服困難的決心。

通過閱讀課本,瞭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表示、符號意義及單位。

焦耳定律是焦耳經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來的,讓學生結合物理課本,利用之前學過的歐姆定律和電功率的相關知識,試推焦耳定律的公式表示。培養學生的理論推導能力,並認識到電學中各個物理量之間都是有聯絡的。

瞭解了焦耳定律之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生活中利用電熱的方面和電熱給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並思考怎樣防止這類電熱。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物理說課稿14

《重力與重心》是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測量、重心與穩定。重力作用於一切物體,並貫穿於物體整個運動過程,對重力的學習有助於研究物體運動,所以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是物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涉及到動力學部分。本節內容是力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在國中的“來自地球的力”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充套件,是對力學習的基礎上對常見的力--重力的進一步學習,有助於對力的認識和掌握,也為後面的力的合成與分解,以及力與運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力的三要素來表達一個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知道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與物體穩定相關的兩個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懸掛法來測重心,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4、通過實驗探究和實驗對比的方法來研究解決穩定與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錐體爬坡實驗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通過學習質心,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應用。

2.通過穩定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說學情

學生在國中的“來自地球的力”已經學習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學習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還運用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習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過都是一些比淺的,知識感較膚性的認識,在一定意義上說,很難理解質心這樣的概念,所以要引導學生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在這裡學生將學習不同的知識點,質點、重心與穩定,特別是質點高一的學生比較難接受。

對於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較熟悉,學習時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高一的學生對小實驗比較感興趣,老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並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係G=mg,不同的緯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樣的。

2、重心的測量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3、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難點

1、重力的方向及應用.

2、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穩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演示實驗——錐體爬坡,給學生一種與他們認為不一樣的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錐體會從低往高處滾動呢?)讓學生思考並引起學生的興趣,向學生說,學完了今天的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學生就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新課教學

力的描述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了力、以及力的三個要素,在這裡只是為學習新的內容——而準備的知識基礎的,由於我們對力的學習都從三個要素來學習的,所以,對重力的學習也要從三個要素開始,而力的學習已經是國中,經過了暑假,學生會生疏了,在這裡也可以看成是複習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以前的知識,也為後面的重力的'學習打下基礎。對與一個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及其測量

由於在國中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的測量,同時也知道了G和m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裡運用講授法給學生講清楚重力和物重兩個概念,並讓學生清楚的理解兩者的關係(正比,比值為g),同是也讓學生測量重力是用什麼儀器,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在這裡有一點與國中不一樣的是國中時沒講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樣的。對於方向,國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了,在這裡還是要學生清楚的理解豎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區分開來。

重心與穩定

由於重力與穩定比較抽象,因此將此定為我講課的重點,由於用交點來測重心所在直線很容易讓學生誤解,而且中心是應用很廣泛的針對,因此我才用實驗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點,在國中學生已經有學了,在這裡不僅要教給學生什麼是重心,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明白物體的重心可以不在物體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懸掛法來測量物體的重心的。同時也給學生講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應用,使學生清楚原理。通過上面的學習,使學生可以自己解決在上課時的引入,這時,可以讓學生領悟重心的奧妙,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被激發。

另外一難點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穩定問題,通過讓學生擺放物件進行探究。

課堂練習:課本P62:1、2

三、小結

1、力的描述是通過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2、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3、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G=mg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4、對於物體,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5、物體的穩定與物體的重心高度、物體的支面面積有關,重心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四、作業P62:3、5

五、板書設計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緯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豎直向下

作用點:物體的重心,(用懸掛法測量)

重心和穩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

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六、教學效果預估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不僅可以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瞭解到g的取值情況,知道用懸掛法來測量重心,能把物體抽象成一質點,這對於後面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並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到與穩定相關的因素。

物理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向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著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向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向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例項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說目標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

(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說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裡,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著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