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中物理說課稿(15篇)

說課稿2.5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物理說課稿(15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1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例項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匯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例項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裡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絡。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研究磁現象。在同學們認識磁場後,下一步自然應使學生了解磁場的性質及對磁場獲得感性認識,而教材在介紹完磁場後接著從定量的角度介紹磁感應強度,為此將教材第三節的內容提上來先行介紹。通過演示實驗、巧設問題、歸納總結,使同學們掌握磁場的圖示方法和右手定則。

因本版教材的設計原因,教學過程中要對概念做出明確的定義。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磁性。

2、知道磁磁場的來源。

3、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會用磁感線描述磁場。

4、知道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情況,會用右手定則。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磁鐵吸引不同材質的硬幣,演示奧斯特實驗,回顧指南針,使同學們對磁性有感性認識,進而瞭解磁場的來源。

2、介紹奧斯特,使同學們認識到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3、觀察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展示磁感測器示數的正負使同學們認識到磁場具有方向性。

4、磁場對電流、電流對電流的作用等演示實驗。

5、觀察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情況,歸納總結其規律,並且體會引入磁感線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磁場來源的瞭解,使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多樣性,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介紹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1.5萬噸白銀所制電磁鐵,使同學們瞭解人類可以利用所學知識改造自然。

3、 回顧磁場性質的研究過程,體會科學家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發現並利用地球周圍的磁場,介紹阿爾法磁譜儀中由中科院製造的永磁體,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情況。

2.難點:安培定則涉及的空間思維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本節課採用演示實驗和協作實驗,巧設物理情景、適當時機巧妙設問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邀請部分學生協助老師做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後再通過隨堂檢測,進行鞏固。

學法:

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式及設想

⑴ 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3分鐘)

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

1、電荷間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觸?

2、電荷間是如何產生作用力的?

3、電場的基本性質及如何形象地表示電場?

4、電場線的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⑵ 新課教學

1、什麼是磁性:(3分鐘)

演示實驗1:磁鐵吸引硬幣。(展示磁鐵不同位置吸引硬幣時硬幣奔向磁鐵的快慢)

演示實驗2:磁鐵能使小磁針轉動。(展示不同位置處小磁針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檔案展示問題。

【問題】磁鐵為什麼能吸引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幣?

【學生答】 五角硬幣是鐵質的壹角硬幣不是鐵質的。

【問題】磁鐵吸引鐵質硬幣是不是需要與硬幣直接接觸?磁鐵使小磁針轉動時需要不需要與小磁針直接接觸?

【學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觸。

【問題】根據實驗現象,不同位置處小磁針(硬幣)受力是否相同?什麼地方大?

【學生答】不同,在磁鐵一端時大。

【問題】磁鐵與直接接觸的硬幣(小磁針)之間是通過什麼發生相互作用的?

【學生答】 磁場。

【實驗現象】

1、能夠吸引鐵質的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鋁質的壹角硬幣,對鐵質硬幣,在磁鐵的不

同位置處硬幣奔向磁鐵的速度不同。

2、磁鐵隨小磁針轉動,磁鐵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針轉動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義: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稱為磁性。磁性最強的地方稱為磁極。

2、磁場的定義:(4分鐘)

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電荷間通過電場產生相互作用,那麼,磁體和電流的周圍是不是也存在磁場呢?磁體間、電流和磁體間則通過磁場產生相互作用。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實驗說明電和磁是相互聯絡的。既然電流的周圍存在磁場,對磁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那麼磁體對電流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電流與電流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3:通電導線與磁體通過磁場發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通電導線的放置方式) 演示實驗4: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的方向)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通過上述實驗表明,除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如何作用?異向電流之間又如何作用?

【學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相吸引,異向電流之間相排斥。

【問題】電場的基本性質是什麼?你能不能類比出磁場的'基本性質?

【學生答】電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實驗現象】

1、通電導線也能使小磁針轉動。

2、同向電流相吸,異向電流相斥

結論:磁體與磁體間、電流與磁體間、電流與電流間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來傳遞的,所以電流具有磁效應。

請同學們類比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得出結論:

所有的與磁現象有關的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定義:磁體或電流周圍存在一種特殊物質,能夠傳遞在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特殊的物質叫磁場。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極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3、磁場的(3分鐘)

通過演示實驗1與演示實驗3與指南針請同學們總結磁場的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磁場的來源有哪些?

磁鐵並不是磁場的唯一來源,電流也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介紹:斯特金、阿爾法磁譜儀、1.5萬噸白銀磁鐵。

4、磁場的方向(4分鐘)

演示實驗5: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小磁針北極的指向(請同學們注意小磁針兩極的顏色) 演示實驗6:磁感測器在磁場中不同位置的示數(請同學們注意磁感測器示數的正負)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 小磁針在磁場內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是否相同?

【學生答】不相同

【問題】磁感測器的示數有正有負,正負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學生答】正負表示方向

【問題】請同學們類比電場方向的規定,試給磁場的方向做出規定。

【學生答】將小磁針的北極指向定為當前位置處磁場的方向。

實驗現象:

①小磁針在磁場中不同位置靜止時北極(N極)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感測器在磁場的不同位置示數有正有負。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類比電場方向的確定

結論:

1、磁場有方向。

2、通常將小磁針在磁場中北極(N極)受力的方向作為該點磁場的方向。

5、圖示磁場(20分鐘)

邀請同學們協助完成以下展示實驗,並提醒同學們注意空間結構

演示實驗7:條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演示實驗8:U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下面兩個演示實驗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方向,並注意觀察通電螺線管的內部

演示實驗9:通電直導線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演示實驗10:單匝線圈周圍小磁針分佈情況

演示實驗11:通電螺線管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圍的磁場分佈情況(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場) 針對實驗現象提問

通過PPT展示問題:

【問題】 通過以上幾種磁場周圍的小磁針分佈情況,你認為磁場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還是雜亂無章?

【問題】小磁針在什麼地方分佈比較密集?什麼地方比較稀疏?

【問題】我們實際在處理磁場問題時,不能總是靠小磁針來表述磁場,請同學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形象化地表述磁場,該用什麼辦法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想到了用磁感線來表示磁場,那麼,磁場較強的地方和較弱的地方,磁感線應具備什麼特徵呢?

【問題】既然小磁針的N極指向有一定規律,那麼同學們所畫的磁感線是否也應該表述出來這個規律呢?應如何表述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提到畫有方向的曲線,那方向應該如何表示磁場的方向呢?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小磁針形成的曲線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斷?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磁感線在磁鐵外部始於何處止於何處,內部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分佈規律,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來幫助你掌握通電導線周圍磁場的分佈規律。

【問題】如何用右手定則判定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直導線磁場的判斷方法,歸納出一種判斷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的判斷方法。

實驗現象:

小磁針均按一定規律分佈呈現線狀。

請同學們回憶電場線的表述,並類比電場線設計如何表述磁場。

磁感線: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的磁場方向。

磁感線的特點:

磁感線的密疏表示磁場的強弱,磁感線較密的地方磁場較強,磁感線較疏的地方較弱。 磁感線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斷。

磁場中的任何一條磁感線都是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由N極到S極,磁體內部由S極到N極。

磁感線是為了形象地研究磁場而人為假想的曲線,並不是客觀存在於磁場中的真實曲線 電流的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可用右手定則來判定。

四、課堂小結(3分鐘)

本節課通過演示實驗及同學們的歸納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磁性是指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體的性質。

2、磁鐵和電流均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3、磁場具有方向性,規定小磁針N極受力方向為該位置處的磁場方向。

4、可以用磁感線來形象的表示磁場,磁感線是閉合的曲線,在磁鐵外部始於N極止於S極,內部始於S極止於N極。

5、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3

撬動地球的“魔力”——槓桿

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也應該回歸生活。對於孩子們來說,槓桿是一種全新的概念,或許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槓桿,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那就是槓桿的原理,更不用說有關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等專有名詞及其關係。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應該通過例項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探究過程,讓他們自己意識到槓桿的這些特點。在學生已經瞭解卻不知如何確切的描述的時候,再由教師進行啟迪引導,這樣的教學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將物理知識迴歸生活做鋪墊。

對於槓桿這一課的教學,我的思路如下:

【一】例項引導(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首先以壓桿井為例。因為生活在農村,所有學生都用壓桿井抽過水。我會提出問題:壓桿井是怎樣工作的呢?

在同學們踴躍描述的時候,我會提示他們思考:

問題1.在壓水的時候,壓桿的運動有什麼規律?對,有個不動點。這個點支撐著壓桿,讓它不會下落。能不能給這個點起個名字呢?

問題2.我們雙手拿著壓桿的一頭,給壓桿了一個作用力,如果你是科學家,應該怎麼命名?

問題3.壓桿的另一頭提著水桶,給了壓桿一個阻礙運動的.作用力,你認為應該命名為什麼?

同學積極討論發言後,提出槓桿的概念並引入支點、動力和阻力的概念。(情境再現,既引發了學生對童年美好回憶的嚮往,又將他們的思維不斷的發散。把他們想象成科學家,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探究平衡(物理中的生活常識)

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生活中的類似壓桿井的槓桿應用的例項。在眾多的例項中,以蹺蹺板為模型來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蹺蹺板模型和一些砝碼。支點可以隨意移動。首先讓同學們自己探索槓桿的平衡。(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思維的發散能力)只要平衡了,讓他們自己研究一下動力和阻力與支點之間的距離關係,大膽猜想結論。然後分小組互相研討發言,由教師做引導點評。順勢引入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學生此時信心十足,感覺問題到這裡已經將槓桿的原理弄清楚了。我會順勢引導他們思考:

問題:動力臂和阻力臂是力到支點的長度還是到支點作用線的距離?

(在孩子們細心飽滿的情況下,他們會更加積極的表現自己的才能,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於是拿出彈簧測力計分發給每個小組。提示他們研究斜拉和直拉所測得的平衡資料的關係,順理成章的的出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再將槓桿用示意圖加以展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三】探討總結

學生提出在實驗操作過程的出現的問題和心中的疑問,全體同學進行答疑。由我做點評和進行具體準確的補充解答。最後對本節的內容作整體的總結。(讓學生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不但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還會增強他們學習的凝聚力,積極性更加高漲)

【四】拓展延伸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夠撬動地球!”思考一下,他敢這樣說的根據是什麼(引發學生思考,將他們的思維不斷的發散)

物理來源於生活,更要回歸生活,服務生活。通過本節課槓桿的學習,既將槓桿平衡的物理知識形象的呈現出來,而且學生在探究實驗中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國中物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蒸發是常見的一種汽化方式。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是解釋許多現象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學生對於蒸發現象很熟悉,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並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中去。

2、重點:通過探究活動切實認識到蒸發要吸熱這一科學原理。

難點: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出蒸發要吸熱的科學原理。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在常溫下會慢慢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2、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蒸發現象,並分析出蒸發要吸收熱量的科學原理。

3、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常溫下水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能舉例說明蒸發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合作能力、繪圖能力及分析圖表的能力。

三、說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說教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採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設疑激趣 引出課題——分組討論 解決問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意設計 應用實踐——總結評估 交流感受——課後實驗 ----鞏固強化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六、教學準備:溫水、溫度計、脫脂棉、紗布、秒錶、酒精燈、蒸發皿、滴管等。

七、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①課前教給學生表演小魔術“杯裡的水哪去了”:三個相同的紙杯,在一個空杯裡先倒入水,然後將這個杯裡的水分別倒入其餘兩個杯裡(其中一個杯裡塞有棉花,水倒進去後被棉花吸了),結果一個紙杯(空杯)裡能倒出水來,另一個塞有棉花的紙杯則倒不出水來,學生會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裡去”?揭開謎底,藉此問學生,“如果把這塊溼棉花放在空氣中,會發生什麼現象?(溼棉花會慢慢變幹)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筆蘸著水畫“魚”,讓學生仔細觀察看它有什麼變化?(這使學生獲得了充分的視覺體驗,體現了科學的真實性。)

③學生觀察。提問:“魚”哪去了?你看到畫“魚”的水跑哪去了?聞到了嗎?(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水蒸氣是氣態的水,無色、無味的氣體。蒸發就是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④小結:水在常溫狀態下,慢慢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的現象,叫蒸發。(板書課題)並強調水是慢慢變成水蒸氣的,而且水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蒸發。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水跡慢慢消失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蒸發的現象。即:在觀察中能夠想到跑了的水飛到空氣中,認識水是在平常的溫度下,變成水蒸氣跑的,從而為學生建立蒸發的概念。】

2、感受蒸發,學習新知。

①自由談:在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蒸發的現象?

學 ②課件出示:洗澡後感覺發冷,問學問學生 “你們在夏天遊過泳嗎?為什麼去游泳?當你從水中上來時,身上會有什麼?你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呢?”(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一定難度)

③讓學生親自感受“水的蒸發”:將一隻手完全伸進水槽,然後拿出來舉起,閉上眼睛,仔細感覺兩隻手有什麼不同?(學生能明顯感覺到有水的手會“涼颼颼”)

如果學生提出手感到涼是因為“水涼”,那就給每個組換溫水,再次感受一下,這樣,學生就會充分認識到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與“水溫”沒有關係。

④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對“手為什麼會覺得涼?”這一問題的看法,學生認識到手上有水就感到涼,水乾了就不會涼了,可能與水在蒸發過程中要帶走熱量有關。

⑤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以常見的游泳後感覺冷的現象為主,並讓學生親身感受“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自然過渡到用人相當於溫度計進行猜想“手從水中剛剛出來時為什麼會感覺到冷?”的模擬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會降低溫度的科學知識,易於學生理解知識。】

⑥彙報實驗方案,將溫度計放入水中,讀取水溫,再拿出來觀察溫度計的溫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這時提出“溫度計從水中拿出後,液泡的水很少,蒸發現象不明顯,怎樣能使溫度計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讓學生想到並提出“用棉花或棉紗包住液泡,”這樣溫度計的`液泡水就會多一些,蒸發現象就會明顯。

⑦分組實驗,實驗前提出實驗要求,並講解折線統計圖的繪製方法,讓學生根據觀察測得的資料完成實驗折線統計圖。

【通過直觀的統計圖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時會降低溫度的性質,還便於學生直觀地看到溫度的變化,為學生歸納實驗結論服務。雖然學生的猜想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但在學生猜想、製作、實驗、彙報的學習方式中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⑧彙報實驗結果,提問:通過觀察這幾張實驗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

1) 溫度計拿出水面溫度下降了,說明了什麼?

2) 為什麼溫度會回升呢?

3) 剛才的實驗你明白了什麼?

⑨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溫度計拿出水面後溫度會下降,水在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從統計圖中,讓學生談發現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蒸發時會降低溫度,而且讓學生分析溫度計的溫度為什麼會回升,使學生的思維再次提升,理解蒸發的概念。】

⑩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蒸發吸熱,降低溫度”這一原理,先讓學生說一說,課件展示發燒物理降溫、在教室的地上灑水、夏天走在森林裡會覺得很涼爽等。

【密切聯絡生活,使學生能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大膽設想,探究加快蒸發的方法。

①比賽:看誰先讓黑板上的水蒸發掉。讓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比如扇風,將水抹開(增大面積)等。

②拿出溼衣服,讓學生說出怎樣晾衣服能幹得快些?(太陽晒,風吹等)。學生對於“增大蒸發的表面積有可能想不到,現場找兩名學生分別晾同一件衣服,看誰的晾法最好,讓學生明白將衣服全部展開(增大蒸發的表面積)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發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兩個活動總結出加快蒸發的方法:溫度高、空氣流動的快、蒸發表面積大。

[對於進一步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將在第二課時進行]

4、聯絡生活,實際運用。

①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蒸發快慢的知識,並以課件展示。

②蒸發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課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

②根據資料卡製作“晴雨計”。

八、談教學反思

本節的內容,從知識上看並不難,但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平時有時觀察不是很仔細,在課上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體會,最後得出結論,對於訓練學生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國中物理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物理學的重要概念。壓強知識既是對前面所學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後面整個章節奠定了基礎,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本節內容又是國中物理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本身的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改變壓強的方法,瞭解壓強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進一步學習使用控制變數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歸納、實驗能力;通過對壓強概念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比值定義法;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物理學原理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著統領全章的作用)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形成。(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匯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對如何用控制變數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和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讓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學法:根據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歸納法,比值定義法,數學推理法。

三、 教學過程

1.讓學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體驗插入的難易程度引入新課;

2.複習彈力引入壓力,詳細講解概念、方向、作用點

先讓學生畫壓力示意圖,再畫重力示意圖,分析壓力與重力的關係

大小(通過鋼尺、砝碼實驗,讓學生明確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區別),

通過力的三要素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裡,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陷入泥潭的難易程度,進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氣球、鉛筆實驗讓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怎樣來探究呢?(控制變數)

演示實驗,完善資料,得出實驗結論;

3.為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壓強,讓學生明白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學生對所提供的三組情況比較壓強大小,從而引出壓強定義式;分析單位,得出國際單位帕斯卡,對生活中的報紙對摺展開壓強的大小進行介紹;

4.典型例題解題過程學生練習並分析、講解;

現實生活中要增大(減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舉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存在壓強的例項(打地基、沙發舒服,沙發變形增大受力面積、注射器),並說出是增大還是減小壓強,讓學生根據公式分析具體的方法,並把圖片拖至各種方法邊,一一對應;

6.鞏固練習;課堂小結

四.教學反思

本課成功之處:

1.充分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這是後進生的強項,讓他們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難心理,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3.在分析講解壓強的概念、公式時,用類比法步步深入,讓學生很自然的接受並理解壓強的概念,從而更好的突破了難點。

4.在增大和減小壓強方法的學習中,從公式、現象出發,並結合例項分析,不僅鞏固了壓強的知識,還進一步落實了“生活——物理——社會”的教育理念。

本課需要改進之處:

1.時間的控制需要加強。

2.課件做得再靈活簡潔一些,可以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所以我會加強課件製作的學習,將多媒體技術更好的應用在物理教學中。

由於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細節把握的還不夠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當然我會繼續努力,懇請您的指導!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6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著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後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學生了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慾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於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於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瞭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式,同時充分發揮資訊科技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定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互動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著扇葉的風車田……把學生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學生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覆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學生思維的海洋裡激起軒然大波。

(三)學生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範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並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並進行補充,培養學生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為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學生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學生思維的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例項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後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例項非常之多,但讓學生們依然交流討論並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學生,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於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體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例項,並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為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於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瞭解?又想了解些什麼?

(九)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藉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製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互動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資料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十)小組彙報探究結果

可採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十一)介紹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學生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例項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並讓學生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例項。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為什麼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麼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後,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學生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為: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麼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於本節課採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學生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略)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國中物理說課稿7

光的折射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的內容。本課題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對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將教學重點定為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由於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將教學難點定為: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絡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

三、說教法

基於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和學情的分析,採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實驗法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

四、說學法

基於對學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選擇,選用以下的學法:觀察法。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問題匯入

教師提出兩個問題:(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2)什麼是光的反射定律?繼而引出今天要學習另外一種光學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實驗探究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來初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麼。

【演示三】

演示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介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教師指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光的折射規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係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當入射光線垂直於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儀演示:

①光線斜射入水中;

②讓入射角先發生變化;

③光線垂直射水中;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並思考規律,得出結論。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三線共面);

②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光線從空氣斜射水中)折射角小於入射角,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④光線垂直射入水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如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質時,折射情況與上述相同。

【演示五】

①電腦課件模擬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關係。

改變入射角度,在電腦上直觀顯示及折射角度隨入射角度的變化關係。

複習: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專家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問〗如果光線從水中到空氣中,那折射角是否小於入射角。

繼續演示:

②光線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

〖結論〗:

①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②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讓學生動筆畫出光折射的光路圖,並總結光的折射規律。

3、拓展應用

用光的折射解釋以下現象:

〖現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麼會彎折[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現象二〗原來碗底的硬幣看不見,倒入水後卻能看到硬幣[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問〕我們看到河水的深度(視深)跟河水的實際深度那個大[利用電腦課件解釋河底變淺的原因]

〔講述故事〕在清澈見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戲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說,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請代表發言]

[提問]若從水中看岸邊的物體位置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

4、鞏固練習

①下圖那個能正確表示光從空氣射向水中。

②請畫出光經過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圖。

5、課堂小結

採用學生自主問答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這樣既有利於對於本節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佈置作業

本節課佈置的作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必做題,選用課本p67閱讀材料《海市蜃樓》,探究海市蜃樓的成因;二類是選做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作,選用一個小實驗,觀察壓在厚玻璃板下的影象文字有何變化並用折射規律加以解釋。這樣設定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六、說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④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⑤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從空氣看到水中的物體是看到物體的虛像。

國中物理說課稿8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國中八年級下冊《摩擦力》。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

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三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國中物理力學中的最基礎的知識,是力學中重要的臺階。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力、重力、彈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也是今後學習壓強、浮力等概念規律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幫助對力的概念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學會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能夠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根據新課標的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麼是滑動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概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勇於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樂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的過程設計和實驗資料表格設計

考慮到國中生的現狀,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動手操作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分為匯入新課、建立概念、深化概念、鞏固概念、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

首先進入匯入新課環節,在這個環節採用情景匯入法;首先我會播放一組視訊: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等。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現象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摩擦力》。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訊、設疑,引出摩擦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摩擦力概念的學習做鋪墊。

接下來進入建立概念環節,在這個環節採用活動實驗教學法,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1.將手掌用力壓在桌面上,並在其上滑動,體會桌面對手的前進有什麼影響?

2.將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課桌的表面,用力推動或拉動牙刷,觀察刷牙彎曲的方向與牙刷運動的方向有什麼關係?

並且通過多媒體出示如下題目:

(1)什麼是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兒?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之後同桌交流,在此期間,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後請小組代表發言,同學回答之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摩擦力的相關概念。

由於學生初步接觸相對運動,對它的意義理解不是很透徹,因此我會重點強調: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指的是相對接觸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感受、討論、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能力,使學生親近物理,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接下來進入鞏固概念環節,為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題來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強化重點,深化難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我們新課標的因材施教。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這節課有什麼收穫,或者還有什麼問題要繼續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結和質疑,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及敢於創新、樂於思考精神。

國中物理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裝置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裝置:

2、教具:下落物體視訊、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訊: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訊,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絡?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影象,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式型別)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裡?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丟擲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國中物理溫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溫度》。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有溫度的物理意義、溫度計的原理、結構、攝氏溫度的規定、溫度的寫法和讀法、自然界的一些溫度以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等。本節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節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後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節課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溫度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知識面寬,但難度不大。因此教學方法易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通過教材的開篇的感受溫水的感覺以及“想想做做”內容,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自制溫度計的過程,讓學生領會溫度計的測溫原理,從而順利進入溫度計的教學過程。

3.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有效的學習始於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我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瞭解並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放在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讀出溫度計上的示數,因為平時學生很少接觸溫度計,有些東西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要把它轉換為理性認識,我將主要用小實驗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特點及使用方法

5.教學準備

只有準備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教學以及演示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為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同時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獲得科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具:

教師:演示溫度計、燒杯(2只,分別裝熱水、冷水)多媒體裝置等

學生:實驗用的溫度計、燒杯(3只,分別盛熱水、溫水、冷水)、試管、滴管、燒杯(內盛紅墨水)、帶細長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對生活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定只作初步瞭解,重點鍛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範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採用教法:實驗、觀察、討論、訓練和講解相結合,啟發式綜合教法。

學法: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採用學法:小組討論學習、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熱的鋼水和寒冷的霧凇兩幅圖片,引入溫度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又迴歸到生活當中。隨後引導學生做課本第47頁圖3.1—1“想想做做”,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感覺冷水,熱水,溫水的感覺,交流論證感覺有時並不可靠。

第二環節: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自制溫度計:八年級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並不全面。因此,學生通過自制溫度計,然後把自制溫度計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這樣使得效果很明顯),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中的液柱的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通過自制溫度計演示,讓學生體會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環節: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1.以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為例(預先將溫度計發放下去),觀察溫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玻璃泡,刻度)。溫度計這一小節的內容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

2.通過看桌上的溫度計,看書和觀看播放的課件,學生互相總結溫度計的基本構造、量程、分度值、攝氏溫度的讀法、如何規定零度和100攝氏度等知識。並通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紹一些常見的溫度。書上給學生準備了常見的一些溫度計的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分組實驗測量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先用手估

測一個溫度,再實際用溫度計測量一下,並比較估測的與實際測量的溫度的不同。學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體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四個會:會認、會放、會讀、會看)。老師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以補充知識點。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瞭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體,把常見的錯誤集中展現,讓學生印象深刻。

第四環節: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應該不陌生。為了講清楚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別,可以設計場景,讓學生分別用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來測量人的體溫。讓學生自己發現溫度計和體溫計的不同,並從中分析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

第五環節: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採取口頭小結的方式總結這節課的內容,強調學生要掌握溫度數值的讀寫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記憶,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通過練習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七環節: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1節 溫度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攝氏度(℃)

2.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攝氏度 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攝氏度

構造:

會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溫度計??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會讀:示數穩定,不能離開液體???會看: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體熱脹冷縮符號t

?構造特點:縮口4.體溫計?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使用了指導——探索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層層創設情境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模式從傳統的重結論轉變為重過程,教學目標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只

起創設情境、主持,激勵和歸納總結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批評,多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10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本節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國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國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課之後,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後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國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於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較為複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杆、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並且他們也樂於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祕,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絡。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課我採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數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後,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匯入環節

(過渡句:首先是匯入環節)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笨豬跳視訊,並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瞭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麼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訊匯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在驚心動魄的視訊之後,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節,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國中對於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鬆手之後二者是否恢復原狀,並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麼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於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並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著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並讓學生意識到國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絡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援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牆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後,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麼樣的,並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複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於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瞭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杆、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於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後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後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鬆地掌握知識點。

然後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裡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資料,實驗後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數之間的關係,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示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則是畫出課後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繼續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今後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國中物理說課稿11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著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後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同學們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同學們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同學們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同學們瞭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同學們們的求知慾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於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於同學們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於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於同學們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瞭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同學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式,同時充分發揮資訊科技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同學們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同學們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同學們創設問題情境,設定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互動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著扇葉的風車田……把同學們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同學們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覆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同學們思維的海洋裡激起軒然大波。

(三)同學們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範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並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並進行補充,培養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為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同學們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同學們思維的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例項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後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例項非常之多,但讓同學們們依然交流討論並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同學們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同學們,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於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體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例項,並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同學們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為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於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瞭解?又想了解些什麼?

(九)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藉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製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互動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資料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同學們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十)小組彙報探究結果

可採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十一)介紹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同學們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例項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並讓同學們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例項。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為什麼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麼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後,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同學們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為: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麼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於本節課採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同學們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國中物理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例項、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國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絡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複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

(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

(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㈢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㈣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國中物理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

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數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數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

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八年級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

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數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

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程式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裡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

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著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

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線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電阻R/Ω 電壓U/V 電流I/A123456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啟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

國中物理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學習作理論上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後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部分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一些解決電學問題基本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具有一定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學習,也有一定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關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大小,形成節約用電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電子計時器,空調機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鑄就良好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數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電能。(類比於功率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匯出電功率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燈泡比25W燈泡在相同時間內消耗電能

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麼100W燈泡比25W燈泡亮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用電器上銘牌,請

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電功率相同嗎?②誰電功率最小?③誰電功率最大?引匯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用電器消耗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概念。併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電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關係,有利於知識掌握。並且明確所求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電功率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教學後,本節課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收穫,體驗學習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裡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銘牌,解它們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匯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燬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電功率測量

國中物理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九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九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國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九年級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國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資訊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絡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