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國中化學說課稿3篇

說課稿1.6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國中化學說課稿3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國小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空氣汙染對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常見聞的,而需要科學方法測定空氣組成成分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1. 目標確立:

⑴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結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⑶通過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增強關心環境、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⑷在分析空氣組成的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

2. 重點及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境中空氣的成分。

突出重點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對空氣進行重新認識,通過學習和討論較為理性、科學地整理自己對空氣的理解,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突破難點方法:給學生講清該實驗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操作要領。最後再把學生的思維擴出去:你還能設計哪些實驗來證明這一問題?(可留作課外作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 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了啟發式,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及科學探究,自學等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根據化學教材學科的特點,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以實驗為基礎,理論為線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邊實驗,邊討論,邊比較,進行探究性學習,突出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同時發展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 學習方法

由於客觀條件所限九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強,為了有意識的鍛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密合作,討論交流為主旨學習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成為了課堂小主人。

四.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按照我校“師導生探”的教學模式可歸納為: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重點)---實驗探究---活動天地(自學)---當堂訓練。

1.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 課件出示①②③④

匯入新課:上課開始,教師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空氣的“海洋”裡,離開了空氣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麼:(課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氣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

(2) 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 學生積極回答對空氣的認識。(課件出示——空氣成分)

意圖:給學生一個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認識能力。

3. 在認識空氣成分的基礎上,將問題引向深入:

同學們都知道氧氣的重要性,那麼如何測定空氣的中氧氣的含量呢?同學們感興趣嗎?好!今天就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請你設計實驗進行證明。

4. 在教師的點撥下,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思路。同時需要學生明白:(課件出示)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引 導思路:

a.如何將密閉容器中的氧氣消耗掉而又不產生新的氣體?

b.如何測得消耗掉氧氣的體積?

(3)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記錄資料。

(4)討論與交流,得出結論。

重點討論:同學們實驗結果差別較大,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各抒己見。最後教師總結。

(課外研究性學習:你還能設計出什麼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探究能力,真切體會到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教師小結空氣的成分,並引出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學生以具體的例子為感知物件,形成對混合物、純淨物的認識。

意圖:鞏固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學“空氣是一種重要資源”知道拉瓦錫首先得出“空氣是氧氣組成的結論”。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7.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學生自學,明確日報內容,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8。探究實驗:空氣質量的差別。

學會採集氣體樣品方法,學會如何驗證二氧化碳。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意圖:鍛鍊動手能力,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真實感受。

9. 當堂練習. 意圖:鞏固所學重點知識。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巨集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元素的概念;瞭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絡,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週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於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巨集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溫故匯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複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係,並重點強調數量關係: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複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複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閱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資訊,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築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矽、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係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於前四位的元素(氧、矽、鋁、鐵),並指出跟生物關係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裡,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瞭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麼要採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麼?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並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週期表,學生初步瞭解元素週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瞭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瞭解化學週期表對於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週期表。元素週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xx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資料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複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複做該實驗時,也製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瞭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侷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於學生脫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不正當科學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複的。如果不可重複,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複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週期開頭的是什麼型別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麼型別的元素,結尾的是什麼型別的額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麼規律性的聯絡?與“元素週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係?之後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於元素週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岩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瞭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後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嘗試說說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絡。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複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週期表相關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週期表:規律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中學生們要想更好地學習化學學科知識,那麼必須要懂得看說課稿內容,下面小編為同學們分享滬教版國中化學說課稿,希望對同學們學習化學有所幫助。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元素》,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祕》課題3。本節課分為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個部分。本節課是化學的“工具性”課程,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學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後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和工具。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本節課是對前面知識的一個延伸和後續,而且是學習以後離子,化學式和化合價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對於國中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不喜歡老師的單純灌輸講解,希望老師建立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創造性和才能。本節課中我多數設定討論、看圖歸納總結,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密切的元素;記住並能正確書寫一些元素的名稱和符號;2.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元素概念的建構,學會從一類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徵,從而獲取概念的能力;

2.通過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認識事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元素符號的學習,初步形成“巨集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徵的化學思維方式。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含義;能用元素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資訊。

【難點】

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號的含義。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表格總結法等。並通過使用投影展示,將知識體現的更加具體形象。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匯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

通過提出疑問:缺鈣會引起骨質疏鬆症,那麼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補鈣的物質嗎?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幾種常見的補鈣食品(或藥物)。提出疑問幾種食品名稱中的“鈣”、“鋅”指的是什麼?(分子,原子,還是……?)通過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並製造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1.建構元素概念,並區分元素與原子的概念

教師提出疑問:那麼什麼是元素呢?運用投影展示兩組物質:

從組成上分析每組物質的共同點,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規律,得出“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中的質子數”的結論。最後教師總結:元素是質子數(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巨集觀組成的,只論種類,不論個數。這樣的設計,從知識上,是為學生建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礎;從能力上,是為了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氧氣、鐵、硫酸銅,講解物質從微觀上來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粒子構成的;從巨集觀上來說是由元素組成的。並建構物質的組成(或構成)的關係。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質組成與構成的關係。培養學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化學觀念,並認識元素的分類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比較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種類和元素種類不變;分子種類發生變化。培養學生髮現規律,並總結提煉規律的能力。

3.認識身邊物質中的元素

教師組織活動學生看教材圖2—8,將構成地殼成分元素的質量分數做一些常識性介紹,並簡單向學生說明地殼中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是怎樣測定的。學生觀看圖片、瞭解、討論認識到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氧、矽、鋁、鐵。

教師總結:地殼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矽鋁鐵鈣鈉鉀鎂。(養閨女貼給哪家美)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4.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元素符號的含義

教師講解(投影教材P61圖3-19)一個不懂漢語的外國學生走進了我們的實驗室,看著試劑瓶上的標籤的情景。引出“元素符號”。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體會學習元素符號的必要性。

提出問題(投影教材P62表3-4)請同學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教師講解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並投影規範的元素符號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圖文並茂,將抽象的規則形象化,有利於學生記憶書寫規則,並養成良好的規範書寫習慣。

5.認識元素週期表

教師講解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科學家把它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這樣就得到了元素週期表。投影介紹門捷列夫。提問仔細觀察元素週期表,發現規律。

教師總結:元素週期表的工具性。元素週期表共有7橫行,18縱列,每個橫行叫做一個週期,每個縱列叫做一個主族,按核電子數遞增順序進行,對於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用不同顏色標註。進一步學習元素週期表,體會元素週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通過習題練習鞏固理論知識。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歸納總結並填寫“原子和元素比較表”,體會二者的區別和聯絡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