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中生物說課稿

說課稿3.09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生物說課稿

國中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國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鳥是如何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主要是通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通過了解鳥與人類的關係,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二、說學情

鳥類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容易看到。學生對鳥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但歸納總結還不夠。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對於本節的'兩個活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觀察、探究來。

三、說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徵。

2、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鳥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課標要求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在《鳥》的這一節中,此處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概念。通過掌握鳥的特徵,可以為生物進行正確分類。所以設定為教學重點,瞭解鳥的多樣性本身不是難點,難點在於學生要從“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得出鳥的身體構造是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建立認識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此處為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啟發式”的教學,並運用多種媒體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活動探究法、討論法,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創設情境匯入:通過“想一想,議一議”引入,思考與討論為什麼鳥兒可以自由飛翔?為什麼人類安裝人工翅膀還不能飛翔?除了翅膀以外,鳥還有什麼特徵是適於飛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接著是第二部分內容,對於鳥的外部形態,我將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家鴿活體,並思考鳥的外部形態是什麼樣的,具有怎樣的作用?全身佈滿羽毛又有什麼樣的作用?翅膀是什麼形狀具有怎樣的作用。接著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的外部形態特徵即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鳥的羽毛能夠保溫,並且翅膀成扇形能夠扇動空氣。接下來我會追問鳥通過翅膀的扇動能夠在天空中飛行,所以與運動系統有關,那運動系統具有怎樣特徵呢?引入運動系統,對於第二部分運動系統,我會首先引導學生拿出課前分發的骨骼標本進行觀察從而總結得出骨骼中空能夠減輕體重,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當中播放圖片以及引導學生們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得出鳥的胸肌發達並且具有龍骨突能夠擴大胸肌的著地面積。

而對於鳥的呼吸系統我將首先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氣囊,之後我會繼續提問氣囊是如何輔助肺進行呼吸接著多媒體當中呈現鳥吸氣和呼氣的視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呼吸的特點及雙重呼吸。而對於鳥的消化、視覺等知識我將同樣採用多媒體輔助學生自主討論的形式展開,在這裡不多加贅述。基於此,還需讓學生掌握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這兩個重要概念。

鳥是學習的第一個種恆溫動物,所以需要老師的歸納總結體溫的恆定對生物活動影響,以及從進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是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其他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視訊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鳥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認識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夥伴,養成愛鳥護鳥的習慣。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4、佈置作業

課後作業是收集當地養雞場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鞏固本課所學。利用化課程資源和社群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國中生物說課稿2

說課內容:七年級生物(上)《觀察植物細胞》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匯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匯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匯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位;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位來汙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援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國中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河北少兒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主要講述了食物鏈、食物網等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組成和型別,為本章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本節的學習為後面學習生物圈做了鋪墊。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從知識基礎上來說,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及其組成。本節內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從經驗角度上分析,學生會吃與被吃有一定了解,但對於食物鏈和食物網卻不完全清楚,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構成。

2.通過觀察“草原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圖片,提升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體會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關注人體自身的健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難點】食物網中食物鏈的計數。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人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首先,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動畫場景,提問學生該場景涉及到的生物及其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觀察得出螳螂、蟬、黃雀、樹;蟬吸取樹的汁液,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它們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係。接著我將進行補充:可以用大樹→蟬→螳螂→黃雀的鏈狀結構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這種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最後追問學生什麼是食物鏈?生物上如何定義?從而引出課題——《食物鏈和食物網》。

(二)新課教學

1.食物鏈

我組織學生進行謎語競猜:一片草地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草莓。我將追問學生又來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學生得出楊梅。隨後繼續提問學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並請學生嘗試用鏈狀結構來正確書寫它們之間的關係。師生總結得出草→羊→狼。

接著我會講解: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吃與被吃形成了食物關係,這種不同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絡,叫做食物鏈。引導學生根據所寫食物鏈,組織同桌兩人為一小組,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食物鏈由生態系統中的什麼成分組成?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2)食物鏈的起點是什麼?

(3)通常怎樣書寫食物鏈?

(4)可以用線段代替箭頭嗎?箭頭的指向是一定的嗎?

學生討論後得出第一題答案為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它們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係。第二題為起點是生產者,一般是綠色植物。第三題為用箭頭來表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箭頭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第四題學生說出不能,因為箭頭代表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其方向總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我會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最後我會總結:一個生態系統中有許多條食物鏈。各條食物鏈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如草食動物要吃多種植物,每種肉食動物也有多種捕食物件,所以許多食物鏈彼此交錯。

隨後提問學生若生態系統中的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在一起,會形成怎樣的結構呢?進而進入食物網部分內容的學習。

2.食物網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嘗試將草原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用線連線起來。當學生完成後,讓學生前後四人為一小組結合教材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這些食物鏈為什麼會出現交叉?形成了怎樣的結構?

(2)你是如何數出該圖中的食物鏈條數的?

學生思考後得出數食物鏈的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後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級別,不能中途停止。我最後進行總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線,形成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物之間因食物關係而形成的複雜關係,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

3.生態系統的功能

我會展示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提問學生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什麼?能量流動具有怎樣的特點?接著講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那麼如果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這些有毒物質是否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呢?

4.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的積累

我會播放淡水生態系統中魚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視訊。組織學生認真觀看,並獨立思考:

(1)為什麼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越多?

(2)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怎樣?

(3)這些有毒物質來自於哪裡?

通過問題串的設定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上,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提升

提問學生生物鏈中缺少生態系統的哪些成分?在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還能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不斷擴充,增加對知識的全面理解。

(四)課堂小結

我會總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終將會威脅人類自身。所以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珍惜環境吧!

(五)佈置作業

我將組織學生以生物興趣小組為單位去調查生活中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的事例,查閱資料討論後給出有效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下節課以小組彙報的形式交流討論。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瞭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國中生物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細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教師的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更關係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

《細菌》一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細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本節課主要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以及繁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為學生之後學習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進化、傳染病以及預防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國中生物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生物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度教學目標:

首先,我將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為: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辨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過生活例項,嘗試推測細菌的來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收穫,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1.通過了解顯微鏡在細菌的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有著密切關係’的觀點;

2.(並能夠)探討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結合課標,我將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定為“細菌的主要特徵”,考慮到學生之後學習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將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設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區別”。鑑於細胞個體微小,難以觀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細菌來源的探索歷程”。

二、學情分析

要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上,教師還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為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對細菌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具備相關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對細菌這類生物既熟悉又陌生,這使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學習本節課

但由於細菌個體微小,難以觀察,這就為學生學習本節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三、教法學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我將以情景驅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維的起點;以引導、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旋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引導學生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抓住本質特徵,以達到對細菌結構和營養性的準確認識;並藉助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為形象,最終突破重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成為學習發展的主體。

首先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以“顯微鏡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性”為起點,向學生講述顯微鏡的故事:“17世紀後葉以前,人們對於事物的瞭解還停留在用肉眼觀察到的層面,直到17世紀後葉列文虎克發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科學家觀察到了人體以及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生物”。並提出問題:“17世紀後葉以後,人們利用顯微鏡發現了哪些生物呢?”學生能夠很容易說出“細菌、草履蟲、病毒等微生物,“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顯微鏡下的一隅,來探索細菌世界的奧祕吧!”,從而匯入新課。並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突破重難點。

【細菌的發現】

在匯入的基礎上,我將結合圖片,聲情並茂的將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娓娓道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細菌的發現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處於細菌被發現的激情中時,我再丟擲新的問題:“那麼細菌是從哪裡來的呢?”並舉例‘新鮮的肉湯就會因為細菌而變質’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後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學生髮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該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後,我再播放巴斯德實驗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菌來源的認識,駁斥“自然發生說”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最後向學生簡介‘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事蹟以及成就。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有著密切關係’的認識。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鑑於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個體微小的事實,因此我將通過資料對比“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來強化學生認識。然後通過展示幾種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細菌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可能不同,那麼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探索細菌結構。

關於細菌的結構方面,我將設定三個對比環節。

首先圖片展示幾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引導學生討論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我進行巡迴指導,及時恰到好處的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有的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

然後通過動畫演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引導學生髮現細菌與動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主要區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並著重強調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和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將核膜去掉,通過動畫使學生直觀瞭解細菌沒有核膜,最終得出結論:細菌只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最後,圖片展示細菌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圖,通過提示:“植物有葉綠體,因此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並補充特例“硝化細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大多數細菌為異養型。

【細菌的生殖】

“細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麼細菌是如何孕育後代的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生殖,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待學生思考之後我再播放視訊“細菌的生殖”,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感,這時候,學生將很容易得出結論:細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當學生對細菌的分裂特定有了瞭解後,我再提出問題:“細菌快速繁殖是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那麼當條件比較惡劣時,細菌會不會因此而死亡呢?”然後播放“芽孢—細菌的休眠體”視訊,帶領學生總結:細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環境中,細菌會形成芽孢,暫時休眠。因此它們分佈廣泛,無處不在。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在講授完本節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要點,並引導學生梳理各要點之間的聯絡,形成知識網路,從而突破重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係,我將給學生提供素材例項,組織“給細菌的一封信”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提綱式板書,按順序歸納要點,提綱挈領:

“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須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作為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新人來說,我將以此為達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生物說課稿5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瞭解不同植物型別之間的親緣關係,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並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慾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週通知學生利用週末採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後山採集樣本,回到學校後,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採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採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牆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採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採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徵: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係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徵、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後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定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絡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於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絡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並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國中生物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並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並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絡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徵:從年齡特徵來看,八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八年級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瞭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遊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讀圖分析、遊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並通過讓學生參與遊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於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於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3)遊戲法。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習。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靈活教法及促進學生髮展的實效性

通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和學生遊戲互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方法又是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調整,動態變化的。

(三)各種教學手段的合理選擇及有效運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生動形象結合學生遊戲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國中生物說課稿7

Ⅰ、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絡,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史上科學與偽科學鬥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通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啟發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為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係。

從以上可知,本節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於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

2、通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開啟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絡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了隱性教育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於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而且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且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四、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教材承上啟下的關係。

2、注意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係。

4、要注意強調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係。

Ⅱ、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於時間的關係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詢資料並放在進化發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係的四種現代類人猿的分佈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佈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教材關係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為關係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為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係。

這節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眾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造的(即神創論)。但由於歷史久遠,且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因此存在著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

本節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

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及教材的最後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啟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於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代的生活極為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藉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Ⅲ、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通過證據、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於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人發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展的知識則要通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前後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國中生物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技能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訊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絡,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匯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訊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3.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訊《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訊,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4.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4)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後通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嚐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國中生物說課稿9

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下面我們來看看國中生物的說課稿,歡迎閱讀。

【設計依據與構思】

本節課是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10單元《生物和環境是統一體》第25章《生態系統》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本節課是本章的開始部分,本節中的知識和能力的養成,能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本節主要內容為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和生物富集及影響。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搭建“平臺”,通過相關圖片、視訊引導學生對一些常見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加深瞭解有關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通過對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食物鏈、食物網的教學,使學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環境之間和諧共存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所熟悉的.生態系統及其基本成分。

(2)舉例說明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樹立生物與環境是統一整體的觀點。

(3)舉例說出生物富集的過程及其影響。

2、能力目標

(1)能根據圖片、視訊等資料進行觀察及分析有關問題。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資料的能力。

(3)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2)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所熟悉的生態系統。

2、說出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

3、舉例說明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食物鏈、食物網和生物富集。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相關圖片、視訊,製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搭建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平臺”。

學生準備:調查校園生態環境,收集資料。

【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投影儀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視訊播放——“海洋生態系統”,理解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二、新課教學:

1、生態系統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所看視訊“海洋生態系統”,討論回答並舉例說明什麼是生態系統。多媒體演示圖片——“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演示多媒體圖片——“啄木鳥在樹幹上找蟲吃”、“腐爛的樹幹上長出許多真菌”、“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關係”、“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並得出結論——生態系統的組成,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

3、食物鏈和食物網:播放視訊“草——兔——鳥”及圖片——“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並得出結論——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分組討論“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小組代表用投影儀把結果投影出來,全班交流討論。

4、生物富集及影響:演示多媒體圖片——“DDT使魚鷹的卵殼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俁病”、“淡水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生物富集及對生物的影響,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

三、課堂小結: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體會。

四、練習反饋:多媒體演示練習,進行查漏補缺。

【課堂板書】

一、生態系統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裡,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組成:

(1)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物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係。

二、生物富集

1、概念:指生物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並積累某種物質,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

2、生物富集對生物的影響:影響生物和環境。

國中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最後一章,其主要內容為:

1.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

2.我國植被面臨的問題;

3.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4.課外實踐活動。

教材在知識方面要求不高,其編著目的更多是體現了培養學生調查、分析和綜合知識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本節課要求學生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及其特點。通過對各種植被型別的特點的比較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的基本技能。

2)讓學生了解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收集資訊,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課後讓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環境中的植被狀況,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認識到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培養學生調查、記錄、分析問題查詢原因、團結合作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寫調查報告。

4)通過課後讓學生嘗試“校園的綠化設計”,培養學生學會設計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設計學會查詢有關常見花卉、林木、草皮的相關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學生通過發散思維,設計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方案,通過教師對其的認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體驗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為我們自己的校園設計一個綠化方案,在設計中溶入自己的愛心在裡面,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通過調查當地植被狀況,認清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同時,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公民也需盡一部分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滲透人於自然和諧發展的道德意識,排除人類的中心主義。

4)在人文思想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愛護環境,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情景匯入

給出多媒體課件:由於亂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衝入黃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見的“懸河”,極易造成洪澇災害。觀看完錄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師:在大螢幕上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我們國家主要植被有哪些型別?各種植被型別有什麼特點?

2.森林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國對於植被的保護採取了哪些措施,你認為這些措施有用嗎?你是怎麼保護你身邊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歸納小結

我們進行自然保護,並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我們只有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以長遠觀點和整體觀點來綜合考慮問題,才能有效地保護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為我們人類服務。

國中生物說課稿1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後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資訊、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國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 生物必修本第x單元第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內容,後面是本教材

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 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 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七年級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識記:

理解

2、 能力目標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七年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

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七年級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 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國中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生殖方式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群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本節講述的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並重點突出了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體現了教材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

二、說學情

從知識角度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生物學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生物知識,他們對巨集觀生物學更感興趣。本節課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蝶、蛾、蝗蟲為例介紹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不繫統、不準確。從經驗認知角度分析,本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接觸過不同種類的昆蟲,對此也很好奇,這就為本課內容的講授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舉例說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觀察活動,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樹立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家蠶、蝴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描述家蠶、蝗蟲的生殖與發育過程。但是對於學生來說,昆蟲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對其特點要分類準確地描述,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變態發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採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設疑匯入,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學生“春天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是從什麼變化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已經知道美麗的蝴蝶是由毛毛蟲發育來的。教師接著提出問題:醜陋的毛毛蟲是怎麼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

2、新課展開

首先詢問學生有沒有養過家蠶,並在多媒體上展示養蠶繅絲以及絲綢之路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小小的家蠶和我們國家有哪些密切的聯絡。學生在觀察圖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蠶可以吐絲,我們的祖先利用家蠶吐的絲紡織出美麗的絲綢,並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亞、歐洲各國,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而且傳播了中國優秀的文化。

接下來繼續在大螢幕上展示家蠶生殖發育各階段的形態圖,並向學生提問:家蠶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這麼重要,那麼家蠶的生殖方式是什麼?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邊觀察邊討論。學生可以從雌雄蠶蛾交尾的圖片得出家蠶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隨後小組內對家蠶各時期發育的圖片進行排序,嘗試總結家蠶的一生要經歷的時期。我會請幾位不同的學生回答,之後給出明確的答案: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一下家蠶不同時期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最後請學生閱讀課本上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明確哪些昆蟲和家蠶一樣屬於完全變態。

下面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昆蟲的生殖、發育方式都和家蠶一樣?並在多媒體上展示蝗蟲生殖和發育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家蠶生殖、發育的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蝗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生殖?蝗蟲的發育過程有什麼特點?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還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上的,可以從課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比較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我在多媒體上回播放一張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對比表格,並請學生根據自己剛才所學內容填寫。

在上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家蠶、蝗蟲生殖、發育的圖片,學生在直觀、活躍的課堂當中學習知識、提升興趣。最後的表格比較,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分條填寫,知識要點清晰突出,便於掌握。

3、小結作業

下課之前請不同學生回顧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我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糾正並給予補充。並告訴學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蟲,只要努力,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走向成功。下課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飼養家蠶,詳細記錄各個時期的特點。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昆蟲生殖發育的不同方式,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生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迴圈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洩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迴圈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迴圈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絡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迴圈的途徑;說明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關係。

2.概述血液迴圈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迴圈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迴圈的路線和迴圈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迴圈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迴圈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迴圈的整體過程和體迴圈及肺迴圈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迴圈和肺迴圈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迴圈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迴圈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影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迴圈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迴圈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 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迴圈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迴圈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迴圈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迴圈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臺釋出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迴圈途徑,結合課件,強化迴圈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迴圈的途徑分為:體迴圈和肺迴圈。

體迴圈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迴圈。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迴圈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迴圈。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迴圈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迴圈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迴圈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迴圈和體迴圈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迴圈把體迴圈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迴圈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迴圈和肺迴圈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迴圈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迴圈,這個過程叫淋巴迴圈。淋巴迴圈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迴圈與淋巴迴圈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迴圈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迴圈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迴圈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迴圈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迴圈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國中生物說課稿15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後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資訊、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