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中語文說課稿14篇

說課稿2.9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語文說課稿14篇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沁園春 雪》(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園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對大自然的讚頌”為主題展開詩人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受到啟示,用美妙的詩行,彈奏出自然的樂章,書寫心中的情志。

《沁園春 雪》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寫於1936年的一首詞在該詞中,毛澤東詠雪言志,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偉大的抱負,充分表現了當代無產階級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壯志“恢弘的氣勢、壯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本課作為本單元的開篇,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國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併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並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欣賞並背誦這首詞;感受詞中的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品味、體悟詩歌凝練、生動、含蓄的語言,從中受到感染。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作者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徵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由於本文產生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歷史背景又比較複雜,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教師必須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並適當地補充一些教學資源,以此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及所表達的豪情壯志。

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及及本文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講本課的重、難點定為: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理解詩意。

2、品味精煉優美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和感受毛澤東的偉大情懷和胸襟。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因此,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活動式等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儘可能多的製造語文學習的自由空間,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討。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實到學生身上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採用我校一貫倡導的體現學生主體,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重視方法指導的“八環節”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視訊《大詩人毛澤東》)

恰當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是匯入新課的要求,還能夠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審美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的自我需求活動。

這節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在我們唱紅歌、頌祖國的日子裡,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經引起世界矚目的偉人——毛澤東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大詩人今天我們就走近大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一生寫過許多詩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就屬《沁園春雪》了今天,我們一起品讀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明確任務,目標引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上課伊始,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一開始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麼,那麼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這節課我確定的學習目標是:

1、反覆誦讀,理解詩意。

2、品味精煉優美的語言特色。

(三)資料助讀,檢查預習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首先指名學生介紹關於詞的相關知識和有關時代背景、影響,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幫助學生進行閱讀。

1、瞭解一些有關詞的知識(看大螢幕,請一名學生朗讀)

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2、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公開發表在1945年,看這兩個特定的時代背景,(看大螢幕,請一名學生朗讀)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陝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後《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鬥志和勝利的信心。

3、這首詞的公開問世,曾在重慶的文壇和政壇引起極大的反響(播放有關“重慶談判及這首詞公開後在當時的政壇和文壇引起強烈反響”的一段視訊)。

這首詞到底有怎樣的氣勢和魅力呢?我們來聽聽藝術家方明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誦。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聽範讀(學生看視訊,注意模仿)。

2、下面我們來學習朗誦這首詞:看要求,先試讀,自由讀,然後分別請同學單個讀、齊讀朗讀要求:①讀出激越豪壯的情調。 ②讀出重音,注意停頓、速度、節奏。

請同學們朗讀時,注意思考:詞的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上片:繪北國壯麗雪景,抒愛國之情。

下片:評歷史人物,贊當代英雄。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五)合作探究,問題研討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同桌合作、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啟迪、相互彌補、相互質疑、相互競爭的效果,從而對課文加深了理解,進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這節課,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理解、賞析上闋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寫雪景的?哪些語句是具體描寫雪景的?

2、作者對雪景的具體描述,由哪個詞領起?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景物?有什麼深意?

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賞析先有學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師補充、明確。

明確:靜景——長城、大河詩人在“望”中見“長城”“、大河”,並藉助想象感受到“長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熱愛並誓死保衛中華大地的反映,在東北全部、華北部分國土已經淪喪,神聖的抗日戰爭即將開始之際,寫“長城”,寫“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蘊含著“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意思,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鼓舞著全國人民奮起保衛我們美麗富饒的祖國河山。

動景——群山、高原寫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與高原形象的雄偉作者化靜態為動態,原因有三:第一,視覺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奮,意氣風發,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機勃勃,生動活躍第三,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運用比擬手法,賦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3、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寫出景物的什麼特點?

明確:這三句由寫實轉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氣象,把人引入到一個輝煌的境界裡去寫出了雪後景象的清朗、嬌豔、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

明確:胸懷博大寬廣;氣魄雄偉曠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二)理解、賞析下闋

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賞析先有學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師補充、明確。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折腰”本來是鞠躬、傾倒的意思,這裡有讚頌、讚美的意思,而它比“讚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強烈,更能體現出無數英雄為祖國的壯麗山河而傾倒之情。

2、“引”也是個領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什麼共性?

明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人物,是無數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戰功赫赫,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3、對於這樣傑出的.歷史人物,詞人用一個詞對他們作了總的評價,請找出這個詞並品味含義。

明確:“惜” 品味“惜”字的豐富含義: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評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欠缺第三,他們的不足是由於時代、階級侷限造成;第四,表現了後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討論:誰是真正的英雄?

明確:今朝的風流人物,是新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傑出的才能、更偉大的抱負的人,應該是人民群眾,也應該是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應該是詩人的自況這是詩人的自信和自勵,是他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三)重點研讀,品味語言

新課標對國中學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的閱讀要求各地的會考也把它作為考查的重要內容,常常把各種形式的語言鑑賞題請上會考試卷確實,品味語言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發展思維能力應教給學生品味語言的方法,可以首先從關鍵詞入手,其次從句式入手,第三,從修辭入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女生讀、男生讀等多種競讀形式,涵詠品味語言,記住文筆精華。

(四)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閱讀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說一說你從毛主席詩詞中體會到了哪些美?

這一環節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總結昇華

新知識的建構、拓展、運用,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此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反思各自的認知轉化與心中的感受此環節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思維、參與能力,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昇華。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兩則寓言都依據辯證邏輯構想而成的。本單元內容上緊承第一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但側重點稍有不同,第一單元側重人生感悟,本單元側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臺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求熟讀課文,聯絡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閱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要求,結合新課標“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要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審美、閒適、慧心、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並簡要概括,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奇妙。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寓意,學習精美的表達。體驗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並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點)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對人類的諷刺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難點)

教法

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讀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1、教師創境匯入、指導誦讀、深入研讀、合作精讀、對比閱讀等,使學生能夠較準確、流暢地複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語言特點和深刻的寓意;

2、抓關鍵詞語、句子的方法,按設疑——探究——釋疑——質疑的程式展開,以問題引思路,以疑問求深入,大膽倡導有疑而問,提倡“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的精神;

3、設境法、點撥法、積累法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請你複述、請你品味、小試牛刀等尊重學生,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不拔高,不灌輸,拉近與學生的感情距離,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學法

七年級新生對寓言的學習有了一點點基礎,但理解也僅僅限於淺層次上。特別是以人生為主題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堂上從朗讀、複述、抓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練習中鞏固,在質疑中創新。逐步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預習反饋

1、簡要介紹寓言及作者周國平;

2、字詞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內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能“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 首先指名學生介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幫助學生進行文學常識和字詞的積累,體現了這一要求。)

(三)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讀出語氣和情感,學生體會;

2、自由誦讀兩則寓言,思考以下問題:

1)《白兔和月亮》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加以概括。白兔從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四)自由誦讀,請你複述

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進行兩則寓言複述,教師簡要評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完整準確,突出要點”的複述能力,該環節的設定可以很好提高學生的複述能力,達成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五)深入研讀,請你品味

以小組為單位,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和交流。

(說明:本專案的設定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依據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並且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體會語言的教學任務)

(六)合作精讀,質疑探究

(七)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將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進行比較閱讀,你有什麼啟發?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結果。學生代表發言後教師總結。

(說明: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該環節的設定就是為了實現對學生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開放性。)

(八)輕鬆回讀,體驗反思

(九)課堂檢測,小試牛刀

(十)課堂小結

《人生寓言(節選)》選了兩則,一則是《白兔和月亮》,一則是《落難的王子》,說的是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財富;對待厄運,把概念再提升一級,是人生應該怎樣對待好事與壞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則戒貪。白兔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明白了,擁有月亮不如沒有。如果某種擁有並不能給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惱;那就不如沒有。《落難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懼厄運。王子那樣脆弱的人都挺過來了,誰又不能呢,厄運可以使人堅強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沁園春雪》編排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另有三篇現代詩《雨說》,《星星變奏曲》和《外國詩兩首》。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煉、優美的詩歌語言。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把本課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弄懂字面意思,將不懂地方標記出來;逐詞逐句揣摩語言,細心揣摩品味。

能力目標:細緻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品味學習詩歌的壯美及詩中表現的人情美。

其中"逐詞逐句揣摩語言,細心揣摩品味"及"細緻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應為學習的重點。而"細緻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尤其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練習法等方法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詞——聽讀全詞——導讀全詞,最後分組誦讀;從方式上看,播放錄音,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欣賞、領悟詞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為了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結合兩班自學能力不強的實際學情,我設計並嘗試了"連環——頂針"提問教學法,四組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氣呵成,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且四組提問所轄18個小問題,"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著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學習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2個反饋檢測題,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這是練習法。

本課採用了《沁園春雪》朗讀磁帶1件,用於聽讀訓練,直接服務於誦讀法;使用《我愛你,塞北的雪》VCD片匯入新課,形象生動。投影儀和列印資料,增強教學直觀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採用五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五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四、說教學程

第一步、匯入新課在投影僅上播放VCD片《我愛你,塞北的雪》片斷。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過渡到北方豪邁的雪。這樣匯入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板書課題。

第二步、簡介背景展示詞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了解毛澤東在特定歷史時期擔負的歷史使命,有助於學生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主旨。

第三步、初讀全詞在解題之後,指名學生輪讀上下闕,全班聽讀,檢查學生課前自讀情況。針對學生易錯字音,藉助投影儀進行正音教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齊讀形式品味詞的語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聽讀全詞要求學生閉眼聽讀,聯想優美畫面,初步感受詞的形象之美,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第五步、導讀全詞先讓學生以五人討論小組為單位,討論螢幕上用投影儀投出的四大問題:

1、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2、下闋作者是怎樣評論古代帝王的?

3、請找出主旨旬,你怎樣理解運用這句話?

4、有人說詞的上闋寫景和下闋評古論今沒有什麼聯絡,你看呢?

學生經過3分鐘小組討論後,教師將早先設計好的四個大問題之下的18個形成頂針特色的"連環問"按序丟擲,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著學生深深地進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這18個小問題是:

(1)詞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圖畫?(北國雪景圖板書"景")

(2)作者欣賞北國雪景的立足點在什麼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遠眺),詞的上闋有一個字能表達這個意思,這個字是——(望)。

(4)作者在高處望見了哪些具體的景物?(長城、大河、山脈、高原)

(5)(講析了"長城""大河'兩句後)如果說長城、黃河兩個名詞本身就帶有雄壯的氣勢,那麼作者怎樣賦予山脈、高原以奔放的氣勢?(使用比喻、擬人修辭,化靜為動……)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嗎?(不全是)其中帶有很大的什麼成份?(聯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還作了怎樣的聯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後紅日當空,白雪交映的壯麗景色)(插入學生誦讀訓練1分鐘)

(8)詞中哪一句話可概括上闋這個意境磅礴,氣勢雄偉的畫圖?(江山如此多嬌)(用投影儀展示課本插圖,板書"江山多嬌")

(9)顯然這是一個承上句,總括上闋,有沒有啟下句總起下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0)這說明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書"評古代帝王")

(11)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雄才大略,戰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介?(惜)(板書"惜")

(13)(概括"惜"字用詞講究分寸的表達作用後)詞中還有幾個類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評古為頌今)(板書"頌")

(15)歌頌今天的哪種人?(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板書"人民大眾")

(16)那麼主旨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板書"主旨")

(17)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真正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應看今天的人民大眾)(插入學生誦讀下闋1分鐘)

(18)詞上闋寫景下闋評古頌今,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前者是基礎,正是由於"江山如此多嬌"才會引無數英雄折腰,評古頌今就很自然

這18個小題由易到難,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的起鋪墊作用,有的起過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躍氣氛作用,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通過連環追問導讀方式,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認識大大加深了,本課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基本解決和突破了。

至此,課堂教學達於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反饋越及時越好。我推出2道"反饋檢測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兩道題圍繞著教學目的設定8個選擇支項,檢查學生教學目標掌握情況。同時,考慮到九年級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注意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其中一題要求選出正確項,另一題則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最後一步,作業佈置,要求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這是用教學中以讀促寫,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9)顯然這是一個承上句,總括上闋,有沒有啟下句總起下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0)這說明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書"評古代帝王")

(11)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雄才大略,戰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介?(惜)(板書"惜")

(13)(概括"惜"字用詞講究分寸的表達作用後)詞中還有幾個類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評古為頌今)(板書"頌")

(15)歌頌今天的哪種人?(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板書"人民大眾")

(16)那麼主旨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板書"主旨")

(17)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真正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應看今天的人民大眾)(插入學生誦讀下闋1分鐘)

(18)詞上闋寫景下闋評古頌今,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前者是基礎,正是由於"江山如此多嬌"才會引無數英雄折腰,評古頌今就很自然

這18個小題由易到難,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的起鋪墊作用,有的起過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躍氣氛作用,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通過連環追問導讀方式,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認識大大加深了,本課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基本解決和突破了。

至此,課堂教學達於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反饋越及時越好。我推出2道"反饋檢測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兩道題圍繞著教學目的設定8個選擇支項,檢查學生教學目標掌握情況。同時,考慮到九年級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注意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其中一題要求選出正確項,另一題則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最後一步,作業佈置,要求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這是用教學中以讀促寫,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今天的課題我說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八年級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瞭解《詩經》文化常識,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複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覆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及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後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說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瞭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裡,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裡?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祕的源頭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託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麼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於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悅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飢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意象:楊柳、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飢渴難耐,情景淒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絡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蒐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說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八年級學生,對《詩經》瞭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於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於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走進文字,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四、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匯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絡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推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進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分離普遍的家國之情

託物寄情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斑羚飛渡》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單元編選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裡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從內容來看這篇課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體現本單元的一個“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重點,有如下特點與作用:

(1)課文體現了較強的時代的氣息,緊密聯絡社會實踐。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課文適應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

2、學情分析。

一課時完成文字教學任務,並結合本課開展一課時的“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扣人心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蘊含的哲理較深廣,七年級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感悟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學生已有兩年微機操作的經驗,已具備上網搜尋與製作電腦小報的能力;並且社會課上及課後已做過比較規範的調查報告,只要稍加提點就能讓學生自組分工開展第二課時的活動。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原則,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與能力:

1、理清並感受文中生動、感人的情節;

2、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於自我犧牲、捨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3、聯絡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複述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有感情的朗讀文字片段,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通過“保護野生動物”活動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第二課時)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感受動物自我犧牲、捨己為人的可貴精神,激發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

4、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形成良好的個性的教學目標,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於自我犧牲、捨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學難點:聯絡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關於教法,我想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據此,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走近文字;並採用激發興趣法來啟用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二課時把班上學生按照能力強弱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學習小組,這樣便於同學間的交流和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為了加強文字與社會實際的聯絡,擴大知識面,讓學生嘗試運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節課領學生到微機房去上課,運用微機課學習的上網技術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語文教師要推薦內容對口的網站或網頁,為優化學生的設計多提意見。

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展開討論和交流,並進行適當點撥,主要貫穿以下教法。

1、情境設定法:在匯入新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觀看一段flash(斑羚飛渡這個故事的前因),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自由朗讀,分析之前個別朗讀,分析相關的語句後全班齊讀,重點語段請個別學生範讀,一節課書聲琅琅,才能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本科課具體學法主要有:

(1)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

(2)學生反覆朗讀感人語段,品讀與傾聽。

(3)學生上網搜尋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發展規律並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設計科學、合理、藝術的教學環節,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邏輯性、綜合性,還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所以確定以下教學步驟:

課前佈置預習:

(1)朗讀課文2-3遍。

(2)自學文中的生詞、重點詞語。

(3)找出你認為文中優美生動或令人感動的語句,加以賞析做在預習活頁上。

(4)蒐集斑羚的有關資料。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蘆花蕩》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北白洋澱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尋找隊伍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主人公老頭子的形象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讓人心生嚮往,文章優美明麗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了那一片一望無際的蘆花蕩中,一同去感受這片土地上令人蕩氣迴腸的抗日豪情。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準確把握小說三要素的概念,能夠運用小說三要素分析本文。

2.區分人物描寫的不同方法,能夠綜合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來構建人物立體形象。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他的妙處,並分析其作用。

2.賞析主要人物“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傳奇色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白洋澱的美麗風光中培養對祖國的熱愛和捍衛國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從文中“老頭子”等堅持抗戰的'隊伍身上,學習他們不派艱險、豪邁樂觀的英雄性格,讓學生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重點難點:

重點:

1.通過體會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難點:

1.如何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過於”二字。

2.優美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我決定以學生為主體,採用複述法、品讀法、討論探究法、聯想拓展法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來實現。在人物分析上,我決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感受

學生在熟悉課文之後,對其中的主要人物——老頭子已經產生了初步印象。我採用討論探究法來實現第一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老頭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體描摹

人物描寫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除了正面描寫外,還可以進行側面描寫。這些描寫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體現。這一環節的教學可以採用品讀法,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指出他們所採用的描寫方法,說說這些句子表現出老頭子怎樣的性格特點。這樣,老頭子這一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成了一個具體可感的立體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關鍵

這一步的教學實際上也是突破難點的過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頭子對同胞的愛、對敵人的恨,這些學生都很好理解。難就難在“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個性特徵上,尤其是對於“過於”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過於”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層,確實有過頭的意思。接著,就引導學生思考,老頭子的自信與自尊為什麼過了頭呢?高爾基曾經說過,“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我們要緊緊扣住情節發展來分析這一問題。學生不難發現找出答案。老師總結:“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顯示的一幅幅優美的白洋澱圖片,這時,傳來了老師的畫外音:

同學們,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這就是白洋澱。白洋澱,它位於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澱組成,佔地面積四十多萬畝,這裡水道縱橫,蘆葦萬頃,撫仰吐穗,風光旖旎。面對浩淼的澱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深深地陶醉。你們可曾想到,在半個多世紀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裡曾是抗戰的大舞臺,上演了無數個英雄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美麗的蘆花叢中,去解讀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著導語,老師說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藉著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澱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荷花澱派”。

三、景物描寫品讀

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說,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澱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2.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著對白洋澱深厚的熱愛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澱,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蕩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說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3.怎樣說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設定懸念,引人入勝;

(3).有矛盾衝突和高潮的出現;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蕩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8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最後一課》,它是國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

一、大綱對國中閱讀的要求

大綱對國中階段在文學作品方面的閱讀要求主要有:1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2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通過聽讀,瞭解小說的主要情節。這樣,才能更好體味和推敲作品語言的意義和作用。(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 情感目標: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這課兩個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時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發展目標:在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四、教學重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新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物件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對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整體感悟一篇較長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根據這個情況,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的重點、難點。

1、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前後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難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是本文的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以啟發和點撥。

五、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法、學法。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1、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2、重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其次採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獻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主要採用討論式和對話式,讓學生學會與老師對話與文字對話。第三,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我將使用投影和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分為三個環節,三個課時來完成。由於本篇是教讀課文,在每個教學環節裡,我都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完成知識的積累。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匯入新課的: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我將播放北京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申奧成功後全國上下歡慶的景象,引入什麼是愛國主義精神,然後說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

第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給生詞注音,七年級的學生還處於識字認字過程,這一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問學生,瞭解他們課後查閱資料的情況 :作者的情況,故事發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後,將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聽讀——整體感知課文,理請文章思路。

(1) 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2) 默讀全文,討論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脣、不指讀邊讀邊思考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後老師要明確全文按情節分為三部分:1-6為第一部分、7-23為第二部分、24-29為第三部分。

在這個環節裡,完成了知識目標的第一點。

第二課時:進行第二個教學環節: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思想。這個環節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

教學要點: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如何在這一步裡突破重難點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討論,交流對話,給學生搭知識的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

首先先讓學生閱讀第一、第二部分,從以下幾個話題入手:

1、小弗郎士在上課如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麼?文中為什麼不直接從上課寫起?教師在這個話題中需要明確: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的氣氛,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

2、《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日上課時大不一樣,你能從文中找出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這種不一樣說明了什麼?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首先是氣氛不一樣、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這種種不同為最後醫科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為下文蓄足了氣勢。

3、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你能從中找出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變化的的原因嗎?在與學生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用筆勾畫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和交流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品讀,我們突破了重點,把握了小弗郎士這個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個課時,繼續第二個環節的主題——品讀課文。但是教學要點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在這步裡,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讀法和討論法。

讓同學接力讀11-19段,引導同學對下面的問題進行分析:(1)在最後一課裡韓麥爾先生為什麼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他什麼樣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氣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象把小教室裡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讓同學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麼?(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麼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幾個問題分別從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進行分析的,解決了這幾個問日,也就突破了重點的第一點。

然後請譯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教師在小結時要指出這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後,要對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歸納,和進行創新寫作,這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啟用思想,創新寫作。歸納本文通過典型的環境,如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描寫,突出典型任務的性格的寫法。這些在寫作上都要會學習和運用。佈置作文,題目設計為《最後一課》之後,要求學生展開合情的想象,緊承文末的一句話進行續寫。

以上的教學中,我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這個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的規律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樣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望嶽》是長春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板塊第一課。本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篇,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學習本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為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氣魄,提升學生的人文認知。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主張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與技能: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感悟詩的'意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及遠大的胸襟抱負。

教學重難點:背誦詩,感悟詩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懷。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知識內化→拓展深化

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個性展示

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達到讓語文迴歸到學科的本質屬性中來,突出其工具性與人文性,讓語文學科迴歸到一種真實和質樸的狀態,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擺空架字。語文應該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是生動的,立體的。更是我們漢語言所特有的美及蘊含的豐富內涵。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思維過程的真實展現,一種從不會到會的的過程。從教者到學生一節課都不會是完美的展現,而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更引起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繼而尋求到一種較為合理的解決手段。我個人認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文字決定不了讀者,那麼教師也決定不了學生,而是學生決定教師。因此我渴望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講解,引導,到放手,梯度式的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字,掌握學習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從歌曲《我愛你中國》的歌詞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產生一

種對於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懷著這樣的心情走進課堂,為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字打下基礎。

(二)複習:杜甫其人,創作背景。為深入體會內涵做鋪墊。

(三)簡要的教學過程:

講讀第一聯,突出寫作特點及蘊含感情。

師生合作研讀第二聯,體會用字的精妙及修辭方法.

自主學習第三聯,多角度進行賞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理解問題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聯,體會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偉大的胸襟抱負,及偉大的人格。最後教師進行小結

五、總結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鑑賞;在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較為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繼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與鑑賞能力。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1.目的明確。

總體上做到三個面向:即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如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你對傷仲永瞭解多少?"根據認知的水平高低都可尋找答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慧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陳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面向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即注意發揮教材的主體作用,又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每個問題的提出時,都做到緩慢有梯度。從整體把握到字、詞、句,再到"你從中讀懂什麼?"同意仲永曾是個天資過人的人嗎?……你又想到了什麼?”一系列問題不斷地用"努力"等鼓勵的話語讓學生想方設法跳一跳品嚐成功。在展示和實現教學目標分層次進行,使教學目標讓師生明確,使各學生學有所得。

2.知識新,資訊多。

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又新穎新鮮,如從網上查詢劉小源和仲永的`相似點,給學生思考,發散的餘地大,提問恰到好處,為學生製造"為學生製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與熱情。課堂的結尾用自制的動畫課件結束,既生動又耐人回味,首尾呼應的讓大家惋惜傷仲永式的人物。

3.密度大,節奏快,設計精,結構巧。

一節課學生三次朗讀課文:一次聽音朗讀;一次有組織的小組討論;一次課件小製作,又把雙基夯實,圍繞仲永的各種境展開討論。這之中,緩急有序,起伏有致。課堂教學環節嚴密,環環相扣,充分發揮每一分鐘的作用,利用書本的有用資料,組織教學,當堂完成若干習題實屬不易之事。且整節課出現了百家爭鳴,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後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氣氛和、方法活。

教師樸素大方,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啟用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本校難以達到的境界,要麼一放就無法收攏,要麼小心翼翼地固守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學生勤於動腦,動手,做到五種感官的協調配合,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鬆,若有所思。我們的新課改需要這樣的課堂氣氛,不是繁而空,是精而實,因此說整節課師生相互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觀潮》。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自然奇觀”這一專題展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錢塘江以其奇特壯觀的大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文章,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通過對課文重點詞語的理解,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練習背誦第3、4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3、在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的基礎上,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課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在課文的重點段中,按空間、時間的順序進行了形象的描寫,而這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很難體會出來,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我把理解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並有序練習背誦定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學生生活在內陸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觀的大潮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沒有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課文文質兼美,意在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想象奇觀,深入品讀重點的詞句,並能熟練運用,因此,我把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定為本課難點。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掌握了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所以可以從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領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我確定本課的教學思路是:緊扣一個“讀”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調動學生參與解讀文字,增添了學生的興趣。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走進文字,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文字的情感,

四、教學程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構想通過:識字學詞,品讀感悟,迴歸整體這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識字學詞,整體感知

此環節重點掌握多音字“悶、薄、漲、顫、號”的字音“橫貫”的“貫”字的書寫筆順及“觀潮”“奇觀”中“觀”字的不同意思,做到紮實有效的學詞。同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路,課文是按照潮來時、潮來中、潮來後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潮來時 潮來中 潮來後

(二)品讀感悟、體會奇觀

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學生了解大潮雄偉、壯觀並學習作者按觀潮順序記敘景物寫法的重點段落,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凸現對重點的處理。

1.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要求背誦,在背誦之前,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背誦這兩個自然段,有什麼好的方法?通過上面的大量讀中感知,學生會找到可以按照時間、大潮的由遠及近(空間)、前後聯絡等來記憶。

此時,教師再出示插圖及表示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的詞語,輔助學生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2.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其實,在學生交流背誦方法的時候,也就明確了三、四自然段的寫作順序,那就是——由遠及近。

對於描寫觀潮人表現得句子,在課上不作重點處理,只是讓學生找一找段中描寫觀潮人的語句,看看放在這裡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重點詞語“人聲鼎沸”的體會,感受到加入了對觀潮人的描寫,更能襯托出真是天下奇觀,所以,才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也與第二自然段的人們的表現相照應。

三、迴歸整體,感悟寫法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效果:這節課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板書設計

潮來前(平靜) 人(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潮來時(浩浩蕩蕩) 人(沸騰,人聲鼎沸)

潮來後(奔騰西去)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瞭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瞭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鑑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匯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可汗燕山鞍韉鳴濺濺撲朔迷離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XXXXX中看出木蘭是一個XXXXXX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字、感悟文字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凶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鍊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訊,一分鐘。其中多是巨集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訊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裡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裡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②為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佈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瞭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字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3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裡行間都洋溢著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階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著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路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匯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匯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著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著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裡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著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著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定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4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路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 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為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資訊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