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中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生物說課稿

高中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選自蘇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節第1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本節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環境對生物生長很重要、生態因子和型別,該內容既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唸的很好素材。

二、說學情

本階段學生對群落的概念以及捕食關係已經有了認識,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 但這些並不足以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整體,而對環境與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絡也不清楚,學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通過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探究生態環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師生互動,瞭解環境、環境因子、生態因子等概念,明確環境與生物的關係十分緊密。

2、通過資料影象分析,初步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3、對問題進行探究,促進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養成,在學習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分析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作用和對生態因子進行分類是本節課的重點。本節的難點是說明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溫度、溼度等條件對生物生長的重要性較複雜,且學生接觸較少是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討論、合作交流等方法,引起學習慾望,引導學生全員參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環節,多媒體展示圖片及歇後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隱含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絡。結合螳螂的圖片提問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響?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和生存環境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學生討論彙報基礎上點撥:對生活在田間的螳螂來說,它生長髮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響,從而引出環境對生物非常重要。

通過聯絡多媒體創設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回顧與思考,激發學生了解環境因素對生物體的影響明確接下里的學習內容。

2、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部分圍繞生態因子的概念及謝爾福德的耐受性定律的學習,結合前面匯入的螳螂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影響螳螂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繼而提問學生結合教材說出生態因子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態因子。我出示馬鈴薯生長案例圖片,引導說出馬鈴薯生長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小組討論將影響因子進行分類,可找出生物生長受陽光、空氣、溫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也受田野中各種植物和螳螂、蛇、蛙等生物因素影響。

接著我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總結生態因子的種類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方面。通過多媒體展示生物生長的案例,啟發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因子對生物生的影響,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理解生態因子的概念及種類,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最後介紹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4—1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圖示,介紹圖示模型代表的含義。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種群數量與生態因子之間有什麼關係?(2)對於生物生長哪個區域屬於是最適合的區域,這對生物種群保護與生活生產有什麼指導意義?學生反饋後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內容,即任何生物的種群數量都會隨某種生態因子的改變而改變。說明每種生物對一種環境因子都有一個生態上的適應範圍,高於或者低於這個範圍都會限制其生長來完成這部分的內容的教學。

補充案例組織學生閱讀教材76頁內容,引導學生討論,溫度如何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分佈、生殖的;光照如何影響植物的分佈,動物的習性;水分如何限制陸生生物的分佈等等。讓學生們舉出一些生活例項。

通過現代媒體技術,將生態環境中的抽象問題具體化,結合問題思考激發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升分析問題管總結的能力。極大的豐富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思考合作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

為了更好鞏固本課內容,我將組織學生分析小麥灌漿時期,陰雨連綿的天氣會造成小麥的減產,其主要的生態因子是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促進小麥生長?通過這樣的開放性思考問題,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又將知識進行延伸,提升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將本節課內容系統化。

4、佈置作業

讓學生課下蒐集資料,思考問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還能構成什麼關係?課後交流,既能提升學生觀察、收搜尋資訊的能力,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內容學習做好準備。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的系統性,突出知識的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掌握環境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高中生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ATP和酶》是選自人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4章第1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的基礎上,本節介紹了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酶的概念、酶促反應以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過程需要酶的參與,並涉及能量的釋放和利用。它們是學習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必備知識。學好本節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對生物體細胞代謝的生理意義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從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看,已經掌握了細胞的化學組成及其結構和功能;從學學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援機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前提,但是學生對於ATP和酶卻缺乏瞭解。從學生的認知思維來看: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漸形成,但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形象直觀的方式,以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寫出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在代謝中的意義,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掌握酶的本質、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過觀察ATP與ADP相互轉換示意圖,初步形成圖文轉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養思考分析能力。過小組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交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通過分析ATP與ADP的動態平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生態觀。關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STS之間的關係,形成探究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ATP和ADP的相互轉化的過程;酶的作用、本質、特性。

難點:理解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根據現象分析得出結論。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提問、小組討論、直觀演示、自主閱讀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通過詩句進行匯入引出螢火蟲,隨後共同探討螢火蟲發光的原因,詢問螢火蟲發光等自然界常見的.生命活動,發光的能量從哪裡來呢?引出今天的課題。ATP是一種直接能源物質。

2、新課教學

新授環節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來進行講解,具體包括:ATP結構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結構特點

我會提問學生:現在已經知道了ATP是細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質,那麼ATP是一種什麼物質呢?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上的內容,初步瞭解ATP的結構組成。之後,我再用掛圖為學生直觀展示ATP的分子結構,並進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1、ATP是什麼物質的英文縮寫?結構有什麼特點?結構簡式是什麼?A、P等符號分別代表什麼?通過提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瞭解ATP的結構特點。並且及時通過提問過渡到下一知識點,具體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儲存在何處?為什麼說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樣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

在學生掌握ATP結構特點後,我將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ATP如何供能?ATP與ADP又是怎樣轉化呢?由此,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言,小組間相互交流。根據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鍵的特點,學生很可能會想到由高能磷酸鍵斷裂供能。對於學生的設想,不論正確與否,我都會給予充分肯定與評價,並通過展示多媒體動畫的方式來講解ATP與ADP的轉化過程,展示ATP水解的過程。注重強調並不是可逆反應,物質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動理解ATP是能量“通貨”。給與學生過程性評價,能夠給與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展示多媒體動畫直觀清晰,有利於知識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時提問學生過渡,具體如下:“繼續提問學生ATP水解是釋放的能量主要用於哪些生命活動呢?轉化時需要的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會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之後結合書上的掛圖和我展示課件展示ATP的應用例項,總結幾種常見的需要ATP參與的生命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肌肉收縮,電鰻放電,螢火蟲發光)讓學生了解ATP的具體作用。通過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的引出課本的知識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架構。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應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生物科學史材料,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學生閱讀、提取資訊。師生互動分析出結果——酶的來源:活細胞;作用:催化;化學本質:蛋白質或RNA;並且總結出酶的概念。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後,及時開展實驗對酶的特性進行探究,由於本節課時間有限,且學生之前所接受知識較多,因此本節課不急於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現出來。我會結合酶的應用講解從發現酶認識酶到酶的應用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會探究酶的催化性。帶著學生一起探討課本65頁的實驗過程中,我會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及時記錄,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積極思考為什麼酵母菌能使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麼、從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結論。

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逐步養成資訊處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課堂小結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

4、佈置作業

作業部分、酶的應用,或者說酶還有什麼特性。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包括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以及酶的相關知識,直觀清晰。

高中生物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現史聯絡起來的,可採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課分開,不利於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後聯絡

學生在國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從酶的發現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現(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實驗五: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②實驗四: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故本節的能力培養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於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範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有基礎

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於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後聯絡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於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於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採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並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課聯絡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現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現現象。同時,對實驗前後的認識和現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範操作

規範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並強化操作程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象的重要環節,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緻,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地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式

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採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後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併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現

1、酶的發現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過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②簡析目的要求:學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規範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範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加入過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後,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並立即觀察實驗現象。

②向試管內液麵上方放入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生香潮溼而熄滅。

③過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面板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④當分別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後,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⑤哪個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⑥試管中產生的氣體各是什麼?(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澱,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鑑定有無還原性糖。

②淺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澱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③演示實驗操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製備的可溶性澱粉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澱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兩支試管應放在水溫為60℃左右,低於50℃或高於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試管也出現磚紅色沉澱,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乾淨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淨

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⑤在實驗過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澱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生變化

⑥保溫5分鐘的目的是什麼?(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澱粉酶只催化澱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匯出酶的多樣性特徵。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徵,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後練習

①完成實驗報告冊上的練習,落實基礎。

②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現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於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複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酶在PH=7的環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說課稿4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複製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裡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麼?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含有什麼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麼?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麼(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

5、佈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5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組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習題設計等七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我對這節內容的構思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四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首先由能量流動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動的方法: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科學規律的能力。在學生揭示能量流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桑基魚塘、草原放牧兩個例項分析,使學生切身體驗生態學規律與現實生活及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絡,自覺樹立生態學觀點,遵循生態學規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努力。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等知識為基礎,同時又是學生鞏固生態系統結構,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以及生態系統等知識的基礎,它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是重點和難點。

(二)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三)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Ⅱ)

(四)教學目標

為落實課程標準內容,結合本節教材內容設計及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心理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

2、在運用能量流動規律進行例項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並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能從整體水平對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統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

2、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並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注重生態學觀點的培養。

2、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養成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及其突破

1、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

(2)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用準確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的過程。

(3)研究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更好地服務於人類自身(調節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學觀點,自覺堅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基於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現實生活的需要,確定了以上教學的重點。

2、難點及其突破策略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在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和學生缺少揭示規律的方法。針對這一難點主要採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採用由區域性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能量流動過程,歸納能量流動的特點。

在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時,先由一個個體的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途徑分析,逐步種群、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最終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在能量流動的特點的教學中,先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測,然後以賽達泊格湖能量為例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的'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2、設計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的合作進行推理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規律。

在學生完成能量流動概念學習之後,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個體的能量如何輸入儲存和散失?一個種群呢?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學習和思考;接著提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如何流動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小組探究:第一營養級的能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第二營養級呢?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歸納:①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什麼?②如何輸入?③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④能量在各個營養級的來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動的起點和渠道?通過探究和師生互動準確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在解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你能總結出什麼規律?”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出能能量流動的規律。

3、重視聯絡實際,鞏固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歸納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為什麼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鏈長度一般只有4—5級?”“魯賓遜荒島生存策略”等例項分析,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分析例項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實際中的科學規律,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x,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物件為高二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已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已經養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邏輯推理能力;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通過初、高中學習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傳遞,能量守恆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已學習了儲存能量的物質、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體等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加工資訊、推理判斷、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思考、合作、探究、歸納,教師啟發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樂學氛圍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條理性、動態性、高效性等優點,設計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由現象發現規律、掌握規律,並運用規律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分析問題、揭示問題,方法很重要。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重在指導學生掌握由個別→一般,由區域性→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規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絡生產、生活實際,進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1、問題探討、設疑激趣

2、理解概念、問題引導,學生由個體→種群→營養級→生態系統逐步進行能量流動分析。

3、小組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綱總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

4、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歸納能量流動特點並探究其表示形式。

5、例項分析,運用能量流動的規律。

6、小組探討例項、歸納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7、課堂小結

(二)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導誘,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獲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

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置身其中;與生存挑戰相聯絡,激發學生求知x。自覺主動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會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出定性推測:能量有逐級遞減的趨勢。

教師進一步提出這一推測的準確性有待驗證,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x。教師因勢利導轉入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的能量流動,通過定量分析和小組的交流探究歸納出能量流動的規律。

學生沉浸在發現規律的快樂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例項分析,使學生在分析例項中體驗規律應用的快樂進而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與桑基魚塘,以及小組變流如何更好的進行草原放牧,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新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學生由現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規律的教學思路,容易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的幾個注意點

1、注意區分攝入量和同化量

2、在講能量金字塔時要避免學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識鞏固不牢時,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擾,暫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區分提高能量利用率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不同。

六、板書設計

為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知識體系。板書設計如下: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能量流動的概念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輸入傳遞、轉化、散失1.特點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單向流動

1、來源逐級遞減

2、起點2.表現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5、各個營養級能量來源1.效利用

6、各個營養級能量的去路2.持續高效流向對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轉化過程

七、習題設計

1、課堂鞏固練習

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區分易混點

2、課後探究

設計課後探究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調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積及性;同時通過開放性試題,拓寬學生思維。

高中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基因的分離定律》是蘇教版高中第3章第1節的內容。本章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基因分離定律、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基因的分離定律的應用這3部分內容,共分為2課時進行教學,此次說課主要圍繞第1課時展開。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掌握了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這位學習本節課做好了鋪墊,同時學習本節課也為後續進一步學習自由組合定律和掌握人類遺傳病的相關計算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啟後的紐帶作用。

二、說學情

其實學生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初步瞭解孟德爾的豌豆實驗,這也為本節課的順利展開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畢竟兩個知識經驗之間距離太長,此外關於如何用遺傳圖解的形式來分析雜交實驗,對於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說,還是十分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多采用直觀展示法、講解法、小組討論等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係;闡明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及性狀分離的概念,解釋性狀分離的現象;說出基因分離定律的主要內容。

2.通過對孟德爾實驗的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及運用遺傳圖解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3.通過對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的學習,認同敢於質疑、勤於實踐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為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及性狀分離的概念和對性狀分離現象的解釋。把分離定律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首先是第一個環節,匯入新課:我會採用複習的方法進行匯入。提問學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揭示了什麼現象?接著介紹,最先揭示遺傳相關規律的科學家是孟德爾,然後順利引出本節課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為孟德爾兩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離定律。

由俗語匯入,並簡介科學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也有利於後續教學的順利展開。

2.新課教學

在新課講授部分,主要分為4小部分進行教學,分別是:性狀分離概念、1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解釋、測交實驗和分離定律的主要內容。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會簡述孟德爾實驗的過程,並提問,子一代只表現出親本的性狀,是否控制另一性狀的基因發生了丟失?以此加深學生對於該實驗的思考。接著結合著實驗中的現象講解表現型、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和性狀分離的概念。然後我會將孟德爾統計的7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結果展示在多媒體上,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計算顯隱性性狀數目比,隨後師生共同發現,對於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子2代顯隱性性狀之比為3∶1,並追問學生,這是否是偶然現象?以此順利的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

對於1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解釋,由於過於抽象,並且學生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結合著板書,幫助學生進行梳理與講解,使學生初步學會如何用遺傳圖解對其進行解釋,並在此基礎上講清顯性基因、隱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這樣設計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性,有助於學生在頭腦中對於此部分知識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

但是上述對於實驗現象的解釋,只是一種假設,孟德爾是如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呢?通過這樣的提問順利進入到第三部分知識的學習。由於前邊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運用遺傳圖解的方法,在對測交實驗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己結合教材進行推算,在學生充分討論結束之後,提問學生上黑板進行講解,並集體糾錯與改正。像這樣,將課堂充分的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幫助全體學生剛好的學習。

最後在證實了孟德爾的假設之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己組織語言概括分離定律的主要內容,並提問,教師做好補充,從而最終共同得出分離定律的內容即:成對的等位基因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當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3.鞏固提升

在鞏固提升環節,我會繼續追問學生:基因型和表現型具有什麼關係?預設學生在充分思考後,結合一些生活例項能夠說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決定表現型,但是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表現型有時還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最終幫助學生理解表現型和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

4.課堂小結

在小結環節,我會通過教師進一步歸納總結,強調出本節課的核心要點。

5.佈置作業

作業佈置環節,我組織學生課下進一步思考基因的分離定律的應用,便於展開後續授課,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在板書上主要呈現了關於1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解釋和測交實驗的遺傳圖譜,這樣設計,重點突出,更便於學生理解。

高中生物說課稿7

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調節》中有關於生長素的內容。由於這節課是一節複習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已經對本章內容有了初步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這節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生長素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歸納。從大學聯考的考點入手,一個一個知識點的把重難點進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是生長素的發現史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難點是光照偏轉問題和生長素的雙重性。對於重難點,採用例題加習題的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分析進行突破。

說學情

這節課我面對的學生是高二(28)班的學生,這個班學生的中男生佔大多數,因此課上課氣氛較活躍。學生反應較快,思維靈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點是對基礎知識的不重視。一味的去追求難,偏的`題目。而大學聯考中,出現偏題怪題的可能性不大,大學聯考注重的還是一些基礎和重點內容。所以針對28班學生這種特殊的知識現狀,我力求從最基礎的開始,通過反覆的強調一些該掌握的知識點,考點。加深,加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輔以從基礎知識延伸出來的相關習題的變形,逐步提高學生對基礎的重視和解題的能力。

說設計

作為一節複習課,傳統的的教學方法是羅列知識點,強調學生去記憶,而這種強調記的過程,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也很容易被學生遺忘,這樣,複習的效果就會很不理想。所以這節課,我設計的亮點是對於生長素的發現史這個知識點採用 “引導----探究”式探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布魯納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探究性學習模式。它要求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讓學生自己思索、探究和發現事物。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而“引導”的作用主要在於要對事物原有的發現過程從教學的需要加以編制,以縮短、減少發現過程的難度,使之沿著最簡捷的路線進行。

另外我注重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並非是只強調結果。而且設計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對學生思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認同生物學知識主要來自科學實驗,領會生物學實驗中材料選取、理化技術的使用、巧妙的設計以及對複雜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說反思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體會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並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當然由於本節課是複習課,概括的結論性知識比較多,加上課時的限制也不可能過多的展開,因此每個知識點,我都力求精選習題,通過習題訓練活動使學生“動”起來,對考點進行逐一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種處理方法也是正確的,當然,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還有待加強,如更應該關注個別學生,瞭解學生在知識層面的上差異,從而在整體的教學效果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與細胞》這一模組的第六章第一節內容。這一節分兩個課時,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細胞週期的概念和有絲分裂的過程及意義。本章的學習,是學生從前面幾章瞭解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之後,來認識細胞這個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因此,本章的學習需要以前幾章的內容作基礎。另外,細胞增殖、細胞分裂、細胞週期、有絲分裂等概念與必修2中有關減數分裂的內容聯絡很密切,同時,有絲分裂作為細胞分裂的一種基本方式,是學生以後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定律的基礎,也是學習DNA複製及遺傳資訊傳遞的重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模擬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係,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2)、簡述細胞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

3)、概述有絲分裂的過程和各階段的重要特徵,尤其是DNA和染色體規律的變化。

2 能力目標:

1)嘗試用模擬實驗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2)憑藉有絲分裂過程圖,圖文結合,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

3)通過分組構建染色體模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合作能力。

4)通過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1 )通過實驗操作,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 通過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實驗結果的討論,使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3) 通過細胞增殖過程的學習,樹立科學的生物進化觀點和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細胞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

(2)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2.教學難點

(1)細胞表面積和體積之比與物質運輸效率的關係。

(2)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 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3、重難點的突破策略:

1 通過染色體模型觀察與製作,設計模擬實驗和製作動態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2 編順口溜(例如:膜仁消失顯兩體)幫助學生記憶有絲分裂各階段染色體的行為。

3 利用曲線圖形象化的來表示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攻克重難點。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較國中已有了較大發展但還不成熟,已形成了較好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

2 學生國中時已學過“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但對細胞分裂的瞭解還非常淺顯,總體來說高一學生生物基礎知識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學生對於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習為基礎,從培養興趣方面展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教法設計

1)、這部分內容理論性強,抽象複雜,我會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2)、探究式教學法:通過模擬實驗探究,指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及對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實驗資料,並引導學生用聯想的方法把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上。 -------採用“探究—發現”

3)、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4)、模型教學法:利用自制的染色體等物理模型以及數學模型,以曲線描述數量變化規律,以圖解突出重點。

三、說學法

課堂上採用自學法、討論法、歸納法、模型構建法等,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設疑匯入:通過圖片與日常生活現象引出生物學問題,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創設問題情景,討論“與鼠相比,大象的個體很大,是不是組成大象的細胞體積特別大?生物體為什麼能由小長大?”等產生原因。

1 歸納:生物體的生長包括:細胞生長---增大細胞的體積 和 細胞增殖---增加細胞的數量

2 質疑:為什麼生物體大多數是由很多體積小的細胞組成的 ,不是由少數體積大的細胞組成?為什麼細胞不能一直生長形成大型單細胞生物?

3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使學生深入思考,培養質疑求實的態度,又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他們的探究興趣。

新課講授

1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模擬探究實驗(預習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規範操作,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瓊脂塊表面積和體積之比,NaOH擴散的體積/整個瓊脂塊的體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並注意要學生把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正的細胞上。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方法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結論: 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錶面積越小,細胞與周圍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相對面積也越小,物質運輸的效率越低。

結論遷移: 1、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2、細胞的核質比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思考與討論:既然細胞越小,細胞相對錶面積就大,細胞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高,細胞體積是不是越小越好?

(細胞體積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細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結構(如核糖體)和物質(如酶)所需要的空間決定)。

2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回答一下問題:

(1)細胞增殖的意義是什麼?細胞以什麼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細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麼?

(3)什麼是細胞週期?細胞週期分為那幾個階段?時間分配如何?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細胞週期概念的理解,抓住關鍵詞“連續分裂的細胞”,理解哪些細胞具有細胞週期哪些細胞沒有。並結合模擬動畫,使學生充分認識細胞週期的起止點及各個時期的特徵。” ------突破重點難點

請學生回答下列圖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個細胞週期?

2)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理解各個階段染色體的行為是關鍵。

(1)通過模擬動畫,展示高等植物有絲分裂各個階段的動態圖,讓學生對有絲分裂形成一個整體連續的印象。

(2)分組讓學生在課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紙片等材料簡單製作染色體模型來表示各個時期的變化,選取製作較好的進行展示。

然後老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繪圖,逐步的示範講解有絲分裂各個階段的變化,尤其要注意染色體行為的變化。同時配合使用染色體模型來表示染色體形態的變化。(如:間期時染色質呈細長的絲狀。前期染色質縮短變粗成染色體,並且每條染色體上包含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3)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各個時期的特點和各個時期DNA和染色體變化並用函式圖象表示出。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各時期特點,可以借鑑一些順口溜。

間期:DNA複製,蛋白質合成。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點裂數增均兩極 末期:兩消兩現重開始

歸納總結 細胞增殖(板書設計)

一、細胞不能夠無限長大的原因

1、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2、細胞的核質比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二、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1、細胞增殖的意義

2、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1、細胞週期的概念

2、有絲分裂各時期的主要特點

分裂間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點裂數增均兩極 末期:兩消兩現重開始

反饋運用 習題1、2、3、

五.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聯絡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我認為上這堂課時,通過聯絡生活舉例,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將模擬實驗引入課堂,通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使學生嘗試了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模擬實驗法。這種探究學習、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正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探索知識。

(3) 本節內容抽象,難懂,我對課程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並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細胞分裂的連續性。黑板繪圖和染色體模型的應用又克服了多媒體轉瞬即逝的缺點,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

改進不足之處

(1)這節內容較多,教師要做好時間上安排,把握好課堂的節奏。對模擬實驗方案的討論可適當安排在課前預習階段。

(2)教學過程中有太多的學生探究、觀察、思考歸納等活動內容,時間較難把握。

高中生物說課稿9

教材分析

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這一章在整個高中生物知識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內容又是這一章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節的內容與前面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緊密聯絡,可以是化合物知識的延伸、應用部分,又利於學生更好理解各種化合物的功能,三大營養物質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關係著後面的細胞呼吸和代謝型別,以及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等知識內容。所以怎樣完成本節的教學十分重要。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途徑、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健康以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三個部分,分三課時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我將教材原有順序進行調整,每講一種物質的代謝聯絡該種物質與健康的關係,另外,我將糖類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安排在前兩個課時完成,我說的脂質代謝與健康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是第三課時的內容,這樣既避免了一課時內知識點過於集中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好知識間的邏輯關係,突出糖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又可以在第三課時將三種物質的代謝的內容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脂質代謝與健康的內容涉及的肥胖問題可以說是當今的熱門話題,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對學生影響很大。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注意理論聯絡實際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學中提出有關肥胖這個中心問題,從中心問題出發解決脂肪代謝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之間的關係。最後以解決肥胖問題來加強知識聯絡和強化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這樣既有利於代謝途徑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建立起生物是統一整體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強,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資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濃厚,願意參與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社會問題的探討。另外一方面,他們天真、敏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缺乏對事物的本質分析和識別能力。他們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社會上、媒體中、娛樂圈中出現很多不科學的減肥方法,學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誤入歧途,影響身心發育。因此他們需要科學飲食觀念和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說出脂質代謝的基本過程

知道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

能力方面:

嘗試用代謝知識分析肥胖的.原因

運用代謝知識指導肥胖的預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感受肥胖的煩惱,關愛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瞭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飲食觀念和習慣

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自覺做到知行統一

形成用科學知識辨別是非的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反思

1、對教材: 合理取捨 重新整合

教學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將教材的結構進行調整,即有利於知識的講述,又便於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絡,形成人體是統一整體基本觀點。具體做法不再贅述

2、對學生:重視主體地位 提高科學素養

新課程體系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要“以學生髮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正確的角色定位,確定正確的學生觀,教學中突出其主體地位,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疑難由學生析,結論由學生下,真正做到以“學”為主,讓學生想學、樂學、要學,進入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

另外,“以學生髮展為本”,還應該是指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為學生的切身利益著想,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指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即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對課程資源:廣泛挖掘 智慧篩選

生物學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學生、網路、視訊等課程資源,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學準備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篩選尤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教學中要對教材合理的取捨和整合,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學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所佔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課程資源,但是教學中需要我們對學生的觀點、方法及時準確地引導,而不是全盤肯定。

本節課我利用網路收集了很多有關脂肪代謝以及肥胖、減肥的資料、圖片,但是課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並不是什麼樣的資料都能為我所用,要經過自己的篩選和簡單加工才能應用到生物教學中,才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否則將事與願違。(如黑熊冬眠的資料)

4、對教學過程:聯絡現實生活 激發學習熱情

本節課,而從現實生活入手,找到焦點,提出中心問題,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教材,然後圍繞中心問題,結合實際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應用生物知識,解決中心問題,最後師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在這個理論聯絡實際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不是枯燥的條款,而是生活的寶典,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藝術無處不在,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體會,更重要的是去創造。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指出:“高中生物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的,是理科學生的必選課,要為理科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打下良好的生物學基礎。選修課課程內容的安排側重於生物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密切關係的基礎知識,……以上選修課教學內容,與必修課內容既不重複,又有密切的記憶體聯絡,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從理科學生升學的實際需要出發,著重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新進展的內容,並且十分重視理論知識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我國生產、生物技術及環境保護等實際”。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課中有關遺傳學基本知識。

本節是對必修教材第六章《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遺傳的物質基礎》部分知識的補充,並使學生對基因在遺傳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較全面的瞭解。《基因的結構》涉及到DNA的結構特點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結構,複製及其表達,中心法則等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基因及其遺傳機理在高二基礎上取得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

2.為學習《基因工程簡介》打好基礎。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節:《細胞質遺傳》、《基因的結構》和《基因工程簡介》。有關基因工程的內容在本章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基因工程技術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術.基因工程的學習又是在掌握基因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無論是從其內容,還是從其所處的地位來看,本節教學內容對理解基因工程以至於第四、五章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按《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精神,本節應該達到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知道人類基因組研究

2.能力目標:

1.通過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2.理解編碼區,非編碼區和RNA聚合酶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團結協作的精神。

2. 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3.正確認識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價值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艱鉅性,通過閱讀分析有關新聞報道,理解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否則會誤導公眾。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落實方案:用多媒體課件說明原核細胞基因結構與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區別。

2、教學難點:原核和真核細胞基因非編碼區上游RNA聚合酶結合位點的作用、真核細胞基因的間隔序列。

突破策略:

1) 安排學生預習,讓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熟悉教材。

2) 使用多媒體直觀顯示真核細胞基因結構。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採用的教學模式為“引導—發現”式, 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學習,積極去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基因的結構》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所講述的知識大多是微觀的,知識難度較大,因此,我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微觀結構巨集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資訊時代的學生要有獲得資訊、分析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通過資訊的蒐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再發現”,增強思考和創造力.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當前生物科技發展熱點課題,媒體上關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很多,而且各方面的論述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悲觀的、樂觀的……我收集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閱讀討論,讓學生全面的瞭解人類基因組計劃。

第三部分:學法指導

學習指導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在於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習方法:確立學習目標——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練習與提高。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絡;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運用概念規則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本節內容不強調學生對基因的結構的死記硬背而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核心生物概念,真正理解,熟練應用,更注重第三層次的學習,目的是發展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學程式

我認為。一個能鼓舞自己的學生學習的教師就是好教師。教師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慾望。如何才能激發起學生的這種強

烈的學習願望呢?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溫故知新,引出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知識經驗,生成對本節相關內容的問題情景。精心設疑,置學生於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產生價值取向,注意力開始集中起來,準備主動積極投入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1)什麼叫基因?基因的化學本質是什麼?

2)基因有什麼功能?

3)思考:唾液澱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基因存在於人體的什麼細胞中?為什麼細胞含基本相同的基因,但只有唾液腺細胞中合成唾液澱粉酶、胃腺細胞中合成胃蛋白酶呢?這與基因的結構密切相關的,那麼,基因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

二. 閱讀自學,分析問題

帶問題閱讀教材,觀察課件,通過類比、推理、歸納,很自然就可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因而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一) 要求學生帶著下列思考題閱讀教材《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

出示思考題:

1、 原核細胞基因的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2、 什麼叫編碼區?

3、 什麼叫非編碼區?其重要作用是什麼?為什麼?

4、 RNA聚合酶的化學本質及作用分別是什麼?它是如何催化DNA轉錄RNA的?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控制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遺傳效應是指能轉錄為

mRNA,繼而翻譯為蛋白質,或轉錄為核糖體RNA.轉運RNA的功能。

3、RNA聚合酶:位於編碼區上游,其作用是催化DNA轉錄成RNA。

(二) 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並思考下列問題:

1、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如何?

2、與原核細胞基因結構相比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投影原、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示意圖,並比較它們的異同。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2、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特點:與原核生物的基因結構基本相似,只是編碼區是間隔的、不連續的,可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外顯子)被不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內含子)隔開。而且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佔的比例較小。

3、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4.由旁欄思考題的解決過程加深對上述內容的理解。

指導學生計算旁欄思考題中外顯子的鹼基對在整個基因鹼基對中所佔比例的問題。使學生掌握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佔的比例較小,從而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基因中調控序列的重要作用。

(三)提供資料,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類基因組研究》有關內容,並分組討論銀屏出示的思考題,教師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點撥、歸納。

1、研究物件:人體1—22號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22+XY)

2、研究內容:繪製人類基因組四張圖,即: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3、啟動時間:1990年

4、參與國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國承擔其中1%的測序任務)

5、研究意義:

①對各種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②進一步瞭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個體發育的機制,以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③推動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併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疑難分析

通過疑難分析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內容,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1)編碼區和編碼序列的區別

基因分為編碼區和非編碼區,非編碼區是非編碼序列,編碼區不一定都是編碼序列,編碼區中也存在非編碼序列,如真核細胞基因的內含子。

2)外顯子鹼基數目與對應蛋白質數目的關係,其核心是“鹼基配對原則”及中心法則的應用。同時注意由已知蛋白質氨基酸數目,只能計算出基因中編碼區的外顯子所含的核苷酸數目,而非編碼區和內含子中的核苷酸數目是計算不出來的。

3)水稻基因組為什麼只要檢測12條染色體?而不像人類基因組那樣需檢測22條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

水稻是雌雄通體的生物,沒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人是雌雄異體的生物,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所以人類單倍體基因組就由22條常染色體DNA分子和XY兩條性染色體DNA分子組成,而水稻的單倍體基因組只有12條染色體DNA.。

四.小結與練習,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重要知識進行總結整理,查漏補缺。形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堂練習的處理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佈置課後活動,蒐集關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相關報道。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並結合多媒體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僅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也要學生自主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學習。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資料的能力。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組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通過學習,自己能理解並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參與集體討論和合作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情感目標

a.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嚴謹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闡釋,體會生命的偉大與神奇,培養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學的情感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圖表資料的解讀。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的特點,過程和意義;

(2)圖表資料的解讀。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這個脂雙層膜模擬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通過?

⑶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⑷觀察此圖,聯絡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只有被動運輸能滿足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嗎

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思考:以上資料說明了什麼?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物質逆濃度梯度跨摸運輸的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進行解釋,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區別是什麼?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 學生總結。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影響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麼,畫出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曲線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作圖,展示各組的成果。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製做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分泌蛋白的分泌過程,得出胞吐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顯示有關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絡。

(四)與社會的聯絡

簡單描述囊性纖維病的機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藥物比較難殺滅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神經調節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一大重要內容,它與動物的激素調節相輔相成,共同協調的完成著生活的使命,同時它也是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神經調節有著密切的聯絡。神經調節,尤其是神經衝動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幾乎是每年大學聯考必考。本節知識還可與多個有關的知識如"細胞膜、細胞器、動物的新陳代謝、內環境的穩態"等聯絡緊密。學好本節知識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其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有部分內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國中階段已經初步學習過,學生應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興奮的傳導對於學生是全新的知識,也是比較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興奮的傳導不僅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3、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內容的重、難點較多,且大多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本節知識將分成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興奮的傳導,第二課時為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語言和內臟活動的調節。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①結合國中的知識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調節的結構基礎

②經過學習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過程

b、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勇於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標

幫助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如何達到)

1.利用學生在國中就已經學過的人體的神經調節為基礎,再借助於媒體的展示,通過學生的回憶和複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結構基礎。

2.在掌握神經元的結構基礎上,利用媒體的動畫功能,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過程。

3.在教學中,通過多設疑、多提問、多討論、多分析、多探究,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主體意識及探究的精神。

4.通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利用研究性的課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興奮的傳導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它不僅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過程中還要用到物理學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層層設疑,步步追問,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自學、思考、分析、討論,然後找出正確答案。並在此充分運用多媒等資訊科技和手段,藉助於它們的直觀、形象、動態等多種功能來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使整個知識結構一目瞭然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課程為本、追求實效、實踐創新"的思想,在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理論指導下,我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各種資訊科技資源來支援學生的"學習",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理念。

(五)學習方法

"授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點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資訊素養。

(六)教學程式

1、創設情景引出"神經調節"一節

2、新課教學:本節課我準備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①複習反射和反射弧有關知識;②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③理解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

(1)第一層次:反射、反射弧

在新課開始時首先設疑,接連丟擲"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麼?""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是什麼?""它由幾部分組成?"(組織學生回憶、思考,並展開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優點:在本層次中,通過開篇設疑,喚醒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去領會新知識的意義,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問題形影相隨,為教學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礎。在本層次最後再輔以相應練習,起到及時鞏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層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在此基礎上,提出"1、神經纖維在未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如何?當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後,細胞膜內外電位如何變化?""2、在神經纖維上區域性電流是如何形成的?""3、興奮是如何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等一系列問題,(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因為興奮的傳導對於學生是全新的知識,比較陌生。在此,安排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先閱讀課文中相關的知識,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從心理上產生較強的可接受性,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著再組織學生對上述知識進行分析、討論),並輔以動態的多媒體課件加以說明,加深理解。

優點:這樣,通過老師的精心設疑,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問題情景和條件。經過點撥和追問,層層質疑,化解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CAI課件的動畫功能,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知識具有更強的可接受性,增強了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

為了幫助學生能正確理解剛才所學的知識,在此及時安排一個思考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檢測,並突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可以雙向進行。

(3)第三層次: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在這一層次開始前,首先利用多媒體精心設定一個疑問"當興奮傳導到神經纖維的末梢時,是怎樣到達下一個神經元的呢?"從而使"興奮在實際功能纖維上的傳導"自然、流暢的過渡到"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同時培養了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引起學生探究下一個問題的慾望。在學生充滿疑惑的情況下,將知識轉換成問題丟擲:"1、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什麼來傳遞的?它由哪三個部分構成的?""2、興奮是如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海洋的浩瀚和自身世界的渺茫,增強學生的求知慾。然後,在問題的引導下,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觀察圖形。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後得出結論。

b.原因:為了形象的展現出突觸的結構,在此利用多媒體的放大功能,突現出突觸,瞭解其結構。同時為了克服興奮在此傳遞過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CAI課件展示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並緊隨著安排一個思考題使學生在再一次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興奮在突觸中的傳遞過程。進而突出興奮傳導的單方向性。

在這一層次中,通過教師條理清晰的提問,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吸納、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網路,有利於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同時,形象、生動的課件,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動態的演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突觸部分的興奮的傳導過程一目瞭然,突破了難點。最後,再通過小練習,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

3、總結

學生在教師的提示和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本節課的知識的歸納和小結。利用簡煉、清晰的語言,再一次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4、鞏固練習<略>

(七)板書設計<略>

(八)佈置作業隨堂練習(24)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絡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

俗語匯入建立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麵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例項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迴圈、排洩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絡,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裡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裡、血液裡、組織細胞裡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式

下面通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絡自己的身體,聯絡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示媒體動畫一

我們進行呼吸,外界氣體進入體內的什麼器官?

那麼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呢?

學生活動:

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如何變化。

那麼胸廓變化與吸氣和呼氣有什麼關係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獲取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學習有得必先有疑”,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也是人的一項重要素質。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示媒體動畫二、演示實驗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演示實驗,思考為什麼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鬆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小?

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胸廓擴大——rarr;外界氣體入肺

胸廓縮小——rarr;肺內氣體排出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

生明白是胸廓變化引起氣體進出肺的,解決肺的負壓吸氣問題。再讓學生探究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最後綜合思維。形成對呼吸過程的整體理解。

與教材相比,這種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更容容易接受。

強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要有目的,有重點、有次序、有對比地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

示媒體動畫三(側面觀和正面觀)

學生活動:

觀察媒體動畫,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參與引起胸廓的變化?

2、肋間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肋間肌舒張,胸廓如何變化?

3、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示媒體動畫四,這裡既反映了肋骨的運動,也反映了膈的運動,肺的體積變化也體現出了。

學生活動:

要求學生結合動畫,以及前面的觀察結果,開展小組討論後,通過層層推理,依次說出吸氣的過程。利用表格來進行總結。

至於呼氣的過程正好與吸氣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導學生採用對比記憶。

學生活動:

呼吸頻率:

讓學生進行自測1分鐘呼吸的次數,並報告結果。讓三、四個同學快速做15個起蹲動作,馬上測定1分鐘內呼吸的次數。請學生概括什麼是呼吸頻率?

肺活量:

結合體檢經驗,強調肺活量是在盡力吸氣後,再一次盡力呼氣撥出的量。討論為什麼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人工呼吸:

強調是人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體字標出的工作。再介紹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人體內如何進行氣體交換?

(1)由學生實驗引入

學生活動:

先讓學生來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對比說明撥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繼而提出為什麼呢?(問題產生)

再問:增多的二氧化碳哪裡來?

——組織細胞利用了氧而產生了二氧化碳。

再問:肺吸入的氧是如何進入體內組織細胞的呢?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圍繞氧和二氧化碳的來與去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符合探究式學習規律。

學生親自動手,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2)原理

學生活動:

噴灑空氣清新劑,為什麼前排的同學先聞到香味,而後排的同學後聞到?

觀察圖片,為什麼在書房能聞到廚房裡的香味?

觀察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氣體分子由濃度高向濃度低方向擴散。通過一些現象(香味的擴散),這是一種感性認識,再用一個模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3)過程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要學生結合動畫,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哪裡的氧含量高?哪裡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並將氣體交換的原理遷移到這裡,說明為什麼氣體擴散的方向是這樣的?

應強調組織裡的氣體交換與肺泡部的氣體交換相對比地學習,相對比地記憶。

在這裡還要特別強調發生了氣體交換後,動脈血和靜脈血是如何轉變的?加深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結合血液迴圈的路徑,強調氣體是由血液進行運輸的。從而把氣體交換與血液迴圈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對呼吸全過程的整體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與組織裡的氣體交換過程,通過用媒體動畫的形式來展現微觀的生理動態,突破難點。

這裡是用層層提問的方式,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現了呼吸與迴圈系統的聯絡。

小結

練習學生活動:

今天我學到了什麼?

課外閱讀:煤氣中毒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指導學生進一步獲取資訊,處理資訊。

板書設計: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分三大塊。

第一大塊是用系統表來總結呼吸系統的組成。

第二大塊是用表格的形式來總結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第三大塊是用圖解來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練習與評價:

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及時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評價,學生則可以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於考查學生的能力。

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遊戲式愉快參與,輕鬆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其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學生實驗,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單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判斷、辯認活動中培養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一下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儘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