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

說課稿5.3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

課題《數列的概念與簡單表示方法(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人教版A版數學必修5第二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1)數列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堆放的物品的總數計算要用到數列的前n項和,又如分期儲蓄、付款公式的有關計算也要用到數列的一些知識。

(2)數列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國中數學的許多內容在解決數列的某些問題中得到了充分運用,數列是前面函式知識的延伸及應用,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函式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習數列又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以及通項公式打好了鋪墊。因此就有必要講好、學好數列。

(3)數列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良好題材。是進行計算,推理等基本訓練,綜合訓練的重要教材。學習數列,要經常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還要綜合運用前面的知識解決數列中的一些問題,這些都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知識層面看:學生對數列已有初步的認識,對方程、函式、數學公式的運用已有一定的基礎,對方程、函式思想的.體會也逐漸深刻。

從學生素質層面看: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我就很注意學生自主探究習慣的養成。現階段我的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參與意識較強,而且已經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分析,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數列的特點,掌握數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並明白數列與集合的不同點。瞭解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及數列分類。能由數列的通項公式求出數列的各項,反之,又能由數列的前幾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2)能力目標:通過對數列概念以及通項公式的探究、推導、應用等過程,鍛鍊了學生的觀察、歸納、類比等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更深層次的理解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性思想。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使學生體會教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絡,並且利用各種有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數列的概念,能由函式的觀點去認識數列,以及對通項公式的理解。

難點:根據數列的前幾項的特點,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分析歸納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五、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波利亞的先猜後證理論,本節課主要以講解法為主,引導發現為輔,由老師帶領同學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考慮到學生的認知過程,本節課會採用由易到難的教學程序以及例項給出與練習設定,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事物的發展規律。同時為了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更吸引同學們的眼光,提高學習熱情,本節課還會採用常規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辦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將引例、例題具體呈現.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2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條件語句》,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演算法的概念、程式框圖與演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這一節課主要的內容為條件語句表示方法、結構以及用法。條件語句與程式圖中的條件結構相對應,它是五種基本演算法語句中的一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更加了解演算法語句,並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學過的語句,併為以後的學習作好必要的準備。本節課對學生演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用條件語句表示演算法。

難點:理解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正確理解條件語句的概念,並掌握其結構。

⑵會應用條件語句編寫程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通過例項,發展對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與步驟進行分析的能力。

⑵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演算法、設計框圖、編寫程式以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發展應用演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條件語句,感受演算法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能通過具體例項,感受和體會演算法思想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意義,進一步體會演算法思想的重要性,體驗演算法的有效性,增進對數學的瞭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樂趣。

⑵通過感受和認識現代資訊科技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覺地將數學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結合的思想。

⑶在編寫程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紮實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根據本節內容邏輯性強,學生不易理解的特點,本節教學採用啟發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現法、練習法、講解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通過對例項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知識。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約4分鐘)

首先,我要求學生們編寫程式,輸入一元二次方程

的係數,輸出它的實數根。這樣可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因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據我們之前所學的三種演算法語句是無法解決的,這樣就引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2、探究新知(約8分鐘)

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給出了一個基本的應用條件語句能夠解決的例題:

例1編寫一個程式,求實數__的絕對值。

整個過程由師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研究例題中的兩個程式,既要讓學生們看到已知的三種語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語句,即條件語句。總結上述例題的程式可得出條件語句的兩種一般格式,接下來由師生共同對這兩種格式進行研究。

3、知識應用(約15分鐘)

此環節有兩個例題

例2編寫程式,寫出輸入兩個數a和b,將較大的數打印出來

例3編寫程式,使任意輸入的3個整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輸出。

先把解決問題的思路用程式框圖表示出來,然後再根據程式框圖給出的演算法步驟,逐步把演算法用對應的程式語句表達出來。(程式框圖先由學生討論,再統一,然後利用圖形計算器演示,學生會驚喜的發現:自己也是個程式設計高手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4、練習鞏固(約4分鐘)

課本第30頁第3題

練習可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在練習中發現問題,使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條件語句的步驟、結構及功能、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

6、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第3、4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定,分必做和選做,利於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7、板書設計

條件語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語句

格式:框圖:

(2)IF—THEN語句

格式:框圖: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3

教學指導思想: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已經是一個多維度多中心的整體。教師學生都是參與課堂的主體,而教學設計與實驗則是課堂的載體,它將排程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並在參與中儘量獲取知識與能力上的探討,共鳴與思維能力的昇華與內化。教學應該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呈現,注重學生把數學問題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本案將從現實中提取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去發現問題,提煉猜想歸納,分析解決,得出事物或者問題發展規律;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的是自身發現能力的挖掘,建構模型的開發,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創新與創造力的潛能訓練,這將有利於學生的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是不等式這一章的核心,對於不等式的證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應用問題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過本章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對後面不等式的證明及前面函式的一些最值值域進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通過現實問題進行數學實驗猜想,構造數學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並通過在學習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定義基礎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幾何解釋;與此同時在推理論證的基礎上學會應用。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基於對教材,教學大綱和學生學情的分析相應制定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更為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因此,結合本節課內容與實驗,設計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對於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設定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設計,模型轉化,類比猜想實現定理的發現,體驗知識與規律的形成過程;通過模型對比,多個角度,多種方法求解,拓寬學生的思路,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與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生活問題數學化,並注重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習慣,有利於數學生活化,大眾化;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領略獲取新知的喜悅。

教學重點: 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學難點: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以及定理髮現探索過程的構建及應用;

教學關鍵:學生對於實驗的實踐及函式模型的構建。

教學模式:探究式 合作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高中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他們希望能夠自己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現在經歷課改的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接受學習的框框內,他們更需要充滿活力與創造發現的課堂。課堂實驗可能存在問題:對EXEL軟體不夠熟練。對於模型構造思路不夠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於傳統的講授課,基於數學實驗的教學實踐課,教師的教應有瞻前性,應該在實驗課前讓學生對於軟體的應用有充分的準備,並進行分組討論得到數學模型。依據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問題教學法"確定本堂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生活中發現問題,實驗中分析問題,設計中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論證後延拓問題"五環節教學方法,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更好地使學生經歷實驗的發生,發展和"再創造"的全過程,主動地吸收新知識的精髓。

四、學法指導

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已經是一個多維度多中心的整體。教師學生都是參與課堂的主體,而教學設計與實驗則是課堂的載體,它將排程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並在參與中儘量獲取知識與能力上的探討,共鳴與思維能力的昇華與內化。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多訓練,多實踐。"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通過這樣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才會學習數學中體驗發現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合作,並學以致用,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實驗內容與實驗程式:

問題:元旦晚會我們學校即將舉行遊園活動,每個班級有一條20米長的紅絲帶在燈光球場圍成一矩形的場地活動,請問大家應該怎麼圍才能使我們班級的場地面積最大

1問題提煉:(用數學語言表達)

2實驗步驟:

A 請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整數長度為邊,按照製圖方法繪製5個矩形,並比較面積

B 把上面的矩形按照邊長與面積的不同列表歸納

長度(m)

寬度 (m)

面積 ()

C 根據以上表格資料,請用exel軟體作出柱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1)在邊長變化過程中,面積的大小變化情況與趨勢

(2)由這種趨勢請同學們自己猜想總結一個結論。

3 實驗的感言與進一步構造數學模型的思考。

六、教學流程

1,生活問題創設情景:通過生活問題設定情景並構建實驗

2,構建模型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構建函式及不等式解決問題並發現均值不等式

3,定理總結結論表述:用數學語言表達均值不等式並用文字語言總結陳述

4,定理論證課堂練習:用幾何與代數方法分別論證結論並進行課堂練習

5,學習感言教學小結:由學生髮表學習感言,老師總結本堂課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發現問題――實驗猜想――構建模型――發現規律――論證再運用;學習方法:協作探討,自主實驗,猜想證明,發現應用。

七、教學反饋評價

本節課利用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實驗,是現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新試點,是學生進行數學研究性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一重要手段與途徑。

本節課通過生活問題的合作交流探討,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新的改變;在實驗的構造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創造性得到鍛鍊與提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驗與體現,學生學會了合作與分享;通過對數學模型的構建,學生更加體會進行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與發現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一個突出點在於從書本某一個知識作為切入點構造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實驗,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利用,再編改。使得學生在課堂,課外自主學習與接受知識的方法途徑更加多樣,參與課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過自己探究體驗發現的樂趣。這是傳統教學所沒辦法達到的。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4

1、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作為數學思想應向學生滲透,強化的有:函式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化及運動變化思想。不是所有的課都能把這些思想自然的容納進去,但由於“曲線和方程”這一節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它把代數和幾何兩個單科自然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上述思想能用到大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為“依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問題。”曲線與方程”是解析幾何中最為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理論上它是基礎,在應用上它是工具,對全部解析幾何的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另外在大學聯考中也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尤其是求曲線的方程,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算是找到了解析幾何學習得入門之路。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得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大綱的要求)通過本小節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瞭解用座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初步知識和觀點,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的意義,初步掌握求曲線的方程的方法.所以第一課我在教學目標上是這樣設定的: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並能作簡單的判斷與推理;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

3)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在“初步掌握”的水平上,但“初步”絕不等同於“含糊”,它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即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與方程間必須滿足的兩個關係,才能稱作“方程的曲線”和“曲線的方程”,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例項進一步明確這二者的區別。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是同步的,在具體操作上結合圖形分析與反例,來辨析“兩個關係”之間的區別,從認識特例到歸納出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一般概念,因而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就能更進一步的理解曲線和方程概念的含義併為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打基礎.

3、如何突破重難點

本小節的重點是理解曲線與方程的有關概念與相互聯絡,以及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只有深刻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能真正掌握好求曲線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學好後面的內容.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由直觀表象到抽象概念有相當難度,對學生理解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學生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學生只從字面上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誤以為這兩句話是同義反復。要突破這一點,關鍵在於利用充要條件,函式圖象,直線和方程,軌跡等知.識,正反兩方面說明問題.

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定義中為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純粹性和完備性)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任何一個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

4、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今天要講的“曲線和方程”這部分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曲線方程的概念”,“已知曲線求它的方程”、“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線”等。在課時安排上分為3個課時進行教學,具體的課時分配是:第一課時講解“曲線與方程”和“方程與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第二課時講解求曲線的方程一般方法,第三課時為習題課,通過練習來總結、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得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得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末”得偏見。

在教材中,曲線和方程這一概念是隨著知識的講授而不斷深化,逐步為學生所理解,因而教材中從直線開始,多次,重複地闡述,這說明其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理解它,掌握它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數學本身是很抽象,把數學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以上考慮,確定了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是: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課題→運用反例,揭示內涵→討論歸納,得出定義→集合表述,強化理解→知識應用,反覆辨析。

教材的編寫也往往體現著教法.,例如,本節一開頭說“我們研究過直線的各種方程,討論了直線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學生已經有了用方程(有時用函式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感性認識的作用。從人造地球衛星執行的軌道等生動形象的實際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對數學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認識,更激發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決心。(具體……)提出課題。運用學生熟知的知識,1)求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方程和2)作出方程y=x2的圖象作為引例,從曲線到方程,從方程到曲線兩方面入手分析了曲線上的點和方程的解之間的關係,為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實際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師直接給出結論,那就不僅會失去開發學生思維的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而且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接著用反例來突破難點。通過反例1)直線去掉第三象限部分,則方程y=x的解為座標的點不都在曲線上,以及2)改方程為,那麼曲線上就混有不滿足方程的點座標就此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通過舉反例和步步追問使我要的答案逐步明瞭,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格性進行探索,學生自已認識曲線和方程的概念必須要具備的兩個關係,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自然得出定義。並且把這個關係板書到黑板上,以示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在重難點有所突破後強化其認識,又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為工具來分析例項,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然後通過運用與練習,糾正錯誤的認識,促使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通過反覆重現,可以不斷領悟,加強識記。所以安排了例1,例2(見課件)目的也在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通過解題辨析“兩個關係”,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此題目中的“曲線”和“方程”都力求簡單,由此得出點在曲線上的充要條件。

曲線是符合某種條件的點的軌跡,為了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的教學,安排了例3(見課件)證明曲線的方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於教材上有嚴謹的證明過程,讓學生閱讀並總結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驟,上升到理論上,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歸納的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通過4個變式引申檢查他們的掌握程度,但難度不能太大,我選擇這樣幾個練習:(略)簡單評講後小結本課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強化“曲線和方程”概念中兩個關係缺一不可,只有符合關係1)2)才能進行數與形的轉化。由於下節課的內容是求曲線的方程,特地安排了一個思考探索題。

5、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教案的設計與教案的實施往往有一定的距離,本節課有著概念性強,思維量大,例題與練習題不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整節課將以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為主,通過提問,舉例,啟發,互動完成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比較靈活,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於數學思想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反例,通過正反對比的方法,當學生觀察了例1回答不清為什麼,可以舉出幾個點的座標作檢驗,這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引導學生看圖,比比劃劃,這就是“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只要啟發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的認識活動就會順利展開,而且在認知的過程中訓練了探索的能力。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完善學生的數學的結構,讓學生動手、動腦,以及觀察、聯想、猜測、歸納等合理推理,鼓勵學生多向思維、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從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數學交流與合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精神。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5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您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冊)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第六節“曲線和方程”的第一課時,下面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對全部解析幾何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和方程的意義,才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的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的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題”的偏見,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的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根據以上分析,確立教學重點是:“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難點是: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

2、初步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3、學會根據已有的情景資料找規律,進而分析、判斷、歸納結論;

4、強化“形”與“數”一致並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直線方程的引入,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係的認識;

2、在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觀察、分析、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出結論,並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能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的概念,並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會轉化化歸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品質,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1、通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通過反例辨析和問題解決,培養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勇於批判、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難點突破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這是由於本節課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為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用方程表示直線、拋物線等實際模型,積累了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解決困惑,通過反例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密性進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義。為了強化其認識,又決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為工具來分析例項,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是本節的難點。因為學生在作業中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通常在由已知曲線建立方程的時候,不驗證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在曲線上,就斷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線方程。這種現象在大學聯考中也屢見不鮮。為了突破難點,本節課設計了三種層次的問題,幻燈片9是概念的直接運用,幻燈片10是概念的逆向運用,幻燈片11是證明曲線的方程。通過這些例題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座標系後平面內的點和有序實數對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已有了用方程(有時以函式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特別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線),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平面內的曲線和含有兩個變數的方程之間的關係,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對學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時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只能是初步領會,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和方程間必須滿足兩個關係時才能稱作“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例項指出兩個關係的區別。

五、教法分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於此,本節課遵循了概念學習的四個基本步驟,重點採用了問題探究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從例項、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都十分有利。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並應用它去討論、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為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了基礎。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了時間,增大了資訊量,增強了直觀形象性。

六、學法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各學科課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於此,本節課從例項引入→類比→推廣→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體應用→作業中的研究性問題的思考,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七、教學過程分析

1、感性認識階段——以舊帶新、提出課題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二立體幾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節第八小節《稜錐》的第一課時:《稜錐的概念和性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式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稜柱的後續內容,又是學習球的必要基礎。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稜錐的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猜想、類比、比較、轉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和能力的知識”,因此,應該利用這節課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 教學目標確定:

(1)能力訓練要求

①使學生了解稜錐及其底面、側面、側稜、頂點、高的概念。

②使學生掌握截面的性質定理,正稜錐的性質及各元素間的關係式。

(2)德育滲透目標

①培養學生善於通過觀察分析實物形狀到歸納其性質的能力。

②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理論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觀點。

3.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重 點:1.稜錐的截面性質定理 2.正稜錐的性質。

難 點:培養學生善於比較,從比較中發現事物與事物的區別。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學生參與為標誌,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

在教學中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和教學進度需要,設定一些啟發性題目,採用啟發式誘導法,講練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大綱》中“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學要求,針對本節課概念性強,思維量大,整節課以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為主,採用“多媒體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演示為載體,以“引導思考”為核心,設計課件展示,並引導學生沿著積極的思維方向,逐步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裡,積極參與,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掌握規律、主動發現、積極探索。

三、說學法:

這節課的核心是稜錐的截面性質定理,.正稜錐的性質。教學的指導思想是:遵循由已知(稜柱)探究未知(稜錐)、由一般(稜錐)到特殊(正稜錐)的認識規律,啟發學生反覆思考,不斷內化成為自己的認知結構。

四、 學程式:

[複習引入新課]

1.稜柱的性質:

(1)側稜都相等,側面是平行四邊形

(2)兩個底面與平行於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邊形

(3)過不相鄰的兩條側稜的截面是平行四邊形

2.幾個重要的四稜柱:

平行六面體、直平行六面體、長方體、正方體

思考:如果將稜柱的上底面給縮小成一個點,那麼我們得到的將會是什麼樣的體呢?

[講授新課]

1、稜錐的基本概念

(1).稜錐及其底面、側面、側稜、頂點、高、對角面的概念

(2).稜錐的表示方法、分類

2、稜錐的性質

(1). 截面性質定理:

如果稜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那麼截面和底面相似,並且它們面積的比等於截得的稜錐的高與已知稜錐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圖(略),在稜錐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於底面,並與SH交於H’。

證明:(略)

引申:如果稜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稜錐與已知稜錐

的側面積比也等於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於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稜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稜錐的定義:

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②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側稜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相等,它們叫做正稜錐的斜高;

②稜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稜錐的高、側稜和側稜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稜錐的側稜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稜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稜錐的各元素間的關係

下面我們結合圖形,進一步探討正稜錐中各元素間的關係,為研究方便將課本 圖9-74(略)正稜錐中的稜錐S-OBM從整個圖中拿出來研究。

引申:

①觀察圖中三稜錐S-OBM的側面三角形狀有何特點?

(可證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側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別假設正稜錐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邊長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邊形外接圓半徑OB=R,內切圓半徑OM= r,側稜SB=L,側面與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側稜與底面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為底面正多邊形的邊數)請試通過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間的關係式。

(課後思考題)

[例題分析]

例1.若一個正稜錐每一個側面的頂角都是600,則這個稜錐一定不是( )

A.三稜錐 B.四稜錐 C.五稜錐 D.六稜錐

(答案:D)

例2.如圖已知正三稜錐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經過SO的中點且平行於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積。

﹙解析及圖略﹚

例3.已知正四稜錐的稜長和底面邊長均為a,求:

(1)側面與底面所成角α的餘弦(2)相鄰兩個側面所成角β的餘弦

﹙解析及圖略﹚

[課堂練習]

1、 知一個正六稜錐的高為h,側稜為L,求它的底面邊長和斜高。

﹙解析及圖略﹚

2、 錐被平行與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積與底面面積之比為1∶2,求此稜錐的高被分成的兩段(從頂點到截面和從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圖略﹚

[課堂小結]

一:稜錐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類

二:稜錐的性質

截面性質定理:如果稜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那麼截面和底面相似,並且它們面積的比等於截得的稜錐的高與已知稜錐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稜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稜錐與已知稜錐的側面積比也等於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於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稜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稜錐的定義:

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②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側稜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相等,它們叫做正稜錐的斜高;

(2)稜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稜錐的高、側稜和側稜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稜錐的側稜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稜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稜錐中各元素間的關係

[課後作業]

1:課本P52 習題9.8 : 2、 4

2:課時訓練:訓練一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作為曲線內容學習的開始,“曲線與方程”這一小節思想性較強,約需三課時,第一課時介紹曲線與方程的概念;第二課時講曲線方程的求法;第三課時側重對所求方程的檢驗。

本課為第二課時

主要內容有:解析幾何與座標法;求曲線方程的方法(直譯法)、步驟及例題探求。

2.本課地位和作用

承前啟後,數形結合

曲線和方程,既是直線與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圓錐曲線學習的必備,是後面平面曲線學習的理論基礎,是解幾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章節。

“曲線”與“方程”是點的軌跡的兩種表現形式。“曲線”是軌跡的幾何形式,“方程”是軌跡的代數形式;求曲線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線的先導,是解析幾何所要解決的兩大類問題的首要問題。體現了座標法的本質——代數化處理幾何問題,是數形結合的典範。

後繼性、可探究性

求曲線方程實質上就是求曲線上任意一點(x,y)橫縱座標間的等量關係,但曲線軌跡常無法事先預知型別,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生動展現運動變化特點,但如何獲得曲線的方程呢?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的作用,學習過程具有較強的探究性。

同時,本課內容又為後面的軌跡探求提供方法的準備,並且以後還會繼續完善軌跡方程的求解方法。

數學建模與示範性作用

曲線的方程是解析幾何的核心。求曲線方程的過程類似於數學建模的過程,它貫穿於解析幾何的始終,通過本課例題與變式,要總結規律,掌握方法,為後面圓錐曲線等的軌跡探求提供示範。

數學的文化價值

解析幾何的發明是變數數學的第一個里程碑,也是近代數學崛起的兩大標誌之一,是較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數學創新史例。解析幾何創始人特別是笛卡兒的事蹟和精神——對科學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質疑的科學精神等都是富有啟發性和激勵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允許時指導學生課後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分析、整理,寫出研究報告。

3.學情分析

我所授課班級的學生數學基礎比較好,思維活躍,在剛剛學習了“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後,學生對這種必須同時具備純粹性和完備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優越性等已有了初步瞭解,對具體(平面)圖形與方程間能否對應、怎樣對應的學習已經有了自然的求知慾望。

二、目標分析

1.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座標法的作用及意義。

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驟,能根據所給條件,選擇適當座標系求曲線方程。

過程性目標

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經歷曲線方程的獲得過程,體驗座標法在處理幾何問題中的優越性,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歷經從“特殊——一般——特殊”的認知模式,完善認知結構。

通過層層深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深化對求曲線方程本質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的理性與嚴謹,逐步養成質疑的科學精神。

展現人文數學精神,體現數學文化價值及其在在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

難點:幾何條件的代數化

依據:求曲線方程是解幾研究的兩大類問題之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是大學聯考解答題取材的源泉。主要包括兩種型別求曲線的'方程:一是已知曲線形狀時常用待定係數法;二是動點軌跡方程探求,本課的重點主要是探索動點的曲線方程。

曲線與方程是貫穿平面解幾的知識,是解析幾何的核心。求曲線方程是幾何問題得以代數研究的先決,求曲線方程的過程類似數學建模的過程,是課堂上必須突破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及教材處理

1.教學方法:探究發現教學法。

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旨的現代教育原則,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定問題,通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共同交流與協作,在教師的引導和合作下,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實,於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實現知識的建構和發展,通過不斷探究、發現,讓學習過程成為心靈愉悅的主動認知過程,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揮。

2.學法指導

學生學法:互相討論、探索發現

由於學生在嘗試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常會在新舊知識聯絡、策略選擇、思想方法運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指導。作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要幫助學生重溫與問題解決有關的舊知,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表達的機會,共同對(解題)過程程進行反思等,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給予學生啟發和鼓勵,在心理上、認知上予以幫助。

這樣,在學法上確立的教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完整的認知結構,使學生思維、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

3.設計理念:

求曲線方程就是將曲線上點的幾何表示形式轉化為代數表示形式。在這轉化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教師指導下的再創造,這也正是建構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立足教材,通過對例題的再創造,體現理論聯絡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度的發展;通過激發興趣,強調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逐步地從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走向主動,由課堂走向社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是當前新課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四、教學過程(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幾何特性外化的特點,抓住形成軌跡的動點具備的幾何條件,運用座標化的手段及等價轉化與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

創設情景——從感性的軌跡(圖形)認識,到解決生活上的例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抓住學生迫切一試的認知心理,自然引入座標法的意義及曲線方程的求法。

例題探求——例題一體現知識的承前啟後。通過例題一的呈現,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求獲得問題的求解,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感受求曲線方程的含義及求解步驟;例題二及變式解決建系難點,建系的開放性,對學生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創造;兩個例歸納步驟——學生親身經歷求曲線方程的過程,讓學生歸納(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求解的步驟,體現從“特殊——一般”認知規律,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變式練習——通過對例題的變式,由學生求解、回答變式後的含義,深化對認知結構的理解,初步體會數學的理性與嚴謹,逐步養成質疑與反思的習慣。

反饋練習——利用學生探索而發展來的認知水平,運用獲得的知識解決情景創設中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可以考察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生思維的自然順應,自然釋放,是“一般——特殊”的過程。

全面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