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推薦】生物說課稿範文六篇

說課稿1.1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生物說課稿範文六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第四章按照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群。教材前三節為無脊椎動物,後四節為脊椎動物,在介紹脊椎動物時又按照進化的順序,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依次向學生展示,而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的一個類群,教材把它設為脊椎動物的第一節,對於學生走入脊椎動物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因此在教材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八年級學生大多處在一個比較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結合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多種多樣的魚,能大致說出常見魚類名稱。

2.概述魚的主要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3.識記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嘗試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2.形成愛護動物、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八年級學生對於魚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都還處在一個比較直觀的層面,所以我將魚的主要特徵,魚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作為本節的重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作為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愛鳥,護鳥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以及科學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

1 、魚的主要特徵

2 、魚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

魚的呼吸特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 ,直觀演示法 ,小組討論法 和提問法 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自我檢測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比較注重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各項活動的.安排比較注重交流、溝通和互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

我把本節課設定為三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趣味認知,層層深入;隨堂檢測,及時反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個良好的課堂匯入是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興趣比較關鍵的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以一件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漢的周女士吃飯時被魚刺卡住,由於處理不當,2天后她開始胸口疼痛,還發燒,甚至出現休克。之後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胃鏡檢查發現,其食道刺入的魚刺長約2cm,刺的周圍血肉模糊。因出血嚴重,周女士最終不治身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細節,那麼我的問題是:魚刺屬於魚的什麼結構?

2、趣味認知,層層深入

基於學生的回答,我會有多媒體展示魚的骨骼圖片

提出問題:魚的刺是如何連線成一個整體的?

引領學生仔細觀察、回答:魚刺通過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而連線成一個整體的。同時回顧之前學過的動物它們都是無脊椎動物。

在學生有了這感性樣認識之後我們就能總結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自然界裡還有很多種脊椎動物,請同學們舉例。通過列舉例項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強化對脊椎動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於進一步認識無脊椎動物。

下面我們以魚為代表學習脊椎動物

推動思考的手段是問題,激發興趣的方法是體驗。結合觀察與思考我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實驗過程。

看----觀察魚的外形特點。

摸----觸控魚的體表以及魚鱗,感受魚體表的粘滑。

抓----動手抓一下,感受魚在水中游泳時的力量。

我提出的問題是:

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麼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說法全面嗎?

(4) 水流入魚口後,從什麼地方流出?流 入的水和 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生物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高中生物第二冊第八章第一節中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分析這節課的教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生命的基本特徵、遺傳和變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與緒論中生命的第六個基本特徵————生物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又能影響環境相對應,是對其的具體闡述,是對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適應環境的事例和生物進化學說以及遺傳和變異的總結和提高。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適應的普遍性,教學難點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適應相對性的原因。

本節的教學目標,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個方面是知識目標:本節要求學生知道生物適應環境的普遍性、相對性以及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理解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

第二個方面是能力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另外本節的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這屬於概念教學,培養學生提煉概念中重要詞語,相似概念間對比分析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也顯得很重要。

第三個方面是情感目標:要求通過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使學生真實感受到生物與環境間的和諧美、協調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下面我們來分析教學的物件————學生的認識水平,對學生的分析也從三個方面進行。在知識方面,學生已學習了生命的基本特徵、遺傳和變異、自然選擇學說、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已具備本節課所需的預備知識。在能力方面:經過一年多的高中生物學習,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比較對比的能力,通過計算輔助教學,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能力目標不難達到。在情感方面: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配以典型的圖片定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美、和諧美,情感目標能夠實現。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主要採用觀察、討論與講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大量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適應環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不僅能適應一定環境還能影響環境。

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通過複習舊知識來引入新課,在這裡我設定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與前面所學的生命的基本特徵、自然選擇學說、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相對應。這樣可以使學生將本節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絡起來,構建知識網路。

隨後,進行新知識的學習。講解適應的普遍性時,先向學生展示四組畫面,引導學生探尋這些生物的適應特徵,再運用自然選擇學說從理論上分析,從而推匯出適應的普遍性。

因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是適應的普遍性的成功典範,所以接下來就進行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典型圖片,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從表面現象入手抓到其本質內容,從而引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定義。在學習概念時要抓住概念的核心內容。例如:保護色強調的體色與環境色彩一致;警戒色強調的是惡臭毒刺、色澤鮮豔;擬態強調的是形狀、斑紋與生物非生物相似。這樣做是為後面比較這三個概念做準備。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三個概念區別感到困難,所以概念教學完成後,我們就趁熱打鐵,將這三個概念拿到一起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對概念掌握的更牢了,而且它們之間的區別也就顯現出來了。這部分內容按教材的順序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考慮到保護色擬態的區別不明顯,所以把擬態放到保護色後面講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區分它們。

概念比較之後,我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起來,學以致用。問題是這樣設定的:請舉例說明保護色、警戒色、擬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學生很容易想到軍人的迷彩服、交通的紅白或黃黑相間的.條紋。另外請同學思考:小王經常找鑰匙,事情雖小卻很麻煩該怎麼辦呢?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能夠找到這樣的辦法:在鑰匙上掛上一個小的漂亮的顏色鮮豔的飾品。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從知識應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有意識應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的習慣。

當學生對適應的普遍性印象非常深刻後,突然話鋒一轉:生物對環境是不是絕對地適應。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蝗蟲因為具有保護色而全都倖免被鳥捕食,那麼鳥兒就失去了一條重要的食物來源,鳥兒面臨餓死的危險,蝗蟲就會氾濫成災。讓學生認識到: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鳥類也形成了敏銳的視力,能夠從綠草從中將綠色的蝗蟲分別出來,只是捕捉蝗蟲要比其他昆蟲要困難得多,保護色只是增加了它的生存機率。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適應的普遍性。

然後展示雷鳥的圖片,利用這個圖片引導學生探求適應的相對性的原因所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圖片包括三個小圖片,其中兩個圖片是保護色的典型例項,中間的圖片與左右兩邊的圖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這個圖片中,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雷鳥羽毛的顏色變化,另一個是苔原顏色變化,學生很容易答出羽毛顏色變化屬於生物的性狀,由遺傳物質控制,遺傳物質具有穩定性;苔原顏色變化取決於老天爺是否下雪,即環境條件變化,環境具有易變性。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環境的易變性之間的矛盾就決定了適應的相對性。

適應相對性學習結束後,進入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對於環境保護的內容其他學科都有所涉及,媒體也有所報道,學生具有這方面的知識,但日常生活有意識去做的少,所以我認為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能拘泥於課本,應該讓學生自己反思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對環境有害的事,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可多次使用,丟棄時打結以免滿天飛舞、少用紙巾用手帕。這與近年大學聯考的動向————來源於課本,但不拘泥於課本的精神相一致。

最後,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再回顧一遍。在課堂小結時我準備了3個小題來幫助學生小結,學生回答完後再用課件將本節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將自己的回答與課件相比較,找到不足。

另外,我們還安排了一個欣賞與練習,其中有四幅欣賞圖片和四道練習題。精美圖片中穿插練習,讓學生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鞏固所學知識,消除學生緊張焦慮感,愉快地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提高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提高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訊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絡,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匯入

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匯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新授

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訊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訊《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訊,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3。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3)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4。小結

最後通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嚐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二、說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同學們《細胞生命的禮讚》就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丟擲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這部書的精彩章節《作為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重點、難點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本文就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文章開頭就令人耳目一新,彷彿以天外來客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行為,說那些為了開會“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醫學家們,就像就是群居性昆蟲的大聚會”,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資訊”,看起來和螞蟻沒有什麼兩樣。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作者身為人類的一分子,卑以自處,他想說明什麼呢?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就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惟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就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就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然後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裡,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就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接著,作者又進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就是隨著群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就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螞蟻搬運食物、建造蟻丘就是這樣,蜜蜂尋找花蜜、營造蜂房也就是這樣。不惟昆蟲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魚群、飛鳥,都表現出這種集體的智慧。它們作為個體就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結成為一個整體,“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就是,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就是為了證明其他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就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就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脫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為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需要聯合,需要團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為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像昆蟲那樣,發揚光大“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的古老傳統,經常接通我們與社會組織這個龐大網路的電路。

本文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一個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的副標題為“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作者以細緻的觀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為生物的社會”中一些值得讓我們探討的生命現象,從而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組織形式,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采用丁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就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就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就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就是對人還就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就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就是作者的創見。但就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就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就是獨特的,見解就是獨到的,議論就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樣理解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明確】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為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為看做就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為看成就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為人類的——員,卻能“降格白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為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為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眾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為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生物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教材特點: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2、當今社會,由於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因此,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從巨集觀而不是微觀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生物課標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本節從生物圈的角度介紹人和其他生物,先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學習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重點:1、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難點: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說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汙染》課題報告,初步認識課題報告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說教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角色扮演,閱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向學生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特點: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個區域內;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一個整體。

二、生態系統的型別:地球的表面並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麼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

三、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愛我家”。兩個學習小組(每個班級均有10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分成5組分別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農田,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你們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家”。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同學們把各自的生態系統都表達出來了,而且表達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以自己的家為榮,都非常愛自己的家,這種情感非常可貴。剛才同學們都是以自己的家為中心來談的,那麼生態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嗎?與其他的生態系統有關係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分析自己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的聯絡:農田生態系統需要淡水澆灌;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為地球大氣提供清新的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海產品;等等。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孤立存在於生物圈中的,他們都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聯絡,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從整個生物圈來說你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各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他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包括各種生物,還有光、水、大氣等非生物,當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整個生物圈,所以我們說生物圈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五、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生態系統遭到輕度破壞時能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調節過來,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時,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了。在整個生物圈中,誰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是人類的活動。那麼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呢?學生暢所欲言將身邊人類的破壞活動揭示出來,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白色汙染;隨意堆放垃圾;濫砍濫伐;浪費淡水資源;湖泊、河流受到汙染;工廠隨意排放廢氣,汙染空氣,產生溫室效應……

六、保護我們的生物圈: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汙染》課題報告(《電池對水體的汙染》連結)後,同學們你們認為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我們要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隨意亂扔垃圾;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帶動其他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要多種樹,綠化環境。

七、教師總結:生物圈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壞,就很難恢復,那麼地球上的生物也就無法生存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它也是那些美麗植物和可愛動物的共同家園。

八、課下作業: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寫一篇文章。

說學法: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深入體驗。1、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體驗到各生態系統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2、觀看課件裡的環境汙染圖片,讓學習認識到地球上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汙染狀況。體驗環境汙染的危害。3、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汙染》課題報告,讓學生明白蓮花鎮電池汙染的嚴重性及前景是不容樂觀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生態系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瞭解生物圈》之第二節。從單元題目和章節的題目就看出本章的主題,即是——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教材在此前的第一節中,已經揭示“生物圈”作為所有生物的家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 一理性認識,繼而在第二及第三節中通過探究活動等,交代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那麼現在,就要在生物學上有一個歸結,即:生物與環境之間這種於動態 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表面看似乎相對獨立,但教材的立意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態系統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作為整體來考慮的,故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就尤為重要了。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能力目標:

1.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組成。

2.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 決方法:生態系統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於全面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討論一個特定型別的生態系統,例如以魚缸實物入手,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 基礎上,通過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的同時,儘量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如果歸納的不夠準確或全面,教師可以用例項進行提示。然後再以點破面,引 導學生根據生態系統的概念列舉一些生態系統的例項,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

(四)教學難點

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人類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二、說教學方法

1. 教法:直觀教學法是生物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國中學生的求知慾強,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在學習中需要直觀材料和感性經驗。 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然後分析歸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在教學中,還採用啟發式談話法,在 學習每個知識點前,我都提出思考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思考,這樣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積極思維,從而形成理性認識。

2.學法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三、說教學程式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並把自己比做一隻正穿梭於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髮 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匯入新課。

(二)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什麼是生態系統。學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閱讀課本第23頁的資料分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列舉身邊的例項,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後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教 師層層設問:

①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麼關係?

②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併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 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如找出樹→蟲→鳥這樣的關係引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從腐爛的樹幹上長出的許多真菌 引出分解者這個角色。

3.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麼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4. 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圖(課本24頁圖I-17),教師設問:

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消費者與分解 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④除了植物、動物和分解者這些生物,生態系統就能維持下去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 念,和生態系統的非生物部分。並舉出身邊的例項。

5.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 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提醒學生注意:

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後。

②箭頭指向取食 者。

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6.展示上 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

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

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 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係,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 物的數量。

7.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8.學生閱讀課本26頁資料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① 能量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逐漸減少

② 有害物質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在逐漸累積。

(三)情感教育

有 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實 例: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四)歸納總結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一、 什麼是生態系統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植物——生產者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

細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等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能量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逐漸減少

2.有害物質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在逐漸累積。

3.食物鏈中生物的數量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漸減少。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