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說課稿2.74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上冊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長於鑑賞的乾隆皇帝有詩云: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七冊第18課《頤和園》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旅遊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2、教學目的和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陶冶,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

a、通過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 話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b、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引導學生感受頤和園大而美的特點。

2、學習本課的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

其中學習本課的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提升到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讓閱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讀、說、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趣揭題:

同學們,北京是我國首都。它既是現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你們去過北京嗎?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你能告訴我這是什麼地方嗎?

這時相應出示天安門、天壇、故宮、頤和園圖片,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揭示課題。

(二)交流資料:

閱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開啟課堂教學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地靈活多樣地豐富知識。本著這一原則,課前發動學生通過翻閱課外書,網上查詢,請教家長等多種渠道,收集並整理頤和園的知識、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後說一說頤和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這樣做旨在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並培養學生概括、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去感悟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四)瀏覽課文,明確遊覽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作者遊覽了那些景點。學生彙報時,教師相應地把各個景點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使學生明確作者的遊覽順序。

(五)探究學習,理解內容:

課文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其中著重描寫了長廊、萬壽山的佛香閣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橋,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教學時,讓學生分小組,每組一個景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用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聯想想象法、質疑問難法、朗讀體會法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教學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交流時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充分的俄自由表達空間,學生在談中加深理解,在讀中體會意境,掀起可嘆教學的高潮。

學生彙報時,教師相機在每個景點簡筆畫處板書景物特點。

(六)師生合作板書,昇華情感:

本次教學設計時,在板書上留空白。課題處這樣設計:

18( )頤和園( )

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合適的詞句,概括出自己對文章的感悟,相應地添在板書的空白處。如:(美麗)頤和園,頤和園(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填完後再說說自己從課文中那些語句中體會到的。這樣做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促使學生進一步讀書,感悟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七)總結全文,創新作業:

作業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檢測學生獨立個性知識習得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間有著個性的千差萬別,一刀切作業難以檢測出這一差別,還容易加重學生負擔而引起他們對作業的厭倦情緒。因而在本課作業設計中,我注意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孩子饒有興致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作業形式去主動完成。這樣不但體現了個性,還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本課作業設計如下: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1、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結合課文描寫,展開想象,畫一幅畫;

3、為頤和園或頤和園其中的一處景觀設計導遊詞;

4、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遊記。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作業的內涵。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2

教材分析: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本文敘述了古人正規化和張勳重承諾,講信用的故事。本篇課文較簡短,但意味深長。

第一、二節分別各用一句話交代清楚本文的主要人物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然後課文就舉了一件具體的事:正規化和張勳相約兩年以後相見,正規化講究誠信,兩年後如約來到張勳家,拜見了張勳的父母雙親。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較簡短,語言通熟易懂,內容淺顯明白,在教學中主要通過閱讀理解、感悟文章的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目標:

1、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2、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講誠實、講信用。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你們讀過《誠實的孩子》這個故事嗎?誰來說說這個故事?

是呀,我們每個人都應講究誠信。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講究誠信的故事。

出示課題:12守信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邊讀課文,邊學生字新詞

2、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交流

(在自學的基礎上學會字詞,瞭解課文。)

三、深入學習,讀懂課文

1、課文哪些話直接點明瞭正規化的守信呢?用()標出。

2、張勳和正規化之間有一個什麼重要的約定呢?用——劃出。

在這句話中“拜見”能否換成“參見、探望、看望”等詞?

3、對於他們的`約定,張勳的媽媽是怎麼認為的呢?

找出句子讀一讀。

4、看到好朋友如約而來,張勳的表現怎樣?

5、張勳的父母對此說什麼?他們為什麼感慨地說?

6、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通過圈劃、朗讀、感知了解課文,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講誠實,守信用。)

四、總結

1、課文講了正規化和張勳是重承諾、守信用的人,那麼你認為怎樣才能做到“誠信”呢?

在四人小組談這個話題。

2、課外收集有關誠信的故事,與同學交流。

(在暢所欲言中進一步深化課文,懂得誠信是美德。)

反思與重建:

課後有這樣一個練習:“拜見”可否換成“參見、探望、看望”?在教學課文中,我通過多方面引導解決了這個問題,但覺得學生很懵懂。從理解詞語的意思著手,讓學生判斷對他們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為他們提供一些知識的積累,挖掘他們原有的記憶,可以幫助他們正確區分。相信隨著學生閱讀的積累,他們一定能夠體會語言環境中用詞的精準。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泉城》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用書四年級上冊第九課。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的教學,我為第二課時設計了這樣的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2,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內心的讚歎和熱愛。

3,抓住“湧”,“匯注”,“噴吐”,“冒”,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體會濟南泉水的美麗,神奇,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心的讚歎和熱愛。教學難點則是"湧","匯注","噴吐","冒"這幾個詞分別怎樣生動形象地寫出泉水的流動。

四、教學過程。(在深入鑽研的基礎上,我這樣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複習上堂課的內容:說說關於泉城,你都知道了些什麼因為這篇課文是要求背誦的,所以我緊接著讓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接著,我用優美的語言匯入: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地下湧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湧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的綺麗風光。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仔細遊覽那最著名的四大泉水吧。

(二)學習課文2—5自然段。

1,設定懸疑,初步感知。

學生在課堂中喜歡挑戰,因此,我特設定一個懸疑,讓學生的精神一下被我深深地抓住。

(1)師:老師也被他們吸引了,從網上搜了一些圖片,可是這幾張圖片卻不小心把它給搞混了,你們願意幫老師把他們分清嗎(出示圖片)

(2)請同學們開啟課本,默讀25自然段幫老師分一下吧。

(3)指名分,簡單說說理由。

2,自主學習,深入文字。

學習的本身需要在自我感受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接著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動手動腦,深入文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2~5自然段,圈圈劃劃,抓住重點詞句感受感受,說說這些泉水到底什麼地方深深吸引了你

(學生自主學習)

(2)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泉,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把重點詞句美美地讀給同桌聽。

(學生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體會感悟。

在集體交流時,我扣住中心句子,抓住關鍵字詞體會感悟泉水的美麗。

如:(1)珍珠泉:我先抓住"在陽光的對映下,……彷彿有一隻神奇的手把它們拎到水面上來。"這句話中的"忽×忽×"體會泉水的姿態變化萬千,用動作體會"拎"字的精妙。

然後通過閱讀"泉水從地上往上湧,好象一串串珍珠。"中的"湧"體會泉水的`連續不斷,多而快。

最後,讓學生帶著讚美之情一起讀好這一段,邊讀邊記。

(2)而五龍潭,則幾股泉水"匯注"而成,所以抓住"匯注"一詞,給匯注換個詞語,體會與珍珠泉的不同。

(3)黑虎泉則抓住"噴吐"一詞,體會水勢的大和猛,接著適時出示聲音,讓學生有更深切的感受,並在朗讀中加深記憶。

(4)趵突泉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我在教學時在體會它大,清,美的時候,抓住一個"冒"字,先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後在視訊中感悟,一段老舍先生生動的描寫讓"冒"在學生心中越發清晰。最後在朗讀中發出內心的讚美。

4,當小導遊,積累內化。

背誦的形式有很多,當小導遊,既可以吸引學生,又可以創造性的再現文字,一舉兩得。

(三)總結課文。

今天,我們到濟南去欣賞了那各具特色的四大名泉,難怪人們說:(齊讀最後一段。)

(四)作業。(針對這堂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作業)

1,背誦課文。

2,模仿課文的描寫方式,抓住位置和特點,用一段話介紹我縣文化廣場一處景點。如文化長廊,音樂噴泉等。

板書設計:

珍珠泉神奇

8,泉城五龍潭泉多

黑虎泉喧騰

趵突泉大,清,美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4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課《珍珠鳥》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習目標、教學學法、學習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珍珠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6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寫了小珍珠鳥在“我”的愛心呵護和悉心顧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樣一個深刻道理。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文章從對“人與鳥”的關係敘述中,啟發學生在“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方面作深入思考。

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分別是《誠實與信任》、《珍珠鳥》和《九色鹿》。這三篇課文傳達出的是人們渴望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誠實守信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四年級正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期,學課文,旨在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本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那種和睦信賴的境界,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教學目標預設為以下幾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四個自然段。

“過程和方法”目標:

在老師的恰當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初步學會觀察、描寫動物的基本方法,注意運用描寫動物的詞語。

“情感和態度”目標:

體會作者與珍珠鳥之間親近、溫馨的情感,領悟人和動物是完全能夠和諧相處的。

學習的重點、難點:

1、我認為,學習這篇課文,關鍵在於能夠讀懂最後一句:“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它是全文的核心,也是我們理解和教學上的難點。如果沒有“我”對珍珠鳥的喜愛,就談不上“我”和鳥之間發生的故事,談不上信賴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本文的學習重點應該是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2、學習難點: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三、教法、學法

記得魏書生老師有句話說:“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要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所以,教師教學中,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本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教學互動流程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願望,引導學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學習中互相啟發,並獲得新的感受。

(2)朗讀鑑賞的教學方法

瞭解、感悟文字都離不開讀,讀是一切的基礎,本文是一篇美文,美詞佳句值得細細品味、鑑賞。

說完了教法,我來談談主要的學法:

(1)自主參與

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可讓學生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

(2)讀中品味

針對這篇散文的特點,我認為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品味文章語言,通過對文句的賞析,理解文章的內涵,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後的意思。

四、學習過程

本課分為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理解並掌握課文裡的生字詞,通過充分的朗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我將“說說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這一話題展開教學。

(一)直奔結尾,突出“信賴”。

首先,出示課文最後一句話,讓學生變為肯定句。引出“信賴”的意思,並思考課文是寫誰對誰的“信賴”。

(這樣設計,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信賴,同時也用“信賴”作為下面探究的連線點,使本課教學渾然一體。)

(二)圍繞“信賴”,感悟變化。

這部分我分成四個小環節進行。首先,我問學生:珍珠鳥為什會信賴我?難道它就不怕“我”傷害它嗎?

它是一下子就對“我”這麼信賴的嗎?

學生通過課文會明白一開始不信任,膽子很小,後來膽子變大,慢慢地開始信賴我。

接著,我讓學生讀讀課文的三——六小節,劃出反映珍珠鳥逐步信我這一過程的詞句。

學生交流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到句子“忽然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細細品味“探”字,引導學生感悟此時的小珍珠鳥是十分的警惕,十分的膽小。

當學生說到第四小節第一句時,抓住三個“一會兒”“一會兒”體會:“小珍珠鳥為什麼這樣做?”學生會說這是在試探我,這時我趁勢追問:“我”又去追趕它了嗎?這時小鳥又會想什麼呢?結合學生的發言,我進行小結:因為作者沒有去打擾小珍珠鳥,所以它的膽子才會越來越大。

當學生交流到第二句“漸漸地它的膽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時,我引導學生關注“竟然”一詞,知道珍珠鳥本是種怕人的鳥,它能變得不怕人,落在我的小桌上,正是作者那份無聲的呵護!我又問:“這時小鳥對我完全放心了嗎?”我讓學生找出書上的句子用“先……接著……然後……最後……”說一說。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比較“撫一撫”與“撫摸”的區別,再次感受作者對小鳥的那份細膩的疼愛之情。並且,讓學生進行角色的體驗:如果你就是這隻珍珠鳥,你在想些什麼呢?假如老師就是你的主人,誰願意來和我談談心呢?我也預設了一些問題與學生進行對話。我會對一個學生說:“你落到了我的小桌子上,說說你來幹什麼了?你怕我嗎?為什麼?”我會對另一個學生說:“你嗒嗒啄我的筆尖想幹什麼?”我還會問:“我撫摩你的羽毛時,你又感受到了什麼?”“你啄兩下我的手指是想告訴我什麼?”

(我試圖通過對話,讓學生體驗珍珠鳥的內心世界,真切感受到小鳥對我的戒備心隨著它對“我”的信任也逐步消除了。)

學生交流完畢,我讓學生把珍珠鳥的這種變化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進一步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關愛贏得了珍珠鳥對作者的一步步信賴。

最後,我進行簡單小結:正因為珍珠鳥在不斷地試探、不斷地觀察、不斷地考驗我之後,才會如此地信賴我。引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白天……夜晚……最終它與我竟然親密到落在我的肩頭上趴著睡著了。

(這一教學片段重在引導學生體驗小珍珠鳥對我“信賴”的具體過程,從“探”,到“飛”,到“落”,到“趴”,由遠及近,由存有戒心,到親密無間,一點一點,既切合實際,又富有情趣,深化了學生對珍珠鳥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瞭解珍珠鳥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關係的。充分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領悟、讀中欣賞,善於積累”的學習過程。)

(三)緊扣“信賴”,探究緣由。

我先問大家:“大家可曾想過,小鳥的這一系列變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接著我讓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找出能說明我特別喜歡珍珠鳥的地方進行交流。接著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真好”放在最前面,是為了表達作者無比喜愛珍珠鳥的強烈感情。有的學生可能會找到我為珍珠鳥精心安排鳥巢的過程,我引導學生歸納:這是我為珍珠鳥安排的一個舒適而溫暖的巢,一個安全而綠色的家。從中感受到作者是那麼喜愛並用心呵護著珍珠鳥。有的學生可能會找到描寫珍珠鳥外形的句子。我讓學生說說這是一隻怎麼樣的鳥,從哪裡可以看出來?讓學生抓住它的顏色和它的“好肥”,來體會它是一隻美麗、可愛的珍珠鳥,令作者無比喜歡。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並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評價。在讀的基礎上,我追問學生:我做為一名鼎鼎大名的作家,居然以小珍珠鳥為重而停下了筆,還讓小珍珠鳥整天淘氣地陪伴著我,這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再次體會作者對鳥的喜歡之情之深厚。

當然,學生也會提到作者對小珍珠鳥的暱稱——“小傢伙”,我讓學生找到文中四處句子,通過朗讀再次感受作者對小珍珠鳥的無比喜愛之情。

(這一教學片段引向小鳥所以“信賴”的原因,是因為作者的喜歡之情。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探究信賴的原由,強化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四)想象“佳境”,深悟“信賴”。

正因為作者對珍珠鳥的無限喜愛,才使得它由剛開始的陌生、試探,到後來的熟悉、親近,再到信賴、依戀。

讓學生再讀讀課文的第六小節,再仔細觀察課文插圖,說說這是一幅怎麼樣的情景?我進行小結。

接著,我指導學生朗讀。在學生的優美朗讀中,學生自然就走進了一種美好的境界。在此基礎上,我問學生:“是什麼營造出這一美好的境界?”讓學生再次齊讀全文最後一句: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讓學生談談對句子的理解,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我進行歸納,正因為作者對鳥的喜愛,才換來了鳥對人的信賴,才換來了人鳥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這是作者的美好希望,這是作者的內心呼喚,讓我們再次高聲地告訴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生齊讀這句話。

(在這個教學環節上,我關注了文字意蘊的人文素材,利用看圖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善於挖掘教材人文因素來滲透教育,我將通過朗讀、交流、看圖、談體會,讓學生在感知形象中受到人類愛護鳥類,愛護動物的教育。我時刻要求學生從字裡行間讀出屬於自己的感受來,從整體回顧中品出文中潛在的意味來。)

教學最後,我問學生:“學完了課文,你想說些什麼,可以對珍珠鳥或作者說說心裡話,也可以對我們身邊的人談談你的希望。”接著運用多媒體一張張切換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畫面,配以優美的音樂旋律,誦讀《信賴》這首詩,結束這一課時的課堂學習。此時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給學生以最好的人文薰陶。

(這一教學片段仍由小鳥落在肩頭引出信賴,延續學生的信賴直感,啟發學生透過信賴,想象美好境界,這就把“信賴”與“境界”融合起來,突出了“美好”之意,令學生感悟事理,引發深入思考。)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這樣設計板書:

珍珠鳥

怕人膽大放心信賴→美好境界

此板書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理清文章脈絡。

在說課中許多地方還不盡如人意。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爭吵》是S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先寫“我”和克萊諦吵架的原因;再寫“我”的內心活動:為吵架而感到不安、後悔,又沒有勇氣承認錯誤;然後寫克萊諦的友善化解了雙方的矛盾,兩人重歸於好;最後寫父親對“我”的嚴厲批評。課文細緻描寫了“我”的心理活動,“我”的不安與後悔,“我”知錯卻沒有認錯勇氣的矛盾心態,寫出了“我”對克萊諦往事的回憶及印象。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體現了“我”的個性特徵,一個明是非卻愛面子的“我”活脫脫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也為克萊諦後邊的友善行為作了鋪墊和暗示。聯絡課文內容體會最後一段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讀本文的生字新詞,讀懂“我”和克萊蒂爭吵的起因、爭吵後各自的表現。

(2)、技能目標:感情朗讀課文中的有關段落。

(3)、情感目標: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寬容的道理。

重點、難點:揣摩品味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聯絡課文內容體會最後一段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3、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1、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2、學習生字詞。3、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容,團結友愛2、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3、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完成本課作業練習。

二、說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朗讀能力,通過自學能夠自由朗讀課文,並對課文進行簡單的理解和分析。而四年級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對新事物、新問題的出現抱有強烈的探究慾望。但語言重組能力不是很強,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發。由於本班學生屬於新分班級,學生差異大,回答問題不主動。

三、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 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 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探究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創新教育中所說的研究性學習,國小生由於心智發展水平相對比較低,對他們而言,所謂創新性學習,不是真的期望他們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有什麼發明創造。而是指他們經過研究性學習,發現前人早已發現的知識,或對已知道的知識進行新的有意義的重組。本課的研究性學習就是把這種“發現和重組”的過程當做追求的重要目標——啟用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通過課堂上的這種研究性學習注意創設一種重要研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索、發現和體驗,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對資訊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說設計意圖

通過調查報告形式結合學生探究,瞭解課文內容並體會課文的內涵。從中感悟人物的心理變化並挖掘人物形象特點。利用探究性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作者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並學著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

五、說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認識事件——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6

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全文緊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科學知識,語言生動活潑,意思表達得深入淺出,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將從以下四方面來說說我教授這節課的過程。

一、說教材

《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是一篇介紹現代高科技的說明文。課文通過對國際網際網路的結構,工作原理與人們關係的介紹,讓我們瞭解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也將越來越來多。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國際網際網路的結構、工作原理和人們密切的關係。

2>感悟、體會國際網際網路的奇妙之處。

3>激發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感情。

教學重點:瞭解它的工作原理、構造和作用,體會起奇妙之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選擇了目標教學法,談話教學法。用運多媒體課件。

語文課,重在通過對語文文字的接觸、揣摩,培養學生的語感,積澱語言。如何在說明性文體課上上出語文味,是一大難點。但本設計應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第一特性。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以讀代講,以合作探究代講以圖引文,圖文結合。利用多媒體手段,抓住文中重點句子體會網際網路的奇妙。通過課前預習、讀、疑、想、議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到課文中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表達。

三、說教學程式

1、複習上節課所學詞語。(開火車讀)

2、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上節課學了生字詞,讀了課文,這節我們做什麼呢?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國際網際網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感悟、體會其奇妙之處)

3、出示課題齊讀

4、精讀課文感受奇妙

A、點選學習要求,按要求先自學,後小組合作學。(認真讀每一句話從中能看出什麼奇妙之處?可在句子邊寫簡單的批註,如:大、快、多等)意在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習慣,合作學習的習慣。

B、全班交流朗讀感悟。

依次出示板書三個特點;大、快、多,學生很快找出相關句段。課件出示這些段落,通過讀、想、議等方法讓學生感悟網際網路的奇妙,同時瞭解了網際網路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C、拓展延伸

網際網路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娛樂、交往購物提供了種種方便,功能太多了,真是奇妙啊!除此之外,能不能說說你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寫文章,通緝犯罪分子,捐款,看病等)意在豐富知識。

5、總結全文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情感,我總結說:同學們,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這篇課文,從網際網路的結構、它是怎麼工作的以及它與人們有什麼關係這幾方面說明了國際網際網路的奇妙,但這只是網路知識的一個很小的方面,猶如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需要同學們不斷的學習、探索。

6、課外作業巧佈置,你把你的作業傳送到老師的電子信箱,老師將在網上批改你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和課文內容緊密結合,這應該是學生所喜歡的一種方式。

四、說這節課的得失

這節課有以下兩個優點:

1、注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

2、教學中,注意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不足之處:沒能很好利用網路,讓學生親自感受作用之大、之奇妙。由於時間關係,沒能點明沉溺網路的危害。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7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平行線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說重點難點】

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回憶一下,什麼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

我們怎麼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

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步驟: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2).將三角尺緊貼著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

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後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

3.小組活動:

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麼?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彙報

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學生彙報

學生舉生活中的例項。

學生認真觀察後敘述畫平行線的步驟

學生畫一組平行線,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

小組討論後全班彙報

複習所學的平行線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使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

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

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全班彙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先畫一條長3釐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線上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釐米長的線段,最後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線起來。

三、鞏固新知:

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釐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麼體會

五、作業:68頁4題

學生討論畫法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說畫長方形的步驟。

使學生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通過練習,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複習。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講述了一個內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

渡口準備過河。在漫長的等待中,老人的身體被凍僵了。這時,終於有幾個騎馬的人路過。老人截住了最後一名騎手,並請求幫助。擺脫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話令這名騎手——托馬斯.傑弗遜總統深受感動。課文告訴我們:一個真誠的眼神、一種友好的態度會給需要安慰和幫助的人帶來機會,更讓我們懂得要樂於幫助有困難的人。課文共有7節,其中第5節是老人說的一段含義深刻的話,直接對眼神的作用進行了描寫,語言內涵豐富,是值得反覆推敲的。第1節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難,第2、3節則寫了騎手們對需要幫助的老人所表現的不同行為。這些內容在課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該把握好。

這堂課的內容對於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從“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從故事內容看情節性不強,從描寫語句看,課文中人物語言內涵豐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領會。對於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會也能言傳?如何從課本中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從這個故事的本身獲得啟示,這是本堂課的幾個難點。

二、學情簡介

我班學生學的是老教材,但從三年級時我就比較注重課外閱讀的拓展,常常會尋找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推薦給他們,或讀或寫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課文就是很好的補充內容。因此,我班學生對學習此類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然而,從本課來看,不僅是要讓學生們從騎者們的眼神中讀懂他們對老人的不同行為,更要了解這些行為與眼神的關係,甚至是行為之後所隱含的深刻含義。這樣的課文又不同於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節不是很強,語言文字內涵豐富,要從騎者的眼神中瞭解他們的行為,又要從老人的行為中想象他的眼神,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推敲出他們之間的關係,再從其中體會出深刻的內涵,這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三、教學目標

在研讀了課文後,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我制訂了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學習聯絡上下文,結合查字典理解“徒勞”、“無濟於事”、“暖人肺腑”等詞語。由於課文的語言內涵豐富,出現了許多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在課前的預習中、在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通過隨機查字典當場解決這些詞語。一方面,理解了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自覺用工具書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教材課文篇幅長,再加上含義深刻,有些詞、句文學性較強,所以我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己讀課文的機會。我覺得我們不應在朗讀上“吝嗇”付出時間,因為,朗讀課文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理解,是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再加上學習老教材的學生對於新教材的學習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課文的朗讀上紮實些。教學中,我採用了反覆讀重點段,引讀、自己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悟“眼神”的內涵,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3、能夠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並通過釋疑體會人物的品質。新課標提出了“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我並沒有更換這一個目標,(“更換”什麼意思?學生在質疑方面是何基礎?應具體說明)而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所謂“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有思考的空間,並能幫助我們深入學習課文的問題。

4、藉助寫話訓練使學生懂得在別人遭遇困境時,應給予真誠無私的幫助。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承載著道德教育的任務,但是,如果將德育的滲透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悟與訓練割裂開來,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落腳點,無疑會使語文課失去了味道。因此,對於課文的情感目標的達成,我試圖通過寫話練習來實現。這樣,既有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有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過程

(一)抓住課題,整體進入課文。

1、師表揚學生上課精神飽滿。

2、出示課題,齊讀。

“眼神”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剛才,老師在表揚大家的時候,你們看到老師的.眼中流露著怎樣的眼神?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中,這位老人又讀懂了誰的眼神?是怎樣的眼神?帶著問題輕聲讀讀課文,做到字字音準,句句通順,找到相關的句子後用直線劃出。

(說明:由於“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課的一開始,我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幫助學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了鋪墊。同時,就課題進行了提問,抓住了課文的著眼處,對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起著推動作用。)

(二)抓住重點段落,學習課文內容。

(說明:在仔細分析了課文後,便能發現第5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這是老人對傑弗遜所說的一段話,分析了騎者的眼神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把握了這一段就能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的品質,它具有深刻的內涵。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便以此作為統領全文的線索,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使課文化難為易、深入淺出。)

1、根據學生交流的語句出示課文第5節中老人說的一段話,引出線索。

(1)自己試著讀讀這段話,不僅要讀通,更要讀懂。你讀明白了什麼?

(2)“學貴有疑”,你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

對課文中字、詞不理解:無濟於事、……之狀

對課文內容不理解:“這樣一個機會”指怎樣的機會?“老人最需要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說明: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閱讀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重點,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騎者之間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讀懂了什麼?”這樣,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幫助他們整理出故事發生的整條線索,從而也能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邊讀邊想,在讀中產生疑問,在讀中解決疑問,從而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因此,在“讀懂什麼?”之後,又提出了“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根據學生以往的閱讀過程, 讀不明白的往往是課文深層的內涵部分,在課文裡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通過眼神分析出騎者不同的行為的?”學生對文章產生了問題,就有了學習的慾望,這對深入學習課文,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抓住線索學習課文第1節,體會老人的處境,體會老人的眼神。

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出問題:“老人最需要的時候”指什麼時候?快速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小節好好讀一讀。

(1)指名讀

(2)這是文中的描寫,現在請大家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老人當時的處境。

(媒體出示詞語):

兩鬢蒼蒼 老態龍鍾 凜冽刺骨 焦急萬分 抖抖索索 漫天飛雪

(3)自由說、指名說

(4)想象:此時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樣的?

(說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語言豐富的特點外,還反覆渲染了天氣的寒冷,並在第1節中著重寫了老人在長久的等待中身體被凍僵的場景描寫,這是突出了老人所處的困境,為下文作了鋪墊,讓人感受到騎手給予老人的幫助猶如雪中送炭。所以,在這裡我設計了運用詞語進行說話的訓練點,目的一:體會老人所處的困境,體會到關愛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語言運用的能力。)

3、抓住線索學習課文2、3節,知道騎者們的不同行為,體會眼神與行為的關係。

就在這時,羊腸小道上走來一隊騎者,當老人向這隊騎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時,他卻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師引導學生再讀第5節。

那麼,老人對這兩種眼神的分析對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騎者不同的行為吧!再讀第2、3節,找到他們不同的表現,用不同的符號劃出。

(1)讓我們先來看看前幾個騎手的行為,請大家展開合理的想象,結合課文第5節來說一說。

突然,冰冷的羊腸小道上由遠而近傳來了有節奏的馬蹄聲,老人懷著焦急的心情,打量著幾個騎馬的人依次從他身邊過去,可是這些騎手們,個個流露著的眼神,他想: 。

,滬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眼神

自由說、指名說、再自由說、齊讀填空。

(2)指導朗讀描寫最後的騎者的句子。

就當最後一個騎手將要和他擦身而過的一瞬間,老人看到他的眼神裡流露著——(齊說)

於是,便向他提出了幫助的請求,自己試著讀讀這一節描寫騎者的語句,想想該怎麼讀好它。

指名讀(媒體出示紅點)、齊讀,讀好騎者當時幫助老人的行為。

(說明:感悟必須要以語言訓練為依託,沒有語言文字訓練為基礎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兩者不同的行為(關愛他人、冷漠待人)帶給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5節進行想象說話。這個填空練習的設計我利用了課文描寫中的某些空白處,通過想象幫助學生去體會,同時也讓學生能掌握聯絡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過引讀4、5、6節,再次體會老人的那段話。

(三)深入感悟課文內容。

1、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這最後一位騎者就是——(托馬斯.傑弗遜)(出示媒體)

他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愛戴。

2、總結: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傑弗遜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靈。怪不得他在成為總統後能受到人民的愛戴。

3、寫話練習:相信這位總統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後,一定受到了許多的啟示,那麼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會有些什麼啟發呢?請寫一、兩句話。

在閱讀了這篇課文後,讓我也感觸頗深,所以我也寫了這樣一句話(媒體出示)

(說明: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還特別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由於學生個人的差異,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內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學完了這篇課文後的感受也是不同層次的。通過寫話練習,將課文的含義進行了內化和提升。)(出示學生的寫話內容)

如果說《微笑著承受一切》是從廣度來挖掘深度,那麼《眼神》的設計力求從深度來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淺出”,並且通過反覆朗讀、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能真正的學到一些什麼。我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真實些、樸實些、紮實些。一堂骨幹教師公開課讓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實感到自己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還留下了些遺憾,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9

一、說教材

《貓》這篇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全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本文的語言優美,淺顯易懂。

課文先從三個方面具體表現貓的性格古怪:講它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講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絕然不同的表現;講它什麼都怕,但又很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表現在:一是剛滿月,腿腳還站不穩時就愛玩;二是稍大一點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更加淘氣。

課文在描述貓長大後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時,處處流露對貓的喜愛之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間接體現。本文語言淺顯易懂,優美樸實。這是課文在表達上的兩個特點。

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瞭解大花貓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時候的可愛,學習作者真實、具體的表達方法,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13個生字,正確讀寫“無憂無慮、任憑、屏息凝視、抓癢、稿紙、豐富多腔、摔跟頭、跌倒、膽子、開闢、遭殃、責打”等詞語。其中重點是“任憑、豐富多腔、開闢、屏息凝視”。最難的是“屏息凝視”的理解。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花貓的古怪性格,小時侯的可愛,體會作者對花貓的喜愛之情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課文。

(一)能力目標

1、在“猜”中繼續練習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2、在猜中進行創新思維方法的訓練。

3、學習真實具體的寫作方法。

(二)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感情和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體會真實具體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一)猜——猜中有比較

猜中結合上下文讀書——發展與創新是我們的課題,也是新課標的核心所在,也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大主題。藉助課題研究的良好氛圍,我在平時大膽地嘗試。

我教學這篇課文的主要方法就是一個字,就是一個“猜”字。“猜”既是本節課的教法,也是學生的學法。猜沒有問答那樣嚴肅,要求一板一眼,必須正確。問題無論是老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似乎都要求答出正確的答案,心理壓力較大,學生思維受到一種目的的限制,放不開,個性得不到張揚,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創新性得不到良好訓練,與我們創新的主題不相符。

猜常用於各種遊戲之中,識字教學中也常用。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應用,有很多好處。猜的形式較多,師說生猜,生說師猜,生說生猜(小組進行,全班進行)。猜的內容包羅永珍,猜字詞的理解,猜句段的理解歸納,猜思想感情的把握,猜體會到的寫作方法,猜未弄懂的問題……無論那種形式,無論那種內容,學生都是在一種比較開放的',比較輕鬆的交流環境中進行閱讀、思考。

猜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融為一體,就是猜的學生,在猜的時候,也不象“答”那樣被動,而是主動去猜。遊戲的經驗,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即使是成績平平的的學生也敢來猜。沒有壓力,“猜”不是“答”,猜自然可以不正確,不怕犯錯誤。猜可以發現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思路開闊,這正好給教師分析學生學情提供了實據,便於教師正確引導學生。教師從學生的猜中,準確地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對語言的理解水平,找到恰當的引入可能知識世界的方法。猜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他們爭對同學的猜題,老師的猜題,可以大膽的發表意見,特別是自己獨特的見解。有時還能面對大作家的作品發表不同見解,理由還很充分,這才是創新的培育氛圍。

當學生的意見與書上有較大出入時,這正是老師利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語感訓練的好機會。學生對相近的詞進行比較,對自己猜的詞與書上的詞進行比較。猜可以將許多學法用於其中。

(二)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任何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的。因為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為了不沖淡學生在語言中的豐富想象。所以,我用這樣的課件對課堂加以形象,補充。

(三)教學環節

1、猜前初讀引學法

自學初讀生疑問——因為這是第八冊的課文,學生手中沒有書,藉此機會,我將課後填空練習流在課文之中。學生自讀不完整的課文,發現空白,產生疑問。

依據疑問引出猜——師問:讀了竟今天這篇課文,大家發現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嗎?學生自然會回答出課文的不完整。然後我就說:“今天,我們就來猜猜空白處原文是什麼樣。”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讀書中自發產生疑問,為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為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對課文充滿個性的理解,奠定了基礎。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創新訓練和思維創新訓練的開始。

猜前引出讀書法——大家說說要猜著,你想到採用什麼辦法?(結合上下文讀書思考)猜是一種讀書方法,也在這營造出一種氣氛。要學生自主猜出原文,得靠他們已有的讀書經驗,讓學生說出讀書方法,互相提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讀書思考。

2、猜中交流解文意

猜中品讀練填空——學生採用各種方法讀書,猜測文中空白處是什麼。猜的形式多種多樣,老師讓學生猜,學生讓學生猜,學生讓老師猜,小組內互猜,全班一起猜。邊猜邊評,評中思考,一邊思考一邊讀書,答案就在這互動的過程中接近。本課語言淺顯易懂,猜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遇到困難時,應多讀書思考,在讀書思考中,在探究中,在比較中,始終讓學生飛翔在語言情景中,發展語感水平。學生不正確的答案是教師引導學生的大好機會。老師根據學生的猜測,分析學情,選擇引導方法,巧妙地將學生從已知知識世界引入未知知識世界。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3、猜中引思勇創新——創新是我們的主題,包括語言的創新,思維的創新。猜在閱讀中的應用,是一種創新的示範。學生在猜答案中,如在遊戲中,比起回答問題來,興趣濃厚,沒有心理壓力,思路更加開闊。學生不能一猜就中,正是學生獨立創作的時侯,表達不受原文的限制,有的答案雖與原文不一致,用在那兒也很恰當,並充滿個性,學生語言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不斷的讀書思考,敢於對原文猜想,在創新思維上是一種訓練,創新精神上也是一種激發。

4、猜中引評學交流——合作是未來人成功的基本素質,也是新課標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互猜互評中,學生既進入到語言環境中交流,還進入到心靈中交流,因為互猜的是心裡所想。

5、猜題目歸納全文——在一邊猜一邊填空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幾對詞的矛盾,從而體會貓的性格古怪,從貓的性格古怪中,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再讓學生猜課題,在不同的課題中再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理解。

6、猜中激趣愛語文——無論是猜文中空白,還是猜課題,課堂中,學生似乎在遊戲的心理中。在猜測中,學生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連大作家的作品也敢猜測,有的地方做了修改一樣正確,成功之感自然而強烈,學習興趣自然濃厚,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中漸漸培養對語文的熱愛。其中,教師要對學生成功之處多加肯定。

以上是完成這節課的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訓練環節。課文的難點,“真實具體”的寫作方法,通過這樣一步一步地讀書猜想,難點就變得很容易解決了。

7、猜後

後猜延伸用寫法——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幾種小動物,示範說一種的性格特徵,舉一個真實具體例子,讓學生來猜是什麼動物。然後叫學生來說自己喜歡的動物特徵,其他同學來猜是什麼動物。也可以背誦兒歌、古詩,讓同學猜寫的是什麼動物。

(四)板書設計

將原文中用來猜的詞語用課件展示出,每個詞卡用一種相符的性格貓送出。板書的內容就是學生猜測的詞。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0

一、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

(1)小數的性質;

(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

(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談話法匯入新課

在商店裡,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裡的2.50元、3.00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麼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釐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說明: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釐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板書:因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這裡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後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說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裡應用了比較法,便於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例2。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0.30)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0.3)

③引導學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0.30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0.3是3個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呢?(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後,學生回答,教師板書:0.70=0.7;105.0900=105.09。通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後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 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2.5元=2.50元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後,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0.2=0.200 4.08=4.080 3=3.00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後再添“0”。(想一想為什麼)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並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餘學生當小評委。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後,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裡按順序報數,其他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採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評價鼓勵。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認識整萬數》是國標本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寫整萬數。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教材通過呈現生活的例項,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數,引發學生求知慾,再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基礎,藉助計數器,引出“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這裡將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教材介紹了我國的計數習慣,根據已有知識,給出各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讓學生聯絡讀寫的體驗,通過類比,推出萬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

教學目標:

1、憑藉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使學生在認識個級數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認識記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掌握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2、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感受大數目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3、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讀整萬數,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二、說教法和學法

藉助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說設計理念

1、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身邊的資料出發引出大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去讀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

4、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比萬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數學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匯入時,選擇我國20xx年茶葉、甘蔗和油菜籽的總產量的有關資料,通過閱讀這些有意義的資料,既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

學生對於相鄰數位間的進率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學生一起回憶萬以內的計數單位及數位順序表。理解10個一千是一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萬一萬地數,從一萬數到十一萬,理解10個一萬是十萬;十萬十萬地數,從十萬數到一百萬,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地數,理解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認識數位順序表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的經驗,完成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掌握各個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這樣安排可以為理解“讀萬級上的數的方法與個級相似”做準備。

3、瞭解整萬數的含義,學習寫數、讀數。

學生藉助計數器,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表,在此基礎上,我又通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整萬數,幫助學生理解,多少萬就是多少個萬,因此需要在萬級上撥出多少,撥好後再讀一讀,寫一寫並交流讀、寫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

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

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也較難理解,通過讀寫生活中的大數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數的讀法和寫法,也初步體會到了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如:xxxxxx有400000平方米相當於有40個教學樓那麼大。

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使學生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中的自我評價更能激勵學生自我發展。同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進行課後調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萬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數學的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五、說板書設計

我在設計板書時,安排了數位順序表,再根據數位順序表寫整萬數,並用紅筆突出萬級的寫法,突破寫書整個難點,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瞭然。充分體現了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我說的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本單元主要

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我將教學第一課時觀察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和想象,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會從物體或幾何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並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得到的圖形。

2、使學生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能聯絡實物或看到的形狀進行直觀思考,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參與觀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樂於和同學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能根據物體的形狀選擇相應的檢視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教學難點是:能根據物體的形狀想象相應的檢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

四、教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教師準備一個投票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學生準備同樣大的正方體若干個。

五、說教學程式

一、教學例1

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什麼?(投票箱)同學們已經學習過觀察物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的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樣子放在講臺上,談話:這是一個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誰來試一試,指名到講臺前分別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邊演示邊講解:)像投票箱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寫有“投票箱”三個字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大家一起說:這是投票箱的前面,這是……

提問:我們認識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從前面觀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長方形,上面寫著投票箱3個字)從右面和上面觀察呢?

啟發:要知道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可以分別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誰願意上來試一試,(觀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裡?現在你看到了它的幾個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麼做?現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麼圖形?指名到講臺前示範觀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並提醒同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觀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這一個面;觀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從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課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檢視,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小結:回憶觀察投票箱的過程,想一想觀察物體時要注意些什麼?

二、組織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出示洗衣機的直觀圖,提問:你能指出洗衣機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再問: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洗衣機,看到的形狀圖各是怎樣的?

追問:你能根據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機的形狀圖想象出洗衣機的樣子嗎?

出示電冰箱的檢視,先讓學生指出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把課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並說一說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

3、“練一練”第2題

生活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幾何體,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談話這是一個表面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邊演示邊講解:像正方體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朝著自己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說一說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顏色?

學生同桌合作依次進行觀察,並交流。

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先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並說一說各個面的顏色。(同桌合作進行觀察,並交流。)

4、練習六第2題

出示各個面顏色相同的正方體(放在講臺上),談話:觀察這個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正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提問;如果從前面觀察這個正方體,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如果從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問:你知道為什麼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正方形嗎?

5、練習六第3題

再出示一個正方體,和前面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擺放方式同課本),提問:這兩個正方體拼成的是一個什麼形狀的物體?

談話: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長方體,看到的各是什麼圖形?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兩個正方體,照樣子拼一拼,再輪流進行觀察,把看到的圖形記在頭腦中。

出示書上的兩個檢視,讓學生分別指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圖。

提問:觀察這個長方體,你有什麼發現?(從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圖形完全一樣。)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佈置家庭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回家觀察電視機和微波爐,看看它們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形狀。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說勤奮》是蘇教版教材第七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過設問的形式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第二自然段列舉了司馬光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先具體寫司馬光小時侯勤奮學習,後寫司馬光長大後勤奮寫作,終於編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第三自然段寫的是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重在說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對全文的總結,號召同學們不忘勤奮,一生勤奮,長大才能有所作為。

二、設計意圖: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

本課是國小階段唯一的一篇議論文,如何在教學中讓教學目標的定位不錯位,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塊,藉助八個詞語,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初步感知課文。第二塊,緊緊扣住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找句子,抓詞語,朗讀之中貫穿理解品悟,想象,將重點詞句的理解與學生自己的表達相結合,深化學生對文字語言的感悟和課文主題的理解,從而使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的形象深入學生心靈,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三塊,在學生充分讀懂文中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事例後,談談自己的感受,既超越了文字,又充分發揮了文字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字的深層次對話。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句子“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的意思。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複習匯入,揭示中心

1、這節課咱們繼續學x——(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齊讀)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3、你能把這句話合併成一句嗎?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4、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5、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還知道課文中講了兩個人的故事,他們是?那你能讀好這些與他們有關的`詞語嗎?

6、請你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說說這兩個人的故事。

(二)、走進故事,讀悟明理

<一>1、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細細地體會體會。

2、開啟課本,輕輕地朗讀課文的2、3自然段,邊讀邊想:故事中的司馬光和童第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用筆劃出有關詞句)

3、四人小組討論:司馬光與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討論前,教師點選投影,出示比較表格)

人物成功的標誌相同點不同點啟示

司馬光

《資治通鑑》

勤奮

古代的

天資聰穎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愛迪生。

童第周

青蛙卵剝離手術

勤奮現代的

基礎差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數學家華羅庚。

<二>共同點:

1、他們都非常勤奮

司馬光: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找出有關句子,讀讀悟悟

童第周:你又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奮?找出有關句子,讀讀悟悟

他們倆還有什麼共同之處?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司馬光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

(2)童第周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

<三>他們倆還有什麼不同之處?

1請你讀讀這兩句話,你就會發現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處的。

2、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們取得的成就就像鮮花那樣燦爛,(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你讀懂這句話了嗎?手中的鮮花是指(),汗水和心血又是指()好,我們先將這句話用橫線劃下來,然後靜靜地讀,將你的體會寫下來。

3、一遍一遍地讀著課文,讓我們越發感受到成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這真是——朗讀: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三)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勤奮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懸樑刺骨,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囊螢映雪……勤奮就是以讀書為樂,就是珍惜時間,就是持之以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奮會拉長我們的生命,會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光彩!是勤奮,讓司馬光、童第周,有所作為,為人民、國家作出了貢獻。相信,勤奮定能讓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板書)

2.觀點爭辯:有人說,如今,我們生活和學習條件改善了,“勤奮”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認為呢?

3、同學們,記住這句話吧: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請聯絡文中司馬光、童第周的具體事例,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課文學完了,但有一個詞,一種精神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奮”。

聰明的人一定能成功嗎?為什麼?

起步晚,基礎差的人能成功嗎?為什麼?

出示勤奮的名言。

2.自讀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樣來一層一層“談勤奮”的?

首先,提出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接著,證明觀點——司馬光和童第周靠勤奮成才;

最後,深化觀點——要不忘勤奮,要一生勤奮。

3.司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奮成才的,這兩個事例不是有些重複嗎?

4.你還知道哪些名人因為勤奮而捧得成功鮮花的事例?

5.激情總結:希望同學們把這些名言和名人成功的事蹟刻在心裡,讓它們時時刻刻鞭策自己努力向前,我們的生命會因此而更精彩,因為——(學生激情朗讀)“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樑。”

<五>課外作業

相信大家的收穫一定不少,我想同學們一定願意以作業的形式,和別人分享收穫。你們想給自己佈置點什麼作業呢?

六、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品析詞句、自主探究、比較學習等方法,使學生讀懂一個人不論聰慧或愚笨,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查詢資料來理解“勤奮”的真正含義。

1、品詞析句法。分析重點句,品重點詞。

2、扶放結合法。“教”是為了不用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把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可引導學生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即抓住關鍵詞句精讀領悟的方法。重點抓住“毫不氣餒”“名列前茅”“高難度”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在引導過程中,相機介紹童第周和華羅庚,並運用相關資料讓學生認識到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的難度。

3、比較法。童第周和司馬光的天資明顯不同,學習時可採用比較法學習,指導學生把童第周和司馬光作對比,看看他們之間有什麼異同,從而深刻領會“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後再指導學生回味誦讀,讀出感受。還有可以通過句式的比較加深理解、感悟。

4、讀悟法。新課標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朗讀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方法,蘇教版的語言優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條理性強,應該讓學生多讀,在思考中讀,在交流中讀,在感悟後讀。特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要反覆讀,在學了司馬光、童第周勤奮的例子後再讀,總結時再讀。這樣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使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5、自主合作學習探究法。採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並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不強求統一,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說板書

板書設計:

說勤奮

提出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舉例證明:司馬光警枕編成《資治通鑑》

童第周急起直追青蛙卵剝離手術

總結觀點: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裡,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後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遊覽;接著寫晚上回到旅館後“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遊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後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她未完的旅程。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並能對課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4、培養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在單元中的位置,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從敘述、描寫中瞭解人物特點,感悟較深層意思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後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設計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你們獨自一人出過門嗎?最遠的到過哪?怎樣去的?

指名個別學生簡單說說自己的情況。

2、有個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歲就一個人周有歐洲,她的名字叫——烏塔(板書課題)多麼勇敢的孩子!我們來學習課文《烏塔》,看看烏塔靠的是什麼周遊歐洲的?這樣設定懸念,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從整體上去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些什麼事,對這些事你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把想到的和同學討論交流,還可以寫下來。

(三)、深入學習,領悟課文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根據這件事,學生自由質疑,教師相機歸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二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這一設計的依據有兩條:

1、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等能力。

2、為下面的教學進行目標定位。

3、各組彙報討論情況,教師點撥,加深理解。

重點引導學生討論:

(1)烏塔如何掌握遊歷歐洲的路線?

(2)烏塔不怕一個人路上碰到危險嗎?

(3)烏塔都到過哪些地方?

(4)你覺得烏塔是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如果我是烏塔,你想對我說些什麼?

讓學生在討論中瞭解烏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見而不盲動;膽大心細,會待人接物……從而懂得一個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出來。

4、辯論: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該不該一個人遠行?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一設計我認為有三個功能:

1、檢測的功能;

2、情感釋放的功能。應該說此刻學生情感已積澱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種機會釋放表達;

3、訓練語感的功能。

(四)、課外延伸

根據自身的生活能力,虛擬一次旅行,具體地寫出旅途經歷,並寫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級上冊說課稿15

我執教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迴圈”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裡的迴圈,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國小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迴圈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

課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燈進行加熱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象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3、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教法我用到了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

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基於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引入

我採用了複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裡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二、提出問題:

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開始。

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樣產生的?

三.學生猜想。由於匯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在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時,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玻璃片,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遇冷的條件下才形成的。這裡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為什麼,學生認識到可能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一下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小瓷盤,或者是玻璃片,用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然後彙報交流。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向燒杯倒入熱水,(為什麼用熱水),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用對比實驗。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例項進行分析講解,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四年級的學生比較小,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數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進行了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板書課題:凝結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水

六:應用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我設計了幾幅圖片,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前三張是較單一的現象解釋,第四張有幾個層次,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任何現象都是有科學道理的.。

四、拓展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

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讓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使學生通過生活常見的向鏡子哈氣產生疑問,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思維狀態比較活躍,實驗設計及操作也比較成功的,最後也成功的驗證了假設。但學生在嘗試解釋生活中的凝結現象時,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難,究其原因,是學生對空氣中含有水蒸氣這一知識點掌握的不夠,這說明開始複習時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也更一步印證了複習蒸發現象的必要性。

本課的設計層次較分明,直入主題,學生容易接受,思維過程也比較順暢,這也是我課設計時的想法與追求,但通過學習有關科學概念的構建的理論後,我發現這樣的設計,沒有能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而是把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設計展示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的日常概念,這也可能是學生應用時遇到困難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於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許多不當之處,望各位老師暢所欲言,共同把這節課研究透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