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說課稿2.91W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科普性說明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豐富的想象,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以及由此推想的恐龍飛向藍天、變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文中第四自然段講了恐龍變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是本文的重點段。文章既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又喚起了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鈍、僅”等13個生字,會寫“笨、鈍”等15個字。能正確讀寫“恐龍、笨重”等詞語

2.默讀課文,能提出不懂的問題並試著解決。

3.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4.能找出文中表達準確的句子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5.能仿照課文中對比的寫法寫一段話。

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並能仿照課文中對比的寫法寫一段話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解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以自讀感悟、合作探究、詞句品讀等學習方式,努力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的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激發興趣

以恐龍圖片引入,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探究,解決生字詞,疏通內容。接著我再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認讀,檢查學生的識字和課文朗讀。對易錯字學生相互間監督,交流識字方法。生字書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要注意的地方,相互補充,加深印象。對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讓學生交流討論,理解詞義。

(三)讀文質疑

1.默讀課文,寫下不懂的問題。

2.小組交流,探究解決。

3.班級彙報,釋疑解難。

(四)自讀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學生自由朗讀,自讀自悟,教師巡視引導。

小組討論,交流理解。教師補充小結。

(五)閱讀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1.教師讀,學生圈畫相關語句。抓住動作,演示變化。

2.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完成表格。

3.理解詞句,概括階段,複述演化過程。

第一種恐龍龐大家族獵食性恐龍學習飛行

(六)理解文中表達準確的句子

1.自讀理解,圈畫批註。

2.小組討論,班級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3.具體分析,領悟語言。(結合課後小練筆,學習運用)

4.感情朗讀,積累語言。

(七)把握文章主題思想

1.引導學生補充完整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身體逐漸變小——體表長出美麗的羽毛——轉移到樹上生存——在樹木間跳躍、降落——具備滑翔能力——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2.體會科學家的美好心願,領會科學工作者的執著與艱辛。

學生齊讀最後一自然段,理解“全面揭示”,體會科學家的遠大抱負。

(八)課文小結

課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的假說,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龍飛向藍天,變為鳥類的演化過程。向我們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我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本次板書把握兩點,一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恐龍飛向藍天,變為鳥類的演變過程。將課文思路明晰地呈現在板書中,從而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其中,將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作為重點,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從而形成本次板書。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理念

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所以,在設計這課時,我準備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自己覺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薰陶與感染。三維目標實現的最終途徑還是讀,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快速讀,邊讀邊想象等,並把自己讀的感受與同學交流、討論,遵循課標的這些精神、理念,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入情入景地讀,動心動情地讀。

二、說教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後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願: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程序。

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2、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比鮮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凶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庇刑趵淼馗詞隹至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樹立學生探究的意識,培養他們鑽研科學的精神。

三、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直觀匯入,激發情感

首先師生談話,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恐龍化石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和篩選資訊的能力。然後教師自然匯入:以前,同學們觀看過恐龍展覽,現在我們來看課件。看看這些活靈活現的恐龍。(板書:恐龍)下面,我們來學習關於恐龍的課文。(板書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齊讀課題,質疑1.預習時讀了課題,你產生了疑問嗎?請舉手。如有的學生沒產生,就讓他們再讀讀課題想想。2.產生了什麼疑問?分別抽說。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說法:我們知道的恐龍沒翅膀,怎麼能飛向藍天呢?恐龍怎麼能飛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龍還會飛呀!遼西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出示課件,師講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鳥)身體逐漸變小

長得越來越像鳥類…這裡我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直接觀看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於學生理解詞句。

第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瀆課文,讀準生字字音,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並標出不懂的地方。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注重教給方法,以學定教。在交流中,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引導補充,使課堂內容在平等對話教學相長中動態生成。

第三、讀中悟學領悟寫法

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1、讀。學生自由讀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這篇課文語言準確生動,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如:(1)地上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年。(2)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詳細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5、想。在這個大家族裡,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你是怎麼知道的,想”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由於學生自選內容,自選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所以就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悅。這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這裡,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體會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另外,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學生達到了熟讀成背,水到渠成地程度,為下節課的背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次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為此我先讓學生再次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通過向學生展示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圖片,又有意識地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然後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文:我們觀看了飛向藍天的恐龍的化石,此時,你想對它說些什麼?還有什麼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繼而根據學情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另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作業:1、讓學生把自己瞭解到的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2、繼續蒐集有關恐龍的資料,出一張手抄報。

五、說板書設計

總之,本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們給予指導。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科學探索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篇課文的特點和內容,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2.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3.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二)設計理念

由於這篇說明性文章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教學時主要讓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閱讀、小組研討、朗讀比較等形式,瞭解恐龍的演變過程,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在此基礎上依本拓展,引導質疑深入探究,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

(三)說教法

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

(四)說學法

把充分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重點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

(五)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點燃激情

匯入時我運用多媒體在大螢幕上出示恐龍的動態畫面,營造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氛圍。調動學生的視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情感引入課文的語言環境中去,孩子們如臨其境,他們的心靈急需與文字契合,這個時候我匯入新課,學生對這節課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二、精讀重點段,理解演化過程

接下來我直奔重點-——課文的第3、4自然段。我以“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起去中生代的'地球,看看恐龍的演化過程”這一陳述,十分自然地引出後面的學習。在學習中,我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合作學習表格,教給學生抓關鍵詞來填表格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學會學習,學生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不僅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有了表格的提示,學生們把課文梳理得更清楚簡潔。

我又通過填空,圖片解說,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加深印象。

學生通過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了課文。讀的要求明確,讀的時間充足,讀的層次清楚,使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走進文字。

三、創設情境、練習複述

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自然博物館需要一位講解員講解恐龍的演化過程,誰願意應聘呢?通過這樣的拓展說話訓練,引導學生複述演化過程,積累、內化語言,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激發學生複述課文的興致,而且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恐龍的資料。課上大家把交流蒐集到的恐龍的圖片和資訊先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彙報時主要採用課件展示和投影儀展示的形式。

讓課文內容和有關的資訊儘量地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儘可能多的資料,學生了解了更多關於恐龍的知識,由課內延伸課外,構建了開放的語文課堂。

五、激發探索、昇華情感

我採用談話法:科學家經過了百年的探索,幫助我們瞭解了笨重的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這一切凝聚了他們寶貴的心血,科學家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20世紀有什麼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呢?很多學生紛紛給出答案。

我接著追問,人類的發明有很多,但是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科學難題,你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嗎?學生髮言後,我用課件出示:外星人、飛碟,並引導學生討論它們存不存在?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慾望,並指出解決科學難題需要人們不斷的探索、努力的去鑽研。同時鼓勵學生用智慧去認知世界、改變世界。

整堂課的教學有多媒體課件的“相依相伴”,在“有聲有色”的課堂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昇華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六、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恐龍——鳥類

(不斷探索、努力鑽研)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突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凶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恐龍是很有吸引力的。但這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邏輯性很強。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是有一定難度。要學生在短時間內明白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程序,並複述就需要讀熟課文,用簡潔明瞭的板書演示出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程序,並輔助大量的圖片來增進理解。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教學難點: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

一、激趣匯入

1、孩子們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上一節課你瞭解的關於恐龍的知識。

2、你們知道的還真不少,看來孩子們都很喜歡恐龍,老師也喜歡。今天我準備了很多關於恐龍的卡片,想要嗎?待會兒我會把它們送給上課表現最棒的孩子。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活動2【講授】

二、品讀課文

1、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請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相關語句。(教師巡視)

2、了嗎?誰來讀一讀你勾的句子(抽生讀)

最先發現它們骨骼相似的學者是(赫胥黎)這是(鳥類的骨骼)這是(恐龍的骨骼)它們有哪些相似之處呢?請大家仔細看一看。(抽生說

3、這之後,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的恐龍和鳥類化石,提出了一個假說,是?(抽生說)

4、這僅僅只是一個假說,要想證明就必須得找到證據,找到了嗎?誰來讀一讀。(抽生讀)

5、科學家們聽到這一訊息後,他們怎麼樣?他們會高興得?

6、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這份欣喜,一起來讀一讀。

7、他們為什麼會欣喜若?狂?

8、這個證據對他們的研究有什麼作用讓他們欣喜若狂?

9、書中也有一個詞告訴了我們它的重要性,是?老師獎勵你讀一讀這句話。

10、下面我們就走進化石的發現地—遼西。遼西地區是我國的化石寶庫,在這裡發現了許多帶有羽毛印痕的化石,我們就去看看那些恐龍化石的復原圖吧。這是前肢很長的原始祖鳥,這是體態臃腫的`北票龍,長滿尖牙的中國鳥龍,身體小巧的小盜龍。它們有的身披原始的纖維狀的羽毛,有的身披真正的羽毛,為我們提供了部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依據。

1、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程序吧。請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龍演化成鳥類經歷了幾個階段,邊讀邊勾畫。

2、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出現的時間書上沒有說,但它們應該比龐大家族出現得(晚)應該比龐大家族(晚)我們可以用“後來”表示。

3、這些獵食性恐龍後來都變成鳥類了嗎?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它們中的一些種類)最後是哪一些恐龍變成了鳥類?(板書:畫箭頭演變成)也就是這些獵食性恐龍中的一部分變成了鳥類。(板書獵食性)

4、恐龍演化成鳥類一共經歷了(4)個階段。

板書:(第一種恐龍兩億三千萬年前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數千萬年後一些獵食性恐龍後來它們中的一些種類鳥)

5、誰意來讀一讀第一個階段?(抽生讀)

6、最早的恐龍和狗一般大小(板書:和狗一般大小)但狗是四條腿支撐身體,此時恐龍用兩條腿支撐身體,像我們人一樣能夠兩足行走。(板書:兩足行走)

7、數千萬年後,恐龍演化成了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誰來讀?(抽生讀)

8、這段文字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給我們介紹了這個龐明方法給我們介紹了這個龐大家族?

9、龐大的恐龍家族有什麼特點呢?

師生共同總結特點

10、師出示圖片,下面我們來看恐龍演化的第三個階段。請同學們看圖,結合課文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特點?

11、這些恐龍身體變小,長得像鳥(板書身體變小,長得像鳥)

12、它們像鳥具體表現在?(抽生答)

13、長得像鳥,就是鳥了嗎?它們還必須學會(飛行)

14、它們是如何學會飛行的?(板書樹棲,奔跑,飛行)

15、到底是在哪一種情況下學會飛行的,科學家們能肯定嗎?你是從哪寫詞語看出來的?

16、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17、恐龍終於飛上了藍天,變成了自由飛翔的鳥兒,這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啊!帶著這份欣喜,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著這份欣喜,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18、恐龍完成了向鳥類的演化(完成板書,形成表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演化的程序吧!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教學目標: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的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二、說教學思路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地學習。在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抓住了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採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去探究、去發現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以及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再採用填空的形式加深體會,然後通過讓學生板書直觀感受課文的條理性,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恐龍演化的過程,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三、說教學設計

(一)、初步感知

1、匯入: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並欣賞老師收集的各種恐龍和小鳥的圖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板書、齊讀課題,學生質疑:恐龍為什麼飛上藍天?他們是怎樣飛上藍天的?有哪些恐龍飛上了藍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聽課文範讀,同時讓學生思考:課文分為幾個部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為下面的自主學習做準備。

4、檢查預習:讀詞語、猜詞語

(二)、自主學習

1、自學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這兩個步驟讓學生知道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以及這一假說隨著遼西恐龍化石的發現得到了證實。

3、教師展示“中華龍鳥”的資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

2、彙報學習情況

3、根據恐龍演化過程填空。

4、恐龍經過幾次大的變化?學生板書

5、根據板書複述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6、“這一歷史程序”是什麼?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上,我採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恐龍經過三次大的演化逐步變成了鳥類。再通過填空、學生板書進一步加深印象。最後讓學生根據板書內容複述演化程序。最後一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僅僅是科學家根據現有資料的推測,我們希望這一歷史程序能早日實現。

(四)、積累語言

通過回顧課文,讓學生找一些句子,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表達特點。

(五)、課外延伸

做一份關於恐龍知識的手抄報

為了預習本課,學生們在課下蒐集了大量關於恐龍的資料,但課堂上僅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佈置手抄報的作業,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課外,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毫不相干

恐龍——————————————————————鳥類

第一種恐龍———形態各異的龐大恐龍家族————獵食性恐龍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文字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科普性說明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生動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豐富的想象,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文中第四自然段講了恐龍變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是本文的重點段。文章既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又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這是文章的目的所在。

2.說學生

學生對恐龍有濃厚的興趣,有大量的資料,但並未深入去體會,尤其對恐龍的演變過程,學生了解很少,同時,在語言文字的體會上,學生已初步具備理解詞、句的能力,但還需不斷提高。

3.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能理解“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品味詞句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體會科學工作者的艱辛與執著。

二、說教法學法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以自讀感悟、合作探究、詞句品讀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的理念。

三、說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設境激趣——選讀探究——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葉聖陶先生說過:“入境始於親。”在觀看了一段恐龍的視訊後,出示課題,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兩個探究主題:1、恐龍飛向藍天的依據2、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這樣啟用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主題一:恐龍飛向藍天的'依據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一二自然段,瞭解恐龍飛向藍天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歷程和相關化石,師出示課件幫助理解。

1.引導學生抓住“一支”、“漫長”“一些”等詞對比朗讀,體會說明文的用詞準確,體會科學工作者的艱辛與執著。

2.通過理解重點詞語“畫卷”和“點睛”之筆體會科學家們的欣喜若狂,引導句子:

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們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就這樣,在讀中品,在讀中悟,品味詞句落到實處,情感薰陶盡在其中。

主題二: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採用填表格的形式合作交流,探究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再採用填空的形式加深體會,然後讓學生參與板書,直觀感受課文的條理性,最後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展開想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知識,複述恐龍演化的過程,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1.引導學生抓住“慢慢”等詞體會恐龍到鳥類的漫長演化。

2.引導學生抓住“形態各異”體會作者是從生活習性、身體形態、性情的不同角度來寫出恐龍家族的龐大,讓學生展示相關的恐龍圖片,師出示視訊幫助理解。並通過對照畫面讀、想象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來表達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

3.圍繞“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詳細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這一問題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創新,從中領會科學工作者的艱辛執著,並引發思考其他恐龍的演化過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適時使用多媒體,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三)昇華情感

展示覆原的恐龍圖片。此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再次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這樣,情感薰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自然地結合起來了,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

再次齊讀課題,啟迪思維:飛向藍天的恐龍變成了鳥兒,那沒有飛向藍天的恐龍呢?它們的演化過程又是怎樣的呢?關於恐龍,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嗎?然後總結全文:恐龍世界奇幻無比,課下讓我們繼續去探索更多的恐龍奧祕吧!向學生推薦相關網站、書刊,繼續閱讀有關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由課內走向課外,真正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四、說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恐龍—————————————————————鳥類

第一種恐龍龐大家族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兩億四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後)(億萬年前)

板書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使學生清楚地知道恐龍飛向藍天的漫長演化過程。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7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一課時。本次說課我將從以下七方面展開自己的說課。

首先看教材:四年級上冊共有以下八組課文,分別安排了“自然奇觀、觀察與發現、中外童話、作者筆下的動物、我國的世界遺產、人間真情、成長故事和科技成就”等八個專題。《飛向藍天的恐龍》是第八組裡的一篇課文。本組編排了以上4篇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領略科學技術的威力,學習描寫或說明事務的基本方法。《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二、說學情

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教學中最要關注的是學生,那麼學生的情況如何?從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看,三年級上冊學習的《太陽》就是一篇極為典型的說明文。通過三年級課文的學習,四年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更加紮實了,對於說明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也有了初步瞭解,並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生活經驗來看,地處龍南偏遠山區的農村孩子們,幾乎沒有去過恐龍公園、恐龍博物館的,但是校園圖書角、資訊課是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可以從書籍、電視、網路等多種渠道收集、瞭解許許多多他們感興趣的有關恐龍的資訊。

三、說目標

鑑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標要求,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認識與理解“中生代、後裔、繁衍、樹棲、凌空翱翔”等詞語。

2.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3.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四、說模式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校在“小班。小組。小課堂”以“學生為本,順學而教”為基本理念的“五環導學”模式,即自學、共學、展學、固學和拓學五個環節。

根據該教學模式,我將本堂課細分為以下5個環節:

學案導航、奏響序曲

激趣匯入、先學交流

小組合作、重點研討

展示彙報、重點點撥

拓展延伸、總結昇華

在落真實模式過程中,我們力抓“學案導學、小組合作、展示彙報、課堂評價”的課堂四要素,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教,環環相扣。

五、說方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我主要採用多媒體輔助法、朗讀法和情境教學法。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六、說設計

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體現“學生為本,順學而教”的教學理念,安排以下5個環節:

激趣匯入,揭示課題3

自學反饋,字詞過關5

探究演化,品味語言20

創設情境,自主複述5

激發探索,深化情感5

第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由字謎:安心平凡工作,引出“恐”字,再請同學們說說由“恐”字會想起哪些詞?從而引出恐龍,並請同學們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於恐龍的知識,為學習本文奠定基礎。

以字謎匯入,既調動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又加強了學生對生字“恐”的識記,從而引申到恐龍,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使學生有“課伊始,趣已生”之感,提高教學效率引發閱讀期待。

第二、自學反饋,字詞過關

課前自學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學習單提示: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自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並標出不懂的地方。課上,根據同學們自學情況的反饋,我整理出了一組較難的字詞,進行檢測和強調。同時,請同學們交流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交流中,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引導補充,使課堂內容在平等對話教學相長中動態生成。

第三、探究演化,品味語言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在本環節的學習中,我主要體現的是先扶後放的原則。合作探究一:我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這一陳述,十分自然地引出後面的學習。在學習中,我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合作學習表格。第一步扶,給學生們提供了“學習小導航”和“交流小貼士”,引導同學集體合作完成“第一種恐龍”的相關資訊。第二步放,在“學習小導航”和“交流小貼士”的基礎上,我增加了“彙報小貼士”,從而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規範自學步驟和彙報方式,讓小組合作有章可循,彙報交流的學法,抓關鍵詞,品關鍵句,讓小組合作有法可依。

合作探究二:在品味語言準確表達部分時,我主要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1.讀。學生自由讀第4自然段恐龍的演化過程,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表達上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

3.議。圍繞“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詳細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這一問題,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各抒已見。本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5.想。在這個大家族裡,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你是怎麼知道的`?等一系列的問題思考,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學生自選內容,自選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所以就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悅。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本環節正是“以生為本,順學而教”教學理念的完美詮釋。

第四、創設情境,自主複述

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自然博物館需要一位講解員講解恐龍的演化過程,誰願意應聘呢?通過這樣的拓展說話訓練,複述演化過程,引導學生積累、內化語言,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激發學生複述課文的興致,而且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整合在具體生動的語言情境中,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第五、激發探索,深化情感

本環節,我用一段視訊有意識地激起學生們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然後,用這樣的問題結束課堂:你還想知道恐龍的哪些祕密?請你課後搜尋有關恐龍的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出一份手抄報。並向同學們推薦了一系列有關恐龍的作品如《恐龍世界》、《侏羅紀公園》系列片。

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次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

七、說板書經過一節課的學習,黑板上留下了一串足跡,請看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恐龍演化鳥兒

黑板正上方是本節課的標題,中間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板書呈現的是恐龍演化成鳥類的漫長過程。右上角則是本課小組合作競爭評比。這樣簡潔明瞭,使學生一目瞭然地明白本節課探究的主要問題就是: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本課板書以重點為依託,引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既體現了教學目標,又突出教學重難點。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語文上冊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下面我從目標的確定、落實、檢測三個層面來說課。

一、確定目標

(一)、學習目標

1.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並能有條理地複述。

2.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二)目標制定依據

1、基於課標的描述和理解

課標對於中段閱讀明確指出:能複述文章大意,力求具體生動。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準確的語言。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2、基於教材的解讀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第八組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科技成就”為專題,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展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和威力。這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3、基於學情的分析

“恐龍”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話題。 ◆10歲左右的孩子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但並未接觸太多的科學知識,因此本文教學應結合這一實際來展開。 ◆對於恐龍的瞭解,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但並未深入去體會,尤其對恐龍的演變過程,學生了解很少,所以資料的補充應作為重要學習環節。 ◆同時,在語言文字的體會上,我班學生已初步具備理解詞、句的能力,但還需要作進一步訓練,所以教學設計應以重點段(3、4自然段)的學習為主。

(三)學習重難點

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並能有條理地複述。

(四)教法、學法

1、通過教師引讀、對比朗讀等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會文中準確的語言。

2、通過課件圖片、音訊、視訊多媒體輔助,讓學生直觀感受恐龍的演變過程,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3、課前佈置學生查詢、閱讀有關恐龍的資料,做好知識儲備。課後組織學生交流,以擴充套件知識、開闊視野。

二、落實目標

(一)口語交際

今天,我們人類是地球的主宰。那麼,兩億年前,同學們可知道,誰才是這個美麗地球的主人?這樣引出[恐龍]。同學們對恐龍瞭解多少?讓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瞭解的恐龍知識。

(二)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索恐龍的奧祕。[這樣引出並板書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

(三)出示學習目標:(主要讓學生明確學什麼,做到學有可依。)

(四)理解演化過程

1、出示學習表格,六人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生抓關鍵詞來填表格,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不僅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能促進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不僅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也大概瞭解了恐龍演變成鳥類的過程。)

2、師生共同梳理、歸納“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

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

(1)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

(這一環節主要藉助課件圖片讓學生清楚認識第一種恐龍的特點。)

(2)接著介紹了: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這一環節是學習難點,主要藉助課件、多媒體動態演示,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恐龍演變成鳥類的過程,將語言文字具體化、形象化、動態化,將語文課堂與科學世界有機結合起來。)

(五)激發探索、昇華情感

我採用談話法:科學家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來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程序。你是不是也希望早一天在電視、電影中看到“恐龍飛向藍天”呢?[鼓勵學生關心科學、鑽研科學、獻身科學。]

我接著追問:20世紀還有什麼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呢?哪些未解之謎呢?學生們紛紛給出答案,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慾望,並指出解決科學難題需要人們不斷的探索、努力的鑽研。需要用智慧去認知世界並改變世界。

三、檢測目標

1、創設情境:自然博物館需要招聘一位恐龍講解員,誰願意應聘呢?通過這樣的拓展說話訓練,來複述課文內容。

2、再找一些恐龍的資料讀一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構建更開放的語文課堂。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9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陳述現象—展示發現—希冀將來”的文路,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文章脈絡清晰,文質兼美,和單元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電腦住宅》、《飛船上的特殊乘客》等科普類課文聯絡緊密,主題突出,並與第七組學習專題“立志成長”互為呼應,傳遞科技的神奇,歌頌人類的智慧,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文;倡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開放的、有活力的學習。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兼顧學生學情,我確定了“讀文識字學詞、品文積累語言、賞文提高認知”的教學目標,圍繞“恐龍飛向藍天”這條主線,走“談話導趣——析字導學——品句導讀——歸納導思”的教學思路。力求在閱讀的同時,淡化訓練的痕跡,達到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具體的教學過程是:

一、談話導趣,悄然走進文字

完美的閱讀課堂絕非“江船火獨明”式的“教師一言堂”。她應該是:師生根據知識情感和生活閱歷對作品進行理解的過程。如何真正引導學生自主地進入文字,感受文字,進而推開一扇窗,品讀文字,感悟文理,看到更美的風景,是我們重點探索的課題。

我在教學中,一是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輕鬆開課:在共享了各自對恐龍的認識後,以趣啟思:“誰會想到,凶猛龐大的恐龍竟然會與靈活輕巧的飛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呢?”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探究的情境,這種情境不僅喚醒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也為接下來的學習鋪墊了情感和認知的基礎。

二是引導學生隨老師板書課題,並讀題質疑:“讀課題,你產生了什麼問題?”學貴有“疑”!此時不失時機的.導疑,讓學生思維“動”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起來,讓語文學習從“無疑”到“有疑”再到“釋疑”,也就是我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二、析字導學,欣然感受文字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主識字後,展開生動活潑的鞏固訓練:演一演、寫一寫、看圖片說詞意、讀句子談理解。藉助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感受,孩子們當然在快樂中掌握方法,習得“描繪”、“輕盈”、“敏捷”等生詞,初步感受恐龍之奇和文字之妙。

字詞句段的學習應貫穿中年級的閱讀教學。因此,我接著引導學生把生字詞送回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讀中鞏固字詞、品析語言;在讀中思考自己針對課題所提出的問題、感悟文字。

如此,引導學生潛心默讀,解答疑問。這是學生理解課文、運用新知、形成技能的一種方式,是溝通讀者與文字的橋樑。它使得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三、品句導讀,怡然欣賞文采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裡說的“相機誘導”,即“導讀”,是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深入思考,以求發掘問題,主動領悟,提高能力。

由此,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

提煉主線——請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句話用心讀,讀後談感受,並通過朗讀來表達內心所想,為聚焦主題導航;

抓住矛盾——課文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們指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句中的“很”表示強調肯定,“可能”表示猜測推斷,為什麼這樣寫?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得出答案,再感情朗讀,為理性分析護航;

探微究細——讀詞語“點睛之筆”,讀片語“漫長的演化”,讀句子“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嬌子——鳥類,它們飛向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來一番“咬文嚼字”:“什麼是點睛之筆,為什麼這樣說?漫長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毋庸置疑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文字,為剖析中心正航。

然後,鼓勵學生討論:如果你是科學家,如何重現恐龍的飛向藍天?要求小組交流,寫出思路,推舉代表發言。藉此聯絡已有認知,引發思考新知,為提練方法奠基。

接著,回到課文,圖文結合,引讀美文,讓教師、學生、文字乃至編者融為一體。

四、歸納導思,暢然讚美文意

在師生共創的美好境界裡,我憑藉兩段導語和學生往下讀文。

一是以“置身在這神奇的世界裡,科學家無比自豪,他們驕傲地告訴我們:()”引讀: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

一是以:“得出這些了不起的結論,科學家更加自信,他們有理由相信:()”引讀:隨著越來越多精美化石的發現,他們離這一願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並相機展示文末“資料袋”,鼓勵學生暢談體會,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板書設計是課文內容的主線,是作品主題的昇華。本課板書利用學生收集的圖片,藉助所歸納的詞語,圖文並茂,再次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奇妙和語言文字的美妙,繼而欣然地接受課外作業:查詢關於恐龍的資料,讀一讀,在第二課時交流。

以上教學設計,將單元訓練重點融進課堂教學,把“讀課文,品詞句,悟感情”的學習方法春風化雨般地教給學生,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知內容,在重點品讀中感悟內涵,在激發創造中昇華情感,從而真正達到掌握知識,激發潛能、彰顯個性的多維目標。正是:情由景生,我心飛翔!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篇10

 【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13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有條理的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讀課文,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說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說學法】

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欣賞恐龍圖片,談感受

2談談你對恐龍的瞭解

3、出示課題,質疑。

二、初讀感知

1.按要求讀課文:

①讀準生字詞,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寫恐龍和鳥類的詞語,讀準這些詞語。③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

A、出示詞語

遲鈍??凶猛??笨重??茹毛飲血 樹棲

輕盈??凌空翱翔???敏捷??五彩斑斕

①?讀準字音

②?指導書寫生字

③?男生讀第一組,女生讀第二組

④?你發現這兩組詞分別是描寫——恐龍和鳥類

⑤恐龍和鳥類,一個天,一個地,這兩者應該是毫不相干的吧?(理解“毫不相干”)那它們有什麼關係?

二、精讀課文第1——2自然段

1.輕聲的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紹恐龍和鳥類的句子,想想它們之間有關係嗎,找到告訴了人們重要資訊的`一句話,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抓住“一支”、“漫長的演化”等詞語,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3.再讀,體會

4.尋找依據。

a.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尋找依據。

b.學生交流。

(1)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2)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的發現。

c.課文中是怎麼描述遼西的發現的?

(1)讀句子。

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2)“點睛之筆”什麼意思?

三、總結全文,激發探索精神

同學們,作者用真實的證據證實了,恐龍變成鳥的假說。但是恐龍是如何演變成鳥兒飛向藍天的,我們下節課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