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5篇

說課稿3.1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5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資料的總和”與“全部資料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資訊,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 “學會理財” 中得知以下一些資料: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資料,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著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衝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老師又用某一學生的解答引出衝突,第二個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個問題終於達成了共識,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們轉向第三個問題:

“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讓學生先獨立解答,再小組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調查報告中隱藏的其他資訊,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

在調查報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人數 11 12 10

買學習用品總金額 330元 480元 510元

你能算算平均每人買學習用品用去多少元?

練習:小組合作,從調查報告中提你感興趣的問題,並小組合作解答。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裡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並及時獲取反饋資訊。]

(四)反思質疑,評價總結。

最後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後,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於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及計算

教學難點:設計測量方案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四、學情分析: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說,一部分屬於原來中心國小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後通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著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我採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於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於土豆煮熟後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後通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過程設計:(7個環節)

1、複習舊知,首先複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說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2、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為什麼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於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說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為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後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如果像石塊、鐵、雞蛋等不易改變它們的形狀或不允許改變形狀的時候,該怎麼辦?提示能不能由烏鴉喝水的故事得到啟發?引入第第⑤種方案。

教師演示:將石塊沉入水中。(學生仔細觀察):①有何變化?②討論:水面為什麼會上升?(體積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裡?與石塊的體積有什麼關係?④石塊投入水中後,什麼在變?什麼沒變?(長、寬不變,水面的高度在變)。⑤怎樣計算石塊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容器的長、寬、水的高度:原來水的高度

放入石頭後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石塊的體積=容器的長×寬×升高的水的高度。學生很輕鬆地找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說明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節的重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的,這樣一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4、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誰還能想出其它辦法?

①逆方法;②裝滿水。再次鼓勵學生。

5、鞏固練習:由生活中的數學又返回到實際應用。

例:出示小黑板

鐵塊的體積=底面積×高 由此可得到另兩個公式:

底面積=體積÷高 高=體積÷底面積

讓學生活學、活用,達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後應強調水的體積與鐵塊體積的單位統一。(L=dm3)

6、小結:本節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後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

7、作業佈置:

P55第1、2題,2題作為課後思考題:也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2、剛才的實驗中,只能長水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第二學段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是在學生掌握整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整數除法是學生學習小數除法的起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的意義,掌握除數是整數的的除法計演算法則,也為下面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我們的學生還處在具體思維階段,具體思維的現狀與演算法的抽象化這對矛盾的解決是本堂課的重點,我根據學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編排特點,力求通過教學,能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掌握除數是整數的數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理解算理,進行準確地計算。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體會用豎式計算的簡便性,發展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的重點是正確地進行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本課的難點是理解商的小數點定位的算理。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導、觀察、估計、驗證等手段,通過組織學生學習、探究,讓學生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出小數除法

我在教學開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媽媽在市場上買了一些水果,同時出示例題的一張表格,知道小明的媽媽給我們帶來什麼問題嗎?這些問題我們會解決嗎?

在這裡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更重要的是啟用學生的已有經驗。

二、自主探索,完善演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們的學生大部分處在具體思維的層面,形成表象是豎式計算的基礎(演算法的抽象)。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以下幾個數學活動,首先讓學生去估一估結果,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在估計中學生可能會用四捨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數除法來計算,也可能會根據商的變化規律進行類推。然後讓學生進行驗證,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釋,也可以通過豎式來計算。通過觀察、估計、驗證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讓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2、抽象概括,形成演算法。形成抽象的演算法是本節課的重點,我通過上述的數學活動產生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後通過對這些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用豎式的方便與簡捷。

3、解決問題,完善演算法。學生在初步形成演算法後,還需進一步的完善。最終形成屬於自己計演算法則。在這裡我讓學生大膽的進行嘗試,去解決例題的第2個和第3個問題,其實第二個問題滲透了利用小數的基本性質,在小數的未尾添0繼續除的計演算法則,第三題滲透整數不夠商1就商0的計演算法則,這樣的兩題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錯誤,這正是我課堂中所需要的資源,這樣的錯誤可以充分暴露學生的原始思維,讓學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演算法,為最終形成演算法打下基礎。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誇美紐斯說:“不鞏固的教學就像把水潑到一個篩子裡一樣。”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練習是讓學生進行計算比賽,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聯絡,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第二層次練習是對學生進行豎式的專項訓練,再次在糾錯中強化計演算法則,使計演算法則真正內化計算的技能。

第三層次練習是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課後找一找,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問題 能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的,記錄下來與班級同學交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質數和合數是在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質數和合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而且能記較快地看出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這一節內容中抽象概念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絡,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水平。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區別與聯絡。

二、說教法、學法:

首先,在學習準備中讓學生根據以往的

知識經驗,對小組號碼數字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對學生不同的分法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小組號碼數的約數,並繪製成表,讓學生觀察表“按約數的個數來分”該怎樣來分。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三類數的特點,歸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然後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教師指出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並引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從而使學生初步發現質數和奇數、合數和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絡。

再次是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最後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三、說教學過程:

(一)學習準備:

讓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小組號碼數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質數、合數概念:

找約數進行分類、觀察歸納出質數、合數概念。

2.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你認為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告訴學生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並指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引導學生髮現,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絡。

(三)鞏固拓展應用:

1.填空 2.判斷 3.思維訓練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的第2、3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1、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積的近似值

3、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4、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並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會用“四捨五入”法擷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4、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三、編排特點

1、選擇“進率是十的常見量”作為學習素材,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

對於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言,“元、角、分”“米、分米、釐米”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計量單位了。根據學生已有的這些知識基礎,教材從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中,選擇“買風箏”(與元、角有關)、“換玻璃”(與米、分米有關)的活動為背景,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這樣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發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學生利用元和角之間、米和分米之間的十進關係順利溝通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聯絡,利於學生將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系統中。

2、淡化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突出計算方法的教學。

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要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應從分數乘法的意義入手。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根據小數與整數的密切聯絡,教材先教學小數乘法,再教學分數乘法。與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把重點放在計算的算理和方法的總結上,引導學生利用因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來解釋小數乘法的算理,並由此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3、應用轉化和對比,概括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小數的書寫方式,進位規則均與整數相同,教材緊扣兩者的密切聯絡,引導學生:

①用轉化的方法,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用對比的方法,處理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問題。在例3、例4中,均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分別觀察因數和積中小數的位數,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這一關係,準確找到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③幫助學生按一定順序概括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方法。例4的教學中,應用合作研討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計算小數乘法的一條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數乘法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四、具體內容

標 題例題安排

小數乘整數例1小數乘整數的引入題

例2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小數乘小數例3小數乘小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例4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和乘法驗算

積的近似值例6按“四捨五入”法擷取積的近似值

連乘、乘加、乘減例7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例8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小數乘整數

例1

編排意圖:

(1)創設“買風箏”的購物情境,引出“小數乘整數”。

(2)結合具體量(人民幣單位),以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為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撐。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提出買風箏計算錢數的問題。

(2)先解決書上女孩想要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重點說明將元轉化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礎上,解決其他買風箏的問題。

例2

編排意圖:

(1)脫離具體量,直接引出小數乘整數。

(2)用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說明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法的理由。

(3)根據計算結果,說明如果積的小數末尾有0,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學建議:

(1)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例1中的計算經驗,特別是將“元”轉化為“角”的經驗來學習例2。先提出0.72元×5,你會計算嗎?再去掉元,提出0.72×5該怎麼計算。

(2)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整數乘法經驗自主計算“0.72×5”,列出豎式,並嘗試對過程做出合理的解釋。

(3)應引導學生小結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要點。

①按整數乘法的規則進行;

②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也應有幾位小數;

③算出積以後,應根據

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數乘小數

例3

編寫意圖:

(1)以給校園宣傳欄換玻璃,需要計算長方形玻璃面積引入小數乘小數。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出小數乘小數學生易於理解。

(2)有例2的計算經驗,這裡學生容易想到把第二個因數也轉化為整數,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故教材直接寫出轉化和計算的過程。

(3)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讓學生自主嘗試計算1.2×0.8。

(3)組織學生共同研討1.2×0.8的豎式演算法及算理。讓學生將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來,並簡述其道理。可能有學生將“米”化為“分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也可能學生按書上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應引導學生溝通兩種方法的聯絡,以幫助學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後組織學生探索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例4

編寫意圖:

(1)結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總結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分兩個層次:

①結合“做一做”第1小題,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步驟。

②結合“做一做”第3小題,說明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如,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應在前面用0補足。

教學建議:

(1)可按教材的層次結合具體的算式進行總結。

(2)積的末尾是0的情況,也應作為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處理。

例5

編寫意圖:

(1)通過“非洲野狗追趕鴕鳥”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使學生領會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比較直觀。然後計算出鴕鳥的最高時速。

(2)由驗算計算是否正確,提出驗算要求,培養驗算習慣。

對於驗算方法沒做統一規定,教材呈現了兩種,一種是“把因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計算器驗算。”其實,驗算還有其他方法,這裡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按哪種方法驗算,只要會用合適的方法驗算就行。

教學建議:

(1)結合本例讓學生領悟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比較直觀。可請學生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義。

(2)驗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檢驗書上女孩的計算引出,也可由檢查自己的計算引出。

(3)如何驗算不作統一要求。

練習一

第10題,讓學生經過計算,發現積和因數之間的大小關係:“一個數(0除外)乘大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一個數(0除外)乘小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積的近似值

例6

編寫意圖:

(1)通過“狗幫助人們抓壞蛋”的情境,讓學生求狗的嗅覺細胞,引出求積的近似值。

(2)通過計算使學生認識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麼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覺細胞為2.205億個為例,說明如何用“四捨五入”法求積的近似數,同時說明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保留的小數位數。

教學建議:

(1)複習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後,著重說明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麼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然後讓學生按照需要獨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數。

連乘、乘加、乘減

例7

編排意圖:

(1)有關小數連乘、乘加的數量關係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多,但有的數量關係比較複雜,教材選取用正方形地磚鋪地板,引出連乘、乘加,便於學生理解和列式。

(2)通過解決“100塊磚夠嗎?”引出連乘。通過解決“110塊磚夠嗎?”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學建議:

(1)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解答過程,嘗試解釋解答的結果。

(2)由於運算順序是一種規定,不必講太多的理由,所以當整數四則運算擴充到小數後,可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與整數計算的相同。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乘法運算定律的推廣及例8

編寫意圖:

(1)結合具體算式說明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乘法同樣適用。

(2)分兩個層次編排:

①給出三組算式,讓學生觀察、計算,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係。②用歸納的方法類推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

(3)應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建議:

(1)在複習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應用的教學。

五、教學建議:

1、重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

由於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因此,教學時應緊緊抓住這種聯絡,幫助學生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2、指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提高簡單的推理能力。

本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學時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計算的過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釋。

3、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係的規律。

讓學生學會探求模式、發現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學習的重要目標。在組織學生自主小結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同時,應注意引導他們去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係的規律。教學時,應重視練習一中第4題、第10題的練習,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養成探索隱含在數字、算式後面的規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