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範文(精選11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範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範文(精選11篇)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1

資訊科技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著社會資訊化的發展,資訊素養日益成為資訊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資訊科技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資訊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資訊素養教育。因此,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面臨著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於:一方面,要廣泛借鑑國內外資訊科技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資訊科技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資訊科技課集知識性和技能性於一體,具有工具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學科特點,它作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創新教育的一塊堅實陣地。以下是我的一點教學心得:

一、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資訊科技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資訊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資訊文化環境。

其次,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既有趣味又苦澀難學的學科,若是脫離實際講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是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踐等方法,做到相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資訊科技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物件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絡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絡,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三、處理好教師、學生及教材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學生髮展為本。現代社會的發展、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現代課堂教學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訓導、灌輸,隨意擺佈的教學行為應徹底屏棄。要確認學生是一個有一定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會學"個體,是一個獨立構建個體。我們既要重視他的情感過程,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的思維過程。

其次,資訊科技發展飛快,新技術新應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軟體,市場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軟體能使某一應用更方便、實現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時,我們的教師不可能每一個軟體都能講到,因此應教會學生逐類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的、藝術的處理。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教學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在使用教材,進行備課時,要認真感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思考教材定論以外的"變數",在研究教材編寫意圖中找到教學目標,在"變數"中找到創新點。

再者,現在一個較普遍的現象是:資訊科技教材,在發下來幾周後,有很多學生就基本上找不到這本書在哪了。這裡既是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層次來說還有資訊科技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學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學生自己看書後進行相關操作的內容,我個人認為,要讓學生學會看書看幫助,以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更過的是要他們自己通過書籍,資料,線上幫助等獲取。因此,老師的引導還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導也是必要的,當學生年齡到了一定的時候,而且知識水平也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時候,我們才去引導學生通過看書、看幫助等途徑來獲得新知,這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

四、 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關注學生、關組學生的發展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資訊科技課程同樣要以學生髮展為出發點,瞭解學生的不同特點,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學生在資訊科技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資訊科技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採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資訊科技的神祕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採用夥伴教學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並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少數冒尖的學生,給予專門輔導,使其吃飽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適應能力

資訊科技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資訊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物件,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科技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

教師應在認識資訊科技基本特徵、把握資訊科技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後,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資訊科技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應用需求與發展變化相聯結,主動適應資訊科技的發展。譬如,每一類新的工具都是為解決某些特定問題而設計的,而這類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換代產品,都是為滿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設計的。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工具的使用中認識其優點、發現其不足並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改進心得,養成主動地適應發展變化的習慣。

六、不斷提高資訊科技課程老師的資訊素養

中學資訊科技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著資訊社會和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資訊科技教師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資訊科技教師肩負著資訊科技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資訊科技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資訊知識,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以適應中學資訊科技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教學心得,資訊科技的路還要走得很遠,相信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的攔路虎,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夠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2

資訊科技的課程培養的是學生的資訊素養,在21世紀,不具備資訊素養的人,將被定義為新世紀的文盲。當前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迅速,而資訊科技教學卻顯得有些滯後,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素質,如何開展資訊科技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通過一定的教學行為和方法,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要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其次是採用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開展有效性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著名教學模式之一,也是新課程理念強調的一種教學活動模式。所謂情境教學,就是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和建構意義。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境,能夠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反應和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想學,樂學,這對提高教學效果非常有效。

例如在講《資訊的鑑別與評價》時,我設定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先讓學生看一個“虛假簡訊”的短片,看完後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故事當中收到簡訊的人,你會怎麼做呢?在講《報刊類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時,我事先讓學生欣賞優秀的班級電子報刊,然後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做一個屬於你們自己班級的電子報刊,你會怎麼做呢?通過以上的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於教師建立的情景,跟著教師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有效教學。

2、規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經常要使用到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小組協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式。這些新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而學生剛剛接觸,需要時間適應,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規範性,使學生容易適應;切忌教學方式混亂,演示操作不一致,使學生無所適從。

例如,教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統一作業的儲存命名(班級+座號+姓名)和提交方法(使用學生端提交作業);在共享案例和欣賞作品的時候,統一案例和欣賞作品的共享方式(只讀)和存放位置(網路上的芳鄰èTeacherè共享資料夾);第一節上機課便分配小組(4人一組)並選出小組組長;教師在演示操作時,還應該注意操作的規範,操作速度適中,操作方法簡單一致。這樣學生才會慢慢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曾經有一位實 習老師,在講WORD段落的操作時,演示了三種方法,通過選單、工具欄、標尺和右鍵來操作,結果那節課很多學生無法完成任務,下課時,學生跟我說,實習老師講得太複雜了,操作太快,記不住。其實,教師只需要演示一種操作,其它操作可以留給有能力的學生自主探究,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3、教學要與時俱進,聯絡生活實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資訊科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學生的關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思考,從而實現有效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當談到生活中的新鮮事時,學生馬上會豎起耳朵來聽,這些內容學生愛聽、樂學。把這些新鮮事組織到教學過程當中,不但能夠體現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也可以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一舉兩得。

例如,在講資訊的基本特徵時,我安排了幾個校園生活當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資訊的特徵:

①小李中午從圖書館看書回來後,告訴小明已經有《讀者》可以借了,小明下午去借的時候卻沒有借到(時效性);

②食堂第三視窗李阿姨打菜比較大方,沒兩天,排在她視窗打菜的隊伍就比別人長(傳遞性);

③小張的父親收到這樣的一條簡訊:貴子女因攀爬圍牆,摔到頭部,急需2萬元手術費,請儘快把錢匯到農行,帳戶:0123456789,戶名:張網,聯絡電話:13800138000(真偽性)。像這樣的案例源於生活,擺脫理論教學的枯燥無味,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合理安排任務,鞏固知識,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在資訊科技課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將資訊科技教育內容融入到任務教學之中,強調“做中學”。“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鞏固知識,自主探究,維持學習興趣,並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培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佈置任務的時候,如何做到合理安排呢?首先是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而且要聯絡實際;其次是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加工與表達》這一節,佈置任務的時候考慮到學生接觸PowerPoint少,基礎差,我分為4個課時來講,並分別設定以下幾個任務還讓學生鞏固知識。①以“江南。PPT”為例,建立一個有四張幻燈片,名為“班級-座號-姓名”的簡報;②開啟你簡報,為它新增自定義動畫效果,並儲存;③開啟你簡報,為它新增幻燈片切換效果(滑鼠點選或自動播放),並儲存;④開啟你簡報,新增超級連結或動作按鈕,實現作品的互動性。任務的佈置與上課內容相適應,符合大部分學生的學情,難度適中,逐個深入,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鞏固。教師還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以後,自主探究,精心製作出更加優秀的多媒體作品。

5、“小老師”協助教學,確保完成教學任務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習好、操作強的同學充當“小老師”協助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的個人能力是有限的,一節課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教師無法關心和幫助每一位同學,“小老師”的出現,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學習,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學生得到幫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發現和觀察,我在每個班級中選取幾名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當班級“小老師”,很快這些“小老師”便發揮作用了,使課堂的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小老師”不但可以為其他同學提供幫助,還可以指導其他同學學習和完成任務,並在交流學習中不斷鞏固知識,提高技能。

6、量化評價標準,點評學生作品,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

目前資訊科技教學非常注重教學評價,在評價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潛能、學習成就,把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結合在一起,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要量化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在自評中自我肯定、改進提高,在互評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從而強化激勵效果。教師的點評要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學習成果的肯定,激發學生自豪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量化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到知識。在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自評、互評觀念,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評價氛圍;在課堂中,教師可展示一些學生的作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作品的互評工作,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互評、交流學習氣氛中獲得進步,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鍊了能力,彌補了不足;一節課結束,教師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於學生對自己的資訊技能掌握情況。

總之,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提高有效性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觀察,認真鑽研,因材施教,採用各種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學到知識。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3

一、 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多年來由於思想認識的偏差及學校條件的限制,在農村中國小中難以開展正常的資訊科技教學活動。我一直認為資訊科技如同勞動技術、美術、思品等課程一樣可有可無。資訊科技就是單純的電腦操作,教師上資訊科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操作電腦,特別是對於農村的國小生來說,學會正確開機、關機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之間的很多資訊 技術課時就用來給學生觀看視訊,學生不用呆在教室裡學習就覺得非常高興。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沒有一個領導聽過一堂資訊科技課,沒有一個領導對資訊科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過合理化建議。作為農村中國小的資訊科技教師,即使沒有按照大綱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很受到學生的歡迎的。

自從參加了培訓學習,對照各個模組的培訓知識,發覺自己以前的想發異常幼稚。針對我校的實際,我認為在農村中國小中,要按照大綱要求上好一節資訊科技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農村國小還有很多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很少有機會與電腦接觸。學校的計算機少,電腦配置低,難以保證學生正常上機實踐的問題,給正常的資訊科技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在此次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堅持每天都上網學習,參與線上交流並高質量完成作業。並且注重學思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不斷反思中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讓我在學習中感覺到農村資訊科技教師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等都是一個新問題。就像我們鄉鎮國小的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實現一名農村資訊科技教師應有的價值。

二、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

此次培訓是通過電腦、網上課堂自學,雖然是這樣,但是聽著老師的講解,讓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瞭解的知識,讓我感覺到真是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待於提高,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還需不斷地學習,充電。在培訓中,我瞭解資訊科技基本工具的作用,認識了多媒體,瞭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掌握學科教學與資訊科技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能夠用資訊科技有效設計學科教學方案。掌握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準確診斷和切實解決學科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施和評價能力。瞭解學科教學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能夠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選擇運用,改進課堂教學及其研究行為。明確課程改革與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要求,能夠在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學生輔導、學業測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學研究理論和學科教學研究方法,能夠進行學科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並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課件製作水平

掌握多媒體技術,熟悉多媒體軟體的使用,瞭解多媒體課件製作流程已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製作課件既要講究精美又要講究實用。製作課件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優秀的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於一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通過此次培訓使我學會從網上等多種途徑下載視訊、圖片、flash等資源,以及擷取網頁和視訊等,並將它們整合到課件中等技術操作,從而製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資訊科技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這次培訓使我們對資訊科技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通過培訓學習,不但提高了我對新課程的認識,還使自己的資訊科技教學能力與技術得到了提高,為了真正推資訊科技的發展,我將會把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教學工作中,推進學校資訊化建設。同時,學無止境,我也將繼續努力學習,認真鑽研學習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為教育資訊化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學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資訊科技培訓的內容很實用,培訓結束後,我要把培訓中獲得的知識運用於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今後,我將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地繼續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個人資訊素養,多學習相關的知識,爭取使自己的計算機技能能夠更長時有效的為教學工作服務。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4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對於上計算機課,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為什麼呢?因為資訊科技課是一門趣味性強,娛樂性強,學生動手時間多餘老師上課時間的課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路、遊戲、互動創作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國小的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各種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實踐證明,許多國小生學計算機都是出於對計算機的好奇而學的。資訊科技不像其他學科,單聽老師講,學生死記硬背來達到學習的目的,許多國小生學計算機都是出於對計算機的好奇而學的。教師可以用範例來代替語言,讓學生聽美妙的音樂、看用畫圖軟體畫的圖畫、用Word設計的電子小報、用Powerpoint製作的課本封面等,用這些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在講解滑鼠的使用的時候,給學生準備一些遊戲,針對滑鼠的4大屬性而設計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掌握滑鼠的使用,而不是教師的口頭講解,這樣會更容易掌握,也讓學生更喜歡學習資訊科技對學習資訊科技有更高的熱情。

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培養自學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動手是由資訊科技課程的特點,也是領會、鞏固和運用知識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親自動手、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在學習內容不太多、學習難度不太大時,我們可充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取新知,然後通過交流、彙報,達成知識的共享與規範。“無為而無不為”、“要知此事須躬行”,學習目標的完成要讓學生樂意去做,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獲取知識,並能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創他們掌握真正的資訊科技,並終生受用。

例如在進行教授《製作名片》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老師製作的名片,看看用到了哪些工具進行製作。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名片製作出自己的特色名片,通過學生看書自主探究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在製作名片的過程中我都積極鼓勵學生去操作,去體驗,不僅加深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也培養了他們的自學意識。

三、學生合作學習,加強學生合作能力。

對於新的資訊科技教學理念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輔導代替管制。“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對於枯燥的學習往往興趣缺缺,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國小生的學習習慣,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學Powerpoint中的藝術字時,我佈置任務讓學生製作出有藝術字效果的宣傳畫,然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4人為一小組共同完成任務。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因為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來達到知識的掌握。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接著讓學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讓其他的同學幫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新增、修改藝術字的方法。最後再讓學生完成宣傳畫的製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也非常不錯。

四、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樂學。

在國小階段學生學習資訊科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與意識。並且讓他們認識到學習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使他們主動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找到成功的快樂。在教國小生學計算機時,制定的教學內容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並且要寓教於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氛圍,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然後再進行教授:學習“WORD”可以讓學生們在家裡寫日記。“Internet Explorer”讓學生能夠在網路上遨遊,下載自己喜歡的書本或者遊戲。“視訊軟體”可以讓學生在家裡享受電影院的氣氛……課堂上學的都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都能服務於現實生活,都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於學。其次,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而且,愉快的學習氛圍更能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能夠熟練的運用,使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5

一、應具有先進的資訊科技教學理念。

資訊科技知識、技能、資訊裝置等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點,資訊科技教師若思想保守、教學形式單一,不與時俱進,不跟蹤資訊科技發展趨勢,就很難將資訊科技課上得生動活潑,更談不上去吸引學生,因此資訊科技教師一定要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時關注計算機的發展動態,通過閱讀計算機雜誌、報紙、自學、進修、進行網路交流等方式來拿握新的計算機知識,在專業方面不斷給自己“充電”。

二、應具有熟練的資訊科技教學技能。

為了使學生產生並保持學習興趣,教師應熟記資訊科技教學內容,使教學達到預定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備教學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具備熟練高超的匯入、講授、提問、組織教學、控制教學及媒體應用等教學技能。作為資訊科技的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結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媒體應用等進行精心安排,儘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應具有資訊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

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教師應不斷地給予學生指導,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從而改進教學效果,使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具有教學設計能力,針對教學進度進行評價,不斷反思,改進教學,不斷總結經驗,與其他教師交流心得體會,以達到“納百川而成大海”之功效。

資訊科技教育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通過教師的辛勤耕耘和學生的不懈努力,使學生真正願學、能學、學好。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6

讀了《教師如何上好資訊科技課》一書後,我從這本書中有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課堂教學活動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結合

課堂教學學習要儘量來源於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資訊科技去了解、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安排學生學習修改文章時,可以考慮以寫文章為一條主線。通過寫“文章”掌握文件的錄入、段落格式的設定、編輯修改;從而引導學生設定不同的字元格式;掌握用複製貼上的方法完成需要重複輸入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任務的設計只是好的開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情境,讓學生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通過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問題,匯入學習目標,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

2、探究實踐,解決問題

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或資源,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有的知識由教師講解,例如開啟檔案、插入圖片的方法,結果唯一,為了提高課堂實效性,可以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參考教材、自主嘗試、生生相助、請教老師等多種方式來學習,這個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發現有創意的學生和優秀經驗、歸納存在的普遍問題,然後指導學生彙報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示學生創意和經驗,引導學生歸納方法、繼續完善作品,並通過進一步的練習鞏固新技術的使用,最終完成作品製作。

3、交流評價,完善作品

交流是學生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相互評價或自我評價,教師適當作出點評。為了給每個同學表達自己想法、觀點的機會。通過展示交流和自評互評的活動,能夠發現他人的優點,找到自身的不足並進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賞自己和別人的長處,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揚長避短,共同進步。

4、總結知識,拓展知識

通過學生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以及相互評價,教師幫助學生作出歸納與總結。引導學生說出學習收穫,對本課、本單元所學新知識進行彙總,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幫助學生形成資訊科技知識的整體觀念。

三、課堂教學要提倡研究生成性學習。

研究生成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採用研究生成性學習方法,可以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在研究生成性課題選擇時既要結合資訊科技教學中的內容,又要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還要結合學科教學內容,選題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

因此,作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我覺得國小資訊科技的學習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活動和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以活動為主線,以活動貫穿國小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方法,培養有關能力。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7

我有幸參加原州區培訓中心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國小資訊科技教師培訓。我心裡清楚的這次的培訓和以往不同,因為這一次是帶著任務和壓力來的,目的是讓我們把資訊科技作為一門課程,如何傳授給我們的學生。

這次培訓共安排了4天的學習時間,11月3日我們聆聽劉志有導師給我們詳細的闡述了資訊科技教師培訓相關問題的說明和要求,同時也說明這次培訓應該注意的問題。接著黃文波導師講述了《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以及《寧夏中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的使用說明》,從國際國內等方面說明了資訊科技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我知道“培養學生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最後祁懷玉導師又對資訊科技應用、教材的使用、機房的管理技能、裝置的維護等等,進行了很詳細的講解,使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11月4日上午,我們(2)班的學員到原州區四小進行觀摩,聽了1節三年級的資訊科技課《多邊形和墨水瓶工具的應用》,聽了後,才知道國小資訊科技課該怎麼上,使我認識到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將自己的課設計好並且上好。第二天,我們又分小組進行備課,演練。我們小組對《讓學生學會正確開、關機》這一課進行了演練,由我講給同行們聽,讓同行進行點評,請在資訊科技方面教學經驗豐富的周老師給大家評、講。最後經過劉志有導師的指點,使我明白了給學生們上這一節課時應從什麼地方入手,該注意什麼問題,從而更好的上好每一節課。

經過這幾天的培訓,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操作中,都使我受益匪淺,認識到這次培訓的責任很重大。並對自己的資訊科技專業進一步提高。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8

通過中國小資訊科技新課標的學習,結合自己日常資訊科技教學,對資訊科技學科課程標準有了更多的瞭解和體會,具體如下:

資訊科技新課程標準強調資訊科技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處理資訊、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資訊科技積極應用到實踐中。現代資訊科技具有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互動方式。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資訊科技既能看的見,又能聽的見,還能動手操作。在組織的這節資訊科技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資訊科技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今後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實現以下教學目標:其一、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環境及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其二、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其三、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其四、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資訊、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其五、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在資訊科技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資訊科技學科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今天的資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學會高效獲取有用的資訊,如何處理這些資訊,如何交流資訊,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日常教學中應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思路加深理解。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9

又到期末了,這學期,老師為我們上了兩門課程:《資訊科技教學法》和《教育研究方法》。現在反思一下《資訊科技教學法》這門課程的教與學。

對於“教學法”,我們除了學習必要的理論,主要還進行了兩次實踐:每位同學都親歷了一次“說課”和一次“試教”;課堂上我們也進行了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

在“說課”時,同學們都能清楚明白的說出要教的內容,也運用了一些教學法。而我在說課時,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同時對比其它的教學方法,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經驗。我認為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效果較好,更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說課”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兩點:

(一)在採用“任務驅動”法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創造真實,良好的情境

因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另外,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絡,因此,我在上課的匯入時,創設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學習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此外還要在驅動的過程中不斷的給學生刺激。

(二)在採用“任務驅動”發的時候要設計好任務

我認為任務的設計要具備以下四點:

1、教育性,任務的教育性體現在任務的實施與完成過程中,傳授或滲透給學生的思想教育、資訊素養教育等內容,做到寓德於教。

2、科學性,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資訊科技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由淺入深、合理安排。

3、實用性,任務的實用性指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完成計算機的一些簡單任務(如電腦繪畫、文書處理、電子報刊等)。

4、開放性,設計任務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學生有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10

在“試教”的過程中,我結合了見習時的經念,把“建構主義”和“戴爾經念之塔”理論應用在課堂上。我想,構建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課堂,離不開“教學法”的輔助。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認識計算機》的“試教”中。我採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形象教學法

對於大部分學生初次接觸計算機,大家都懷著一種既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計算機是用來幹什麼的,想親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

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及時啟發,引導學生,將學生引入趣味的計算機世界。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很濃,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比喻教學法

對於剛開始學計算機的學生來說,計算機教學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詞術語最難被他們接受,適當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甚

為重要。這樣一來,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聽課的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三、操作實踐法

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實踐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藉助計算機等多媒體對某一方法、步驟反覆實踐從而形成技能,技巧或習慣的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既是學生的自我檢測和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也是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能的主要途徑。例如教師演示,學生跟著練習

由於學生的理解、應變能力還在培養之中,教師講授的方法他們不一定都能理解。比如指法、滑鼠的使用,如果教師只敘述,不演示,他們很難領會。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先進行演示操作,讓學生觀看教師的操作過程,接下去就讓學生作相應的模仿操作,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以增加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四、興趣激勵法

興趣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能源,是事業成功的祕訣之一,很多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們對科學有深厚的興趣。根據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科性質與特點,學生容易對這門課產生興趣的萌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加以引導、培養,使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程形式真正的學習興趣。

我認為,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做到教學相長。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的結合點,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資訊科技業務水平,將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資訊科技課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根據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科知識,努力設計和探索資訊科技的模式,創設出更加靈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真正體現教育以人為本,教育以素質為本的特色。

對資訊科技課感悟心得11

資訊科技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著社會資訊化的發展,資訊素養日益成為資訊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一年的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我為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嘗試,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資訊科技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資訊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資訊文化環境。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接觸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對於電腦這新生事物學生都產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動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資訊科技課學生都非常高興,星期五的課有的學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課更是激動得不得了。所以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將那些枯燥無味的作業系統、軟體應用等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會使原本在學生心中很有趣很神聖的電腦又變成一種學習的負擔。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首先要從瞭解電腦外觀裝置以及使用滑鼠鍵盤學起,而單純練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能夠克服基本動作訓練時的不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是個難點。我嘗試了一些訓練的方法,練習滑鼠的使用時,讓學生開啟windows自帶的掃雷、紙牌遊戲,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玩著,不用老師強調認真學,仔細看,他自己就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著顯示器,哪兒不會操作趕緊問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了單擊、雙擊、拖動幾種滑鼠的用法,鍵盤練習使用《金山打字通》,通過不同要求的小遊戲,使痛苦艱難的學習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並熟悉了鍵盤指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目標。

三、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國中生的思維都比較直觀,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就很難理解。教師若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3.5寸軟盤知識時,學生對軟盤何種是隻能讀不能改狀態還是能讀能改狀態往往搞不清。於是我對學生說:“軟盤上的兩個孔好比兩隻眼睛,兩隻眼睛都‘睜’著時,警惕性高,別人只能看(讀)不可改;當‘睜’隻眼‘閉’隻眼打盹時,警惕性放鬆了,別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對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機操作和理論課相結合

隨著計算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重視資訊科技課,從以前每週一個學時改到現在每週兩個學時,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條件,每週以一節理論課和一節上機課相結合的形式授課,效果非常明顯。上機操作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的一大優勢,這是因為:實踐操作能使學生手腦並用,由理論到實踐,在直觀形象的實踐操作中不斷能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而且易於形成生動、活潑、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為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率,創造了條件,據調查,學生最願去的地方是機房,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也是機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認識,並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適應能力

資訊科技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資訊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物件,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科技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資訊科技基本特徵、把握資訊科技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六、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資訊科技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那樣要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用的著,應用性很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word時,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操作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再給學生講解,學生會記和的牢固些。還有教學畫圖軟體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讓紙上的畫,出現在電腦上,學生會感到很新鮮,很有趣。

七、不斷提高資訊科技課程老師自身的資訊素養

中學資訊科技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著資訊社會和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資訊科技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同時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資訊科技教師肩負著資訊科技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資訊科技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資訊知識,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以適應中學資訊科技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在這一年來的一點教學心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教學設計能力還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