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

近日,我認真閱讀了著名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完後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式與蘇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時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然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於教師讀書的重要意義,許多專家有過深刻而精闢的論述。蘇霍母林斯基說:“要天天看書,要終身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教師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師說:“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

甚至有人說,教師應該是“職業讀書人”。讀書是否該成為一種職業,我們姑且不論。但可以斷言:讀書與教師成長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絡,教師讀書具有其專業價值讀書,能夠改變我們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教育者的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以哲理化的思想,加上鮮活形象的切身教育故事,給我們闡述了“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他沒有用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聯絡教育教學實際,用豐富的例項將自己的教育理論演繹的深入人心,讀後使我們對教學工作中的某些問題頓時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蘇霍母林斯基在談到對後進生的工作中,特別強調“第二套教學大綱”的重要作用。他曾試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並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嘗試著用驚奇、讚歎來治療大腦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蘇霍母林斯基通過千百次的觀察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象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兒童的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反思自己多年來的教育教學,自認為重視了每一個學生,自認為關心了每一個後進生,及時進行補差,重視了後進生,對照《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教育理論,想來真有些慚愧。因為,平時我所謂的關心和幫助後進生,只是在應該讓孩子們放鬆遊戲的時候,給後進生補課做練習;只是在應該讓孩子活動、舒展身心的`時候,佔用他們私人的時間;讓他們的課餘只能在我們老師的喋喋不休和反覆的練習中體會學習的滋味。

我想,我們必須要換一種眼光,來看待後進生;換一種方法,來幫助後進生,使每一個兒童潛在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每次讀這位教育家的經典論著,都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和收穫。經歷了好幾十年的時代變遷以及教育本身的發展變化,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次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依然覺得生機勃勃、依然是那麼的具有明確的指導作用!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2

當拿到《吳正憲給國小數學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心裡非常高興。吳老師作為數學界的專家,她的書中會提到哪些教學上的建議呢?而我,作為一名新教師,又做到了幾點呢?帶著疑惑,我走進了書中。

本書中,我看到最多的詞語就是寬容、理解、尊重和愛。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都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尤其是後進生,本來由於成績不好就容易引來同學們另類的眼光,此時的他們如果再被老師遺忘,那該是多麼失落的一件事情啊。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尊重給予他們,給予他們希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

吳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內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那般剔透脆弱,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在學生面前,如果你只知道權威,幸福就會遠離你!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表揚、鼓勵,都會在孩子心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平時的教學中,由於自己經驗不足,很多時候把課堂中的“空白”給了思維反應快的孩子,或者用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沒有顧及到那些還沒來得及思考或者遇到困難的學生。吳老師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善於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教師先不說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在思考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鍊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教師要善於在思考方面的留白,給學生分析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和判斷,這樣學生的`分析能力會逐漸提高。教師要善於在批評方面留白,批評之後,為學生留有思考、反思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也會減弱。

整本書中透露著吳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數學教學的執著,對課堂教學的思考與感悟,很感謝吳老師把她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我們,裡面不僅僅是理論知識,還有很多吳老師自己親身經歷的、還有聆聽其他老師的一些經典教學片斷,上課的精彩環節,教育教學案例和故事,這充分說明吳老師是一個有心的教育者。我被她那顆愛生之心,智慧地教育教學方法深深折服。向她致敬!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3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了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還有生動的實際事例,而且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這些基本上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讀著他的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指點迷津.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也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困惑,總感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從早忙到晚還是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備課,上課,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動……我也深知讀書有多麼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可說是我們一生的收益,可是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時間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我記得上學期我在所執教的班級中就明確的提出"每天讀書半小時",我這樣要求著學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麼什麼時候讀書呢我曾經提議學生讀書可以利用晚上放學完成作業後或者早上起床後.其實這兩個時間段也是我們老師讀書的好時機.當然每天讀書半小時也需要下決心.只要你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這半小時.桌子上放一本,沙發上放一本,床頭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無意能讀書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書.

由此我更想到了學生讀書,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報,牆報等,在其中設"採蜜集","知識角"等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妙詞句,逸聞趣事,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當然,平時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其他學生聽故事,.這樣一方面調動了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少讀書或不願讀書的孩子來說,就能通過聽故事,瞭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從而產生愛聽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

不過,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地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最終總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後我一定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多讀書,爭取和學生一起愛上讀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4

教師工作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教師對幼兒的知識抱著冷淡的、缺乏熱情的態度。幼兒的不好的回答沒有觸動教師,沒有迫使幼兒去認真地思考幼兒知識薄弱的原因。

蘇氏說的對,對於幼兒知識的冷淡,缺乏熱情的態度,其實在我們每個老師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教學中,我們常常無意間把這種冷淡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而我們毫無察覺。

教學,是在師幼平等的對話中進行。教學中師幼間的對話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幼兒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回答錯誤時,教師的迴應常常是“請坐”、“不大對”,或者乾脆把幼兒晾在一邊,讓其他幼兒回答。這對幼兒而言他已經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冷淡,至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

讓我們來分析以上的對話,當幼兒回答錯誤時,老師一聲“請坐”,表面上對幼兒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兒的感受是:“我錯了”,或者“老師根本沒在意我的回答”,因為老師對幼兒的思考未作任何評價,幼兒感受不到來自教師對自己勞動的關注,他會很茫然。優秀老師的做法是,“你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麼?”“再想想。”……然後給予期待,給予時間,給予點撥,給予改正的機會,讓幼兒通過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快樂,感受被尊重的快樂。

像以上的對話情景,我們常常能看到。其實,那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對話,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該出於內心對幼兒真誠的關注,對幼兒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謂的尊重其實是一種偽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當然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了。

那怎樣才是對幼兒勞動的真正尊重呢?個人認為,那應該是對幼兒尊重基礎上的真誠的關愛。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師精心呵護。我們要努力建構每次對話的現實意義,讓幼兒感受到師幼的交流充滿著人文的關愛,閃耀著人性的溫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善意的愛撫……都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潺潺細流般的關愛。幼兒常常沉浸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怎麼會喪失學習的願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會把自己包裹起來,成為老師心中的對學習、對知識充滿冷淡的那個孩子。

正視現實,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最好的方法是重視每個幼兒,重視和每個幼兒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學中我們要堅持幼兒的“無錯”原則,所謂“無錯”原則,就是充分尊重幼兒的理解,幼兒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總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理解,老師也可以從中找出錯誤的原因,給予引導,給予期待,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幼兒肯定能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哪怕幼兒錯了,我們也應該表揚他的勇氣,表揚他的學習熱情,相信下一次的舉手他肯定會給你驚喜……

課堂上,如果我們真正學會傾聽了,真正學會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了,真正改變教師的傳統角色了,真正關注每個幼兒了,真正尊重每個幼兒了……相信,我們的課堂肯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5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著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一條:“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著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

《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這樣一位老教師,他有30多年的教齡,在上完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後,當聽課老師請教他為這堂課準備了多長時間時,這位老者感慨地說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多麼耐人尋味的回答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有的教師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想,這15分鐘與一輩子的區別和聯絡就在於兩個字———讀書。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

我們常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絡,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成長途徑有很多,但惟有讀書,並帶著對自己實踐的反思進行閱讀才是最重要、最珍貴的。閱讀教育大師的文字,反思自己,才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歸根結底,是自己讀的書太少了。讀書少了,自己的課堂中就缺少了些靈氣,教學語言較為蒼白,有時一個問題繞來繞去也說不明白,用一個詞語思考許久也想不出合適的;有時想得很好,可傾吐出來的話語卻很“蹩腳”……讀書少了,提筆猶如有千斤重,更別說下筆如有神了。

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說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大師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6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雲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揹包裡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揹包裡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乾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幹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雲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雲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雲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後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後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雲曉先生終於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並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鍊的機會。我國中國小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於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國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並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裡的那種學習並沒有什麼聯絡。這裡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願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於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於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於自己的思考和鑽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祕。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而想象的靈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闆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後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櫃檯的漢斯老闆……漢斯仔細觀察後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祕立下了不朽得功勳。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裡專門為小威特開闢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鍊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於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7

今天,又一次捧起李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親切,也有些愛不釋手。

在這本書裡,李老師針對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36個問題給予一一解答,並列舉了自己經歷的一樁樁事例,給老師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我得到的收穫也不少,我知道了什麼叫“完美教室”。所謂“完美教室”,就是師生共同度過的一段快樂時光,一起走過的有詩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種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級”。而李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說明“完美教室”的內涵:

一、完美教室,要讓學生感到快樂;

二、完美教室要讓學生有收穫,包括知識的收穫,能力的收穫,人格的收穫,閱歷的收穫等;

三、完美教室要有精彩動人的故事;

四、完美教室要有成長,這裡的成長不但是師生共同的,而且是互相促進的。

李老師說:陪伴著孩子們成長,同時自己也在成長,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才是完美教室的最高境界。“完美教室”對於我來說是個嶄新的名詞,也帶給我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室不是傳授知識的訓練場,我們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除了完成教學目標外,更多的是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才能帶給學生一種生活的熱情,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每一天的時光大致是相同的,我們怎樣在相同中求不同,讓孩子們長大後,回憶起和老師共度的時光,都會感到溫馨和難忘,這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寶貴的人生經歷,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問題。

這本書非常適合一線老師認真閱讀思考,這個假期,會繼續認真讀完,下學期做出改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8

《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作者是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鄭傑。“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這就是鄭校長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此書是一位校長給教師的建議,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暢想。他關注教師的生命質量,走進教師的心靈世界,並努力為教師增添職業歡樂。每一條建議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芒,讓人反覆咀嚼,受益無窮。我就對其中的一條建議“每個人都應成為優質服務的提供者”談談自己的感想。

有位特級教師曾說過:“教師的工作,說到底是一種服務——一種教育的服務,服務中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積累的也無非是服務的本事罷了。”在競爭日益強盛的今天,教師不但要明確教育服務的意識,還要提供優質的服務。

一、服務意識的樹立:

服務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由於長期形成“師道尊嚴”意識的影響,教師習慣地把自己當成一個知識的擁有者、教學的主宰者甚至有時候不是教師為學生服務,而是學生在為教師服務,如很多公開課,就是全體學生為老師的表演而服務的過程。

仔細分析我們的教育工作,從學生的學習、紀律、行為習慣的養成,甚至包括為了孩子的教育,對家長所做的工作,哪一樣不是服務性質的?教師要轉變觀念,以一個服務者的心態去對待工作,遇到問題,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有沒有服務好?哪兒出了問題?怎樣做更好?這樣不但能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還會為教師自身贏得更高的聲譽。服務意識是未來人的基本素質,只有從心底裡做好服務準備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二、為學生服務:

“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求只有教師真心服務於學生,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學生學習、成長。學生學習趕不上去,教師要幫助他們補課;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教師要幫助他們改正;學生在成長中遇到了麻煩,教師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所有這一系列的幫助,都是對學生的服務。班裡有一個孩子,自控能力較差,還經常欺負同學。對於這樣的同學,我除了平時多關心一點,耐心細緻地做好思想工作以外,還經常讓他做一些小事情,使他覺得老師很看重他。慢慢地,他開始主動關心起班級、主動幫助同學了,自控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學習積極性也日益高漲,學期結束評上了“飛躍之星”。這就是教師根據孩子的特點專門對他進行的有效教育,這是一種有效服務。

一位老教師說過:“做別的工作你也許面對的是冰冷的機器,但是要記住,你從事了教師的職業,你面對的永遠是有感情的人。”教師不是要求學生尊重自己,而是先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偶像從而去贏得他們的尊重;不是用嚴格控制或批評懲罰去征服學生,而是瞭解所教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設法用自己的魅力,用身上蘊含著的真善美的因子,以及得體的語言、激情和幽默去吸引並指導著每一個孩子。要想學生所想,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的問題。只有與學生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紐帶,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師可以組織許多的活動讓一個集體充滿溫馨,讓孩子感覺我喜歡這個集體,喜歡這個老師。有了一種良好的情感,教師的許多要求學生就容易接受,執行的就比較好。

教師要站到被服務者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瞭解他們所期所盼,為他們解除成長的煩惱,為他們做好服務。一多微笑。微笑能改變學生心境,更奇妙的是能改善教師自己的心情。教師應讓微笑伴隨學生的成長。特別是對待那些後進生,他們更需要教師的微笑。教師越是在生氣的時候越要自己保持微笑,這樣教師的言行才不會偏頗。二是學會傾聽。教師要做孩子的忠實聽眾,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說,要沉得住氣,讓學生說完。這不但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瞭解學生心理以便“對症下藥”的重要手段。比如有些孩子生氣的`時候來找你說事,你靜靜地聽他說完,也許他的火氣也下去一半了,這時候你說的話他會更聽得進。三要有寬容之心。教師應耐心冷靜地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要允許孩子犯錯誤,而且是反覆犯錯。如果孩子各個都是行為優秀,那麼教師的功能就少了一大半。

教師要讓自己的課堂儘量精彩一些,讓孩子們學得開心,儘量輕鬆。教師要精心備課,製作精美的課件,用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組織課堂,讓孩子專心學習。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要找其他的時間進行個別的輔導。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發展地更好。

三、為家長服務:

家長是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堅強後盾,家長最應受到學校和老師熱情接待和服務。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很多時候,對付學生的一個殺手鐗就是“請家長來!”。提高服務意識,應該從對待家長的態度做起:主動與家長交流教育心得,討論恰當的教育方法,多家訪或作電話訪問……。無論是“優秀學生”的家長,還是“後進生”的父母,他們都是學校生存的基石,我們都應以同樣的服務態度對待。家長如果有什麼困惑需要你的幫助,教師都要不遺餘力地幫助,熱情服務於家長,將家長作為最可信賴的夥伴,可以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不論是家長髮來簡訊告之孩子有些感冒請多加照顧還是請老師嚴格要求,教師都要認真對待。

四、在服務中收穫:

當我們接受別人提供的服務時,我們要對別人的服務心存感激,還要寬容,要善意地理解對方所提供的服務的出發點是好的。當你學會感激之後,你會醒悟,正是你的服務物件給你的生命如此精彩的內容。有些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或者成為優秀、特級教師等,都要感激服務物件給你提供的機會。一個人在別人獲得滿意服務時,他本人也會感到充實快樂。誠心誠意的服務,將給我們的生命更多驚喜,內心也會安寧,就會有幸福感,就會感到工作著的美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9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頗多,尤其是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在各種瑣碎的事情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注意工作中的積累和反思,一旦到了寫案例或論文時,就要搜腸刮肚尋找素材。為什麼會這樣呢?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閱讀《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師應做一個勤寫教育日記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寫《給教師的建議》時已經寫了32年的從教日記,他在書中寫到:“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長要有一個記事簿。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這個記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記錄和儲存下去。這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日記,同時也是你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教學和教育過程進行概括性分析的準備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你都把它記入記事簿裡。積累事實,善於從具體事物中看出共性的東西──這是一種智力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必然會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會頓然醒悟,那長久躲閃著你的真理的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開啟。”正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日記的實踐者,所以他道出的話語才真實、貼切。

蘇霍姆林斯基的話道出了寫教育日記的意義和作用,即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習、積累和反思,教育日記在這三個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

1、幫助教師的專業學習。教育日記中記載的教育理論、讀書心得、名家經驗、名言警句等都能作為教師學習成長的工具。

2、幫助教師積累資料。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記憶的東西。只有勤於動筆,我們才能戰勝遺忘,才能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回憶。為什麼有的人提筆無話,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積累。

3、幫助教師的自我反思。一個人對教育的理解決定了他的教育工作的質量,而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需要思考,思考可以幫助一個人形成思想。教育日記,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一個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失敗和挫折經過反思更能變成一種財富。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每日看似平凡、單調、重複的工作中就蘊藏著某些重要的教育現象或教育規律,如果善於積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為我們工作創新之源泉,成為推動工作的加速器。此外,我們也可以在教育日記中傾訴自己的苦悶和彷徨,緩解工作中的壓力,以更輕鬆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記的內容包羅永珍,只要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規律都可以做記錄,如教育教學中現象的描述、事件的經過、資料的記載、規律的總結、方法的創新、成敗的體驗。具體而言,可以做以下分類:

1、記錄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為我們寫文章時的論據,又可以豐富我們的談話,提高教師說話的品位。只要自己看到“於我心有慼慼焉”的句子,或一段,或幾行,或三言五語,不在乎多少,在乎這句話的分量,有價值的,就記錄下來。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留心,逢得必記。

2、記錄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會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一些閃光的東西。記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對“問題學生”一次成功的轉化、一堂成功的課、一次有意義有效果的家訪、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的捕捉,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等等,這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那成功的經驗就立刻浮現在眼前了,從而使自己的`工作遊刃有餘。

3、記下失敗的事例。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有收穫,也都有過失,或大或小。我認為失敗的事情,更應該一記,因為它更能幫助一個人進步。在日記中是有勇氣講述自己的失敗的,敘述事件的經過,分析失敗的原因,為自己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這一問題打好預防針,是非常有好處的。

4、記教育的理論和理念。教師實踐活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我們固然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但是,教育實踐活動是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學習、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關注本學科或德育工作的前言理論和理念。特別是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悟的,也不是一次兩次培訓就能解決的。有些話聽起來也是比較好理解的,可是具體地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實到每一堂課上,那就不容易,我們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來論證並實踐一個優秀的教育理論。

5、記下和學生的交流。我們的工作物件是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的第一條建議中就寫下這麼一句話:“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互信的關係十分重要,師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當然,我們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學生說許多的話,也沒有必要一一記下,應選取典型的、感人的材料進行記錄。

6、記錄自己的觀察、實驗、感想、反思。如針對某個“問題學生”,可以建立動態觀察材料;針對班級中自習課學生經常講話的現象,實施不同的解決方案並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針對某種教育現象可以記錄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0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時常翻閱,卻很少悉心思考。寒假裡,再次走進它,放慢閱讀的節奏,細細品味每個建議,感悟頗多。第一條建議《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讀完我就陷入沉思。當教師30餘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師嗎?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教師至少具備以下才能:

第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

第二,要有遠見卓識。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見分曉的。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很多,有母親、父親、同學、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電影等,但對兒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為此,必須做到使我們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施加最鮮明、有效和有益的影響。這時,只有當兒童有一個聰明、能幹、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第四,要有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工作的物件——兒童,是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創造性。

第五,對孩子有信心。偉大的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這句話深深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裡。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深深印在心裡。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發育成長著的兒童充滿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不要對他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當我們有必要和學生談反映他複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推遲幾天。這樣做就會使你語言的情感、你對待學生的理智的心靈的情感更加充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感情似乎由於你的英明見解而高尚起來。而你的見解、你的話也就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它們熱情洋溢,似乎是充滿了你內心的焦急不安。善於激起自己和學生、特別是和少年進行知心交談的情緒,這是每個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寶庫中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形成這種能力,使它完善、“精煉”,變得更加敏銳、有效。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深入兒童的心靈,仔細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他是怎樣看世界的,他周圍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

讀著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離一個合格的教師還有多遠?

有時,自己處理問題還不夠智慧與藝術,總是憑一時情緒,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有時,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計”考慮甚少;有時我們面對暫時的落後生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時我們總是固守已有經驗,缺乏創新意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xx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永遠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1

這段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很多感悟。有人曾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這個比喻多麼的貼切,它告訴我們每一個教師,要保護好學生脆弱的心靈,引導好學生健康成長,特別對於後進生,更應該多傾注精力,付出愛心。

我任教的班級中,有這樣一個學生。每次當我走進他的身旁看向他時,他都會下意識的抬起他的手擋住他的臉,快速的向後躲,他眼神中充滿閃躲和恐懼,面對他的這種舉動我既感覺疑惑又對他充滿愧疚,難道是作為老師的自己對這些後進生太過嚴厲了嗎?我不禁這樣反思著。每個小孩的心靈都是脆弱的,他們需要的是教師的精心呵護。於是,課後我會經常來到他的身旁,單獨指導他完成作業,告訴他應該怎樣複習,偶爾還會和他聊聊天。通過這些互動,我發現,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戒備我了,上課偶爾還會很興奮的舉手回答問題。他的改變讓我很開心。通過這件事我的感觸特別深,作為老師不應該總是高高在上,而應該低下頭瞭解你的學生,給予他們關心,換一種態度,你會發現這往往比嚴厲更讓學生喜歡呢。

教師除了要關心孩子們,在平時教學中,還得注意教學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這些孩童”指的就是讓老師的頭痛的“後進生”。讀到這裡,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學中也曾經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班級中的有些後進生平時很難完成背誦任務,因此下午放學,我會把他們留下,讓他們一定要背完才能走。但事與願違,這些孩子任然不能背下來。即使他們中間有少數勉強背下來,考試時也不會運用,這讓我很受挫。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在面對後進生的時候他會採用這種方式:“我總是注意給每一個“後進生”挑選一些供他們閱讀的書籍和文章,這些書刊都是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含義的。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裡產生儘可能多的關於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著這些疑問來問我,這是對他們進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條件。”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好,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讀好的書,讀他們感興趣的書。激發他們對於文字世界的好奇,儘可能的激發孩子的活的思想。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寶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教師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在學校學有所成。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對於任何一個教書先生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而真正接觸到他的著作還是第一次,以前總是流連於他的片語只言之間。從翻開書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質樸與真實,實踐性與可操作性而吸引並且由衷地折服。這是一位來自於一線的教師的手記,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師之作,這是一本一線教師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在這本教育著作中,學困生並沒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卻是學困生問題。教學困生是任何一個老師最感頭疼的事,把學困生的成績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讓老師們一籌莫展的大難題。很自然的學困生在成績面前就成了老師最不待見的人,最不給笑臉的人,學困生總是生活在心靈的角落裡,在學習上他們無法抬起頭,是差啊,是慢啊,是沒別人好呀,時間久了,他們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愛寫作業,不去思考,厭學,其實這是教育的一種失敗,然而在這失敗面前我們更多的是去抱怨學生不好,智力不行,卻很少有人去反思我們的教育。

在這本書中,差生的問題得到了關注並且得到改善與解決,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的是改變他們的渠道和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看到並且明白寫字慢的孩子他的問題根源何在,他為我們提供的解決辦法是為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活動他們的手部小肌肉,讓肌肉的發達來促進動作的加快,這是一個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裡大多是從興趣入手去督促動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發動機出現故障的汽車,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從外部給了它動力,一旦外力停下來,那麼接下來的結果自然是拋錨。我們為他們製造各種誘因,就相當於給了他們外力,而沒有根治發動機的毛病。

教數學的老師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級走,應用題越是吃力,對於那些硬是不開竅的學生大都是束手無策,責任心強的老師會反覆搞題海戰術,而稍遜一點的老師則會選擇放棄。在這本書中,對於這個問題同樣有指導性的建議,他建議我們從課外書的選擇上入手,讓那些對數學有誠見的學生閱讀有關數學知識與數學家故事的書籍,讓他們在閱讀的同時因為數學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學生。有一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誰會捨得半途而廢呢?誰不會廢寢忘食呢?再說在學習了多種思維後,一些課本上的`問題應該不會太折磨人吧。

人的認知特點是由直觀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因此,這本書中建議我們帶學生親近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去學會觀察,學生自然地理科學的知識,而這些的獲得都是學生自己獲得的,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生學會了觀察和學習的本領。我很欣賞這種做法,尤其是對於剛入學的學生教育,從自然科學開始,從觀察入手,我覺得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啟蒙。只可惜我們的教育一直沒有實現這種理念。

《給老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是一本一線教師的指導守則,因此我愛不釋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3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寫論文,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蘇他還提到一位成功的歷史老師,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讀到這些,我臉紅了,因為在這之前,我一直理直氣壯地給自己不能坐下來好好讀書找理由。讀了這些,我深感慚愧,正如玉玲瓏老師在教學手記中說的那樣,我應該給自己來一次徹底地“清掃”,“掃”去那些所謂的理由,應該靜下心來,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去讀書,多讀書,博覽群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使自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別人一看就看得出自己是讀書之人,讓書香飄溢!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還說到:“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國小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並且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認識自己。如果一個人在中學畢業後要麼完全不懂得閱讀,要麼他閱讀的範圍只侷限於一些低劣的偵探小說,那麼他的內心世界就會變得粗魯,他就會去尋求感官的刺激……”“請你不必害怕把學校教學的`整塊時間用在讓學生讀書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讓學生花一整天的時間到書籍的海洋裡去遨遊。讓書籍以歡樂的激情去充實年輕的心靈吧!讓書籍去佔據青年時代吧!如果你的學生感到書籍永遠是一種新奇之物,如果年輕人總想單獨地躲起來去享受這種瑰寶,如果在青年當中有許多這樣有讀書癖的怪人,那麼,我們的社會目前還不能對付的許多棘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越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越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充實他們的頭腦,而不是靠補課、補課再補課。閱讀能帶給他們思考,通過思考而獲得的能量遠比教師灌輸給他們的要大得多。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就越多,對他興趣的刺激也就越大,對知識的敏感度越強,進而促使他自覺地再次閱讀,已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全面地瞭解這個世界。蘇霍母林斯基說過:越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越需要大量的閱讀來開發他們的心智。快樂教育的創始人斯賓塞也說過:“我們的每一父母都要象學經商、學工作那樣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學生的知識面寬廣了,還愁他們的作文不會寫,寫不好嗎?當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時,還用擔心他們厭學嗎?現在,我的身邊的大多數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只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為書上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而不必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課外書上,認為連學習都還有困難,還有什麼工夫去讀那些亂七八糟的閒書呢!!!也有些老師把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底限度,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把他們拉來補作業、背書、默寫,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學生學習效果也不好,要麼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今天會默,明天就忘,要麼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成為一種“死”知識。知識點稍微變化一下,便又束手無策了。久而久之,他們覺得自己付出了比別人多出數倍的時間,仍然沒有絲毫起色,肯定是天生蠢笨了,便對自己徹底喪失了信心,破罐子破摔!

所以,還孩子們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吧。我們教師作好他們的引路人,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必完全掌控那風帆的方向。

從今天開始,我給自己一個時的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4

前幾天剛剛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給新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感觸頗深。李鎮西老師是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語文特級教師,作為全國著名的教育專家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書中李老師用真摯誠懇的言語給我們這些剛剛從事教育職業的新老師提出了許多有用、實用的建議。下面我就自己對這本書的認識淺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本書總共分為四章,每一章十多個小節,本書從關於給新教師“基本素養”的建議、關於“師生關係”的建議、關於“課堂教學”的建議、關於“修身養性”的建議等方面出發,以新教師工作中的各種問題為出發點,採取敘述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給出了新教師成長的各種建議。這些建議給那些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還處於茫然失措的“菜鳥”教師指明瞭道路,使得他們逐漸成為一個面對各種教育難題都能得心應手的優秀教師。

關於“基本素養”的建議方面,這裡我從感觸最深的兩個小節說以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是第一節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書中開頭就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真正的教師必是讀書的愛好者。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是教師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追求。”然後通過舉例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告訴我們閱讀的重要性,接著給出他自己提倡讀的六類書籍:一、名人傳記;二、教育家專著及隨筆;三、專業書;四、現代科技書;五、當代文學書;六、學習方法書。並且指出了閱讀過程中的方法,即精讀和泛讀相結合。最後給予我們忠告,必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讀完此節,反思自己,多少的時間被花費在了電腦旁,馬路旁,於是暗下決心以後一定多去書店,多讀書,讀好書。還有一節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我非常同意李老師提出的這一點建議。我認為為人師表除了要有優秀的工作能力之外,必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樹立好一個榜樣。李老師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像要求學生一樣要求自己,你將一定會變得很優秀。”榜樣的作用是無窮大的。要律人先律己,我相信只要我們樹立好一個好的'榜樣,學生自然會被我們教好。

第二章是關於“師生關係”的建議。首先是第一節“儘快記住孩子的姓名”。李老師這一節通過舉了幾個教學的例項來充分表明了記住學生姓名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一個剛入學的孩子第一次感到老師在關注他就是在聽到老師喊出他名字的時候。同時李老師總結了記住學生姓名的方法:第一,報名的時候,儘可能的跟每一個學生多聊幾句。第二,開學第一天,儘可能多點幾次名。第三,親自發作業本和教科書。第四,不斷找學生談心。第五,儘快組織或參加學生的集體活動,讓師生在活動中儘快互相認識。除卻此五點外,他更推薦我們學習教育學家阿莫納什維利的做法,開學之前對著孩子的照片記住孩子的名字。細想一下,記住學生的名字,雖然簡單,但確確實實是跟學生交往的第一步,它不僅反映出老師的記憶能力,更加體現了老師的愛心。再有一個小節是“儘可能讓自己富有幽默感”。我個人是非常推崇這一建議的,並且我也極為迫切的想成為這樣一位幽默的,有魅力的老師。因為我現在還是一名學生,我就特別喜歡有幽默感的老師。特別願意上這樣的老師的課。幽默是一門智慧,它能讓課堂充滿了生機,讓學生始終保持著高亢的興趣,能迅速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那麼怎麼培養“幽默感”呢?李鎮西老師指出要培養幽默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自己所學的越多,幽默的觸角就會越豐富。其次是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熱愛生活,保持樂觀。最後是幽默來源於生活,所以平常就應該常聽笑話,常開玩笑。同時他還介紹了幾種幽默語言的表達方式。讀完這一小節,我想成為一名幽默老師的想法更加迫切了。從中吸取到的東西我一定會及時的運用,爭取善為人師,為“幽默”人師。

關於“課堂教學”的建議是文章中的重要部分,這一章印象比較深的是“精心備好每一堂課。”這一節,李老師從備教材,寫教案,等方面闡釋了備課的重要性。著名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不備課,或者備的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我認為備課對於一堂課來說至關重要。它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和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於備課的質量。同時新教師在備課的同時還要進行思考鑽研,得出自己的領悟,避免照本宣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享受課堂,享受教學,享受教育。

最後一部分最令我難忘的是“善待周圍的人”小節。這一節李老師主要是通過舉例子的方法來說明善待周圍的人的重要性,其中李老師跟他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小凱的事情讓我記憶猶新,小凱不聽老師話,不配合戴校牌,跟老師頂嘴,李老師處理的時候始終保持語重心長的態度。語氣和善,最終感化了那個學生。試想一下,我們現在都這麼年輕,年輕肯定就會氣盛,以後踏上了教師這個工作崗位後難免不會碰到這種棘手的情況。大動肝火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只有善待周圍的人才能將事情處理好,才能教會學生善待他人,用尊重與交流來解決問題。

讀過了《給新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對自己今後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將時刻謹記書中李老師的教誨,並把它們一一用到以後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去,爭取成為一名能力出眾,魅力出眾的優秀老師,與學生一同成長,讓幸福與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