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竹》閱讀答案

語文2.75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於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竹》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竹》閱讀答案

《竹》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朱竹君先生傳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授編修,進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以過降級,復為編修。

先生初為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閱,且言搜輯之道甚備。時文正在軍機處,顧不喜,謂非政之要而徒為煩,欲議寢之。而金壇於文襄公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卒用先生說上之,四庫全書館自是啟矣。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

未幾,文正卒,文襄總裁館事,尤重先生。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見上,語及先生,上遽稱許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文襄默不得發,先生以是獲安。其後督福建學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歸數月,遂卒。

先生為人,內友于兄弟,而外好交遊。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強識不衰,時於其間屬文。其文才氣奇縱,於義理、事物、情態無不備,所欲言者無不盡。尤喜國小,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餘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是時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極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內,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先生暮年,賓客轉盛,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餘南歸數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惜哉!當其使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賦詩,遊山水,幽險皆至。餘間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選自《古文鑑賞辭典》)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言搜輯之道甚備備:完備

B.所欲著書皆未就就:完成

C.豈第欲為文士已哉第:及第,中舉

D.皆高才耽酒耽:沉溺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先生以文名海內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B.謂非政之要而徒為煩蚓無爪牙之利

C.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D.時於期間屬文燕王欲結於君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筠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名揚海內。中進士後,曾官至日講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

B.朱筠為人內友愛兄弟,外喜好交遊。待友誠懇,提攜後進,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

C.作者在二十多歲時就認識了朱竹君,並在一起慷慨談論。他認為朱竹君志向偉大,才能卓越,不到五十歲就早逝令人感到痛惜。

D.文中陳伯思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與朱筠一樣“皆高才耽酒”。文中寫伯思即是在襯托朱筠。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4分)

(2)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3分)

(3)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3分)

答案:

4.C(第:只,僅)

5.B(A項中,前一個“以”為介詞,憑藉;後一個“以”為連詞,相當於“而”。B項兩個“之”均為助詞,定語後置標誌。C項前一個“者”為助詞,放在後置定語後面;後一個“者”為句末語氣詞。D項前一個“於”為介詞,在;後一個“於”為介詞,跟。)

6.C“不到五十歲”錯。原文“先生歿年才逾五十”。

7.(1)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牴觸,文襄感到十分遺憾。

(“謁”“以”“迕”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稱讚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說到極致;若有過錯,就總是掩飾。

(“善”“即”各1分,句意通順1分)

(3)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

(定語後置“諸生賢者”、省略句“與(之)言論”翻譯正確各1分,句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時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編修,後升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因過降級,又重為編修。

先生起初受到諸城劉文正公賞識,被認為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說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裡面有很多當世見不著的古書,請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搜尋校閱,並且陳述的蒐集方法也十分完備。當時劉文正在軍機處,卻不高興,認為不是緊要的政事而徒增煩惱,打算建議讓這事停下來,而唯獨金壇文襄公認為先生的奏議很好,跟劉文正堅決爭執,最終採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四庫全書館從此啟動了。先生進入京城,住在館中,纂修《日下舊聞》。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庫館事務總裁,特別看重先生。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牴觸,文襄感到十分遺憾。一天見到皇上,談及先生,皇上便稱許朱筠學問文章遠超別人,文襄默然不能發話,先生因此而安然無事。其後督理福建學政,過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來幾個月,就去世了。

先生為人,在家與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遊。稱讚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說到極致;若有過錯,就總是掩飾。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先生房中從早到晚不曾沒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飲酒談笑,博學強記卻不衰減,還時常在這期間寫文章。他的文章才氣新奇豪放,對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具備,想要說的話無不窮盡,尤其喜愛國小(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勸別人為學要先從識字開始,語意誠懇殷勤,離去之後人們都愛戴思念他。他想要寫的書都沒有寫成,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說:我開始認識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陳伯思的關係。當時都二十幾歲,聚在一起慷慨激揚縱論時事,相互磨練探討學問,志向實在偉大啊,哪裡只是要作一個文人學士而已呢!先生與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飲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發揮他的才華。先生以文章名揚海內,豪放俊逸超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來訪賓客更為繁盛,入了他門的,都跟他密切交往,這樣也就很勞累了。我回到南方這幾年,聽說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時年紀才過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時,常常帶領賓客飲酒賦詩,遊玩山水,幽深險要處都到過。我間或來到山中崖谷,便遇見先生題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竹》閱讀答案2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閒官。

不隨妖豔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

明年縱便量移②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注】①此詩為作者受小人毀謗,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所作。②量移,原指從貶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處為反語,意為被貶到更偏遠的地方。

8.這首詩寫出了“官舍竹”的什麼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5分)

9.本詩的尾聯,有人說表明了作者內心的不滿,也有人認為表達了作者的堅定的信念,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看法。(6分)

答案:

8.寫出了“官舍竹”不爭春色、獨守嚴寒、不怕寂寞、保持貞潔、自有情趣等特點。(3分)表達了作者對官舍竹的喜愛與欣賞,以及對這種清高自賞的生活態度的讚美與追尋。(2分)

9.示例一:尾聯表達了作者堅定的信念。表面上說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響今年冬天在皚皚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綠的官舍竹,(3分)實際上是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便是被貶謫到更加偏遠的地方,也不會喪失自己的本性與品格。(3分)

示例二:尾聯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滿。表面上說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響今年冬天在皚皚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綠的官舍竹,(3分)實際上是表達自己清高自守卻屢遭排擠的憤懣之情。(3分)

示例三:尾聯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情感。表面上說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響今年冬天在皚皚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綠的官舍竹(2分)實際上是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便是被貶謫到更加偏遠的地方,也不會喪失自己的本性與品格。(2分)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內心不便明言的憤懣與不滿——清高自守,卻屢遭排擠

《竹》閱讀答案3

枯竹

①我在北風呼呼的野外,遇見了它一株枯竹,靜靜地斜臥在清翠的眾竹前,像白髮蒼蒼的垂暮老人,顯得那麼另類。

②竹彷彿是鄰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裡俊朗地挺立著,伴我走過懵懂無憂的童年。

③猶記得,小時候,雨後的春日裡,我在竹林裡咔嚓咔嚓地掰斷少年般稚嫩的春筍,拿回家,母親的巧手把它變成一盤鮮嫩的筍絲炒肉,令人食慾大增;燥熱的夏日裡,竹林間聲聲蟬唱送來陣陣清涼,我和一幫小夥伴舉著小竹竿到竹林裡捕蟬。秋日裡,竹林裡秋蟲啁啾著告訴我它們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裡,雨打竹葉發出清脆悅耳的沙沙聲,像一首搖籃曲,伴我進入溫暖的夢鄉悠悠歲月裡回首,一株株綠竹在我的童年裡搖搖曳曳,每一片竹葉,都依附著一件難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這株枯竹,枝幹枯黃,一身蕭索,在躊躇滿志、正值青春的眾竹面前,是那麼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連連我彷彿見到了它的前身:某個雨後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從土裡鑽出頭來,好奇地看著這個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舊盔甲,用力拔長。寧靜的夏夜它與清風交談,與明月對望,它聆聽夏蟬的歌唱,它知悉秋蟲的心事,它也團結土壤,與寒風對抗。

⑤這株枯竹,也引發我對它後世的遐想:它化身為一支笛、一管簫,嘯嘯天籟遊走於天地蒼穹間;它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煮茶吟詩的高雅;它是竹籬上爬滿牽牛花的田園;它是竹籃採野花、摘野菜的詩意;又或,它走進尋常百姓家,化身竹筷為煙火,化身竹竿為晾衣;再或,它成為農家灶膛裡的柴火,化為一縷縷溫暖的炊煙

⑥它是陸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它是劉禹錫,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它是王維, 。它是蘇軾, 。它是鄭板橋, 。

⑦枯竹,彷彿是走過盛年、走過無數人生風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終結,而是走向了更高遠的生命。

17.這篇散文以 為線索,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2分)

18.從全文看,選文第③段運用了哪種記敘順序,有何作用?(3分) 運用了 順序,作用:

19.下面詩句是從第⑥段中抽取出來的,依據文意,在下面橫線處選擇還原,只填番號。(3分)

選項:A.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B.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C.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還原:它是王維, 。它是蘇軾, 。它是鄭板橋, 。

20.根據要求,品析下面兩個句子。(4分)

(1)枯竹,彷彿是走過盛年、走過無數人生風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終結,而是走向了更高遠的生命。(請結合第⑤段,說說句中加點的更高遠的生命 是從哪兩方面來表現的?2分)

(2)某個雨後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從土裡鑽出頭來,好奇地看著這個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舊盔甲,用力拔長。(從修辭角度簡要品析,2分)

21.文章的結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兩種結尾,你認為哪一種更好,請結合抒情方式說明理由。(3分)

A.冬寒時節,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無限,給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聲讚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長青竹! 我選擇 (填番號),理由是:

答案

17.枯竹(或:對枯竹的遐想,1分) 對枯竹的喜愛與讚美(或:對生命的讚美與歌頌,1分)

18.插敘(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與竹有關的童年趣事(2)表達了作者對竹的喜愛(對童年的留戀)之情 (3)為後文對竹的遐想(遐思、讚美)作鋪墊(埋下伏筆) (只要答到任意兩點,即可給2分)

19.C A B(填對一個給1分,共3分)

20.(1)從給人精神的愉悅(精神享受,心靈的慰藉)(1分),物質上的無私奉獻兩方面來表現的(1分)(意近即可) (2)運用擬人修辭手法(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竹充滿活力,頑強生長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21.示例:(1)選A(1分),理由:運用間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結尾,引人深思,有言有盡而意無窮 之感;前後照應。(1分) (2)選B(1分),理由:運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點明主旨,表達了對枯竹的讚美、喜愛之情;語氣強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點即可,1分)

《竹》閱讀答案4

《野竹》閱讀原文

它那被月光照出的瘦影,至今還不時在我的夢鄉里搖曳。

它那挽住晨霧,托起露水的魚形葉片,至今仍留給我翠綠的記憶。

貧瘠、乾旱、荒涼都不會使它感到悽苦:雨雪風霜無法改變綠色的性格,年年生長,年年被砍伐,年年被砍伐,年年又生長。

農家灶膛裡的灰燼不就是它嗎?盛菜裝果的筐筐不就是它嗎?池塘裡攔魚的簾子不就是它嗎?禾場上長柄兒掃帚不就是它嗎?孩子們的風箏架子不就是它嗎?我手中的毛筆桿兒不就是它嗎?

默默地出土,悄悄地冒尖,寂寞地生長。

不與大樹比高低,不與淺草論長短,不與楠竹爭寵愛。

人們雖然並未有意栽培它,但,它自個兒生長出來且毫不吝惜地獻身給人們。啊!我夢鄉里的瘦影,我翠綠的記憶,讓我用童年時常吹的“叫叫”——用它的管和葉做成的“叫叫”,來為它吹奏一支小曲吧!

《野竹》閱讀題目

1.寫出文中形容野竹的詞語____ (至少4個)

2.仿照文章第4自然段,寫一寫野竹在人們生活中還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3.讀文中畫線的句子後回答。

不會使野竹感到的悽苦的是____ ,無法改變野竹綠色的性格的是 ,四個“年年”說明了________ 。

4.“不與大樹比高低,不與淺草論長短,不與楠竹爭寵愛。”這句中畫線的字能不能全部換成“比”?為什麼?這句話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突出了什麼?

5.文中有一句話十分精練地概括了作者對野竹的情感,起到提示全文中心的作用,請你用“____ ”把這句話畫出來。

《野竹》閱讀答案

1.翠綠 默默 豪不吝惜 寂寞

2.例:裝點庭院的不就是它嗎?吹奏出悠揚笛聲的不就是它嗎?給牽牛花支撐的不就是它嗎?帶給人們夏口涼爽的不就是 它嗎?

3.(1)貧瘠、乾旱、荒涼

(2)雨雪風霜

(3)野竹堅韌的性格

4.不能。因為那樣語言不富於變化,同時,也失去了語言的生動性。這句話採用了排比、擬人手法,突出了野竹默默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

5.人們雖然並未有意栽培它,但,它自個兒生長出來且毫不吝惜地獻身給人們。

《竹》閱讀答案5

竹,是極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青青翠竹,全身是寶:竹竿既是建築的材料,又是造紙的原料;竹皮可編織竹器;竹瀝和竹茹可供藥用;竹筍味道鮮美,助消化,防便祕。翠竹真不愧是“綠色的寶礦”。然而,我更欣賞竹子那種頑強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鬆、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歷年競相為詩人所題詠,畫家所描繪,藝人所雕刻,遊人所向往。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餘寒時,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風一過,它就像一把利劍,穿過頑石,刺破凍土,脫下層層筍衣,披上一身綠裝,直插雲天。暑來寒往,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充分顯示了竹子不畏艱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這是一種人們看見而確實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體現的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嗎?作為我們每個人,需要的不也是這種精神嗎?

1.用“ ”給這個自然段劃分層次

2.從( )這個詞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段話屬於______關係的自然段

3.作者從____ ____ ____ ____四個方面寫了“竹子全身都是寶”

4.竹子之所以被列入歲寒三友是因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竹,是極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青青翠竹,全身是寶:竹竿既是建築的材料,又是造紙的原料;竹皮可編織竹器;竹瀝和竹茹可供藥用;竹筍味道鮮美,助消化,防便祕。翠竹真不愧是“綠色的寶礦”。/

然而,我更欣賞竹子那種頑強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鬆、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歷年競相為詩人所題詠,畫家所描繪,藝人所雕刻,遊人所向往。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餘寒時,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風一過,它就像一把利劍,穿過頑石,刺破凍土,脫下層層筍衣,披上一身綠裝,直插雲天。暑來寒往,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充分顯示了竹子不畏艱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這是一種人們看見而確實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體現的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嗎?作為我們每個人,需要的不也是這種精神嗎?

2不明白艾。可否說一下“______關係的自然段”此處填什麼類的詞語啊。就是從哪方面來回答,然後我再補充。OK?

3.建築造紙原料、竹器材料、藥用價值、食用功能。

注:之所以不填竹皮......一類,是因為提問的是“方面”而不是“部分”。若是提問“從那幾個部分來......”的話,就要填竹皮、竹筍......

4.之所以......是因為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勇鬥冰霜的無畏精神。

於嚴冬依然挺立,不畏風刀霜劍,勇於作與寒冷鬥爭的戰士。在一片冰霜之中,自是英姿,使人折服於這份無畏與瀟灑,還有對困難的態度——迎難而上。

1,從(竹子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這個詞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段話屬於竹子與人之間關係的自然段。

2,作者從竹竿既是建築材料,又是造紙原料,竹皮可編織竹器,竹瀝和竹茹可供藥用。竹筍味道鮮美。四個 方面寫了“竹子全身都是寶”。

3,竹子之所以被列入歲寒三友是因為它具有不畏艱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

這篇短文可分為四個層次,很清楚的,自己學著標。

《竹》閱讀答案6

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15分)

養竹記

白居易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樹為庭實焉。

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於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裡故關相國①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於亭之東南隅,見叢竹於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詢於關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彗帚者刈焉,刑餘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②薈鬱,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於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於草木,猶賢之於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惟人異之。賢不能自異,惟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於亭之壁,以貽其後之居斯者,亦欲以聞於今之用賢者雲。

(選自《四部叢刊?白氏長慶集》)

【注】①關相國:指關播,唐德宗時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竹心空,空以體道 體:實踐

B.刑餘之材,長無尋焉 尋:尋找

C.始於長安求假居處 假:借

D.亦欲以聞於今之用賢者雲 聞:使……聽到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B.由是筐篚者斬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C.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 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

D.書於亭之壁,以貽其後之居斯者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開門見山,用“竹似賢”統領全文,詠物託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連用四個排比,從竹之“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四個方面啟發君子之“思”,氣勢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記敘了作者惜竹被嚴重破壞到精心療治病竹的經過,為下文闡述“竹不能自異,惟人異之。賢不能自異,惟用賢者異之”這一道理張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聯想到人才的遭遇,從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統治者惜才、愛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寫法上具有託興幽遠、寄慨遙深的特點。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竹 植 物 也 於 人 何 有 哉 以 其 有 似 於 賢 而人 愛 惜 之 封 植 之 況 其 真 賢 者 乎

18.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明日,履及於亭之東南隅,見叢竹於斯。(3分)

(2)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3分)

14.B 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15.A/則:均為連詞,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詞,它們;下句,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不譯。C其:上句為代詞指物,它、竹子;下句表反問語氣。D.來;因為

16.D 《養竹記》詠物託意,將喻體與主體並列,具有明白曉暢、主旨鮮明的特色

17.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

(錯一處扣1分,扣完為止)

18. (1)第二天,行走到亭的東南角,在這裡看到一叢竹子。 (得分點一處1分:明日、履、於斯)

(2)(竹子)被俗人 看得低賤,砍削棄置到這等模樣,但它的本性還在。(得分點一處1分:見賤、若是、猶存)

附文言翻譯:

竹子像賢人,這是為什麼呢?竹子的根穩固,穩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為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虛心接受道,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想到虛心求道者)。竹子的節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想到要磨鍊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危險時,都始終如一(想到砥礪名節、無論窮通禍福,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為校書郎。最初在長安求借住處,得到常樂裡已故關相國私宅的東亭,在那裡住了下來。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東南角,見這裡長著幾叢竹子,枝葉凋敞,毫無生氣。向關家的舊人詢問是什麼緣故,對方答道:“這些竹子是關相國親手栽種的。自從相國死後,別人借住在這裡,從那時起,做筐簍的人來砍,做掃帚的人也來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長的已不到八尺,數量也不到百竿了。還有平常的草木混雜生在竹叢中,長得繁盛茂密,簡直都沒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這些竹子,是由年邁德崇的關相國親手種植,現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賤。但即使被砍削、廢棄到這種程度,其秉性卻仍然不變。於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鏟掉,給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層,沒用一天就幹完了。從此以後,這些竹子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隨風依依,生機盎然,好象在感激著我的知遇之情。

可嘆啊!竹子,不過是一種植物,與人有什麼關係呢?就由於它與賢人相似,人們就愛惜它,培植它,何況對於真正的賢人呢?然而,竹子與其它草木的關係,也就象賢人與一般人的關係一樣。唉!竹子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其它草木區別開來,要靠人來加以區別,賢人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一般人區別開來,要靠使用賢人的人來加以區別。因此,寫了這篇《養竹記》,書寫在東亭的壁上,是為了留給以後居住這所房子的人,也是為了使現在使用賢人的人知曉罷了。

《竹》閱讀答案7

①時令一節節過。雨水、驚蟄、春分,待到清明,窗外徹底亮了,天清地明,景物如詩,詩中有畫。

②清明時節雨紛紛,好像天氣真應了詩句一般。人在雨中,望著煙籠遠樹,景緻更妙。雨飄在庭院,飄在池塘,飄在田壟,飄在坡地,也飄在人的頭面。連下三天雨,半夜有鯉魚躍上溪頭淺灘。涼月如眉,掛在水灣的柳梢上。

③柳梢風味最好,絲絲絛絛長長短短,煥然一樹新綠。微風徐徐,正是放風箏的好日子,終日有紙鳶在天上飛著,高高低低。女孩子穿上春衫,布袖飄搖,韶華勝極。

④不獨人物鮮活如此,屋前彎彎繞繞幾條田埂,也若遊蛇一般。田裡關有淺淺一窪水,遠看如鏡,映得雲白、山綠、樹翠。田邊有山,不甚高大,卻青蔥莫名,從山崗綠到嶺腳。

⑤清明前後的萊哇,一脈新生。豌豆灌莢了,像是長滿一地綠月,摘回來烹熟,風味大佳。韭菜尤好,有種香甜。古人說蔬食以春韭秋菘滋味最勝,這是知味之言,也是經驗之談。韭萊清炒,或炒雞蛋,都有春鮮美味。

⑥每年清明前後,鄉野風味撓心,遂從都市繁華中逃離,去那桑蔭稠密、禽烏幽雅的鄉下住幾日。一碟青菜,一碗泥螺。喝點新茶,無需飲酒,乘著山風,竟也微感酸然。然後在天清氣明的春日夜裡,看月亮升上山來,夢也做得清明。

⑦視窗一亮,人就醒了。醒得更早的是採茶人。清明時節的茶最珍貴,可以補貼家用,鄉人捨不得自家喝。綠芽近半寸長時,不論天晴下雨,人總要去採茶。我小時候偶爾也去,人與茶樹一般高,一葉葉摘下,半天剛剛蓋住籮底。採茶雨天多有不便,連日晴空,也覺得辛苦。從此知道生活不易,一口熱飯滾湯要從勞作中來。至今對茶有愛意也有敬意。

⑧茶摘回來即攤晾在簷頭麻下堂前寬敝處,碧綠綠一地,讓人心生歡喜。

⑨穀雨後,芭蕉葉大梔子肥,茶葉也粗大了,這時農人才去摘一些回來自己喝。那時候的茶,苦,且味道生澀,勞作時倒是格外解渴。

⑩母親做茶,總在夜裡。屋外,風吹田野,蛙聲很熱鬧,蟲鳴更熱鬧。冬日糊上的窗紙,殘損大早,炒過的青茶在砧板上,揉搓成緊緊一團,碧綠的汁液滲出來,一股股香氣透過窗紙,在山村飄蕩。茶葉攤放一夜,才幹爽爽收進鐵桶,密封得緊緊的,以免走氣。

清明時,地氣升騰,茶見天長,農人三兩天就要去一次茶園。野草越長越高,蒲公英冠毛結成絨球隨風飄灑,薺萊也老得開了花。牛終於不用嚼棚裡的幹稻禾,每日早晨可以吃大把鮮草。午後,有牧人牽它上山,山林裡茅草遮身,牛兒吃得肚皮渾圓。山地陰涼,草淺處可臥可眠可立可坐,滿滿山野之氣。

光陰流轉,四季時序輪番。清明時節鄉野,遍地莊稼,一片翠綠,一片祥和。近年來,鄉農造屋早已不用土窯磚瓦,不廢柴火,幾年裡養得山林茂盛繁密。

天地日月清明,人世也安定清明。春陽流水與畈上新綠有遠意,水聲經流不息。春天凝在花紅葉綠裡,溪澗池塘漲滿水,積蓄自然之力。

(選自《人民日報》20xx年4月4日,有刪改)

18.文章第一自然段寫待到清明時節,“景物有詩,詩中如畫”, 文中又有哪些如畫的景物呢,請你根據示例完成下列橫線上的內容。

煙籠遠樹——涼月如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窪如鏡

19.品析語言。

(1)雨飄在庭院,飄在池塘,飄在田壟,飄在坡地,也飄在人的頭面。(從詞語的角度)

(2)豌豆灌莢了,像是長滿一地綠月,摘回來烹熟,風味大佳。(從修辭的角度)

20.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至今對茶有愛意也有敬意”這句話?

21.請對文章的第段進行簡要評析。

18. 柳梢風味; 人物鮮活;

19. (1)“飄”傳神地寫出了春雨落下的姿態,柔和而輕盈;和上句的“籠”字形成呼應,進一步寫出了春雨細密的飄渺之姿;五個“飄”字的連續使用,更寫出了春雨無處不在,滋潤萬物的美好品質。

(2)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豌豆莢比作綠月;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豌豆莢的顏色和形狀;表現了清明時節的菜畦裡豌豆莢蓬蓬勃勃生長的特點,讚揚了自然賦予給萬物的生機。

20. 因為我知一葉一芽經自然之力,又出自人手,所以我懂得要惜物惜福。

21. 該段抒發了作者對春天萬物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自然之力的熾熱的讚美之情。清明不僅僅是自然萬物的清明,更是人世的安定祥和有序,昇華了文章主旨。一個“凝”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春天在積蓄著磅礴的力量,似乎在等待更震撼人心的綻放。“凝”和“漲”,一動一靜,抓住春天的典型事物傳神地展現出自然界的靜美與生命力。語言含蓄雋永,富有哲理,言有盡而意無窮。

《竹》閱讀答案8

春雨過後,竹林裡,尖尖的竹筍紛紛破土而出。一夜之間,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樣長成的呢?它是一年成材的植物。冬天,竹根在土壤裡吸飽了養分,氣候開始萌發。春季,是竹子生長的(初期旺期中期)。可這時,常常因為土壤比較(乾旱乾燥),水分不夠,筍芽都藏在土裡。等到一場春雨下來,土壤裡水分多了,春筍吸足了水分,就破土而出,一日能長一、二尺,有時還能長高一米。春筍成竹,不到一年時間,就能長成竹林。

竹子能做成笙、笛、籮筐,能製成扁擔、竹槓、腳手架,為人民蓋房作樑,它都默默無言,甘心情願。它的枝丫,紮成掃帚,也能除汙去塵;甚至它的落葉,也要和大地擁抱在一起,腐爛成肥料。它,從根到梢,從竿到葉,把一切都獻給了人類。

(1)從下面選出合適的題目,填到橫線處。(只填序號)

①竹②竹筍③竹林④竹器

(2)把短文中兩處括號裡不恰當的詞語劃去。

(3)給“日”字只添一畫寫出不同的常用字,至少寫出4個。這些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字用音序查字法應查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部,再查____畫。

(5)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是一個()。

A.疑問句

B.設問句

C.反問句

(6)通讀全文後,選擇正確的序號填入下面的括號內。

①竹林②新竹③春筍

()一夜之間能長一、二尺,()不到一年能長成()。

(7)選字填空:梢竿葉

這篇短文介紹竹的用途的順序是()→()→()

(8)本文主要寫了竹(),讚揚了竹()。

A.成材迅速

B.無私奉獻

C.用途廣泛

D.默默無聞

參考答案:

(1)①

(2)旺期中期乾旱

(3)申由甲目

(4)Z艹14

(5)B

(6)③②①

(7)竿梢葉

(8)BD

《竹》閱讀答案9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然。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14.全詩緊緊圍繞□□二字進行藝術構思。(2分)

15.對作品理解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2分)

A.借風以寄思情是一種比興手法,風是激發詩人思緒的觸媒。

B.“開門復動竹”是詩人的幻覺,是“臨牖思悠然”的結果。

C.以露滴潤澤綠苔的清幽環境,渲染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思念。

D.詩人的內心活動,刻畫得十分細微:由驚而思,由思而疑。

16.請結合子期、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說說“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4.聞風(2分)

15.B (不是幻覺,“開門復竹動”是風吹的結果,“疑是故人來”是幻覺)(2分)

16.詩人暗用子期和伯牙的典故,子期不在了,伯牙摔琴斷音;詩中是說,因為朋友不來,所以他的琴上積滿塵埃,希望“風”將他的朋友帶來,一撫塵埃,撫琴歡聚。表達出詩人對朋友的思念與渴望,也反映出詩人孤寂的心情。(4分)

《竹》閱讀答案10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赤壁賦》(節選)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為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①。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節選)

注:①曹操與橋玄為摯友。橋玄死後,曹操經過橋玄的故鄉,遣使致祭,並作《祀故太尉橋玄文》。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卒莫消長也 卒:終究

B.洗盞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許長 許:如此的

D.廢卷而哭失聲 廢:廢置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葉葉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縱則逝矣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C.與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際上是用以自我解脫。

B.“畫竹”是乙文的線索,通過記述文與可畫竹的情形,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回憶兩人的交往,熔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

C.乙文第二段敘寫了文與可贈與蘇軾篔簹谷偃竹圖和《篔簹谷》詩作引起的笑談逸事,表現了文與可豁達、爽朗、風趣的個性。

D.甲、乙文段都運用了語言描寫,分別展示了蘇軾在面對朋友時的曠達樂觀和風趣幽默,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18.將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用“/”斷開。

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19.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②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

15.DD.“廢”是“停止”的意思。

故選D。

16.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表修飾/表承接;

B.連詞,那麼,就;

C.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無義;

D.介詞,與/連詞,和。

故選B。

17.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文與可贈與蘇軾篔簹谷偃竹圖和《篔簹谷》詩作”錯誤,《篔簹谷》詩作為蘇軾所寫。

故選C。

18.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19.①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盤凌亂。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明亮。

②與可畫竹子,起初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踏上門來。

【分析】

18.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乃”連詞,連線前後兩個動詞性短語,用在句首,在其前斷開;“者”助詞,其後應斷開;“之”作“從”的賓語,其後斷開;“以”連詞,表目的,可用於句首,在其前斷開;“所見”為“追”的賓語,在其後斷開;“落”作“鶻”的謂語,其後斷開。

翻譯為: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提起筆來一舉完成,來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

1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採分點:

(1)狼籍:凌亂;枕藉,枕著,墊著;乎,在;白,明亮,變白,

(2)貴重,意動用法,對……看重;持,拿;請,求取;躡,踩踏。

參考譯文: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裡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瞭)。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裡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提起筆來一舉完成,來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裡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裡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瞭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開啟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竹》閱讀答案11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乙】竹似賢,何哉?竹本(1)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2)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3)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4)焉。

——節選自白居易《養竹記》

【註釋】(1)本:根。(2)體:體悟。(3)虛受:虛心接受。(4)實:充實,充滿。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可愛者甚蕃( ) (2)陶後鮮有聞( )

(3)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譯文:

(2)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譯文:

19.甲文從蓮的生長環境、□□、□□、品性等方面讚美蓮的君子之風,乙文由竹的本固、□□、□□、節貞等特點聯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兩文都用了□□的表現手法,甲文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乙文則主要運用了□□的表達方式。(3分)

語段(一):

語段(二):

答案

17.(1)多(2)少(3)堅定,有節操(4)種植,栽培

18.(1)對於蓮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2)君子看見它的本性,就會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19.外形 香氣 性直 心空

20.象徵 描寫 議論

21.作文略也。

《竹》閱讀答案12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①(節選)

(宋)蘇軾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為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

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②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註釋)

①〔文與可〕蘇軾表兄兼好友,名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善畫竹,曾畫篔簹谷偃竹圖贈蘇軾。篔簹谷,在陝西洋縣西北,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築亭。②〔車過腹痛〕語出曹操祭奠橋玄之文《祀故太尉橋玄文》:“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

7、下列各項,加點的詞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

A、初不自貴重:寶貴/與可厭之:代詞,代指人們求畫的行為

B、近語士大夫:告訴/持縑素而請者:連詞,表示順承關係

C、餘因而實之:證明/知公倦於筆硯:介詞,引入物件,相當於“對”“對於”

D、蘇子辯則辯矣:辯解/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介詞,把

8、下列各項,對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B、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C、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D、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9、下列各項中,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記”。“記”是古代一種散文體裁,以敘事為主。可敘事、寫景、狀物,描寫等等,也可用以抒發情懷抱負,但一般不用來闡述觀點。

B、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在詩、詞、文、書、畫等諸方面成就斐然。其中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巨集富,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

C、籜龍,是竹筍的別稱。在文人的筆下,竹筍除了“籜龍”還有許多別稱,如“竹萌”“竹雛”“竹胎”等等。“籜”指筍殼,色黃而有光澤,故而過去文人將其稱為“錦籜”,意思是筍的外殼如錦緞般漂亮。

D、“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其古字形像一人伸開兩臂丈量的樣子,因伸開兩臂的長度約合古代八尺,故一般認為八尺為一尋,也有說六尺或七尺為一尋的。

10、下列各項中,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同雖然是有名的畫家,但他起初對自己的作品並不看重,導致求畫者爭相而至,這使文同頗為厭煩,就把求畫者送來請他作畫的素絹用來做襪子。

B、文同寫信給蘇軾,開玩笑說已經告訴求畫者,畫墨竹的大師蘇軾就在徐州,讓他們去向已到徐州任職的蘇軾求畫。

C、選文第一段主要記錄文同與蘇軾的書信往來,在這戲語笑言裡,兩人的胸襟氣度、智慧才能和彼此間親密的友誼,都得到了活潑生動的表現,文風幽默風趣,更襯托出第二段的懷人之悲。

D、選文第二段寫蘇軾睹物思人,並用曹操祭橋玄的典故,意指自己與文同也是情意深厚的至親篤好,引用典故自然貼切,讀來情思綿長,悲意頓生,平淡語中更顯出悼念故友的摯情一片。

11、將文中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與可沒有辦法回答,就說:“我的話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

(2)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答案:

7、C

8、C

9、A

10、A

11、(1)與可沒有辦法回答,就說:“我的話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

(2)與可這天正和他的妻子在山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開啟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

【分析】

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項,解釋錯誤,“初不自貴重”,貴:意動用法,認為……寶貴;

B項,解釋錯誤,“持縑素而請者”,而:表示修飾關係的連詞;

D項,解釋錯誤,“蘇子辯則辯矣”,辯:有口才,善言辭。

故選C。

8、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劃線句子的大意是: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從前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句中,“在湖州”是“曝書畫”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項。“廢卷而哭失聲”中,“廢卷”與“哭失聲”是兩個連續的動作,中間由“而”連線,這個句子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祭橋”是“公文”的定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故選C。

9、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

A項,“但一般不用來闡述觀點”表述錯誤。“記”還可議論,可以闡述觀點。比如《岳陽樓記》。

故選A。

10、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能力。

A項,“就把求畫者送來請他作畫的素絹用來做襪子”理解錯誤,文同說要把素絹用來做襪子,只是一句厭煩時說的戲語,並未付諸行動。

故選A。

1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1)無以,沒有辦法;妄,形容詞,胡亂、荒誕、不真實;豈,表示反問,怎麼、哪裡。

(2)“與可是日與其妻遊(於)谷中”,省略句、狀語後置句;是日,這天;發,開啟;函,信封;食,吃;案,几案、桌子。

參考譯文

文與可畫竹子,起初,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他們,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寫信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裡了。”

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大概意思說:“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對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瞭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拿它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開啟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竹》閱讀答案13

①自古以來,竹就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其虛懷若谷、淡泊寧靜、剛勁挺拔、潔身自好的品質,更倍受推崇。與 、 一起被譽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被稱為四君子。竹的形態十分特殊,地下莖有芽,地上莖是為杆。杆莖木質化,節間中空。按觀賞性,可以將其分為觀杆竹和觀葉竹。早在三千多年前,國人就有把竹作為栽培的珍品,美化院宅和環境。

②周代,在園林藝術剛呈雛形的時候,竹就被用於造園活動;秦代《拾遺記》裡這樣記載始皇起虛明臺,窮四方之珍,得雲崗素竹。漢代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愛竹、敬竹、崇竹、尚竹、寓情於竹、引竹自況;到唐代詩人白居易則是居必竹、園必竹,在廬山草堂前仰觀山,俯聽泉,旁竹樹雲石,在竹鄉悠然自得。太和三年更是在洛陽置地建園,以竹、水取勝,植竹千竿、置石竹間,上有青青竹,竹間多白石。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梳篙護竹,莫礙觀梅。秋菊甚餐,春蘭可佩。更是生動的描述了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園林意境。到明清時期,世人用竹來造景更是達到鼎盛,尤其是江南園林幾乎是無竹不成園,竹景成了江南園林藝術的代表,充分體現了雅的風格。南京隨園、蘇州拙政園、無錫寄暢園、上海豫園以及廣州的清輝園等都是以竹造景的典範,充分展示了竹的娟秀挺拔、意態瀟灑。

③竹,以雅緻、悠閒的儀態;挺拔、不屈的意境,給世人心曠神怡的享受。在A栽竹,其清秀景色使環境更為幽雅;B配小竹數枝,有倩影搖曳,清韻清麗的生境,雖身不出戶,心已享自然的感覺;C,竹林竹影,倒影水中,上下二重天,更成一片景!

1.結合上下文,在第①段劃橫線處分別填上恰當的詞語。(各一字)(2分)

2.閱讀全文,用原文中的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分)

3.請將下列短語分別填入第③段加橫線的A、B、C處,使語句更連貫。(3分)

山水湖畔 宅院 居室書房

4.第①段介紹竹 虛懷若谷的品質,是與竹的哪一種形態相照應的?(請在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2分)

5.文章第②段按照什麼順序組織材料?請找出其中的23個關鍵詞語加以說明。(2分)

6、第②引用許多與竹有關的詩詞名句,請你從學過的古詩文中再舉一句並註明作者。(2分)

參考答案:

1、(2分)鬆、梅(順序可調換)。

2、(2分)自古以來,竹就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3、(3分)宅院、居室書房、山水湖畔。

4、(2分)節間中空。

5、(2分)時間順序,周代、秦代、漢代、唐代、南宋、明清時期任選23個詞語即可。

6、(2分)從學過的古詩文中任舉一句,與竹有關,書寫正確即可。示例:(1)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王維《竹裡館》。(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3)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柳宗元《小石潭記》。

《竹》閱讀答案14

高節長身老不枯,平生風骨自清灌。

愛君修竹為尊者,卻笑寒鬆作大夫①。

未見同參木上座,空餘聽法石於菟②。

戲將秋色分齋缽,抹月批風得飽無?

(註釋)①大夫:秦始皇東巡泰山避雨於松樹下因樹護駕有功遂封為“五大夫”爵位。②於菟:老虎佛經中有老虎聽法的故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長身高節,風骨清癯既寫竹子外形,又寫其內在美質形神具備。

B.竹尊者雖沒像真僧參拜木蓮花座上的佛,卻日日聽法,修煉成高僧。

C.詩的表層是以人擬物,深層意旨卻是由物見人,表達清雅高潔的理想。

D.全詩語言平淡詼諧,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頗硬,可謂深得詠物真諦。

(2)詩的頷聯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

閱讀答案:

8.(1)B

(2)頷聯的意思是竹風骨凜然,作為隱逸君子化身受人喜愛;寒鬆接受了大夫稱號,成為塵俗中的“官宦”而被譏笑;以寒鬆對比(襯托),進一步整哪樣修竹的高節和風骨,也讚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備。

,以月色風露為食,“餐風飲露”,更顯高潔。

《竹》閱讀答案15

  竹 影

  豐子愷

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後的院子裡去乘涼。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裡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裡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唉,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讚美了一番之後,我說:“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說:“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裡所描寫的動怒的人。這時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也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一面談著:“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裡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揹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華明難為情似的站了起來,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後,似乎害怕爸爸責備他弄髒了我家的水門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葉了,這時候華明方才放心。

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1.選文主要寫的是月夜裡孩子們的活動,為什麼前面還要寫太陽落山時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人我們的眼中。”句中的“隱”字有怎樣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說爭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這說明了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說《月跡》與《竹影》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兩篇文章來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後面寫月亮慢慢升起作鋪墊。

2.動詞“隱”字,若隱若現,賦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產生無限遐思,想到美麗的嫦娥。這句描寫,月兒朗照,竹葉輕搖,如同一幅美妙的畫,自然成趣。點撥:最關鍵的是從擬人方法的運用入手,品出賦予月亮以生命,把靜物寫活了,給人以美的遐思。這樣,便能提高自己的賞析能力。

3.孩子們的興趣轉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鐘熱情,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4.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篇文章在內容上都是描寫月亮的,主人公都是孩子,都凸顯了月光清澈皎潔的美好特點,主題上都表達了對天真浪漫的童心童趣的理解與保護。它們都把孩子們好奇好動,喜歡爭論,天真浪漫,充滿情趣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