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中秋節閱讀及答案

語文2.34W

中秋節閱讀及答案1

①又是一年中秋時節。

中秋節閱讀及答案

②窗外月光如瀉,給大地披上了一層迷人的薄紗,顯得寧靜而又安詳。天上明月如盤,一如我小時候看到的模樣。

③天漸漸黑下來。牛和羊都陸續從田間牽回村子,苦累的莊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長的秋收時節,人們起早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種完芝麻種黃豆,砍過紅麻刨紅薯。農活一件接著一件來,真難得歇一口氣兒。秋收大忙時節,每家的壯勞力沒日沒夜地幹活,象是在償還自己祖祖輩輩還沒有還完的債。

④月亮出來了,是一輪滿月。在藍色的天空和白色的雲彩裡面,慢慢地移動。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氣都從大人小孩兒的心眼裡冒出來。每一家都忙著做飯了,屋頂的炊煙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瀰漫。村莊開始熱鬧起來,不時可以聽到孩子們的嬉戲聲,誰家的收音機裡還播放著劉蘭芳說的評書《岳飛傳》。

⑤一家一戶的人們都圍在晚飯桌旁邊。儘管物質條件比較差,但是到了中秋,還是要講個排場。紅燒豬肉端上來了,厚厚的長條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調味品打點,油膩膩的、噴噴香,比現在的豬肉要香上許多。自家養的小公雞也端上來了,接著,鄉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蔥啦、豆芽兒啦、鹹鴨蛋啦,也都陸續上齊了。中秋是鄉村的“美食節”,滿滿一桌子,真是尋常難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裡來了稀客,平時絕不會是這麼豐盛的。主婦從廚房裡出來,洗臉洗手然後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齊了。男勞動力舉起酒杯美美地品著,孩子們則急忙伸筷,埋頭大嚼,一飽口福。狗兒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專注地啃骨頭。喝酒的人耳根開始發熱,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飯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這時候如果有誰走在小村裡,就會聞到整個村子到處都是新稻米和紅燒肉的香味兒。

⑥快吃完晚飯的時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飯桌,呼朋引伴,揹著大人悄悄地潛伏到誰家的菜地裡去了。以往他們聽大人說,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裡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貼在水面上,側耳傾聽,準能聽到月宮裡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話兒呢!在娃娃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對這個美好傳說的無限嚮往。他們嘰嘰喳喳地擠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著剛剛端出來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領頭的孩子先把耳朵貼到水面,好像並沒有聽到什麼。別的孩子也一個接一個換著聽,還是沒有!抬頭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黃昏時更高,更圓了,仔細看去,月亮裡面影影綽綽的,好像是吳剛在砍桂花樹。失望寫在一張張稚嫩的臉上。有個搗蛋包乘別的孩子不備,呼哨一聲:“聽,有聲音了!”話音未落,一抬手,“嘩啦”一聲,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園裡。大家嘻笑著、罵著,一鬨而散,把菜園子踩個亂七八糟。

⑦月亮已經升到高空,藍白色的天空比平時更顯得高遠。村裡村外吃過飯的大人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大家圍坐在院子裡,各自品評著誰家的紅麻長得旺勢,誰家的水稻又遭了蟲災。有的三三兩兩走出村子,到莊稼地裡去散散步,也散散心。涼風習習,寒蛩(qióng)等秋蟲在愉悅地鳴叫著。白霧茫茫,露水已經打溼了每一片莊稼的油綠的葉子。早種的芝麻正在忙著開花,潔白的花朵垂著青露。仔細傾聽,能夠聽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聲音,更顯得幾分靜謐。

⑧月色如水,村口張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餅拿出來一塊兒品嚐。每家都是那種大約半斤重的老式月餅,厚厚的、圓圓的、黃澄澄的浸潤著油彩。掰開來,紅色的、綠色的甜絲,無色的冰糖,黃色花生瓣兒,都露出來,讓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們圍著大人攛掇起來,大人們假裝呵斥孩子,一邊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邊先掰開一半兒遞到老人手裡。孩子們有心無心地聽著,分得一半塊,只顧歡天喜地地跳躍著、品嚐著。老人們用所剩無幾的牙齒咀嚼著香噴噴的月餅,閱盡滄桑的臉上寫滿一生的幸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知他們是不是也在思念遠方的親人,祝願親人們此時此刻也能夠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能夠一起賞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兒更明。樸實的莊稼漢們帶著明天的希望,把一個快樂的中秋帶回自家小院,帶入夢鄉。

1.選文主要寫了中秋夜哪四個場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選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時節”開頭,有何作用?

3.從文中摘錄相關語句,說明作者對“小時候”中秋夜的記敘順序。

4.結合全文,簡略說說第⑦段中加橫線句子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5.選文結尾說“樸實的莊稼漢們帶著明天的希望,把一個快樂的中秋帶回自家小院,帶入夢鄉”,聯絡全文內容,說說莊稼漢們的“希望”是什麼?

參考答案

1.(4分)主要描寫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輩閒情、同品月餅”四個場景,表達對養育了我的鄉土和勤勞樸實父輩的崇敬。(四個場景共2分,每個0.5分;答出“鄉土、勤勞樸實父輩”1分,“崇敬”1分)

2.(2分)點題及引出下文對中秋月夜的描寫。(每個要點1分)

3.(2分)從“天漸漸黑下來”、“月亮出來了”、“快吃完晚飯的時候”、“月亮已經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對“小時候”中秋夜的記敘順序是順敘。(摘錄時間完整,1分;答出“順敘”,1分)

4.(2分)該句勾畫出一幅田園生活圖景,運用引用修辭方法點明談話的中心,增強文章的生動性。(答出“田園生活圖景”, 1分;修辭手法及作用,1分。)

5.(2分)這希望是豐收,是快樂(優美寧靜),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長,是親人闔家歡樂。(意對即可)

中秋節閱讀及答案2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明月,吃月餅,吟誦著“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詩篇。

從科學上來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沒有根據的。望月的時候,對地球而言,太陽和月亮位於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則從東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

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這就是說,從月出到月沒的時間間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長,半夜時月亮也要高些。這可能是使人感覺中秋“月色倍明”的一個原因。

一個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時44分。朔是農曆的每月七年級,朔之後再經過14天18小時22分鐘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於朔望月的長度可以與平均值相差到6小時,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發生。選樣看來,中秋節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滿月,也就說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了。當然也有“望”恰好發生於中秋夜的年份。

28、第二段中說“冬天,情況正好相反”,請你根據文章提供的.資訊,說說冬天的情況是怎樣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聯絡全文看,“望恰好發生於中秋夜的年份”時,該年的中秋節是不是月亮最圓的時候?為什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中秋節,人們往往因“月圓而人不圓”,就會產生“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下邊的詩句都是寫月亮的,哪一句表達了這種情感?()(2分)

A、曉鏡但愁雲髯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B、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李白《蘇臺覽古》)

D、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參考答案:

28、冬天,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則從東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3分)

29、不是。如果中秋節晚上的月亮是滿月,那它與其他的望月應該是一樣的圓,不能說最圓。(3分)

30、B(2分)

中秋節閱讀及答案3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明月,吃月餅,吟誦著“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詩篇。

從科學上來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沒有根據的。望月的時候,對地球而言,太陽和月亮位於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則從東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這就是說,從月出到月沒的時間間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長,半夜時月亮也要高些。這可能是使人感覺中秋“月色倍明”的一個原因。

一個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時44分。朔是農曆的每月七年級,朔之後再經過14天18小時22分鐘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於朔望月的長度可以與平均值相差到6小時,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發生。選樣看來,中秋節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滿月,也就說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了。當然也有“望”恰好發生於中秋夜的年份。

16.第二段中說“冬天,情況正好相反”,請你根據文章提供的資訊,說說冬天的情況是怎樣的。(2分)

[答]

17.聯絡全文看,“‘望’恰好發生於中秋夜的年份”時,該年的中秋節是不是月亮最圓的時候?為什麼?(2分)

[答]

18.中秋節,人們往往因“月圓而人不圓”,就會產生“每逢佳 節倍思親”的感覺。下邊的詩句都是寫月亮的,哪一句表達了這種情感?(2分)

A.曉鏡但愁雲髯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B.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李白《蘇臺覽古》)

D.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答]

參考答案:

16.冬天,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則從東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17.不是。如果中秋節晚上的月亮是滿月,那它與其他的望月應該是一樣的圓,不能說最圓。

18.B

中秋節閱讀及答案4

探究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閤家團聚,其樂融融。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說: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

嫦娥說: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嫦娥便返回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驅除韃虜說:有人認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訊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佈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1.根據上述內容,概況一下關於中秋節來歷的說法中寄託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藉助網路媒體和報刊,查詢一下關於中秋的來歷還有哪些說法?請寫出一個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和平安康閤家團聚的嚮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示例:拜土地說: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內容的能力。學生閱讀材料時要注意每段材料的內容,然後概括三段材料的共點:無論是“拜月說”“嫦娥說”還是“驅除韃虜說”都說明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和平安康閤家團聚的嚮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本題考查學生由課內到課外知識的遷移能力。學生只要舉例正確,敘述有道理就行。